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简答 (2)

1. 夷陵之战

公元222年,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为名,调集大量兵力亲征东吴,望夺回荆州。孙权派陆逊统帅,采取火攻大败蜀军,刘备退回蜀中。三大集团疆域固定,三局鼎立形成,夷陵之战刘备夺取荆州意图失败,孙吴政权统治加强,三国鼎立形成。

2. 世袭领兵制

东吴政权允许世家大族将领士兵可以世袭的政策,体现东吴政权对豪强和世家大族,的优客态度,使江南世家豪族势力迅速发展起来,后来形成了吴姓门阀,是政治支柱之一。

3. 士家制

三国曹魏政权推行的一项户籍行政制度,用来控制兵士来源。士家制是指军屯土地上的生产者。士兵及家属另立户籍,不可改籍,婚姻只能内部进行,军士逃亡累及家属。其地位低,受统治者压迫,虽有反抗逃亡,但当时战争时期社会生产基本进行,有一定基本意义。

4. 九品中正制

曹丕为争取世家大族支持,推行九品中正制,中正官对士人进行评价。选拔官员。品是综合其德才门第,状是其德才评语。最初既包括唯才是举精神,且 照顾世族利益。后来却由中正官控制。形成了全凭门第的状况,形成了世族地位垄断,为门阀制度形成铺平道路。

5. 诸葛亮治蜀

诸葛亮治蜀在政治上针对益州的社会弊端而严格执行法制,制定《蜀科》,明确法规打击不法地主,维护社会稳定,在其执法期间,蜀国政治在其三国中最好,,诸葛亮推行法制,政治清明,社会风气好转。

6. 豪强地主兼并之法

三国时期曹操推行抑制豪强举措之一,禁止兼并土地,否认免疫免税特权,曹操本人带头缴税,抑强扶弱打击横行不法官员,有效打击豪强势力,使人生活有所提高,阶级矛盾缓和,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利于生产发展,为南征北战奠定经济基础,社会基础。

7. 高平陵之战

公元429年,曹爽等人陪同曹芳拜谒魏明帝高平陵,司马懿趁机在洛阳发动政变,将曹爽等人一网打尽,夺得朝中大权,史称高平陵之变,司马氏集团从此开始专政,其势力日益强大,夺得政权。为其建立西晋奠定基础。

8. 河阴之变

北魏分裂时期,孝文帝被其母毒死,朱荣以此为借口进军洛阳,沉太后皇帝于黄河,围杀大臣,史称河阴之变,汉化的鲜卑贵族世族遭到毁灭性打击,北魏统治阶级内部进行最高统治权斗争,地区再次动荡不已,经济破坏人民死亡无数。

9. 占田制

西晋土地赋税制度,它既保证政府收入世族特权,并不是官府授田,也不是地主授田,是在屯田制破坏下,允许农民开垦荒地,对官僚世族占田荫亲荫客特权的规定,使其占有大量土地。

10. 八王之乱

司马炎建立西晋,放纵门阀扩大宗室权利,为八王之乱伏下隐患。惠帝继位。其智力缺陷无力执政,立即爆发争夺斗争,先后有八位王室皇后太后卷入集中,历时十六年,社会生产衰败流民无数,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农民大起义,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人口南迁经济中心转移。

11. 刘裕

南朝建立者,两度北伐收复洛阳长安,对内评定战乱,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军事家,执政期间吸取前朝教训,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轻徭薄赋废除苛法,改善政治和社会状况,对汉文化发展有重大影响。

12. 土断政策

东晋时期经济政策之一,主要是整顿户籍,撤销郡县,编入户籍,向国家缴纳赋税,承担徭役,土断政策整顿了国家税收,抑制土地兼并,使经济增加,缓和阶段矛盾,提高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和统治,南朝继续推行。

13. 谱学

东晋以来世族门阀鼎盛,为显示自身家族的辉煌地位,严格区分庶族世族,加强家谱修订,形成风气,精心研究之人众多,谱学兴盛反映了世族门阀制度鼎盛,反应南朝时期世族地位,心理脆弱的社会现实。

