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杰斐逊的宗教思想 1

托马斯·杰斐逊的宗教思想

姓名:阳娟 学号:[1**********]8

专业:历史教育学 年级:2009级

摘要:杰斐逊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传统的基督教世界观和启蒙运动科学理想的世界观相互冲击。科学的发展要求思想家门用理性来重新解释上帝。杰斐逊的宗教思想便体现了这种新旧交替的特点。从很大程度上杰斐逊的思想是有很多矛盾的地方的,这些矛盾集中体现在他对于灵魂的态度和对于人性的认识。这些辩证统一的矛盾认识,反应了杰斐逊作为一个自然神论者对于宗教的独特的认识。杰斐逊的宗教信仰,也是这一时期美国大众对于基督教的普遍的认知,奠定了美国后来宗教信仰的基础。

关键词:托马斯·杰斐逊,矛盾,理性,道德,自由

一、 信仰的悖论

1743年,杰斐逊出生。这时的欧洲,启蒙运动如火如荼,新旧文化在这一时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时的北美十三州还是英国的殖民地。杰斐逊生活的弗吉利亚就是一个典型的英国文化的再版,传统的古典文化成为社会的风尚,大家谈论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同时崇拜圣经,相信上帝。于此同时18世纪的西欧启蒙运动也通过一些思想家、移民者渗入到弗吉利亚,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一系列的西欧启蒙运动思想家成为贵族们谈论的对象。 杰斐逊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基督教家庭,他的母亲笃行基督,他的父亲甚至把《圣经》都翻旧了。杰斐逊儿时,曾接受圣公会牧师的洗礼,整个幼年时代,伴随他左右,教育他的老师们都是牧师。

生活在这样一个基督教信仰浓厚的国家里,加上从小受到的三位一体的基督教教义的影响。杰斐逊是相信上帝的。在他著作里,他把上帝称为“全能的主”,“上苍”,“天上的圣父”。可见杰斐逊对于上帝的存在是从始至终都坚信不疑的。在他写给查理·汤姆森的信件里说“我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①。儿时的经历对于杰斐逊奠定了杰斐逊一生中宗教思想的基础。但是后来的经历使得杰斐逊对于基督教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甚至使他走上了与传统基督教信仰分道扬镳的道路。

杰斐逊在17岁时到威廉·玛丽学院学习。威廉·玛丽学院是费城以南最好的最高学府,是一所教会大学,里面有7名教授,都是圣公会的牧师。但是杰斐逊最幸运的在于,当他入学不久后,学校便请来了唯一的一位非牧师的教授威廉·斯摩尔。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和启蒙运动思想家。斯摩尔讲授物理,形而上学,数学和哲学。杰斐逊有一半的课程是由威廉·斯摩尔上的。杰斐逊后来和斯摩尔成为至交。杰斐逊通过斯摩尔接受了欧洲盛行的启蒙思想。在威廉·玛丽学习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欧洲启蒙运动的图书,并了解了大量的民主,自由,自然权利方面的思想,这些思想也成为他后来的政治思想、宗教思想的基础,培养了他自然神论宗教意识的基础。

在他自己写给威廉·肖特的信件中,杰斐逊公开宣称“我也是一为伊壁鸠鲁派”②。伊壁鸠鲁是唯物论的先驱,他曾说“上帝或者希望消除所有恶事而不能;或者他能而不愿;或①

② 梅丽尔·D·彼得森编,刘祚昌等译:《杰斐逊集》下,三联书点,1993年版,1609页 同上,1679页

者他既不愿也不能;或者他愿意也能。如果上帝愿意而不能,他是软弱——这与上帝的品格不符;如果上的能而不愿,他是恶毒,这同样与上帝的品格不符;如果上帝既不愿也不能,那他就是既恶毒有软弱,因此就不是上帝;如果上帝既愿也能——这是唯一符合上帝。那么恶事从何而来?或者他为什么不拿开这些恶”这就是著名的伊壁鸠鲁悖论,也成为基督教们千年来无法绕开的障碍。伊壁鸠鲁被人称为“唯物主义之父”。杰斐逊公开宣称自己是伊壁鸠鲁派,也就公开宣称自己是唯物主义者了。

