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了解文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准确翻译文中语句,根据语言特点,把握文中展现的鲜明人物个性,欣赏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文中表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准确翻译文中语句。

教学难点:

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成语叫“半部《论语》,可安天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我们初中学过《论语十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当中的另一篇重要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也就是著名的《侍坐篇》。

首先,老师想请大家来谈一个话题,就是“理想”,下面请大家来谈一

谈自己的理想。

二、 整体感知

请同学齐声朗读这篇课文,并注意一下这些字音:

哂( shěn)笑 比及(bì)

以俟(sì)君子 铿(kēng)尔

莫( mù )春者 冠(guàn)者五六人

浴乎沂( yí) 风乎舞雩(yú)

三、题目及作者简介(请同学根据注释解读)

《论语》有关知识: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们编纂而成。孔子及其弟子的这些谈话,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孔子简介:

有道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他,一个老人,让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以礼治国”。曾在鲁国做官后周游许多诸侯国,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但未被采纳。晚年创办私学,致力教育工作,相传有“弟子三千,七十二人贤士”。同时整理了“六经”。

四、疏通文意,理解重点字词句

重点字词:

(一)乎

1、 吾一日长乎尔

2、 乎大国之间

3、 异乎三子者之撰

4、 浴乎沂,风乎舞雩

这四个句子中的“乎”都相当于“于”,可翻译成比、在。

(二)尔

1、 子路率尔而对曰

2、 鼓瑟希,铿尔

这两个句子中的“尔”是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后,相当于“然”

3、尔何如?尔:代词,你

(三)如

1、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2、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3、 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四)方

1、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

复习学过的知识

1、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2、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五)与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与:同意

2、唯求则非邦也与大利 与:语气助词

复习学过的知识:

1、 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亲附

2、 遂与外人隔绝 与:和

3、生三人,公与之母 与:给予

(六)注意以下词类活用的用法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 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2、鼓瑟希,铿尔 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4、浴乎沂,风乎舞雩 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重要句式:

(一)毋吾以也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毋,不要。以,认

为。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二)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三)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 如,如果。或,有人。尔,你们

(四)则何以哉——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五)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即以师旅加之,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 用。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四两题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回忆上节课疏通的文章大意,然后归纳文本大意)

《侍坐》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一位教育的现师和一群求知的学生,留下一场著名的对话,其教育场景让人回味。文章通过老师和四位学生的对话,以言志为线索,不蔓不枝,再现了学生的志趣、性格和教养,也表达了老师的思想、情感和态度。子路的率直、冉让的礼让、公西华的谦虚、曾皙的洒脱、孔子的善诱,通过师生畅言,其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文章运用生活画面来表现社会理想和政治抱负,把深刻的哲理蕴含于诗情画意之中,很有些言虽尽而意无穷的韵味。根据课文,课文可以划分那几个部分,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教师先总结第一部分,后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剩余的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则何以哉”): 孔子问志。

孔子的出场,给人以态度和蔼、思想开明的印象。他先自谦的话语打消师生年龄上的隔阂,为谈话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环境。之后,才让弟子言志。孔子确实是一位因材施教的大师。

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 弟子述志。

子路抢先 子路抢先轻率发言,说出治理“千乘之国”的抱负,强调的是勇和方,却未涉及礼;孔子报以微笑。冉有、公西华、曾皙先后被孔子点名,冉有以才能可治理小国作答,公西华以才能配小司仪官作答,讲话内容都涉及到礼。曾皙被问,从容“舍琴”作答,言谈中描绘了一幅暮春郊游图,其言行追求,吻合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孔子当即表示赞同。

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结束): 孔子评志。

子路、冉有、公西华走后,曾皙单独探问孔子对三同窗谈话的看法,似有些不自信,怕自己背离了孔子一贯主张的“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篇》)。孔子拿礼对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志向逐一评点,从始至终也没有批评为官。

二、合作探究:(分小组思考回答以下问题,学生先给出自己的想法,教师点评后再给出答案)

(一)文章涉及到五个人物,文章对这五个人物都有语言描写。“言为

心声”,我们通过人物的语言来看看人物的性格?(请同学分角色朗读本文,并且由小组成员充分讨论后给出回答)

1.子路: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 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远大,才能卓绝,直率、信心十足性格。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子路也有其弱点: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率尔而对”这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不谦让的一面。

2.冉有:

冉有是在孔子指名发言后才开口的。此前子路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一个小国。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有抱负,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态度谦逊,说话很有分寸。

3.公西华: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后才述志的。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 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话语,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才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 字,就可以看出他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特点。

