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条件出发 解决问题的策略 苏教版三上

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条件出发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上71—73页例1及想想做做1、2、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问题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

教学难点:感悟“解决问题策略”的意义与价值

教具:PPT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我们班是三(几)班?三(6)。那知道我姓什么吗?谢。那大家就可以称呼我为、、?谢老师。真好,谢老师课前与咱们的张老师简单沟通了下,听说咱们班的孩子,特别会用耳朵听,用脑袋想,用小嘴巴说,我想问问大家,你们觉得自己是这样吗?是。好,我就做一回观察员看看是不是这样!

一、呈现例1,引出课题

1、谈话导入:在收获的季节小猴帮妈妈摘桃,而且摘桃的本领越来越强。

2、出示例1,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情境图,并各自读题。

引导: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题目。

3、收集信息

提问:题中告诉我们哪些已知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板贴:已知条件、问题)

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2个条件”。(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4、揭示课题

这个问题,相信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解答,而且大家解答时思考方法也会是多种多样的。(板书:思考方法)但究竟采用了怎样的思考方法,估计很多学生都不是很清楚。思考方法,在数学上通常我们称为策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理清思路,初感策略

(一)理解题意

1、提问:题中有一个已知条件是“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你知道这个条件是什么意思吗?

2、学生交流后追问: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还可以想到 第( )天比第( )天多摘5个?(板贴:第( )天 比 第( )天多摘5个)

进一步追问:第一天摘的个数+5=第二天摘的个数,还可以想到“第( )天摘的个数+5=第( )天摘的个数”?(板贴:第( )天摘的个数+5=第( )天摘的个数)

3、小结步骤:像刚才,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与问题,弄清楚条件的意思,这样的环节我们称为“理解题意”。(板贴:理解题意)

(二)分析问题

1、启发:我们已经弄清已知条件的含义,现在请大家继续想一想,根据“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两个条件,你能分别算出什么?

生:第二天摘了多少个?第三天摘了多少个?、、、、、

2、追问:在能够算出的这些问题中,你认为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接着算什么?

生:先算第二天摘了多少个,再算第三天摘了多少个,接着算第三天摘了多少个、、、、、、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贴:第二天摘桃个数 第三天摘桃个数、、、)

3、再追问:求第二天摘桃个数时,要用到哪些条件?求第三天摘桃个数呢? (在“第二天摘桃个数” 打上 “?” ,依次都打上“?”)

先自己思考下,同桌互相说一说。 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谁愿意到讲台来,边指条件边说一说。

生1:求第二天摘桃个数要用到“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两个条件。

生2:求第三天摘桃个数时,要用到“第二天摘桃个数和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4、小结环节:像刚才,理解完题意之后,弄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计算需要用到哪些条件,这样的环节,我们称为“分析问题”。

(三)解决问题

1、提出要求:按刚才的解题思路,你能列式计算小猴第三天和第五天摘桃的个数吗?动手试一试。

学生动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一名学生写板贴算式。

学生介绍自己写的算式,每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据哪些条件求的。

2、提出要求:你们也自己看着算式,向同桌介绍下自己每一步算式求的是什么,分别用到哪些条件。

学生介绍自己的算式。

3、启发:如果让你列表求出答案(出示空白表格),你认为表中第一栏该填些什么?其他各栏呢?(指一名学生回答)

4、提出要求:那就按照顺序把表格填一填吧,填完的就可以举手。

学生填表格,教师巡视。指一名学生填板贴表格。

生介绍下自己填表过程。

5、组织讨论:填表时,大家都是从左边第一栏填起,接着依次填第二、三、四、五栏,你是怎样想到按这样的顺序填写的?

