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李雪健

  导演冯小刚说,如果《一九四二》里有几根台柱子的话,李雪健这根绝对是结结实实的,稳、准、贴切。  而在监制陈国富看来,李雪健在《一九四二》里展现的是一代宗师的功力。“不管是拍摄现场几次的碰面,还是从任何一卷素材里看到他,姜还是老的辣,他没有任何地方让你觉得是紧绷的。就在这样一种看似松弛、自然的情况下,还得不断透出那种内力,我觉得这就是一个高超的表演者该有的修为。”  《一九四二》里李雪健饰演李培基,是历史真实人物,1886年生于河北献县,少年习武,曾参与辛亥革命,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委任他为河南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1935年6月28日调任河北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其后职务多有变化,直至1944年被免去河南省主席兼保安司令职,与河南渊源颇深。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李培基曾任政协全国文史研究委员会委员,1969年病逝,著作有《辛亥关外革命始末记》。关于1942年的河南旱灾和李培基之间的关联,时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的郭仲隗曾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这样写道:“河南饿死了500多万人,河南主席李培基只报了1602人,开政治上未有之奇。”  而事实上,李培基并不是这样一马平川的角色。“这个人本身是复杂的,他习武出身,参加过辛亥革命,临危上任,主持大局,收拾烂摊,甚至当蒋介石撤退台湾的时候,他也留在了大陆,所以不能否认他有为民请命之心。但他确实有中庸之道的一面,尤其是面对国民党的贪腐,内忧外患,他更多便是力不从心颇为无奈了。戏不多,但却也算政府这条线索的主角,能表达的比较多。”李雪健告诉本刊。  冯小刚形容李培基这个角色和李雪健是十年之约,10年前建组筹备时第一人选想的是他,10年后觉得也必须是他。“这样一个人物得靠眼神,但这个度最难拿捏,不能过,但又得让观众看得到,我知道李雪健老师的眼里能有。”  可真的坐下来聊这个人物,李雪健更愿意与人娓娓道来历史中个人本身的生平掌故、行为枝节,或者敞亮地说着他心里对剧本里这么一个人从“不信”到“信”的过程。“我也不会上网,书籍资料都是我爱人去找,我管看就行。她天天给我找,到哪里找了那么多啊,所以我看了不少材料,心里就对他渐渐有数了。我尽量去理解他的处世为人,可能跟他从小的经历有关。他受到很深的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忠孝中庸,因此我心里觉得他是受到中国文化环境影响很深很典型的人,我觉得应该朝着这个方向使劲儿。”  李雪健觉得真实的人不好演,人物都得塑造,而且真实人物便不能过分戏剧化、艺术化,于是说自己的原则是自己先琢磨透,想出各种可能性,再在导演和剧本的规范中完成。至于心里觉得哪里演得得心应手,哪里演得自在酣畅,这一类的问题,李雪健终究不愿意给自己的表演只言片语的评价。“一来成片我还没有看到,二来演完了就得搁在那儿,该给大家去说了。”  唯一自我肯定的是,同样是塑造复杂情景下的史实政治人物,从当年的“毛头小子、门外汉”,帮别的演员在台上替身走位走出个“活宝”林彪,到今天这个有的放矢、按部就班的李培基,三十几年的经验多多少少也给他自己帮了点小忙。  “演林彪就因为我个头合适,傻小伙子火力大,没负担,替身嘛,走完位也就完了。后来有老师要我演着试试,开始带着我去毛家湾、人民大会堂采访,帮我找了很多林彪的录音要我学,又找了很多照片要我看,就跟做梦一样了。我也投入,满屋子贴了一墙,天天剃头、化装,认认真真扮上,再照着照片、录音模仿,挺走火入魔的状态,也真是下大把的力气,但心里发毛不确定,至今还觉得恐怕是撞上了。