14. 萧衍治梁

萧衍建立梁朝,史称梁武帝,勤于政务,对发展我国教育与文化作出巨大贡献,随其政治举措不当,望摆平世族与寒门关系,纵容官吏贪污吏治腐败,大肆提倡佛教,立为国教,农民经济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加重,侯景投降,却逼其起兵谋反,南朝衰落。

15. 北朝

北朝与南朝对立而言,指在北方的五个封建政权与南方四个朝代对立,北魏439年至隋朝581年,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少数民族封建化对我国土地制度发展产生做出贡献,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对我国土地制度发展产生影响,北周统治者府兵制对军制产生影响。

16. 三省六部制

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唐代完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起草诏令,为决策机关。门下省封驳审议,为审议机关。尚书省为行政机关,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是中国官制重大变革,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维护国家统一。

17. 常举

唐朝科举一种,分为常科和制举,明经和进士成为其重要科目,唐高宗后对进士科重视,其来源是生徒和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为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为省试。

18. 大索貌阅

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政策,大索貌阅指根据户籍薄上登记的情况与本人进行核对,以防止诈老诈小,避租役,整顿户籍人口,是国家掌握更多的人口,有利于征收赋税徭役,增加收入。

19. 府兵制

西魏首创隋唐完善,府兵制兵民分制,府兵及其家属自成体系,不归州县管辖,成为世家大族控制工具,隋改革,保留军籍隶属军民,从事农业生产承担军事义务,使均田制与府兵制结合,节省开支,加强中央集权。749年瓦解。

20. 《贞观政要》

一部论证史书,全书十卷四十篇,记载了政治经济上重大措施,唐朝建立后吸收隋朝灭亡教训,励精图治,群臣和统治者共同探讨隋亡教训,论证国家发展之道,群臣合力开创中国历史一个繁荣时代。

21. 开元之治

唐玄宗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在位44年,前期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发展,提倡文教,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世界上的强国,史称开元盛世,前后共29年。

22. 《氏族志》

为提高皇权地位,扩大关陇世族影响性,唐太宗命人对李唐王朝贡献大小,为原则重新正《氏族志》,以李唐王朝为首,外戚次之,极大削弱山东世族,提升了关陇世族和庶族地主,维护皇权。

23. 刘晏改革

唐代安史之乱之后社会生产衰败,唐代出现财政危机,刘晏大力改革。盐政实行专卖政策,漕运疏浚河道分段运输雇人服役,土地改革确保粮食充足,设立常平仓。他的改革措施有利于财政收入增加,为中唐以后继续存在奠定经济基础。

24. 四镇之乱

建中二年,李宝臣死其子请为留后,实行藩镇传子,德宗不允,战时遂起,兵败被杀但因瓜分领地不均,再次叛乱,德宗派人赴援,但因赏赐未出,兵士有变,最终包围平定,由子传制引起的藩镇叛乱平息。

25. 永贞革新

顺宗时期年号永贞,重用大臣针对唐朝社会积弊着手改革,计划收回宦官统领兵权,但未成功,取消宦官借以掠夺百姓财务的宫市,抑制藩镇,史称永贞革新,改革触动了宦官集团和节度使利益,最终失败,传位太子。八人被贬。

26.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在宦官专权的日子里,官员反对宦官从而遭到排挤打击,依附宦官分为两派,以牛党和李党,两派相互倾扎,争吵不休,宪宗开始宣宗结束,四十年的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高官争权的现象,使唐朝走向灭亡。

27. 捺钵制

28. 投下军州

辽特殊的地方行政制度,由其宗室外戚部族首领担任,以其所分得的俘获设置,投下军州有很大权限,对中央机构形成威胁,投下户一面接受政府统治,一面依附投下主,随封建因素增长,变成两税户,中央集权趋势加强。

29. 三州三关

30. 养兵政策

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而实行政策,将兵民分治重文轻武,对军民将领给予物质优惠减少权力,对辽和西夏采取采取守势,士兵素质差战斗力低,佣兵社会危害,大量军队造成运费开支巨大,使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加深。

31. 监司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而设立的官职,北宋地方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转运司(转运使,主管财政,简称漕臣)提点刑狱司(提点刑狱,主管司法监察,简称宪臣)安抚司(安抚使,主管军事,简称帅臣)提举常平司(主管开仓救济,农田水利)除安抚司外,统称监司,极大地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官僚机构,加剧危机。