儿时传统英国国教思想和启蒙思想在杰斐逊的心中尽力了激烈的斗争,使得他一方面相信上帝,一方面又偏向唯物思想。这就导致了其思想而二元性。在他的书信中我们可以发现杰斐逊的宗教悖论。

(一)、灵魂的有无

一方面,他认为灵魂是无。1820年在他写给亚当斯的信件里说到:“我们可以设想思想是某一物质组织的作用,有造物主为了那个目的创造出来,就像引力是物质的一种作用,或天然磁石的磁力。谁要否认造物主能够赋予物质以那种称为思想的行动方式······一旦我们离开感觉的基础,一切都将成为问题。谈到非物质的存在,就等于谈无。说人的灵魂,天使,上帝是非物质,就等于说无,或者没有上帝,没有天使,没有灵魂。我只能这样推论,但是我相信我的唯物主义信条,是得到洛克,特拉西,及斯图瓦特的支持的”。 洛克是杰斐逊很崇拜的一个思想家,当杰斐逊还在威廉·玛丽学院上学时,就把洛克当做是最有智慧的三人之一(另外两个是弗朗西斯·培根和艾莎克·牛顿,他们都是自然神论者)。杰斐逊认为思想是肉体的伴生物,要先有肉体才能有思想,其思想根本区别于唯心主义者的认为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先验观。在此基础之上,杰斐逊认为灵魂是不存在的。

杰斐逊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否定灵魂的基础之上,他认为死亡即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不存在另外一个世界。在写给女儿玛霞·杰斐逊的信件里,杰斐逊说:“人皆有死,死结束世界也结束我们,而为他做准备,便绝不是一件坏事”①。写这封信时是在1784年,这时杰斐逊才38年,正当生命的壮年,对于唯物主义还很笃定,认为不存在另一个世界,死亡即意味着终结。

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杰斐逊认为没有灵魂。作为一个复杂的,深受传统基督教文化影响的社会人,他的思想是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的。但是在生命变幻无常的打击下,纵是乐观而豁达的杰斐逊,在面对朋友们一个个离开时亦不免伤感,不免寄希望以灵魂的转世,寄希望与来世。

中国人说人生有三大不能承受之痛:幼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这三大悲痛杰斐逊都遭遇了:在他14岁时,父亲离世;34岁时,唯一的儿子去世;39岁时,女儿玛霞·查尔斯·杰斐逊去世;40岁时,唯一的妻子离世;51岁时,年仅26岁的最爱的女儿去世。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杰斐逊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苦难,面对亲人的离世,杰斐逊纵是坚定自己的唯物论,不相信灵魂,不相信异世,亦希望能有来世能让他们亲人相聚。

1818年在亚当斯的夫人去世时,杰斐逊写信给这位与自己惺惺相惜的友人“日子已经不远了,到了那一天,我们将把我们的忧愁和受苦的肉体包在同样的尸衣里,我们的灵魂将升入天堂,与我们失去的钟爱的朋友们相聚,这些朋友我们将依然钟爱,而且永远不会再失去。愿上帝保佑你,在你巨大的痛苦下给你力量”②。1818年,杰斐逊已经年进古稀,对于进入了孔子所谓的不惑之年,此时的杰斐逊看到了身边的朋友一个个的离开自己,对于生死也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面对朋友的悲痛,他是可以感同身受的,但是除了寄希望于来世的相遇,他没有更多的可以慰藉朋友的语言了,这是他在危慰藉朋友,也是在慰藉自己。 作为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者,杰斐逊对于灵魂的看法,不是我们能简单用一个矛盾就①

②梅丽尔·D·彼得森编,刘祚昌等译:《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863页 《杰斐逊选集》,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681页

