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日本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家教所想到的

-------转自张志勇博客

10月31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15家庭教育国际论坛”在广东省中山市隆重开幕。这次论坛有几位专家的观点引起了我的强烈兴趣。

原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先生作了题为《家庭教育必须坚持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演讲。他在在报告中强调:家庭教育有自己独特的使命。家庭教育不应再围绕着孩子学习学校开设的课程转,不要围绕着孩子应付学校和升学考试转;以教育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为主,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家庭教育也有指导、督促孩子完成学校内布置的学习任务、学会学习的职责。但是不能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目标,更不能成为唯一目标。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种“不应该是”和“不能成为”的都成为家庭教育的常态,成为家庭教育的主体,而家庭教育的主要职责却普遍受到忽视,严重弱化。如此“失责”、如此严重偏颇的家庭教育是不全面的。

韩国前教育部长文龙鳞先生作了《家庭道德教育:父母的角色》的演讲。他强调:面对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生最重要的竞争力就道德竞争力。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成功与否,不是学习成绩,而是人格与道德的能力,即“道德智能”(MQ:Moral Lntellgence)。他说:道德智能是指可判断对错,并可以通过自己的伦理信念来做出不愧对于自身及他人的行动的能力。理解和关怀他人痛苦的能力,调节自我情绪、将满足欲望推到其次的能力,能够包容理解与我不同想法的能力,怀着尊敬之心对待其他人的能力等都包括在其中。这种特征可以使其拥有高尚的人格,有助于成长为头脑清醒,内心温暖之人。

文先生还强调:道德教育完全是父母的责任。而人的道德学习是有其关键期的。根据目前的发现,人的大脑的道德学习,即道德推论与道德的感性能力是大脑前头叶担任的工作,其敏感的发达时期在3-8岁前后,在10岁前后其道德学习能力会达到最适状态,即道德学习的决定性时期在10岁之前。孩子如果在前头叶活动活泼的10岁以前能够得到充分的道德教育,并能付诸于实践的经验多了,就可以在大脑的刻印电路的帮助下增强对于道德的渴望与责任。所以10岁之前的道德学习就变得尤为重要。

来自日本青少年研究所的胡霞研究员作了题为《国际比较看中日家庭教育》报告。她在报告中通过呈现大量的对比研究数据比较了中日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不同。引起我最大兴趣的是胡女士为与会者提供了今年两位日本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所接受的共同的家庭教育——

1.待人有礼貌

2.全家在一起吃饭

3.听老师的话

4.遵守和父母的诺言

5.主动帮助他人、为人服务

6.找到自己想专心去做的事情

11月4日,我赴湖北省宜昌市参加教育部召开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编制工作现场会”。我和我的同事反复研究从济南到宜昌的出线路线,到上海转机、青岛转机、北京转机……研究来研究去,都不合适,最后下决心乘坐济南到宜昌的高铁,全程需要8个多小时,好长时间没有坐过这么长的火车了,甚至上一次这么长时间坐火车出行是什么时候都没有任何印象了。

坐火车出行时间长辛苦一些,但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在火车上看书。这不,我带了曾仕强先生的《长安家风》这本书,一路上看下来,收获还是颇丰的。

说实话,当我从朋友手里接过曾先生的《长安家风》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以为这本书讲的古西安时期的哪位先哲圣贤的家风家教呢。原来,曾先生是从一个家族的长治久安的角度看待家风的重大意义的。他说,“家风在中国社会,是至关重要的传家宝。因此,我们要给家风取个名字,叫长安家风。因为中国人所追求的就是长治久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不断传承下来的那种很难用语言说得清楚的东西,可以说是一种风气。”

他说, “全世界的人都重视道德,西方人把道德交给宗教,他们由上帝来管。我们不是,我们的道德是由家庭来负责。” “在道德方面,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个学习对象,其次就是爸爸”。

王湛、曾仕强、文龙遴三位先生关于家庭教育的责任与使命的观点,为我们认识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未来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启示之一:要重新认识家庭教育在道德教育中所担负的独特的无法取代的重大作用。生活教育与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离开了家庭教育,生活教育与道德教育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我国教育回归其本质的过程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再次凸显出来。

启示之二:要深刻认识人的道德发展规律。俗话说,3岁看小,7岁看老。这与文先生在报告中所讲到的,人的道德发展的活跃期在3-8岁,以及在10岁之前达到最佳状态的观点,是一致的。这一观点告诉我们:3-6岁的学前教育和小学阶段,是人的道德教育的关键期。

