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的爱情的背后 –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 Mtime时光网

怀旧的爱情的背后

Sean 发布于:2008-08-01 19:55

“一个纯朴的姑娘爱上了一个年轻的男人,一爱就是一辈子,他们的爱情很真诚……这部电影是舍浓郁而求单纯。”——张艺谋

影片中现实用黑白表现,回忆用彩色表现,现实的冰冷和过去的美好回忆形成强烈的反差,而母亲几乎是在痛苦的绝望中等到了爱情,故事就是放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世界中。人们在彩色的回忆中追怀,在黑白的现实中感伤,这些追怀和感伤又温暖又安全,甚至还带着一点必不可少的忧郁,怀念一种简单纯洁的人际关系,也怀念一种自然简朴的生活方式,前者通过爱情,男性与女性的关系表达,后者是通过亲情,子辈与父辈的关系表达。

电影框架内的怀旧故事显得极其简单而美好,几乎没有任何冲突,这种和谐的效果和它框架之外的背景特别协调有关。

探讨这个怀旧故事的背景究竟是什么,它是怎么自觉或不自觉地符合了一种强势文化的要求。如果我们也站在中心的立场,那就顺理成章地接受它,不存在反思和质疑,如果我们退居边缘,会不会发现这样一个美好的故事,其实是建立在掩盖了一部分真相的基础上?

背景之一:男性社会

张艺谋的影片总是以女性为中心,这里面母亲美丽、纯洁、为爱而生。作为一个质朴,不带任何的矫揉造作与自我保护,她的爱情被表现得单纯、热烈并且持久。母亲爱上父亲,原因很简单:对文明的向往。但是女性在这里,只是作为审美的对象而不是作为审美的主题存在,她只是一个聆听、接受、敬仰话语的角色。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女性被作为伟大的爱的象征,被放在一个极高的位置歌颂,但这种爱的对象——文明,有被男性掌握,在男权笼罩下,女性已然是第二性。

1 姓名——中心的缺席

“招娣”,典型的男权社会的女性名字,家庭应当以男性为中心,而招娣和外婆一同居住,形成了中心的缺席,而骆先生的出现弥补了这个空缺,重新建立起一种阶级秩序,使习惯于这种秩序的人感到圆满与完整。

2 追逐——等待着文明

招娣在山间、在田野奔跑追逐,他追逐的是什么呢?是文明,是必然会伤害她自然本质的东西,他敬仰得不敢靠近,只能隔着一段距离等待,等待以自己的美丽吸引男性的注意,这种追逐毫无自主性可言,等他来,送他走,都不是她能决定的,她有个了不起的决定进城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被风雪阻碍了,并且病的不轻。这几乎是种暗喻:女性自身的追求是毫无结果的,她只能等待男性给予她们大度的馈赠。

3 聆听——角色的定位

她是如此敬慕文明,但她没有得到学习的机会,仅仅只有聆听的权利。

4 窗花——达成的途径

招娣虽然只是聆听者,但是并没有感到屈辱,脸上是心满意足的笑容,她的一生都过得没有什么遗憾——既然不能通过自己掌舵的方式到达文明的彼岸,就以一个搭乘者的方式得到补偿。她把教室糊满了窗花,弄的像洞房一样,通过与男性的联姻达到和文明接近的目的。这种联姻的方式意味着完全放弃自主权,而甘心去接受一个第二性的位置,从而自身的生存意义被框架在第一性的生存意义之下。

5 发卡——地位的确认

骆先生没有教她念书,只是送给了她一个发卡,发卡意味着女性是被作为审美的对象定位的,她的任务是怎样让自己美——这美的标准是由男性来决定的,而不是作为审美的主体,确定美的标准,创造美的事物,欣赏美的东西。女性之美以男性为服务对象的,女性之爱也成为男性统治的工作,这样的爱和美被崇高化,只是一个男性社会创造的一个神话。

以上说明招娣是作为男性社会的一个典型女性来塑造的,这样对于城市男性来说,这种自然,单纯的美是很令人向往的。张艺谋不自觉地将男性中心话语作为一种成规来接受。

背景之二:城市文明

影片中张艺谋抽空了社会政治,经济的诸多因素,只留下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于是这个故事就有很多不和逻辑的地方。

但是张艺谋加了一个头尾的框架,告诉你那是过去的,听说的东西,片子里不停有这样的话:“听父亲说”,“听母亲说”,“听支书说”,“听乡亲们说”,于是故事的历史背景就不断地被虚化了,虚化到最后只剩下一个简单美好的爱情故事的阶段。

城市文明和自然状态的冲突在片中的体现方式:在黑白的现实世界里,天空是灰白的,大地是苍黑的,没有一个年轻女性,没有什么富有生命力的、流动的、弹性的东西,而在回忆当中绿草地、白桦林、红棉袄,这都代表了人类向往的一个境界,因为向往,所以反而设置到了过去,像发生过了一样,它好像可以存在的同时又特别的虚无飘渺,太美了总像一场梦,也可能真的没有存在过,于是有人说这部影片是一个中年男子对那种浪漫、那种美好纯情的向往,带着一种失落童贞的矫情。

