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九次党代会报告

坚持科学发展 奋力率先崛起

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城市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合肥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孙 金 龙

(2006年9月12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合肥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是合肥跨越式发展进程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和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城市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合肥市第八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成果丰硕的五年

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市委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省委的决策部署,团结带领金市人民,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励精图治,圆满完成了市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过去的五年,是迎接挑战、排难奋进的五年,是加快发展、成果丰硕的五年。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878.41亿元,财政收入130.8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95.27亿元,分别是五年前的2.4倍、3.1倍、3.8倍。省会经济首位度由12.7%提高到16.3%,在全国百强城市排名由39位

升至31位。城区经济、园区经济、县域经济竞相发展,三大开发区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23.3%,肥东县、肥西县跻身全省十强,长丰县跃居全省上游。

发展活力加速释放。合钢等大型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中小企业"双退"基本完成,投融资、财税、事业单位、行政审批、城市管理、农村综合配套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开展"大招商",优化"大环境",五年累计引进外资13.4亿美元、内资459.5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150.6亿美元。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加速推进,连续5年举办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44%。

城乡面貌深刻变化。城市建成区扩至224.7平方公里,市区人口增至224万人。成功实施行政区划调整。政务文化新区建设初具规模。开展"大拆违",拆除违法建设1200多万平方米,被建设部称为"合肥模式"。推进"大建设",拉开"141"城市布局框架。建成宁西铁路(合肥段)、大房郢水库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完成百条小街巷改造、旧小区整治等重点市政工程,水电气热等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城市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市容市貌明显改善。农村实现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砂石路和电话、广播、电视、通信全覆盖。 人民生话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屿可支配收入、茕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9684元和3207元,年均增长9.8%和10.2%。城乡居民人均储蓄由4238元增至11466元。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增加3,8平方米,电脑、汽车走进普通百姓家庭。在金省率先建立"以土地换保障"铡度,城乡困难

群体救助体系逐步建立,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受到国务院表彰。城乡疾病预防控制等"三大_体系"逐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取得成功。农村贫困入口和低收入人口大幅减少。

统筹发展取得实效。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个文明"共同进步,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重要作用,支持政府依法行政,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工青妇依照章程开展工作。统一战线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人口与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蝉联"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荣膺首届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成功申办第4届全国体育大会,圆满举办第16届国际美术大会。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推选城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月静农村毙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深化于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两风两情"建设,开展"机关效能革命",干部队伍活力增强、作风改善。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始终保持人才工作在全省的领先优势。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五年来取得的成就,我们要倍加珍惜;五年来积累的经验,我们要大力发扬。实践告诉我们: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省委的决策部署、

先发地区的经验做法与合肥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提高认识中统一认识,以先进的理念引领发展实践,在与时俱进的发展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激发发展活力。

必须坚持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在强化统筹的基础上,注重抓主要矛盾,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针对合肥发展的薄弱环节,围绕群众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强力攻坚,创新克难,以重点突破之功,取推动全局之效,努力实现速度质量并举的高效发展、经济社会同步的全面发展、城乡区域互动的协调发展、人口资源环境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以亲民富民的举措凝聚人心。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生活的难点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在服务群众中加深与群众的感情,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把群众的力量凝聚成加快合肥发展的强大合力。

必须坚持以党的先进性要求锤炼干部队伍。树立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正确导向,激励党员干部勇于负责、敢于碰硬、善于创新,既奋力干事,又保持廉洁,在攻坚克难中发挥表率作用,以过硬的作风和良好的形象,感召基层,带动群众,在全市形成人心思进、争先创优的生动局面。 各位代表、同志们!五年来,在合肥这片热土上,洒下了大家辛勤的汗水,留下了同志们坚实的脚印。我们共同体味了创业的艰辛,也共同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我们深知,党的事业就像接力跑,必须咬定目标,坚持不懈,一任接着一任干,一茬接着一茬干。历史如长河,发展无止境。我们要

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要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基本规律。我们的事业,只有继往开来,一浪更比一浪高,合肥崛起大业才能始终阔步向前。合肥今天的发展,归功于中央、省委的正确领导,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省直部门、驻肥单位的大力支持,凝聚着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关心支持合肥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为合肥发展作出贡献的老领导、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开创合肥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建国以来,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合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解放初市区面积仅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不过5万的江淮小邑,逐步发展成为一座区域性中心城市。"十五"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合肥跨越式发展集聚了能量。现在,中央作出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国内外特别是沿海地区的产业、资本加速向内地转移。合肥居中靠东,科教实力雄厚,产业基础较好,交通枢纽作用显现,综合商务成本较低,正处于厚积薄发之时,迎来了加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作为省会,合肥的发展必须臵于全省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思考。省委、省政府强调,从安徽的现实出发。要讲中心城市带动,首推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合肥要提高经济首位度、增强辐射带动力、提升省会形象、形成省会经济圈,在奋力崛起中发挥先锋带动作用。国内外诸多地区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地区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和带动力。因此,合肥

发展得好不好,合肥发展得强不强,直接关系到安徽"十一五"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登高望远,把握现实,找准自身发展定位,明确自身发展追求,树立加快发展的雄心壮志。这是我们必须肩负的政治历史责任!

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面对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应当看到,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原因,发展不足仍然是现阶段合肥最主要的矛盾。我们的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处于末位,与先发地区的差距明显。我们的人均财富水平还不够高,事关民生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我们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执政能力等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加快合肥发展,耽误不起,懈怠不得。

人贵有志,志在奋斗。能不能抓住机遇、率先崛起,是对全市党员干部一场新的"考试"。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宏观环境的变化,时刻关注区域间、城市间的竞争态势,时刻关注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时刻关注民生、民情、民意,始终牢记发展才是硬道理,始终牢记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牢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以"枕戈待旦、闻鸡起舞"的激情,以"夙兴夜寐、卧薪尝胆"的精神,把合肥发展得更快、建设得更美、让人民生活得更好,不负省委、省政府的重托,不负460万合肥人民的期望。

未来五年,我们要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的主题,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加快把合肥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努力开创合肥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要突破2000亿元,省会经济首位度提高到20%以上,在全省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初步形成省会经济圈;在中部省会城市中,经济增速保持领先,经济总量争先进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

