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一、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意义

(一)、加强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提升自身素质

可以说,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不是学生的唯一任务,而只是学生全部精神生活、情感世界的一部分。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道德的养成、审美意识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等等,都属于情感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并使他们幸福地生活,这是教育的理想。因此,只有将理性与非理性的(认知与情感的)教育结合起来,才是完整意义上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现实的教育向理想的教育目标靠近。

(二)、情感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

语文和其他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尽管也有表象运动和抽象思维,但决不能离开情感活动,情感活动往往对作品成败至关重要。因此,语文教师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只有学生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

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在教学生学好语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的同时,还要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作为教学目的之一。

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所应达到的目标之一,它贯穿于语文教育的始终,只有饱

含情感的教育才是全面的教育。

(三)、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科学价值

如果我们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来看,只重视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语文教学也是不科学的。有研究表明:大脑左半球是智力活动的生理基础,大脑右半球是非智力活动的生理基础。人是很需要智力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仅仅需要智力,因为人与生物的本性还是富于感情的。

所谓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感受时所产生、并对行为动力进行制约的一种内心体验。它在教学上具有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感染学习对象的功能,还具有调节、强化认知活动、增强学习效率、形成学生个性行为品质的巨大功能。因此,情感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与兴趣而言,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加强情感教育是改革中学语文教育现状的迫切要求

多数中学语文教师在一年的二百多个课时中,起早贪黑、忙忙碌碌,主要干了两件事:一是帮助学生增加知识的积累,其实就是逼学生记住若干知识,一篇课文的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生字生词、引文出处、文化常识、标点符号的应用方法等等均是需要记住的。二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要是通过把文章划成部分,把部分划成大层,再把大层划成小层,就这样从理性思维的角度把一篇文章肢解完了就算了事。语文教师多数都是借助教学参考书再加上自己揣摩分析,把握清楚作者的行文思路,再通过一定形式的课堂组织把这种思路告诉学生就可以了,不管是什么体裁的文章,理解课文思路成了几乎是千篇

一律的教学目标,把理性思维当成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而语文教材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却被一笔勾销了。

这无疑是把语文课当成自然科学课程来教,这无疑是主次颠倒、本末倒置,长此以往,语文课与数学、物理、化学恐怕就没有什么区别,语文课的独特功能和价值势必就要丧失。鉴于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重知识而轻感情的倾向,而且已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后果,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学在重知识积累、重思维训练的同时,重视对学生情感教育显得十分紧迫。

(五)、加强情感教育是解决目前中学生情感领域问题的迫切要求

著名心理学家卢家嵋在《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学应用》一书中总结了目前中学生情感方面的一些特点。例如,情绪兴奋性高且易波动起伏。同样的刺激情境,对成年人来说,可能不至于引起明显的情绪反应,但却能激起中学生较强烈的情绪体验,甚至导致冲动,中学生会因一时成功欣喜若狂,又会因一点挫折垂头丧气。又如,青少年自尊感强烈,往往过分敏感。有的会为一件小事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则为此闷闷不乐或耿耿于怀,甚至发生殴斗,不惜诉诸武力。

心理学家的论述,客观存在的事实,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现在中学生情感领域确实问题多多。而且众所周知已经因此而发生了不少恶性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那么谁来解决这些问题?当然是社会方方面面,也包括教师。而语文学科由于其具有特殊的人文特性,使它在解决学生情感问题上更应承担较大的责任。语文教学面对学生情感领域的问题应该具有很强的紧迫感。

二、选取理科班作为“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研究对象的理由:

(一)、笔者在从教六年的时间里,曾前后担任过四个理科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期间,积累了一些理科班语文教学的实际经验与教学感悟,同时,教学上也遇到了许多的挫折与困惑,因此很愿意也很希望借此机会,进行相关的收集整理并调查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寻找到一条能够走出理科班语文教学困境的切实可行的出路。

(二)、理科生的思维特点就决定着他们更需要情感教育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中间有脑桥连通。人的左右两半球有明确的分工,正常人的大脑左半球主管言语和抽象思维,而大脑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维和调节感情。有的人大脑的左半球较为发达,因此他们的抽象思维就较发达;有的人大脑的右半球较为发达,因此他们的形象思维较发达。

数理化学习主要借助抽象思维,而语文学习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情感的感悟则要借助于形象思维,而有研究表明绝大部分的理科生左脑的发达程度优于右脑,并且整日受到大量数理化习题训练的理科生,抽象思维更是强于形象思维。而理科生形象思维的训练,情感因素的调动,相比于左脑抽象思维训练还是很少的,因此,理科生从其思维特点而言,他们更需要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三)、理科班的教学现状呼唤着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长期以来,理科生不重视语文学科的学习,偏科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许多理科生认为不爱学语

文是理所当然的事。更有甚者,不仅是学生不重视,就连部分老师也没有很好的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笔者就曾见过某个理科班的墙上张贴着两幅标语,分别为“领先数理化生也就引领成功!”,“得英语者得天下!”。唯独不见“语文”的踪影。

当然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追根溯源还是很多人没有真正认识到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如果想让教师走出理科班语文教学的困境,想让学生在现今刚刚改革的只将语数外成绩计入总分的高考模式中有所突破,理科班的情感教育必不可少。

(四)、理科生的学科设置急需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一位理科生曾在他的随笔里写过,理科生只需做题,不要思想。其实,仔细推敲一下,他有这样的感受也是不奇怪的。现在很多学校到了高二文理分科后(部分学校到高一下学期就已分科),理科生只主要学习与高考相关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五门学科,其他学科很少涉及,一周也只有一至两节。一个理科生的一天,基本上都是在做大量的数理化习题中渡过的,相对于文科生的学科设置而言,他们对于审美观、情感体验、思想品德等人文精神的接触是少之又少。在这样的背景下,假设语文教学在没有突出对理科生的情感教育,那么我们岂不是真的要培养出一群冷漠的学习机器吗?因此,语文学科可以说是对理科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主要的一块阵地,理科班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必不可少。

