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自然中的数学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学生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就要求: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数学教育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关键词】数学,回归,生活,自然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到处都是数学。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紧密地把数学课堂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1.1 变例题、习题为生活化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在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时,我先呈现文化用品超市内购物场景图,接着语言描述数学问题,并让学生说一说:每种情况中谁买文具用去的钱多?

  (1)小刚用去15.67元,小丽用去15.19元。

  (2)小刚用去15.22元,小丽用去15.84元。

  (3)小刚用去15.27元,小丽用去15.25元。

  上述问题依次呈现,学生凭借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都比较轻松地作出了正确的回答。我追问:“你是怎样想的?”再引导学生观察五组小数,组织讨论: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学生七嘴八舌,最后小结得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比。尽管语言表述与课本中不同,但简洁的十个字,却揭示出了比较小数大小方法的关键点。学生对于他们自己发现的“成果”格外珍视,特别兴奋。

  再如列方程解应用题中,有一个题目要列出这样的方程:

  200×〖SX(〗x〖〗100〖SX)〗+15x+2000=200×〖SX(〗x〖〗80〖SX)〗+20x+900-1100

  可从学生家庭或者身边的事例来命题:养鱼专业户老王的一批商品鱼运往成都销售,有火车和汽车两种运输方式,运输过程中,鱼会死亡一小部份,造成的损耗均为200元/小时,其它主要参考数据如下:

  如果选择汽车的总费用比选择火车费用多1100元,你知道老王家与成都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吗?请你列方程解答。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下:无论选取怎样的运输方式,总费用为:损耗+运费+装卸费。从而引导学生真正掌握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对上述问题还可以做如下延伸:“如果老王家与成都之间的距离为S千米,且知道火车与汽车在路上耽误的时间分别为2小时和3.1小时,请你帮老王选择一种运输方式”。通过解答发现,跟据不同的路程,选择不同交通工具,可以为老王省下一笔不少的费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实效性。更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这样教学,通过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发挥生活经验对数学学习的支持作用,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教师教得简约而活泼,又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这点相当重要,因为它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的感觉,让学生有学而有用的感觉。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1.2 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使数学课堂生活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刚:比起现实情境来,幻想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内心体验。学生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学生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澜。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家长、老师常不可理喻,就像教材中的“小兔采蘑菇”、“青蛙跳伞”、“小蜜蜂采蜜”等,我们认为不合逻辑常理,孩子们却兴趣盎然。因此,我们需要持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努力避免成人化的说教,这样,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设计出一个个可亲可近的情境。

  教材中有这样一题:“一台收割机,作业宽度1.9米。按每小时5千米计算,每小时可以收割多少平方千米?”可我发现大多数学生看着题目发呆,原来他们不理解什么是“作业宽度”?我灵机一动,想出了这样一个点子:我先在黑板上迅速用粉笔涂上一大片,学生纳闷:老师这是要干嘛?然后我拿着黑板擦:“这好比收割机。”学生先是惊讶,继而一个个哈哈大笑起来。我继续往下说:“黑板上涂的这一大片就好比金黄的麦子。”随即将黑板擦按在黑板上。“开始收割!”黑板擦慢慢地前进,黑板上渐渐地出现了长方形空白。我指着空白:“黑板擦的长相当于空白部分的宽度,也就是收割机的‘作业宽度’。”我再布置学生课后观察收割机收割,加深印象。以后学生再次遇到“作业宽度”时,已经不需要我帮忙了。

  再如教学“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时,我用学生现在最感兴趣的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拍球个数的多少让孩子们比较,孩子们是争先恐后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就因为这些“别出心裁”的情境创设,使得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教学效果立竿见影。我们数学教师,是否可以做一做“数学教学点子公司”的“老板”,开发出更多的对数学教学有益的“点子”来呢?   2.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提示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若教者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卖西丽柿……,一元钱三斤。”这一句简单的叫卖,就有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很多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现象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让低年级学生数一数客厅的瓷砖、光盘的数量,爬楼梯时数一数层数,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中高年级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的美、结构美等。

  再如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学生要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到课堂时,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每个学生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发言,这样的课堂能不充实、活跃吗?再如我们平时要做的事情比较多,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可以把洗衣机打开,把米饭先做上,再去写作业,这样比先写作业再去洗衣服、做饭来得快。“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问题在生活中同样能找到答案……

  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

  3.让数学在生活实践中动起来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总之,我们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力争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已有的知识,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的情景和练习,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学习爱好,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苗佳娜.《让数学走进生活》,新世纪的足迹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2001年版134页.

