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淡无奇的文化伟人陶渊明

在中国文化史上,陶渊明是一位非常独特的人物。他的一生平淡无奇,没有名垂青史的功业建树,也没有激动人心的复杂经历,却最终成为受到后代士人无比敬仰的文化伟人。清代龚自珍甚至说:“渊明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杂诗》) 陶渊明,一位隐居的穷苦读书人,怎么会与功盖三国的诸葛卧龙一样雄豪?其故居的平常松菊为何会成为万古高标的象征?

陶渊明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在陶渊明生活的那个年代,整个社会陷入缺乏道德准则的混乱状态。借用鲁迅的一句话说,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可谓“一塌糊涂的泥塘”,陶渊明便是那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陶渊明的人格魅力

那么,陶渊明的光彩和锋芒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首先,当整个社会都争先恐后地趋附权势与财富时,陶渊明却以清高、狷介的品格鹤立鸡群。

晋朝的门阀制度根深蒂固,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既非德行,也非才能,而是门第。门阀制度下的价值观必然导致全社会追逐富贵的不良风气。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身居高位,家财百万,还每天晚上与妻子在烛光下摆弄筹码算计。和峤家财万贯却为人吝啬,人们说他有“钱癖”。

陶渊明对以王谢为代表的高门贵族从未投过一丝歆羡的目光,相反,他对历史上那些贫寒终生的高士极为倾慕。陶渊明写过《咏贫士七首》,专咏古代安贫守贱的高士,比如荣启期、原宪、黔娄、袁安等。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黔娄,陶诗曰:“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后二句说既不以高贵的爵位为荣,也不接受丰厚的馈赠,正是陶渊明的处事态度。

其次,当整个社会弥漫着虚伪、浮躁、放纵的风气时,陶渊明却以真诚、笃实、纯朴的行为鹤立鸡群。

道德沦丧的社会必然是虚伪的,晋代士人的假清高便是明证。比如享尽富贵荣华的王衍,竟然嘴里从来不说“钱”这个字。又如潘岳作有《闲居赋》,表达了恬淡高洁的情怀,但他事实上是个“望尘下拜”的卑劣小人。陶渊明对此深恶痛绝。陶渊明曾经数度出仕,做过江州祭酒等小官,41岁时决然辞官归隐。考察陶渊明在江州祭酒之后做过的几任官职,他做官的时间越来越短。他当桓玄幕僚达三年,当镇军参军仅一年、建威参军仅5个月,而最后一个官职彭泽县令只有80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挂冠了。陶渊明为什么会辞官?是彻底看穿了官场的黑暗,从而回归自然。

陶渊明认为人们应该自食其力,为了衣食而参加劳动是人生的正道。他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辰岁九月于西田获早稻》)

陶渊明的社会意义

大家也许会问,陶渊明的辞官归隐仅仅是他个人的人生选择,为什么后人会给予高度的赞颂呢?其中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我认为,真正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对于整个社会的意义。

只要不是无政府的社会,便需要有人做官,一个人选择做官为职业,当然是完全正当的。财富是生活的必要条件,人们追逐更多的财富,当然也是完全正当的权利。但是毋庸讳言,假如一个社会的成员全都不顾一切地追求官职,而做官的主要目标仅是猎取荣华富贵甚至贪污狼藉;或者一个社会的成员全都不顾一切地追逐财富,而发财的目的仅是挥霍奢华甚至为富不仁,那么毫无疑问,这样的社会必然会陷入尔虞我诈、道德沦丧的境地。

古人为什么要提倡廉退之风?其深层原因就是想用此来调节社会的秩序。所以陶渊明的出现,确实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陶渊明用他一生的行为树立了一个安贫乐道、廉退高洁的典型,对现代社会也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

第二,是对于个体人生的意义。刚才说过,担任官职和追逐财富都是人生的正当选择。但是假如你除此之外别无所求,假如你为了达此目的不择手段,那就会在人生道路上迷失方向,从而丧失自我。如今有许多人志在必得地参加公务员考试,如果屡考不中,便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其实人生有多种途径,难道不做官便不能度过有意义的人生吗?其实生活有多种形态,只要达到温饱,朴实的生活自有其乐趣,过多的财富其实并无实际价值。在当前这个浅薄、浮躁的时代里,许多人在精神上陷入了焦躁的高烧状态,陶渊明就是能帮他们退烧的一帖清凉剂。