能概括的,或许在他自己的书信里,已经有了最好的解释:“‘上帝有灵’,但是他没有明确说明‘灵’是什么”①。这也是出于新旧思想更替时期的思想家们普遍的困惑。他们不能也不愿推翻上帝,但是对于科学的关注,使得他们的思想难免的落入矛盾。于是他们采取了新的阐释方法,来构造上帝。他们肯定唯一的上帝的存在,但是却不赞成圣奥古斯丁的三位一体的基督教哲学体系。

(二)、人性的善恶

传统的基督教认为人是有“原罪”的,人性是恶的,人出生便是赎罪的。在此基础之上用基督教得教义压抑人。在杰斐逊的关于人性的看法,是根本差异于基督教的原罪说的。

刘祚昌先生认为杰斐逊对于人性的看法是“性善论”。刘祚昌先生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专家,因此用中国哲学的视角去观看杰斐逊的观点。认为其观点是性善论。在杰斐逊留下的言论中的确是有很多对于人性的赞美的地方。在写给威廉·格林·芒福德的书信中:“我是认为人性本善的。我认为人是为社会而造的,自然禀赋他适合社会的气质。我也和孔塞多一样相信,如你信中所说,人的心灵可以完美到我们目前还不能形成的任何概念的那样的一种程度”②。

杰斐逊继承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对于人的肯定。但是他的性善,不是说和孟子一样的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具有一种善良的本性,而是指的在人具有理性,具有一种适合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心理动力。

在肯定人性的基础之上杰斐逊同时承认人性中的许多弱点。在1785年,写给查尔斯·贝利尼的信件里,他写道:“不正常的男女关系占据年轻人,而野心的密谋则占有了大人物们的年长者。”③在1787年,写给爱德华·卡林顿的信件里,他写道:“经验表明,人是吃自己同类的唯一动物。”④

在杰斐逊的成长里,经历了生老病死,也经历了战争和和平,作为一名敏锐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杰斐逊不可能没有注意到人性的诸多弱点,他见惯了人世间相互欺诈,相互残害的景象,对于人世冷暖早已了然于心。杰斐逊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并不因为人性中的诸多弱点就否定人性,也不因为基督教的“原罪”说便坚信人性之恶,更没有自欺欺人地忽视人性的弱点,而单纯的宣扬性善。作为一个成熟的理性主义思想家,杰斐逊对于人性的认识,是务实而客观的,即摆脱了基督教传统的原罪理论,也没有单凭自己的主观臆想。杰斐逊的可贵之处便在于,即使看到了人性的诸多弱点,依然对人的理性坚信不疑。

正是由于这种对于人性的肯定与相信,杰斐逊相信“人类可以靠自己的理性进行统治”⑤。正是抱定这种观点,使得杰斐逊在政治上坚信平民政治,一直以人民的自由为己任,与政府内部的一些保守分子做斗争,而被称为美国民主政治的先驱。

如果说杰斐逊对于灵魂的看法还保留了上帝的一席之地,那么杰斐逊在看待人性上则彻底地摆脱了上帝。他的承认人性弱点又肯定人性理想的人性观,杰斐逊热爱读书,在阅读的时候接受了大量的西方启蒙运动的思想,在80年代又出访欧洲,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西方启蒙运动的洗礼,这使得杰斐逊的思想根本差异与英国国教的基督教体系。

二、自然神论者

杰斐逊生活的时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思想的变革,中世纪的传统三位一体的神①

② 同上,692页 梅丽尔·D·彼得森编,刘祚昌等译:《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1993年版,1217页

③梅丽尔·D·彼得森编,刘祚昌等译:《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1993年版,921页

④梅丽尔·D·彼得森编,刘祚昌等译:《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1993年版,981,页

⑤梅丽尔·D·彼得森编,刘祚昌等译:《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1993年版,1097页