但现在就从容了很多,和冯小刚、刘震云的合作也相对默契愉快,如今的我能准备出几套方案给导演挑选,这大概是我的进步了。”  转而仍旧说,林彪也好,李培基也好,导演、编剧在内的团队创作才是塑造角色的关键,比如冯小刚导演本身就非常懂得表演,他会根据此时此刻演员的状态去抓表演,随时随地给出新东西,和这样的导演合作,就感觉是明明自己备了好几套方案,还就没在这个点上,因此真正的好导演,就是对这个剧本,对剧本里的每个人物,以及每个人物伸展出的人物关系都研究得最透彻干脆的那个人。  “电影艺术创作就是集体创作,一人演那是山东快书。进话剧团以前,我在宣传队里就负责说山东快书,自己跟自己耍机灵。改到影视剧行业,体会最深的就是,学会怎么参与协作这种集体的创作,一个人不成。拍《九一三事件》的时候,大家都说我玩火柴的戏演得好,但那场戏也不是我想出来的。当时我们去采访,从人民大会堂的工作人员那里得知,当年林彪开会坐过的位置总是有一堆小火柴棍,他喜欢撅火柴棍玩儿。我们就想把这个细节用在舞台上,问题是火柴小,在舞台上撅断一根火柴,观众怎么也看不清,导演想出来把撅火柴棍变成划火柴,观众就看清了。大家都说这个戏我在里面传神生动,但回头客观地看,还是每个人努力用心地去做了符合创作规律的事情,单我一个人,恐怕还是只能走台位的。”  李雪健说自己始终清楚刚开始正规学表演时学的那个理论——电影是导演艺术,导演把好的留下了,把不好的剪掉了,把不对的通过修正组合变得合格了,包括选剧本选演员都是导演功力的体现。“如果说我这个角色观众觉得不错,得到一些夸奖,但大部分功劳还是导演,一个角色里,演员和导演的投入,我看三七开是比较客观的。”  至于自己,比如27岁初次登台,便把难解复杂且又有相当年龄差距的林彪演得震惊了全国上下,仅此一部话剧便把话剧界的最高荣誉梅花奖收入囊中,并且亦正亦邪,至今银幕上恐怕还没有哪个演员,能做到如当年的李雪健,把一个焦裕禄这样的主旋律人物演绎得如此入心动人,更不用说《渴望》里那个老实到窝囊又不乏可爱的宋大成。起初宋大成不过是个小配角,却因为李雪健的表演成了全组演员中最吸睛的角色所在,于是导演一次次临场加戏,演着演着倒成了主角之一。诸如此类超脱于角色本身,凝练成时代句点的形象,在李雪健的艺术生涯里还可以排比很多很多。  李雪健自己更相信是机遇和偶然把自己给推到如今的位置。本来是山东人,1965年却随着父母到了贵州,“文革”学校停课,成立了很多小宣传队,身为“走资派”的小崽子,本来是被这些文艺演出排除在外的,好在当时的他能说一口地道的山东话,就靠这么个特长,混进了宣传队说快书,又渐渐唱点柳琴,开始了舞台演艺生涯。14岁,清清楚楚记住了舞台给自己的感受——得到了期待已久的尊重。   “所以我从开始就真心地喜欢这行,说戏比天大、艺比天高、戏似生命,这些词儿在我这儿都不觉得夸张。我们演一个角色就像在这个角色里活了一把,演100个角色就像100个人那样活了100次,某种意义上,戏也拓展了我自己生命的疆域,况且创作对于演员本人多少是有影响的,潜移默化,甚至包括对自己做人处事都有影响,这是职业的特点。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孩子,我能够走到这一步,做梦都没有想到过,我很珍惜,尤其感激那些在我身边的贵人们。比如最早让我试着演林彪的老前辈,我清楚地记得他和剧组里别的工作人员说,这个孩子朴实肯干,当不了演员可以当舞美啊,这就是身边贵人最实在、最慷慨的给予。说到底,是他们成就了我。”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近代影剧史上你留下不少经典角色,我看到评论说,李雪健老师是永远都能把自己揉碎了重新塑一个形象立在观众面前,他能被角色本身装得很满很满。  李雪健:因为我知道自己就是演员,在角色面前我自己全是为角色服务的。当然,演员也有不同的路数,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的路数。