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高考历史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罗荣渠认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的大趋势;具体来说,这是以现代化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文明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一般认为。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三是政治体制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民主共和的变化。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在西方近代文明的直接冲击下,与西方近代文明相汇合,并在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走上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考点: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近代化"这个概念虽然是中学历史教材中的一个新名词,但从近几年高考命题来看,却是一个屡考屡新的永恒命题。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既是当今社会的热点,又是历史教学的重点,而且其内容广泛,涉及诸多领域。可以说,中国近代现代史,就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发展史,在历年的高考中均以不同形式出现。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且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也仍在进行,因此,近代化问题仍然是历史考试的焦点问题之一,2006年高考极有可能涉及。除基本史实外,考查近代化的经验教训.从中概括出它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启示,可能性比较大。

考点一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一、知识梳理

(一)起步阶段(1 840~1 895年)

1 840年发生鸦片战争后,传统受到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 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经济领域。①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②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到商办的过程。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起步。③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领域。①《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近代化方案。②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③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领域。开始“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4、军事领域。创建近代海军。

5、起步阶段的特征。这一时期是器物层的近代化阶段,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主要特征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这一时期,近代化的历程主要在经济领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 895--1927年)

1、经济领域(工业化)。①甲午战争以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②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与清末新政。③一战期间,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2.政治领域(民主化)。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①资产阶级上层维新派领导了戊戌维新运动——近代以来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独立富强道路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②清政府进行了预备立宪。③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④资产阶级中下层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国成为时代潮流,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取得的伟大成果,也有力推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这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①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的失败。②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③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逆流。④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3.思想领域(理性化)。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人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主要表现在:①西方文化大量涌人,“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②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③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⑤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⑥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激进派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⑦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4.军事领域。百日维新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清末“新政”改革军制,编练新军。

5.文教领域。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①百日维新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开设经济特科,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②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为教育体制的改革扫除了障碍。③辛亥革命后,南京l临时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使民国初年的教育得到了发展,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人物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干将。

6.整体发展阶段的特征。这一时期是制度层和思想层的近代化阶段,也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整体发展”表现为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的内涵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得到全面体现、充分体现,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

(三)曲折前进阶段(1 927~1 949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①从外国手中夺回了部分“关税自主权",②建立国家银行,统一货币发行权,发行了“法币”。③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恢复,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但另一方面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以及外国资本输出又压制了民族资本的发展。在政治领域里形成了国民党一党专政,影响了民主制度的发展。

2.抗日战争期间,近代化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

3.解放战争期间,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4.曲折前进阶段的特征。这一时期,近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这20年虽然时间短,但近代化的程度有所深化。然而,中国毕竟没有为第一次现代化做好思想和知识准备,科学和民主的思想远远没有融入社会,农业文明的刚性依然没有被触动,封建专制意识仍然左右着中国。在外忧内患面前。第一次现代化取得的成就屈指可数,但为全面推进第一次现代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四)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

1949年新中国成立,拉开了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序幕。

1.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迈进。

2.经济领域。

第一时期:1949—1965年,重点发展工业化。①《共同纲领》把建设新中国的战略目标确定为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国家工业化。②建立了国营经济,开展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③1953年,中共提出了现代化的蓝图——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这是体现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的总路线。④1 956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不复存在。⑤“一五”计划确立了工业化方针,1 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⑥“一五"期间。经济建设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工矿业成就突出。⑦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中共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期间,继续重点发展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能源建设比较突出。⑨1959年12月,周恩来总理提出:“需要加速建设我们的国家。.使我们的国家更快地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国防的社会主义强国。一

第二时期:1966,--1976年,特点是“文化大革命”及其破坏。“文化大革命”在打破封建旧观念的同时.没有建立科学的新观念。它不仅没有带来生产的发展,反而造成了极大破坏,导致现代化建设一度中断。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国防科技及以能源、汽车制造为主的重工业方面。 第三时期: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②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工业发展突飞猛进,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③“十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实现了工业化,许多工程项目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④1992年,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⑤2002年,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政治领域。①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立.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②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制度,1949--1956年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③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了公民的权力和义务,以及后来对宪法的修订和完善;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④建立和不断地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⑤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平等、民主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⑥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_.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

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还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决定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_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⑦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作了全新发展,即不仅要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而且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上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⑧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5·3 1”重要讲话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物质文。明r、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是对中国现代化的新思考、新概括。

4.思想领域。①1957年整风运动;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③邓小平理论;④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

5.外交领域。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②三个世界的理论;③新中国的外交成就l;④“安邻”“睦邻"“富邻";⑤和平崛起。

6.军事、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现代化。

7.腾飞阶段的特征。这一时期,既是中国现代化突飞猛进的时期,也是现代化全面发展的时期。现代化的领导者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沿着邓小平设计的“中国式道路”(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模式)快速推进,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正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二、升华认识

(一)中国近代化的主要领域及内容

①经济领域:发展资本主义,在生产力上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②政治领域: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③思想领域:传播西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政治制度;④军事领域:创办近代的军队和军事工业;⑤外交领域: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二)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背景

1.中国近代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进行的,它开展的具体背景如下:①人口过剩与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②亡国灭种的民族生存危机: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手段对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社会动员作用。③政治衰败,国家四分五裂的乱世局面。④封建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

2.中国近代化面临着两大任务和出路:①任务:反抗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两者要同时并举,1949年前以争取民族独立为主,1949年后以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为主。②出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只有将反帝、反封建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取得近代化的成功。

3.推动中国近代化的主要动力群体:地主官僚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

(三)中国近代化的类型

史学界认为,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各国的现代化历程又不尽相同,类型也有区别。英法美等国率先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并通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变革而逐步实现的现代化,称为“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受到西方列强侵略,开始以西方资本主义为榜样而进行现代化探索的国家的现代化称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中国的近代化属于后一种类型。

(四)争取民族独立与近代化的关系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要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以争取民族独立。同时,中国近代社会也要顺应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走向近代化。关于两者的关系,史学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

①二者相互交叉同步进行,互相影响。工业化为近代革命提供物质力量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为工业化开拓道路。②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保证,而近代化又是前者的最终目的n