生:要从第一天摘30个桃开始,一天一天地推算。

6、小结步骤:刚刚我们用列算式填表把答案算出来了。把这样的步骤称为:解决问题。(板贴:解决问题)

(四)回顾反思

1、问题得到解决,我们来回顾反思下(板书:回顾反思)解题过程,比较列式计算和列表求出答案的过程,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先自己思考下,同桌交流。 教师巡视

生:都是从第一天摘30个开始,依次求出第二天摘了多少个,第三天摘了多少个、、、、、、

2、追问:求第二天摘桃个数时,用到了哪些条件?求第三天摘桃个数时呢?

3、师小结:不管是列式计算,还是列表求出答案,我们都是从已知条件出发,一步一步地进行思考。像这样,从已知条件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常用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加以运用。(补充:从条件出发) 我们刚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是用到了这么一种策略。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过度:带着这个策略,我们再来解决几个实际问题吧。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第1题

(1)分析题意

提问: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表示什么?

生1:第1幅图中左边放4个苹果,右边放了1个400克的砝码,它表示“4个苹果一共重500克”。

生2:第2幅图左边放了1个橙子,右边放了一个苹果和一个20克砝码,它表示“一个橙子比一个苹果重20克“。

(2)提出问题

引导:你能根据这些已知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问题1 生1:一个苹果重多少克?

追问:根据哪些条件想到这个问题的?

生1:第1幅图“4个苹果一共重500克“

问题2 生2:一个橙子重多少克?

追问:根据哪些条件想到这个问题的?

生2:4个苹果一共重500克,一个橙子比一个苹果重20克

(3)比较:这两个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苹果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直接算,橙子要先算出苹果,再把苹果和题目中另一个条件加一起,才能算出来。

2、第2题

(1)出示:“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这个条件是什么意思? 生1:第1次弹起高度是16米的一半,第二次是第一次弹起的一半、、、、、、

(2)启发:根据已知条件你能求出哪些问题?在这些能求出的问题中,你认为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提出要求:按刚才的思路,把题中的表格填写完整。

生填表格,教师巡视。

(4)追问:求第一次反弹高度时,用到了哪些已知条件?求第2、3、4次反弹高度时呢?

3、第5题 学生读题

(1)提出要求:根据题意,你觉得从第几个正方形开始就画不下了?把你估计 算的结果悄悄的写下来。

(2)引导:每人估计的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要想知道哪个同学估计得对,可 以怎样做?(动手画一画)

(3)组织交流:哪些同学估计的结果是正确的?解决这个问题从哪里想起比较 合适?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体会了从条件出发解决问题的策略,其实这只是众多策略中的一 种。在以后解题的过程中还有更多策略等待大家去发现。另外,今天从大家的表

现中,我发现咱们班的孩子真的是特别会用耳朵听,用脑袋想,用小嘴巴说,我 为你们感到骄傲!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条件出发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上71—73页例1及想想做做1、2、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问题的不断反思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发展分析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

教学难点:感悟“解决问题策略”的意义与价值

教具:PPT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我们班是三(几)班?三(6)。那知道我姓什么吗?谢。那大家就可以称呼我为、、?谢老师。真好,谢老师课前与咱们的张老师简单沟通了下,听说咱们班的孩子,特别会用耳朵听,用脑袋想,用小嘴巴说,我想问问大家,你们觉得自己是这样吗?是。好,我就做一回观察员看看是不是这样!

一、呈现例1,引出课题

1、谈话导入:在收获的季节小猴帮妈妈摘桃,而且摘桃的本领越来越强。

2、出示例1,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情境图,并各自读题。

引导: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题目。

3、收集信息

提问:题中告诉我们哪些已知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板贴:已知条件、问题)

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2个条件”。(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4、揭示课题

这个问题,相信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解答,而且大家解答时思考方法也会是多种多样的。(板书:思考方法)但究竟采用了怎样的思考方法,估计很多学生都不是很清楚。思考方法,在数学上通常我们称为策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理清思路,初感策略

(一)理解题意

1、提问:题中有一个已知条件是“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你知道这个条件是什么意思吗?

