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丘名字的来历

五霸岗村属东明县陆圈镇。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处。旧时因该地盛产向日葵,地势较高,并且有一高大广阔的土丘,故命此地为“葵丘”。春秋时期,齐桓公大会诸侯于此丘,因参加会盟的是五个诸侯国的霸主,盟会影响很大,为纪念葵丘会盟之事,葵丘这个地方便更名为五霸岗。而该村形成村落,始于南北朝时期,在318年至581年间。由渠、王两姓从外迁入该地建村,村名叫五霸岗村,经过一千多年的繁衍生息,五霸岗村村名沿用至今。现该村已发展到1110户,5000余口人,以渠、王两姓最多,是全县人口最多的村庄。

春秋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这时统一的西周王朝分裂成许多相对独立的诸侯国,正如《史记·周本纪》所记载:“周王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盘根错节的宗法制开始分崩离析。井田制在瓦解,礼制在破坏,封建的生产关系迅速成长,奴隶和平民的斗争风起云涌,社会正经历着一次历史的变革,于是就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齐是东方大国,其疆土“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从太公开始,就“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到春秋初年,齐已成为东方最为强大的诸侯国,齐桓公成为中原地区的霸主。此时,南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入侵中原,中原诸国人民深受其害。在这种情况下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相号召,公元前662年,狄人侵邢(今河北邢台),因唇齿关系,齐桓公出击救邢,驱走了狄人。公元前660年,狄人伐卫,杀了卫懿公,卫亡。齐桓公把卫国的难民迁到楚丘(今河南滑县),另立国君,卫得以复国。齐桓公这一系列的主动,使得他在诸侯各国的威信大大提高。这时,南方的强楚不断北侵,威胁中原。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齐、鲁、曹、卫、宋、陈、郑、许八国军队伐楚,观兵如陵(今河南偃师)。楚见齐军势盛,乃派人言和。就这样,中原八国诸侯和楚国一起在召陵订立了盟约,各自回国去了。此前齐桓公曾八次会合诸侯,订立盟约,以求国泰民安。后来,周王室纠纷,齐桓公又帮助太子姬郑巩固了地位。太子即位后,为报答齐桓公,特派使者把祭祀太庙的祭肉送给齐桓公,算作一份厚礼。齐桓公趁此机会,于公元前651年,又在宋国的葵丘(今五霸岗)即齐国的南界会合诸侯,并招待了周天子使者。并且订立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盟约,主要内容是:修水利,防水患,不准把邻国作为敌手;邻国有灾荒来买粮食,不准禁止;凡是同盟的诸侯,在订立盟约以后,都要和平共处、友好相待。参加这次会盟的诸侯霸主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卫国公、曹穆公。这次五霸会盟目的明确,意义重大,也是齐桓公最后一次会合诸侯。葵丘之会正式确立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至此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峰巅。

谈起五霸岗村,不得不提及五霸寺。五霸寺的前身是观音寺,这座寺院建于春秋之前,五霸会盟之后,为纪念这一盛事,就把观音寺改称“五霸寺”,寺院建筑规模宏大,占地30余亩,庙宇房舍巍峨壮观,香烟袅袅不断,信男信女,来此祈福者,络绎不绝,当时之盛空前,闻名百里。寺院南边紧偎汜水河,据五霸岗村人李宝林介绍,李氏祖族谱记载,李氏祖坟就在汜水河北岸,与五霸寺相邻。五霸寺院之内有一口硕大的铁钟,是震寺之宝。相传,这口铁钟和开封府相国寺里的那个铜钟是姊妹钟,是黄河泛滥时,上游某个地方冲进来的,一个进了相国寺,另一个进了五霸寺。这口铁钟在上世纪50年代还存,县志办人员几次去考察,现在虽还存在,但不知谁人收藏,估计还在五霸岗村人手中。五霸寺在宋徽宗年间曾经重新修缮,修缮石碑纪录了全部经过,上世纪70年代这块石碑还存在,现已不知移落何处。五霸岗村李氏宗祖李长庚是明代举人,崔红湖是李的同窗好友,是明朝重臣石星的内弟,一次,崔去五霸岗村阅边,现在说是视察边疆,视察完后,崔到李家顺便访友,访毕,李送崔至五霸岗村十字大街,李就不送了,笑说,就此打住,我不能再往前走了,再走就出山东地界了。原来,十字大街东属山东,街西属直隶大明府。这个传说其实没有什么,只是说明五霸岗村庄的规模之大。