32. 《十事疏》

范仲淹1043年宋仁宗上疏,指出改革十个方面,内容包括庆历新政中整顿吏治考核官吏,裁剪庸官惩治贪官,改革科举精简机构,培养人才发展生产,保障民生减轻赋税,发展军屯加强边防。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缓和矛盾。

33. 青苗法

青苗法又称常平给敛法,常平敛散法,中国宋朝王安石变法措施,宋超初期,在各地设有常平,惠民仓库,调剂人民粮食歉收时的粮食不足,但收效不大,1068年,各地仓库积存钱谷1500余石。

34. 猛安谋克制

猛安谋克制度是女真人在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组织,完颜阿骨打对其加以发展,使它成为特殊的行政机制,设立万夫长千夫长,规定三万夫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为民兵合一组织,平时生产战时出征,节约开支,保有战斗力。

35. 宋金海上之盟

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攻打辽,占据很多城池,声势大振,以宋徽宗为首的北宋统治集团看到辽灭亡之势,与金夹攻辽朝。1120年宋金订立海上之盟,条约拟订北宋与金攻辽,十六州归宋,送给金银和绢帛于金。

36. 绍兴和议

1141年南宋与金签订合约,史称绍兴和议,主要内容为规定宋金关系,宋向金称臣,边界为东至淮河,西至大散关,进贡岁币银两绢帛,绍兴和议体现了南宋朝廷软弱苟安,缺乏民族气节,标志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37. 屯田军

女真族封建化过程中产生的地方行政组织。在封建化过程中将猛安谋克制加以改造发展,变为屯田军,贫民成为自耕农,贵族为封建地主,租赁关系发展,屯田军成为地方行政组织,推动女真封建化发展。

38. 四种人等

元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特权,对各民族进行分化,先征服地区地位高,元世祖时期把全国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在法律地位政治待遇经济负担及其他权利义务上都有不平等规定,激化矛盾,埋下隐患。

39. 宣政院

元处理西藏地区事务和管理全面宗教事务机构,长官为宣政司,区政教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可直接向皇帝奏事,宣政院设立使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地方行政区域,确立政治与宗教制度,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40. 行省制度

元代地方行政体制,行省是行中书省简称,长官是丞相,元代化为是个行省,以下是州县,由蒙古贵族担任长官,行省制度确立从政治上巩固国家统一,保证中央集权,是我国政治制度重大改革,为地方行政体制建设及名称奠定。

41. 胡蓝之狱

明太祖朱元璋加强皇权,削弱功臣权利,巩固皇权王朝,以左丞相胡惟庸谋反为罪名,将其诛杀,打击功臣大兴党狱,后再次掀起胡党之狱,诛杀三万余人,史称胡蓝之狱,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造成人才凋零,为战乱埋下隐患。

42. 内阁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设殿阁大学士,辅佐皇帝处理奏事,明成祖时正式形成内阁,但不属于正式官僚机构,之后权利进一步提升,凌驾六部之上,产生内阁首辅。反映出皇权加强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43. 通政使司

管署名,简称通政司。中国明代中央掌受内外章疏封驳之事的官署,前身为察言司,掌四方章奏,通政使参与国家大政,执掌出纳帝命,通达下情,洪武十二年,进一步加强其权利。

44. 黄册和鱼鳞图册

黄册:明初恢复发展生产所制定户口制度,因送给户部总册为黄纸装裱,故称黄册,所登记的人丁与资产为政府征派赋役,徭役依据。是户口总册。

鱼鳞图册:清丈土地汇编图册,因为鱼鳞状,故叫鱼鳞图册,标明土地肥瘠,户主姓名,周界等,为国家税收提供便利,抑制豪强地主,增加收入,促进发展。

45. 开中法

明代为解决军粮不足,允许商屯,商人组织人员运输粮食到指定地点,获得一定数额食盐领取凭证进行贩卖,称为开中,满足军粮需求促进农业恢复发展,推动商品经济,但中叶以后私盐增加,提升开中米数,开中制度日益衰落。