民族独立与近代化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它们各有各的特定内容,民族独立是要改变国家民族被压迫的地位,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近代化则是要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发展近代工业,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生产力的问题。两个问题的内容不同,解决的方法也就不一样。人们无法同时并举来实现两个任务,或者毕其功于一役。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走革命的路,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取得民族独立,为中国实现近代化开辟道路。

(五)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1.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要想实现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后,中国的近代化才迎来新纪元。

2.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正是长期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也正是对外开放,使中国得以吸收和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一切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使中国走向世界。中国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3.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中国近化化的启动与发展过程,充满着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每一次斗争都是对封建思想的批判,都使价值观念得到更新。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顽固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清除它的影响是一项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

4.知识结构的变革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终极源泉。科技和教育水平是衡量知识结构变革程度的基本内容。欧美等国的近代化过程贯穿着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而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发展起来,直到1905年才废除科举制,开始建立新式的教育体制。科教兴国是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三、复习提示

1.掌握中国近代化经历的几个阶段及阶段特征。 2.准确掌握现代化的内涵。现代化是一项涉及价值取向、社会秩序、政治规范、制度运作、伦理认同等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确实也始终伴随着多方位的努力。从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社会演变历程来看,效法西方经历了器物、制度、观念三个依序递进的变革程式。这一程式反映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内在联系。

3.正确掌握中国近代史上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相互关系。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的发展目标是相互交叉而又同步进行的,两者是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

4.掌握中国近代化的三部曲。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三次历史事件,谱成中国近代化的三部曲。三者各自的得失及彼此间的内在联系.体现着中国近代化的基本进程及其特点。

5.比较中国与西方、中国与日本、中国与苏联走向近代化的异同点,从中获得启示。

6.辩证客观地认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现代化意识曲折探索的进程,中国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7.掌握中国现代化与三次历史性巨变和三位伟大人物。三次历史性巨变为: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改革开放。三次巨变产生了三位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8.把握历史上现代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9.中国近代化也就是近代中国向资本主义化的社会转型,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因此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来考察近代中国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全景式地展现近代历史,并便于把握其发展规律。

10.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及其它现实社会的热点问题,找到与政治、地理学科的结合点.从多角度、多方面寻找切入点。

考点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

一、知识梳理

(一)产生(1 9世纪60、70年代):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这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始。早期著名的企业主要有“三厂一坊"。到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企业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近代商办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他们已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虽然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但它毕竟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实力薄弱。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重性。

(二)初步发展(1 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出现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其中下层革命派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

(三)短暂繁荣(1 91 2~1 91 9年):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次发展的机会,中国经济近代化出现了一个高潮。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并存,一起成为两大思潮。但好景不长,世界大战的结束打断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势头。这说明帝国主义侵略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因素(特别是在近代前期)。

(四)日益萎缩(1 927—1 937年):

国民政府统治肘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五)走向崩溃(1 937.1 949):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的加强,四大家族在国统区加强对工业的垄断,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官僚资本占有明显优势.再加上日本的侵略战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受到严重摧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遭到破产。

抗日战争后,国民党为了进行内战,出卖国家主权,同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导致美国货充斥中国市场,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国民政府发动内战,军费激增,造成通货膨胀,国统区经济处在崩溃边缘,中国的经济近代化陷入绝境。

(六)获得新生(建国以后):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没收了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企业,并将其转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鉴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仍占重要地位.人民政府合理调整工商业,使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中共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法,采取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成功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到1956

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中,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全面展开。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二、升华认识

(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

中国近代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背景下进行的,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有很大的区别:

1.从其产生来看,中国固,有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打断,它是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

2.阻力大,近代化不仅遭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遭到官僚资本和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3.在阶级力量上,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4.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5.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二)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

1.先天的不利条件。①资金准备不足。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②技术准备不足,只有手工技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③人才准备不足,只有经史子集型的人才,缺乏通晓国际现代化大势和能经营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④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化工业的思想障碍。

2.面临三大政治障碍。①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西方列强依仗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种种特权,占领了中国绝大部分市场,导致中国资本主义始终得不到正常的充分的发展等)②封建专制主义的阻碍。(封建思想顽固、不思进取、不愿革新,中国资本主义长期遭到封建主义的压制、束缚乃至重重盘剥,缺乏必要的发展前提)③寓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摧残。(借助政权力量,对民族工业占有压倒优势,民族工业无力与之抗衡等)

3.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环境。①从道路上来看,欧美各国的工业化一般是从轻工业开始,扩展到重工业延伸至农业。而中国工业化则先重后轻,农业却严重拖后腿。欧美在工业化的同时,农业都有一个相应的、较大的变化.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中国的近代化在从重工业领域中开始后,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变化,拖了工业化的后腿。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工业化开始前,资产阶级都通过政治革命掌握了统治权,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中国的民主革命直到新中国成立才最终完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②从决策上看,由于历届政府都代表反动落后的阶级,违背广大人民的利益,不可能从发展生产力的愿望出发来制定内外政策。近代历届政府没有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导致近代教育严重滞后,_中国现代化一直为缺少人才、技术而困扰,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近代化的正常进行。③从环境上来看,近代中国战争和革命不断发生。政局长期动荡不安,也影响了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①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②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③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④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三、复习提示

1.掌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线索,包括产生及发展的不同阶段(鸦片战争后、甲午战后、一战期间、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过渡时期),各阶段发展的原因、特点及表现。

2.掌握近代时期各个阶段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特点及表现等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发展及资产阶级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4.认识建国初期中共合理调整工商业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根本目的。

5.准确理解近代工业和民族工业概念问题。近代工业包含了使用机器生产的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和官僚资本主义企业。中国近代工业最早出现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了一批船坞和工厂。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由商人、地主和官僚等投资兴办。

6.把握历史上工业化两种类型的道路。掌握两种道路的基本特点:一是资本主义工业化:二是社会主义工业化。

7.抓住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经济领域的变化。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两面性特点,进而决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特点,也决定了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密切相关。它还涉及到一些重要问题的历史根源,如“为什么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为什么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等,复习时应引起重视。