(五)、理科生的心理特点呼唤着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在很多学校,理科生违反教学常规的行为相对于文科生而言,总

是要多些,而理科班的管理难度较之于文科班,也总是要大了许多。其实这些现象也由理科生自身的心理特点造成的。理科生往往更容易冲动,更加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情绪起伏波动也更明显。再联系到近几年发生的“马加爵事件”和“清华大学生泼硫酸事件”,在前文提到过的“加强情感教育是解决目前中学生情感领域问题的迫切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明确提出,理科生对于情感教育的需求更为迫切。

三、情感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③

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应该是一种全面、自由和充分的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而教育是培养人生产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靠知识的传授、智力与智能的培养,还有与之密切相联的另一面品质的发展:情感的完善、个性的发展、人格的构建等。

2、素质教育论①

个性化教育,就是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就是承认学生在智力、社会背景、情感和生理各方面存在差异。教育只有适应这种差异,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语文教育个性化的问题一一即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人,而不是机械的、呆板的、千人一

面的工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充满个性的活动,这种个性意味着自主、独立、创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个性特点选择独特的学习方法,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就能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学生选择了适合自己而又感兴趣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才能精神振奋事半功倍。个性化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极为重要。在大力提倡素质教 育的今天,必须倡导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3、情绪心理学理论②

(l)脑科学研究表明:脑的左右两半球既分工又合作。

左脑是语言理解的中枢,主要完成语言的、逻辑的、分析的、代数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负责逻辑思维。右脑是情绪中枢,主要完成直观的、综合的、图形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负责知觉、想象力、创造力等形象思维。学习时两半球的优势兴奋交替兴抑,互补协同,会大大释放大脑的潜能,提高效率。但大脑在完成一个特殊任务时,只有一个半球产生优势兴奋中心。如果只有抽象的、概念式的教育,而缺乏形象生动的情感教育,影响儿童右半球的激活与兴奋,那么必然会压抑,甚至损伤儿童创造才能的发挥。

(2)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有着重要作用。

狭义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个性等。情感是需要是否被满足的一种内在体验。情感伴随动机,有时会成为情绪性动机。情感和兴趣交织在一起,互为作用。心境、激情和热情

是影响智力活动最大的三种情感。情感有助于意志力的形成,是个性的内核。可以说,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起着基础性的动力作用,不伴有情感的智力因素是不可能存在的,非智力因素要起作用,首先启动的就是情感,缺乏具有动力的情绪和富有预感的感觉和直觉,是绝对无法取得成就的。

(3)情知互补是最优的教学模式。

知是情的基础,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对某种事物一定的认识,就不可能对他有感情。知以一种意识的力量启迪和制约情感的方向,一般说认识越丰富,情感也越丰富,认识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刻。正所谓“知之深,爱之切”;同时,在认识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情感反过来又会推动和加深人们的认识,推动人的认识活动向纵深发展。一个对任何事物都无动于衷、冷若冰霜的人,是不可能有什么深刻认识的。情知互补理论才真正落实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既体现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互补,又实现了理性与非理性的默契,既是教和学的双边合作,又是教书育人的有机统一,才真正实现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联姻。情感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认为,情感不只是为认知服务,它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序列。认知的目的不只是停留在知道客体是什么,还要通过情感教育把知识内化到自身的情感体系中,只有成为主体自身的价值、态度、信念的知识,才能达到安顿和丰富自身情感的目的,也才是主体真正的知识。一切停留在情感、个性以外的知识,对主体来说,只能是陌生或假的知识。在这一不断对立又不断统一的过程中,学生主体正是通过外来

的情感教育,激发情感,以情感为动力,将外来的知识予以内化,从而减轻甚至消除因外来的知识进入不了情感世界而停留在自己的感知、记忆层中所引起的焦虑、紧张和恐惧。基于这种知情内在统一性,我们说,情感教育过程不是痛苦的过程,是创造激情和享受情感的统

一。师生因为情感而达到一种默契,没有担忧,没有媚俗。因为情感本身就是教育的乐趣和动力,这是对情感教育的最好的评价。

4、教育学理论①。

(l)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同时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有同;教育还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前者主要按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质、体力的增强;后者主要指受教育者智、德、美等几方面的发展。智力的发展主要指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发展;可见,人的发展是多要素、多层次的全面发展,即个性的全面发展。因而,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就是德、智、体、美等因素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是统一化的、模式化的、排斥个体自由的发展,而是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情感教育”的目标与全面发展目的是一致的。

(3)教学的科学规律及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掌握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教学的教育性原理,认知与非认知因素的关系以及师生主体性的关系规律、原理都是“愉快教育”的教学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调动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一个因素。一般而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越强,求知欲、自信心、探索和创造的欲望就越强,学习的效果也越好。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学生个人的学习效果和其身心发展的水平。情感教育具体化实验一一“愉快教育”、“情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正是遵循了这些规律:重视非认知因素对学生的影响,重视学生主动性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取得令人可喜的成果的。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我国情感教育概况

随着素质教育逐渐深入,随着教育科研工作和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的不断探索,教育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情感在素质教育、在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样,也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看我们能否运用好情感教育这根杠杆。

这里并没有夸大情感的作用。事实上,我们过去在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上总有一种吃力不讨好的感受一一付出了很多,收获的常是失望,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对学生投入的真挚的情感,没有把学生的情感调入到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去。但是,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心理学家都对情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作过精辟的论述,并作过一系列尝试研究。

中国古代语文情感教育“遵循的是一条以人性为本,情性相依,情理合一,情意互通的道路。”①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因深受其人性哲学和儒家治学传统的影响,一方面注重学问,强调熟读精思,另一方面又注重情趣,强调乐学好学,主张培养真、善、美统一的人格。例如孔子在提倡求知闻道时,强调学习可以使人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提倡感情上美的享受,从学习与行动中获得精神上的快乐,所以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学而)))处处离不开“乐”字。孔子还强调积极的情感是学习的动力,主张将求知闻道变成学生主体的自觉行为,进而变成人生的乐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在教学中,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孔子通过观察与谈话有意识的来了解学生,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洞悉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学生的德性、个性及智力差异进行全面评价,从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材施