启示之三:要重新认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不能不承认,今天的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家庭教育本质的这种扭曲,危害的不仅是家庭教育本身,而是整个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最根本的是,这种错位的家庭教育抽掉了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所赖以存在的生活教育和道德教育基础。

启示之四: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家风建设的国度,留下了大量的家庭教育的佳话和家训,家庭教育的复兴,是中国教育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整个教育体系中,必须更加重视家庭教育,将家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

当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家庭教育在人的道德养成中的重大奠基作用之后,那么,家庭教育应该给予孩子什么样的道德教育呢?我们可以从日本青少年研究所胡霞女士关于2015年日本两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中得到重要启示。

与往年相比,对于今年的诺贝尔科学家,国人们格外多了一份关注,概因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实现了中国科学家在诺贝尔科学奖大舞台上零的突破。但我知道,近20多年来,日本科学家已成为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常客。我查了一下,今年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两位日本科学家,其中一位就是与屠呦呦一起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大村智(Satoshi ōmura),另一位则是和加拿大学者共获2015年诺贝尔物理奖的物理学家梶田隆章。

日本人认为,这两位日本科学家都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他们的家庭教育有六个共同的要素,这就是:

1.待人有礼貌

“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孟子提出“仁、义、礼、智”,董仲舒将其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日本作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东方国家,在家庭教育中强调“待人有礼貌”,将待人接物的“礼仪”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今天,人们常说,谁谁有修养,谁谁没有教养,更多的就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与同事相处中的“待人接物”是否讲究应有的“礼仪”,或许可以说,“礼仪”是人的人文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点,必须从小在家庭教育中进行。

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人的社会化水平,人的文化属性,也许从这里会得到重要的区分。

2.全家在一起吃饭

在《长安家风》一书中,曾仕强先生认为,全家人在一起吃饭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我没有想到,日本两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将“全家在一起吃饭”作为家庭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在一起吃饭,在家庭教育中那么重要吗?仔细想想,全家人在一起吃饭,其乐融融,是不是培育亲情和表达爱的最好的场所,是不是培育下一代长幼有序的最好的场所,是不是传承良好家风的最好场所……?

中国人对家人团圆如此重视,中国人对一家人坐下来吃饭如此重视,从这里,我们又找到了浓厚的传统文化传承的缘由。

令中国人、令中国教育者悲哀的是,我们有多少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我们有多少孩子从小就寄宿在学校,我们又有多少高中生因为早出晚归无法与父母一起吃顿团圆饭,由此,我们在制造多少缺少父爱母爱、缺少两代人沟通的悲剧。

3.听老师的话

对于日本人将听老师的话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许国人会有一种不同的看法。

今天,有不少人把听老师的话,当作培养小绵羊,甚至把听老师的话作为中国教育扼杀人的创造性的罪证之一。但是,两位日本科学家的家庭教育,家长要求他们“听老师的话”,并没有扼杀他们的创造性啊!

这里有一组数据,有人统计了近15年来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国籍,发现美国 64 人、英国 14 人、日本 10 人、德国 7 人、法国 7 人、以色列 6 人、俄罗斯 5 人、澳大利亚 4 人、荷兰 3 人,除了这些位列世界前九位的国家外,比利时、奥地利、瑞士、瑞典、加拿大、新西兰、埃及 等国家各1 人。(注:具有双重国籍的分别计入每个国家)。

当然,这个统计不包含今年的数据。加上今年,日本已经有17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我们怎么能说,“听老师的话”会扼杀青少年的创造性呢!

我认为,到了中国人从对师道尊严的错误认识中走出来的时候啦!对老师抱持一种道的尊重有什么错呢!当然,听老师的话,绝对不是让学生在真理面前放弃自己的坚持。

4.遵守和父母的诺言

在孔子看来,“少诺寡言”是一种君子品格。因为君子轻易不能允诺,一旦允诺,就必须兑现,这就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日本人从遵守和父母的诺言开始培育孩子的诚信品格,是值得中国人学习和借鉴的。一个孩子,如果连对父母的承诺都无法兑现,或者说,自己的孩子连父母都要“欺”的话,他将来走上社会如何做一个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呢!

5.主动帮助他人、为人服务

仁者爱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一个有仁德的人,就是善于助人、乐于助人的人。孔子还讲过,“德不孤,必有邻”,我坚信助人者,必有人助。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一大批中国人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但人们也日益感到,社会上弥漫着一种所谓的“仇富”心理。这是不是有些人的为富不仁有关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应该大力弘扬中国人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

人生在世,其价值不在于自己的荣华富贵,而在于成就自己、奉献社会。这也就是儒家文化主张积极入世,提出“不仕不义”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6.找到自己想专心去做的事情

今天,亿万个中国家庭的家庭教育,面临着两个大敌:一是“功利”,二是“浮躁”,而“功利”与“浮躁”又是天然的朋友。

日本人在家庭教育中,把“找到自己想专心去做的事情”作为重要的内容,尤其值得今天的中国家庭教育深思。我们的家庭教育只有“分”、没有“事”,只有“浮躁”、没有“专心”,如此,两国教育优劣高下,不是立等可判了吗?