8.近年高考考查的内容多集中于对民族资本主义各个阶段的发展原因和特点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一系列政治活动和思想运动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的准确分析和理解。建议同学们在复习本专题时以这些内容作为重点,并且注意经济发展与政治、思想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

9.掌握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格局的变化。近代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内地的差距进一步拉大.除了政治、地理上的原因之外。其历史原因就是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大多位于东南沿海地区。

10.联系现代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沿岸能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区域,就得益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考点三 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一、知识梳理

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实际上反映出中国各阶级、阶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一)地主阶级的探索和实践

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放,眼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没有取得实际的效果。“师夷长技”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表明地主阶级抵抗派此时思想仍处在器物层次(只学习西方技术,不引进西方制度)。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师夷长

技以求富"等口号,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设学堂、派遣留学生,引进了一批西方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有进步意义。但由于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没有从根本上否认封建制度,因而学习西方的思想仍旧是停留在器物层次。

(二)农民阶级的探索及实践

19世纪中期,由于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以洪秀全、洪仁玕为首的农民阶级,先后提出、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等革命纲领,试图建立一个新型的社会。但由于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尤其根本上由于农民阶级所受的阶级和时代局限,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但是《资政新篇》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近代化方案,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华,义和团运动兴起,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由于农民阶级对帝国主义、清政府的认识不清,在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的绞杀下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表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领导民主革命。

(三)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与实践

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从洋务运动中分离出了早期维新派。他们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技,还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和议会制度。早期维新派以郑观应等为代表。由于早期维新派是从洋务运动中分化出来的,本身仍与地主阶级有着联系,他们的主张也并未真正付之于行动。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了。从此,中国人民御侮自强和实现现代化的理论有了重大突破。

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以“救亡图存”为号召,以《应诏统筹全局折》为施政纲领,在光绪皇帝的主持下,决定变法。由于顽固派的强烈反对,戊戌变法最终失败,表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旧中国行不通。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受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限制。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要求。发动一系列起义,最终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了《临时约法》,这是中国政治近代化历程中的伟大成果。但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与妥协性,在帝国主义与袁世凯的威逼下,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成果,并一步步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资产阶级革命最终失败了。

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的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和共和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四)无产阶级的探索与实践

早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的无产阶级先于资产阶级在外商企业里诞生了。早期工人阶级的自发斗争,初步显示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进行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并于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参与和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国民大革命运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走上了独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

二、升华认识

1.中国现代化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但在甲午战争前主要限于经济领域。1 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化的一大转折,标志着现代化由经济领域转入政治领域。

2.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借助皇权进行政治变革的第一次尝试。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推翻帝制。创建共和国的第一个成功行动。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共和制度的建立。此后,虽然

发生过两次复辟帝制的事件,但政治现代化的总趋势不可逆转。历届民国政府不论封建军阀如何独占鳌头,但不少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也参与了政权。

3.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受义和团运动的冲击和八国联军侵略的鞭挞后,为巩固统治而被迫进行的改革。就其性质而言,应是资本主义的或带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中国近代民主化的进程。在新政中形成的立宪派,积极倡导兴办实业.抵制洋货,收回矿权、路权等,虽然反对革命派用武力推翻清政府,但在向清政府请愿立宪遭到拒绝后,便转而加人反清行列,支持辛亥革命。

4.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是资产阶级对国家政治民主化进行探索的两种理论模式,在政治行为上直接表现为资产阶级立宪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它们构成了晚清反对专制政治的两条阵线。革命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从正面有力地冲击了清朝专制统治。立宪派则从实业、教育、启蒙等多方面为民主大厦在中国的建成添砖加瓦,赢得了多数工商业资本家和开明士绅的支持。他们以谘议局和资政院为基地,利用合法手段从事反专制的斗争,掀起了请愿运动、抵制美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使清政府陷于困境,进退两难。

5.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两种观点,两种模式,既对立又统一。他们是在同一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股新的政治势力,他们的主张和要求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要求。他们同时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爱国是二者的共同起点。虽然他们对帝国主义斗争存在一定的软弱性,但都希望中国从帝国主义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实现民族独立。他们都取法于西方,向西方学习。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作为革新中国与打击旧学的思想武器,最初取自西方的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说、进化论和以实验科学为基础的归纳方法等。他们都把中国的出路寄托于实现资本主义,因此反封建又是二者共同的目标。

6.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对于国家民主化仍有自己的特殊认识。民族资产阶级先是追随蒋介石,参与南京国民政府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一方面参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一方面又对蒋介石消极抗日、专制独裁、压制民族资本经济发展不满。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对美蒋抱过幻想,并企图走第三条道路,但最终还是站到人民斗争的行列,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支持和帮助中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业。

三、复习提示

1.掌握近代各种政治力量对政治民主化探索与实践的基本情况。

2.把握中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趋势。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明清时期空前强化,进入近代后走向衰变,政治民主化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经历了从思想启蒙到社会运动再到制度变革的过程。

3.联系历史重大热点。2005年是“公车上书"110周年、中国、同盟会成立l。。周年以及《新青年》创刊90周年,这三个事件刚好涉及中国政治近代化探索的三次重大历史运动:维新变法运动、民主革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运动中先后掀起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深深影响到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此外,2006年是文革结束40周年,以史为鉴,吸取文革的教训,尤为重要。

4.联系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三个文明建设的精神。物质文明建设重点把握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健全市场机制、加强宏观调控、扩大就业、健全社保体制等几个方面。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点把握好民主制度、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精神文明建设重点放在弘扬和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上。

考点四 思想文化的近代化历程

一、知识梳理

1.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中国近代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思想启蒙。

2.太平天国运动中《资政新篇》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是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近代化方案。

3.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

4.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

5.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从此以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6.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主张引进西方现代文明,弘扬平等人权,是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7.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二、升华认识

1.西学东渐的概念。西学泛指当时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东渐,意为向东方逐渐传人、渗透。这是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也是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的历史。

2.从鸦片战争到1 919年,中国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此后30年里,中国近代化虽有所深化,但发展缓慢,效果并不明显,近代化未能实现。

3.近代前期文化的两个阶段三个层次。

两个阶段:第一,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主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第二,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三个层次:第一,技术成果(器物层);第二,相关社会支持系统(制度层);第三,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气质等(思想层)。