4.曾皙:

曾皙很潇洒、高雅,在老师问到别的同学的志向时,他正在弹瑟。当老师问到他时,他“鼓瑟希”“舍瑟而作”,表现其从容有礼。前边三人谈的是安邦定国的大事,唯独他讲得是玩乐,表现其淡泊功名。

(二)简析孔子对四弟子述志的态度。 (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到相应的答案)

对子路: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他认为子路的谈话的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孔子“哂之”。

对冉有: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没有评点,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孔子叹之。

对公西华: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孔子惜之。

对曾皙:孔子与之。

(三)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让学生再诵读曾点的话,并联系之前所学分析)

曾点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

(四)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教师引导学生怎样分析人物形象,并把这个知识迁移到日常的人物分析题目中:人物形象=概貌(特点+类别)+具体分析,选取题目为例)

首先,文章写出了孔子的理想抱负。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其志”,但我们可以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可以说,儒家学派的有所作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孔子的“礼治”“仁政”“教化”的政治理想,集中地体现在曾皙的志向中。冉有和公西华言志时,都表示愿意出仕从政,有一番作为,孔子在谈话中也都予以肯定。尤其是说到公西华时,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意思是说公西华的才能还能做大事,“为小相”是大材小用了。孔子笑仲由,

是对他“不让”态度的不满,对于“为国”的志向并不反对。总之,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番事业。

其次,文章还写出了作为师长的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和诱导的特点。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言志,选择的是人生的重大课题,这是对学生的最大的关心与教育。他指出了学生“居则曰:‘不吾知也。’”的现象,也是对学生委婉的批评。因为“治国以礼”,所以他不满仲由的“其言不让”。这些说明孔子是一位很严格的老师。但孔子又不以尊者自居,要求学生言志,先做好引导工作,让他们清除顾虑。子路的态度不谦虚,为了不影响别人发言,他不立即提出指责。赞同曾皙的说法,表示“吾与点也”,又是在婉转地表明自己的志向,给学生以启发。师生在谈话,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谈话气氛的和谐。曾皙提出疑问,孔子又耐心给以解答。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可畏的圣人,而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本文突出地体现了孔子“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循循善诱”“春风化雨”的教育的方式。当时,弟子们一旁侍坐。曾皙鼓瑟(乐以教和)。孔子怎样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呢?

谈话之初,他先扫除了弟子因为年龄带来的心理障碍,接着导引出青年怕不为人知而壮志难酬的心病,随后假设“如或知尔”的情境,启发弟子各言其志。子路志在强国,冉让志在足民,公西华志在司仪,都多少阐发了儒家思想。但是他们的回答都似乎还少了一些什么。孔子并不立即指正,只是微笑。曾点初有顾虑,孔子亲切引导:“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激励曾点说出不同意见。最后一一评析,指出儒家的核心是礼乐教化。

四、写法欣赏

1. 贴近日常生活,富于生活情趣

本文以孔子和四个学生在生活中的一次谈话为内容,以言志为线索,展现了

学生们的志向和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治国思想。

2. 用凝练的语言表达较为丰富的感情

从孔子对学生评价“哂之”和“喟然叹之”两处得到充分的体现。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畅谈自己的志向,并说说如何为之奋斗,写不少于三百字的小文章。

附:板书设计

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评志 哂之(以其言不让) 唯求则非邦也与 非诸侯而何 吾与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了解文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

准确翻译文中语句,根据语言特点,把握文中展现的鲜明人物个性,欣赏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文中表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准确翻译文中语句。

教学难点:

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成语叫“半部《论语》,可安天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我们初中学过《论语十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当中的另一篇重要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也就是著名的《侍坐篇》。

首先,老师想请大家来谈一个话题,就是“理想”,下面请大家来谈一

谈自己的理想。

二、 整体感知

请同学齐声朗读这篇课文,并注意一下这些字音:

哂( shěn)笑 比及(bì)

以俟(sì)君子 铿(kēng)尔

莫( mù )春者 冠(guàn)者五六人

浴乎沂( yí) 风乎舞雩(yú)

三、题目及作者简介(请同学根据注释解读)

《论语》有关知识: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们编纂而成。孔子及其弟子的这些谈话,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孔子简介:

有道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他,一个老人,让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他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以礼治国”。曾在鲁国做官后周游许多诸侯国,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但未被采纳。晚年创办私学,致力教育工作,相传有“弟子三千,七十二人贤士”。同时整理了“六经”。

四、疏通文意,理解重点字词句

重点字词:

(一)乎

1、 吾一日长乎尔

2、 乎大国之间

3、 异乎三子者之撰

4、 浴乎沂,风乎舞雩

这四个句子中的“乎”都相当于“于”,可翻译成比、在。

(二)尔

1、 子路率尔而对曰

2、 鼓瑟希,铿尔

这两个句子中的“尔”是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后,相当于“然”

3、尔何如?尔:代词,你

(三)如

1、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

2、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

3、 宗庙之事,如会同。或者

(四)方

1、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

复习学过的知识

1、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

2、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正,才

(五)与

1、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 与:同意

2、唯求则非邦也与大利 与:语气助词

复习学过的知识:

1、 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亲附

2、 遂与外人隔绝 与:和

3、生三人,公与之母 与:给予

(六)注意以下词类活用的用法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 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

2、鼓瑟希,铿尔 鼓:名词作动词,弹奏。

3、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4、浴乎沂,风乎舞雩 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重要句式:

(一)毋吾以也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毋以吾也,不要。毋,不要。以,认

为。这一句省略了成份,还原为“毋吾以于此而不言也。”,不要认为这样就不说了。

(二)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三)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 如,如果。或,有人。尔,你们

(四)则何以哉——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要前置,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五)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句,即以师旅加之,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以”,介词, 用。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四两题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回忆上节课疏通的文章大意,然后归纳文本大意)

《侍坐》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一位教育的现师和一群求知的学生,留下一场著名的对话,其教育场景让人回味。文章通过老师和四位学生的对话,以言志为线索,不蔓不枝,再现了学生的志趣、性格和教养,也表达了老师的思想、情感和态度。子路的率直、冉让的礼让、公西华的谦虚、曾皙的洒脱、孔子的善诱,通过师生畅言,其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文章运用生活画面来表现社会理想和政治抱负,把深刻的哲理蕴含于诗情画意之中,很有些言虽尽而意无穷的韵味。根据课文,课文可以划分那几个部分,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教师先总结第一部分,后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剩余的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则何以哉”): 孔子问志。

孔子的出场,给人以态度和蔼、思想开明的印象。他先自谦的话语打消师生年龄上的隔阂,为谈话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环境。之后,才让弟子言志。孔子确实是一位因材施教的大师。

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 弟子述志。

子路抢先 子路抢先轻率发言,说出治理“千乘之国”的抱负,强调的是勇和方,却未涉及礼;孔子报以微笑。冉有、公西华、曾皙先后被孔子点名,冉有以才能可治理小国作答,公西华以才能配小司仪官作答,讲话内容都涉及到礼。曾皙被问,从容“舍琴”作答,言谈中描绘了一幅暮春郊游图,其言行追求,吻合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孔子当即表示赞同。

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结束): 孔子评志。

子路、冉有、公西华走后,曾皙单独探问孔子对三同窗谈话的看法,似有些不自信,怕自己背离了孔子一贯主张的“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篇》)。孔子拿礼对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志向逐一评点,从始至终也没有批评为官。

二、合作探究:(分小组思考回答以下问题,学生先给出自己的想法,教师点评后再给出答案)

(一)文章涉及到五个人物,文章对这五个人物都有语言描写。“言为

心声”,我们通过人物的语言来看看人物的性格?(请同学分角色朗读本文,并且由小组成员充分讨论后给出回答)

1.子路: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 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远大,才能卓绝,直率、信心十足性格。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子路也有其弱点: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率尔而对”这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不谦让的一面。

2.冉有:

冉有是在孔子指名发言后才开口的。此前子路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一个小国。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有抱负,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态度谦逊,说话很有分寸。

3.公西华: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后才述志的。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 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话语,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才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 字,就可以看出他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特点。

4.曾皙:

曾皙很潇洒、高雅,在老师问到别的同学的志向时,他正在弹瑟。当老师问到他时,他“鼓瑟希”“舍瑟而作”,表现其从容有礼。前边三人谈的是安邦定国的大事,唯独他讲得是玩乐,表现其淡泊功名。

(二)简析孔子对四弟子述志的态度。 (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到相应的答案)

对子路: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他认为子路的谈话的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孔子“哂之”。

对冉有: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没有评点,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孔子叹之。

对公西华: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孔子惜之。

对曾皙:孔子与之。

(三)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让学生再诵读曾点的话,并联系之前所学分析)

曾点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

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

(四)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教师引导学生怎样分析人物形象,并把这个知识迁移到日常的人物分析题目中:人物形象=概貌(特点+类别)+具体分析,选取题目为例)