比如说用专业的术语来说有两种派别,一个是性格,一个是性格化,我觉得我就属于走性格这条路的演员,眼看着自己够不上偶像的条件,所以不能走性格化。走性格这条路呢,就要不断改变自己演的角色,经常换,角色和角色之间的差别要大一些,不断给观众一些新鲜的东西,尽量拉开距离,要尽着角色不能顾着自己。走一路我觉得这个东西对我还有长远好处,当然风险也相对大些。  三联生活周刊:相当长的时间里,似乎没有哪个男演员有你这样的号召力,但至今你给人的感觉仍旧是在用非常低调自知的态度工作和生活,这是如何做到的?  李雪健:我从学校的宣传队走上舞台,从学校去工厂再到部队,直到1987年从空政话剧团转业到国家话剧院一直到现在,我始终感激我的职业,始终记着刚刚得到这份职业时的那种兴奋幸福。不仅是有活干,能够自己养活自己了,还能给家里一些补贴,在当时那心里非常愉快幸福。  我们这代人经历比较多,当过知青上山下乡,当过工人,进过部队,更相信人各有各的分工,因为要吃饭要生活,所以总要工作,不劳动就没有收获,至于劳动干什么就是分工不同,能干上一份跟自己个性贴切的工作,是难得的好缘分。  觉得自己很有名,很晕,这些时候我也不是没有。比如《焦裕禄》和《渴望》几乎是同时播出的,我看着自己的故事整版上了《人民日报》,是有些不知所措的。过了好些年我想明白在90年代初的那种热烈,与其是对我李雪健、宋大成而来,不如说是对真情的一种呼唤。那时候改革开放不久,西方文化也带来一些冲击,每个人都面临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也有各种不适和阵痛,所以那时候对真善美的呼唤很迫切,而我的那些角色恰是贴近生活的,与时代合拍的。  但这几十年的路上,我也是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成长,比如渐渐去了解这个职业的前史,这个职业社会地位的演变,我发现在越变越快的世界里,还是得找那些不变的事儿,比如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每一个职业都有每一个职业的责任观念价值观,在我心里,演员这个职业和其他行当一样,没有比人高,也没有比人低,别人把它看低了心里不舒服,看高了也不同意,大家都是靠自己的劳动为自己的生活谋取价值。  三联生活周刊:我似乎是懂了为何你拍《中国轨道》的时候,检查出癌症,仍旧要坚持着半天治疗半天拍戏,硬是抢完了戏才安心休养。  李雪健:我当时在陕西渭南拍戏,我爱人发现了我的病。我其实是反应比较慢的人,觉得自己怎么能得这个病,加上这个病起初倒不是很痛,好像自己还不信似的,直到后来治疗时种种痛苦才知道是这么一回事了,所以这件事上我和我的家人的感觉有天壤之别。其次,当时那部戏确实已经拍了一小半了,投资人已经花了不少钱了,部队也调动了很多资源,如果因为我的病毁了,我心里是过不去的。  最后还是在很多亲友、领导的帮助支持下,我才能坚持下来这一个月,比如田壮壮导演亲自赶到剧组,协商军区领导把剧组从陕西带到北京,这样我可以一边治疗一边拍戏,而且我的医生在这一个月里都没有在我的脸上画线,而是日日用点点的方式确定治疗位置,非常繁琐费力气,没有他们的支持,也很难完成那一个月的工作。  三联生活周刊:你也说过《一九四二》跟自己也像十年之约,10年前得病,没有演,而这个角色也刚好等了你10年。你觉得银幕上的李培基因为这10年产生了变化么?  李雪健:对,这好像是一个拿来温习的角色,很少有这样的经历,确实有在心里厚重的感觉。确实也有人评价,我的表演在病前和病后有一个小小的飞跃,但实话是我自己感觉不出来,它可能是潜移默化的,我没法用语言总结。其实这10年对生命、对家庭等等的一系列价值观确实都在变化,但这个东西我说不清,如果能有所流露,可能真的是在角色里。  三联生活周刊:你怎么看待如今越来越被商业操控的以娱乐为王的影视行业现状,这个环境使你感到不适或者厌烦么?  李雪健:艺术确实是没有钱不行的,没有钱完不成艺术,走向市场是大好的事。但娱乐为王,这个害人。不仅把一些普通观众的审美体系颠倒错乱,而且把正在成长期的孩子的价值观弄乱了,这是最叫人忧心的。我总想说,是非标准还是不能丢的,不能胡来的,虚头巴脑的东西不能超过底线。其实这些年,那些很多潜移默化的影响已经慢慢反应出来了,与其说我感到不适和厌烦,不如说我常常感到忧心,但愿真的是别人说的杞人忧天。好的一面是,比如《一九四二》这样的电影,就是很严肃认真的艺术创作,同时它也不是完全违背商业规律的,希望这部电影走好,也希望今后这样的作品能越来越多。  (实习生卢冉对本文亦有贡献)

