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孟翰:在亡国与亡天下之间

(2013-01-05)

早报导读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退半步,进一步

[热点关注] 美枪击案小学更换校舍后重新开课

[中国政情] 霍韬晦:大破之后应有大立

[中国早点] 中国式闯黄灯

蔡孟翰

于时语先生认为基督教在中国迅速扩大,中国可能在20年内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基督教国家,并认为这与当代中国社会以西方的文化价值为皈依,亦与中国近代差点亡国的历史有关。之后,几篇回应均以为于文为非,然而涉及面向不少,很难在一篇文章中一一处理。现就整个争论中的关键两点简单评论。

第一点即是文化/宗教与政治的关系,换句话说,一个文化传统是否会因一个国家独立性的有无(所谓国亡)而受到影响。这两者间的关系,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在其《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一条中举出,有亡国与亡天下之别。他说“易姓改号,之谓亡国”,“仁义充塞,而至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天下在此处不是指高于国家位阶的世界或国际关系,不是《大学》里“治国平天下”的“天下”。“天下”在此指的是文化或是一种普遍的价值观。这种普遍的价值观对顾炎武而言就是儒家文明。他接着申论,保天下重于保国,保天下才能保国。

于文的论点,用顾炎武的语汇来说,即是国不保,天下亦不保。从顾炎武的行文,看不出国不保,则天下不保的焦虑。这可归结于顾炎武不认为满洲人入关,取代明朝,对中国文化本身会有多大的冲击,因为满人的胜利不是文化的胜利,只是政治军事的胜利,如同蒙古人的元朝。对顾炎武而言,满人的入主中原,最深层的原因,是儒家文明中的宋明理学,以及历代政治错误所造成的。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亡于蒙古满洲时,中国文化并没有丧失活力,中国文化甚至更向外扩张。高丽(朝鲜)接受朱子学即在蒙元时;日本在清朝时,不但没有减少对中国书籍的依赖,反而再度进入中国化的高潮。越南的中国化也在19世纪初阮朝时达到最高峰。更不消说,统治中国近三百年后的满洲人彻底汉化,到清末会讲满洲话的满人已经不多。

在比较其他文明区时,亦可找到相似的现象。英国从18世纪起对印度鲸吞蚕食,到了今天印度并没有成为基督教国家,印度教仍然在印度社会里盘根错节。再看中东与北非,虽在19世纪以来逐渐受到欧洲帝国主义的控制,这些地方也没有显著的基督教化,没有成为今天的韩国、越南或菲律宾。在回教国家里,反西方的政治运动特别激烈频繁。同样在亚洲,成为西方殖民地的缅甸、马来西亚,与从16世纪起即逐步受到荷兰统治的印度尼西亚,也没所谓大量改宗信基督教的社会现象。再看看过去亡国两千年的犹太人,离散四方,即使落脚在基督教国家或回教地区,依旧保有犹太教,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竟还能在巴勒斯坦重新建立犹太人/犹太教国家。

这样看来,顾炎武主张保天下然后保其国确实有根据。在此需要追问,何以保天下而后能保国呢?顾炎武的回答是匹夫有责。稍微演绎一下,则是社会里有组织保卫自己的文化宗教,即便亡国,亦终可复国。放眼世界,已是如此。可是近代中国历史,自辛亥革命起,就是救亡(保国)高于保天下(保教),甚至逐渐走向为了救亡,不得不弃天下(传统文化)。换成后来的语言,不就是众所熟悉的“打倒旧社会,建立新中国”。朝鲜、越南均与中国的经验相差不远。搞到现在,社会里维护传统文化的组织/势力早已烟消云散,不啻废墟或空地。改革开放前,中国大陆的党国体制加上闭关自守,自然无他力介入,一旦开放,经济起飞后,国王新衣,原形毕露,亟待各种新旧中外文化来占领,各领风骚。

日本人没撕裂救亡与保教

1945年前的日本,非常清楚保国与保天下密不可分,所以没有救亡或保教(保天下)的选择题,只有护持国体或反对国体的是非对错。国体,一言以蔽之,乃是一个国家的历史生命与国家的历史精神文化的总称。这样的国家论,使得救亡与保天下二者为一,而非撕裂国家/人民的两端。国体这个说法,最早来自日本德川后期水户藩儒者会泽正志斋完全以汉文(文言文)写成的《新论》一书。

其实,日本在明治中期前也有不少为了保国不惜弃天下的言论。今天汉字的简化,与较早的汉字罗马拼音化(汉字废除论),皆来自日本在明治初期到中期,为了救亡而发的主张。只不过明治维新的成功,基本上是旧体制内领导人换班,再加上国体的理论,使得后来主导中国、韩国、越南的救亡高于保天下/保教的基调,在日本就完全失去市场。战后,日本的明治宪法、国家神道与儒学主导的教育敕语虽然被迫放弃,但美国最后并没有彻底清算日本旧势力、旧社会,遂留下保天下,维护日本传统文化的组织与土壤。