学体系倒塌,但是上帝并未被打倒。关于世界的起源问题,成为哲学家们永恒的思考,希腊哲学的唯物主义传统让他们无法像老子一样把世界当做是从“无”中而来。因此关于世界由何而来的问题,也就成了他们永恒的困惑。世界由上帝创造而来,这种思想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的一项基本共识。因此他们坚信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都可以看做是上帝的神迹。但是人类社会的诸多无法规避的社会问题成为他们无法规避的障碍。为何上帝要让恶存在?为何上帝给人自由意志同时有设立自然法则?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那么人还是上帝的选民吗?这些众多的问题,产生了基督教的信仰危机,传统的宗教神学体系已经无法在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时代要求要有新的解释体系。这一时期,思想家们致力于构建新的哲学体系,解释上帝,解释人类社会。杰斐逊的宗教思想也集中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特点。

杰斐逊被政敌攻击为自然神论,甚至是无神论者。自然神论者认为,上帝在创造了世界后便转身,从而把上帝排除出科学界和政治界。在杰斐逊的心中唯物论和宗教信仰并不是矛盾的。在他写给威廉·肖特的信中,他说:“埃皮克泰塔斯和伊壁鸠鲁留下了控制我们自己的法则,而耶稣教导了我们对别人应尽的义务和仁爱,作为补充。”①(埃皮克泰塔斯和伊壁鸠鲁都是著名的唯物论者)杰斐逊认为自然为我们提供了法则,而宗教为我们提供道德指引,他们各司其职,互不干涉。

杰斐逊相信的宗教,已不再是传统的统摄一切的宗教,甚至上帝是不干涉人事的。“上帝为灵”,也只对于人的灵魂道德部分进行引导。他认为教士们干涉政治和科学,是“他们披在基督教身上的破衣”,唯有“脱掉披在他们披在基督教身上的破,返回到他的仁慈发起人的本来的纯洁和朴素上来,基督教就成为最同情自由、科学以及人类心灵最无拘束地扩展到所有其他一切人的宗教。”②

杰斐逊是典型的自然神论者。杰斐逊在自然神论的基础之上主张宗教信仰自由。在他写给朋友们的信件里有很多关于宗教信仰自由的语言。1788年,在他写给亚历山大·唐纳德的信件中,他说:“我认为权利宣言应该规定宗教自由”。他在人弗吉利亚州长时起草了弗吉利亚宗教自由法案。在他为自己设计的墓志铭上,他写道:“托马斯·杰斐逊,美国《独立宣言》和《弗吉利亚宗教自由法》的执笔人,弗吉利亚大学之父,安葬于此。”杰斐逊作为美国的第三任总统,为美国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杰斐逊却把宗教自由作为自己毕生贡献的三件事之一。可见杰斐逊对于宗教信仰自由的追求。

自由是启蒙思想家门毕生的追求,杰斐逊也不例外,在他一生都在为美国人的民主与自由而奋斗。他说:“宁愿在自由下面危险,也不要在奴役下面安全”。杰斐逊的宗教自由思想正是他对于自由的思想在宗教方面的体现。在他的努力下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既不用法律来确定某种宗教,也不用它来现在宗教自由。”

在杰斐逊所处的美国还有一个特殊的国情:即是民族独立情绪的强烈。英国国教在美国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已经大大超越了道德的规劝,而是日益表现为家长制的、压迫和剥削的方式。英国国教日益被当做英国殖民主义在宗教上的延伸。美国宪法规定的宗教自由,一方面推翻了某个基督教会在美国的优越地位,也使得美国的宗教得以摆脱英国国教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杰斐逊的宗教思想体现了美国人这一时期普遍的对于宗教的看法,他们一方面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一方面受国内独立运动的影响,希望摆脱英国国教的思想统治。在杰斐逊和后来一代代思想家的影响下,形成美国式的基督教信仰。宗教不再干预政治,正如杰斐逊自己所说的“在宗教和科政治之间筑起了一道墙”,宗教或者教会再也不能干涉美国政治。美国走上了宗教信仰和政治民主和谐发展的道路。 ①

②梅丽尔·D·彼得森编,刘祚昌等译:《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1993年版,1680页 梅丽尔·D·彼得森编,刘祚昌等译:《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1993年版,1249页