静下心来,仔细思考,认真琢磨日本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家庭教育的“六条”秘诀,你是否发现,日本队人家庭教育的精髓中有着强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印记?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日本人的竞争力的时候,作为中国人是否到了必须幡然梦醒的时候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中国现代化的包袱,而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转自张志勇博客

10月31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15家庭教育国际论坛”在广东省中山市隆重开幕。这次论坛有几位专家的观点引起了我的强烈兴趣。

原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先生作了题为《家庭教育必须坚持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演讲。他在在报告中强调:家庭教育有自己独特的使命。家庭教育不应再围绕着孩子学习学校开设的课程转,不要围绕着孩子应付学校和升学考试转;以教育孩子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为主,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家庭教育也有指导、督促孩子完成学校内布置的学习任务、学会学习的职责。但是不能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目标,更不能成为唯一目标。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种“不应该是”和“不能成为”的都成为家庭教育的常态,成为家庭教育的主体,而家庭教育的主要职责却普遍受到忽视,严重弱化。如此“失责”、如此严重偏颇的家庭教育是不全面的。

韩国前教育部长文龙鳞先生作了《家庭道德教育:父母的角色》的演讲。他强调:面对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生最重要的竞争力就道德竞争力。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成功与否,不是学习成绩,而是人格与道德的能力,即“道德智能”(MQ:Moral Lntellgence)。他说:道德智能是指可判断对错,并可以通过自己的伦理信念来做出不愧对于自身及他人的行动的能力。理解和关怀他人痛苦的能力,调节自我情绪、将满足欲望推到其次的能力,能够包容理解与我不同想法的能力,怀着尊敬之心对待其他人的能力等都包括在其中。这种特征可以使其拥有高尚的人格,有助于成长为头脑清醒,内心温暖之人。

文先生还强调:道德教育完全是父母的责任。而人的道德学习是有其关键期的。根据目前的发现,人的大脑的道德学习,即道德推论与道德的感性能力是大脑前头叶担任的工作,其敏感的发达时期在3-8岁前后,在10岁前后其道德学习能力会达到最适状态,即道德学习的决定性时期在10岁之前。孩子如果在前头叶活动活泼的10岁以前能够得到充分的道德教育,并能付诸于实践的经验多了,就可以在大脑的刻印电路的帮助下增强对于道德的渴望与责任。所以10岁之前的道德学习就变得尤为重要。

来自日本青少年研究所的胡霞研究员作了题为《国际比较看中日家庭教育》报告。她在报告中通过呈现大量的对比研究数据比较了中日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不同。引起我最大兴趣的是胡女士为与会者提供了今年两位日本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所接受的共同的家庭教育——

1.待人有礼貌

2.全家在一起吃饭

3.听老师的话

4.遵守和父母的诺言

5.主动帮助他人、为人服务

6.找到自己想专心去做的事情

11月4日,我赴湖北省宜昌市参加教育部召开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编制工作现场会”。我和我的同事反复研究从济南到宜昌的出线路线,到上海转机、青岛转机、北京转机……研究来研究去,都不合适,最后下决心乘坐济南到宜昌的高铁,全程需要8个多小时,好长时间没有坐过这么长的火车了,甚至上一次这么长时间坐火车出行是什么时候都没有任何印象了。

坐火车出行时间长辛苦一些,但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在火车上看书。这不,我带了曾仕强先生的《长安家风》这本书,一路上看下来,收获还是颇丰的。

说实话,当我从朋友手里接过曾先生的《长安家风》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以为这本书讲的古西安时期的哪位先哲圣贤的家风家教呢。原来,曾先生是从一个家族的长治久安的角度看待家风的重大意义的。他说,“家风在中国社会,是至关重要的传家宝。因此,我们要给家风取个名字,叫长安家风。因为中国人所追求的就是长治久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不断传承下来的那种很难用语言说得清楚的东西,可以说是一种风气。”

他说, “全世界的人都重视道德,西方人把道德交给宗教,他们由上帝来管。我们不是,我们的道德是由家庭来负责。” “在道德方面,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个学习对象,其次就是爸爸”。