第二点则是,基督教与中国/儒家文化的关系。有不少人均以为佛教虽为外来,却早已融入中国社会,成为中国文化有机的一部分。那基督教为何不能与中国文化共存呢?先说佛教。中国在佛教进入以前,其实并没有什么有组织的宗教信仰团体,儒家虽然指导政治社会,但儒家完全没有一般宗教的组织与性质,直到清末也没有,所以,康有为才要组织孔教对抗基督教。中国的道教也大概是在佛教进入中国后,受到佛教组织的启发才逐渐形成。因此,佛教虽为外来,但却是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成长成熟前形成一个重要的组成成分;而且佛教的大盛,也要等到五胡乱华的南北朝才真正大行于世。

1 2

(2013-01-05)

早报导读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退半步,进一步

[热点关注] 美枪击案小学更换校舍后重新开课

[中国政情] 霍韬晦:大破之后应有大立

[中国早点] 中国式闯黄灯

蔡孟翰

于时语先生认为基督教在中国迅速扩大,中国可能在20年内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基督教国家,并认为这与当代中国社会以西方的文化价值为皈依,亦与中国近代差点亡国的历史有关。之后,几篇回应均以为于文为非,然而涉及面向不少,很难在一篇文章中一一处理。现就整个争论中的关键两点简单评论。

第一点即是文化/宗教与政治的关系,换句话说,一个文化传统是否会因一个国家独立性的有无(所谓国亡)而受到影响。这两者间的关系,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在其《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一条中举出,有亡国与亡天下之别。他说“易姓改号,之谓亡国”,“仁义充塞,而至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天下在此处不是指高于国家位阶的世界或国际关系,不是《大学》里“治国平天下”的“天下”。“天下”在此指的是文化或是一种普遍的价值观。这种普遍的价值观对顾炎武而言就是儒家文明。他接着申论,保天下重于保国,保天下才能保国。

于文的论点,用顾炎武的语汇来说,即是国不保,天下亦不保。从顾炎武的行文,看不出国不保,则天下不保的焦虑。这可归结于顾炎武不认为满洲人入关,取代明朝,对中国文化本身会有多大的冲击,因为满人的胜利不是文化的胜利,只是政治军事的胜利,如同蒙古人的元朝。对顾炎武而言,满人的入主中原,最深层的原因,是儒家文明中的宋明理学,以及历代政治错误所造成的。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亡于蒙古满洲时,中国文化并没有丧失活力,中国文化甚至更向外扩张。高丽(朝鲜)接受朱子学即在蒙元时;日本在清朝时,不但没有减少对中国书籍的依赖,反而再度进入中国化的高潮。越南的中国化也在19世纪初阮朝时达到最高峰。更不消说,统治中国近三百年后的满洲人彻底汉化,到清末会讲满洲话的满人已经不多。

在比较其他文明区时,亦可找到相似的现象。英国从18世纪起对印度鲸吞蚕食,到了今天印度并没有成为基督教国家,印度教仍然在印度社会里盘根错节。再看中东与北非,虽在19世纪以来逐渐受到欧洲帝国主义的控制,这些地方也没有显著的基督教化,没有成为今天的韩国、越南或菲律宾。在回教国家里,反西方的政治运动特别激烈频繁。同样在亚洲,成为西方殖民地的缅甸、马来西亚,与从16世纪起即逐步受到荷兰统治的印度尼西亚,也没所谓大量改宗信基督教的社会现象。再看看过去亡国两千年的犹太人,离散四方,即使落脚在基督教国家或回教地区,依旧保有犹太教,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竟还能在巴勒斯坦重新建立犹太人/犹太教国家。

这样看来,顾炎武主张保天下然后保其国确实有根据。在此需要追问,何以保天下而后能保国呢?顾炎武的回答是匹夫有责。稍微演绎一下,则是社会里有组织保卫自己的文化宗教,即便亡国,亦终可复国。放眼世界,已是如此。可是近代中国历史,自辛亥革命起,就是救亡(保国)高于保天下(保教),甚至逐渐走向为了救亡,不得不弃天下(传统文化)。换成后来的语言,不就是众所熟悉的“打倒旧社会,建立新中国”。朝鲜、越南均与中国的经验相差不远。搞到现在,社会里维护传统文化的组织/势力早已烟消云散,不啻废墟或空地。改革开放前,中国大陆的党国体制加上闭关自守,自然无他力介入,一旦开放,经济起飞后,国王新衣,原形毕露,亟待各种新旧中外文化来占领,各领风骚。