46. 《大诰》

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写定刑典,发布《大诰》整理审判贪腐方面重大案件,以诰文的形式向全国发布,告诫官吏,不能重蹈覆辙,包括四部分。反应明太祖的思想,因国语严酷,后不再实行。

47. 南倭北虏

明代中叶内外忧患体现,边防松弛朝政腐败,给日本和蒙古可趁之机,东南沿海日本浪人勾结中国海监进行劫掠屠杀人民,破坏东南沿海发展,北方蒙古对明朝统治进行威胁,明英宗爆发本土之变,英宗被俘,北方边境严重受到威胁。

48. 一条鞭法

张居正改革重点,下令清查全国土地针对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田赋折合银两征收,统一役法摊丁入地,是我国赋税制度重大改革,是租税制地租向货币制地租过度,促进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手工业发展。

49. 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代初年中央权力机关,清特殊最高权力机关,参与者为贵族是军事民主制残留,但不利于加强皇权和争取汉族地主支持,康熙设立南书房,雍正设军机处,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利,乾隆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废止。

50. 逃人投充

逃人指清初脱离主人在逃的农奴仆人,满洲社会在入关前后发展到封建农奴制阶段,满洲将士以打仗为职业, 不从事社会生产,他们圈占大量田地,推行编庄制度,奴隶壮丁从事生产。汉族农民投靠满洲人为奴,称为投充。

51. 三藩叛乱

三藩是云南平西王吴三桂,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他们形成割据势力日益膨胀,对统一构成威胁,康熙削藩,三藩相继叛乱,康熙指挥得当,平定叛乱,消除地方割据势力,避免分裂,加强对西南管辖,利于统一发展。

52. 驻藏大臣

1727年清设驻藏大臣,监督地方管理事务加强管理,颁布《西藏善后章程》,事务由大臣班禅达赖共同处理,军事经济高,政治平等,僧俗官员由此共同筛选,军队进驻西藏,使其关系更加紧密,有利于统一。

53. 《钦定西藏章程》

为加强管理而颁布,共一百多条,明确规定驻藏大臣督办西藏事务,,地位与达赖班禅相当,大小官员由其选拔,代表中央视察全境,主持事务,利于西藏自身发展,与中央关系密切。

54. 改土归流

清政府加强对西南地区控制,1726年改土归流,土是土司制度,流是流官,由中央派官吏,加强中央征服对西南边界地区管辖,1731年基本完成,取得重大成果,有利于其稳定发展,有利于统一巩固。

55. 内务府理藩院

内务府是清朝管理宫廷事务的机构,为清代特有,始设于顺治初年,仿明制改内务府为十三衙门,后复设内务府。理藩院是清朝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最高权力机构,也负责处理对俄罗斯的外交事务。

1. 夷陵之战

公元222年,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为名,调集大量兵力亲征东吴,望夺回荆州。孙权派陆逊统帅,采取火攻大败蜀军,刘备退回蜀中。三大集团疆域固定,三局鼎立形成,夷陵之战刘备夺取荆州意图失败,孙吴政权统治加强,三国鼎立形成。

2. 世袭领兵制

东吴政权允许世家大族将领士兵可以世袭的政策,体现东吴政权对豪强和世家大族,的优客态度,使江南世家豪族势力迅速发展起来,后来形成了吴姓门阀,是政治支柱之一。

3. 士家制

三国曹魏政权推行的一项户籍行政制度,用来控制兵士来源。士家制是指军屯土地上的生产者。士兵及家属另立户籍,不可改籍,婚姻只能内部进行,军士逃亡累及家属。其地位低,受统治者压迫,虽有反抗逃亡,但当时战争时期社会生产基本进行,有一定基本意义。

4. 九品中正制

曹丕为争取世家大族支持,推行九品中正制,中正官对士人进行评价。选拔官员。品是综合其德才门第,状是其德才评语。最初既包括唯才是举精神,且 照顾世族利益。后来却由中正官控制。形成了全凭门第的状况,形成了世族地位垄断,为门阀制度形成铺平道路。

5. 诸葛亮治蜀

诸葛亮治蜀在政治上针对益州的社会弊端而严格执行法制,制定《蜀科》,明确法规打击不法地主,维护社会稳定,在其执法期间,蜀国政治在其三国中最好,,诸葛亮推行法制,政治清明,社会风气好转。