结束了对怀旧之后的两种背景的分析,重新回过头来看这部电影的叙事方式,其中叙事者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他的实际身份隐喻了整部影片的社会文化立场,首先,他是个男性,这是先验的存在,其次,他生于乡村,却又步出乡村,进入了影片没有正面表现的城市文明生活,这有自觉的意识。他的身份正表露出了张艺谋的取向,所以这部片子的重点不在于往昔的“父亲母亲”,而在于现在的“我”身上,“我”对往日的故事的纪实与虚构,才是影片真正的内涵所在。

P.S. 有版权,请勿随意转载,谢谢

怀旧的爱情的背后

Sean 发布于:2008-08-01 19:55

“一个纯朴的姑娘爱上了一个年轻的男人,一爱就是一辈子,他们的爱情很真诚……这部电影是舍浓郁而求单纯。”——张艺谋

影片中现实用黑白表现,回忆用彩色表现,现实的冰冷和过去的美好回忆形成强烈的反差,而母亲几乎是在痛苦的绝望中等到了爱情,故事就是放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世界中。人们在彩色的回忆中追怀,在黑白的现实中感伤,这些追怀和感伤又温暖又安全,甚至还带着一点必不可少的忧郁,怀念一种简单纯洁的人际关系,也怀念一种自然简朴的生活方式,前者通过爱情,男性与女性的关系表达,后者是通过亲情,子辈与父辈的关系表达。

电影框架内的怀旧故事显得极其简单而美好,几乎没有任何冲突,这种和谐的效果和它框架之外的背景特别协调有关。

探讨这个怀旧故事的背景究竟是什么,它是怎么自觉或不自觉地符合了一种强势文化的要求。如果我们也站在中心的立场,那就顺理成章地接受它,不存在反思和质疑,如果我们退居边缘,会不会发现这样一个美好的故事,其实是建立在掩盖了一部分真相的基础上?

背景之一:男性社会

张艺谋的影片总是以女性为中心,这里面母亲美丽、纯洁、为爱而生。作为一个质朴,不带任何的矫揉造作与自我保护,她的爱情被表现得单纯、热烈并且持久。母亲爱上父亲,原因很简单:对文明的向往。但是女性在这里,只是作为审美的对象而不是作为审美的主题存在,她只是一个聆听、接受、敬仰话语的角色。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女性被作为伟大的爱的象征,被放在一个极高的位置歌颂,但这种爱的对象——文明,有被男性掌握,在男权笼罩下,女性已然是第二性。

1 姓名——中心的缺席

“招娣”,典型的男权社会的女性名字,家庭应当以男性为中心,而招娣和外婆一同居住,形成了中心的缺席,而骆先生的出现弥补了这个空缺,重新建立起一种阶级秩序,使习惯于这种秩序的人感到圆满与完整。

2 追逐——等待着文明

招娣在山间、在田野奔跑追逐,他追逐的是什么呢?是文明,是必然会伤害她自然本质的东西,他敬仰得不敢靠近,只能隔着一段距离等待,等待以自己的美丽吸引男性的注意,这种追逐毫无自主性可言,等他来,送他走,都不是她能决定的,她有个了不起的决定进城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被风雪阻碍了,并且病的不轻。这几乎是种暗喻:女性自身的追求是毫无结果的,她只能等待男性给予她们大度的馈赠。

3 聆听——角色的定位

她是如此敬慕文明,但她没有得到学习的机会,仅仅只有聆听的权利。

4 窗花——达成的途径

招娣虽然只是聆听者,但是并没有感到屈辱,脸上是心满意足的笑容,她的一生都过得没有什么遗憾——既然不能通过自己掌舵的方式到达文明的彼岸,就以一个搭乘者的方式得到补偿。她把教室糊满了窗花,弄的像洞房一样,通过与男性的联姻达到和文明接近的目的。这种联姻的方式意味着完全放弃自主权,而甘心去接受一个第二性的位置,从而自身的生存意义被框架在第一性的生存意义之下。

5 发卡——地位的确认

骆先生没有教她念书,只是送给了她一个发卡,发卡意味着女性是被作为审美的对象定位的,她的任务是怎样让自己美——这美的标准是由男性来决定的,而不是作为审美的主体,确定美的标准,创造美的事物,欣赏美的东西。女性之美以男性为服务对象的,女性之爱也成为男性统治的工作,这样的爱和美被崇高化,只是一个男性社会创造的一个神话。

以上说明招娣是作为男性社会的一个典型女性来塑造的,这样对于城市男性来说,这种自然,单纯的美是很令人向往的。张艺谋不自觉地将男性中心话语作为一种成规来接受。

背景之二:城市文明

影片中张艺谋抽空了社会政治,经济的诸多因素,只留下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于是这个故事就有很多不和逻辑的地方。