齐桓公为何选此作为会盟地,笔者认为这与五霸岗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春秋时期,这个地方属宋国土地,东边毗连鲁国郊区,北望是青州——齐国的封地,西接徐州——晋国的边疆。这里是四国的交界地,把会盟之地选在这里,是在情理之中的。2600多年过去了,五霸结盟的高岗依然存在,只是隐隐约约、依依稀稀罢了。五霸盟坛是古东明的十二景之一。五霸岗村内现保存有葵丘断碑一块,明朝万历年间的五霸会盟断碑一块,宋代开封知府邓光绪题碑一块。三个石碑上的碑文依稀可见。时光如流,岁月沧桑,历朝历代,文人墨客,高官贤达来此观光游览者甚多,或借古喻今,或抒发胸臆,慨叹齐桓公雄才大略,赞誉管仲的治世才华。明朝直臣陈其猷为五霸岗盟坛题咏:“霸图竞相长,姬辙既已东。抵掌歃血事,萧瑟起悲风”。清康熙年间,真定府通判时摄县事范通题五霸坛:“当年霸业竞谁存?日落遗坛鸟雀喧。欲问衰周兴废事,空余荒阜列平原。”另有明朝高官及诗人穆光胤、李民质、李思孝、张尚友、杨尚震,清朝诗人戴元、董珩等都曾到此观光留诗,抒发情感。这些诗句一并辑录在了东明县旧志内

五霸岗村属东明县陆圈镇。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处。旧时因该地盛产向日葵,地势较高,并且有一高大广阔的土丘,故命此地为“葵丘”。春秋时期,齐桓公大会诸侯于此丘,因参加会盟的是五个诸侯国的霸主,盟会影响很大,为纪念葵丘会盟之事,葵丘这个地方便更名为五霸岗。而该村形成村落,始于南北朝时期,在318年至581年间。由渠、王两姓从外迁入该地建村,村名叫五霸岗村,经过一千多年的繁衍生息,五霸岗村村名沿用至今。现该村已发展到1110户,5000余口人,以渠、王两姓最多,是全县人口最多的村庄。

春秋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这时统一的西周王朝分裂成许多相对独立的诸侯国,正如《史记·周本纪》所记载:“周王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盘根错节的宗法制开始分崩离析。井田制在瓦解,礼制在破坏,封建的生产关系迅速成长,奴隶和平民的斗争风起云涌,社会正经历着一次历史的变革,于是就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齐是东方大国,其疆土“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从太公开始,就“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到春秋初年,齐已成为东方最为强大的诸侯国,齐桓公成为中原地区的霸主。此时,南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入侵中原,中原诸国人民深受其害。在这种情况下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相号召,公元前662年,狄人侵邢(今河北邢台),因唇齿关系,齐桓公出击救邢,驱走了狄人。公元前660年,狄人伐卫,杀了卫懿公,卫亡。齐桓公把卫国的难民迁到楚丘(今河南滑县),另立国君,卫得以复国。齐桓公这一系列的主动,使得他在诸侯各国的威信大大提高。这时,南方的强楚不断北侵,威胁中原。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齐、鲁、曹、卫、宋、陈、郑、许八国军队伐楚,观兵如陵(今河南偃师)。楚见齐军势盛,乃派人言和。就这样,中原八国诸侯和楚国一起在召陵订立了盟约,各自回国去了。此前齐桓公曾八次会合诸侯,订立盟约,以求国泰民安。后来,周王室纠纷,齐桓公又帮助太子姬郑巩固了地位。太子即位后,为报答齐桓公,特派使者把祭祀太庙的祭肉送给齐桓公,算作一份厚礼。齐桓公趁此机会,于公元前651年,又在宋国的葵丘(今五霸岗)即齐国的南界会合诸侯,并招待了周天子使者。并且订立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盟约,主要内容是:修水利,防水患,不准把邻国作为敌手;邻国有灾荒来买粮食,不准禁止;凡是同盟的诸侯,在订立盟约以后,都要和平共处、友好相待。参加这次会盟的诸侯霸主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卫国公、曹穆公。这次五霸会盟目的明确,意义重大,也是齐桓公最后一次会合诸侯。葵丘之会正式确立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至此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峰巅。

谈起五霸岗村,不得不提及五霸寺。五霸寺的前身是观音寺,这座寺院建于春秋之前,五霸会盟之后,为纪念这一盛事,就把观音寺改称“五霸寺”,寺院建筑规模宏大,占地30余亩,庙宇房舍巍峨壮观,香烟袅袅不断,信男信女,来此祈福者,络绎不绝,当时之盛空前,闻名百里。寺院南边紧偎汜水河,据五霸岗村人李宝林介绍,李氏祖族谱记载,李氏祖坟就在汜水河北岸,与五霸寺相邻。五霸寺院之内有一口硕大的铁钟,是震寺之宝。相传,这口铁钟和开封府相国寺里的那个铜钟是姊妹钟,是黄河泛滥时,上游某个地方冲进来的,一个进了相国寺,另一个进了五霸寺。这口铁钟在上世纪50年代还存,县志办人员几次去考察,现在虽还存在,但不知谁人收藏,估计还在五霸岗村人手中。五霸寺在宋徽宗年间曾经重新修缮,修缮石碑纪录了全部经过,上世纪70年代这块石碑还存在,现已不知移落何处。五霸岗村李氏宗祖李长庚是明代举人,崔红湖是李的同窗好友,是明朝重臣石星的内弟,一次,崔去五霸岗村阅边,现在说是视察边疆,视察完后,崔到李家顺便访友,访毕,李送崔至五霸岗村十字大街,李就不送了,笑说,就此打住,我不能再往前走了,再走就出山东地界了。原来,十字大街东属山东,街西属直隶大明府。这个传说其实没有什么,只是说明五霸岗村庄的规模之大。

