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以来我国城镇真实失业率有多高_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年第13卷第6期

MARKET&DEMOGRAPHICANALYSIS

V01.13

No.6

2007

1990年以来我国城镇真实失业率有多高?

丁仁船,王大彝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上海200062)

摘要:我国政府一直没有公布城镇的真实失业率,而学者的估计往往在统计口径上不一致,方法上也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作了定量比较。以现有资料推算我国真实的失业率,失业人数调整法比失业率调整法更为科学,并通过线性回归法得到调节系数。我国目前城镇的真实失业率为8.8%,失业人员总量低幅增长。失业率已持续下降。关键词:登记失业率;真实失业率;下岗失业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46(2007)06—0027—05

The

Estimation

oftheRealRatioof

Unemployment

inCityAndTownSince1990DING

Ren—chuan,WANGDa—ben

(InstituteofPopulationResearch,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

Abstract:Thetrueunemploymentrateincitiesand

towns

hasnotbeendisclosed

our

govern—

ment,andthestatisticalstandardsofestimationusedbyscholarsisofteninconsistentandthere

are

alsosomemistakesinmethods.by

use

ofthefifth

census

dataandquantitativeanalysisthis

paperpointoutthattheadjustmentsofthenumberofunemployedismorescientificthanthatof

unemploymentrate,andgetthecoefficientsof

adjustmentbyregression.Finallyitdraws

acon—

clusion:theunemploymentrateis8.8%currently,theunemployedisincreasingslowly,thean—

employmentratehascontinuedtodrop.

Keywords:theratioofunemploymentregistered;realratioofunemployment;unemploymentof

laid.offworks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人口再生产方式的转变,我国迎来了一个长达20多年的人口红利期,劳动年・27・

龄人口迅速增长,劳动力供给充裕。虽然我国经济也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但就业的拉动力明显变弱,失业率逐年攀升,失业问题变得愈加突出。失业率不仅反映一国或地区劳动力的配置、使用状况,也是国民经济运行效益的一个测量指标。由于就业问题切实关系到普通百姓的安居乐业,因此也是国家宏观政策制定的基本依据之一。中国社科院13前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2005年下岗就业与社会保障成为城市居民最关心的社会问题,高失业率也成为了目前我国主要社会风险之一。由于我国就业统计部门和统计指标承继计划

体制下的模式而没有及时转变,作为就业市场晴雨表的失业率一时难以反映劳动力市场的真实信息。政府

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明显偏低,而从1996年国家统计局开始的城镇人口失业调查数据由于种种原因一直

收稿日期:2006~12—06

作者简介:丁仁船(1970一),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现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副教授,人口统计方向;王大裤(1953一),男,华东师范大学入口研究所副教授。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年第6期

没有公布,官方没有可靠的资料能说得清我国城镇的失业率究竟有多高,学者们采用各种方法估算我国城镇

的真实失业率,所得结论相差很大。本文拟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分要素法逐步调整,以期得到更加准

确的估算结果。

目前失业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主要问题

目前政府仅公布城镇登记失业率,无论是在统计的对象和失业的界定上都存在严重的缺陷。首先城镇登记失业率存在严重低估。其一,虽然名为城镇登记失业率,但在统计口径上其并非属地统计而是身份统计,仅包括城镇本地非农户口的失业人员,未包括下岗失业人口、高校毕业生中失业人口、城镇外来人口中的失业人员。其二,在求职的方式有一定要求,必须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通过媒体、熟人、亲身去企业求职的则都不计算在内,而在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还不成熟的体制转轨时期,这部分人所占比重还相当大,并且通过网络等方式求职的也越来越多。其三,登记失业率的年龄界定上限为男50岁、女45岁,漏报部分人口。其次登记失业率也有高估之处,计算失业率的分母中未包括城镇灵活就业中的大部分人口,而这部分人所占比例也越来越高。

1。2对目前各种调整方法的评价

90年代后期,学者们纷纷构建计算模型和方法估算我国的城镇真实失业率,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究其估算方法的细节,仍有改进的余地。学者们的估算方法主要分为五类:一类是对整体失业率进行直接调整,以登记失业率为基础,通过人口普查资料获得调查年份的真实失业率,将二者之比值作为调节系数(熊祖辕,2004),各年的登记失业率乘以系数得到真实失业率。该方法的前提是登记失业率要与真实失业率高度相关,但我们发现2000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登记失业率与真实失业率没有统计意义上的关系,各项指标不能通过检验(如图1),并且在90年代后期,登记失业人员占失业总量不到三分之一,略掉约占失业人员总量六成的下岗人员来测算失业总量,估算结果很难令人信服。第二类是分要素调节方法,将失业人口分为若干类群,然后估算各类人群的失业数据,进行调整后再加总。该方法的难点主要在于必须首先弄清以下问题:下岗失业人员隐性就业的有多少?城镇本地失业人员中没有登记的有多少?城镇外来入口中失业的有多少?部分学者将下岗人员全部归于失业人口,也有通过假定来设定比例,但比例的确定过于主观(胡鞍钢,1998),也有城镇人群划分过粗漏掉部分人口的(陈淮,1999;程连升,2000)。第三类是通过参与率来估算失业率,此法的前提是假定城镇总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保持不变,那么总入口参与率与总人口就业率之

差就是总人口的失业率(周天勇,2003)。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城镇劳动参与率下降很快,从1990—