参考书目:

梅丽尔·D·彼得森编,刘祚昌等译:《杰斐逊集》,三联书店,1993年版

托马斯·杰斐逊著:《杰斐逊选集》,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刘祚昌著:《杰斐逊全传》,齐鲁书社,2004年版

乔伊斯·亚普雷拜著:《美国民主的先驱——托马斯·杰斐逊传》,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艾德尼著:《杰斐逊》,内蒙古出版社,1998年版

麦克拉思著:《基督教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赵林:《基督教思想文化的演进》,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托马斯·杰斐逊的宗教思想

姓名:阳娟 学号:[1**********]8

专业:历史教育学 年级:2009级

摘要:杰斐逊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传统的基督教世界观和启蒙运动科学理想的世界观相互冲击。科学的发展要求思想家门用理性来重新解释上帝。杰斐逊的宗教思想便体现了这种新旧交替的特点。从很大程度上杰斐逊的思想是有很多矛盾的地方的,这些矛盾集中体现在他对于灵魂的态度和对于人性的认识。这些辩证统一的矛盾认识,反应了杰斐逊作为一个自然神论者对于宗教的独特的认识。杰斐逊的宗教信仰,也是这一时期美国大众对于基督教的普遍的认知,奠定了美国后来宗教信仰的基础。

关键词:托马斯·杰斐逊,矛盾,理性,道德,自由

一、 信仰的悖论

1743年,杰斐逊出生。这时的欧洲,启蒙运动如火如荼,新旧文化在这一时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时的北美十三州还是英国的殖民地。杰斐逊生活的弗吉利亚就是一个典型的英国文化的再版,传统的古典文化成为社会的风尚,大家谈论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同时崇拜圣经,相信上帝。于此同时18世纪的西欧启蒙运动也通过一些思想家、移民者渗入到弗吉利亚,洛克、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一系列的西欧启蒙运动思想家成为贵族们谈论的对象。 杰斐逊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基督教家庭,他的母亲笃行基督,他的父亲甚至把《圣经》都翻旧了。杰斐逊儿时,曾接受圣公会牧师的洗礼,整个幼年时代,伴随他左右,教育他的老师们都是牧师。

生活在这样一个基督教信仰浓厚的国家里,加上从小受到的三位一体的基督教教义的影响。杰斐逊是相信上帝的。在他著作里,他把上帝称为“全能的主”,“上苍”,“天上的圣父”。可见杰斐逊对于上帝的存在是从始至终都坚信不疑的。在他写给查理·汤姆森的信件里说“我是一个真正的基督徒”①。儿时的经历对于杰斐逊奠定了杰斐逊一生中宗教思想的基础。但是后来的经历使得杰斐逊对于基督教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甚至使他走上了与传统基督教信仰分道扬镳的道路。

杰斐逊在17岁时到威廉·玛丽学院学习。威廉·玛丽学院是费城以南最好的最高学府,是一所教会大学,里面有7名教授,都是圣公会的牧师。但是杰斐逊最幸运的在于,当他入学不久后,学校便请来了唯一的一位非牧师的教授威廉·斯摩尔。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和启蒙运动思想家。斯摩尔讲授物理,形而上学,数学和哲学。杰斐逊有一半的课程是由威廉·斯摩尔上的。杰斐逊后来和斯摩尔成为至交。杰斐逊通过斯摩尔接受了欧洲盛行的启蒙思想。在威廉·玛丽学习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欧洲启蒙运动的图书,并了解了大量的民主,自由,自然权利方面的思想,这些思想也成为他后来的政治思想、宗教思想的基础,培养了他自然神论宗教意识的基础。