4.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过程、影响及其特点。①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②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③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三、复习提示 1.掌握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过程、影响。 2.把握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过程、影响及特点。 3.掌握中国科学文化近代化的轨迹。先是传教士东来,西学东渐,后是“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于是不自觉或自觉地向西方学习.开始了西方近代文明首先是近代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在此过程中有激烈的冲撞,有艰难的移植,也有别具匠心的创造,最后导向中国科学文化的近代化。

4.正确认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及影响。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有两个明显目的:一是培养殖民地人才;二是混淆和动摇民众的爱国和民族精神,为其政治侵略服务。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也为西学传人中国提供了条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促使中国社会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引起内部的观念对立和斗争(对封建地主阶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都是如此)。

5.联系时政热点,树立正确的文明观和文化观。

第十五专题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

主干知识整合

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形成的过程

(1)16~18世纪开始形成时期

14、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还推动了海外殖民扩张,伴随着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19世纪前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形成时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加紧殖

民扩张,许多国家沦为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最终形成时期

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为了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思考讨论

想一想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提示: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对外的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市场的逐步形成,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原料、资本和广阔的市场条件,又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认识

(1)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动力,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2)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瓦解着东方各国旧的经济结构,促进了东方各国的近代化。

(3)也给东方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东方的长期贫穷和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二、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体系演变

1.演变过程

(1)18世纪中期~1944年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①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19世纪早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加紧殖民扩张,拥有广大的殖民地,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霸主,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逐步形成。②一战英国经济受到削弱,英镑地位动摇,二战使英国经济受到严重削弱,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

(2)1944~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二战中西欧各国普遍衰弱,美国大发战争横财,拥有最雄厚的工业资本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20世纪70年代伴随西欧和日本的恢复与崛起,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冲击,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

(3)欧元的崛起:1999年1月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成功启动,标志着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正式建立。

2.认识

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或联盟的建立取决于各国或集团经济实力,反映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衰和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三、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

1.经济全球化

(1)含义: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竞争和制约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思考讨论

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发展将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

提示:它将有效地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推动我国在WTO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参与WTO规则的制定,保障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2)实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3)贸易自由化体系的建立: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这一体制的确立大大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区域集团化

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三大经济区域集团。

3.认识

(1)经济的全球化是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对世界各地区、各国家的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正面临空前的压力与挑战,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3)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的关系:经济区域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起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4)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入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发展经济之路,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加入,趋利避害。

四、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过程

(1)1500~1945年资本主义萌芽和两次工业革命都开始于欧洲,使欧洲长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中心。

(2)1945年~20世纪70年代,日本、德国战败,欧洲普遍衰落,美国掌握世界霸权,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贸易体系。

(3)20世纪70年代至今天,美国经济相对衰落,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4)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亚洲、拉丁美洲出现一批新型的工业化国家(如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经济增长速度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形成环太平洋经济区。

2.认识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有欧洲中心—美国中心—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过程。经济政治的多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X”综合向导

一、科内综合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原因,基本途径及评价

从1500年~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在资本主义萌芽以及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通过不断的海外殖民扩张来完成的。它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把亚非拉大多数国家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冲击了这些落后地区旧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促进了这些地区的近代化,促进了世界各地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也给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这些地区长期的贫穷和落后。

2.欧洲一体化进程

(1)1951年欧洲煤钢联营建立,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组成,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2)1993年欧共体12国结成欧洲经济政治联盟,1994年增至15个国家。

(3)1999年1月,欧洲单一货币欧元启动,标志着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正式建立,欧元的启动对欧元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3.工业化国家对落后民族的征服活动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对市场的需求。

(2)主要手段:用炮舰、廉价商品、剩余资本打开落后国家的大门,使之成为其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重要的投资场所。

(3)主要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列强本国经济的发展,给亚非拉落后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并促进了亚非拉落后国家的近代化。

(4)主要启示:落后国家只有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改变落后的政治经济体制,才能富国强兵,救亡图存。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领域:形成了以科技为依托,以垄断形式组织生产经营的模式。

(2)对社会制度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更加健全,人们的公民意识增强。

(3)对侵略方式的影响:殖民侵略进入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

(4)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英国的核心地位开始动摇,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加剧,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5)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大大改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在衣食住行方面,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

(6)对环境的影响:石油等能源大量用于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5.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

①确立: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英国最早发生和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大,还拥有广大的殖民地。

②丧失:19世纪末,英国丧失了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错失机遇,被美国德国迎头赶上。

(2)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①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力量削弱。

②表现;二战后,美国操纵了国际金融市场,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它的建立标志着美国在国际资本主义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3)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①原因: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

②表现: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罗荣渠认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的大趋势;具体来说,这是以现代化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文明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一般认为。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三是政治体制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民主共和的变化。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在西方近代文明的直接冲击下,与西方近代文明相汇合,并在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走上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考点: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近代化"这个概念虽然是中学历史教材中的一个新名词,但从近几年高考命题来看,却是一个屡考屡新的永恒命题。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既是当今社会的热点,又是历史教学的重点,而且其内容广泛,涉及诸多领域。可以说,中国近代现代史,就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发展史,在历年的高考中均以不同形式出现。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且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也仍在进行,因此,近代化问题仍然是历史考试的焦点问题之一,2006年高考极有可能涉及。除基本史实外,考查近代化的经验教训.从中概括出它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启示,可能性比较大。

考点一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一、知识梳理

(一)起步阶段(1 840~1 895年)

1 840年发生鸦片战争后,传统受到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 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经济领域。①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②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到商办的过程。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起步。③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领域。①《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近代化方案。②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③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领域。开始“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4、军事领域。创建近代海军。

5、起步阶段的特征。这一时期是器物层的近代化阶段,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主要特征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这一时期,近代化的历程主要在经济领域,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 895--1927年)