首先,文章写出了孔子的理想抱负。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其志”,但我们可以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可以说,儒家学派的有所作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孔子的“礼治”“仁政”“教化”的政治理想,集中地体现在曾皙的志向中。冉有和公西华言志时,都表示愿意出仕从政,有一番作为,孔子在谈话中也都予以肯定。尤其是说到公西华时,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意思是说公西华的才能还能做大事,“为小相”是大材小用了。孔子笑仲由,

是对他“不让”态度的不满,对于“为国”的志向并不反对。总之,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番事业。

其次,文章还写出了作为师长的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和诱导的特点。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言志,选择的是人生的重大课题,这是对学生的最大的关心与教育。他指出了学生“居则曰:‘不吾知也。’”的现象,也是对学生委婉的批评。因为“治国以礼”,所以他不满仲由的“其言不让”。这些说明孔子是一位很严格的老师。但孔子又不以尊者自居,要求学生言志,先做好引导工作,让他们清除顾虑。子路的态度不谦虚,为了不影响别人发言,他不立即提出指责。赞同曾皙的说法,表示“吾与点也”,又是在婉转地表明自己的志向,给学生以启发。师生在谈话,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谈话气氛的和谐。曾皙提出疑问,孔子又耐心给以解答。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可畏的圣人,而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本文突出地体现了孔子“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循循善诱”“春风化雨”的教育的方式。当时,弟子们一旁侍坐。曾皙鼓瑟(乐以教和)。孔子怎样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呢?

谈话之初,他先扫除了弟子因为年龄带来的心理障碍,接着导引出青年怕不为人知而壮志难酬的心病,随后假设“如或知尔”的情境,启发弟子各言其志。子路志在强国,冉让志在足民,公西华志在司仪,都多少阐发了儒家思想。但是他们的回答都似乎还少了一些什么。孔子并不立即指正,只是微笑。曾点初有顾虑,孔子亲切引导:“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激励曾点说出不同意见。最后一一评析,指出儒家的核心是礼乐教化。

四、写法欣赏

1. 贴近日常生活,富于生活情趣

本文以孔子和四个学生在生活中的一次谈话为内容,以言志为线索,展现了

学生们的志向和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治国思想。

2. 用凝练的语言表达较为丰富的感情

从孔子对学生评价“哂之”和“喟然叹之”两处得到充分的体现。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畅谈自己的志向,并说说如何为之奋斗,写不少于三百字的小文章。

附:板书设计

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评志 哂之(以其言不让) 唯求则非邦也与 非诸侯而何 吾与点也


相关文章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①.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②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③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 ...查看


  • 关于"吾与点也"
  • 关于"吾与点也" [1**********] 1104班 莫晓敏 ⏹ 摘要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为何孔子唯独赞赏曾皙,发出"吾与点也"的感叹呢?正文通过学生的理想志向以及性格特 ...查看


  •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q ...查看


  • "沂水春风"是"礼乐仁和"理想社会的缩影
  • 沂水春风"典故出自孔子与四位学生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的一次对话.孔子各问其志,前三者的回答基本得到老师的肯定,但孔子感觉不尽心意.曾皙用"浴沂.归咏"等恬淡景致描绘出一幅"沂水春风"般雍 ...查看


  • _论语_侍坐_思想内容探析_韩爽
  • 东方文化 <论语·侍坐>思想内容探析 ■韩爽 <侍坐>篇幅较长,自然包含的内容也十分丰富,通过对它 思想内容的探析,可以得出许多现代启示. 第一.<侍坐>中的孔子形象.<论语>的中心人物是孔子 ...查看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文档
  •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高二语文导学案 自主学习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 ...查看


  • 2013年云南文科高考数学试卷分析及复习建议
  • 语数外学习 2013年云南文科高考数学试卷分析及复习建议 廖助会 (腾冲县第一中学,云南 保山 679100) 摘 要:2013年是云南省进入新课程的第四年,是新课程高考的第二年.2013年云南文科数学试卷---新课程标准Ⅱ卷(文科数学)在 ...查看


  • 1.2 当仁,不让于师 学案(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 (二) .当仁,不让于师 "当仁,不让于师"是<论语·卫灵公>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面对仁德之事,对老 师也不必谦让.从这句话里,我们能感受得到孔子对弟子人格的尊重,对仁义的重视,我们也能体会到孔子与弟子之间 ...查看


  • [沂水春风]课堂实录
  • <沂水春风>新课改课堂实录 河南省郸城县第一高级中学 孙丽 师:有一句话大家都熟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人不能无"志",志向.志趣.意志.那么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又有怎样的志向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