在他自己写给威廉·肖特的信件中,杰斐逊公开宣称“我也是一为伊壁鸠鲁派”②。伊壁鸠鲁是唯物论的先驱,他曾说“上帝或者希望消除所有恶事而不能;或者他能而不愿;或①

② 梅丽尔·D·彼得森编,刘祚昌等译:《杰斐逊集》下,三联书点,1993年版,1609页 同上,1679页

者他既不愿也不能;或者他愿意也能。如果上帝愿意而不能,他是软弱——这与上帝的品格不符;如果上的能而不愿,他是恶毒,这同样与上帝的品格不符;如果上帝既不愿也不能,那他就是既恶毒有软弱,因此就不是上帝;如果上帝既愿也能——这是唯一符合上帝。那么恶事从何而来?或者他为什么不拿开这些恶”这就是著名的伊壁鸠鲁悖论,也成为基督教们千年来无法绕开的障碍。伊壁鸠鲁被人称为“唯物主义之父”。杰斐逊公开宣称自己是伊壁鸠鲁派,也就公开宣称自己是唯物主义者了。

儿时传统英国国教思想和启蒙思想在杰斐逊的心中尽力了激烈的斗争,使得他一方面相信上帝,一方面又偏向唯物思想。这就导致了其思想而二元性。在他的书信中我们可以发现杰斐逊的宗教悖论。

(一)、灵魂的有无

一方面,他认为灵魂是无。1820年在他写给亚当斯的信件里说到:“我们可以设想思想是某一物质组织的作用,有造物主为了那个目的创造出来,就像引力是物质的一种作用,或天然磁石的磁力。谁要否认造物主能够赋予物质以那种称为思想的行动方式······一旦我们离开感觉的基础,一切都将成为问题。谈到非物质的存在,就等于谈无。说人的灵魂,天使,上帝是非物质,就等于说无,或者没有上帝,没有天使,没有灵魂。我只能这样推论,但是我相信我的唯物主义信条,是得到洛克,特拉西,及斯图瓦特的支持的”。 洛克是杰斐逊很崇拜的一个思想家,当杰斐逊还在威廉·玛丽学院上学时,就把洛克当做是最有智慧的三人之一(另外两个是弗朗西斯·培根和艾莎克·牛顿,他们都是自然神论者)。杰斐逊认为思想是肉体的伴生物,要先有肉体才能有思想,其思想根本区别于唯心主义者的认为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先验观。在此基础之上,杰斐逊认为灵魂是不存在的。

杰斐逊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否定灵魂的基础之上,他认为死亡即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不存在另外一个世界。在写给女儿玛霞·杰斐逊的信件里,杰斐逊说:“人皆有死,死结束世界也结束我们,而为他做准备,便绝不是一件坏事”①。写这封信时是在1784年,这时杰斐逊才38年,正当生命的壮年,对于唯物主义还很笃定,认为不存在另一个世界,死亡即意味着终结。

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杰斐逊认为没有灵魂。作为一个复杂的,深受传统基督教文化影响的社会人,他的思想是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的。但是在生命变幻无常的打击下,纵是乐观而豁达的杰斐逊,在面对朋友们一个个离开时亦不免伤感,不免寄希望以灵魂的转世,寄希望与来世。

中国人说人生有三大不能承受之痛:幼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这三大悲痛杰斐逊都遭遇了:在他14岁时,父亲离世;34岁时,唯一的儿子去世;39岁时,女儿玛霞·查尔斯·杰斐逊去世;40岁时,唯一的妻子离世;51岁时,年仅26岁的最爱的女儿去世。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杰斐逊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苦难,面对亲人的离世,杰斐逊纵是坚定自己的唯物论,不相信灵魂,不相信异世,亦希望能有来世能让他们亲人相聚。

1818年在亚当斯的夫人去世时,杰斐逊写信给这位与自己惺惺相惜的友人“日子已经不远了,到了那一天,我们将把我们的忧愁和受苦的肉体包在同样的尸衣里,我们的灵魂将升入天堂,与我们失去的钟爱的朋友们相聚,这些朋友我们将依然钟爱,而且永远不会再失去。愿上帝保佑你,在你巨大的痛苦下给你力量”②。1818年,杰斐逊已经年进古稀,对于进入了孔子所谓的不惑之年,此时的杰斐逊看到了身边的朋友一个个的离开自己,对于生死也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面对朋友的悲痛,他是可以感同身受的,但是除了寄希望于来世的相遇,他没有更多的可以慰藉朋友的语言了,这是他在危慰藉朋友,也是在慰藉自己。 作为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者,杰斐逊对于灵魂的看法,不是我们能简单用一个矛盾就①