被视为良师益友的陶渊明

陶渊明被后人视为良师兼益友,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人生在世,当然应该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最好能为国家、人民多作贡献。但毫无疑问,事实上能够建功立业的只是极少数人。假如你只是一个普通人,你又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呢?你怎样才能让平凡的一生过得愉快、充实,而且很有意义呢?请看陶渊明是怎样度过一生的。

陶渊明本来是心怀壮志的,年轻时也盼望着做一番事业。他歌颂不怕牺牲反抗暴秦的义士荆轲,他赞美以微弱之躯衔着树枝去填平沧海的精卫,都是这种精神的表现。但是陶渊明身逢乱世,作为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士人,他根本不可能有所作为,只好放弃兼济天下的雄心,转而追求独善其身,当他看透官场黑暗后,便义无反顾地辞官归隐。

隐居生活毕竟是清贫,乃至艰苦的。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繁重的农业劳动是格外的艰辛。陶渊明家境贫寒,耕种所得不足维持全家温饱,有时竟不免向人乞食。但即使如此,陶渊明还是坚决拒绝地方官府乃至朝廷的征召,这是高风亮节,这是对黑暗政治的批判和抗争!陶渊明41岁辞官归隐,63岁去世。这长达20多年的隐居生涯,就是一部精神抗争的历史,是高洁的品节战胜富贵荣华的诱惑的胜利记录。

请看在陶渊明去世前一年发生的一件事。当时江州刺史檀道济上门来拜访,这位檀道济不但是江州的地方长官,而且是朝廷的宠臣,他一进门就以居高临下的语气规劝陶渊明出仕,此时的陶渊明贫病交加,处境窘迫,但他断然拒绝了檀道济的劝说。檀道济临走时赠送食物,陶渊明也坚决不接受,“麾而去之”,即挥挥手让他拿走。一向待人彬彬有礼的陶渊明为什么会不顾礼数?因为檀道济的举止触犯了陶渊明的道德底线,“麾而去之”是对“嗟来之食”的拒绝,是对物质诱惑的坚决抵拒。

但是从整体上看,陶渊明总是保持着平和、安宁的心情。隐居生活尽管艰苦,但在陶渊明却是充实、愉快的。他用优美的诗句描写了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劳动的艰辛,也有收获的喜悦。既有贫穷的烦恼,也有亲情的可爱。最主要的是,陶渊明在美丽、安宁的田园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他深情地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故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之一)

他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了许多乐趣,比如用普通的饭菜招待邻居: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之五)又如夏日北窗下的一缕清风:“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他特别珍爱亲情、友情,对于几个孩子关爱备至:“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和郭主簿》)对纯朴的邻居也十分友好: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

说到陶渊明的生活状态,许多人会联想到写《瓦尔登湖》的美国人亨利·梭罗。陶渊明比梭罗早一千四百多年,而且陶渊明生活在农耕时代,梭罗却生活在后工业时代,但两人的生活态度确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抵拒物质享受的引诱,并回归自然去过简朴的生活。但是我觉得陶渊明的境界更高一层,因为他更有实际意义。梭罗独自跑到瓦尔登湖边去隐居,那儿寂寥无人,只有草木虫鱼为邻,《瓦尔登湖》中的一章就题为《寂寞》。陶渊明追求的却是“心远”,他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二十首》之五)

在陶渊明看来,要想远离喧嚣的红尘世俗,不必躲进深山老林,只要保持清静、安宁的心态就可以了。

不妨说,梭罗是在空间距离的意义上追求远离红尘,陶渊明却是在心理距离的意义上作同样的追求。所以梭罗的行为事实上是无法仿效的,如今的地球如此拥挤,我们能到哪里去寻找一个瓦尔登湖呢?陶渊明的行为具有典范的意义,因为只要你抵拒外在的诱惑,“心远”是随时随地都能付诸实施的。哪怕你身居熙熙攘攘的现代都市,哪怕你把家安在水泥森林中的一间公寓,你同样可以实现心境的宁静。

不甘心沉沦的,请阅读陶渊明

也许有人会问:我们怎样才能达到“心远”的精神境界呢?我认为有一个好办法,那就是阅读陶渊明的诗文。陶渊明诗文的最大特色是什么?千古读者公认的评价是真淳、自然。感情真挚而毫无虚饰,形式平淡而毫无雕琢。后人对这种艺术境界佩服得五体投地,千方百计模仿却难以接近。其实奥秘全在于陶渊明的写作态度。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自称其写作是“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可见他吟诗作文,只是为了自娱,而不是想在文学史上留名,更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这样的诗文,怎会不真淳、自然呢?