2000年城镇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下降了9%一10%(蔡畴,2004),参与率下降的比例被全部归人失业率。因此,此法计算结果有高估的成分。第四类是通过选定区域抽样调查城镇家庭户获得失业人口状况(李实,

2004;蔡畴,2004;韩军等,2006)。首先定点抽取使得样本的全国代表性较差,多数仅调查了城市,况且对时

间序列的获得是采用追忆的调查方式,很难说没有遗漏的现象,并且在失业的界定上与人口普查的定义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第五种方法是德尔菲法,研究者收集若干相关官员和知名专家的估算结果,取平均值

20.0

喀2500000引15.0.◆

<2000000

・。毛・

林10.0水1500000

蝼1000000

◆.,<

j醛

5.0◆‘◇◆

◆7

蝼500000一▲毋气◆◆

O.O

爨o

坤’。

24

200000

400000

600000

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图l

城镇登记失业与真实失业关系图

・28・

丁仁船等:1990年以来我国城镇真实失业率有多高?

(姚裕群、莫荣,2002)。此法是对管理决策方法的移植,但在定量研究上缺乏精度,不同身份人员预测结果

大相径庭。

2调整方法及结果

虽然分地区的登记失业率与真实失业率不存在显著的定量关系,但登记失业人数与真实失业人数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如图1),说明按失业人数比按登记失业率来调整更合理。为了得到更加精确的失业人数,

本文将城镇人口划分为四类:城镇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失业人数、城镇外来失业人员、本地失业人口,然后逐类就失业人数进行调整。

2.1

下岗失业人员

1993年我国城镇下岗人数达300万,1997年年底下岗人数达到顶峰995.4万后开始缓慢下降,由于政

府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以及下岗与失业逐步走向并轨,到2000年下岗人员存量开始快速下降,绝对量每年

减少在150万一200万左右。至2005年年底国有企业下岗人员仅有64万,据此估计全国下岗人员只剩98万左右。

下岗人员并不等同于失业人员。首先,下岗人员可能有部分漏报,有些职工已长期离岗,由于与企业存在种种利益的依附关系不愿下岗,使得统计人数偏少。其次,下岗人员中普遍存在隐性就业。为了继续获得失业保险或对已从事的工作不认同,部分下岗人员已通过个人关系实现再就业或自谋职业但还设法隐瞒就业事实,导致下岗人数偏大。最后,下岗人员中有部分人丧失就业信心或另有他事而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

下岗人员中究竟有多少属于失业人员?各地调查结果不~,1998年上海隐性就业率为24.9%;1999年

劳动保障部调查8省市,约有30%存在隐性就业;浙江的调查有57.9%下岗人员隐性就业。在全国层面上究竟隐性就业比例有多少?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将失业者分为从未工作正在找工作和失去工作正在找工作的人,下岗失业人员肯定是属于失去工作正在找工作人员,下岗人员与失去工作人员在数量上呈现出高度的相关性,如图2所示(已剔除三个特异值:上海、广东和江苏),利用截面数据资料,我们得出每下岗100个工人,失去工作正在找工作人员增加58人,假定在劳动力市场上需求工作的其他类失业人口数与当年下岗职工人数没有结构上的相关性,那么其他类失业人口数基本上都包含在截据项里。事实

上下岗人员的数量更多的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和改革的力度,各年变化很大,与市场上求职的其他类失业

人员比例关系并不大。因此我们将下岗人员中的58%界定为失业人员比例。将每年年底结存的下岗职

工人数乘以58%,就以得到各年下岗工人中真实失业者的人数。这一比例与胡鞍钢教授假定的60%颇

为接近。据此计算得到1993年城镇下岗失业的174万,1995年为327.12万,2000年为528.32万,至

2005年仅剩下57.02万。

2000000

难(

1500000

・—≮一

蠡◇絮■◆:

娄1000000:

醛600000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图2失业人数与下岗人数的关系图

2.2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口

我国普通高校扩招始于1998年,自2001年扩招的就业效应开始显现。2000年高校毕业生107万,2005年达到338万,高校毕业生年增长率都在30%以上。曾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早在1998年就开始面临就业难的局面。随扩招效应的累积,大学生就业问题愈发尖锐。1996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还高达93。7%,1998

・29・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年第6期

年跌至78%。此后尽管国家提供相应的促进就业政策,但就业率一直维持在80%左右。在1990年之前,大学毕业生都是国家统一分配,几乎没有失业。我们假定大学生的自然失业率在5%左右,1990年一1995年间大学生的失业都是自然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95%,所有些误差,但对失业人员总量的影响微乎其微。1995年以后我们以国家教育部公布的各年年底大学生就业率为标准计算失业,同时我们假定上年

累积下来的大学生与下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几率是相等的,因而具有同样的就业率。这样我们得到各年

累积的大学毕业生失业人口时间序列。2000年大学毕业生失业人口23.16万,2005年有47.80万。有百万大学生待业的说法是基于教育部公布的9月份的就业率计算的(经济参考报,2004,1,30),因此存在

高估成分。

2.3城镇外来失业人口

2000年城镇外来劳动年龄人口5483万(包括外来农民工和外来城镇人口),其中就业4178.6万,失业

人口183.6万,外来人口失业率4.2%。我们假定外来失业人口是自1990年逐年按算术级数累积的,因为我

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尤其是在1993年国家放松对大城市人口严格控制政策之后。而在之之前流动人口规模比较小,并且当时在计划经济下个人存在高度厌恶风险意识,外出人员大都先找好

