人类的智力真的有极限么?压力超过拥有的资源丰富度,当事人就容易被压垮.

人类的智力真的有极限么?

在心理学界,很少有比智力这一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议题获得更多的评论与争议的研究对象了。

而本文的主旨之一,便是剥下洋葱的层层外衣,并为人类提升智力的伟业添上一小笔。

尽管看完这篇文章并不能让你从智力分布的一端跃迁至高霸上的另一端,或者立马变身成为宇宙无敌小超人。但是对于那些想要让自己变得冰雪聪明的小伙伴们,或者是时刻提心吊胆自己的娃输在起跑线上的爱操心的爹地妈咪,请耐心地看完本文,然后回去开始科学地实施超越人类的伟大工程吧J

另,各位受不了长文的建议直接去Step3,那里有简洁版智力提升小体操的提示。

好了,废话不多说。LET’SPUMP IT UP!

Step 1:搞清楚我们的改造对象

在正式开始之前,我们有必要界定一下什么叫做智力。

智力,远非一次智力测验的得分如此简单。从心理学大佬Sternberg在2011年汇聚当代智力心理学中坚力量写著的一本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Intelligence《剑桥智力心理学手册》中,专辟了整整四个章节,就智力定义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就可见一斑。那么,智力究竟是什么?

作为一枚实用主义者,眼中的智力似乎总该从生活经验出发。同班那个“佛脚”死忠似乎总能在考试前获得记忆面包,那个“别人家的小孩”总是拿得到各种众人看来遥不可及的奖项,隔壁办公室那个外貌平平的小伙伴却总能在各类人士面前如鱼得水。学术上、社交场所中、情场内的智力林林总总,但它们总有一些共同之处。这一部分恰恰就是我们能够真正受用的、最生活化的内容:

智力的工作定义——学习,恰当推理,解决新颖问题,有效处理各种挑战(通常是不可预知的)的能力

另外,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理性(rationality)和专业技能(expertise)和智力并不存在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聪明的人未必十分理智,即理性障碍(dysrationalia)。一个在特定领域内极具天赋的人(有些人能够在给出一个随机日期之后即刻会想起当天的早餐吃了什么)或许会看上去笨笨的(e.g.雨人)。

Step 2:论证智力提升计划的可行性

那么,代表着这些能力的智力是不是真的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案进行提升?

智力的可塑性分为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基因&教养。

基因么,自不用说。如果你出生在学术世家或是社会经济地位良好的家庭,那么恭喜你,你的智力从一开始就有炫耀的资本。但是,拥有基因优势的人们,后天的教养在智力提升中所占的比例比想象中的要大得多。而对于那些智力基因基础不佳的人,后天的家庭环境也让智力提升变得可能。

这在一定的基础上说明了智力的公平性——如果上天在一开始没能赐予你令人艳羡的基因,它便会通过一切可能,让你在世间的每一秒都拥有更多的机会迎头赶上。

根据认知发展阶段论,孩子早年的照料和经历对未来的认知发展有重要意义。实验室中的那些小白鼠在经历了多元环境的刺激(玩球、钻管道、跑转轮等等)后,比起居住在单调环境中的小鼠,脑中的沟回更深更多。也就是说,人生经历更复杂多变的小鼠,更加聪明。至于婴儿,外界环境的丰富程度和脑组织与连接神经元成正比。简单而言,拥有更多种类玩具/奶瓶/外出游玩机会的娃娃,更有可能拥有更高的智商。

在这里还要明确一点。中央神经系统的发育确实在早年为高峰期(年轻大脑的可塑性极强,25岁是智力的高峰,之后会有所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大脑的可塑性停滞于青年阶段。年老的大脑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但必须保证一定的活力事件。所以,脑子不用会生锈这件事,它真的是真的!