2、学生交流后追问: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摘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摘5个、、、还可以想到 第( )天比第( )天多摘5个?(板贴:第( )天 比 第( )天多摘5个)

进一步追问:第一天摘的个数+5=第二天摘的个数,还可以想到“第( )天摘的个数+5=第( )天摘的个数”?(板贴:第( )天摘的个数+5=第( )天摘的个数)

3、小结步骤:像刚才,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与问题,弄清楚条件的意思,这样的环节我们称为“理解题意”。(板贴:理解题意)

(二)分析问题

1、启发:我们已经弄清已知条件的含义,现在请大家继续想一想,根据“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两个条件,你能分别算出什么?

生:第二天摘了多少个?第三天摘了多少个?、、、、、

2、追问:在能够算出的这些问题中,你认为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接着算什么?

生:先算第二天摘了多少个,再算第三天摘了多少个,接着算第三天摘了多少个、、、、、、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贴:第二天摘桃个数 第三天摘桃个数、、、)

3、再追问:求第二天摘桃个数时,要用到哪些条件?求第三天摘桃个数呢? (在“第二天摘桃个数” 打上 “?” ,依次都打上“?”)

先自己思考下,同桌互相说一说。 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谁愿意到讲台来,边指条件边说一说。

生1:求第二天摘桃个数要用到“第一天摘了30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两个条件。

生2:求第三天摘桃个数时,要用到“第二天摘桃个数和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

4、小结环节:像刚才,理解完题意之后,弄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每一步计算需要用到哪些条件,这样的环节,我们称为“分析问题”。

(三)解决问题

1、提出要求:按刚才的解题思路,你能列式计算小猴第三天和第五天摘桃的个数吗?动手试一试。

学生动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一名学生写板贴算式。

学生介绍自己写的算式,每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据哪些条件求的。

2、提出要求:你们也自己看着算式,向同桌介绍下自己每一步算式求的是什么,分别用到哪些条件。

学生介绍自己的算式。

3、启发:如果让你列表求出答案(出示空白表格),你认为表中第一栏该填些什么?其他各栏呢?(指一名学生回答)

4、提出要求:那就按照顺序把表格填一填吧,填完的就可以举手。

学生填表格,教师巡视。指一名学生填板贴表格。

生介绍下自己填表过程。

5、组织讨论:填表时,大家都是从左边第一栏填起,接着依次填第二、三、四、五栏,你是怎样想到按这样的顺序填写的?

生:要从第一天摘30个桃开始,一天一天地推算。

6、小结步骤:刚刚我们用列算式填表把答案算出来了。把这样的步骤称为:解决问题。(板贴:解决问题)

(四)回顾反思

1、问题得到解决,我们来回顾反思下(板书:回顾反思)解题过程,比较列式计算和列表求出答案的过程,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先自己思考下,同桌交流。 教师巡视

生:都是从第一天摘30个开始,依次求出第二天摘了多少个,第三天摘了多少个、、、、、、

2、追问:求第二天摘桃个数时,用到了哪些条件?求第三天摘桃个数时呢?

3、师小结:不管是列式计算,还是列表求出答案,我们都是从已知条件出发,一步一步地进行思考。像这样,从已知条件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常用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加以运用。(补充:从条件出发) 我们刚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是用到了这么一种策略。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过度:带着这个策略,我们再来解决几个实际问题吧。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第1题

(1)分析题意

提问: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表示什么?

生1:第1幅图中左边放4个苹果,右边放了1个400克的砝码,它表示“4个苹果一共重500克”。

生2:第2幅图左边放了1个橙子,右边放了一个苹果和一个20克砝码,它表示“一个橙子比一个苹果重20克“。

(2)提出问题

引导:你能根据这些已知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问题1 生1:一个苹果重多少克?

追问:根据哪些条件想到这个问题的?

生1:第1幅图“4个苹果一共重500克“

问题2 生2:一个橙子重多少克?

追问:根据哪些条件想到这个问题的?