6. 豪强地主兼并之法

三国时期曹操推行抑制豪强举措之一,禁止兼并土地,否认免疫免税特权,曹操本人带头缴税,抑强扶弱打击横行不法官员,有效打击豪强势力,使人生活有所提高,阶级矛盾缓和,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利于生产发展,为南征北战奠定经济基础,社会基础。

7. 高平陵之战

公元429年,曹爽等人陪同曹芳拜谒魏明帝高平陵,司马懿趁机在洛阳发动政变,将曹爽等人一网打尽,夺得朝中大权,史称高平陵之变,司马氏集团从此开始专政,其势力日益强大,夺得政权。为其建立西晋奠定基础。

8. 河阴之变

北魏分裂时期,孝文帝被其母毒死,朱荣以此为借口进军洛阳,沉太后皇帝于黄河,围杀大臣,史称河阴之变,汉化的鲜卑贵族世族遭到毁灭性打击,北魏统治阶级内部进行最高统治权斗争,地区再次动荡不已,经济破坏人民死亡无数。

9. 占田制

西晋土地赋税制度,它既保证政府收入世族特权,并不是官府授田,也不是地主授田,是在屯田制破坏下,允许农民开垦荒地,对官僚世族占田荫亲荫客特权的规定,使其占有大量土地。

10. 八王之乱

司马炎建立西晋,放纵门阀扩大宗室权利,为八王之乱伏下隐患。惠帝继位。其智力缺陷无力执政,立即爆发争夺斗争,先后有八位王室皇后太后卷入集中,历时十六年,社会生产衰败流民无数,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农民大起义,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人口南迁经济中心转移。

11. 刘裕

南朝建立者,两度北伐收复洛阳长安,对内评定战乱,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军事家,执政期间吸取前朝教训,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轻徭薄赋废除苛法,改善政治和社会状况,对汉文化发展有重大影响。

12. 土断政策

东晋时期经济政策之一,主要是整顿户籍,撤销郡县,编入户籍,向国家缴纳赋税,承担徭役,土断政策整顿了国家税收,抑制土地兼并,使经济增加,缓和阶段矛盾,提高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和统治,南朝继续推行。

13. 谱学

东晋以来世族门阀鼎盛,为显示自身家族的辉煌地位,严格区分庶族世族,加强家谱修订,形成风气,精心研究之人众多,谱学兴盛反映了世族门阀制度鼎盛,反应南朝时期世族地位,心理脆弱的社会现实。

14. 萧衍治梁

萧衍建立梁朝,史称梁武帝,勤于政务,对发展我国教育与文化作出巨大贡献,随其政治举措不当,望摆平世族与寒门关系,纵容官吏贪污吏治腐败,大肆提倡佛教,立为国教,农民经济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加重,侯景投降,却逼其起兵谋反,南朝衰落。

15. 北朝

北朝与南朝对立而言,指在北方的五个封建政权与南方四个朝代对立,北魏439年至隋朝581年,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少数民族封建化对我国土地制度发展产生做出贡献,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对我国土地制度发展产生影响,北周统治者府兵制对军制产生影响。

16. 三省六部制

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唐代完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起草诏令,为决策机关。门下省封驳审议,为审议机关。尚书省为行政机关,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是中国官制重大变革,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维护国家统一。

17. 常举

唐朝科举一种,分为常科和制举,明经和进士成为其重要科目,唐高宗后对进士科重视,其来源是生徒和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为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为省试。

18. 大索貌阅

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政策,大索貌阅指根据户籍薄上登记的情况与本人进行核对,以防止诈老诈小,避租役,整顿户籍人口,是国家掌握更多的人口,有利于征收赋税徭役,增加收入。

19. 府兵制

西魏首创隋唐完善,府兵制兵民分制,府兵及其家属自成体系,不归州县管辖,成为世家大族控制工具,隋改革,保留军籍隶属军民,从事农业生产承担军事义务,使均田制与府兵制结合,节省开支,加强中央集权。749年瓦解。