王湛、曾仕强、文龙遴三位先生关于家庭教育的责任与使命的观点,为我们认识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未来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启示之一:要重新认识家庭教育在道德教育中所担负的独特的无法取代的重大作用。生活教育与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离开了家庭教育,生活教育与道德教育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我国教育回归其本质的过程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再次凸显出来。

启示之二:要深刻认识人的道德发展规律。俗话说,3岁看小,7岁看老。这与文先生在报告中所讲到的,人的道德发展的活跃期在3-8岁,以及在10岁之前达到最佳状态的观点,是一致的。这一观点告诉我们:3-6岁的学前教育和小学阶段,是人的道德教育的关键期。

启示之三:要重新认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不能不承认,今天的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家庭教育本质的这种扭曲,危害的不仅是家庭教育本身,而是整个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最根本的是,这种错位的家庭教育抽掉了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所赖以存在的生活教育和道德教育基础。

启示之四: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家风建设的国度,留下了大量的家庭教育的佳话和家训,家庭教育的复兴,是中国教育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整个教育体系中,必须更加重视家庭教育,将家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

当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家庭教育在人的道德养成中的重大奠基作用之后,那么,家庭教育应该给予孩子什么样的道德教育呢?我们可以从日本青少年研究所胡霞女士关于2015年日本两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中得到重要启示。

与往年相比,对于今年的诺贝尔科学家,国人们格外多了一份关注,概因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实现了中国科学家在诺贝尔科学奖大舞台上零的突破。但我知道,近20多年来,日本科学家已成为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常客。我查了一下,今年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两位日本科学家,其中一位就是与屠呦呦一起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大村智(Satoshi ōmura),另一位则是和加拿大学者共获2015年诺贝尔物理奖的物理学家梶田隆章。

日本人认为,这两位日本科学家都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他们的家庭教育有六个共同的要素,这就是:

1.待人有礼貌

“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孟子提出“仁、义、礼、智”,董仲舒将其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日本作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东方国家,在家庭教育中强调“待人有礼貌”,将待人接物的“礼仪”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今天,人们常说,谁谁有修养,谁谁没有教养,更多的就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与同事相处中的“待人接物”是否讲究应有的“礼仪”,或许可以说,“礼仪”是人的人文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点,必须从小在家庭教育中进行。

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人的社会化水平,人的文化属性,也许从这里会得到重要的区分。

2.全家在一起吃饭

在《长安家风》一书中,曾仕强先生认为,全家人在一起吃饭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我没有想到,日本两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将“全家在一起吃饭”作为家庭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在一起吃饭,在家庭教育中那么重要吗?仔细想想,全家人在一起吃饭,其乐融融,是不是培育亲情和表达爱的最好的场所,是不是培育下一代长幼有序的最好的场所,是不是传承良好家风的最好场所……?

中国人对家人团圆如此重视,中国人对一家人坐下来吃饭如此重视,从这里,我们又找到了浓厚的传统文化传承的缘由。

令中国人、令中国教育者悲哀的是,我们有多少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我们有多少孩子从小就寄宿在学校,我们又有多少高中生因为早出晚归无法与父母一起吃顿团圆饭,由此,我们在制造多少缺少父爱母爱、缺少两代人沟通的悲剧。

3.听老师的话

对于日本人将听老师的话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也许国人会有一种不同的看法。

今天,有不少人把听老师的话,当作培养小绵羊,甚至把听老师的话作为中国教育扼杀人的创造性的罪证之一。但是,两位日本科学家的家庭教育,家长要求他们“听老师的话”,并没有扼杀他们的创造性啊!

这里有一组数据,有人统计了近15年来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国籍,发现美国 64 人、英国 14 人、日本 10 人、德国 7 人、法国 7 人、以色列 6 人、俄罗斯 5 人、澳大利亚 4 人、荷兰 3 人,除了这些位列世界前九位的国家外,比利时、奥地利、瑞士、瑞典、加拿大、新西兰、埃及 等国家各1 人。(注:具有双重国籍的分别计入每个国家)。

当然,这个统计不包含今年的数据。加上今年,日本已经有17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我们怎么能说,“听老师的话”会扼杀青少年的创造性呢!

我认为,到了中国人从对师道尊严的错误认识中走出来的时候啦!对老师抱持一种道的尊重有什么错呢!当然,听老师的话,绝对不是让学生在真理面前放弃自己的坚持。

4.遵守和父母的诺言

在孔子看来,“少诺寡言”是一种君子品格。因为君子轻易不能允诺,一旦允诺,就必须兑现,这就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日本人从遵守和父母的诺言开始培育孩子的诚信品格,是值得中国人学习和借鉴的。一个孩子,如果连对父母的承诺都无法兑现,或者说,自己的孩子连父母都要“欺”的话,他将来走上社会如何做一个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呢!