1、经济领域(工业化)。①甲午战争以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②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与清末新政。③一战期间,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2.政治领域(民主化)。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①资产阶级上层维新派领导了戊戌维新运动——近代以来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独立富强道路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②清政府进行了预备立宪。③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④资产阶级中下层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国成为时代潮流,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取得的伟大成果,也有力推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这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①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的失败。②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③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逆流。④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3.思想领域(理性化)。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人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主要表现在:①西方文化大量涌人,“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②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③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⑤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⑥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激进派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⑦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4.军事领域。百日维新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清末“新政”改革军制,编练新军。

5.文教领域。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①百日维新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开设经济特科,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②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为教育体制的改革扫除了障碍。③辛亥革命后,南京l临时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使民国初年的教育得到了发展,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人物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干将。

6.整体发展阶段的特征。这一时期是制度层和思想层的近代化阶段,也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整体发展”表现为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的内涵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得到全面体现、充分体现,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

(三)曲折前进阶段(1 927~1 949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①从外国手中夺回了部分“关税自主权",②建立国家银行,统一货币发行权,发行了“法币”。③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恢复,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但另一方面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以及外国资本输出又压制了民族资本的发展。在政治领域里形成了国民党一党专政,影响了民主制度的发展。

2.抗日战争期间,近代化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

3.解放战争期间,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4.曲折前进阶段的特征。这一时期,近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这20年虽然时间短,但近代化的程度有所深化。然而,中国毕竟没有为第一次现代化做好思想和知识准备,科学和民主的思想远远没有融入社会,农业文明的刚性依然没有被触动,封建专制意识仍然左右着中国。在外忧内患面前。第一次现代化取得的成就屈指可数,但为全面推进第一次现代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四)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

1949年新中国成立,拉开了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序幕。

1.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迈进。

2.经济领域。

第一时期:1949—1965年,重点发展工业化。①《共同纲领》把建设新中国的战略目标确定为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国家工业化。②建立了国营经济,开展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③1953年,中共提出了现代化的蓝图——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这是体现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的总路线。④1 956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不复存在。⑤“一五”计划确立了工业化方针,1 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⑥“一五"期间。经济建设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工矿业成就突出。⑦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中共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期间,继续重点发展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能源建设比较突出。⑨1959年12月,周恩来总理提出:“需要加速建设我们的国家。.使我们的国家更快地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国防的社会主义强国。一

第二时期:1966,--1976年,特点是“文化大革命”及其破坏。“文化大革命”在打破封建旧观念的同时.没有建立科学的新观念。它不仅没有带来生产的发展,反而造成了极大破坏,导致现代化建设一度中断。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建设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国防科技及以能源、汽车制造为主的重工业方面。 第三时期: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了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②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工业发展突飞猛进,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③“十五”计划的完成,我国实现了工业化,许多工程项目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④1992年,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⑤2002年,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政治领域。①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立.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②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制度,1949--1956年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③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了公民的权力和义务,以及后来对宪法的修订和完善;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④建立和不断地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⑤对少数民族实行民族平等、民主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⑥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_.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作

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全会还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决定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_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⑦1987年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作了全新发展,即不仅要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而且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上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⑧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5·3 1”重要讲话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物质文。明r、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是对中国现代化的新思考、新概括。

4.思想领域。①1957年整风运动;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③邓小平理论;④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

5.外交领域。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②三个世界的理论;③新中国的外交成就l;④“安邻”“睦邻"“富邻";⑤和平崛起。

6.军事、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现代化。

7.腾飞阶段的特征。这一时期,既是中国现代化突飞猛进的时期,也是现代化全面发展的时期。现代化的领导者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现代化沿着邓小平设计的“中国式道路”(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模式)快速推进,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正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高度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二、升华认识

(一)中国近代化的主要领域及内容

①经济领域:发展资本主义,在生产力上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②政治领域: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③思想领域:传播西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政治制度;④军事领域:创办近代的军队和军事工业;⑤外交领域: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二)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背景

1.中国近代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进行的,它开展的具体背景如下:①人口过剩与自然资源的相对短缺。②亡国灭种的民族生存危机: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手段对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社会动员作用。③政治衰败,国家四分五裂的乱世局面。④封建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

2.中国近代化面临着两大任务和出路:①任务:反抗外国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两者要同时并举,1949年前以争取民族独立为主,1949年后以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为主。②出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只有将反帝、反封建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取得近代化的成功。

3.推动中国近代化的主要动力群体:地主官僚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

(三)中国近代化的类型

史学界认为,现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各国的现代化历程又不尽相同,类型也有区别。英法美等国率先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并通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变革而逐步实现的现代化,称为“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受到西方列强侵略,开始以西方资本主义为榜样而进行现代化探索的国家的现代化称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中国的近代化属于后一种类型。

(四)争取民族独立与近代化的关系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要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以争取民族独立。同时,中国近代社会也要顺应世界历史的发展潮流,走向近代化。关于两者的关系,史学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

①二者相互交叉同步进行,互相影响。工业化为近代革命提供物质力量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为工业化开拓道路。②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保证,而近代化又是前者的最终目的n

民族独立与近代化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它们各有各的特定内容,民族独立是要改变国家民族被压迫的地位,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近代化则是要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发展近代工业,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生产力的问题。两个问题的内容不同,解决的方法也就不一样。人们无法同时并举来实现两个任务,或者毕其功于一役。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走革命的路,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取得民族独立,为中国实现近代化开辟道路。

(五)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1.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要想实现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后,中国的近代化才迎来新纪元。

2.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正是长期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也正是对外开放,使中国得以吸收和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一切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使中国走向世界。中国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3.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中国近化化的启动与发展过程,充满着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每一次斗争都是对封建思想的批判,都使价值观念得到更新。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形态,顽固阻碍着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清除它的影响是一项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

4.知识结构的变革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终极源泉。科技和教育水平是衡量知识结构变革程度的基本内容。欧美等国的近代化过程贯穿着三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而中国近代的科学技术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没有发展起来,直到1905年才废除科举制,开始建立新式的教育体制。科教兴国是实现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三、复习提示

1.掌握中国近代化经历的几个阶段及阶段特征。 2.准确掌握现代化的内涵。现代化是一项涉及价值取向、社会秩序、政治规范、制度运作、伦理认同等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确实也始终伴随着多方位的努力。从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社会演变历程来看,效法西方经历了器物、制度、观念三个依序递进的变革程式。这一程式反映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内在联系。