20. 《贞观政要》

一部论证史书,全书十卷四十篇,记载了政治经济上重大措施,唐朝建立后吸收隋朝灭亡教训,励精图治,群臣和统治者共同探讨隋亡教训,论证国家发展之道,群臣合力开创中国历史一个繁荣时代。

21. 开元之治

唐玄宗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在位44年,前期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发展,提倡文教,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世界上的强国,史称开元盛世,前后共29年。

22. 《氏族志》

为提高皇权地位,扩大关陇世族影响性,唐太宗命人对李唐王朝贡献大小,为原则重新正《氏族志》,以李唐王朝为首,外戚次之,极大削弱山东世族,提升了关陇世族和庶族地主,维护皇权。

23. 刘晏改革

唐代安史之乱之后社会生产衰败,唐代出现财政危机,刘晏大力改革。盐政实行专卖政策,漕运疏浚河道分段运输雇人服役,土地改革确保粮食充足,设立常平仓。他的改革措施有利于财政收入增加,为中唐以后继续存在奠定经济基础。

24. 四镇之乱

建中二年,李宝臣死其子请为留后,实行藩镇传子,德宗不允,战时遂起,兵败被杀但因瓜分领地不均,再次叛乱,德宗派人赴援,但因赏赐未出,兵士有变,最终包围平定,由子传制引起的藩镇叛乱平息。

25. 永贞革新

顺宗时期年号永贞,重用大臣针对唐朝社会积弊着手改革,计划收回宦官统领兵权,但未成功,取消宦官借以掠夺百姓财务的宫市,抑制藩镇,史称永贞革新,改革触动了宦官集团和节度使利益,最终失败,传位太子。八人被贬。

26.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在宦官专权的日子里,官员反对宦官从而遭到排挤打击,依附宦官分为两派,以牛党和李党,两派相互倾扎,争吵不休,宪宗开始宣宗结束,四十年的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高官争权的现象,使唐朝走向灭亡。

27. 捺钵制

28. 投下军州

辽特殊的地方行政制度,由其宗室外戚部族首领担任,以其所分得的俘获设置,投下军州有很大权限,对中央机构形成威胁,投下户一面接受政府统治,一面依附投下主,随封建因素增长,变成两税户,中央集权趋势加强。

29. 三州三关

30. 养兵政策

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而实行政策,将兵民分治重文轻武,对军民将领给予物质优惠减少权力,对辽和西夏采取采取守势,士兵素质差战斗力低,佣兵社会危害,大量军队造成运费开支巨大,使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加深。

31. 监司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而设立的官职,北宋地方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转运司(转运使,主管财政,简称漕臣)提点刑狱司(提点刑狱,主管司法监察,简称宪臣)安抚司(安抚使,主管军事,简称帅臣)提举常平司(主管开仓救济,农田水利)除安抚司外,统称监司,极大地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官僚机构,加剧危机。

32. 《十事疏》

范仲淹1043年宋仁宗上疏,指出改革十个方面,内容包括庆历新政中整顿吏治考核官吏,裁剪庸官惩治贪官,改革科举精简机构,培养人才发展生产,保障民生减轻赋税,发展军屯加强边防。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缓和矛盾。

33. 青苗法

青苗法又称常平给敛法,常平敛散法,中国宋朝王安石变法措施,宋超初期,在各地设有常平,惠民仓库,调剂人民粮食歉收时的粮食不足,但收效不大,1068年,各地仓库积存钱谷1500余石。

34. 猛安谋克制

猛安谋克制度是女真人在氏族社会末期的部落组织,完颜阿骨打对其加以发展,使它成为特殊的行政机制,设立万夫长千夫长,规定三万夫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为民兵合一组织,平时生产战时出征,节约开支,保有战斗力。

35. 宋金海上之盟

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攻打辽,占据很多城池,声势大振,以宋徽宗为首的北宋统治集团看到辽灭亡之势,与金夹攻辽朝。1120年宋金订立海上之盟,条约拟订北宋与金攻辽,十六州归宋,送给金银和绢帛于金。

36. 绍兴和议

1141年南宋与金签订合约,史称绍兴和议,主要内容为规定宋金关系,宋向金称臣,边界为东至淮河,西至大散关,进贡岁币银两绢帛,绍兴和议体现了南宋朝廷软弱苟安,缺乏民族气节,标志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37. 屯田军