5.主动帮助他人、为人服务

仁者爱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一个有仁德的人,就是善于助人、乐于助人的人。孔子还讲过,“德不孤,必有邻”,我坚信助人者,必有人助。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一大批中国人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但人们也日益感到,社会上弥漫着一种所谓的“仇富”心理。这是不是有些人的为富不仁有关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应该大力弘扬中国人乐于助人的传统美德。

人生在世,其价值不在于自己的荣华富贵,而在于成就自己、奉献社会。这也就是儒家文化主张积极入世,提出“不仕不义”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6.找到自己想专心去做的事情

今天,亿万个中国家庭的家庭教育,面临着两个大敌:一是“功利”,二是“浮躁”,而“功利”与“浮躁”又是天然的朋友。

日本人在家庭教育中,把“找到自己想专心去做的事情”作为重要的内容,尤其值得今天的中国家庭教育深思。我们的家庭教育只有“分”、没有“事”,只有“浮躁”、没有“专心”,如此,两国教育优劣高下,不是立等可判了吗?

静下心来,仔细思考,认真琢磨日本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家庭教育的“六条”秘诀,你是否发现,日本队人家庭教育的精髓中有着强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印记?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日本人的竞争力的时候,作为中国人是否到了必须幡然梦醒的时候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中国现代化的包袱,而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文章

  • 犹太人的家教
  • 犹太人的家教,惊醒世人 犹太民族曾饱受世界上最深重的灾难,他们经历了长期的民族迫害,背井离乡,甚至很长时间没有自己的国家,但几十年来,诺贝尔奖得主中,犹太人所占的比例远比其他民族的高.犹太人在智力活动中的优势与他们的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犹太 ...查看


  • 古今中外经典名言和事例
  • 影响一生的一番话 在圣诞节的前夜,史密斯先生在自家鞋店玻璃橱前发现了一个捡煤屑的穷小子,衣衫褴褛,穿着一双 早已"千疮百孔"并极不合适的鞋子,正盯着橱柜里精美的鞋子,眼睛里饱含着一种莫名的希翼.这就是当时只有八九岁光景的 ...查看


  •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素材
  • 千言万语,何若莫言 --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文学院10月11日19时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委员会的授奖词称,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 ...查看


  • 亚洲诺贝尔奖排名
  • 亚洲诺贝尔奖 排名 日本 (一)印度:5人次 泰戈尔 (1913年获文学奖 ) .喇曼 (1930年获物理学奖 ) .霍拉纳 ( 美籍印裔,1968 年获生物化学奖 ) .昌德拉塞卡 (美籍印裔,1983 年获物理学奖 ) 和特雷萨修女 ( ...查看


  • ?中国式奇葩:屠呦呦一生努力不敌黄晓明一场秀!值得每个中国人反思!
  •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回复杀手查看答案 ◇ 言论受限为防失联请加小编微信 bg050411 这两天微信圈被屠呦呦,黄晓明两人刷屏...... 屠呦呦: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其研究 ...查看


  • 诺贝尔科学奖的"DNA"
  • 从10月6日开始,诺贝尔奖陆续揭晓。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一名德国人和两名法国人分享;物理学奖被三名日本人拿走,其中一人是美国国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是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钱永健除有美籍华裔的身份外, ...查看


  • 犹太人在世界的流浪
  • 犹太人在世界的流浪 犹太人自公元一世纪被罗马人奴役,开始流离失所,流浪全世界.直至二战结束的1947年才回到现在的家园.犹太民族是一个有强烈宗教信仰的民族.犹太人将学习视为信仰的一部分,学习是向上帝表示敬意.每一个犹太人都必须会读书.塔木德 ...查看


  • 议论文写作三步曲 (2000字)
  • [教学目标]: 1.掌握议论文三步曲的写作知识和操作要领. 2.通过训练,领悟作文思路展开的技巧. [教学重点] 1.知识重点:什么是作文三步曲? 2.能力重点:怎样进行思路展开? [教学难点] 1.借班上课,时间控制与学生调动,课堂节奏和 ...查看


  • 被良心拷问的原子弹之父
  • 1938年,从纳粹德国传来一条惊人的消息:核裂变会产生巨大能量,足以毁灭一座城市.为了引起美国政府的重视,1939年8月,物理学家里奥·斯宙拉尔德和恩里考·费米决定请业内威望最高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一封信. 这封信由罗斯福的非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