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答案

水龙吟答案

品读鉴赏、合作探究

(一)品读上片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意境特点?

明确:“楚天”金口登临的地点。“清秋”,点明登临的季节。楚天千里,浩浩荡荡的长江随着词人的目光流向遥远的天际,境界壮阔,气势雄浑。

雄浑而不失清丽。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1)以玉簪螺髻比喻山峰,既符合远望的特点,也描写了远山的秀丽。

(2)“献愁供恨”移情入景。

3.词人远眺大好的秋景,为什么突然愁恨满怀?

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

4.“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

明确:

特色:

(1)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一见一闻,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以有声有色的景物,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2)虚实相生:这里是实景,同时那落日残照又恰好是面临覆灭的南宋王朝的反映,那失群的孤雁也正好是词人自身的写照,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象鲜明,含义丰富深刻。

(3)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人物:把看吴钩,言复国壮志凌云,手握宝剑却没有用武之地;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见。

形象:

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

江南游子:

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5.“无人会,登临意”(无人能够理解我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结合这句与下片的内容关系,说说上片结句“住而未住,收而未尽”的效果。

明确:上片结句“登临意”扣住题目,但未明言“登临”之意,为下文抒情留出余地,由下片来落实,暗领下片内容,因此说是“住而未住,收而未尽”。

6、教师小结:

上片从上(天空)、下(大江)、远(青山)、近(楼头)不同角度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秋意图,渲染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气氛,给人造成了一种怨愤、失落、压抑的感觉,并且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所为展开题旨,不但交代了时间(深秋傍晚)、地点(赏心亭楼头)、人物(江南游子)、事由(登临凭吊),而且隐隐道出了作者的情怀,内涵极为丰富。

(二)品读下片

1.结合注释,理解三个典故的用意。

2.请简要分析三个典故的作用。

明确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典故。张翰因想念家乡的美味,弃官归乡。反问句,表明自己不会像张季鹰那样置国事不顾而隐居的责任感。

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正面取意。许汜一心购置田产而不关心国家大事。推测句,表明自己不会像许汜那样囿于个人生计,求田问舍,无济世之志。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用桓温典,半露半隐。感叹句,感叹人生易老,功业未成。“树犹如此”半句露出,“人何以堪”半句隐去。

连用三事,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手法多变,沉郁顿挫,有一波三折、回肠荡气之美,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即“豪而不放”。

3.从三典连用看作者的情感变化。

不学张翰秋风思归,不学许汜求田问舍,是反衬自己复国大志。“可惜流年”,笔峰陡转,年华虚度,壮志难酬。即“壮中见悲”。

4.用典的作用。

A.增加了词的容量,使内蕴更为丰厚。

B.语言简练,风格典雅。

C.言近旨远,辞约意丰。

D.以古比今、借古写怀,表达作者收复中原、鄙视享乐但年华虚度,功业未成的感慨。

5、下片小结:

下片三次驱典入词,两番反面否定,层层曲折地把感情的宣泄推向了高峰。通过古人古事的抒写表明词人的雄心壮志和坚持用世的决心。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词人的孤独、寂寞、悲怆、愤慨之情溢于言表,读来令人扼腕叹息。

【课后练习】(1)参考答案:以江流被山阻止喻命运不畅,暗写自己的壮志难酬。

标准答案:“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花亦眠点评:此答案是在解答“住”字的表达效果,非揭示其含义

(2)参考答案:不矛盾:上阕因同情江流被群山所阻,作者为之忧愁;下阕看到山势孤立,不能阻挡自己的前行,乐观自信而笑。

标准答案: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青玉案答案

研读词文

1、本词既然以“元夕”为题目,那么词的内容肯定与元夕有关。我们首先看上片,词人写了元宵节的哪些意象?

(提示内容:火树银花,宝马雕车,凤箫,玉壶,玉龙形的灯。

总之,这里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饰美、情态美。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极尽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

2、写元宵灯会,用满天星雨就已经形容了花灯的丰富多样,但是作者又用玉壶、鱼龙来形容灯火辉煌的景象,这种铺排的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鱼舞龙,万人空巷,美女云集,摇曳多姿,热闹非凡。

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4.“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5、下片写了哪些形象?

明确:盛妆艳服的丽人和孤高脱俗的美人。

6、这两个形象有什么关系?