女真族封建化过程中产生的地方行政组织。在封建化过程中将猛安谋克制加以改造发展,变为屯田军,贫民成为自耕农,贵族为封建地主,租赁关系发展,屯田军成为地方行政组织,推动女真封建化发展。

38. 四种人等

元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特权,对各民族进行分化,先征服地区地位高,元世祖时期把全国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在法律地位政治待遇经济负担及其他权利义务上都有不平等规定,激化矛盾,埋下隐患。

39. 宣政院

元处理西藏地区事务和管理全面宗教事务机构,长官为宣政司,区政教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可直接向皇帝奏事,宣政院设立使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地方行政区域,确立政治与宗教制度,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40. 行省制度

元代地方行政体制,行省是行中书省简称,长官是丞相,元代化为是个行省,以下是州县,由蒙古贵族担任长官,行省制度确立从政治上巩固国家统一,保证中央集权,是我国政治制度重大改革,为地方行政体制建设及名称奠定。

41. 胡蓝之狱

明太祖朱元璋加强皇权,削弱功臣权利,巩固皇权王朝,以左丞相胡惟庸谋反为罪名,将其诛杀,打击功臣大兴党狱,后再次掀起胡党之狱,诛杀三万余人,史称胡蓝之狱,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造成人才凋零,为战乱埋下隐患。

42. 内阁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设殿阁大学士,辅佐皇帝处理奏事,明成祖时正式形成内阁,但不属于正式官僚机构,之后权利进一步提升,凌驾六部之上,产生内阁首辅。反映出皇权加强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43. 通政使司

管署名,简称通政司。中国明代中央掌受内外章疏封驳之事的官署,前身为察言司,掌四方章奏,通政使参与国家大政,执掌出纳帝命,通达下情,洪武十二年,进一步加强其权利。

44. 黄册和鱼鳞图册

黄册:明初恢复发展生产所制定户口制度,因送给户部总册为黄纸装裱,故称黄册,所登记的人丁与资产为政府征派赋役,徭役依据。是户口总册。

鱼鳞图册:清丈土地汇编图册,因为鱼鳞状,故叫鱼鳞图册,标明土地肥瘠,户主姓名,周界等,为国家税收提供便利,抑制豪强地主,增加收入,促进发展。

45. 开中法

明代为解决军粮不足,允许商屯,商人组织人员运输粮食到指定地点,获得一定数额食盐领取凭证进行贩卖,称为开中,满足军粮需求促进农业恢复发展,推动商品经济,但中叶以后私盐增加,提升开中米数,开中制度日益衰落。

46. 《大诰》

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写定刑典,发布《大诰》整理审判贪腐方面重大案件,以诰文的形式向全国发布,告诫官吏,不能重蹈覆辙,包括四部分。反应明太祖的思想,因国语严酷,后不再实行。

47. 南倭北虏

明代中叶内外忧患体现,边防松弛朝政腐败,给日本和蒙古可趁之机,东南沿海日本浪人勾结中国海监进行劫掠屠杀人民,破坏东南沿海发展,北方蒙古对明朝统治进行威胁,明英宗爆发本土之变,英宗被俘,北方边境严重受到威胁。

48. 一条鞭法

张居正改革重点,下令清查全国土地针对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田赋折合银两征收,统一役法摊丁入地,是我国赋税制度重大改革,是租税制地租向货币制地租过度,促进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手工业发展。

49. 议政王大臣会议

清代初年中央权力机关,清特殊最高权力机关,参与者为贵族是军事民主制残留,但不利于加强皇权和争取汉族地主支持,康熙设立南书房,雍正设军机处,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利,乾隆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废止。

50. 逃人投充

逃人指清初脱离主人在逃的农奴仆人,满洲社会在入关前后发展到封建农奴制阶段,满洲将士以打仗为职业, 不从事社会生产,他们圈占大量田地,推行编庄制度,奴隶壮丁从事生产。汉族农民投靠满洲人为奴,称为投充。

51. 三藩叛乱

三藩是云南平西王吴三桂,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他们形成割据势力日益膨胀,对统一构成威胁,康熙削藩,三藩相继叛乱,康熙指挥得当,平定叛乱,消除地方割据势力,避免分裂,加强对西南管辖,利于统一发展。

