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课题: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29页的内容及相关的练习题。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及其在连加计算中的应用及其在连加计算中的应用。在数学基础理论中,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通常是以集合论为依据加以证明。此外,也可以用计数公理“计算的结果与计算的顺序无关”来说明:任意两个数a 与b 相加,不论a+b(相当于先数a ,再数b ),还是b+a(相当于先数b ,再数a ),结果都一样。类似地,任何三个数相加,无论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还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仍然只是计算的顺序不一样,所以不影响计数的结果。教材主题图呈现了旅行途中记录行程的情景。考虑到学生对自行车上的记录仪表比较陌生,所以放了一个仪表表面的放大图,并让小精灵做出提示性介绍。例1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得出了不同计算方法的两个相等的算式,又通过举例发现了两个数相加所蕴含的规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例2教学加法结合律,仍是前面情景的延续,从解决“三天共行多少千米”这一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得到加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出加法结合律,编排与例1大致相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能通过观察、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叫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加法交换律

(一)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 谈话引入

师: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看来我们班爱运动的同学可真不少!骑车是一项有益于健康的活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 获得信息,提出问题

师:请仔细观察,旅行途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汇报,教师板书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行了多少千米?多媒体展示线段图)

【设计意图:从解决熟悉的生活问题着手,让学生观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感受、理解运算定律的现实意义。】

(二) 尝试探究,发现规律

1.解决问题 上午40千米下午56千米一共多少千米?

问: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列式并口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问:这两个算式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40+56=56+40

2. 探索规律

问:像这样的算式你还能再举出哪些?

汇报交流,教师板书几组等式。

质疑:虽然咱们写的这些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他们蕴含着怎样的共同规律, 你发现了吗?试着用简洁的话和你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汇报

师:我们通过观察算式,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教师板书)

问:我们这是在什么运算中交换谁的位置?什么不变?(在“加数”“和”的下面加上着重号)

3.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

谈话:刚刚我们用文字的方式表达了加法交换律,请你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两个加数,试一试把它们写成一个这样的等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好吗?(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同桌可以轻声交流)

展示交流:学生上台写一写,其余学生评价提出建议。(教师对各种表示方法均给予肯定,重点引导学生分析a+b=b+a这种展示方法)

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表达方式,这里的a 和b 都表示什么数呢?用字母表达和刚才的文字表示加法交换律哪个更简单?

4. 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谈话:同学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你能根据新学的知识填一填吗?(指名并口答)

600 + 300 = ( ) + ( )

78 + 64 = ( ) + ( )

( ) + 35 = 65 + ( )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解决问题中发现这道题有不同的解法。通过观察等式,初步感知等式的特征,再通过模仿写等式,明晰特征,丰富感知材料,从而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使数学知识逐步抽象化,体现数学简洁明了的特点,利于对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也为学生自主表示下面的加法结合律提供了思维导向。】

二、 教学加法结合律

1.获取信息

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问: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汇报,教师板书问题

2. 解决问题

问: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你能帮他列式并算一算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时要发现典型做法,指明板演,尽可能呈现教材上的两种做法。)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千米) =288(千米)

谈话:老师发现做第2种的同学算得最快,我们来听一下他的秘诀。

师:第2种方法也就是凑整,计算起来比较简单。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面两个数相加,结果都相同,都是这三天行的总路程,我们从图上也可以看到不论是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所以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啊?

板书:(88+104)+96=88 +(104+96)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用教材”,较好地注意了关注学生的生成与教师预设之间的联系,并很好地引导得到需要的算式,锻炼了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探索规律

再观察下面的两组算式,○里用什么符号连接?