  [2] 谭德礼.《论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德育思想》,山西师大学报,2003年03期.

  [3] 张启华.《陶行知德育思想初探》,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科版),1993年03期.

  [4] 戴晓华.《在生活情境中学数学用数学》,新世纪的足迹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2001年版,154页.

  [5] 康峻松.《数学期刊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1988年03期.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学生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就要求: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数学教育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关键词】数学,回归,生活,自然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到处都是数学。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紧密地把数学课堂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1.1 变例题、习题为生活化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在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时,我先呈现文化用品超市内购物场景图,接着语言描述数学问题,并让学生说一说:每种情况中谁买文具用去的钱多?

  (1)小刚用去15.67元,小丽用去15.19元。

  (2)小刚用去15.22元,小丽用去15.84元。

  (3)小刚用去15.27元,小丽用去15.25元。

  上述问题依次呈现,学生凭借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都比较轻松地作出了正确的回答。我追问:“你是怎样想的?”再引导学生观察五组小数,组织讨论: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学生七嘴八舌,最后小结得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比。尽管语言表述与课本中不同,但简洁的十个字,却揭示出了比较小数大小方法的关键点。学生对于他们自己发现的“成果”格外珍视,特别兴奋。

  再如列方程解应用题中,有一个题目要列出这样的方程:

  200×〖SX(〗x〖〗100〖SX)〗+15x+2000=200×〖SX(〗x〖〗80〖SX)〗+20x+900-1100

  可从学生家庭或者身边的事例来命题:养鱼专业户老王的一批商品鱼运往成都销售,有火车和汽车两种运输方式,运输过程中,鱼会死亡一小部份,造成的损耗均为200元/小时,其它主要参考数据如下:

  如果选择汽车的总费用比选择火车费用多1100元,你知道老王家与成都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吗?请你列方程解答。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下:无论选取怎样的运输方式,总费用为:损耗+运费+装卸费。从而引导学生真正掌握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对上述问题还可以做如下延伸:“如果老王家与成都之间的距离为S千米,且知道火车与汽车在路上耽误的时间分别为2小时和3.1小时,请你帮老王选择一种运输方式”。通过解答发现,跟据不同的路程,选择不同交通工具,可以为老王省下一笔不少的费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实效性。更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这样教学,通过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发挥生活经验对数学学习的支持作用,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教师教得简约而活泼,又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这点相当重要,因为它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的感觉,让学生有学而有用的感觉。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1.2 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使数学课堂生活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刚:比起现实情境来,幻想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内心体验。学生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学生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澜。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家长、老师常不可理喻,就像教材中的“小兔采蘑菇”、“青蛙跳伞”、“小蜜蜂采蜜”等,我们认为不合逻辑常理,孩子们却兴趣盎然。因此,我们需要持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努力避免成人化的说教,这样,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设计出一个个可亲可近的情境。

  教材中有这样一题:“一台收割机,作业宽度1.9米。按每小时5千米计算,每小时可以收割多少平方千米?”可我发现大多数学生看着题目发呆,原来他们不理解什么是“作业宽度”?我灵机一动,想出了这样一个点子:我先在黑板上迅速用粉笔涂上一大片,学生纳闷:老师这是要干嘛?然后我拿着黑板擦:“这好比收割机。”学生先是惊讶,继而一个个哈哈大笑起来。我继续往下说:“黑板上涂的这一大片就好比金黄的麦子。”随即将黑板擦按在黑板上。“开始收割!”黑板擦慢慢地前进,黑板上渐渐地出现了长方形空白。我指着空白:“黑板擦的长相当于空白部分的宽度,也就是收割机的‘作业宽度’。”我再布置学生课后观察收割机收割,加深印象。以后学生再次遇到“作业宽度”时,已经不需要我帮忙了。