  导演冯小刚说,如果《一九四二》里有几根台柱子的话,李雪健这根绝对是结结实实的,稳、准、贴切。  而在监制陈国富看来,李雪健在《一九四二》里展现的是一代宗师的功力。“不管是拍摄现场几次的碰面,还是从任何一卷素材里看到他,姜还是老的辣,他没有任何地方让你觉得是紧绷的。就在这样一种看似松弛、自然的情况下,还得不断透出那种内力,我觉得这就是一个高超的表演者该有的修为。”  《一九四二》里李雪健饰演李培基,是历史真实人物,1886年生于河北献县,少年习武,曾参与辛亥革命,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委任他为河南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1935年6月28日调任河北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其后职务多有变化,直至1944年被免去河南省主席兼保安司令职,与河南渊源颇深。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李培基曾任政协全国文史研究委员会委员,1969年病逝,著作有《辛亥关外革命始末记》。关于1942年的河南旱灾和李培基之间的关联,时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的郭仲隗曾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这样写道:“河南饿死了500多万人,河南主席李培基只报了1602人,开政治上未有之奇。”  而事实上,李培基并不是这样一马平川的角色。“这个人本身是复杂的,他习武出身,参加过辛亥革命,临危上任,主持大局,收拾烂摊,甚至当蒋介石撤退台湾的时候,他也留在了大陆,所以不能否认他有为民请命之心。但他确实有中庸之道的一面,尤其是面对国民党的贪腐,内忧外患,他更多便是力不从心颇为无奈了。戏不多,但却也算政府这条线索的主角,能表达的比较多。”李雪健告诉本刊。  冯小刚形容李培基这个角色和李雪健是十年之约,10年前建组筹备时第一人选想的是他,10年后觉得也必须是他。“这样一个人物得靠眼神,但这个度最难拿捏,不能过,但又得让观众看得到,我知道李雪健老师的眼里能有。”  可真的坐下来聊这个人物,李雪健更愿意与人娓娓道来历史中个人本身的生平掌故、行为枝节,或者敞亮地说着他心里对剧本里这么一个人从“不信”到“信”的过程。“我也不会上网,书籍资料都是我爱人去找,我管看就行。她天天给我找,到哪里找了那么多啊,所以我看了不少材料,心里就对他渐渐有数了。我尽量去理解他的处世为人,可能跟他从小的经历有关。他受到很深的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忠孝中庸,因此我心里觉得他是受到中国文化环境影响很深很典型的人,我觉得应该朝着这个方向使劲儿。”  李雪健觉得真实的人不好演,人物都得塑造,而且真实人物便不能过分戏剧化、艺术化,于是说自己的原则是自己先琢磨透,想出各种可能性,再在导演和剧本的规范中完成。至于心里觉得哪里演得得心应手,哪里演得自在酣畅,这一类的问题,李雪健终究不愿意给自己的表演只言片语的评价。“一来成片我还没有看到,二来演完了就得搁在那儿,该给大家去说了。”  唯一自我肯定的是,同样是塑造复杂情景下的史实政治人物,从当年的“毛头小子、门外汉”,帮别的演员在台上替身走位走出个“活宝”林彪,到今天这个有的放矢、按部就班的李培基,三十几年的经验多多少少也给他自己帮了点小忙。  “演林彪就因为我个头合适,傻小伙子火力大,没负担,替身嘛,走完位也就完了。后来有老师要我演着试试,开始带着我去毛家湾、人民大会堂采访,帮我找了很多林彪的录音要我学,又找了很多照片要我看,就跟做梦一样了。我也投入,满屋子贴了一墙,天天剃头、化装,认认真真扮上,再照着照片、录音模仿,挺走火入魔的状态,也真是下大把的力气,但心里发毛不确定,至今还觉得恐怕是撞上了。但现在就从容了很多,和冯小刚、刘震云的合作也相对默契愉快,如今的我能准备出几套方案给导演挑选,这大概是我的进步了。”  转而仍旧说,林彪也好,李培基也好,导演、编剧在内的团队创作才是塑造角色的关键,比如冯小刚导演本身就非常懂得表演,他会根据此时此刻演员的状态去抓表演,随时随地给出新东西,和这样的导演合作,就感觉是明明自己备了好几套方案,还就没在这个点上,因此真正的好导演,就是对这个剧本,对剧本里的每个人物,以及每个人物伸展出的人物关系都研究得最透彻干脆的那个人。  “电影艺术创作就是集体创作,一人演那是山东快书。进话剧团以前,我在宣传队里就负责说山东快书,自己跟自己耍机灵。改到影视剧行业,体会最深的就是,学会怎么参与协作这种集体的创作,一个人不成。拍《九一三事件》的时候,大家都说我玩火柴的戏演得好,但那场戏也不是我想出来的。当时我们去采访,从人民大会堂的工作人员那里得知,当年林彪开会坐过的位置总是有一堆小火柴棍,他喜欢撅火柴棍玩儿。我们就想把这个细节用在舞台上,问题是火柴小,在舞台上撅断一根火柴,观众怎么也看不清,导演想出来把撅火柴棍变成划火柴,观众就看清了。大家都说这个戏我在里面传神生动,但回头客观地看,还是每个人努力用心地去做了符合创作规律的事情,单我一个人,恐怕还是只能走台位的。”  李雪健说自己始终清楚刚开始正规学表演时学的那个理论——电影是导演艺术,导演把好的留下了,把不好的剪掉了,把不对的通过修正组合变得合格了,包括选剧本选演员都是导演功力的体现。“如果说我这个角色观众觉得不错,得到一些夸奖,但大部分功劳还是导演,一个角色里,演员和导演的投入,我看三七开是比较客观的。”  至于自己,比如27岁初次登台,便把难解复杂且又有相当年龄差距的林彪演得震惊了全国上下,仅此一部话剧便把话剧界的最高荣誉梅花奖收入囊中,并且亦正亦邪,至今银幕上恐怕还没有哪个演员,能做到如当年的李雪健,把一个焦裕禄这样的主旋律人物演绎得如此入心动人,更不用说《渴望》里那个老实到窝囊又不乏可爱的宋大成。起初宋大成不过是个小配角,却因为李雪健的表演成了全组演员中最吸睛的角色所在,于是导演一次次临场加戏,演着演着倒成了主角之一。诸如此类超脱于角色本身,凝练成时代句点的形象,在李雪健的艺术生涯里还可以排比很多很多。  李雪健自己更相信是机遇和偶然把自己给推到如今的位置。本来是山东人,1965年却随着父母到了贵州,“文革”学校停课,成立了很多小宣传队,身为“走资派”的小崽子,本来是被这些文艺演出排除在外的,好在当时的他能说一口地道的山东话,就靠这么个特长,混进了宣传队说快书,又渐渐唱点柳琴,开始了舞台演艺生涯。14岁,清清楚楚记住了舞台给自己的感受——得到了期待已久的尊重。   “所以我从开始就真心地喜欢这行,说戏比天大、艺比天高、戏似生命,这些词儿在我这儿都不觉得夸张。我们演一个角色就像在这个角色里活了一把,演100个角色就像100个人那样活了100次,某种意义上,戏也拓展了我自己生命的疆域,况且创作对于演员本人多少是有影响的,潜移默化,甚至包括对自己做人处事都有影响,这是职业的特点。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孩子,我能够走到这一步,做梦都没有想到过,我很珍惜,尤其感激那些在我身边的贵人们。比如最早让我试着演林彪的老前辈,我清楚地记得他和剧组里别的工作人员说,这个孩子朴实肯干,当不了演员可以当舞美啊,这就是身边贵人最实在、最慷慨的给予。说到底,是他们成就了我。”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近代影剧史上你留下不少经典角色,我看到评论说,李雪健老师是永远都能把自己揉碎了重新塑一个形象立在观众面前,他能被角色本身装得很满很满。  