工作再出门,短期内找不到工作者大都尽快返乡,所以失业率一般比较低,因此我们忽略那时流动人口的失

业。1990年代之后,伴随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流动人口的经济支持体系得到扩展,一定时间内个人在社会

网络系统里可以得到救助支持,承担失业风险的意识增强,开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业。自1998年一2000年城镇外来劳动力非户籍迁移1503。5万,年均501万,自2000年之后迁移势头有所减弱,我们以外来人口

年增长500万,按2000年失业率4.2%计,外来失业人口年增长2l万左右,2005年外来人El失业总量

279.4万。

2。4本地失业人口

我们把以上三类之外的失业人口定义为本地失业人口,包括本地的农业户籍和非农户籍人口。在数量上我们是以失业总量去掉大学毕业生失业人口、外来失业人口、下岗失业人口来表示。我们发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与本地失业人数存在显著线性关系(如图2),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得到1990年、2000年本地失业人口分别有570.97万和1361.36万。将其分别相比于这两年的登记失业人口,得到调节系数为1.490和2.288,表明登记失业人数占本地失业人数的比例越来越小。对此,我们认为,1990年之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个人就业完全依赖于国家统一分配,因此个人必须通过在政府机关或居委会登记后才

可能实现就业,因此登记行为受到强烈利益激励,登记率达到67.11%。2000年时,我国已实行市场经济

体制,但劳动力市场还不很规范,求职已是个人和家庭的事,政府只是制定和执行就业法规、政策和营造就业环境,在宏观层面上促进就业,登记失业的利益激励降低,况且登记还有苛刻的条件限制,不符合登记条件的人越来越多,比如郊区大量失地农户的涌人,个人即可以通过劳动服务部门也可以通过社会关系网络实现就业,求职方式日益多元化,个人登记的积极性逐步丧失。到2000年时登记失业人口仅占城

镇本地真实失业入口的43.71%。

由于1990年之前实行的是同样的劳动就业政策,我们假定失业人口中登记失业的比例一直为67.11%不变。1991年之后,我国计划体制开始向市场体制转轨,假定1990年之后,登记比例按算术级数逐步降低到2000年的43.7l%,调节系数从1990年的1.49逐步升到2.29,每年上升0.08,并且在2000年之后按相

同的速度降低,这与符合登记的人口越来越少的趋势是一致的,至2005年失业登记比例降低到37.34%,据此推算城镇本地失业人口为2254.39万人。

将以上四类失业群体加总得到全国城镇失业人员总量以及失业率,具体如表1所示。

3结论

(1)以现有资料计算城镇人口真实失业率时,以失业人数调整更为合理,登记失业率与真实失业率没有数量上的统计关系,直接调整失业率缺乏科学依据。

・30・

丁仁船等:1990年以来我国城镇真实失业率有多高?

表1

年份

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1990年以来我国各年失业状况(万人)

毕业生人数

61.461.460.457.163.780.583.982.983.O84.8107.0115.0145.0212.O280.0338.0

城镇就业人口

1704l1746517861182621865319040199222078121616224122315l2394024780256392647627331

登记失业入口

383.2352.2363.9420.1476.4519.6552.8576.8571.0575.0595.0681.0770.0

城镇本地失业人口

570.97552.88600.29726.52861.90981.521088.351181.631215.321269.721361.361612.471884.652021.922156.152254.39

毕业生失业数

3.073.223.183.013.344.195.552.5719.8521.6523.1613.8231.7648.7550.6347.80

外来失业人口

下岗人员

下岗失业人员

总失业人口

574.04573.37638.19955.711143.681399.94167l,051883.551880.001994.502087.242251.822489.462552.082622.712638.80

失业率

3.263.183.454.975.786.857.748.318.oo8.178.278.609.139.059.018.80

17.2634.7252.1869.6487.10104.56122.02139.48156.94174.40195.40216.40237.40258.40279.40

300.O360.O564.0814.8995.4871.3941.7910.9741.6614.9420.7271.698.6

174.00208.80327.12472.58577.33505.35546.19528.32430.13356.64244.01157.5357.20

8册.O

827.0839.0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05中国统计摘要[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国家统计局.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95—

2004[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995—2005[z].教育部.

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990~2005[Z].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就业与发展[R].沈阳:辽宁出版社,1998;2005年下岗人数据根据国有下岗职工数推出。

(2)全国下岗职工中隐性就业的比例约为42%,这一比例与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比例比较接近,1997年一2003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率分别为4l%、50%、43%、35%、31%、23%、43%。由于2002年实行的

并轨政策,目前下岗失业人员群体已不到100万,就总量来说已微不足道。2003年之后,高校毕业生失业问

题开始加剧,每年年底的失业率约20%左右,近期每年失业累积人数都维持在50万左右。外来失业人员持续增加,总量达到280万,为失业总量的10.6%。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城镇本地失业人数的比例越来越低,

登记失业率远不能反映真实的失业状况,仅能反映长期变动趋势。

(3)我国城镇失业人员总量还在持续增长,就业形势已趋于好转。2005年失业规模达到2639万,但增

长势头逐渐变弱,增量逐年减少,2005年仅增长16万。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就业人口的

增长快于失业人口的增长,因此失业率开始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失业率分处三个阶段,1978年一

1991年为下降阶段,从1991年至1997年处于快速增长期,6年增长了五个百分点,1998至2004年处于高位徘徊状态,近期呈缓慢下降态势。2005年城镇真实失业率仍然处于8.8%的高水平,城镇失业问题依然严峻。

参考文献:

熊祖辕等.中国失业问题的简便测量[J].统计研究,2004,(7).胡鞍钢.中国城镇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1998,(4).陈淮。中国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建议[J].管理世界,1999,(1).