弗林效应——智力量表需要在每十年(或十五年)朝正方向进行一次常模的修正。我们发现,每一代人的智力都在提升。此处需要注明的是,智力在此特指流体智力(简单来说,就是类似于推理能力、学会新技能所需的时间等,一切与经验无关的智力因素)。而这一伟大的进步,则要归功于教养。

在看过了群体智力的提升,那么个体的智力又如何呢?文化环境至关重要。正如上文提到的,只有重视教育,低收入家庭的孩子的智力提升才能依附于环境丰富程度。换句话说,只有家长及所处的文化(此处的实证研究出自美国研究者之手,里面写到一点:亚洲父母对孩子的高期望导致东方文化十分“刺激”,更能导致孩子智力的提升)相对积极,下一代的相关能力才能的到更好地发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某种程度上真的可以帮到孩子,但切忌过度。还有一点十分有趣的结论便是,作为多元环境中的一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而缺课会导致智商下降。所以,为了自己的智力,请不要逃课!因为这就相当于你主动放弃了一大块环境的刺激。因此…各位高要求高水准、想要变得冰雪聪明的小伙伴们,我们要做不跷课的乖孩子呢。喵。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觉得能行,一切就真的变得可行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无穷的,大家要注意重点挖掘!在此对立面便是“习得性无助”。黑人的学业水平在美国,曾被当作论证的焦点。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黑人被贴上了“笨”的标签。但事实真的如此么?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说的就是这个问题的一种解释。当你将一些黑人安排在一个能够唤醒他/她对自己种族的学术能力不自信的环境下(e.g.将其置于被白人包围的教室中),他们所获得的学科成绩,会比不在此类环境中偏低。同样的,对于常常被誉为“人脑计算器”的亚洲人通常能够在充斥着焦头烂额地看着数学试卷的其他美国人的教室中获得更优秀的成绩。这便是成见提升(stereotype lift)。于是,这一结论便自然能够得出,信念决定智力。

提及动机,怎能少了动机的身影。父母的教导永远是鞭策我们好好读书天天向上的一剂狠药。曾有一项针对数学和阅读能力的国际调查,亚洲地区普遍成绩较高(e.g.韩国,新加坡,国内亦有上海等地区),尽管最后被“酸葡萄”了一把——想要成功的动机(e.g.“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并不代表亚洲地区智力水平高于欧美国家。但是,我们仍能看到动机在学业成绩上的意义。因此,学霸们并非异类,在某种程度上,只要动机充足,逆袭也不是不可能的。当然啦,光有满腔热血,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不够的。

Step 3:人类啊人类,究竟拿什么提升你的智力?

上文对智力的抽丝剥茧,意在看清智力的意义。之后,智力的可塑性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基因,改变的机率微乎其微。教养,这一不可或缺的要素却帮助我们将智力提升推向正轨。那么,提升智力的要素究竟在教育的哪部分?

早在1979年,美国就提出了“向贫穷开战”的论调,并开始第一轮的Head Start(领先计划)。在充分意识到了教养的价值后,美国政府对落后人群(低收入家庭的学龄前儿童)开始了认知/社会能力&阅读/数学能力的提升计划。家长的参与,不单单依赖于IQ的评估方式,本土环境的培养(十分尊重孩童的家庭背景,美国本土印第安人、黑人分别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接受教育)。之后出现的The Carolina Abecedarian Project(启蒙计划)更是添加了营养补给,社工关怀,与公立学校环境接轨的预期训练等项目。连委内瑞拉也有类似的智力提升计划,Project Intelligence。受众的年龄在近年来有所增长,最高可到大学生,相信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种类也渐渐多了起来,有针对认知水平、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自我管理、元认知(与如何学习有关)的不同计划。这些项目的效果在短期内都比较显著,但是长期成果则需要进一步验证。

前人的研究和实证,让我们对智力提升信心满满。那么作为一个并不在那些计划中的人群,我们需要怎样变得更聪明呢?以下便是适合我们每天进行脑力小体操的重点,适宜在遇到相应事件提高敏感度,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知识(Knowledge)——对世界的理解,并不局限于学校的知识。身边的见闻、旅行中的小贴士的形成,都是各种形式的知识。