②梅丽尔·D·彼得森编,刘祚昌等译:《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863页 《杰斐逊选集》,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681页

能概括的,或许在他自己的书信里,已经有了最好的解释:“‘上帝有灵’,但是他没有明确说明‘灵’是什么”①。这也是出于新旧思想更替时期的思想家们普遍的困惑。他们不能也不愿推翻上帝,但是对于科学的关注,使得他们的思想难免的落入矛盾。于是他们采取了新的阐释方法,来构造上帝。他们肯定唯一的上帝的存在,但是却不赞成圣奥古斯丁的三位一体的基督教哲学体系。

(二)、人性的善恶

传统的基督教认为人是有“原罪”的,人性是恶的,人出生便是赎罪的。在此基础之上用基督教得教义压抑人。在杰斐逊的关于人性的看法,是根本差异于基督教的原罪说的。

刘祚昌先生认为杰斐逊对于人性的看法是“性善论”。刘祚昌先生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专家,因此用中国哲学的视角去观看杰斐逊的观点。认为其观点是性善论。在杰斐逊留下的言论中的确是有很多对于人性的赞美的地方。在写给威廉·格林·芒福德的书信中:“我是认为人性本善的。我认为人是为社会而造的,自然禀赋他适合社会的气质。我也和孔塞多一样相信,如你信中所说,人的心灵可以完美到我们目前还不能形成的任何概念的那样的一种程度”②。

杰斐逊继承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对于人的肯定。但是他的性善,不是说和孟子一样的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具有一种善良的本性,而是指的在人具有理性,具有一种适合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心理动力。

在肯定人性的基础之上杰斐逊同时承认人性中的许多弱点。在1785年,写给查尔斯·贝利尼的信件里,他写道:“不正常的男女关系占据年轻人,而野心的密谋则占有了大人物们的年长者。”③在1787年,写给爱德华·卡林顿的信件里,他写道:“经验表明,人是吃自己同类的唯一动物。”④

在杰斐逊的成长里,经历了生老病死,也经历了战争和和平,作为一名敏锐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杰斐逊不可能没有注意到人性的诸多弱点,他见惯了人世间相互欺诈,相互残害的景象,对于人世冷暖早已了然于心。杰斐逊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并不因为人性中的诸多弱点就否定人性,也不因为基督教的“原罪”说便坚信人性之恶,更没有自欺欺人地忽视人性的弱点,而单纯的宣扬性善。作为一个成熟的理性主义思想家,杰斐逊对于人性的认识,是务实而客观的,即摆脱了基督教传统的原罪理论,也没有单凭自己的主观臆想。杰斐逊的可贵之处便在于,即使看到了人性的诸多弱点,依然对人的理性坚信不疑。

正是由于这种对于人性的肯定与相信,杰斐逊相信“人类可以靠自己的理性进行统治”⑤。正是抱定这种观点,使得杰斐逊在政治上坚信平民政治,一直以人民的自由为己任,与政府内部的一些保守分子做斗争,而被称为美国民主政治的先驱。

如果说杰斐逊对于灵魂的看法还保留了上帝的一席之地,那么杰斐逊在看待人性上则彻底地摆脱了上帝。他的承认人性弱点又肯定人性理想的人性观,杰斐逊热爱读书,在阅读的时候接受了大量的西方启蒙运动的思想,在80年代又出访欧洲,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西方启蒙运动的洗礼,这使得杰斐逊的思想根本差异与英国国教的基督教体系。

二、自然神论者

杰斐逊生活的时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思想的变革,中世纪的传统三位一体的神①

② 同上,692页 梅丽尔·D·彼得森编,刘祚昌等译:《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1993年版,1217页