李雪健:因为我知道自己就是演员,在角色面前我自己全是为角色服务的。当然,演员也有不同的路数,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的路数。比如说用专业的术语来说有两种派别,一个是性格,一个是性格化,我觉得我就属于走性格这条路的演员,眼看着自己够不上偶像的条件,所以不能走性格化。走性格这条路呢,就要不断改变自己演的角色,经常换,角色和角色之间的差别要大一些,不断给观众一些新鲜的东西,尽量拉开距离,要尽着角色不能顾着自己。走一路我觉得这个东西对我还有长远好处,当然风险也相对大些。  三联生活周刊:相当长的时间里,似乎没有哪个男演员有你这样的号召力,但至今你给人的感觉仍旧是在用非常低调自知的态度工作和生活,这是如何做到的?  李雪健:我从学校的宣传队走上舞台,从学校去工厂再到部队,直到1987年从空政话剧团转业到国家话剧院一直到现在,我始终感激我的职业,始终记着刚刚得到这份职业时的那种兴奋幸福。不仅是有活干,能够自己养活自己了,还能给家里一些补贴,在当时那心里非常愉快幸福。  我们这代人经历比较多,当过知青上山下乡,当过工人,进过部队,更相信人各有各的分工,因为要吃饭要生活,所以总要工作,不劳动就没有收获,至于劳动干什么就是分工不同,能干上一份跟自己个性贴切的工作,是难得的好缘分。  觉得自己很有名,很晕,这些时候我也不是没有。比如《焦裕禄》和《渴望》几乎是同时播出的,我看着自己的故事整版上了《人民日报》,是有些不知所措的。过了好些年我想明白在90年代初的那种热烈,与其是对我李雪健、宋大成而来,不如说是对真情的一种呼唤。那时候改革开放不久,西方文化也带来一些冲击,每个人都面临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也有各种不适和阵痛,所以那时候对真善美的呼唤很迫切,而我的那些角色恰是贴近生活的,与时代合拍的。  但这几十年的路上,我也是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成长,比如渐渐去了解这个职业的前史,这个职业社会地位的演变,我发现在越变越快的世界里,还是得找那些不变的事儿,比如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每一个职业都有每一个职业的责任观念价值观,在我心里,演员这个职业和其他行当一样,没有比人高,也没有比人低,别人把它看低了心里不舒服,看高了也不同意,大家都是靠自己的劳动为自己的生活谋取价值。  三联生活周刊:我似乎是懂了为何你拍《中国轨道》的时候,检查出癌症,仍旧要坚持着半天治疗半天拍戏,硬是抢完了戏才安心休养。  李雪健:我当时在陕西渭南拍戏,我爱人发现了我的病。我其实是反应比较慢的人,觉得自己怎么能得这个病,加上这个病起初倒不是很痛,好像自己还不信似的,直到后来治疗时种种痛苦才知道是这么一回事了,所以这件事上我和我的家人的感觉有天壤之别。其次,当时那部戏确实已经拍了一小半了,投资人已经花了不少钱了,部队也调动了很多资源,如果因为我的病毁了,我心里是过不去的。  最后还是在很多亲友、领导的帮助支持下,我才能坚持下来这一个月,比如田壮壮导演亲自赶到剧组,协商军区领导把剧组从陕西带到北京,这样我可以一边治疗一边拍戏,而且我的医生在这一个月里都没有在我的脸上画线,而是日日用点点的方式确定治疗位置,非常繁琐费力气,没有他们的支持,也很难完成那一个月的工作。  三联生活周刊:你也说过《一九四二》跟自己也像十年之约,10年前得病,没有演,而这个角色也刚好等了你10年。你觉得银幕上的李培基因为这10年产生了变化么?  李雪健:对,这好像是一个拿来温习的角色,很少有这样的经历,确实有在心里厚重的感觉。确实也有人评价,我的表演在病前和病后有一个小小的飞跃,但实话是我自己感觉不出来,它可能是潜移默化的,我没法用语言总结。其实这10年对生命、对家庭等等的一系列价值观确实都在变化,但这个东西我说不清,如果能有所流露,可能真的是在角色里。  