3.正确掌握中国近代史上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相互关系。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的发展目标是相互交叉而又同步进行的,两者是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

4.掌握中国近代化的三部曲。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三次历史事件,谱成中国近代化的三部曲。三者各自的得失及彼此间的内在联系.体现着中国近代化的基本进程及其特点。

5.比较中国与西方、中国与日本、中国与苏联走向近代化的异同点,从中获得启示。

6.辩证客观地认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现代化意识曲折探索的进程,中国人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7.掌握中国现代化与三次历史性巨变和三位伟大人物。三次历史性巨变为: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改革开放。三次巨变产生了三位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8.把握历史上现代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9.中国近代化也就是近代中国向资本主义化的社会转型,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因此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来考察近代中国的发展过程,有助于全景式地展现近代历史,并便于把握其发展规律。

10.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及其它现实社会的热点问题,找到与政治、地理学科的结合点.从多角度、多方面寻找切入点。

考点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

一、知识梳理

(一)产生(1 9世纪60、70年代):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这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始。早期著名的企业主要有“三厂一坊"。到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企业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近代商办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他们已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虽然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但它毕竟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实力薄弱。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重性。

(二)初步发展(1 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出现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其中下层革命派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

(三)短暂繁荣(1 91 2~1 91 9年):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次发展的机会,中国经济近代化出现了一个高潮。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并存,一起成为两大思潮。但好景不长,世界大战的结束打断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势头。这说明帝国主义侵略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因素(特别是在近代前期)。

(四)日益萎缩(1 927—1 937年):

国民政府统治肘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五)走向崩溃(1 937.1 949):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的加强,四大家族在国统区加强对工业的垄断,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官僚资本占有明显优势.再加上日本的侵略战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受到严重摧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遭到破产。

抗日战争后,国民党为了进行内战,出卖国家主权,同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导致美国货充斥中国市场,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国民政府发动内战,军费激增,造成通货膨胀,国统区经济处在崩溃边缘,中国的经济近代化陷入绝境。

(六)获得新生(建国以后):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没收了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企业,并将其转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鉴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仍占重要地位.人民政府合理调整工商业,使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在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中共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法,采取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成功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到1956

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中,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全面展开。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二、升华认识

(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特点

中国近代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背景下进行的,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有很大的区别:

1.从其产生来看,中国固,有的资本主义萌芽被打断,它是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

2.阻力大,近代化不仅遭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遭到官僚资本和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3.在阶级力量上,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则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

4.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不足。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主要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

5.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二)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

1.先天的不利条件。①资金准备不足。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②技术准备不足,只有手工技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③人才准备不足,只有经史子集型的人才,缺乏通晓国际现代化大势和能经营管理大机器生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④思想准备不足,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重陆轻海、重义轻利等观念,都是发展近代化工业的思想障碍。

2.面临三大政治障碍。①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西方列强依仗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种种特权,占领了中国绝大部分市场,导致中国资本主义始终得不到正常的充分的发展等)②封建专制主义的阻碍。(封建思想顽固、不思进取、不愿革新,中国资本主义长期遭到封建主义的压制、束缚乃至重重盘剥,缺乏必要的发展前提)③寓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摧残。(借助政权力量,对民族工业占有压倒优势,民族工业无力与之抗衡等)

3.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环境。①从道路上来看,欧美各国的工业化一般是从轻工业开始,扩展到重工业延伸至农业。而中国工业化则先重后轻,农业却严重拖后腿。欧美在工业化的同时,农业都有一个相应的、较大的变化.给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中国的近代化在从重工业领域中开始后,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变化,拖了工业化的后腿。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工业化开始前,资产阶级都通过政治革命掌握了统治权,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中国的民主革命直到新中国成立才最终完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②从决策上看,由于历届政府都代表反动落后的阶级,违背广大人民的利益,不可能从发展生产力的愿望出发来制定内外政策。近代历届政府没有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导致近代教育严重滞后,_中国现代化一直为缺少人才、技术而困扰,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近代化的正常进行。③从环境上来看,近代中国战争和革命不断发生。政局长期动荡不安,也影响了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①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②从政治上看,它导致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③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④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三、复习提示

1.掌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线索,包括产生及发展的不同阶段(鸦片战争后、甲午战后、一战期间、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过渡时期),各阶段发展的原因、特点及表现。

2.掌握近代时期各个阶段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特点及表现等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发展及资产阶级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4.认识建国初期中共合理调整工商业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根本目的。

5.准确理解近代工业和民族工业概念问题。近代工业包含了使用机器生产的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和官僚资本主义企业。中国近代工业最早出现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了一批船坞和工厂。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由商人、地主和官僚等投资兴办。

6.把握历史上工业化两种类型的道路。掌握两种道路的基本特点:一是资本主义工业化:二是社会主义工业化。

7.抓住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经济领域的变化。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两面性特点,进而决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特点,也决定了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密切相关。它还涉及到一些重要问题的历史根源,如“为什么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为什么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等,复习时应引起重视。

8.近年高考考查的内容多集中于对民族资本主义各个阶段的发展原因和特点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一系列政治活动和思想运动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的准确分析和理解。建议同学们在复习本专题时以这些内容作为重点,并且注意经济发展与政治、思想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

9.掌握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格局的变化。近代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内地的差距进一步拉大.除了政治、地理上的原因之外。其历史原因就是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大多位于东南沿海地区。

10.联系现代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沿岸能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区域,就得益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考点三 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一、知识梳理

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实际上反映出中国各阶级、阶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一)地主阶级的探索和实践

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放,眼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没有取得实际的效果。“师夷长技”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表明地主阶级抵抗派此时思想仍处在器物层次(只学习西方技术,不引进西方制度)。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师夷长

技以求富"等口号,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设学堂、派遣留学生,引进了一批西方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有进步意义。但由于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没有从根本上否认封建制度,因而学习西方的思想仍旧是停留在器物层次。

(二)农民阶级的探索及实践

19世纪中期,由于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以洪秀全、洪仁玕为首的农民阶级,先后提出、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等革命纲领,试图建立一个新型的社会。但由于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尤其根本上由于农民阶级所受的阶级和时代局限,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但是《资政新篇》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近代化方案,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华,义和团运动兴起,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由于农民阶级对帝国主义、清政府的认识不清,在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的绞杀下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表明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领导民主革命。