程连升.中国反失业政策研究(1950—200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周天勇.中国城镇失业率究竟为多少[J].财贸经济,2003,(11).

蔡叻、王美艳.中国城镇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4,(4).李实.中国城镇失业率得重新估计[J].经济学动态,2004,(4).

韩军.中国城市失业率,从出生组分析经济转型的影响[J].南开经济研究,2006,(1).

姚裕群、莫荣.我国城镇失业率已进入风险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5).

2003年:100万大学生待业[N].经济参考报,2004一01—30.

[责任编辑:穆光宗]

・31・

1990年以来我国城镇真实失业率有多高?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丁仁船, 王大犇, DING Ren-chuan, WANG Da-ben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上海,200062市场与人口分析

MARKET & DEMOGRAPHIC ANALYSIS2007,13(6)7次

参考文献(10条)

1.熊祖辕 中国失业问题的简便测量[期刊论文]-统计研究 2004(07)2.胡鞍钢 中国城镇失业状况分析 1998(04)3.陈淮 中国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建议 1999(01)4.程连升 中国反失业政策研究(1950-2000) 2002

5.周天勇 中国城镇失业率究竟为多少[期刊论文]-财贸经济 2003(11)

6.蔡昉;王美艳 中国城镇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及其政策含义[期刊论文]-中国社会科学 2004(04)7.李实 中国城镇失业率得重新估计[期刊论文]-经济学动态 2004(04)

8.韩军 中国城市失业率,从出生组分析经济转型的影响[期刊论文]-南开经济研究 2006(01)9.姚裕群;莫荣 我国城镇失业率已进入风险区[期刊论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2(05)10.2003年:100万大学生待业 2004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向东进.范辉.XIANG Dong-jin.Fan Hui 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期刊论文]-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3)

2. 马琳 我国经济增长与失业率关系实证分析[期刊论文]-商业时代2009(21)3. 熊祖辕.喻东 中国失业问题的简便测量[期刊论文]-统计研究2004(7)

4. 韩军.李宏彬.张俊森.Jun Han.Hongbin Li.Junsen Zhang 中国城市失业率--从出生组分析经济转型的影响[期刊论文]-南开经济研究2006(1)

5. 黄万阳 我国高失业率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期刊论文]-财经问题研究2002(4)

6. 周晓津.ZHOU Xiao-jin 1978-2007年中国隐性失业、劳动力流动与整体失业率估计[期刊论文]-西部论坛2011,21(1)

7. 石柱鲜.孙皓.宋平平.SHI Zhu-xian.SUN Hao.SONG Ping-ping 中国通货膨胀的适度区间与非对称性——基于自然失业率的实证分析[期刊论文]-当代财经2008(8)

8. 杨同豪.徐光亮.石林.YANG Tong-hao.XU Guang-liang.SHI Lin 城镇登记失业率影响因素的探讨[期刊论文]-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40(15)

9. 陈幼芳.张天会.Chen Youfang.Zhang Tianhui 云南失业率预测和研究[期刊论文]-经济问题探索2006(1)10. 吴振球.WU ZHEN-qiu 论如何同时降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的微观经济基础及其移动[期刊论文]-财贸研究2007,18(6)

引证文献(7条)

1.许涤龙.王仁花 登记失业人数与调查失业人数的比较分析[期刊论文]-统计与决策 2009(9)2.赵建华 综合失业警戒指数的构建及预警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科技博览 2008(16)3.车士义.郭琳 2007年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研究综述[期刊论文]-人口与发展 2008(6)

4.唐美霞 我国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期刊论文]-时代经贸(学术版) 2008(14)5.丁仁船 宏观经济因素对中国城镇劳动供给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人口科学 2008(3)6.赵建国 综合失业警戒指数的构建及其失业警报分析[期刊论文]-财经问题研究 2009(7)7.丁仁船 宏观经济因素对中国城镇劳动供给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人口科学 2008(3)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cyrkfx200706010.aspx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年第13卷第6期

MARKET&DEMOGRAPHICANALYSIS

V01.13

No.6

2007

1990年以来我国城镇真实失业率有多高?

丁仁船,王大彝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上海200062)

摘要:我国政府一直没有公布城镇的真实失业率,而学者的估计往往在统计口径上不一致,方法上也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作了定量比较。以现有资料推算我国真实的失业率,失业人数调整法比失业率调整法更为科学,并通过线性回归法得到调节系数。我国目前城镇的真实失业率为8.8%,失业人员总量低幅增长。失业率已持续下降。关键词:登记失业率;真实失业率;下岗失业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46(2007)06—0027—05

The

Estimation

oftheRealRatioof

Unemployment

inCityAndTownSince1990DING

Ren—chuan,WANGDa—ben

(InstituteofPopulationResearch,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China)

Abstract:Thetrueunemploymentrateincitiesand

towns

hasnotbeendisclosed

our

govern—

ment,andthestatisticalstandardsofestimationusedbyscholarsisofteninconsistentandthere

are

alsosomemistakesinmethods.by

use

ofthefifth

census

dataandquantitativeanalysisthis

paperpointoutthattheadjustmentsofthenumberofunemployedismorescientificthanthatof

unemploymentrate,andgetthecoefficientsof

adjustmentbyregression.Finallyitdraws

acon—

clusion:theunemploymentrateis8.8%currently,theunemployedisincreasingslowly,thean—

employmentratehascontinuedtodrop.