日本人没撕裂救亡与保教

1945年前的日本,非常清楚保国与保天下密不可分,所以没有救亡或保教(保天下)的选择题,只有护持国体或反对国体的是非对错。国体,一言以蔽之,乃是一个国家的历史生命与国家的历史精神文化的总称。这样的国家论,使得救亡与保天下二者为一,而非撕裂国家/人民的两端。国体这个说法,最早来自日本德川后期水户藩儒者会泽正志斋完全以汉文(文言文)写成的《新论》一书。

其实,日本在明治中期前也有不少为了保国不惜弃天下的言论。今天汉字的简化,与较早的汉字罗马拼音化(汉字废除论),皆来自日本在明治初期到中期,为了救亡而发的主张。只不过明治维新的成功,基本上是旧体制内领导人换班,再加上国体的理论,使得后来主导中国、韩国、越南的救亡高于保天下/保教的基调,在日本就完全失去市场。战后,日本的明治宪法、国家神道与儒学主导的教育敕语虽然被迫放弃,但美国最后并没有彻底清算日本旧势力、旧社会,遂留下保天下,维护日本传统文化的组织与土壤。

第二点则是,基督教与中国/儒家文化的关系。有不少人均以为佛教虽为外来,却早已融入中国社会,成为中国文化有机的一部分。那基督教为何不能与中国文化共存呢?先说佛教。中国在佛教进入以前,其实并没有什么有组织的宗教信仰团体,儒家虽然指导政治社会,但儒家完全没有一般宗教的组织与性质,直到清末也没有,所以,康有为才要组织孔教对抗基督教。中国的道教也大概是在佛教进入中国后,受到佛教组织的启发才逐渐形成。因此,佛教虽为外来,但却是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成长成熟前形成一个重要的组成成分;而且佛教的大盛,也要等到五胡乱华的南北朝才真正大行于世。

1 2


相关文章

  • 顾炎武的救亡思想
  • 顾炎武的救亡思想 甲申(1644)之变,顾炎武闻讯后作<大行哀诗>,对于崇祯帝之死深表哀痛.清兵入关,明凤阳总督马士英等在南京迎立福王朱由崧,建立第一个南明政权.顾炎武受昆山县令杨永言的推荐,被福王政权授予兵部司务的职务.清兵攻 ...查看


  • 明崇祯的六道罪己诏缘由
  • 明崇祯的六道罪己诏 崇祯八年正月,他家祖坟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掘毁焚烧,熊熊大火和弥天烟雾持续数日之久,一时间凤阳百姓色变,天下舆论大哗.这种奇耻大辱,极易被民众看成是祖上缺德遭报应.为了给祖宗挽回颜面,给政权"维稳",他咬 ...查看


  • 胸怀壮志的崇祯帝为什么没有挽救明朝?
  • 胸怀壮志的崇祯帝为什么没有挽救明朝? 姚雪垠先生的<李自成>,因为把李自成写得像一个共产党员,颇受人诟病.但人们忘记了现实生活中从来就有那么一些人,可以为了某种原则.观念或看法,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这样的人,在中国的底层社会, ...查看


  • 1-12初一历史期中知识点
  • 七年级历史1-12课知识点 第1课 祖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 ( ) 最多的国家. 2. 发现于云南的 ( )人,距今约( )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3. 被我国称之为"北京人",距今约 ( ) ...查看


  • 亡党亡国2
  • 观看<苏联亡党亡国>心得体会 <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纪录片,运用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倾听并记录了20年前那场剧变的亲历者.当事人和普通民众对那场剧变及其后果的诉说,全景式地展现了苏共亡党及苏联解体 ...查看


  • 说两句名言的出处
  • 陈福康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凡中国人几乎皆知的.意思非常好的一句名言.在我读小学时,老师就告诉我,这是明清之际大思想家顾炎武(亭林)先生的名言.后来,我长大了又得知,这八个字其实并不是顾老先生的原话,但意思还是他 ...查看


  • 李商隐:隋宫
  • 作者: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李商隐:隋宫. 注释: 1.紫泉:即紫渊.唐人避唐高祖李渊讳改紫泉.这里以紫泉宫殿指长安隋宫 ...查看


  • 认识他者与反观自我:近代中国人的韩国认识
  • 作者:王元周 近代史研究 2007年08期 古代中国人对于周边民族和国家有不少的记载,正史中也总有"四夷传",中国人去外国游历并留下记录的情况也不少.就拿朝鲜半岛来说,北宋徐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至今仍是研 ...查看


  • 阿房宫赋教学实录
  • <阿房宫赋>优秀教案2008年04月13日 星期日 下午 09:05 教学目标: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一""焉""之""流""走&quo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