我们坚信,只要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只争朝夕,扎实工作,不远的将来,一个滨湖临江、弓l领全省、崛起中部、融入长三角的新合肥一定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未来五年,我们要集中力量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新农村建设要全省领先

县强才能市强,县富才能民富。要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策部署,以实施《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意见》为抓手,紧紧围绕提高农民收入这个核心,深入推进"县域突破"战略,加快把三县建成与省会现代化大城市相协调的新农村典范。到2010年,三县综合实力都要进入全省十强,力争有一个县能跻身全国百强。 新农村建设要以发展县域经济为主线。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强化工业立县,举全县之力办好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狠抓投资与招商引资,培育大企业和特色支柱产业。到2010年,县域工业增加值要达到280亿元,年销售

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要达到20户以上,其中,至少有5户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坚持以城市化带动农村,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民有序向城镇转移。坚持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和现代农业基地,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县域市场体系。到2010年,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要发展到200家以上,建成一批年交易额超10亿元的农副产品大市场。

新农村建设要注重抓好"基础工程"。从干部群众积极性最高、条件最成熟的地方抓起,实施"十镇百村示范工程",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带动全市新农村建设。从群众最关心、需求最迫切的事情做起,实施办实事工程,下大力气改善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从群众最易接受、受益最直接的工作切入,实施村容整治工程,展现省会农村新形象。从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塑造乡风文明的基础性工作着力,实施农民素质培育工程,造就新型农民,树立农村新风尚。

新农村建设要贯彻统筹城乡发展方略。认真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更好地反哺农业、支持农村、回报农民。尤其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城乡要统一规划、合力共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县域与城区融合发展、城市与农村互动互补。创新体制机制,赋予县一级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强化各方面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责任。加快农村发展,关键在自身奋斗。省会优势是三县发展的最大优势。三县要牢固树立融入发展的理念,主动对接,融入的主动与否,决定发展的强弱与快慢。同时,要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共同建设美

好家园。

(二)经济实力要大幅跃升

实力决定地位,崛起先要自强。要以增强省会综合经济实力为着眼点,以壮大工业经济为先导,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动产业经济的规模、质量全面提升。 党的十六大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合肥要跨越,不搞工业绝对没有出路,工业不做大做强仍然没有出路,这一点必须坚定不移,来不得半点含糊。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力推进"工业立市"战略,落实《优先加快工业发展行动纲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突出发展汽车等八大重点产业,不断扩大整体规模和市场竞争力。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要达到850亿元,累计工业投入1500亿元。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植计划,加快培育、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的大项目,挺起合肥工业发展的"脊梁"。到2010年,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大企业要超过50户,其中超100亿元的要达到10户左右。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围绕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衍生一片"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坚持名牌兴企,创出一批名优产品和自主品牌,让"合肥制造"傲立国内、名扬海外。要注重集约发展,尤其要优化用地结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投资强度;推广节能降耗、节水节材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向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必然带动服务业的发展繁荣。合肥是省会,发展服务业有着先天的优势、条件和需求。要突破非此即彼的传统思维模式,坚持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

现代服务业,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的"双轮驱动"。要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到2010年实现服务业"总量倍增",把合肥建成现代服务业基地。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金融、物流等产业,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积极推进"园林科技、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建设,不断壮大会展经济,建设区域性旅游会展中心。加速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发展新型业态,形成区域性购物、消费中心。大力发展社区服务等居民生活服务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引导和规范咨询、代理等中介服务业发展,培育文化、体育等新兴服务业。要调整优化服务业布局,老城改造要大力发展服务业集聚区、特色街,在中心城区逐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新区建设要注重发展服务业,创造商机、集聚人气、创出品牌。

园区是对外开放的主平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要突出"园区优先"地位,推进三大开发区"二次创业",壮大县区工业园和乡镇工业集中区的实力,使园区成为拉动区域发展的"引擎"。经济技术开发区要拓宽思路,勇于创新,实行区县联动,领跑全市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加速发展,做大企业规模,成为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的先导区。新站综合试验区要提升站前形象,加速站北开发,形成合肥商贸物流中心区。城区工业园要立足全市发展大局,进一步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并进,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发展水平,加快建成新城区。三县工业园和乡镇工业集中区要面向城市、迎接辐射,做好产业基地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承接产业扩散,发展配套产业,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

创业是加快发展之本,也是富民安民之道。要在优化公有制经济、扩展外资经济的同时,把发展民营经济放在重要位臵,为全市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树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有功、束缚民营经济发展是过"的导向,营造"一视同仁"、"效率优先"的市场环境,让民间资本创业有条件、扩张有冲动、做强有信心。进一步扩大民营经济投资领域,吸引外地民营大企业来肥发展,扶持本土创业的民营企业,加速培育大型民营企业集团。积极营造"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社会氛围,兴起全民创业热潮,壮大民营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切实改善政府服务,为民营经济排忧解难,让人民群众无障碍地实现自主创业,让民营企业无障碍地实现自主发展。

(三)滨湖城市要初展英姿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合肥最为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濒临巢湖。合肥城市建设必须最大限度地做好、用活巢湖这篇"水文章"。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也是我们面临的历史机遇。建国五十多年来合肥城市建设的历程告诉我们,从"环城"走向"滨湖"乃至"临江",是合肥城市建设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和历史性趋势。因此,我们要以坚定的信心和决心,落实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顺应时代的召唤和人民的意愿,以实际行动迈开建设现代化滨湖城市的坚实步伐。

建设现代化滨湖城市,概括地说,就是要从"立足全省,着眼中部,面向长三角"的战略全局出发,以贯彻"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统揽,以老城区改造升级为主线,以滨湖新区开发建设为关键,以"四大组团"全面拓展为动力,开发开

放,整体推进,早日把合肥建设成为一个辐射全省、崛起中部、承东启西,促进我国东中西部互动协调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老城区改造升级要有重大进展。老城区是合肥曲核心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一规划、连片推进,力争旧貌挟新颜。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全面提升老城区服务功能。优化布局形态,完善基础设施,切实改善环境,有效疏解交通,注重挖掘城市特色,提升文化品味,让老城区功能更优、形象更美。 滨湖新区建设要快速突破。这是合肥通江达海的必然选择,也是彰显合肥滨湖城市特色的关键之举。要按照现代化、生态型的定位,大手笔规划,高标准建设,快节奏推进,积极培育商务、会展、旅游、休闲等产业,力争五年内核心区初具规模、展示形象,成为繁荣兴旺、城湖辉映的城市新亮点。