明确:用盛妆艳服的丽人来反衬孤高脱俗的美人。

7、其实不独此处,上片中的某些意象和下片的这个孤高脱俗的美人也有关系,试分析。

明确:词的开头写灯火辉煌的场景,对那些“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来说是正衬,而对孤高的“那人”来说则是反衬。灯火越热闹,越见“那人”孤高的性格。那“宝马雕车”中的人儿对“那人”也是反衬。全词十三句,用做反衬的句子有九句,而写主要人物形象的,却只有四句。这不是喧宾夺主,通过对宾的着重描写,正起到了加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8、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这首词中寄寓了诗人自己什么样的“怀抱”?(自己喜爱幽静与孤独,对别人的同流合污感到伤心)

明确:盛妆丽人纷纷走过,却都不是自己意中关切之人,分明已没什么希望了,却忽然看到,在那一角残灯下,正是自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所寻找与等待的那个,原来她在这冷落之处,也似有所待。“那人”是一个自甘孤独寂寞和不同流俗的人。

政治上失意的文人,许多作品都寄托了他自己的身世之感。这首词中的“那人”形象,何尝不是作者自己人格的写照?写这首词的时候,他已经四十多岁了,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已经好几年了。词里所谓“灯火阑珊处”,可能也就是作者那是在政治上被排斥的境地的写照。“那人”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词人对他的追求,怜其“幽独”,其实“别有怀抱”,含蓄的表达了词人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

五.延伸探究

王国维就曾把本词的最后一句话认为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这三大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间词话》)请你结合具体的人事谈谈自己对王说的理解

提示:没有登高望远,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没有对寻求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没有千百度的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故迷惘、执着、顿悟,成功之道无出其右也。

【课后练习】

(1)【参考答案】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2)【参考答案】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雨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③通过“重搅别离情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注: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

【试题分析】第一题考查情感,比较鉴赏。第二题考查表现手法,已经点出,要求举例分析。

贺新郎答案

【课后练习】1(1)答:“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是以愉悦人心。

(2)答: 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

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2.答案:(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炼字,要求分子字的意思、修辞、表现手法、结构作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的作用。故答案总结为:“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3.答案1)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于江东留恋之情。

(2)上片:

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

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眉妩答案

⑴.“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这三句是如何来刻画初生的新月的?

参考答案:这三句由“渐”字领起,刻画初升的新月,烘托出一种清新轻柔的优美氛围。新月如佳人一抹淡淡的眉痕,悬挂柳梢之上。月色轻笼花丛,轻柔的月色像无力笼花,若有若无地穿流于花间,不断升腾仿佛分破了初罩大地的暮霭。三句充满新意地写出新月的独特韵致。对如此清新美妙的新月,自然生出团聚的祈望。

⑵.“深深拜”一句写出词人什么感情?

参考答案:表现出词人对“团圆意”的殷切希望。

⑶ “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一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作者把新月写成为画完的蛾眉,在拟人化的象征意象中概括了新月的形色特征,又由月及人,借嫦娥懒于梳妆写出自己孤独感伤之情。 ⑷.“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词人反用玉斧修月之事,表现出极为沉痛的回天无力复国无望的绝望和哀叹。

⑸.“太液池”原是历代宋帝赏月之处,作者借此要表达什么?

参考答案:作者由此感发,在强烈的盛衰对比中,反衬今日物是人非不尽凄凉的情景。

⑹多用隐喻是这首词的一个主要的写作技巧,请找出文中运用隐喻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全词充满了隐喻。例如“团圆意”寄寓故国恢复的希望,“带离恨”蕴涵旧朝覆亡的怅恨,“千古盈亏”为人世沧桑的对语,“难补金镜”乃无力补天的别称,而慨叹“老尽桂花影”则是词人在元朝黑暗统治下身世之感、家国之恨的总概括。

【课后练习】1.(1)参考答案: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参考答案: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2. (1)参考答案:“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参考答案: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背景解读: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水龙吟答案

品读鉴赏、合作探究

(一)品读上片

1.“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意境特点?

明确:“楚天”金口登临的地点。“清秋”,点明登临的季节。楚天千里,浩浩荡荡的长江随着词人的目光流向遥远的天际,境界壮阔,气势雄浑。

雄浑而不失清丽。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1)以玉簪螺髻比喻山峰,既符合远望的特点,也描写了远山的秀丽。

(2)“献愁供恨”移情入景。

3.词人远眺大好的秋景,为什么突然愁恨满怀?

江山虽然美丽多娇,可惜已成南北分裂之局,半壁江山已落敌手,且恢复无望,怎能不满怀愁恨。

4.“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

明确:

特色:

(1)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一见一闻,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以有声有色的景物,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2)虚实相生:这里是实景,同时那落日残照又恰好是面临覆灭的南宋王朝的反映,那失群的孤雁也正好是词人自身的写照,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象鲜明,含义丰富深刻。

(3)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人物:把看吴钩,言复国壮志凌云,手握宝剑却没有用武之地;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见。

形象:

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

江南游子:

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5.“无人会,登临意”(无人能够理解我登临时深沉的内心感受),结合这句与下片的内容关系,说说上片结句“住而未住,收而未尽”的效果。

明确:上片结句“登临意”扣住题目,但未明言“登临”之意,为下文抒情留出余地,由下片来落实,暗领下片内容,因此说是“住而未住,收而未尽”。

6、教师小结:

上片从上(天空)、下(大江)、远(青山)、近(楼头)不同角度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秋意图,渲染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气氛,给人造成了一种怨愤、失落、压抑的感觉,并且通过所见、所闻、所感、所为展开题旨,不但交代了时间(深秋傍晚)、地点(赏心亭楼头)、人物(江南游子)、事由(登临凭吊),而且隐隐道出了作者的情怀,内涵极为丰富。

(二)品读下片

1.结合注释,理解三个典故的用意。

2.请简要分析三个典故的作用。

明确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典故。张翰因想念家乡的美味,弃官归乡。反问句,表明自己不会像张季鹰那样置国事不顾而隐居的责任感。

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正面取意。许汜一心购置田产而不关心国家大事。推测句,表明自己不会像许汜那样囿于个人生计,求田问舍,无济世之志。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用桓温典,半露半隐。感叹句,感叹人生易老,功业未成。“树犹如此”半句露出,“人何以堪”半句隐去。

连用三事,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手法多变,沉郁顿挫,有一波三折、回肠荡气之美,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即“豪而不放”。

3.从三典连用看作者的情感变化。

不学张翰秋风思归,不学许汜求田问舍,是反衬自己复国大志。“可惜流年”,笔峰陡转,年华虚度,壮志难酬。即“壮中见悲”。

4.用典的作用。

A.增加了词的容量,使内蕴更为丰厚。

B.语言简练,风格典雅。

C.言近旨远,辞约意丰。

D.以古比今、借古写怀,表达作者收复中原、鄙视享乐但年华虚度,功业未成的感慨。

5、下片小结:

下片三次驱典入词,两番反面否定,层层曲折地把感情的宣泄推向了高峰。通过古人古事的抒写表明词人的雄心壮志和坚持用世的决心。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词人的孤独、寂寞、悲怆、愤慨之情溢于言表,读来令人扼腕叹息。

【课后练习】(1)参考答案:以江流被山阻止喻命运不畅,暗写自己的壮志难酬。

标准答案:“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花亦眠点评:此答案是在解答“住”字的表达效果,非揭示其含义

(2)参考答案:不矛盾:上阕因同情江流被群山所阻,作者为之忧愁;下阕看到山势孤立,不能阻挡自己的前行,乐观自信而笑。

标准答案: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

青玉案答案

研读词文

1、本词既然以“元夕”为题目,那么词的内容肯定与元夕有关。我们首先看上片,词人写了元宵节的哪些意象?

(提示内容:火树银花,宝马雕车,凤箫,玉壶,玉龙形的灯。

总之,这里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饰美、情态美。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极尽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

2、写元宵灯会,用满天星雨就已经形容了花灯的丰富多样,但是作者又用玉壶、鱼龙来形容灯火辉煌的景象,这种铺排的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鱼舞龙,万人空巷,美女云集,摇曳多姿,热闹非凡。

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4.“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5、下片写了哪些形象?

明确:盛妆艳服的丽人和孤高脱俗的美人。

6、这两个形象有什么关系?

明确:用盛妆艳服的丽人来反衬孤高脱俗的美人。

7、其实不独此处,上片中的某些意象和下片的这个孤高脱俗的美人也有关系,试分析。

明确:词的开头写灯火辉煌的场景,对那些“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来说是正衬,而对孤高的“那人”来说则是反衬。灯火越热闹,越见“那人”孤高的性格。那“宝马雕车”中的人儿对“那人”也是反衬。全词十三句,用做反衬的句子有九句,而写主要人物形象的,却只有四句。这不是喧宾夺主,通过对宾的着重描写,正起到了加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8、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这首词中寄寓了诗人自己什么样的“怀抱”?(自己喜爱幽静与孤独,对别人的同流合污感到伤心)

明确:盛妆丽人纷纷走过,却都不是自己意中关切之人,分明已没什么希望了,却忽然看到,在那一角残灯下,正是自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所寻找与等待的那个,原来她在这冷落之处,也似有所待。“那人”是一个自甘孤独寂寞和不同流俗的人。

政治上失意的文人,许多作品都寄托了他自己的身世之感。这首词中的“那人”形象,何尝不是作者自己人格的写照?写这首词的时候,他已经四十多岁了,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已经好几年了。词里所谓“灯火阑珊处”,可能也就是作者那是在政治上被排斥的境地的写照。“那人”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词人对他的追求,怜其“幽独”,其实“别有怀抱”,含蓄的表达了词人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

五.延伸探究

王国维就曾把本词的最后一句话认为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这三大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间词话》)请你结合具体的人事谈谈自己对王说的理解

提示:没有登高望远,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没有对寻求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没有千百度的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故迷惘、执着、顿悟,成功之道无出其右也。

【课后练习】

(1)【参考答案】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2)【参考答案】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雨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

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

③通过“重搅别离情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

注: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

【试题分析】第一题考查情感,比较鉴赏。第二题考查表现手法,已经点出,要求举例分析。

贺新郎答案

【课后练习】1(1)答:“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是以愉悦人心。

(2)答: 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

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2.答案:(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炼字,要求分子字的意思、修辞、表现手法、结构作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的作用。故答案总结为:“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3.答案1)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于江东留恋之情。

(2)上片:

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

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眉妩答案

⑴.“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这三句是如何来刻画初生的新月的?