陶渊明其人与陶渊明的诗文是二位一体、无法分离的。陶渊明的诗文作品正是其平凡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其人生态度的真实披露。如果不了解陶渊明的高洁品行,那些平淡质朴的诗文便不会如此激动人心。如果离开了陶渊明的诗文,陶渊明这个一辈子平居穷巷的人物便不会在千古读者面前音容宛然。

陶渊明的最大意义在于,他用实际行为阐释了人生的意义,证明了与功业建树毫无关系的平淡人生也可以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陶渊明诗文的最大意义在于,它们生动地展现了平凡人生的种种有意味的内容,清晰地揭示了蕴藏在平凡生活中的美感和诗意,从而引导人们保持原有的善良、纯洁的本性,并抵御尘世的种种诱惑。

在中国文化史上,陶渊明是一位非常独特的人物。他的一生平淡无奇,没有名垂青史的功业建树,也没有激动人心的复杂经历,却最终成为受到后代士人无比敬仰的文化伟人。清代龚自珍甚至说:“渊明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杂诗》) 陶渊明,一位隐居的穷苦读书人,怎么会与功盖三国的诸葛卧龙一样雄豪?其故居的平常松菊为何会成为万古高标的象征?

陶渊明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在陶渊明生活的那个年代,整个社会陷入缺乏道德准则的混乱状态。借用鲁迅的一句话说,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可谓“一塌糊涂的泥塘”,陶渊明便是那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陶渊明的人格魅力

那么,陶渊明的光彩和锋芒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首先,当整个社会都争先恐后地趋附权势与财富时,陶渊明却以清高、狷介的品格鹤立鸡群。

晋朝的门阀制度根深蒂固,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既非德行,也非才能,而是门第。门阀制度下的价值观必然导致全社会追逐富贵的不良风气。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身居高位,家财百万,还每天晚上与妻子在烛光下摆弄筹码算计。和峤家财万贯却为人吝啬,人们说他有“钱癖”。

陶渊明对以王谢为代表的高门贵族从未投过一丝歆羡的目光,相反,他对历史上那些贫寒终生的高士极为倾慕。陶渊明写过《咏贫士七首》,专咏古代安贫守贱的高士,比如荣启期、原宪、黔娄、袁安等。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黔娄,陶诗曰:“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好爵吾不荣,厚馈吾不酬。”后二句说既不以高贵的爵位为荣,也不接受丰厚的馈赠,正是陶渊明的处事态度。

其次,当整个社会弥漫着虚伪、浮躁、放纵的风气时,陶渊明却以真诚、笃实、纯朴的行为鹤立鸡群。

道德沦丧的社会必然是虚伪的,晋代士人的假清高便是明证。比如享尽富贵荣华的王衍,竟然嘴里从来不说“钱”这个字。又如潘岳作有《闲居赋》,表达了恬淡高洁的情怀,但他事实上是个“望尘下拜”的卑劣小人。陶渊明对此深恶痛绝。陶渊明曾经数度出仕,做过江州祭酒等小官,41岁时决然辞官归隐。考察陶渊明在江州祭酒之后做过的几任官职,他做官的时间越来越短。他当桓玄幕僚达三年,当镇军参军仅一年、建威参军仅5个月,而最后一个官职彭泽县令只有80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挂冠了。陶渊明为什么会辞官?是彻底看穿了官场的黑暗,从而回归自然。

陶渊明认为人们应该自食其力,为了衣食而参加劳动是人生的正道。他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庚辰岁九月于西田获早稻》)

陶渊明的社会意义

大家也许会问,陶渊明的辞官归隐仅仅是他个人的人生选择,为什么后人会给予高度的赞颂呢?其中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我认为,真正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对于整个社会的意义。

只要不是无政府的社会,便需要有人做官,一个人选择做官为职业,当然是完全正当的。财富是生活的必要条件,人们追逐更多的财富,当然也是完全正当的权利。但是毋庸讳言,假如一个社会的成员全都不顾一切地追求官职,而做官的主要目标仅是猎取荣华富贵甚至贪污狼藉;或者一个社会的成员全都不顾一切地追逐财富,而发财的目的仅是挥霍奢华甚至为富不仁,那么毫无疑问,这样的社会必然会陷入尔虞我诈、道德沦丧的境地。

古人为什么要提倡廉退之风?其深层原因就是想用此来调节社会的秩序。所以陶渊明的出现,确实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陶渊明用他一生的行为树立了一个安贫乐道、廉退高洁的典型,对现代社会也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