  再如教学“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时,我用学生现在最感兴趣的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拍球个数的多少让孩子们比较,孩子们是争先恐后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就因为这些“别出心裁”的情境创设,使得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教学效果立竿见影。我们数学教师,是否可以做一做“数学教学点子公司”的“老板”,开发出更多的对数学教学有益的“点子”来呢?   2.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提示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若教者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卖西丽柿……,一元钱三斤。”这一句简单的叫卖,就有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很多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现象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让低年级学生数一数客厅的瓷砖、光盘的数量,爬楼梯时数一数层数,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中高年级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的美、结构美等。

  再如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学生要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到课堂时,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每个学生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发言,这样的课堂能不充实、活跃吗?再如我们平时要做的事情比较多,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可以把洗衣机打开,把米饭先做上,再去写作业,这样比先写作业再去洗衣服、做饭来得快。“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问题在生活中同样能找到答案……

  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

  3.让数学在生活实践中动起来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总之,我们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力争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已有的知识,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的情景和练习,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学习爱好,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苗佳娜.《让数学走进生活》,新世纪的足迹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2001年版134页.

  [2] 谭德礼.《论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德育思想》,山西师大学报,2003年03期.

  [3] 张启华.《陶行知德育思想初探》,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科版),1993年03期.

  [4] 戴晓华.《在生活情境中学数学用数学》,新世纪的足迹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2001年版,154页.

  [5] 康峻松.《数学期刊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1988年03期.


相关文章

  • 读我是这样教数学体会
  • 合上华应龙著的<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一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初我就是怀着一颗极大的好奇心才借阅这本书的,就是想知道,他的"这样"究竟是"怎样"?与我们平时的课堂教数学的方 ...查看


  •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及设计]练习题
  •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及设计>练习题一 一.名词解释 1.科学 2.科学精神 3.启蒙性 4.幼儿园科学教育 5.前科学概念 6.观察 7.智力游戏 8.配对游戏 9.拼图游戏 10.口头游戏 二.判断题 1.科学不仅是一种知识, ...查看


  • [自然科学类]心得体会
  • <自然科学类>心得体会 每一门科学都有发展的历史,作为历史上的科学,既有历史性又有现实性.在古代数学早已成为专门的课程,而如今也是.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数学也越来越完美,它不断给予我们生活的利用和解决我们生活中的种种 ...查看


  •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
  • 摘要: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解答数学实际问题的条件,因而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是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是解答数学实际问题的条件:还从数学 ...查看


  • 数学手抄报:爱数学,才能学好数学
  • 学数学,就犹如在捕鱼;会解了一道题,就犹如捕获了一条鱼;从而掌握了一种做题的方法,也就犹如拥有了一张捕鱼的网,再难的题目也能成功突破!因此,能否学好数学,区别就在于你是拥有了一条鱼,还是得到了一张网;是解答了一道题,还是拥有了一把开启数学之 ...查看


  • 怎样帮助孩子开发数学潜能?
  • 分享到: 2012-06-13 10:37  作者:  来源:搜狐母婴社区  字号:T|T 摘要: 很多家长在孩子上了小学之后,发现数学是最难让孩子感兴趣的学科,使出浑身解数也不能让孩子对数学感兴趣,而且怎么补也觉得很吃力.其实宝宝从两岁左 ...查看


  • 五年级数学计划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李家嘴学校 田苗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2人,女生15人,男生7人.本班学生,单就数学学科来看,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优生较少.班上学生普遍年龄较小,聪明 ...查看


  • 数学系毕业论文[浅谈数学中的美]
  • 哈尔滨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I 页 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论文(函授) 浅谈数学中的美 年 级:13届 学 号: 姓 名:颜玉娥 专 业:数学教育 指 导 教 师: 二零一三年四月 院 系 数学系 专 业 数学教育 年 级 xx级数学 ...查看


  • 一年级数学谜语大全及答案
  • 一年级数学谜语大全及答案 1.两牛打架 (数学名词)--对顶角 2.三十分(数学名词)--三角 3.再见吧,妈妈(数学名词) ---分母 4.大同小异(数学名词)--近似值 5.1.2.3.4.5(成语)--屈指可数 6.1000×10=1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