155+(145+207)○(155+145)+207

(69+172)+28○69+(172+28)

师:观察上面的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引导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变了”“相加的三个数没变”“和没变”)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小结剖析:三个数相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设计意图:加法结合律的内容,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接触的不多,没有太多的感性基础,尽凭直觉知道左右两边算式结果相等,但对左右两边算式的异同点表述并不清楚。这就要求 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引导学生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去分析,使学生抓住了加法结合律的本质特征,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这样在后面的运算律混合练习中才不会混淆不清。】

4.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规律

师:这样的描述太长太难记,相信你从刚刚学习加法交换律中得到启发,你能试着用字母来表示你的发现吗? 学生上台展示:(a+b)+c=a+(b+c)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用语言表达与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这里的a 、b 、c 表示哪些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定律的本质特征,学会用字母表示,使数学知识逐步抽象化,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利于深化理解加法结合律。】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填一填,并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填的

56+44=44+ ;

a+204= +a;

( 35+45 )+ 55=35+( + );

67+(33+44)=(67+ )+ ;

560+(40+c)=(560+ )+ 。

2. 想一想,我们在哪里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876

+1924 验算:

2800

3.完成数学课堂作业本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们把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统称为加法定律(板书课题)。

五、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40+56=56+40 (88+104)+96=88 +(104+96)

62+53=53+62 155+(145+207)=(155+145)+207

43+22=22+43 (69+172)+28=69+(172+28)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

a+b=b+a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c=a+(b+c)

课题: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27—29页的内容及相关的练习题。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及其在连加计算中的应用及其在连加计算中的应用。在数学基础理论中,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通常是以集合论为依据加以证明。此外,也可以用计数公理“计算的结果与计算的顺序无关”来说明:任意两个数a 与b 相加,不论a+b(相当于先数a ,再数b ),还是b+a(相当于先数b ,再数a ),结果都一样。类似地,任何三个数相加,无论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还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仍然只是计算的顺序不一样,所以不影响计数的结果。教材主题图呈现了旅行途中记录行程的情景。考虑到学生对自行车上的记录仪表比较陌生,所以放了一个仪表表面的放大图,并让小精灵做出提示性介绍。例1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得出了不同计算方法的两个相等的算式,又通过举例发现了两个数相加所蕴含的规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例2教学加法结合律,仍是前面情景的延续,从解决“三天共行多少千米”这一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得到加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出加法结合律,编排与例1大致相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能通过观察、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叫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加法交换律

(一)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 谈话引入

师: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看来我们班爱运动的同学可真不少!骑车是一项有益于健康的活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 获得信息,提出问题

师:请仔细观察,旅行途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汇报,教师板书问题:李叔叔今天一共行了多少千米?多媒体展示线段图)

【设计意图:从解决熟悉的生活问题着手,让学生观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感受、理解运算定律的现实意义。】

(二) 尝试探究,发现规律

1.解决问题 上午40千米下午56千米一共多少千米?

问: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列式并口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问:这两个算式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40+56=56+40

2. 探索规律

问:像这样的算式你还能再举出哪些?

汇报交流,教师板书几组等式。

质疑:虽然咱们写的这些等式各不相同,但是仔细观察,他们蕴含着怎样的共同规律, 你发现了吗?试着用简洁的话和你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汇报

师:我们通过观察算式,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教师板书)

问:我们这是在什么运算中交换谁的位置?什么不变?(在“加数”“和”的下面加上着重号)

3.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

谈话:刚刚我们用文字的方式表达了加法交换律,请你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表示两个加数,试一试把它们写成一个这样的等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好吗?(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同桌可以轻声交流)

展示交流:学生上台写一写,其余学生评价提出建议。(教师对各种表示方法均给予肯定,重点引导学生分析a+b=b+a这种展示方法)

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表达方式,这里的a 和b 都表示什么数呢?用字母表达和刚才的文字表示加法交换律哪个更简单?