"四大组团"要全面拓展。这是构建省会经济圈、增强合肥对外辐射力的重要战略支点,也是合肥与南京都市圈、武汉城市圈、皖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竞争融合的先发区。"四大组团"的建设,要勇于突破传统思维,以先进的理念引领规划建设,起点要高,眼光要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后人的评说。要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把着力点放在拓展骨架、完善功能、改善环境和塑造特色上,加速与中心城区对接融合。要注重产业发展,突出特色,壮大实力,提升层次,以产业支撑建设,以产业推动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要加速推进。按照优化布局、提升功能、体现特色、适度超前的要求,突出"交通先行",逐步把合肥

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积极支持配合合宁、合武高速铁路、合肥铁路枢纽、合淮阜、合六叶高速公路、合肥新桥国际机场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推动江淮运河工程早日启动。整治好南淝河及派河航道,兴建合肥新港集装箱码头,建成北环高速公路。加快城市快速通道建设,形成辐射城市近郊的"一刻钟快速交通网"。

人居环境要切实改善。在先行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力一争五年内完成惠及20万人的市区危旧房改造任务,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完善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水电气热、公交、通信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积极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加快建设"绿色合肥",展现合肥"山水城林"的风貌。加强环境保护,确保GDP增长而排污量下降,让人民群众在更加清新宜人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四)科技创新要走在中西部前列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合肥被批准为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这是光荣使命,也是重大机遇。要以试点市建设为着力点,在中西部地区率先走出一条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新路子,切实把合肥的科教优势变成现实的产业优势,让"合肥创造"与"合肥制造"两翼齐飞。

科技创新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为目标。瞄准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前沿产业,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倍增"计划,培植一大批上规模、有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强项目开发和推介,吸引更多科技企业来肥发展。推进科技创业,鼓励支持科技人才领头闯市场、办实业。加快各类科

技园区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地规划建设好科技创新示范区,形成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到2010年,要培植一批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要占全市工业增加值60%以上。

科技创新要以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为关键。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要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政资介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实施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到2010年,建成科技创新型企业150户,建立和完善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家、企业技术中心60家:要完善成果转化的支持服务体系,加强各类孵化器建设,大力发展科技中介组织,让科技成果在合肥找到成长的沃土,让科技人员在合肥圆上创业梦。

科技创新要以营造便捷高效的资本融通环境为手段。管好、用好"科技创新基金"和"加快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切实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效应。积极打造合肥"金融村",引进各类金融机构,组建地方科技发展银行,建设风险投资市场。引导科技企业注重资本运营,提高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建立促进科学家与企业家合作的沟通渠道,形成科技成果发布、资本投资意向的平台,实现智方资方的"无缝对接"。 科技创新要以构建"人才高地"为保障。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军人物,带动创新团队建设。重视培养中青年科技专家,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一支适应发展要求的技能型人才队伍。做好引才引智工作,把优秀人才吸引到合肥来创业,把技术成果招引到合肥来转化。注重把人才的潜能激发出来,创新人才管理体

制,完善分配激励机制,营造尊重、珍惜人才的环境,让各类人才有荣誉、有平台、有地位。

(五)改革开放要有新突破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制约合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仍然是体制机制不活,开放程度不高。必须进一步加快市场化改革,。强力推进外向发展,使合肥有更多的"破题之作",努力成为中部地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先行城市"。

加速合肥崛起,必须高扬改革创新的大旗,坚决从自我束缚和相互羁绊中走出来,让合肥多出一些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使改革创新成为我们工作的常态。要从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入手,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来一次体制机制的再造,务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方式,建立健全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注重引入战略投资者,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努力把好企业改大、把大企业改强。加快社会事业改革步伐,公益性事业单位要引入市场机制。充分激发活力;经营性事业单位要坚决推向市场,加快产业化进程。巩固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有效整合城市资源,强化建设投资控股公司功能,健全一体化管理制度,力求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城市资源增值最大化,让资本的活力在合肥充分释放。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实行重心下移、权力下放、权责统一、费随事转,发挥区、街两级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作共赢是加快发展的不二选择。要把东向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使合肥成为沿海地区产业资本

转移的首选地,成为全省东向发展的先发带动力量。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机遇,全力争取政策性投资,积极参与中部地区分工协作。做好发展省会经济、辐射带动全省的文章,推动区域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建设等一体化进程,加快构建省会经济圈。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事,坚持"大招商"与"招大商"并举,加大考核、激励力度,不断扩大引资规模;进一步拓宽招商领域,加快农业、城建、服务业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创新招商方式,充分发挥招商小分队的作用,推动机关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和年轻干部"走出去"招商;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大境外招商和宣传推介力度,促进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股"、"以外引外"。要提升外经外贸工作水平,使合肥更深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更好地利用全球资源发展自己。

良好的发展环境,外强吸引力,内增凝聚力。要以发达地区为参照系,以"商鞅变法"的精神,以更大的气魄和力度,深入推进机关"效能革命",把合肥打造成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审批环节最优、办事效率最高、服务意识最强的城市之一。要进一步革新观念,从不合时宜的思想框框中解放出来,从凡事照搬条文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把"亲民亲商、便民便商、富民富商"的要求落实在具体工作上。进一步创新制度,牢记"按部就班加快不了发展、慢条斯理实现不了跨越",在简政放权、精简审批、政务公开等方面大胆突破,使行政效能有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进一步强化责任追究,从各单位"一把手"抓起,层层把压力传递到位;环境好不好,由群众监督,让群众评判。

(六)"和谐合肥"建设要扎实推进

促进社会和谐,既是我们发展的目标,也是我们发展的保证。要按照"四位一体"的要求,认真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使合肥成为全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进步的"首善之区"。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市有机统一,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扎实推进民族、宗教、党外知识分子、非公经济人士、对台和侨务等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重视做好国防和双拥工作,密切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深化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制度,完善村民自治、社区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行政机关要推进依法行政,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司法机关要坚持公正司法,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法制保障。

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加快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完善组织起来促进就业的模式,发挥好百帮创业园、再就业一条街的引导示范作用,高度关注"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抓好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就业岗位对接工作,加强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努力使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都能找到合适的岗位。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要进一步健全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发展补充养