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Logic, bothformal and – perhaps more important – informal)——抓住每次吵架的机会吧,参与参与辩论也是不错的选择呢。难得也要增加一些生活情趣,不是么。

统计(Statistics)——这里说的不是那些条条框框的数理知识,而是一种推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能力。每天发生的事,除了起床,早餐,上班/学,,午餐,继续工作/学习,晚餐,休息之外,还有更多不确定的事件,就用它们作为思考的对象吧。让人生充满想象也不是什么坏事呗。

特殊认知技巧(Specific cognitive skills)——e.g.注意力控制,记忆力。这个就不多说吧,大家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哈。

策略制定(Strategies/heuristics)——如何让事情变得可行。一个文案的操作性,一个闪过脑海中的金点子的实际效果,让它们都变成事实的一部分吧!

自我管理和其他元认知技术/知识(Self-managementand other metacognitive skills and knowledge)——自知自己的优劣势,接纳自己。然后用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己,成为更聪明的人。

思维习惯(Habits of thought – thoughtful habits)——自我反省,e.g.为何失败,如何避免粗心。

有益于学习/思考的态度/信念(Attitudes and beliefs conducive to learning and thinking)——工作上细心,有好奇心,讲究公平,说服自己获得能够掌控自己的信念。

其他(Other)——学习动机强烈(不但为学业,也为自己内心的快乐);观点采择(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你开发的不仅是理解他人的能力,更是为自己的世界开拓出一片新的土地)。

最后的最后,智力提升这个话题虽然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但仍是充满挑战的。基因工程虽与本文无多大关系,但是其作用也不容小觑。而除了那些写在我们的DNA中的遗传信息,step 3中的种种方面都可通过教养进行提升,并进一步对智力起到积极作用。但我们也要理解,智力的提升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超越人类的任务还是要放长远来看,不适宜用慢灌的方式进行。毕竟智力这件事,不是把自己/孩子关在一个小黑屋里一门心思让他/她进行诸如思维训练的活动就能完成的。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会离开那个屋子,进入到真实的世界,运用自己的智力,去应对一个个叫做“生活”的挑战。

人对压力的承受能力是由许多方面的因素组成的,但简单来说就是看压力程度和类型是否超过了当事人所拥有的所有应对压力的资源和技能。

如果压力程度超过了当事人所拥有的资源丰富度,当事人就容易被压垮。这些资源可以包括书本知识、亲朋支持、财务资源、身体健康,甚至天生神经大条……比如你前文你谈到的跳楼自杀的几个案例,可以想见当事人都是处于无人交心,财务拮据,相关知识恐怕也没有,整个身体状态如果在富士康工作的话也好不到哪去……如果天生神经又比较敏感,面对压力根本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抵御的。就好像被人爆揍一顿,自己既不会打架,也没钱买通打手,那基本上就已经被推到生死边缘了。

如果压力的类型超过了当事人拥有心理技能的范围,当事人就容易被压垮。人都有擅长的心理防御机制,有人擅长升华,有人擅长压抑,有人擅长幻想等等……掌握的心理技能越多,对不同类型压力应对越好,反之则很容易被特定压力压倒。比如你说的考虑非洲难民的情况做比较,采用的应该是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这个机制在你遇到的情况下管用,那你就可以承受过去。但想象一下,如果你现在成了难民,这个机制还管用么?就很难管用了,这时候就要用其他心理防御机制去应对,否定也好,幻想也好……而如果你没有其他防御机制,心理就崩溃了。

心理承受能力是可以逐渐加强的,通过收集更多资源和训练自己掌握更多心理技巧,就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压力。循序渐进也是可能的,理论上来说,如果每次都给一个接近临界点但当事人又能承受的压力,压力上限就会不断上升。但实际生活中,这样恰巧的事情几乎不可能发生,所以很多时候大家还是连滚带爬地尽量对付而已。

医学上管您说的“压力”叫应激事件,或者更具体点该叫负性应激事件。研究表明急性重大和或慢性中度负性应激事件可能在短期和长期内对心理功能(比如记忆啊,情绪啊,自我控制能力啊,注意力,自我感觉等等方面)造成损害。

但也不是说我们只能逆来顺受。有些人天生心灵强悍,对压力的心理反应不大,这是一方面。其次,人们对压力都有自己的应对方式,比如发泄(找人倾诉,运动,还有。。。暴力行为等),逃避(压抑情感,拼命工作转移注意力,遗忘等),以及合理化(自我安慰,“这还不算最坏的”等)

人类的智力真的有极限么?