Keywords:theratioofunemploymentregistered;realratioofunemployment;unemploymentof

laid.offworks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人口再生产方式的转变,我国迎来了一个长达20多年的人口红利期,劳动年・27・

龄人口迅速增长,劳动力供给充裕。虽然我国经济也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但就业的拉动力明显变弱,失业率逐年攀升,失业问题变得愈加突出。失业率不仅反映一国或地区劳动力的配置、使用状况,也是国民经济运行效益的一个测量指标。由于就业问题切实关系到普通百姓的安居乐业,因此也是国家宏观政策制定的基本依据之一。中国社科院13前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2005年下岗就业与社会保障成为城市居民最关心的社会问题,高失业率也成为了目前我国主要社会风险之一。由于我国就业统计部门和统计指标承继计划

体制下的模式而没有及时转变,作为就业市场晴雨表的失业率一时难以反映劳动力市场的真实信息。政府

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明显偏低,而从1996年国家统计局开始的城镇人口失业调查数据由于种种原因一直

收稿日期:2006~12—06

作者简介:丁仁船(1970一),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现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副教授,人口统计方向;王大裤(1953一),男,华东师范大学入口研究所副教授。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年第6期

没有公布,官方没有可靠的资料能说得清我国城镇的失业率究竟有多高,学者们采用各种方法估算我国城镇

的真实失业率,所得结论相差很大。本文拟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分要素法逐步调整,以期得到更加准

确的估算结果。

目前失业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主要问题

目前政府仅公布城镇登记失业率,无论是在统计的对象和失业的界定上都存在严重的缺陷。首先城镇登记失业率存在严重低估。其一,虽然名为城镇登记失业率,但在统计口径上其并非属地统计而是身份统计,仅包括城镇本地非农户口的失业人员,未包括下岗失业人口、高校毕业生中失业人口、城镇外来人口中的失业人员。其二,在求职的方式有一定要求,必须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通过媒体、熟人、亲身去企业求职的则都不计算在内,而在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还不成熟的体制转轨时期,这部分人所占比重还相当大,并且通过网络等方式求职的也越来越多。其三,登记失业率的年龄界定上限为男50岁、女45岁,漏报部分人口。其次登记失业率也有高估之处,计算失业率的分母中未包括城镇灵活就业中的大部分人口,而这部分人所占比例也越来越高。

1。2对目前各种调整方法的评价

90年代后期,学者们纷纷构建计算模型和方法估算我国的城镇真实失业率,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究其估算方法的细节,仍有改进的余地。学者们的估算方法主要分为五类:一类是对整体失业率进行直接调整,以登记失业率为基础,通过人口普查资料获得调查年份的真实失业率,将二者之比值作为调节系数(熊祖辕,2004),各年的登记失业率乘以系数得到真实失业率。该方法的前提是登记失业率要与真实失业率高度相关,但我们发现2000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登记失业率与真实失业率没有统计意义上的关系,各项指标不能通过检验(如图1),并且在90年代后期,登记失业人员占失业总量不到三分之一,略掉约占失业人员总量六成的下岗人员来测算失业总量,估算结果很难令人信服。第二类是分要素调节方法,将失业人口分为若干类群,然后估算各类人群的失业数据,进行调整后再加总。该方法的难点主要在于必须首先弄清以下问题:下岗失业人员隐性就业的有多少?城镇本地失业人员中没有登记的有多少?城镇外来入口中失业的有多少?部分学者将下岗人员全部归于失业人口,也有通过假定来设定比例,但比例的确定过于主观(胡鞍钢,1998),也有城镇人群划分过粗漏掉部分人口的(陈淮,1999;程连升,2000)。第三类是通过参与率来估算失业率,此法的前提是假定城镇总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保持不变,那么总入口参与率与总人口就业率之

差就是总人口的失业率(周天勇,2003)。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城镇劳动参与率下降很快,从1990—

2000年城镇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下降了9%一10%(蔡畴,2004),参与率下降的比例被全部归人失业率。因此,此法计算结果有高估的成分。第四类是通过选定区域抽样调查城镇家庭户获得失业人口状况(李实,

2004;蔡畴,2004;韩军等,2006)。首先定点抽取使得样本的全国代表性较差,多数仅调查了城市,况且对时

间序列的获得是采用追忆的调查方式,很难说没有遗漏的现象,并且在失业的界定上与人口普查的定义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第五种方法是德尔菲法,研究者收集若干相关官员和知名专家的估算结果,取平均值

20.0

喀2500000引15.0.◆

<2000000

・。毛・

林10.0水1500000

蝼1000000

◆.,<

j醛

5.0◆‘◇◆

◆7

蝼500000一▲毋气◆◆

O.O

爨o

坤’。

24

200000

400000

600000

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图l

城镇登记失业与真实失业关系图

・28・

丁仁船等:1990年以来我国城镇真实失业率有多高?