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做好城乡困难群众、低收入者的生活保障,逐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推动职工收入稳定增长。积极发展慈善事业、老年事业和残疾人事业。

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实践活动,提高广大干部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加强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增强干部群众"建设家乡、从我做起"的责任感。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展示合肥"奋力崛起、跨越争先"的新形象。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力争在省会城市中率先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加快"文化强市",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创建特色文化村镇(社区);改革文化体制,发展文化产业,培育骨干企业和产业集团。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 着眼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围绕解决"好上学、上好学"问题,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流动,推行城市住宅小区与配套学校同步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从2。07年开始农村地区免收杂费;加快大学城和合肥学院的发展,规划建设职教基地,把合肥建成全国重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教育基地。围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体系,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惠民医疗工程",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部分医疗服务项目实行限价收费。围绕解决"出行难、停车难"问题,推进道路改造,完善公共设施,科学组织交通,通过实施"畅通工程",让群众感到交通环境明显改善。承办好第四届

全国体育大会,内聚人心,外树形象。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控制性别比例,提高人口素质。

深化平安创建活动,保持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以创建"平安合肥"为载体,把合肥建成全省最平安的城市、中部乃至全国最平安的省会之一。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推进防控体系建设。重视做好信访工作,关心群众利益,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加强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对突发事件和社会风险的预警应对能力。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监管、救援、监控体系,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强化交通、食品药品等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加快发展的繁重任务,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紧密联系合肥发展的实际和党员干部队伍的实际,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一)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始终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推进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教育干部。要大规模培训干部,力争五年内把全市科级以上干部轮训一遍。开展学习贯彻党章活动,弓I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培育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思想品质,经常反思在适应新形势上是否有所迟滞,在改革创新上是否有所畏难,在加快发展上是否有所松懈,永葆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用开放的、前瞻的、统筹的思维去谋

划发展、推进工作,切实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和务实创新的能力。善于做好"结合"的文章,勇谋突破之策,力行创新之举,制定落实发展管用的、基层欢迎的、群众受益的政策措施。

(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着力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坚持科学执政,自觉用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和科学的方法推进工作,力求执政成本最小化、执政效益最大化,为人民群众谋取更多利益。坚持民主执政,善于集中民意、集中民智,注重公平公正公开,积极运用民主的、引导的方法来沟通思想、统一意志,把各地各部门的工作凝聚到跨越式发展的旗臶下,把社会各阶层成员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坚持依法执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注重运用法律的手段、法制的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各级党组织要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三)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锻造引领发展的骨干力量。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要求,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考评办法选人用人,注重看本质看主流,重视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让想于事的有机会、会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使各地发展得到最需要的人才,使各类人才找到施展才华的最佳位臵。要把实践作为培养干部的最好方法,加大干部挂职锻炼力度,注意从基层和企业选拔干部,让干部在实践中

经风雨、长才干。大胆培养选拔使用年轻干部,早压重担,从严要求,促使他们尽快成长。进一步加强优秀党外干部、妇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使用工作,做好老干部工作。

(四)扎实推进"强基工程",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以构建区域性党建工作新格局为目标,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加大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提升素质、健全组织、服务群众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顺应国有企业改革的形势,探索党建工作新机制,更好地发挥党组织在促进企业改革发展中的作用。重视加强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社团组织等领域的党建工作。以改善结构、提高质量为重点,积极发展党的新生力量。落实中央《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促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保持和发展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五)狠抓作风建设,增强党员干部的执行力。面对跨越式发展的艰巨任务,我们来不得丝毫懈怠。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和部门行风,增强对群众的感情和对工作的激情,以良好的形象感召群众。要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面对发展的压力,要有干一行兴一行的决心,有不改变面貌誓不罢休的斗志。要坚持求真务实,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主要精力用在推动工作上,放在解决问题上。注重抓具体、抓细节,切实把各项目标任务具体到项目,落实到人,量化到时间进度。要敢于动真碰硬,不怕面对困难,不怕触及矛

盾,多一些破题之作,少一些平庸之举。加强作风建设,机关要先行,领导干部要带头。各级机关要全力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为加快发展推波助澜。各级领导干部要敢于为创新担风险,勇于为发展尽责任,甘于为基层作奉献,带动全市形成人人恪尽职守、认真做事的良好风气。

(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政廉的良好环境。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要求,注重体制、机制、法制"三位一体",加大从严治党力度,坚决清除腐败现象。要紧紧围绕管好权、管好钱、管好人,大力推进制度创新,让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监督下运行。加强党的纪律教育,宣扬勤政廉政典型,搞好警示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要旗臶鲜明地查办大案要案,加大纠风力度。严格掌握政策,注意把改革探索中的问题、工作中的失误与违法违纪、腐败现象区别开来,保护好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问责力度。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严于律己,带好队伍,正一方风气,向党和人民交出干事创业和清正廉洁两份合格答卷。

同志们,加快合肥发展,时不我待。毛主席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共同创造合肥更加美好的明天!

坚持科学发展 奋力率先崛起

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城市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合肥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孙 金 龙

(2006年9月12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合肥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是合肥跨越式发展进程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和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城市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合肥市第八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成果丰硕的五年

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市委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省委的决策部署,团结带领金市人民,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励精图治,圆满完成了市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过去的五年,是迎接挑战、排难奋进的五年,是加快发展、成果丰硕的五年。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878.41亿元,财政收入130.8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95.27亿元,分别是五年前的2.4倍、3.1倍、3.8倍。省会经济首位度由12.7%提高到16.3%,在全国百强城市排名由39位

升至31位。城区经济、园区经济、县域经济竞相发展,三大开发区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23.3%,肥东县、肥西县跻身全省十强,长丰县跃居全省上游。

发展活力加速释放。合钢等大型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中小企业"双退"基本完成,投融资、财税、事业单位、行政审批、城市管理、农村综合配套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开展"大招商",优化"大环境",五年累计引进外资13.4亿美元、内资459.5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150.6亿美元。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加速推进,连续5年举办中国〃合肥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44%。