参考答案:这三句由“渐”字领起,刻画初升的新月,烘托出一种清新轻柔的优美氛围。新月如佳人一抹淡淡的眉痕,悬挂柳梢之上。月色轻笼花丛,轻柔的月色像无力笼花,若有若无地穿流于花间,不断升腾仿佛分破了初罩大地的暮霭。三句充满新意地写出新月的独特韵致。对如此清新美妙的新月,自然生出团聚的祈望。

⑵.“深深拜”一句写出词人什么感情?

参考答案:表现出词人对“团圆意”的殷切希望。

⑶ “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一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作者把新月写成为画完的蛾眉,在拟人化的象征意象中概括了新月的形色特征,又由月及人,借嫦娥懒于梳妆写出自己孤独感伤之情。 ⑷.“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词人反用玉斧修月之事,表现出极为沉痛的回天无力复国无望的绝望和哀叹。

⑸.“太液池”原是历代宋帝赏月之处,作者借此要表达什么?

参考答案:作者由此感发,在强烈的盛衰对比中,反衬今日物是人非不尽凄凉的情景。

⑹多用隐喻是这首词的一个主要的写作技巧,请找出文中运用隐喻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全词充满了隐喻。例如“团圆意”寄寓故国恢复的希望,“带离恨”蕴涵旧朝覆亡的怅恨,“千古盈亏”为人世沧桑的对语,“难补金镜”乃无力补天的别称,而慨叹“老尽桂花影”则是词人在元朝黑暗统治下身世之感、家国之恨的总概括。

【课后练习】1.(1)参考答案: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参考答案: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2. (1)参考答案:“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参考答案: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背景解读: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相关文章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阅读答案 1
  • 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思考下列问题. (1)词的上片写的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2)词的下片连用三个典故,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3)从整体上看,这首词有什么特点? 阅读答案: 答案: 解析: (1)词的上阕,大段写景,借景 ...查看


  • 中华诗词之美叶嘉莹2016期末试题及答案
  •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被称为"秦妇吟秀才"的文人是().1.0 分A.韦庄B.温庭筠C.王建D.冯正中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2"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是对( ...查看


  • 语文必修三.四古诗文默写检测(含答案)
  • 高一语文必修三.必修四古诗文 默写比赛试卷 总分:100分(每空一分) 姓名: 序号: 1.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 青泥何盘盘,.扪参历井仰胁息,. 4. 问君西游何时还?.,雄飞雌从绕林间. 5. 连 ...查看


  • 中华诗词之美尔雅考试试卷满分(含答案)
  • 1 被称为"秦妇吟秀才"的文人是().1.0 分 A. B. C. D.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2 "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是对()作品的评价.1.0 A. B. C. D. 正确答案: ...查看


  • 2016中华诗词之美
  • 属于四书五经中"四书"的著作是(). · A.<诗经> · B.<大学> · C.<礼记> · D.<春秋> 我的答案:B 2 <诗经>中祭祀歌颂祖先的歌诗是指 ...查看


  • [中华诗词之美]期末考试 1
  • <中华诗词之美>期末考试(20)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上不似诗,下不类曲"出自()之评论.1.0 分A.王国维B.谭献跋C.李笠翁D.王水照我的答案:C2"黄河远 ...查看


  • 鉴赏诗歌的形象之事物形象答案
  • 鉴赏诗歌的形象之事物形象答案 四.从课本中来 1.选修 卜算子 咏梅 思考:作者通过梅花这一意象寄托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在恶劣的环境中,梅花寂寞凄凉的.饱受摧残,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依旧保持着清香.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咏梅自 ...查看


  • 宋词人物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宋词人物 乔 雨 一 烟水迷离的秦淮河只能出现在梦里了,没有哪只红袖能拭去你流淌的清泪.只有在夜静人空的庭院深处才敢吐出你那声重重的叹息.从此,懂词和不懂词的人,都明白了那一江春水里流淌着的是什么. 可你还是 ...查看


  • 专升本大学语文 1
  • 中国医科大学入学测试机考 专升本 大学语文 模拟题 1.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的体裁是( )(2)( ) 散曲 B.套数 C.诸宫调 D.杂剧 标准答案:D 2.下列传记作品中,带有寓言色彩的是( )(2)( ) <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