52. 驻藏大臣

1727年清设驻藏大臣,监督地方管理事务加强管理,颁布《西藏善后章程》,事务由大臣班禅达赖共同处理,军事经济高,政治平等,僧俗官员由此共同筛选,军队进驻西藏,使其关系更加紧密,有利于统一。

53. 《钦定西藏章程》

为加强管理而颁布,共一百多条,明确规定驻藏大臣督办西藏事务,,地位与达赖班禅相当,大小官员由其选拔,代表中央视察全境,主持事务,利于西藏自身发展,与中央关系密切。

54. 改土归流

清政府加强对西南地区控制,1726年改土归流,土是土司制度,流是流官,由中央派官吏,加强中央征服对西南边界地区管辖,1731年基本完成,取得重大成果,有利于其稳定发展,有利于统一巩固。

55. 内务府理藩院

内务府是清朝管理宫廷事务的机构,为清代特有,始设于顺治初年,仿明制改内务府为十三衙门,后复设内务府。理藩院是清朝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最高权力机构,也负责处理对俄罗斯的外交事务。


相关文章

  • 古代文学考卷汇总(按题型及研究方向等归类)
  • 古代文学考卷汇总(按题型及研究方向等归类) 先秦 一.名词解释和填空 1.九辩(人大古代文学00) 2.九歌(人大古代文学00) 3.淝水之战(北大古代文学9x) 4.<天问>的作者是()(南开大学文学综合00) 5.春秋三传( ...查看


  •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 第(1-5)编
  •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一编 神话故事(一)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一编 神话故事(二)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一编 神话故事(三)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一编 神话故事(四)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一编 神话故事(五)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一编 神话 ...查看


  • 如何抓重点
  • 考研指导:历史学统考复习如何抓住重点2009-08-03 07:37:00 跨考网 历史学统考的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共和国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史学史.考古.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尽管大纲限定了考试 ...查看


  • 中国法制史论文题目
  • 中国法制史推荐论文题目(共200个题目) 刑法题目 1.论古代的死刑 2.论流刑 3.论充军刑 4.论肉刑的废除 5.论族刑 6.论赎刑 7.论古代"减死贷命"之刑的设计 8.论清代的监禁刑 9.论无期徒刑在近代的确立 ...查看


  • 中国近代史分期与基本线索论战述评
  • 中国近代史分期与基本线索论战述评 梁景和 中国近代史2007.10 摘要: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对其探索有益于对中国近代史发展流脉及历史特征的认识和解读,也有助于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20世纪 ...查看


  • 中国近代史分期与基本线索论战述评 1
  • 中国近代史分期与基本线索论战述评105 至是几千年中国史学的一次根本性变革.新中国建立初年,就有史学工作者撰文论述用马列主义理论指导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及史学工作者在建国初年接受马列主义理论的实际情况.郑鹤声指出:"马列主义是国际工 ...查看


  • 近3年新课标全国卷1.2历史考点分析
  • 近三年新课标全国卷ⅠⅡ文综历史试题分析 湖北省·华中师大一附中·杨俊民 2016年全国文综考试已尘埃落定,就历史试题的评析而言,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全国文综Ⅰ(乙)卷.Ⅱ(甲)卷考点分布.试题设置.能力要求等方面而言,保持了极大的稳定 ...查看


  • 近30年来中国古代广告史研究概述
  • <东南学术>2009年第4期近30年来中国古代广告史研究概述 张 剑 摘要:, 关注面也各有差异.本文 对近30, 并由此梳理出古代广告史研究的一些特点.在对古代广告史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概述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反思. 关键词: ...查看


  • 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 新世纪(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吴小晴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一.本册教科书的概况与主要特点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八年级下册,内容包括了中国现代历史和世界古代历史两个部分,因此这 ...查看


  •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祖(名医名人)
  • 书刊: 健康杂志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药学 学报 中国医学 卫生总论 国外期刊 中华系列 其它类 报刊选摘 理论书籍 资料 保健: 新闻 评论 疾病 症状 养生 用药 护理 急救 健身 男 女 老 少 四季 美容 两性 休闲 招聘 排行 搜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