在心理学界,很少有比智力这一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议题获得更多的评论与争议的研究对象了。

而本文的主旨之一,便是剥下洋葱的层层外衣,并为人类提升智力的伟业添上一小笔。

尽管看完这篇文章并不能让你从智力分布的一端跃迁至高霸上的另一端,或者立马变身成为宇宙无敌小超人。但是对于那些想要让自己变得冰雪聪明的小伙伴们,或者是时刻提心吊胆自己的娃输在起跑线上的爱操心的爹地妈咪,请耐心地看完本文,然后回去开始科学地实施超越人类的伟大工程吧J

另,各位受不了长文的建议直接去Step3,那里有简洁版智力提升小体操的提示。

好了,废话不多说。LET’SPUMP IT UP!

Step 1:搞清楚我们的改造对象

在正式开始之前,我们有必要界定一下什么叫做智力。

智力,远非一次智力测验的得分如此简单。从心理学大佬Sternberg在2011年汇聚当代智力心理学中坚力量写著的一本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Intelligence《剑桥智力心理学手册》中,专辟了整整四个章节,就智力定义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就可见一斑。那么,智力究竟是什么?

作为一枚实用主义者,眼中的智力似乎总该从生活经验出发。同班那个“佛脚”死忠似乎总能在考试前获得记忆面包,那个“别人家的小孩”总是拿得到各种众人看来遥不可及的奖项,隔壁办公室那个外貌平平的小伙伴却总能在各类人士面前如鱼得水。学术上、社交场所中、情场内的智力林林总总,但它们总有一些共同之处。这一部分恰恰就是我们能够真正受用的、最生活化的内容:

智力的工作定义——学习,恰当推理,解决新颖问题,有效处理各种挑战(通常是不可预知的)的能力

另外,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理性(rationality)和专业技能(expertise)和智力并不存在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聪明的人未必十分理智,即理性障碍(dysrationalia)。一个在特定领域内极具天赋的人(有些人能够在给出一个随机日期之后即刻会想起当天的早餐吃了什么)或许会看上去笨笨的(e.g.雨人)。

Step 2:论证智力提升计划的可行性

那么,代表着这些能力的智力是不是真的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案进行提升?

智力的可塑性分为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基因&教养。

基因么,自不用说。如果你出生在学术世家或是社会经济地位良好的家庭,那么恭喜你,你的智力从一开始就有炫耀的资本。但是,拥有基因优势的人们,后天的教养在智力提升中所占的比例比想象中的要大得多。而对于那些智力基因基础不佳的人,后天的家庭环境也让智力提升变得可能。

这在一定的基础上说明了智力的公平性——如果上天在一开始没能赐予你令人艳羡的基因,它便会通过一切可能,让你在世间的每一秒都拥有更多的机会迎头赶上。

根据认知发展阶段论,孩子早年的照料和经历对未来的认知发展有重要意义。实验室中的那些小白鼠在经历了多元环境的刺激(玩球、钻管道、跑转轮等等)后,比起居住在单调环境中的小鼠,脑中的沟回更深更多。也就是说,人生经历更复杂多变的小鼠,更加聪明。至于婴儿,外界环境的丰富程度和脑组织与连接神经元成正比。简单而言,拥有更多种类玩具/奶瓶/外出游玩机会的娃娃,更有可能拥有更高的智商。

在这里还要明确一点。中央神经系统的发育确实在早年为高峰期(年轻大脑的可塑性极强,25岁是智力的高峰,之后会有所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大脑的可塑性停滞于青年阶段。年老的大脑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但必须保证一定的活力事件。所以,脑子不用会生锈这件事,它真的是真的!