第二,是对于个体人生的意义。刚才说过,担任官职和追逐财富都是人生的正当选择。但是假如你除此之外别无所求,假如你为了达此目的不择手段,那就会在人生道路上迷失方向,从而丧失自我。如今有许多人志在必得地参加公务员考试,如果屡考不中,便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其实人生有多种途径,难道不做官便不能度过有意义的人生吗?其实生活有多种形态,只要达到温饱,朴实的生活自有其乐趣,过多的财富其实并无实际价值。在当前这个浅薄、浮躁的时代里,许多人在精神上陷入了焦躁的高烧状态,陶渊明就是能帮他们退烧的一帖清凉剂。

被视为良师益友的陶渊明

陶渊明被后人视为良师兼益友,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人生在世,当然应该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最好能为国家、人民多作贡献。但毫无疑问,事实上能够建功立业的只是极少数人。假如你只是一个普通人,你又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呢?你怎样才能让平凡的一生过得愉快、充实,而且很有意义呢?请看陶渊明是怎样度过一生的。

陶渊明本来是心怀壮志的,年轻时也盼望着做一番事业。他歌颂不怕牺牲反抗暴秦的义士荆轲,他赞美以微弱之躯衔着树枝去填平沧海的精卫,都是这种精神的表现。但是陶渊明身逢乱世,作为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士人,他根本不可能有所作为,只好放弃兼济天下的雄心,转而追求独善其身,当他看透官场黑暗后,便义无反顾地辞官归隐。

隐居生活毕竟是清贫,乃至艰苦的。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繁重的农业劳动是格外的艰辛。陶渊明家境贫寒,耕种所得不足维持全家温饱,有时竟不免向人乞食。但即使如此,陶渊明还是坚决拒绝地方官府乃至朝廷的征召,这是高风亮节,这是对黑暗政治的批判和抗争!陶渊明41岁辞官归隐,63岁去世。这长达20多年的隐居生涯,就是一部精神抗争的历史,是高洁的品节战胜富贵荣华的诱惑的胜利记录。

请看在陶渊明去世前一年发生的一件事。当时江州刺史檀道济上门来拜访,这位檀道济不但是江州的地方长官,而且是朝廷的宠臣,他一进门就以居高临下的语气规劝陶渊明出仕,此时的陶渊明贫病交加,处境窘迫,但他断然拒绝了檀道济的劝说。檀道济临走时赠送食物,陶渊明也坚决不接受,“麾而去之”,即挥挥手让他拿走。一向待人彬彬有礼的陶渊明为什么会不顾礼数?因为檀道济的举止触犯了陶渊明的道德底线,“麾而去之”是对“嗟来之食”的拒绝,是对物质诱惑的坚决抵拒。

但是从整体上看,陶渊明总是保持着平和、安宁的心情。隐居生活尽管艰苦,但在陶渊明却是充实、愉快的。他用优美的诗句描写了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劳动的艰辛,也有收获的喜悦。既有贫穷的烦恼,也有亲情的可爱。最主要的是,陶渊明在美丽、安宁的田园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他深情地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故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之一)

他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了许多乐趣,比如用普通的饭菜招待邻居: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之五)又如夏日北窗下的一缕清风:“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他特别珍爱亲情、友情,对于几个孩子关爱备至:“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和郭主簿》)对纯朴的邻居也十分友好: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

说到陶渊明的生活状态,许多人会联想到写《瓦尔登湖》的美国人亨利·梭罗。陶渊明比梭罗早一千四百多年,而且陶渊明生活在农耕时代,梭罗却生活在后工业时代,但两人的生活态度确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抵拒物质享受的引诱,并回归自然去过简朴的生活。但是我觉得陶渊明的境界更高一层,因为他更有实际意义。梭罗独自跑到瓦尔登湖边去隐居,那儿寂寥无人,只有草木虫鱼为邻,《瓦尔登湖》中的一章就题为《寂寞》。陶渊明追求的却是“心远”,他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二十首》之五)

在陶渊明看来,要想远离喧嚣的红尘世俗,不必躲进深山老林,只要保持清静、安宁的心态就可以了。

不妨说,梭罗是在空间距离的意义上追求远离红尘,陶渊明却是在心理距离的意义上作同样的追求。所以梭罗的行为事实上是无法仿效的,如今的地球如此拥挤,我们能到哪里去寻找一个瓦尔登湖呢?陶渊明的行为具有典范的意义,因为只要你抵拒外在的诱惑,“心远”是随时随地都能付诸实施的。哪怕你身居熙熙攘攘的现代都市,哪怕你把家安在水泥森林中的一间公寓,你同样可以实现心境的宁静。