(姚裕群、莫荣,2002)。此法是对管理决策方法的移植,但在定量研究上缺乏精度,不同身份人员预测结果

大相径庭。

2调整方法及结果

虽然分地区的登记失业率与真实失业率不存在显著的定量关系,但登记失业人数与真实失业人数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如图1),说明按失业人数比按登记失业率来调整更合理。为了得到更加精确的失业人数,

本文将城镇人口划分为四类:城镇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失业人数、城镇外来失业人员、本地失业人口,然后逐类就失业人数进行调整。

2.1

下岗失业人员

1993年我国城镇下岗人数达300万,1997年年底下岗人数达到顶峰995.4万后开始缓慢下降,由于政

府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以及下岗与失业逐步走向并轨,到2000年下岗人员存量开始快速下降,绝对量每年

减少在150万一200万左右。至2005年年底国有企业下岗人员仅有64万,据此估计全国下岗人员只剩98万左右。

下岗人员并不等同于失业人员。首先,下岗人员可能有部分漏报,有些职工已长期离岗,由于与企业存在种种利益的依附关系不愿下岗,使得统计人数偏少。其次,下岗人员中普遍存在隐性就业。为了继续获得失业保险或对已从事的工作不认同,部分下岗人员已通过个人关系实现再就业或自谋职业但还设法隐瞒就业事实,导致下岗人数偏大。最后,下岗人员中有部分人丧失就业信心或另有他事而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

下岗人员中究竟有多少属于失业人员?各地调查结果不~,1998年上海隐性就业率为24.9%;1999年

劳动保障部调查8省市,约有30%存在隐性就业;浙江的调查有57.9%下岗人员隐性就业。在全国层面上究竟隐性就业比例有多少?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将失业者分为从未工作正在找工作和失去工作正在找工作的人,下岗失业人员肯定是属于失去工作正在找工作人员,下岗人员与失去工作人员在数量上呈现出高度的相关性,如图2所示(已剔除三个特异值:上海、广东和江苏),利用截面数据资料,我们得出每下岗100个工人,失去工作正在找工作人员增加58人,假定在劳动力市场上需求工作的其他类失业人口数与当年下岗职工人数没有结构上的相关性,那么其他类失业人口数基本上都包含在截据项里。事实

上下岗人员的数量更多的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和改革的力度,各年变化很大,与市场上求职的其他类失业

人员比例关系并不大。因此我们将下岗人员中的58%界定为失业人员比例。将每年年底结存的下岗职

工人数乘以58%,就以得到各年下岗工人中真实失业者的人数。这一比例与胡鞍钢教授假定的60%颇

为接近。据此计算得到1993年城镇下岗失业的174万,1995年为327.12万,2000年为528.32万,至

2005年仅剩下57.02万。

2000000

难(

1500000

・—≮一

蠡◇絮■◆:

娄1000000:

醛600000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图2失业人数与下岗人数的关系图

2.2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口

我国普通高校扩招始于1998年,自2001年扩招的就业效应开始显现。2000年高校毕业生107万,2005年达到338万,高校毕业生年增长率都在30%以上。曾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早在1998年就开始面临就业难的局面。随扩招效应的累积,大学生就业问题愈发尖锐。1996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还高达93。7%,1998

・29・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年第6期

年跌至78%。此后尽管国家提供相应的促进就业政策,但就业率一直维持在80%左右。在1990年之前,大学毕业生都是国家统一分配,几乎没有失业。我们假定大学生的自然失业率在5%左右,1990年一1995年间大学生的失业都是自然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95%,所有些误差,但对失业人员总量的影响微乎其微。1995年以后我们以国家教育部公布的各年年底大学生就业率为标准计算失业,同时我们假定上年

累积下来的大学生与下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几率是相等的,因而具有同样的就业率。这样我们得到各年

累积的大学毕业生失业人口时间序列。2000年大学毕业生失业人口23.16万,2005年有47.80万。有百万大学生待业的说法是基于教育部公布的9月份的就业率计算的(经济参考报,2004,1,30),因此存在

高估成分。

2.3城镇外来失业人口

2000年城镇外来劳动年龄人口5483万(包括外来农民工和外来城镇人口),其中就业4178.6万,失业

人口183.6万,外来人口失业率4.2%。我们假定外来失业人口是自1990年逐年按算术级数累积的,因为我

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尤其是在1993年国家放松对大城市人口严格控制政策之后。而在之之前流动人口规模比较小,并且当时在计划经济下个人存在高度厌恶风险意识,外出人员大都先找好

工作再出门,短期内找不到工作者大都尽快返乡,所以失业率一般比较低,因此我们忽略那时流动人口的失

业。1990年代之后,伴随流动人口规模的扩大,流动人口的经济支持体系得到扩展,一定时间内个人在社会

网络系统里可以得到救助支持,承担失业风险的意识增强,开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业。自1998年一2000年城镇外来劳动力非户籍迁移1503。5万,年均501万,自2000年之后迁移势头有所减弱,我们以外来人口

年增长500万,按2000年失业率4.2%计,外来失业人口年增长2l万左右,2005年外来人El失业总量

279.4万。

2。4本地失业人口

我们把以上三类之外的失业人口定义为本地失业人口,包括本地的农业户籍和非农户籍人口。在数量上我们是以失业总量去掉大学毕业生失业人口、外来失业人口、下岗失业人口来表示。我们发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与本地失业人数存在显著线性关系(如图2),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得到1990年、2000年本地失业人口分别有570.97万和1361.36万。将其分别相比于这两年的登记失业人口,得到调节系数为1.490和2.288,表明登记失业人数占本地失业人数的比例越来越小。对此,我们认为,1990年之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个人就业完全依赖于国家统一分配,因此个人必须通过在政府机关或居委会登记后才