弗林效应——智力量表需要在每十年(或十五年)朝正方向进行一次常模的修正。我们发现,每一代人的智力都在提升。此处需要注明的是,智力在此特指流体智力(简单来说,就是类似于推理能力、学会新技能所需的时间等,一切与经验无关的智力因素)。而这一伟大的进步,则要归功于教养。

在看过了群体智力的提升,那么个体的智力又如何呢?文化环境至关重要。正如上文提到的,只有重视教育,低收入家庭的孩子的智力提升才能依附于环境丰富程度。换句话说,只有家长及所处的文化(此处的实证研究出自美国研究者之手,里面写到一点:亚洲父母对孩子的高期望导致东方文化十分“刺激”,更能导致孩子智力的提升)相对积极,下一代的相关能力才能的到更好地发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某种程度上真的可以帮到孩子,但切忌过度。还有一点十分有趣的结论便是,作为多元环境中的一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而缺课会导致智商下降。所以,为了自己的智力,请不要逃课!因为这就相当于你主动放弃了一大块环境的刺激。因此…各位高要求高水准、想要变得冰雪聪明的小伙伴们,我们要做不跷课的乖孩子呢。喵。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觉得能行,一切就真的变得可行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无穷的,大家要注意重点挖掘!在此对立面便是“习得性无助”。黑人的学业水平在美国,曾被当作论证的焦点。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黑人被贴上了“笨”的标签。但事实真的如此么?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说的就是这个问题的一种解释。当你将一些黑人安排在一个能够唤醒他/她对自己种族的学术能力不自信的环境下(e.g.将其置于被白人包围的教室中),他们所获得的学科成绩,会比不在此类环境中偏低。同样的,对于常常被誉为“人脑计算器”的亚洲人通常能够在充斥着焦头烂额地看着数学试卷的其他美国人的教室中获得更优秀的成绩。这便是成见提升(stereotype lift)。于是,这一结论便自然能够得出,信念决定智力。

提及动机,怎能少了动机的身影。父母的教导永远是鞭策我们好好读书天天向上的一剂狠药。曾有一项针对数学和阅读能力的国际调查,亚洲地区普遍成绩较高(e.g.韩国,新加坡,国内亦有上海等地区),尽管最后被“酸葡萄”了一把——想要成功的动机(e.g.“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并不代表亚洲地区智力水平高于欧美国家。但是,我们仍能看到动机在学业成绩上的意义。因此,学霸们并非异类,在某种程度上,只要动机充足,逆袭也不是不可能的。当然啦,光有满腔热血,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是不够的。

Step 3:人类啊人类,究竟拿什么提升你的智力?

上文对智力的抽丝剥茧,意在看清智力的意义。之后,智力的可塑性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基因,改变的机率微乎其微。教养,这一不可或缺的要素却帮助我们将智力提升推向正轨。那么,提升智力的要素究竟在教育的哪部分?

早在1979年,美国就提出了“向贫穷开战”的论调,并开始第一轮的Head Start(领先计划)。在充分意识到了教养的价值后,美国政府对落后人群(低收入家庭的学龄前儿童)开始了认知/社会能力&阅读/数学能力的提升计划。家长的参与,不单单依赖于IQ的评估方式,本土环境的培养(十分尊重孩童的家庭背景,美国本土印第安人、黑人分别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接受教育)。之后出现的The Carolina Abecedarian Project(启蒙计划)更是添加了营养补给,社工关怀,与公立学校环境接轨的预期训练等项目。连委内瑞拉也有类似的智力提升计划,Project Intelligence。受众的年龄在近年来有所增长,最高可到大学生,相信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种类也渐渐多了起来,有针对认知水平、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自我管理、元认知(与如何学习有关)的不同计划。这些项目的效果在短期内都比较显著,但是长期成果则需要进一步验证。