城乡面貌深刻变化。城市建成区扩至224.7平方公里,市区人口增至224万人。成功实施行政区划调整。政务文化新区建设初具规模。开展"大拆违",拆除违法建设1200多万平方米,被建设部称为"合肥模式"。推进"大建设",拉开"141"城市布局框架。建成宁西铁路(合肥段)、大房郢水库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完成百条小街巷改造、旧小区整治等重点市政工程,水电气热等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城市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市容市貌明显改善。农村实现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砂石路和电话、广播、电视、通信全覆盖。 人民生话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屿可支配收入、茕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9684元和3207元,年均增长9.8%和10.2%。城乡居民人均储蓄由4238元增至11466元。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增加3,8平方米,电脑、汽车走进普通百姓家庭。在金省率先建立"以土地换保障"铡度,城乡困难

群体救助体系逐步建立,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受到国务院表彰。城乡疾病预防控制等"三大_体系"逐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取得成功。农村贫困入口和低收入人口大幅减少。

统筹发展取得实效。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个文明"共同进步,和谐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重要作用,支持政府依法行政,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工青妇依照章程开展工作。统一战线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人口与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蝉联"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荣膺首届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成功申办第4届全国体育大会,圆满举办第16届国际美术大会。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推选城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月静农村毙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深化于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两风两情"建设,开展"机关效能革命",干部队伍活力增强、作风改善。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始终保持人才工作在全省的领先优势。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五年来取得的成就,我们要倍加珍惜;五年来积累的经验,我们要大力发扬。实践告诉我们: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省委的决策部署、

先发地区的经验做法与合肥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提高认识中统一认识,以先进的理念引领发展实践,在与时俱进的发展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激发发展活力。

必须坚持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在强化统筹的基础上,注重抓主要矛盾,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针对合肥发展的薄弱环节,围绕群众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强力攻坚,创新克难,以重点突破之功,取推动全局之效,努力实现速度质量并举的高效发展、经济社会同步的全面发展、城乡区域互动的协调发展、人口资源环境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以亲民富民的举措凝聚人心。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生活的难点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在服务群众中加深与群众的感情,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把群众的力量凝聚成加快合肥发展的强大合力。

必须坚持以党的先进性要求锤炼干部队伍。树立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正确导向,激励党员干部勇于负责、敢于碰硬、善于创新,既奋力干事,又保持廉洁,在攻坚克难中发挥表率作用,以过硬的作风和良好的形象,感召基层,带动群众,在全市形成人心思进、争先创优的生动局面。 各位代表、同志们!五年来,在合肥这片热土上,洒下了大家辛勤的汗水,留下了同志们坚实的脚印。我们共同体味了创业的艰辛,也共同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我们深知,党的事业就像接力跑,必须咬定目标,坚持不懈,一任接着一任干,一茬接着一茬干。历史如长河,发展无止境。我们要

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要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基本规律。我们的事业,只有继往开来,一浪更比一浪高,合肥崛起大业才能始终阔步向前。合肥今天的发展,归功于中央、省委的正确领导,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省直部门、驻肥单位的大力支持,凝聚着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关心支持合肥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为合肥发展作出贡献的老领导、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开创合肥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建国以来,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合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解放初市区面积仅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不过5万的江淮小邑,逐步发展成为一座区域性中心城市。"十五"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合肥跨越式发展集聚了能量。现在,中央作出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国内外特别是沿海地区的产业、资本加速向内地转移。合肥居中靠东,科教实力雄厚,产业基础较好,交通枢纽作用显现,综合商务成本较低,正处于厚积薄发之时,迎来了加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作为省会,合肥的发展必须臵于全省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思考。省委、省政府强调,从安徽的现实出发。要讲中心城市带动,首推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合肥要提高经济首位度、增强辐射带动力、提升省会形象、形成省会经济圈,在奋力崛起中发挥先锋带动作用。国内外诸多地区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地区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和带动力。因此,合肥

发展得好不好,合肥发展得强不强,直接关系到安徽"十一五"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我们必须登高望远,把握现实,找准自身发展定位,明确自身发展追求,树立加快发展的雄心壮志。这是我们必须肩负的政治历史责任!

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面对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应当看到,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原因,发展不足仍然是现阶段合肥最主要的矛盾。我们的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处于末位,与先发地区的差距明显。我们的人均财富水平还不够高,事关民生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我们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执政能力等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加快合肥发展,耽误不起,懈怠不得。

人贵有志,志在奋斗。能不能抓住机遇、率先崛起,是对全市党员干部一场新的"考试"。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宏观环境的变化,时刻关注区域间、城市间的竞争态势,时刻关注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时刻关注民生、民情、民意,始终牢记发展才是硬道理,始终牢记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牢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以"枕戈待旦、闻鸡起舞"的激情,以"夙兴夜寐、卧薪尝胆"的精神,把合肥发展得更快、建设得更美、让人民生活得更好,不负省委、省政府的重托,不负460万合肥人民的期望。

未来五年,我们要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的主题,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加快把合肥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努力开创合肥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要突破2000亿元,省会经济首位度提高到20%以上,在全省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初步形成省会经济圈;在中部省会城市中,经济增速保持领先,经济总量争先进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全市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

我们坚信,只要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只争朝夕,扎实工作,不远的将来,一个滨湖临江、弓l领全省、崛起中部、融入长三角的新合肥一定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未来五年,我们要集中力量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新农村建设要全省领先

县强才能市强,县富才能民富。要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策部署,以实施《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意见》为抓手,紧紧围绕提高农民收入这个核心,深入推进"县域突破"战略,加快把三县建成与省会现代化大城市相协调的新农村典范。到2010年,三县综合实力都要进入全省十强,力争有一个县能跻身全国百强。 新农村建设要以发展县域经济为主线。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强化工业立县,举全县之力办好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集中区,狠抓投资与招商引资,培育大企业和特色支柱产业。到2010年,县域工业增加值要达到280亿元,年销售

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要达到20户以上,其中,至少有5户企业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坚持以城市化带动农村,加快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民有序向城镇转移。坚持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和现代农业基地,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县域市场体系。到2010年,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要发展到200家以上,建成一批年交易额超10亿元的农副产品大市场。

新农村建设要注重抓好"基础工程"。从干部群众积极性最高、条件最成熟的地方抓起,实施"十镇百村示范工程",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带动全市新农村建设。从群众最关心、需求最迫切的事情做起,实施办实事工程,下大力气改善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从群众最易接受、受益最直接的工作切入,实施村容整治工程,展现省会农村新形象。从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塑造乡风文明的基础性工作着力,实施农民素质培育工程,造就新型农民,树立农村新风尚。