可能实现就业,因此登记行为受到强烈利益激励,登记率达到67.11%。2000年时,我国已实行市场经济

体制,但劳动力市场还不很规范,求职已是个人和家庭的事,政府只是制定和执行就业法规、政策和营造就业环境,在宏观层面上促进就业,登记失业的利益激励降低,况且登记还有苛刻的条件限制,不符合登记条件的人越来越多,比如郊区大量失地农户的涌人,个人即可以通过劳动服务部门也可以通过社会关系网络实现就业,求职方式日益多元化,个人登记的积极性逐步丧失。到2000年时登记失业人口仅占城

镇本地真实失业入口的43.71%。

由于1990年之前实行的是同样的劳动就业政策,我们假定失业人口中登记失业的比例一直为67.11%不变。1991年之后,我国计划体制开始向市场体制转轨,假定1990年之后,登记比例按算术级数逐步降低到2000年的43.7l%,调节系数从1990年的1.49逐步升到2.29,每年上升0.08,并且在2000年之后按相

同的速度降低,这与符合登记的人口越来越少的趋势是一致的,至2005年失业登记比例降低到37.34%,据此推算城镇本地失业人口为2254.39万人。

将以上四类失业群体加总得到全国城镇失业人员总量以及失业率,具体如表1所示。

3结论

(1)以现有资料计算城镇人口真实失业率时,以失业人数调整更为合理,登记失业率与真实失业率没有数量上的统计关系,直接调整失业率缺乏科学依据。

・30・

丁仁船等:1990年以来我国城镇真实失业率有多高?

表1

年份

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1990年以来我国各年失业状况(万人)

毕业生人数

61.461.460.457.163.780.583.982.983.O84.8107.0115.0145.0212.O280.0338.0

城镇就业人口

1704l1746517861182621865319040199222078121616224122315l2394024780256392647627331

登记失业入口

383.2352.2363.9420.1476.4519.6552.8576.8571.0575.0595.0681.0770.0

城镇本地失业人口

570.97552.88600.29726.52861.90981.521088.351181.631215.321269.721361.361612.471884.652021.922156.152254.39

毕业生失业数

3.073.223.183.013.344.195.552.5719.8521.6523.1613.8231.7648.7550.6347.80

外来失业人口

下岗人员

下岗失业人员

总失业人口

574.04573.37638.19955.711143.681399.94167l,051883.551880.001994.502087.242251.822489.462552.082622.712638.80

失业率

3.263.183.454.975.786.857.748.318.oo8.178.278.609.139.059.018.80

17.2634.7252.1869.6487.10104.56122.02139.48156.94174.40195.40216.40237.40258.40279.40

300.O360.O564.0814.8995.4871.3941.7910.9741.6614.9420.7271.698.6

174.00208.80327.12472.58577.33505.35546.19528.32430.13356.64244.01157.5357.20

8册.O

827.0839.0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05中国统计摘要[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国家统计局.中国劳动统计年鉴1995—

2004[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995—2005[z].教育部.

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990~2005[Z].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就业与发展[R].沈阳:辽宁出版社,1998;2005年下岗人数据根据国有下岗职工数推出。

(2)全国下岗职工中隐性就业的比例约为42%,这一比例与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比例比较接近,1997年一2003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率分别为4l%、50%、43%、35%、31%、23%、43%。由于2002年实行的

并轨政策,目前下岗失业人员群体已不到100万,就总量来说已微不足道。2003年之后,高校毕业生失业问

题开始加剧,每年年底的失业率约20%左右,近期每年失业累积人数都维持在50万左右。外来失业人员持续增加,总量达到280万,为失业总量的10.6%。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城镇本地失业人数的比例越来越低,

登记失业率远不能反映真实的失业状况,仅能反映长期变动趋势。

(3)我国城镇失业人员总量还在持续增长,就业形势已趋于好转。2005年失业规模达到2639万,但增

长势头逐渐变弱,增量逐年减少,2005年仅增长16万。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就业人口的

增长快于失业人口的增长,因此失业率开始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失业率分处三个阶段,1978年一

1991年为下降阶段,从1991年至1997年处于快速增长期,6年增长了五个百分点,1998至2004年处于高位徘徊状态,近期呈缓慢下降态势。2005年城镇真实失业率仍然处于8.8%的高水平,城镇失业问题依然严峻。

参考文献:

熊祖辕等.中国失业问题的简便测量[J].统计研究,2004,(7).胡鞍钢.中国城镇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1998,(4).陈淮。中国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建议[J].管理世界,1999,(1).

程连升.中国反失业政策研究(1950—200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周天勇.中国城镇失业率究竟为多少[J].财贸经济,2003,(11).

蔡叻、王美艳.中国城镇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4,(4).李实.中国城镇失业率得重新估计[J].经济学动态,2004,(4).

韩军.中国城市失业率,从出生组分析经济转型的影响[J].南开经济研究,2006,(1).

姚裕群、莫荣.我国城镇失业率已进入风险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5).

2003年:100万大学生待业[N].经济参考报,2004一01—30.