三联生活周刊:你怎么看待如今越来越被商业操控的以娱乐为王的影视行业现状,这个环境使你感到不适或者厌烦么?  李雪健:艺术确实是没有钱不行的,没有钱完不成艺术,走向市场是大好的事。但娱乐为王,这个害人。不仅把一些普通观众的审美体系颠倒错乱,而且把正在成长期的孩子的价值观弄乱了,这是最叫人忧心的。我总想说,是非标准还是不能丢的,不能胡来的,虚头巴脑的东西不能超过底线。其实这些年,那些很多潜移默化的影响已经慢慢反应出来了,与其说我感到不适和厌烦,不如说我常常感到忧心,但愿真的是别人说的杞人忧天。好的一面是,比如《一九四二》这样的电影,就是很严肃认真的艺术创作,同时它也不是完全违背商业规律的,希望这部电影走好,也希望今后这样的作品能越来越多。  (实习生卢冉对本文亦有贡献)


相关文章

  • 名人的"敲门砖"
  • 上帝关闭一扇门时,还会开启一扇窗.职场求职应聘也不例外.当考官对你说"NO"时,不要立即放弃,赶紧调动脑细胞想出补救之策,或许还能起死回生.在这方面,熊邦欣.吕丽萍.李雪健.董路等明星颇有心得,值得求职的人们学习借鉴. ...查看


  • 不太喜欢这种很微小的怯懦
  • "我一直很在乎他们的感受" 李冰冰的团队习惯用"人情"去理解工作关系并以此为李冰冰争取机会. 拍摄徐克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时,徐希望李冰冰从房间里飞出来举着剑撞击一排栅栏,再利用威亚升到 ...查看


  • 对电影[一九四二]首映礼发布会的评论
  • 11月25日<一九四二>首映礼发布会提问陈道明环节http://t.cn/zjbGm5A有记者提问到陈道明,与张国立都扮演过蒋介石,感受如何.陈道明回答:"蒋介石这个人物,不说也罢,把时间让给主创,让主演多讲一些.&q ...查看


  • [新水浒传]~~观后感!
  • [<新水浒传>~~观后感!] 一.角色和演员贴切,想不出能比这个更匹配的,以张涵予的宋江为例,抬眼看看现在当红的男演员,还真找不到比他更合适的,而且能看得出来,他确实下了苦功夫,开头接送花石纲那段,那声苦笑后寂寞的表情,失落的样 ...查看


  • 2016金鹰节颁奖晚会什么时候?金鹰女神及获奖名单公布
  • 发布时间:2016-10-17 20:46来源:北京本地宝整理报道 分享到: [导语]:2016金鹰节将在10月14日至16日在湖南长沙举行,本届金鹰女神将由唐嫣[金鹰女神唐嫣开场秀完整视频]担任,海报也随之发布,金鹰女神正式曝光,糖糖也会 ...查看


  • 与生命赛跑的抗癌明星
  • http://lrb.dayoo.com/html/2012-08/22/content_1849626.htm 大洋新闻 时间: 2012-08-22 来源: 老人报 2012年2月,于蓝(右)和陶玉玲(左)做客深圳卫视<大牌生日会 ...查看


  • 言外之意"专项练习题教师版Word文档
  • 六年级语文期末总复习资料五 言外之意"专项练习题 近几年,一种分析 从题型来看,有的是提供选项备考生选择,这类考题难度较小,只考查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层面:大多数考题则要求考生据语境写出具体的言外之意,这不仅考查了考生的理解能力,同 ...查看


  • 赵树理从驴打滚儿到牛栽葱
  • 艺 术 z3 究 f . 文/ 刘 电视剧< 赵树理> 17 集, 共 韦廉执 导, 李雪健领衔主演. 月26 日, 5 央视 一套黄金时间热播.有人说, 李雪健不 愧为一位优秀演员,他把赵树理演活 了.一位网友甚至很冲动地说: ...查看


  • 道士下山经典台词
  • <道士下山>是一部奇幻冒险戏剧影片,影片由陈凯歌执导,王宝强.郭富城.张震.范伟.林志玲等联袂主演.影片主要讲述了不谙世事的小道士,因为闹粮荒离开道观下了山,一系列事件过后,领悟了"不择手段是豪杰,不改初衷真英雄&qu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