新农村建设要贯彻统筹城乡发展方略。认真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更好地反哺农业、支持农村、回报农民。尤其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城乡要统一规划、合力共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县域与城区融合发展、城市与农村互动互补。创新体制机制,赋予县一级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强化各方面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责任。加快农村发展,关键在自身奋斗。省会优势是三县发展的最大优势。三县要牢固树立融入发展的理念,主动对接,融入的主动与否,决定发展的强弱与快慢。同时,要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共同建设美

好家园。

(二)经济实力要大幅跃升

实力决定地位,崛起先要自强。要以增强省会综合经济实力为着眼点,以壮大工业经济为先导,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推动产业经济的规模、质量全面提升。 党的十六大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合肥要跨越,不搞工业绝对没有出路,工业不做大做强仍然没有出路,这一点必须坚定不移,来不得半点含糊。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力推进"工业立市"战略,落实《优先加快工业发展行动纲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突出发展汽车等八大重点产业,不断扩大整体规模和市场竞争力。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要达到850亿元,累计工业投入1500亿元。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植计划,加快培育、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旗舰型的大项目,挺起合肥工业发展的"脊梁"。到2010年,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大企业要超过50户,其中超100亿元的要达到10户左右。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围绕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衍生一片"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坚持名牌兴企,创出一批名优产品和自主品牌,让"合肥制造"傲立国内、名扬海外。要注重集约发展,尤其要优化用地结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投资强度;推广节能降耗、节水节材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向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必然带动服务业的发展繁荣。合肥是省会,发展服务业有着先天的优势、条件和需求。要突破非此即彼的传统思维模式,坚持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

现代服务业,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的"双轮驱动"。要实施现代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到2010年实现服务业"总量倍增",把合肥建成现代服务业基地。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金融、物流等产业,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和物流中心。积极推进"园林科技、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建设,不断壮大会展经济,建设区域性旅游会展中心。加速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发展新型业态,形成区域性购物、消费中心。大力发展社区服务等居民生活服务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引导和规范咨询、代理等中介服务业发展,培育文化、体育等新兴服务业。要调整优化服务业布局,老城改造要大力发展服务业集聚区、特色街,在中心城区逐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新区建设要注重发展服务业,创造商机、集聚人气、创出品牌。

园区是对外开放的主平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要突出"园区优先"地位,推进三大开发区"二次创业",壮大县区工业园和乡镇工业集中区的实力,使园区成为拉动区域发展的"引擎"。经济技术开发区要拓宽思路,勇于创新,实行区县联动,领跑全市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加速发展,做大企业规模,成为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的先导区。新站综合试验区要提升站前形象,加速站北开发,形成合肥商贸物流中心区。城区工业园要立足全市发展大局,进一步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并进,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发展水平,加快建成新城区。三县工业园和乡镇工业集中区要面向城市、迎接辐射,做好产业基地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承接产业扩散,发展配套产业,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

创业是加快发展之本,也是富民安民之道。要在优化公有制经济、扩展外资经济的同时,把发展民营经济放在重要位臵,为全市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树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有功、束缚民营经济发展是过"的导向,营造"一视同仁"、"效率优先"的市场环境,让民间资本创业有条件、扩张有冲动、做强有信心。进一步扩大民营经济投资领域,吸引外地民营大企业来肥发展,扶持本土创业的民营企业,加速培育大型民营企业集团。积极营造"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社会氛围,兴起全民创业热潮,壮大民营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切实改善政府服务,为民营经济排忧解难,让人民群众无障碍地实现自主创业,让民营企业无障碍地实现自主发展。

(三)滨湖城市要初展英姿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合肥最为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濒临巢湖。合肥城市建设必须最大限度地做好、用活巢湖这篇"水文章"。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责任,也是我们面临的历史机遇。建国五十多年来合肥城市建设的历程告诉我们,从"环城"走向"滨湖"乃至"临江",是合肥城市建设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和历史性趋势。因此,我们要以坚定的信心和决心,落实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顺应时代的召唤和人民的意愿,以实际行动迈开建设现代化滨湖城市的坚实步伐。

建设现代化滨湖城市,概括地说,就是要从"立足全省,着眼中部,面向长三角"的战略全局出发,以贯彻"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为统揽,以老城区改造升级为主线,以滨湖新区开发建设为关键,以"四大组团"全面拓展为动力,开发开

放,整体推进,早日把合肥建设成为一个辐射全省、崛起中部、承东启西,促进我国东中西部互动协调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老城区改造升级要有重大进展。老城区是合肥曲核心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一规划、连片推进,力争旧貌挟新颜。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全面提升老城区服务功能。优化布局形态,完善基础设施,切实改善环境,有效疏解交通,注重挖掘城市特色,提升文化品味,让老城区功能更优、形象更美。 滨湖新区建设要快速突破。这是合肥通江达海的必然选择,也是彰显合肥滨湖城市特色的关键之举。要按照现代化、生态型的定位,大手笔规划,高标准建设,快节奏推进,积极培育商务、会展、旅游、休闲等产业,力争五年内核心区初具规模、展示形象,成为繁荣兴旺、城湖辉映的城市新亮点。

"四大组团"要全面拓展。这是构建省会经济圈、增强合肥对外辐射力的重要战略支点,也是合肥与南京都市圈、武汉城市圈、皖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竞争融合的先发区。"四大组团"的建设,要勇于突破传统思维,以先进的理念引领规划建设,起点要高,眼光要远,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后人的评说。要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把着力点放在拓展骨架、完善功能、改善环境和塑造特色上,加速与中心城区对接融合。要注重产业发展,突出特色,壮大实力,提升层次,以产业支撑建设,以产业推动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要加速推进。按照优化布局、提升功能、体现特色、适度超前的要求,突出"交通先行",逐步把合肥

建成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积极支持配合合宁、合武高速铁路、合肥铁路枢纽、合淮阜、合六叶高速公路、合肥新桥国际机场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推动江淮运河工程早日启动。整治好南淝河及派河航道,兴建合肥新港集装箱码头,建成北环高速公路。加快城市快速通道建设,形成辐射城市近郊的"一刻钟快速交通网"。