[责任编辑:穆光宗]

・31・

1990年以来我国城镇真实失业率有多高?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丁仁船, 王大犇, DING Ren-chuan, WANG Da-ben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上海,200062市场与人口分析

MARKET & DEMOGRAPHIC ANALYSIS2007,13(6)7次

参考文献(10条)

1.熊祖辕 中国失业问题的简便测量[期刊论文]-统计研究 2004(07)2.胡鞍钢 中国城镇失业状况分析 1998(04)3.陈淮 中国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建议 1999(01)4.程连升 中国反失业政策研究(1950-2000) 2002

5.周天勇 中国城镇失业率究竟为多少[期刊论文]-财贸经济 2003(11)

6.蔡昉;王美艳 中国城镇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及其政策含义[期刊论文]-中国社会科学 2004(04)7.李实 中国城镇失业率得重新估计[期刊论文]-经济学动态 2004(04)

8.韩军 中国城市失业率,从出生组分析经济转型的影响[期刊论文]-南开经济研究 2006(01)9.姚裕群;莫荣 我国城镇失业率已进入风险区[期刊论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2(05)10.2003年:100万大学生待业 2004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向东进.范辉.XIANG Dong-jin.Fan Hui 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期刊论文]-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3)

2. 马琳 我国经济增长与失业率关系实证分析[期刊论文]-商业时代2009(21)3. 熊祖辕.喻东 中国失业问题的简便测量[期刊论文]-统计研究2004(7)

4. 韩军.李宏彬.张俊森.Jun Han.Hongbin Li.Junsen Zhang 中国城市失业率--从出生组分析经济转型的影响[期刊论文]-南开经济研究2006(1)

5. 黄万阳 我国高失业率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期刊论文]-财经问题研究2002(4)

6. 周晓津.ZHOU Xiao-jin 1978-2007年中国隐性失业、劳动力流动与整体失业率估计[期刊论文]-西部论坛2011,21(1)

7. 石柱鲜.孙皓.宋平平.SHI Zhu-xian.SUN Hao.SONG Ping-ping 中国通货膨胀的适度区间与非对称性——基于自然失业率的实证分析[期刊论文]-当代财经2008(8)

8. 杨同豪.徐光亮.石林.YANG Tong-hao.XU Guang-liang.SHI Lin 城镇登记失业率影响因素的探讨[期刊论文]-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40(15)

9. 陈幼芳.张天会.Chen Youfang.Zhang Tianhui 云南失业率预测和研究[期刊论文]-经济问题探索2006(1)10. 吴振球.WU ZHEN-qiu 论如何同时降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的微观经济基础及其移动[期刊论文]-财贸研究2007,18(6)

引证文献(7条)

1.许涤龙.王仁花 登记失业人数与调查失业人数的比较分析[期刊论文]-统计与决策 2009(9)2.赵建华 综合失业警戒指数的构建及预警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科技博览 2008(16)3.车士义.郭琳 2007年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研究综述[期刊论文]-人口与发展 2008(6)

4.唐美霞 我国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期刊论文]-时代经贸(学术版) 2008(14)5.丁仁船 宏观经济因素对中国城镇劳动供给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人口科学 2008(3)6.赵建国 综合失业警戒指数的构建及其失业警报分析[期刊论文]-财经问题研究 2009(7)7.丁仁船 宏观经济因素对中国城镇劳动供给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人口科学 2008(3)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cyrkfx200706010.aspx


相关文章

  • 我国实际城镇失业率测算方法研究
  • 摘要: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和民生之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国当前所采用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难以反映真实的就业状况.为此,本文引入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和人口因素作为参数构建模型,测算我国1990-2014年实际城镇失业率,进而检 ...查看


  • 我国失业的定义.类型和沿革
  • 作者:姜绍华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青年工作论坛) 2000年01期 市场经济理论告诉我们:由于劳动力供给量和需求量之间,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之间难以协调一致,所以失业问题随之出现. 一.失业的定义和种类 (一)失业的定义 失业 ...查看


  • 广义奥肯定律与中国奥肯关系
  • No. C2014005 2014- 7 广义奥肯定律与中国奥肯关系 --破解奥肯定律中国不适之谜 卢锋,刘晓光,姜志霄,张杰平 ① No. C2014005 2014年7月6日 摘 要:基于对中国宏观经济周期与劳动市场转型关系的经验观察, ...查看


  • 中美居民财富分配比较分析
  • 徐剑明:中美居民财富分配比较分析 1007-1369(2002)02-0014--03 中美居民财富分配比较分析 徐剑明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比较中美居民财富分配的现状,较为全面地阐述了造成两国居民财富分配不均的各自原因,进而提出解决我国居 ...查看


  • 中国的城市化
  • 作者:白南生 管理世界 2004年01期 一.50年来的中国城市化 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简史 中国城市化经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1950年之后的28年,在赶超战略和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政府通过户口迁移制度.粮油供应制度.劳动用工制 ...查看


  • 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地理学问题_顾朝林
  • 人文地理 文章编号:1003-2398(2007)03-0007-05 2007年第3期总第95期 论构建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地理学问题 顾朝林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北京100084) STUDYONBUILDINGHARMONIO ...查看


  • 劳动法三十年
  • 中国法治三十年--劳动法篇---中国法治三十年 网络征文优秀奖 作者:徐智华 孙兵 谢小花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我国的劳动法治建设在复杂的国内环境中取得了重要成就,为我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劳动法 ...查看


  • 我国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及其对策分析
  • 作者:刘瑾 改革与战略 2003年09期 一.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目前我国政府发布的失业率数据为城镇登记失业率,其定义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同城镇从业人数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的和的比值.其中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劳动年龄内, ...查看


  • 财政政策与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 财政政策与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 2013年05月27日 09:5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12期 作者:李永友 钟晓敏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20 [内容提要]基于代表性家庭最优消费决策及其与财政政策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