教,循循善诱,让学生调整心态达到“乐学”境界。《学记》通过正面阐述学者乐学的思想,不仅肯定了孔子关于学习活动本身就应该是快乐之事的观点,而且也使孔子关于积极情感对学习促进作用的观点具体化:“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后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来就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这类仁、义、礼、智的道德萌芽,肯定了德育的可能性。但他认为这些‘善端’能否存养、发展,全靠后天的教育,又肯定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荀子“主张‘性恶论’,但又认为进行教育就可以‘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处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同样肯定了德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①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说明作者的思想感情流露在字里行间,只有读者用积极的感情,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生命的对话,就一定能体会作者的深沉的情思。

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主张重视学生个性自由。他提出“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②在这种个性自由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他主张要了解学生,发展他们的个性。陈鹤琴提出的“活教育”理论中有许多是情感教育的思想。“一切为了儿童,为了儿童的一切”是他一生的教育信条。陶行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这对情感教育也是很有启迪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解放了思想,打开了视野,开始“睁眼看世界”,并重新反省教育发展的历史。《教育研究》于1982年第一期刊登了冷冉先生的《谈情知教学》一文,打破了我国教育界在情感教育研究领域的长期沉寂状态。这一时期的情感心理学家孟昭兰教授也强调指出:“情绪的动机作用并非只是体现在对内驱力的放大作用上。人类的高级目的和意志行为的驱动作用中,十分重要的饱含着情绪因素。”于漪老师在《语文谈世录》中也说:“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入情。”十多年来,情感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改实验己初具规模。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情境教学”、“愉快教育”、“和谐教育”、“成功教育”、“爱心教育”等。

1、情境教学

南通师范附小特级教师李吉林根据他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于本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的特点是形真、情深、意远、理寓其中。即讲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把学生经常带到大自然中去,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实际感受中逐步去认识世界,为学好语文,发展智力打好基础。情境教学从着眼儿童发展的高度组织教学,把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语言实践,在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基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训练中,发展思维,并在创设情境的美感中,使学生从小受到美的熏陶,以“美”去激发“爱”,将教育性渗透其中。简言之,

情境教学以促进儿童整体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情境教学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2、愉快教育的理论与教学

“愉快教育”事件的起因来自教学第一线。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长期以来由于家庭、社会、学校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许多中小学生苦学进而厌学的状况。这方面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片面追求升学率、家长对子女学习的苛求、教法不当、忽视情感教育,师生关系紧张。

基于上述原因,上海一师附小、北京一师附小、南京琅娜路小学、无锡师范附小、成都龙江路小学、广州八旗二马路小学、沈阳铁路五小七所学校率先拉开了“愉快教育”改革实践浪潮的序幕。

这些学校的改革实践,尽管其起步时间和具体思路不尽相同,但大都是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出发,形成整体改革的趋势。在实践上有以下特征:

①在教学目标上,强调具体目标的个性化与总体目标的一致性。总体目标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在教育教学中利用各种手段,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师生的身心得以和谐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总目标使“愉快教育”实验所涉及道德改革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的教育综合改革。

②在课程设置上,变化课程设置,注重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第一,调整课时,增设课程,加强活动课程。第二,注重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

③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多样化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注重教学的直观性。第二、注重学生在玩中学习。第三、注重创设教学情景。第四、注重采用分层次设计练习,以激发学生乐学。

④在教育、教学评价上,注重激励性评价。第一,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注重评价内容和方法的多样化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第二,注重对教师的评价。

另外,新一代语文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民主与爱心教育思想在国内教育界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二、国外情感教育透视

博尔诺夫是当代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教育之爱”是博尔诺夫从存在主义向人类学教育学转向以后提出的一条教育学的实践原则与方法,主张:“将教育双方看作是基于爱的情感之上的‘共享’和‘信赖’。”①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以诚挚的爱心看待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进步与不足。博尔诺夫强调,如果仅仅依靠严格的纪律约束和课业考试的强制,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阻断师生之间的交流。只有师生之间情感和谐、人格感召,才能让教育进入全面的人格震动和心灵对话。

西班牙教育理论家维夫斯(Juanluisvies,1492一1670)是16世纪最重要的人文主义者之一。他在教育目的上,主张培养德、智、体并重的人才;在教育方法上,主张尊重儿童个性,引起儿童学习兴趣,自由学习,直观教学,甚至把娱乐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具有较明显的

情感教育因素。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hannAm。SC。menius,1952一1670)是文艺复兴之后,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虽然他没有将“乐学”作为教学原则予以明确提出,但有关“乐学”的思想在书中以及在一些原则的论述中涉及到了。提出学校应当是一个快乐的场所,而不应是“儿童恐怖的场所”和“才子的屠宰场”。

法国教育家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一1778)主张“自然教育”,强调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他提倡儿童完全自由地进行活动,并尽可能多地给儿童以自由活动的机会,让儿童能以自己所特有的方法去看,去想,去感觉一切事物。教师应创造能促使儿童性情自由发展的适当环境。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HerbrtSpencer,1820一1903)他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学的“快乐原则”的人。提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教会他们自学,是贯穿斯宾塞教学论思想的一条主线,因此他首先提出自我教育原则,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学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他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了教育工作中,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发展学生的潜能,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体系,最终使学生自己能够教育自己。为了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让教育过程充满活力,它突出了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首先,他认为教师应用情感进行教育。教师不是“传递者”而是“促进者”。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很大的影响,教师用不同的情感进行教学,学生就会做出相应的不同的反应,

因此教师应以自己对学习的内容和活动的热情使学生勤奋学习。其次,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是有机的统一体。罗杰斯认为,无论是在学习的哪一阶段,是学习的准备阶段,还是进行阶段、结束阶段,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都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统一的整体过程。 在此,要创造师生情感交流的教育环境。强调师生之间应有一种真诚的、积极的情感交流,以创造一种良好的教育气氛。