(三)民族资产阶级的探索与实践

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从洋务运动中分离出了早期维新派。他们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技,还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和议会制度。早期维新派以郑观应等为代表。由于早期维新派是从洋务运动中分化出来的,本身仍与地主阶级有着联系,他们的主张也并未真正付之于行动。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了。从此,中国人民御侮自强和实现现代化的理论有了重大突破。

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以“救亡图存”为号召,以《应诏统筹全局折》为施政纲领,在光绪皇帝的主持下,决定变法。由于顽固派的强烈反对,戊戌变法最终失败,表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旧中国行不通。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虽有发展,但受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限制。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要求。发动一系列起义,最终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了《临时约法》,这是中国政治近代化历程中的伟大成果。但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与妥协性,在帝国主义与袁世凯的威逼下,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成果,并一步步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资产阶级革命最终失败了。

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的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和共和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四)无产阶级的探索与实践

早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的无产阶级先于资产阶级在外商企业里诞生了。早期工人阶级的自发斗争,初步显示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进行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分子.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并于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参与和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国民大革命运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走上了独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

二、升华认识

1.中国现代化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但在甲午战争前主要限于经济领域。1 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化的一大转折,标志着现代化由经济领域转入政治领域。

2.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借助皇权进行政治变革的第一次尝试。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推翻帝制。创建共和国的第一个成功行动。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共和制度的建立。此后,虽然

发生过两次复辟帝制的事件,但政治现代化的总趋势不可逆转。历届民国政府不论封建军阀如何独占鳌头,但不少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也参与了政权。

3.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受义和团运动的冲击和八国联军侵略的鞭挞后,为巩固统治而被迫进行的改革。就其性质而言,应是资本主义的或带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中国近代民主化的进程。在新政中形成的立宪派,积极倡导兴办实业.抵制洋货,收回矿权、路权等,虽然反对革命派用武力推翻清政府,但在向清政府请愿立宪遭到拒绝后,便转而加人反清行列,支持辛亥革命。

4.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是资产阶级对国家政治民主化进行探索的两种理论模式,在政治行为上直接表现为资产阶级立宪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它们构成了晚清反对专制政治的两条阵线。革命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从正面有力地冲击了清朝专制统治。立宪派则从实业、教育、启蒙等多方面为民主大厦在中国的建成添砖加瓦,赢得了多数工商业资本家和开明士绅的支持。他们以谘议局和资政院为基地,利用合法手段从事反专制的斗争,掀起了请愿运动、抵制美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使清政府陷于困境,进退两难。

5.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两种观点,两种模式,既对立又统一。他们是在同一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股新的政治势力,他们的主张和要求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要求。他们同时以“救亡图存"为己任,爱国是二者的共同起点。虽然他们对帝国主义斗争存在一定的软弱性,但都希望中国从帝国主义的枷锁下解放出来,实现民族独立。他们都取法于西方,向西方学习。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作为革新中国与打击旧学的思想武器,最初取自西方的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说、进化论和以实验科学为基础的归纳方法等。他们都把中国的出路寄托于实现资本主义,因此反封建又是二者共同的目标。

6.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对于国家民主化仍有自己的特殊认识。民族资产阶级先是追随蒋介石,参与南京国民政府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一方面参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一方面又对蒋介石消极抗日、专制独裁、压制民族资本经济发展不满。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对美蒋抱过幻想,并企图走第三条道路,但最终还是站到人民斗争的行列,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支持和帮助中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大业。

三、复习提示

1.掌握近代各种政治力量对政治民主化探索与实践的基本情况。

2.把握中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趋势。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明清时期空前强化,进入近代后走向衰变,政治民主化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经历了从思想启蒙到社会运动再到制度变革的过程。

3.联系历史重大热点。2005年是“公车上书"110周年、中国、同盟会成立l。。周年以及《新青年》创刊90周年,这三个事件刚好涉及中国政治近代化探索的三次重大历史运动:维新变法运动、民主革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运动中先后掀起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深深影响到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此外,2006年是文革结束40周年,以史为鉴,吸取文革的教训,尤为重要。

4.联系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三个文明建设的精神。物质文明建设重点把握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健全市场机制、加强宏观调控、扩大就业、健全社保体制等几个方面。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点把握好民主制度、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精神文明建设重点放在弘扬和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上。

考点四 思想文化的近代化历程

一、知识梳理

1.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中国近代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思想启蒙。

2.太平天国运动中《资政新篇》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是中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近代化方案。

3.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

4.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

5.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从此以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6.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主张引进西方现代文明,弘扬平等人权,是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7.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二、升华认识

1.西学东渐的概念。西学泛指当时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东渐,意为向东方逐渐传人、渗透。这是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也是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的历史。

2.从鸦片战争到1 919年,中国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此后30年里,中国近代化虽有所深化,但发展缓慢,效果并不明显,近代化未能实现。

3.近代前期文化的两个阶段三个层次。

两个阶段:第一,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主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第二,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三个层次:第一,技术成果(器物层);第二,相关社会支持系统(制度层);第三,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气质等(思想层)。

4.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过程、影响及其特点。①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②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③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三、复习提示 1.掌握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过程、影响。 2.把握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过程、影响及特点。 3.掌握中国科学文化近代化的轨迹。先是传教士东来,西学东渐,后是“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于是不自觉或自觉地向西方学习.开始了西方近代文明首先是近代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在此过程中有激烈的冲撞,有艰难的移植,也有别具匠心的创造,最后导向中国科学文化的近代化。

4.正确认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及影响。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有两个明显目的:一是培养殖民地人才;二是混淆和动摇民众的爱国和民族精神,为其政治侵略服务。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也为西学传人中国提供了条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促使中国社会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引起内部的观念对立和斗争(对封建地主阶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都是如此)。

5.联系时政热点,树立正确的文明观和文化观。

第十五专题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经济全球化

主干知识整合

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形成的过程

(1)16~18世纪开始形成时期

14、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成为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整体,还推动了海外殖民扩张,伴随着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19世纪前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形成时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加紧殖