4. 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谈话:同学们知道了加法交换律,并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你能根据新学的知识填一填吗?(指名并口答)

600 + 300 = ( ) + ( )

78 + 64 = ( ) + ( )

( ) + 35 = 65 + ( )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解决问题中发现这道题有不同的解法。通过观察等式,初步感知等式的特征,再通过模仿写等式,明晰特征,丰富感知材料,从而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使数学知识逐步抽象化,体现数学简洁明了的特点,利于对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也为学生自主表示下面的加法结合律提供了思维导向。】

二、 教学加法结合律

1.获取信息

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问:请你仔细观察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汇报,教师板书问题

2. 解决问题

问: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你能帮他列式并算一算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时要发现典型做法,指明板演,尽可能呈现教材上的两种做法。)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千米) =288(千米)

谈话:老师发现做第2种的同学算得最快,我们来听一下他的秘诀。

师:第2种方法也就是凑整,计算起来比较简单。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面两个数相加,结果都相同,都是这三天行的总路程,我们从图上也可以看到不论是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所以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啊?

板书:(88+104)+96=88 +(104+96)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用教材”,较好地注意了关注学生的生成与教师预设之间的联系,并很好地引导得到需要的算式,锻炼了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探索规律

再观察下面的两组算式,○里用什么符号连接?

155+(145+207)○(155+145)+207

(69+172)+28○69+(172+28)

师:观察上面的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引导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变了”“相加的三个数没变”“和没变”)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板书: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小结剖析:三个数相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

【设计意图:加法结合律的内容,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接触的不多,没有太多的感性基础,尽凭直觉知道左右两边算式结果相等,但对左右两边算式的异同点表述并不清楚。这就要求 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引导学生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去分析,使学生抓住了加法结合律的本质特征,然后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这样在后面的运算律混合练习中才不会混淆不清。】

4.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规律

师:这样的描述太长太难记,相信你从刚刚学习加法交换律中得到启发,你能试着用字母来表示你的发现吗? 学生上台展示:(a+b)+c=a+(b+c)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用语言表达与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这里的a 、b 、c 表示哪些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定律的本质特征,学会用字母表示,使数学知识逐步抽象化,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利于深化理解加法结合律。】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填一填,并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填的

56+44=44+ ;

a+204= +a;

( 35+45 )+ 55=35+( + );

67+(33+44)=(67+ )+ ;

560+(40+c)=(560+ )+ 。

2. 想一想,我们在哪里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876

+1924 验算:

2800

3.完成数学课堂作业本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我们把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统称为加法定律(板书课题)。

五、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40+56=56+40 (88+104)+96=88 +(104+96)

62+53=53+62 155+(145+207)=(155+145)+207

43+22=22+43 (69+172)+28=69+(172+28)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

a+b=b+a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c=a+(b+c)


相关文章

  • 加法的运算律教案
  • 加法的运算律 震泽实验小学 沈一平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第55-56页例题."想想做做",练习九1~3.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 ...查看


  • 四年级数学下加法结合律教案
  • 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1. 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 发现并概括加法结合律. 2. 初步学习运用加法结合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30页 例2.进行简便计算, 并用来解 ...查看


  • (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减法中的运算定律练习
  • 减法中的运算定律练习 第一单元 课题 减法中的运算定律练习 第2课时 第2周第2节 教学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图片,提取数学信息,提出并解决问题,展开对加法结合律的学习.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及减法的 ...查看


  • 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案
  • 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案 小数四教案一 第一单元 课题一 数的产生 十进制计数法 目的: 1 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2 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掌握亿级数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能正确读出亿级数. 过程: 一 数字的产生 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数字应用 ...查看


  • [运算律]整理与复习_教案
  • <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109~110页. 教学目标 1. 在对已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习中,进一步理解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合理 ...查看


  • 有理数的加减公开课教案
  • 2.6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并了解代数和概念: 2.使学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 ...查看


  • 向量的加法---教案
  • 向量的加法 一.教学内容分析 <向量的加法>是苏教版<必修4>第二章第二单元中"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的第一节课.本节内容有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及应用,向量加法的运算律及应用,大约需 ...查看


  •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复习6的加法
  •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4.进一步体会理解加法的意义,正确计算6以内的加法,复习加法交 ...查看


  • 小学数学六年级简便运算教案
  • 小学六年级简便运算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牢记所有公式. 2.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改正. 3.通过复习,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复习发现学生以前知识中的问题,及时帮助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