在这一时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动力思想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毕生实践研究和谐教育,即通过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保证个性全面发展,保证个人天赋才能的充分表现,使学习富有成效。他一生培养了一百多名困难学生,这些学生最终都成了完全合格的有教养的人,其中13人完成了高等教育。他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它建立的学生学习的积极的“情感动力系统”,这是和谐教育内在的、恒久的支柱。

苏霍姆林斯基坚信,学生因在某一领域取得成绩而产生自尊、自信和自豪感,便能推动学生在别的领域努力取得良好的成绩,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他认为:“从童年到少年的生活道路,应该是一条充满活力和富有生气的道路一一这是整个教育工作体系的一条最重要的原则。”①在他看来,学生的精神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道德、智力、情感、审美、创造和体力等因素构成的整体。课堂教学应在丰富多彩的生活背景下,才能保证智力的实施。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成功地激发与建立学生的“情感动力”,首先要解决教师的观念问题,其次是教育方法问题。他认为通过“情感动力”的作用,

能够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而所有教育的努力都是通过自我教育活动实现自身目的的。

当代英国著名的教育家尼尔于1924年创办了夏山学校。他认为“情绪、情感对人的影响远比智力大,没有比情感更重要的了。”他办学的指导思想是:尊重生命、尊重个体。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幸福、寻找兴趣。教育是为人生作准备的,不能只把教育看成考试、学问与班级。尼尔坚信孩子们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并得到爱,孩子们成人以后才会懂得爱,教育只有培养会爱的人才能改革社会。因此夏山学校强调,教育的目的是适应儿童,而不是儿童来适应学校。成功的标准是工作愉快和生活积极。学校的目标是使儿童学会如何生活,而不是只传播知识。只有这样,儿童才能过上愉快、幸福而有意义的生活。不少教育家预言,夏山的快乐教育代表着21世纪人类的 教育精神。

本世纪60年代在英国学校兴起的体谅教育,是一种以培养道德情感为主的道德教育方式。体谅教育的基本思想是多关心、少评价,认为道德教育不应仅仅分析规则和禁令。道德教育的宗旨是使个人摆脱不良品行。体谅教育实践的代表人物是彼得·麦克菲尔。他认为,道德靠理解和领会,而不是靠灌输和传授。他反对太理性的道德教育方式,主张富有成效的教育就是学会关心。关心的方式是愉快的方式,它会促进学生接受教育。同一时期,保加利亚的洛扎诺夫进行了暗示教学实验,这是情感教育思想在教学中运用的典型范例。暗示教学,就是利用人的可暗示性,重视教学环境的情感渲染,实现理智与情感

的统一,特别是充分调动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精神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中接受信息。暗示性教学在欧洲许多国家进行了推广,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三、“理科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研究现状及趋势

眼下情感教育是个研究热点,相关资料不少,但在国内的各种文献中,有意识地将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融合起来而做出系统研究的不是很多,并且与理科班的语文教学相关的文献也不多见,而以理科班为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研究对象的更是没有找到。

不过,这不多的几篇研究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文章都较好地评析了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内涵、作用与意义,并也恰当的提出了一些教学策略,为本论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与理论依据,让笔者得以在前人的开辟的道路上继续开拓前进。

一直以来,对于文理分科的利弊就争论不休,山东省都曾明确提出将在几年后取消文理分科制度。在这里笔者并不想赘述其利弊,只想阐明只要文理分科还存在一天,本课题的研究就具有很实际的意义与价值,而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也必将越来越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与研究,因此,笔者对于本论题的研究价值的广阔前景充满信心。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目标

一、 教师方面

(一)、教师本身能够具有良好的情感修养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转变教师观念

(三)、总结出切实可行的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策略

二、学生方面

(一)、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与良好品德的养成

(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认知的发展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

(五)、培养学生理智的情感

(六)、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发展

三、促进老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融洽

研究内容:

一、 语文情感教育的内涵

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三、论述理科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四、理科班语文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五、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先期条件

1、教材的准备

2、教师的准备

3、学生的准备

(二)、实施情感教育应掌握的层次

1、感受层次 即确情阶段

2、共鸣层次 即激情阶段

3、领悟层次 即传情阶段

4、个性倾向形成层次 即移情阶段

(三)、实施语文情感教育的具体途径

1、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3、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理科班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及原因分析

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策略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本题目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论文工作量、年度研究计划、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与本题目有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已具备的研究条件,尚缺少的研究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一、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意义

(一)、加强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提升自身素质

可以说,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不是学生的唯一任务,而只是学生全部精神生活、情感世界的一部分。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道德的养成、审美意识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等等,都属于情感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并使他们幸福地生活,这是教育的理想。因此,只有将理性与非理性的(认知与情感的)教育结合起来,才是完整意义上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现实的教育向理想的教育目标靠近。

(二)、情感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之一

语文和其他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那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尽管也有表象运动和抽象思维,但决不能离开情感活动,情感活动往往对作品成败至关重要。因此,语文教师不可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只有学生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细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来。

教学大纲也明确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在教学生学好语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的同时,还要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作为教学目的之一。

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所应达到的目标之一,它贯穿于语文教育的始终,只有饱

含情感的教育才是全面的教育。

(三)、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科学价值

如果我们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来看,只重视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语文教学也是不科学的。有研究表明:大脑左半球是智力活动的生理基础,大脑右半球是非智力活动的生理基础。人是很需要智力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仅仅需要智力,因为人与生物的本性还是富于感情的。

所谓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感受时所产生、并对行为动力进行制约的一种内心体验。它在教学上具有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感染学习对象的功能,还具有调节、强化认知活动、增强学习效率、形成学生个性行为品质的巨大功能。因此,情感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与兴趣而言,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加强情感教育是改革中学语文教育现状的迫切要求