前人的研究和实证,让我们对智力提升信心满满。那么作为一个并不在那些计划中的人群,我们需要怎样变得更聪明呢?以下便是适合我们每天进行脑力小体操的重点,适宜在遇到相应事件提高敏感度,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知识(Knowledge)——对世界的理解,并不局限于学校的知识。身边的见闻、旅行中的小贴士的形成,都是各种形式的知识。

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Logic, bothformal and – perhaps more important – informal)——抓住每次吵架的机会吧,参与参与辩论也是不错的选择呢。难得也要增加一些生活情趣,不是么。

统计(Statistics)——这里说的不是那些条条框框的数理知识,而是一种推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能力。每天发生的事,除了起床,早餐,上班/学,,午餐,继续工作/学习,晚餐,休息之外,还有更多不确定的事件,就用它们作为思考的对象吧。让人生充满想象也不是什么坏事呗。

特殊认知技巧(Specific cognitive skills)——e.g.注意力控制,记忆力。这个就不多说吧,大家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哈。

策略制定(Strategies/heuristics)——如何让事情变得可行。一个文案的操作性,一个闪过脑海中的金点子的实际效果,让它们都变成事实的一部分吧!

自我管理和其他元认知技术/知识(Self-managementand other metacognitive skills and knowledge)——自知自己的优劣势,接纳自己。然后用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己,成为更聪明的人。

思维习惯(Habits of thought – thoughtful habits)——自我反省,e.g.为何失败,如何避免粗心。

有益于学习/思考的态度/信念(Attitudes and beliefs conducive to learning and thinking)——工作上细心,有好奇心,讲究公平,说服自己获得能够掌控自己的信念。

其他(Other)——学习动机强烈(不但为学业,也为自己内心的快乐);观点采择(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你开发的不仅是理解他人的能力,更是为自己的世界开拓出一片新的土地)。

最后的最后,智力提升这个话题虽然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但仍是充满挑战的。基因工程虽与本文无多大关系,但是其作用也不容小觑。而除了那些写在我们的DNA中的遗传信息,step 3中的种种方面都可通过教养进行提升,并进一步对智力起到积极作用。但我们也要理解,智力的提升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超越人类的任务还是要放长远来看,不适宜用慢灌的方式进行。毕竟智力这件事,不是把自己/孩子关在一个小黑屋里一门心思让他/她进行诸如思维训练的活动就能完成的。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会离开那个屋子,进入到真实的世界,运用自己的智力,去应对一个个叫做“生活”的挑战。

人对压力的承受能力是由许多方面的因素组成的,但简单来说就是看压力程度和类型是否超过了当事人所拥有的所有应对压力的资源和技能。

如果压力程度超过了当事人所拥有的资源丰富度,当事人就容易被压垮。这些资源可以包括书本知识、亲朋支持、财务资源、身体健康,甚至天生神经大条……比如你前文你谈到的跳楼自杀的几个案例,可以想见当事人都是处于无人交心,财务拮据,相关知识恐怕也没有,整个身体状态如果在富士康工作的话也好不到哪去……如果天生神经又比较敏感,面对压力根本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抵御的。就好像被人爆揍一顿,自己既不会打架,也没钱买通打手,那基本上就已经被推到生死边缘了。

如果压力的类型超过了当事人拥有心理技能的范围,当事人就容易被压垮。人都有擅长的心理防御机制,有人擅长升华,有人擅长压抑,有人擅长幻想等等……掌握的心理技能越多,对不同类型压力应对越好,反之则很容易被特定压力压倒。比如你说的考虑非洲难民的情况做比较,采用的应该是合理化的心理防御机制,这个机制在你遇到的情况下管用,那你就可以承受过去。但想象一下,如果你现在成了难民,这个机制还管用么?就很难管用了,这时候就要用其他心理防御机制去应对,否定也好,幻想也好……而如果你没有其他防御机制,心理就崩溃了。