人居环境要切实改善。在先行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力一争五年内完成惠及20万人的市区危旧房改造任务,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完善城市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水电气热、公交、通信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积极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加快建设"绿色合肥",展现合肥"山水城林"的风貌。加强环境保护,确保GDP增长而排污量下降,让人民群众在更加清新宜人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四)科技创新要走在中西部前列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合肥被批准为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这是光荣使命,也是重大机遇。要以试点市建设为着力点,在中西部地区率先走出一条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新路子,切实把合肥的科教优势变成现实的产业优势,让"合肥创造"与"合肥制造"两翼齐飞。

科技创新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为目标。瞄准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前沿产业,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倍增"计划,培植一大批上规模、有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强项目开发和推介,吸引更多科技企业来肥发展。推进科技创业,鼓励支持科技人才领头闯市场、办实业。加快各类科

技园区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地规划建设好科技创新示范区,形成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到2010年,要培植一批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要占全市工业增加值60%以上。

科技创新要以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为关键。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要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政资介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实施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到2010年,建成科技创新型企业150户,建立和完善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家、企业技术中心60家:要完善成果转化的支持服务体系,加强各类孵化器建设,大力发展科技中介组织,让科技成果在合肥找到成长的沃土,让科技人员在合肥圆上创业梦。

科技创新要以营造便捷高效的资本融通环境为手段。管好、用好"科技创新基金"和"加快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切实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效应。积极打造合肥"金融村",引进各类金融机构,组建地方科技发展银行,建设风险投资市场。引导科技企业注重资本运营,提高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建立促进科学家与企业家合作的沟通渠道,形成科技成果发布、资本投资意向的平台,实现智方资方的"无缝对接"。 科技创新要以构建"人才高地"为保障。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军人物,带动创新团队建设。重视培养中青年科技专家,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一支适应发展要求的技能型人才队伍。做好引才引智工作,把优秀人才吸引到合肥来创业,把技术成果招引到合肥来转化。注重把人才的潜能激发出来,创新人才管理体

制,完善分配激励机制,营造尊重、珍惜人才的环境,让各类人才有荣誉、有平台、有地位。

(五)改革开放要有新突破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制约合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仍然是体制机制不活,开放程度不高。必须进一步加快市场化改革,。强力推进外向发展,使合肥有更多的"破题之作",努力成为中部地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先行城市"。

加速合肥崛起,必须高扬改革创新的大旗,坚决从自我束缚和相互羁绊中走出来,让合肥多出一些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使改革创新成为我们工作的常态。要从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入手,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来一次体制机制的再造,务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方式,建立健全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注重引入战略投资者,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努力把好企业改大、把大企业改强。加快社会事业改革步伐,公益性事业单位要引入市场机制。充分激发活力;经营性事业单位要坚决推向市场,加快产业化进程。巩固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有效整合城市资源,强化建设投资控股公司功能,健全一体化管理制度,力求投资主体多元化和城市资源增值最大化,让资本的活力在合肥充分释放。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实行重心下移、权力下放、权责统一、费随事转,发挥区、街两级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作共赢是加快发展的不二选择。要把东向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使合肥成为沿海地区产业资本

转移的首选地,成为全省东向发展的先发带动力量。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机遇,全力争取政策性投资,积极参与中部地区分工协作。做好发展省会经济、辐射带动全省的文章,推动区域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建设等一体化进程,加快构建省会经济圈。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事,坚持"大招商"与"招大商"并举,加大考核、激励力度,不断扩大引资规模;进一步拓宽招商领域,加快农业、城建、服务业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创新招商方式,充分发挥招商小分队的作用,推动机关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和年轻干部"走出去"招商;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大境外招商和宣传推介力度,促进现有外资企业"增资扩股"、"以外引外"。要提升外经外贸工作水平,使合肥更深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更好地利用全球资源发展自己。

良好的发展环境,外强吸引力,内增凝聚力。要以发达地区为参照系,以"商鞅变法"的精神,以更大的气魄和力度,深入推进机关"效能革命",把合肥打造成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审批环节最优、办事效率最高、服务意识最强的城市之一。要进一步革新观念,从不合时宜的思想框框中解放出来,从凡事照搬条文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把"亲民亲商、便民便商、富民富商"的要求落实在具体工作上。进一步创新制度,牢记"按部就班加快不了发展、慢条斯理实现不了跨越",在简政放权、精简审批、政务公开等方面大胆突破,使行政效能有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进一步强化责任追究,从各单位"一把手"抓起,层层把压力传递到位;环境好不好,由群众监督,让群众评判。

(六)"和谐合肥"建设要扎实推进

促进社会和谐,既是我们发展的目标,也是我们发展的保证。要按照"四位一体"的要求,认真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使合肥成为全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进步的"首善之区"。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市有机统一,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合作共事,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扎实推进民族、宗教、党外知识分子、非公经济人士、对台和侨务等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重视做好国防和双拥工作,密切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深化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制度,完善村民自治、社区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行政机关要推进依法行政,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司法机关要坚持公正司法,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法制保障。

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加快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完善组织起来促进就业的模式,发挥好百帮创业园、再就业一条街的引导示范作用,高度关注"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抓好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就业岗位对接工作,加强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努力使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都能找到合适的岗位。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要进一步健全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发展补充养

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做好城乡困难群众、低收入者的生活保障,逐步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合理调节收入分配,推动职工收入稳定增长。积极发展慈善事业、老年事业和残疾人事业。

贯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实践活动,提高广大干部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加强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增强干部群众"建设家乡、从我做起"的责任感。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展示合肥"奋力崛起、跨越争先"的新形象。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力争在省会城市中率先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加快"文化强市",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创建特色文化村镇(社区);改革文化体制,发展文化产业,培育骨干企业和产业集团。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 着眼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围绕解决"好上学、上好学"问题,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速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流动,推行城市住宅小区与配套学校同步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从2。07年开始农村地区免收杂费;加快大学城和合肥学院的发展,规划建设职教基地,把合肥建成全国重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教育基地。围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体系,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惠民医疗工程",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部分医疗服务项目实行限价收费。围绕解决"出行难、停车难"问题,推进道路改造,完善公共设施,科学组织交通,通过实施"畅通工程",让群众感到交通环境明显改善。承办好第四届

全国体育大会,内聚人心,外树形象。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控制性别比例,提高人口素质。