多数中学语文教师在一年的二百多个课时中,起早贪黑、忙忙碌碌,主要干了两件事:一是帮助学生增加知识的积累,其实就是逼学生记住若干知识,一篇课文的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生字生词、引文出处、文化常识、标点符号的应用方法等等均是需要记住的。二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要是通过把文章划成部分,把部分划成大层,再把大层划成小层,就这样从理性思维的角度把一篇文章肢解完了就算了事。语文教师多数都是借助教学参考书再加上自己揣摩分析,把握清楚作者的行文思路,再通过一定形式的课堂组织把这种思路告诉学生就可以了,不管是什么体裁的文章,理解课文思路成了几乎是千篇

一律的教学目标,把理性思维当成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而语文教材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却被一笔勾销了。

这无疑是把语文课当成自然科学课程来教,这无疑是主次颠倒、本末倒置,长此以往,语文课与数学、物理、化学恐怕就没有什么区别,语文课的独特功能和价值势必就要丧失。鉴于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重知识而轻感情的倾向,而且已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后果,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学在重知识积累、重思维训练的同时,重视对学生情感教育显得十分紧迫。

(五)、加强情感教育是解决目前中学生情感领域问题的迫切要求

著名心理学家卢家嵋在《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学应用》一书中总结了目前中学生情感方面的一些特点。例如,情绪兴奋性高且易波动起伏。同样的刺激情境,对成年人来说,可能不至于引起明显的情绪反应,但却能激起中学生较强烈的情绪体验,甚至导致冲动,中学生会因一时成功欣喜若狂,又会因一点挫折垂头丧气。又如,青少年自尊感强烈,往往过分敏感。有的会为一件小事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则为此闷闷不乐或耿耿于怀,甚至发生殴斗,不惜诉诸武力。

心理学家的论述,客观存在的事实,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现在中学生情感领域确实问题多多。而且众所周知已经因此而发生了不少恶性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那么谁来解决这些问题?当然是社会方方面面,也包括教师。而语文学科由于其具有特殊的人文特性,使它在解决学生情感问题上更应承担较大的责任。语文教学面对学生情感领域的问题应该具有很强的紧迫感。

二、选取理科班作为“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研究对象的理由:

(一)、笔者在从教六年的时间里,曾前后担任过四个理科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期间,积累了一些理科班语文教学的实际经验与教学感悟,同时,教学上也遇到了许多的挫折与困惑,因此很愿意也很希望借此机会,进行相关的收集整理并调查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寻找到一条能够走出理科班语文教学困境的切实可行的出路。

(二)、理科生的思维特点就决定着他们更需要情感教育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中间有脑桥连通。人的左右两半球有明确的分工,正常人的大脑左半球主管言语和抽象思维,而大脑右半球主管形象思维和调节感情。有的人大脑的左半球较为发达,因此他们的抽象思维就较发达;有的人大脑的右半球较为发达,因此他们的形象思维较发达。

数理化学习主要借助抽象思维,而语文学习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情感的感悟则要借助于形象思维,而有研究表明绝大部分的理科生左脑的发达程度优于右脑,并且整日受到大量数理化习题训练的理科生,抽象思维更是强于形象思维。而理科生形象思维的训练,情感因素的调动,相比于左脑抽象思维训练还是很少的,因此,理科生从其思维特点而言,他们更需要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三)、理科班的教学现状呼唤着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长期以来,理科生不重视语文学科的学习,偏科的现象比比皆是。甚至许多理科生认为不爱学语

文是理所当然的事。更有甚者,不仅是学生不重视,就连部分老师也没有很好的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笔者就曾见过某个理科班的墙上张贴着两幅标语,分别为“领先数理化生也就引领成功!”,“得英语者得天下!”。唯独不见“语文”的踪影。

当然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追根溯源还是很多人没有真正认识到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如果想让教师走出理科班语文教学的困境,想让学生在现今刚刚改革的只将语数外成绩计入总分的高考模式中有所突破,理科班的情感教育必不可少。

(四)、理科生的学科设置急需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一位理科生曾在他的随笔里写过,理科生只需做题,不要思想。其实,仔细推敲一下,他有这样的感受也是不奇怪的。现在很多学校到了高二文理分科后(部分学校到高一下学期就已分科),理科生只主要学习与高考相关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五门学科,其他学科很少涉及,一周也只有一至两节。一个理科生的一天,基本上都是在做大量的数理化习题中渡过的,相对于文科生的学科设置而言,他们对于审美观、情感体验、思想品德等人文精神的接触是少之又少。在这样的背景下,假设语文教学在没有突出对理科生的情感教育,那么我们岂不是真的要培养出一群冷漠的学习机器吗?因此,语文学科可以说是对理科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主要的一块阵地,理科班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必不可少。

(五)、理科生的心理特点呼唤着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在很多学校,理科生违反教学常规的行为相对于文科生而言,总

是要多些,而理科班的管理难度较之于文科班,也总是要大了许多。其实这些现象也由理科生自身的心理特点造成的。理科生往往更容易冲动,更加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情绪起伏波动也更明显。再联系到近几年发生的“马加爵事件”和“清华大学生泼硫酸事件”,在前文提到过的“加强情感教育是解决目前中学生情感领域问题的迫切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明确提出,理科生对于情感教育的需求更为迫切。

三、情感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③

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应该是一种全面、自由和充分的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而教育是培养人生产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靠知识的传授、智力与智能的培养,还有与之密切相联的另一面品质的发展:情感的完善、个性的发展、人格的构建等。

2、素质教育论①

个性化教育,就是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就是承认学生在智力、社会背景、情感和生理各方面存在差异。教育只有适应这种差异,才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语文教育个性化的问题一一即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充满活力、富有个性的人,而不是机械的、呆板的、千人一

面的工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充满个性的活动,这种个性意味着自主、独立、创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发展的内在要求和个性特点选择独特的学习方法,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就能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学生选择了适合自己而又感兴趣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才能精神振奋事半功倍。个性化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极为重要。在大力提倡素质教 育的今天,必须倡导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3、情绪心理学理论②