生2:4个苹果一共重500克,一个橙子比一个苹果重20克

(3)比较:这两个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苹果可以根据题目的条件直接算,橙子要先算出苹果,再把苹果和题目中另一个条件加一起,才能算出来。

2、第2题

(1)出示:“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这个条件是什么意思? 生1:第1次弹起高度是16米的一半,第二次是第一次弹起的一半、、、、、、

(2)启发:根据已知条件你能求出哪些问题?在这些能求出的问题中,你认为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提出要求:按刚才的思路,把题中的表格填写完整。

生填表格,教师巡视。

(4)追问:求第一次反弹高度时,用到了哪些已知条件?求第2、3、4次反弹高度时呢?

3、第5题 学生读题

(1)提出要求:根据题意,你觉得从第几个正方形开始就画不下了?把你估计 算的结果悄悄的写下来。

(2)引导:每人估计的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要想知道哪个同学估计得对,可 以怎样做?(动手画一画)

(3)组织交流:哪些同学估计的结果是正确的?解决这个问题从哪里想起比较 合适?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体会了从条件出发解决问题的策略,其实这只是众多策略中的一 种。在以后解题的过程中还有更多策略等待大家去发现。另外,今天从大家的表

现中,我发现咱们班的孩子真的是特别会用耳朵听,用脑袋想,用小嘴巴说,我 为你们感到骄傲!

五、板书设计


相关文章

  • 三上数学[笔算乘法(进位)]教学设计
  • 学校:柳河县罗通山镇学校     姓名:姜艳梅 教学内容:人教2011版三年级上册61页例2,及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计算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逻辑性. 2.理解&q ...查看


  • 不同学业水平学生数学问题图式的差异性研究
  • 张夏雨/喻平 [专题名称]初中数学教与学 [专 题 号]G352 [复印期号]2011年05期 [原文出处]<数学教育学报>(津)2011年1期第45-48页 [作者简介]张夏雨(1983- ),女,江苏常州人,硕士,主要从事数 ...查看


  • 三上 美术 图形联想
  • <图 形 联 想> 作者: 孙乌兰 概 述: 本节课是基于浙美版新课标教材<美术>三年级上册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的一节关于启发学生创意与联想的美术课.计划1课时,40分钟.本次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和想象的 ...查看


  • [数学课程标准] 2
  • 关于理念 1. <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大家必须熟悉,我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因而,帮助大家理解并熟悉这些基本的教学理念是相当重要的.尽管我们搞过通识培训,也组织了很多的教材培训.专家讲座.活动研讨,有些老师 ...查看


  • 2015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2015.8 一.本册教材的具体内容 修订后的人教版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与代数: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空间与几何:位置.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概率:可能性: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等. ...查看


  • [数与代数]知识梳理
  • <数与代数>知识梳理--林友增 一.内容分配 数的认识 数的运算 一上 一下 二20以内数的认识 100以内数的认识 数学思考 式与方程 求和应用题 20以内加减法.进 求差应用题 位加法 图示加减两步应用题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查看


  • 关于小学数学试卷命题的几点思考
  • 关于小学数学试卷命题的几点思考 箬横小学 谢灵丹 [摘要]现代评价理论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考试评价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考试,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以便调整以后的学习策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考试也是教师检测教学,反思与 ...查看


  • 三上第一单元教案
  • 第 一 单元备课 --主备人:吴俊 一.单元整体备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思考: 本单元围绕"爱和爱心"这个话题,安排了三篇课文.文体分别为儿童诗.童话故事.记叙文.儿童诗<信>叙述了一个孩子在刚刚学会写 ...查看


  • 2015三上第五单元[倍的认识]练习题(共三套)
  • <倍的认识>单元练习 1. 填一填 2. 填一填. (1)18里面有( )个6,18是6的( )倍. (2)24里面有( )个8,24是8的( )倍. (3)48里面有( )个6,48是6的( )倍. (4)25里面有( )个5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