不甘心沉沦的,请阅读陶渊明

也许有人会问:我们怎样才能达到“心远”的精神境界呢?我认为有一个好办法,那就是阅读陶渊明的诗文。陶渊明诗文的最大特色是什么?千古读者公认的评价是真淳、自然。感情真挚而毫无虚饰,形式平淡而毫无雕琢。后人对这种艺术境界佩服得五体投地,千方百计模仿却难以接近。其实奥秘全在于陶渊明的写作态度。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自称其写作是“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可见他吟诗作文,只是为了自娱,而不是想在文学史上留名,更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这样的诗文,怎会不真淳、自然呢?

陶渊明其人与陶渊明的诗文是二位一体、无法分离的。陶渊明的诗文作品正是其平凡人生的真实写照,也是其人生态度的真实披露。如果不了解陶渊明的高洁品行,那些平淡质朴的诗文便不会如此激动人心。如果离开了陶渊明的诗文,陶渊明这个一辈子平居穷巷的人物便不会在千古读者面前音容宛然。

陶渊明的最大意义在于,他用实际行为阐释了人生的意义,证明了与功业建树毫无关系的平淡人生也可以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陶渊明诗文的最大意义在于,它们生动地展现了平凡人生的种种有意味的内容,清晰地揭示了蕴藏在平凡生活中的美感和诗意,从而引导人们保持原有的善良、纯洁的本性,并抵御尘世的种种诱惑。


相关文章

  • 陶渊明写作素材人物简介
  • ●人物简介 陶渊明(365年一427年),魏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界,代表着古朴的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 ...查看


  •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复习讲义
  • 使用方法说明: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复习讲义.本套讲义切不可用来背诵,而是要一手书本,一手讲义,以讲义为引领,再去熟悉课文本身的内容,这样,无论菊花姐姐考什么样的题目,截取什么样的片段,所考内容上课有没有讲过,你都至少知道眼前呈现的文字的大致意 ...查看


  • 同一经典材料"通吃"各种话题的范例(印发给学生)
  • 同一经典材料"通吃"各种话题的范例 经典材料"百变通",说白一点,就是帮助你以有限的几个材料"通吃"考场作文. 在武侠片中,你能够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武功低下的人,招式很多,很复杂: ...查看


  • 苏轼在儋州
  • 苏轼,东坡居士,一个可爱的文豪,一个名纵千古的才子和政客,对于他一生的成就和辉煌,同样作为熟知这位奇人的后生我不想赘述,苏轼的一生是饱经忧患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是圆融通达的,也是充满矛盾的.他的性格豪放不羁,却不会像魏晋名士那样佯狂,而是富 ...查看


  • 陶渊明在宋代的地位及其与苏轼.朱熹之关系
  • 万 方数据 认识评价中,既有诗人的敏锐,又有学者的深刻.他们 对陶渊明r的评价不再停留于表层,停留在印象式的点 评,所以宋人敢说"渊明诗,唐人绝无知其奥"(<蔡宽夫 诗话>)这样的大话.宋人集中在人格价值和美 ...查看


  • 生活,方向,成功
  • 校园生活似一幅画,画里有我们嬉戏的样子:校园生活似一首歌,歌里有我们演奏的音符:校园生活似一条小溪,溪里有我们欢跳的身影-- 听英语课老师叫我们读单词,读课文.被单词.背课文, 时光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一晃大学四年生活已接近了尾声,回想这 ...查看


  • 试论陶渊明的"金刚怒目"诗
  • 2004年2月皖西学院学报 Feb.2004第20卷第1期 J.urnalofwestAnhuiUniversity v.1.20 NO.1 试论陶渊明的"金刚怒目"诗 张乃嶷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安擞蚌埠233000) ...查看


  • 论文陶渊明
  • 内容摘要:本文系统的论述了陶渊明田园诗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陶渊明的田园诗自然恬淡,不加雕饰,却又匠心独运,意境悠远,他开创了田园诗,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境界,同时还做到了情景理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陶渊明 平淡自然 意境 艺术特色 情景理 陶 ...查看


  • 归鸟意象与陶渊明的自然哲学观
  • 理论观察 2001年第1期 ■文学视线 归鸟意象与陶渊明的自然哲学观 李迎新 (齐齐哈尔广播电视大学, 黑龙江 齐齐哈尔161006) 摘 要:陶渊明诗歌意象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象征着他一生中由仕而隐的"归鸟" 意象.他通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