(l)脑科学研究表明:脑的左右两半球既分工又合作。

左脑是语言理解的中枢,主要完成语言的、逻辑的、分析的、代数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负责逻辑思维。右脑是情绪中枢,主要完成直观的、综合的、图形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负责知觉、想象力、创造力等形象思维。学习时两半球的优势兴奋交替兴抑,互补协同,会大大释放大脑的潜能,提高效率。但大脑在完成一个特殊任务时,只有一个半球产生优势兴奋中心。如果只有抽象的、概念式的教育,而缺乏形象生动的情感教育,影响儿童右半球的激活与兴奋,那么必然会压抑,甚至损伤儿童创造才能的发挥。

(2)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有着重要作用。

狭义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个性等。情感是需要是否被满足的一种内在体验。情感伴随动机,有时会成为情绪性动机。情感和兴趣交织在一起,互为作用。心境、激情和热情

是影响智力活动最大的三种情感。情感有助于意志力的形成,是个性的内核。可以说,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起着基础性的动力作用,不伴有情感的智力因素是不可能存在的,非智力因素要起作用,首先启动的就是情感,缺乏具有动力的情绪和富有预感的感觉和直觉,是绝对无法取得成就的。

(3)情知互补是最优的教学模式。

知是情的基础,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对某种事物一定的认识,就不可能对他有感情。知以一种意识的力量启迪和制约情感的方向,一般说认识越丰富,情感也越丰富,认识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刻。正所谓“知之深,爱之切”;同时,在认识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情感反过来又会推动和加深人们的认识,推动人的认识活动向纵深发展。一个对任何事物都无动于衷、冷若冰霜的人,是不可能有什么深刻认识的。情知互补理论才真正落实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既体现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互补,又实现了理性与非理性的默契,既是教和学的双边合作,又是教书育人的有机统一,才真正实现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联姻。情感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认为,情感不只是为认知服务,它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发展序列。认知的目的不只是停留在知道客体是什么,还要通过情感教育把知识内化到自身的情感体系中,只有成为主体自身的价值、态度、信念的知识,才能达到安顿和丰富自身情感的目的,也才是主体真正的知识。一切停留在情感、个性以外的知识,对主体来说,只能是陌生或假的知识。在这一不断对立又不断统一的过程中,学生主体正是通过外来

的情感教育,激发情感,以情感为动力,将外来的知识予以内化,从而减轻甚至消除因外来的知识进入不了情感世界而停留在自己的感知、记忆层中所引起的焦虑、紧张和恐惧。基于这种知情内在统一性,我们说,情感教育过程不是痛苦的过程,是创造激情和享受情感的统

一。师生因为情感而达到一种默契,没有担忧,没有媚俗。因为情感本身就是教育的乐趣和动力,这是对情感教育的最好的评价。

4、教育学理论①。

(l)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同时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有同;教育还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前者主要按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质、体力的增强;后者主要指受教育者智、德、美等几方面的发展。智力的发展主要指知识掌握和能力的发展;可见,人的发展是多要素、多层次的全面发展,即个性的全面发展。因而,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就是德、智、体、美等因素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是统一化的、模式化的、排斥个体自由的发展,而是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情感教育”的目标与全面发展目的是一致的。

(3)教学的科学规律及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掌握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教学的教育性原理,认知与非认知因素的关系以及师生主体性的关系规律、原理都是“愉快教育”的教学理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性的调动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一个因素。一般而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越强,求知欲、自信心、探索和创造的欲望就越强,学习的效果也越好。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学生个人的学习效果和其身心发展的水平。情感教育具体化实验一一“愉快教育”、“情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正是遵循了这些规律:重视非认知因素对学生的影响,重视学生主动性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取得令人可喜的成果的。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我国情感教育概况

随着素质教育逐渐深入,随着教育科研工作和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的不断探索,教育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情感在素质教育、在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样,也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看我们能否运用好情感教育这根杠杆。

这里并没有夸大情感的作用。事实上,我们过去在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上总有一种吃力不讨好的感受一一付出了很多,收获的常是失望,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对学生投入的真挚的情感,没有把学生的情感调入到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去。但是,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心理学家都对情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作过精辟的论述,并作过一系列尝试研究。

中国古代语文情感教育“遵循的是一条以人性为本,情性相依,情理合一,情意互通的道路。”①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因深受其人性哲学和儒家治学传统的影响,一方面注重学问,强调熟读精思,另一方面又注重情趣,强调乐学好学,主张培养真、善、美统一的人格。例如孔子在提倡求知闻道时,强调学习可以使人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提倡感情上美的享受,从学习与行动中获得精神上的快乐,所以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学而)))处处离不开“乐”字。孔子还强调积极的情感是学习的动力,主张将求知闻道变成学生主体的自觉行为,进而变成人生的乐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在教学中,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孔子通过观察与谈话有意识的来了解学生,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洞悉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学生的德性、个性及智力差异进行全面评价,从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材施

教,循循善诱,让学生调整心态达到“乐学”境界。《学记》通过正面阐述学者乐学的思想,不仅肯定了孔子关于学习活动本身就应该是快乐之事的观点,而且也使孔子关于积极情感对学习促进作用的观点具体化:“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后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来就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这类仁、义、礼、智的道德萌芽,肯定了德育的可能性。但他认为这些‘善端’能否存养、发展,全靠后天的教育,又肯定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荀子“主张‘性恶论’,但又认为进行教育就可以‘有师法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处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同样肯定了德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①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说明作者的思想感情流露在字里行间,只有读者用积极的感情,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行生命的对话,就一定能体会作者的深沉的情思。