民扩张,许多国家沦为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最终形成时期

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为了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思考讨论

想一想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提示: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对外的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市场的逐步形成,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原料、资本和广阔的市场条件,又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认识

(1)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动力,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

(2)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冲击瓦解着东方各国旧的经济结构,促进了东方各国的近代化。

(3)也给东方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东方的长期贫穷和落后,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二、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体系演变

1.演变过程

(1)18世纪中期~1944年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①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19世纪早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加紧殖民扩张,拥有广大的殖民地,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霸主,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逐步形成。②一战英国经济受到削弱,英镑地位动摇,二战使英国经济受到严重削弱,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

(2)1944~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二战中西欧各国普遍衰弱,美国大发战争横财,拥有最雄厚的工业资本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20世纪70年代伴随西欧和日本的恢复与崛起,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冲击,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

(3)欧元的崛起:1999年1月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成功启动,标志着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正式建立。

2.认识

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或联盟的建立取决于各国或集团经济实力,反映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衰和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三、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

1.经济全球化

(1)含义: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竞争和制约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思考讨论

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发展将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

提示:它将有效地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推动我国在WTO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参与WTO规则的制定,保障我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2)实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3)贸易自由化体系的建立: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转,这一体制的确立大大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区域集团化

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三大经济区域集团。

3.认识

(1)经济的全球化是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对世界各地区、各国家的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2)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正面临空前的压力与挑战,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3)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的关系:经济区域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起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4)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入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发展经济之路,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加入,趋利避害。

四、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过程

(1)1500~1945年资本主义萌芽和两次工业革命都开始于欧洲,使欧洲长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中心。

(2)1945年~20世纪70年代,日本、德国战败,欧洲普遍衰落,美国掌握世界霸权,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贸易体系。

(3)20世纪70年代至今天,美国经济相对衰落,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4)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亚洲、拉丁美洲出现一批新型的工业化国家(如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经济增长速度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形成环太平洋经济区。

2.认识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有欧洲中心—美国中心—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过程。经济政治的多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X”综合向导

一、科内综合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原因,基本途径及评价

从1500年~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在资本主义萌芽以及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通过不断的海外殖民扩张来完成的。它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把亚非拉大多数国家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冲击了这些落后地区旧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促进了这些地区的近代化,促进了世界各地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也给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这些地区长期的贫穷和落后。

2.欧洲一体化进程

(1)1951年欧洲煤钢联营建立,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组成,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2)1993年欧共体12国结成欧洲经济政治联盟,1994年增至15个国家。

(3)1999年1月,欧洲单一货币欧元启动,标志着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正式建立,欧元的启动对欧元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3.工业化国家对落后民族的征服活动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对市场的需求。

(2)主要手段:用炮舰、廉价商品、剩余资本打开落后国家的大门,使之成为其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重要的投资场所。

(3)主要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列强本国经济的发展,给亚非拉落后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并促进了亚非拉落后国家的近代化。

(4)主要启示:落后国家只有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改变落后的政治经济体制,才能富国强兵,救亡图存。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领域:形成了以科技为依托,以垄断形式组织生产经营的模式。

(2)对社会制度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更加健全,人们的公民意识增强。

(3)对侵略方式的影响:殖民侵略进入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

(4)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英国的核心地位开始动摇,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加剧,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5)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大大改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在衣食住行方面,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

(6)对环境的影响:石油等能源大量用于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5.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

①确立: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英国最早发生和完成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大,还拥有广大的殖民地。

②丧失:19世纪末,英国丧失了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错失机遇,被美国德国迎头赶上。

(2)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①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力量削弱。

②表现;二战后,美国操纵了国际金融市场,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它的建立标志着美国在国际资本主义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3)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①原因: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

②表现: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相关文章

  • 2012高考历史备考指南
  • 2012高考历史备考指南 新学年伊始,高三年级的同学即将面临紧张的复习生活.就历史学科而言,高考前一般要经历两至三轮的知识复习,同学们应采用怎样的方法以达到怎样的复习效果,试谈拙见. 一.按照通史体系,尽快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框架. 按照惯 ...查看


  • 2013历史高考备考经验总结
  • 清水县第六中学 2013高考历史备考经验总结 历史学科组 张锋 2013年文科综合(新课标全国卷II)历史部分试题分析 一.2013年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结构和题型基本保持去年风格 题量.分值不变:今年的历史试题仍为18道.其中,选择题12道, ...查看


  • 中国近代史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中国近代史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讲 顺乎世界之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晚清中国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2)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不断对外侵略扩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查看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读后感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读后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读后感 <邓小平选集>第三卷中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最近我看了好几遍,颇有感触.这是邓小平同志两次谈话的节录,分别摘自一九八八年九月五日会见捷克斯洛 ...查看


  • 高考冲刺卷四
  • 2015届高考冲刺九套卷 历史(第4卷) 1.<殷周制度论>在谈及周代的宗法制时说:"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宁之于天,争乃不生." 其中"天"是指 A.辨别是非善恶的天理 B.确定继承人选的 ...查看


  •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解答规律探索(肖先成)
  •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解答规律探索(一) 〇肖先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历史体验以 及对历史的探究.考试大纲在"论证和探讨问题"中也 加深了对历史学科素养的要求: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 ...查看


  • 山东大学校长书记2012新年贺词 -高考频道-中国教育在线
  • 山东大学校长书记2012新年贺词 http://gaokao.eol.cn/ 来源: 作者: 2012-01-03 字体:大 中 小 中国高考改革的路线图 北约自主招生面试安排 华约自主招生面试安排 卓越自主招生面试安排 根据性格和兴趣选专 ...查看


  • 2012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
  • 2012年高考政治时政热点(2) [热点点击]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7月1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由吴邦国主持.习近平宣读中共中央关于表彰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的决定.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会 ...查看


  • 探究"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教学的疑难问题
  • 探究"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教学的疑难问题 2011年7月17日-2011年7月18日 尚未开始 课程视频 课程文本:高端备课: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题5 作业 专家声音 专题评论 课程视频.课程文本.拓展资料 点击可展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