但是张艺谋加了一个头尾的框架,告诉你那是过去的,听说的东西,片子里不停有这样的话:“听父亲说”,“听母亲说”,“听支书说”,“听乡亲们说”,于是故事的历史背景就不断地被虚化了,虚化到最后只剩下一个简单美好的爱情故事的阶段。

城市文明和自然状态的冲突在片中的体现方式:在黑白的现实世界里,天空是灰白的,大地是苍黑的,没有一个年轻女性,没有什么富有生命力的、流动的、弹性的东西,而在回忆当中绿草地、白桦林、红棉袄,这都代表了人类向往的一个境界,因为向往,所以反而设置到了过去,像发生过了一样,它好像可以存在的同时又特别的虚无飘渺,太美了总像一场梦,也可能真的没有存在过,于是有人说这部影片是一个中年男子对那种浪漫、那种美好纯情的向往,带着一种失落童贞的矫情。

结束了对怀旧之后的两种背景的分析,重新回过头来看这部电影的叙事方式,其中叙事者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他的实际身份隐喻了整部影片的社会文化立场,首先,他是个男性,这是先验的存在,其次,他生于乡村,却又步出乡村,进入了影片没有正面表现的城市文明生活,这有自觉的意识。他的身份正表露出了张艺谋的取向,所以这部片子的重点不在于往昔的“父亲母亲”,而在于现在的“我”身上,“我”对往日的故事的纪实与虚构,才是影片真正的内涵所在。

P.S. 有版权,请勿随意转载,谢谢


相关文章

  • [山楂树之恋]影评 1
  • <山楂树之恋>影评 这是一个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初恋故事,为响应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故事的女主人公静秋是城市即将高中毕业的学生.她跟随教育革命实践小组来到一个名叫西坪村的地方,采集革命传统故事,编写教育新教材. ...查看


  • 一样的文革,不一样的电影 -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 Mtime时光网
  • 中国人向来是不缺少灾难的.天灾是老天爷愤怒的结果,人祸却是人类自己作孽搞出来的.前者固然是我们不可避免的,后者却是一些多余的罪恶.相比天灾而言,人祸往往更具有破坏性,伤痛的经历永远存在我们心中.若干年后,我们这一代或者后人兴许会模糊汶川地震 ...查看


  • 我的父亲母亲影评
  • 初恋的回忆,是人生中最美妙的感觉.当父亲过世,年迈的母亲讲述她梦系魂牵的初恋时,生子不但体味到那初恋情愫的凄美动人,甚至还分明读出对美妙人生的执着追求„„ 母亲乳名招娣,年轻时是远近闻名的美人,不仅心灵手巧,而且勇敢地成为十里八乡第一个自由 ...查看


  • [妈妈再爱我一次]影评
  • <妈妈再爱我一次> -----我的启蒙电影 母爱,人性永不磨灭的光辉.孩提时代,还不懂感动的我,第一次无意识的洒下了纯真的眼泪是四年级的时候,学校的组织我们集体观看了<妈妈在爱情我一次>这部电影,当时不知道为什么,眼 ...查看


  • 蝴蝶效应影评09-7-20
  • 蝴蝶效应名词来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发现.为了预报天气,他用计算机求解仿真地球大气的13个方程式.为了更细致地考察结果,他把一个中间解取出,提高精度再送回.而当他喝了杯咖啡以后回来再看时竟大吃一惊:本来很小 ...查看


  • 黄金时代影评
  • <黄金时代>影评 影片里有有一句台词,是借鲁迅夫人许广平之口传达,私以为是许鞍华导演对这部<黄金时代>的最好注解. 电影黄金时代演职信息 片名:黄金时代 (2014) 外文名:The Golden Era 片长:17 ...查看


  • [爱你如诗美丽]:下雪时老虎总是梦见同一个春天 (爱你如诗美丽 影评)
  • 一.我曾经有一个祖国,她已梦一般逝去 "我曾经有一个祖国, 她是那样的美丽: 橡树挺拔茁壮,紫罗兰温柔妩媚. 她已梦一般逝去."--海涅<异国情思>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 ...查看


  • 影评[艺术家]:用无声向电影致敬
  • <艺术家>:用无声向电影致敬 在技??术不断更新的现在,<艺术家>给了时下盛行的3D电影一个强有力的耳光.电影是门严谨的艺术,当各种大片轰炸我们眼球的时候,这部法国电影却用最简单的方式带着观众穿越到了曾经光影世界中. ...查看


  • [俺爹俺娘]影评
  • <俺爹俺娘>影评起未曾想过的心 ------评 <俺爹俺娘>是浙江卫视拍的纪录短片,顾名思义,,纪录的主人公就是俺爹俺娘,本片以著名摄影师焦波为第一人称,以照片为线索,用镜头和语言完整的叙述了俺爹俺娘的故事,展现了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