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主张重视学生个性自由。他提出“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②在这种个性自由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他主张要了解学生,发展他们的个性。陈鹤琴提出的“活教育”理论中有许多是情感教育的思想。“一切为了儿童,为了儿童的一切”是他一生的教育信条。陶行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这对情感教育也是很有启迪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解放了思想,打开了视野,开始“睁眼看世界”,并重新反省教育发展的历史。《教育研究》于1982年第一期刊登了冷冉先生的《谈情知教学》一文,打破了我国教育界在情感教育研究领域的长期沉寂状态。这一时期的情感心理学家孟昭兰教授也强调指出:“情绪的动机作用并非只是体现在对内驱力的放大作用上。人类的高级目的和意志行为的驱动作用中,十分重要的饱含着情绪因素。”于漪老师在《语文谈世录》中也说:“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入情。”十多年来,情感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改实验己初具规模。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情境教学”、“愉快教育”、“和谐教育”、“成功教育”、“爱心教育”等。

1、情境教学

南通师范附小特级教师李吉林根据他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于本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了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的特点是形真、情深、意远、理寓其中。即讲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把学生经常带到大自然中去,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实际感受中逐步去认识世界,为学好语文,发展智力打好基础。情境教学从着眼儿童发展的高度组织教学,把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语言实践,在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基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训练中,发展思维,并在创设情境的美感中,使学生从小受到美的熏陶,以“美”去激发“爱”,将教育性渗透其中。简言之,

情境教学以促进儿童整体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情境教学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2、愉快教育的理论与教学

“愉快教育”事件的起因来自教学第一线。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长期以来由于家庭、社会、学校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许多中小学生苦学进而厌学的状况。这方面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以下几方面:片面追求升学率、家长对子女学习的苛求、教法不当、忽视情感教育,师生关系紧张。

基于上述原因,上海一师附小、北京一师附小、南京琅娜路小学、无锡师范附小、成都龙江路小学、广州八旗二马路小学、沈阳铁路五小七所学校率先拉开了“愉快教育”改革实践浪潮的序幕。

这些学校的改革实践,尽管其起步时间和具体思路不尽相同,但大都是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出发,形成整体改革的趋势。在实践上有以下特征:

①在教学目标上,强调具体目标的个性化与总体目标的一致性。总体目标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在教育教学中利用各种手段,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师生的身心得以和谐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总目标使“愉快教育”实验所涉及道德改革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的教育综合改革。

②在课程设置上,变化课程设置,注重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第一,调整课时,增设课程,加强活动课程。第二,注重潜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

③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多样化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注重教学的直观性。第二、注重学生在玩中学习。第三、注重创设教学情景。第四、注重采用分层次设计练习,以激发学生乐学。

④在教育、教学评价上,注重激励性评价。第一,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注重评价内容和方法的多样化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第二,注重对教师的评价。

另外,新一代语文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的民主与爱心教育思想在国内教育界也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二、国外情感教育透视

博尔诺夫是当代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教育之爱”是博尔诺夫从存在主义向人类学教育学转向以后提出的一条教育学的实践原则与方法,主张:“将教育双方看作是基于爱的情感之上的‘共享’和‘信赖’。”①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以诚挚的爱心看待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进步与不足。博尔诺夫强调,如果仅仅依靠严格的纪律约束和课业考试的强制,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阻断师生之间的交流。只有师生之间情感和谐、人格感召,才能让教育进入全面的人格震动和心灵对话。

西班牙教育理论家维夫斯(Juanluisvies,1492一1670)是16世纪最重要的人文主义者之一。他在教育目的上,主张培养德、智、体并重的人才;在教育方法上,主张尊重儿童个性,引起儿童学习兴趣,自由学习,直观教学,甚至把娱乐作为课程的一部分,具有较明显的

情感教育因素。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hannAm。SC。menius,1952一1670)是文艺复兴之后,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虽然他没有将“乐学”作为教学原则予以明确提出,但有关“乐学”的思想在书中以及在一些原则的论述中涉及到了。提出学校应当是一个快乐的场所,而不应是“儿童恐怖的场所”和“才子的屠宰场”。

法国教育家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一1778)主张“自然教育”,强调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他提倡儿童完全自由地进行活动,并尽可能多地给儿童以自由活动的机会,让儿童能以自己所特有的方法去看,去想,去感觉一切事物。教师应创造能促使儿童性情自由发展的适当环境。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HerbrtSpencer,1820一1903)他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学的“快乐原则”的人。提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教会他们自学,是贯穿斯宾塞教学论思想的一条主线,因此他首先提出自我教育原则,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学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他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了教育工作中,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发展学生的潜能,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体系,最终使学生自己能够教育自己。为了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让教育过程充满活力,它突出了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首先,他认为教师应用情感进行教育。教师不是“传递者”而是“促进者”。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有直接的、很大的影响,教师用不同的情感进行教学,学生就会做出相应的不同的反应,

因此教师应以自己对学习的内容和活动的热情使学生勤奋学习。其次,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是有机的统一体。罗杰斯认为,无论是在学习的哪一阶段,是学习的准备阶段,还是进行阶段、结束阶段,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都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统一的整体过程。 在此,要创造师生情感交流的教育环境。强调师生之间应有一种真诚的、积极的情感交流,以创造一种良好的教育气氛。

在这一时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情感动力思想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毕生实践研究和谐教育,即通过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保证个性全面发展,保证个人天赋才能的充分表现,使学习富有成效。他一生培养了一百多名困难学生,这些学生最终都成了完全合格的有教养的人,其中13人完成了高等教育。他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它建立的学生学习的积极的“情感动力系统”,这是和谐教育内在的、恒久的支柱。

苏霍姆林斯基坚信,学生因在某一领域取得成绩而产生自尊、自信和自豪感,便能推动学生在别的领域努力取得良好的成绩,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他认为:“从童年到少年的生活道路,应该是一条充满活力和富有生气的道路一一这是整个教育工作体系的一条最重要的原则。”①在他看来,学生的精神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道德、智力、情感、审美、创造和体力等因素构成的整体。课堂教学应在丰富多彩的生活背景下,才能保证智力的实施。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成功地激发与建立学生的“情感动力”,首先要解决教师的观念问题,其次是教育方法问题。他认为通过“情感动力”的作用,

能够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而所有教育的努力都是通过自我教育活动实现自身目的的。