深化平安创建活动,保持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以创建"平安合肥"为载体,把合肥建成全省最平安的城市、中部乃至全国最平安的省会之一。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推进防控体系建设。重视做好信访工作,关心群众利益,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加强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对突发事件和社会风险的预警应对能力。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监管、救援、监控体系,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强化交通、食品药品等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加快发展的繁重任务,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紧密联系合肥发展的实际和党员干部队伍的实际,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一)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始终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推进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教育干部。要大规模培训干部,力争五年内把全市科级以上干部轮训一遍。开展学习贯彻党章活动,弓I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培育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思想品质,经常反思在适应新形势上是否有所迟滞,在改革创新上是否有所畏难,在加快发展上是否有所松懈,永葆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用开放的、前瞻的、统筹的思维去谋

划发展、推进工作,切实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和务实创新的能力。善于做好"结合"的文章,勇谋突破之策,力行创新之举,制定落实发展管用的、基层欢迎的、群众受益的政策措施。

(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着力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坚持科学执政,自觉用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和科学的方法推进工作,力求执政成本最小化、执政效益最大化,为人民群众谋取更多利益。坚持民主执政,善于集中民意、集中民智,注重公平公正公开,积极运用民主的、引导的方法来沟通思想、统一意志,把各地各部门的工作凝聚到跨越式发展的旗臶下,把社会各阶层成员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坚持依法执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注重运用法律的手段、法制的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各级党组织要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三)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锻造引领发展的骨干力量。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要求,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用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考评办法选人用人,注重看本质看主流,重视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让想于事的有机会、会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使各地发展得到最需要的人才,使各类人才找到施展才华的最佳位臵。要把实践作为培养干部的最好方法,加大干部挂职锻炼力度,注意从基层和企业选拔干部,让干部在实践中

经风雨、长才干。大胆培养选拔使用年轻干部,早压重担,从严要求,促使他们尽快成长。进一步加强优秀党外干部、妇女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使用工作,做好老干部工作。

(四)扎实推进"强基工程",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以构建区域性党建工作新格局为目标,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加大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提升素质、健全组织、服务群众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顺应国有企业改革的形势,探索党建工作新机制,更好地发挥党组织在促进企业改革发展中的作用。重视加强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社团组织等领域的党建工作。以改善结构、提高质量为重点,积极发展党的新生力量。落实中央《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促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保持和发展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五)狠抓作风建设,增强党员干部的执行力。面对跨越式发展的艰巨任务,我们来不得丝毫懈怠。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和部门行风,增强对群众的感情和对工作的激情,以良好的形象感召群众。要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面对发展的压力,要有干一行兴一行的决心,有不改变面貌誓不罢休的斗志。要坚持求真务实,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主要精力用在推动工作上,放在解决问题上。注重抓具体、抓细节,切实把各项目标任务具体到项目,落实到人,量化到时间进度。要敢于动真碰硬,不怕面对困难,不怕触及矛

盾,多一些破题之作,少一些平庸之举。加强作风建设,机关要先行,领导干部要带头。各级机关要全力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为加快发展推波助澜。各级领导干部要敢于为创新担风险,勇于为发展尽责任,甘于为基层作奉献,带动全市形成人人恪尽职守、认真做事的良好风气。

(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政廉的良好环境。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要求,注重体制、机制、法制"三位一体",加大从严治党力度,坚决清除腐败现象。要紧紧围绕管好权、管好钱、管好人,大力推进制度创新,让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监督下运行。加强党的纪律教育,宣扬勤政廉政典型,搞好警示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要旗臶鲜明地查办大案要案,加大纠风力度。严格掌握政策,注意把改革探索中的问题、工作中的失误与违法违纪、腐败现象区别开来,保护好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问责力度。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严于律己,带好队伍,正一方风气,向党和人民交出干事创业和清正廉洁两份合格答卷。

同志们,加快合肥发展,时不我待。毛主席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奋发图强,共同创造合肥更加美好的明天!


相关文章

  • 合肥市着力打造政协整体优势 加强政协自身建设
  • 原标题:着力打造政协事业发展整体优势 --全市政协工作经验交流会侧记 这是一次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一次事业发展的升华. 10月27日,全市政协工作经验交流会召开.会议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 ...查看


  • 九次党代会解读
  • 九次党代会解读 1 (分值:3/得分:3) 2 得分:3) 3 4 5 劳务输出 扩大就业 发展现代服务业 城镇化 ( )年我省启动实施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分值:3/得分:3) 2004 2006 2002 2008 提高人口素 ...查看


  • 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
  •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为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 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而奋斗 --张宝顺同志在省第九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登 各项事业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张宝顺同志在向省第九次党代会作报告时指出,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全省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 ...查看


  • 论行政处罚群众公议制度的特点和完善途径
  • 摘要行政处罚群众公议制度是对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进行限制的制度创造.其具有与传统的监督模式不同的特点,对行政权的阳光运行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由于这一制度尚处于初创期,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为保障行政处罚群众公议制度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对其 ...查看


  • 化工企业档案分类大纲
  • 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 档案分类大纲 公司办公室 2011-10-20 目 录 编制说明-------------------..1 具体分类-------------------..2 科档分类编号说明---------------. ...查看


  • 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
  • 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2月11日 李斌)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 ...查看


  • 中学体育教师自我介绍范文
  • [中学体育教师自我介绍范文] 我是一名有着xx年教龄的体育教师,中学体育教育一级职称,来到xx中学任教之前,一直工作在xx中学,中学体育教师自我介绍范文. 现在就让我做个详细的自我介绍! 在十三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各学科老师 ...查看


  • 河南招教面试自我介绍优秀范文:体育教师求职自我介绍
  • 河南招教面试自我介绍优秀范文:体育教师求职自我介绍 教师面试自我介绍中,同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不同科目的老师,应是面试的侧重点不同.中公教师考试网为考生准备了一篇体育教师自我介绍范文,看看他是怎样做面试自我介绍的吧.我是一名有着13年 ...查看


  • 2017年原创 在市第十二届老年书画展开幕式上的致辞
  • 2017年原创在市第十二届老年书画展开幕式上的致辞 尊敬的王琳会长: 尊敬的程干桐副会长.李霞光副会长.马谟荣副部长: 尊敬的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广大老年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翰墨飘香,丹青溢彩.刚刚欢庆祖国67岁华诞,今天我们又在这里举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