心理承受能力是可以逐渐加强的,通过收集更多资源和训练自己掌握更多心理技巧,就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压力。循序渐进也是可能的,理论上来说,如果每次都给一个接近临界点但当事人又能承受的压力,压力上限就会不断上升。但实际生活中,这样恰巧的事情几乎不可能发生,所以很多时候大家还是连滚带爬地尽量对付而已。

医学上管您说的“压力”叫应激事件,或者更具体点该叫负性应激事件。研究表明急性重大和或慢性中度负性应激事件可能在短期和长期内对心理功能(比如记忆啊,情绪啊,自我控制能力啊,注意力,自我感觉等等方面)造成损害。

但也不是说我们只能逆来顺受。有些人天生心灵强悍,对压力的心理反应不大,这是一方面。其次,人们对压力都有自己的应对方式,比如发泄(找人倾诉,运动,还有。。。暴力行为等),逃避(压抑情感,拼命工作转移注意力,遗忘等),以及合理化(自我安慰,“这还不算最坏的”等)


相关文章

  • 还地球一片蓝天
  • 还地球一片蓝天 外文院 王梅梅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然而,人类社会的繁荣与昌盛却是建立在破坏地球环境的基础上.曾几何时,由于人类的贪婪纵欲,地球,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已被我 ...查看


  • [最新精选][辩论赛]宁要大城市一张床,宁要小城镇一间房
  • "宁要大城市一张床"的观念更可取"/宁要小城镇一间房"的观念更可取 正方1辩 百年期盼上海之约,世博的脚步已清晰可见,在这场探讨人类城市生活的盛会中我们知道了,城市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今天我们不能因为 ...查看


  • 有时我也想放弃 1
  • 前进的道路上,有的人跌倒了边退缩不前,轻易放弃了爬起来继续努力的念头,他有的人跌倒了就爬起,在不断的跌倒和爬起中,得到锻炼,从而越走越稳,离成功也越来越近-- 一直以来,我觉得自己走的总是第二条路,不曾记得跌倒过多少次,但是,为了信中的那个 ...查看


  • 抛开虚荣心,做成强大的自己[散文欣赏]
  • 虚荣心人皆有之,适度的虚荣心便是自尊心,这个层面上的虚荣心还是应该提倡的. 恰到好处的虚荣心就是自尊心最好的体现:无限放大或无限缩小的虚荣心都百害而无一利. 无限放大的虚荣心是虚伪,虚伪的外表无论如何表现也无法俺盖自身的缺陷.假如你是一名跛 ...查看


  • 高三家长如何做好孩子的坚强后盾
  • 高三家长如何做好孩子的坚强后盾 最近阶段高三学生家长普遍反映的问题是:孩子缺乏持久的学习动力,有的孩子压力过大,有的孩子动力不足,有的孩子学习情绪波动比较大...... 这与孩子的个性特点.考试经历.学习心态等有关.作为重要的陪伴者,家长需 ...查看


  • 压力 话题作文
  • 阅读下列材料作文 在本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中,不少名将失手,而"黑马"却不时杀出.有人说,压力太大,影响了发挥:也有人说,没有压力,发挥不了高水平.看来,压力是个奇怪的东西.人们又说,没有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看 ...查看


  • 周国平:人生的境界
  • 人生的境界:单纯 丰富 宁静 --周国平教授在东南大学人文大讲座上的演讲 2010年11月21日 08:思想者·连载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思想者小传 周国平 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 ...查看


  • 判断推理题及解析(三)
  • 判断推理题及解析(三) 1.一种针对某种疾病的新疗法在12个月的临床试验中使68%的患者病情有了明显改善,其中43%的患者痊愈.然而,通常采用的治疗方法也可在12个月内将38%的患者完全治愈.由于新疗法主要选择了那些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因此 ...查看


  • 飞行安全与人的因素
  • 编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毕业论文 题 目 飞行中人的因素与飞行安全 学生姓名 彭俊 学 号 070751004 学 院 民航(飞行)学院 专 业 飞行技术 班 级 0707510 指导教师 曾小周 副教授 二〇一一年六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