当代英国著名的教育家尼尔于1924年创办了夏山学校。他认为“情绪、情感对人的影响远比智力大,没有比情感更重要的了。”他办学的指导思想是:尊重生命、尊重个体。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幸福、寻找兴趣。教育是为人生作准备的,不能只把教育看成考试、学问与班级。尼尔坚信孩子们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并得到爱,孩子们成人以后才会懂得爱,教育只有培养会爱的人才能改革社会。因此夏山学校强调,教育的目的是适应儿童,而不是儿童来适应学校。成功的标准是工作愉快和生活积极。学校的目标是使儿童学会如何生活,而不是只传播知识。只有这样,儿童才能过上愉快、幸福而有意义的生活。不少教育家预言,夏山的快乐教育代表着21世纪人类的 教育精神。

本世纪60年代在英国学校兴起的体谅教育,是一种以培养道德情感为主的道德教育方式。体谅教育的基本思想是多关心、少评价,认为道德教育不应仅仅分析规则和禁令。道德教育的宗旨是使个人摆脱不良品行。体谅教育实践的代表人物是彼得·麦克菲尔。他认为,道德靠理解和领会,而不是靠灌输和传授。他反对太理性的道德教育方式,主张富有成效的教育就是学会关心。关心的方式是愉快的方式,它会促进学生接受教育。同一时期,保加利亚的洛扎诺夫进行了暗示教学实验,这是情感教育思想在教学中运用的典型范例。暗示教学,就是利用人的可暗示性,重视教学环境的情感渲染,实现理智与情感

的统一,特别是充分调动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精神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中接受信息。暗示性教学在欧洲许多国家进行了推广,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三、“理科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研究现状及趋势

眼下情感教育是个研究热点,相关资料不少,但在国内的各种文献中,有意识地将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融合起来而做出系统研究的不是很多,并且与理科班的语文教学相关的文献也不多见,而以理科班为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研究对象的更是没有找到。

不过,这不多的几篇研究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文章都较好地评析了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内涵、作用与意义,并也恰当的提出了一些教学策略,为本论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与理论依据,让笔者得以在前人的开辟的道路上继续开拓前进。

一直以来,对于文理分科的利弊就争论不休,山东省都曾明确提出将在几年后取消文理分科制度。在这里笔者并不想赘述其利弊,只想阐明只要文理分科还存在一天,本课题的研究就具有很实际的意义与价值,而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也必将越来越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与研究,因此,笔者对于本论题的研究价值的广阔前景充满信心。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目标

一、 教师方面

(一)、教师本身能够具有良好的情感修养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转变教师观念

(三)、总结出切实可行的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策略

二、学生方面

(一)、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与良好品德的养成

(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认知的发展

(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

(五)、培养学生理智的情感

(六)、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发展

三、促进老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融洽

研究内容:

一、 语文情感教育的内涵

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三、论述理科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四、理科班语文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五、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先期条件

1、教材的准备

2、教师的准备

3、学生的准备

(二)、实施情感教育应掌握的层次

1、感受层次 即确情阶段

2、共鸣层次 即激情阶段

3、领悟层次 即传情阶段

4、个性倾向形成层次 即移情阶段

(三)、实施语文情感教育的具体途径

1、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3、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理科班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及原因分析

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策略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本题目的创新之处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论文工作量、年度研究计划、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与本题目有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已具备的研究条件,尚缺少的研究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相关文章

  • 本科生论文写作
  • 学位论文的规范与思想创新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引言 本科生作学生论文的理由: 实现从注重知识的传授到注重能力的培养的转变. 讲授的意义: 自觉的学习知道去哪里?干什么?有计划的学习.合理地安排时间.空间,谋划自己学习 生活. 明白的学习.不能 ...查看


  • 2015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指导教师意见
  • 2015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指导教师意见 为确保论文写作质量,督促学生在校期间收集足够资料以保证后期顺利开展论文写作,体现开题报告的真正意义,进一步规范论文指导工作,经请示教务处并结合资料收集和开题报告撰写.师生交流的实际情况,现对论文开题和有 ...查看


  • 毕业生论文开题报告的构思技巧
  • 毕业生论文开题报告的构思技巧 开题报告是由选题者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即"开题报告内容"),向有关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进行陈述.然后由他们对科研课题进行评议.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 ...查看


  • 附1:论文封面格式 - 吉林大学法学院
  • 博士学位论文扉页书写格式 --------------------- 论文题目 (宋体三号字) --------------------- 论文英文题目 (Arial 三号字) (以下均为宋体四号字) 作者姓名: 专业名称: 指导教师: 学 ...查看


  •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
  •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 在正式撰写毕业论文之前,学生要写出开题报告,以便指导老师能根据学生对文献的综述和对所选论题的认识,确定其可行性. 开题报告是作者将自己初步选定的题目之内容.思想等,以书面形式向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导师和听众作 ...查看


  • 入党自传:如何撰写毕业论文实例
  • 本科专业(含本科段.独立本科段)自考生在各专业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后,都要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工科类专业一般为毕业设计.医科类一般为临床实习)及其答辩考核.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考核是取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文凭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衡量自考毕 ...查看


  • 2016毕业论文方案
  • 经济与管理学院2016届毕业论文工作方案 为确保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开展,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使各系.各位毕业生进一步了解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安排.材料准备以及注意事项等,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按双向选择原则,确定指导老师及其指导的学生,报 ...查看


  • 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实证经济学研究选题中找准方向
  • 论坛君:在进行实证经济学研究时,除了抽象地理解一个好选题的特性,还应该懂得如何在庞杂的文献中找寻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这些经验是在不断的文献积累中逐步获得的.每当读到新文章时都应该问自己:"它到底做了什么贡献?我可以继续做些什么?& ...查看


  • 2.学年论文要求
  • 关于学年论文写作 一.为什么要写学年论文? 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如何选题? 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主要决定因素. 1.选择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 ...查看


  •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基本要求
  • 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基本要求 一.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毕业论文的目的与要求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总结所学专业知识的重要方式,是反映学生素质.能力.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凡修完行政管理专业必修课程,已修课程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