齐桓公为何选此作为会盟地,笔者认为这与五霸岗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春秋时期,这个地方属宋国土地,东边毗连鲁国郊区,北望是青州——齐国的封地,西接徐州——晋国的边疆。这里是四国的交界地,把会盟之地选在这里,是在情理之中的。2600多年过去了,五霸结盟的高岗依然存在,只是隐隐约约、依依稀稀罢了。五霸盟坛是古东明的十二景之一。五霸岗村内现保存有葵丘断碑一块,明朝万历年间的五霸会盟断碑一块,宋代开封知府邓光绪题碑一块。三个石碑上的碑文依稀可见。时光如流,岁月沧桑,历朝历代,文人墨客,高官贤达来此观光游览者甚多,或借古喻今,或抒发胸臆,慨叹齐桓公雄才大略,赞誉管仲的治世才华。明朝直臣陈其猷为五霸岗盟坛题咏:“霸图竞相长,姬辙既已东。抵掌歃血事,萧瑟起悲风”。清康熙年间,真定府通判时摄县事范通题五霸坛:“当年霸业竞谁存?日落遗坛鸟雀喧。欲问衰周兴废事,空余荒阜列平原。”另有明朝高官及诗人穆光胤、李民质、李思孝、张尚友、杨尚震,清朝诗人戴元、董珩等都曾到此观光留诗,抒发情感。这些诗句一并辑录在了东明县旧志内


相关文章

  • 中国人名的故事电子书
  • 目录 目录一 姓氏趣谈从一则笑话看中国的姓名文化 最有影响的三部<百家姓> <百家姓>可读,也可唱 <百家姓>为何钱姓排第二 "百家姓"三字也是姓 "春夏秋冬"四个 ...查看


  • [优秀作文]名字的来历
  • 名字的来历 小名字大意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个名字都代表不同的意义,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下面我给大家介绍我的名字的来历. 按照我们潮汕人的习俗,我一出生奶奶就拿着我的生辰八字让算命先生帮我算算,看我缺啥.结果算命先生说我五行缺&quo ...查看


  • 小学作文:名字的来历
  • 名字的来历 我姓朱,名嘉铭,小名可可.大家一定想知道我名字的来历吧?这其 中还真有一段故事呢! 在我出生前,长辈们就为我该取一个怎样的名字而绞尽脑汁,但是一 直没有想出一个满意的名字来.直到我出生后,爷爷说:"就叫他朱 人可吧!朱 ...查看


  • 文化小常识:英语12个月的名称来历
  • 文化小常识:英语12个月的名称来历 公历一年有12个月,但不少人并不知道12 个月的英语名称的来历.公历起源于古罗马历法.罗马的英语原来只有10 个月,古罗马皇帝决定增加两个月放在年尾,后来朱里斯-凯撒大帝把这两个月移到年初,成为1月.2月 ...查看


  • 名字的来历
  • 名字的来历 五年级一班 刘廙真 当时钟指向2000年2月23日下午4时的时候,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小生命从此诞生了,那就是我.随着我的出生,取名之役也正式打响了. 第一次会议.奶奶先发言了:"随便起个名字的了,过去不就是属什么 ...查看


  • 星期和月份的英语名称来历
  • 星期和月份的英语名称来历 [月份] 公历一年有12个月,但不少人并不知道12个月的英语名称的来历.公历起源于古罗马历法.原来只有10 个月,古罗马皇帝决定增加两个月放在年尾,后来朱里斯·凯撒大帝把这两个月移到年初,成为1月.2月,原来的1月 ...查看


  • 西方十二月份的来历
  • 如今全世界通用的公历,起源于古罗马历法.历史研究指出,罗马历法原来只有十个月,第二任罗马国王努马·庞皮留斯决定增加两个月放在年尾,后来凯撒大帝Julius把这两个月移到年初,成为一月.二月,原来的一月.二月便成了三月.四月,依次类推.这就是 ...查看


  • 名字的来历 1
  • 名 字 的 来 历 龙山县桶车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 黄雅兰 我叫黄雅兰,是我爸爸取的,我听爷爷说我出生的时候,爸爸为了给我取个好听的名字,还和妈妈吵架呢! 我出生六个月,爸爸坐在电视前看电视,突然,爸爸说:"我们给女儿取个名字吧!& ...查看


  • 著名作家们笔名的来历o
  • 著名作家们笔名的来历o(∩_∩)o (2011-07-02 14:47:53) 转载▼ 标签: 分类: 文学 杂谈 ■笔名"鲁迅"的来历 1918年5月,在钱玄同的激励和介绍下,鲁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 ...查看


  • [西游记]中妖怪名字的神秘来历,孙悟空直到灵山才悟出来
  • 在<西游记>中,很多妖怪的名字极为讲究,背后有甚多寓意.多数妖怪是根据阴阳五行而设置的.如果孙悟空知道了这个规律,他大概会算出即将遇到什么类型的妖怪,谁来降服更合适等. 我们仅仅举几个例子来看下,这些妖怪是如何与五行联系的.根据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