③梅丽尔·D·彼得森编,刘祚昌等译:《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1993年版,921页

④梅丽尔·D·彼得森编,刘祚昌等译:《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1993年版,981,页

⑤梅丽尔·D·彼得森编,刘祚昌等译:《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1993年版,1097页

学体系倒塌,但是上帝并未被打倒。关于世界的起源问题,成为哲学家们永恒的思考,希腊哲学的唯物主义传统让他们无法像老子一样把世界当做是从“无”中而来。因此关于世界由何而来的问题,也就成了他们永恒的困惑。世界由上帝创造而来,这种思想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的一项基本共识。因此他们坚信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都可以看做是上帝的神迹。但是人类社会的诸多无法规避的社会问题成为他们无法规避的障碍。为何上帝要让恶存在?为何上帝给人自由意志同时有设立自然法则?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那么人还是上帝的选民吗?这些众多的问题,产生了基督教的信仰危机,传统的宗教神学体系已经无法在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时代要求要有新的解释体系。这一时期,思想家们致力于构建新的哲学体系,解释上帝,解释人类社会。杰斐逊的宗教思想也集中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特点。

杰斐逊被政敌攻击为自然神论,甚至是无神论者。自然神论者认为,上帝在创造了世界后便转身,从而把上帝排除出科学界和政治界。在杰斐逊的心中唯物论和宗教信仰并不是矛盾的。在他写给威廉·肖特的信中,他说:“埃皮克泰塔斯和伊壁鸠鲁留下了控制我们自己的法则,而耶稣教导了我们对别人应尽的义务和仁爱,作为补充。”①(埃皮克泰塔斯和伊壁鸠鲁都是著名的唯物论者)杰斐逊认为自然为我们提供了法则,而宗教为我们提供道德指引,他们各司其职,互不干涉。

杰斐逊相信的宗教,已不再是传统的统摄一切的宗教,甚至上帝是不干涉人事的。“上帝为灵”,也只对于人的灵魂道德部分进行引导。他认为教士们干涉政治和科学,是“他们披在基督教身上的破衣”,唯有“脱掉披在他们披在基督教身上的破,返回到他的仁慈发起人的本来的纯洁和朴素上来,基督教就成为最同情自由、科学以及人类心灵最无拘束地扩展到所有其他一切人的宗教。”②

杰斐逊是典型的自然神论者。杰斐逊在自然神论的基础之上主张宗教信仰自由。在他写给朋友们的信件里有很多关于宗教信仰自由的语言。1788年,在他写给亚历山大·唐纳德的信件中,他说:“我认为权利宣言应该规定宗教自由”。他在人弗吉利亚州长时起草了弗吉利亚宗教自由法案。在他为自己设计的墓志铭上,他写道:“托马斯·杰斐逊,美国《独立宣言》和《弗吉利亚宗教自由法》的执笔人,弗吉利亚大学之父,安葬于此。”杰斐逊作为美国的第三任总统,为美国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杰斐逊却把宗教自由作为自己毕生贡献的三件事之一。可见杰斐逊对于宗教信仰自由的追求。

自由是启蒙思想家门毕生的追求,杰斐逊也不例外,在他一生都在为美国人的民主与自由而奋斗。他说:“宁愿在自由下面危险,也不要在奴役下面安全”。杰斐逊的宗教自由思想正是他对于自由的思想在宗教方面的体现。在他的努力下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既不用法律来确定某种宗教,也不用它来现在宗教自由。”

在杰斐逊所处的美国还有一个特殊的国情:即是民族独立情绪的强烈。英国国教在美国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已经大大超越了道德的规劝,而是日益表现为家长制的、压迫和剥削的方式。英国国教日益被当做英国殖民主义在宗教上的延伸。美国宪法规定的宗教自由,一方面推翻了某个基督教会在美国的优越地位,也使得美国的宗教得以摆脱英国国教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杰斐逊的宗教思想体现了美国人这一时期普遍的对于宗教的看法,他们一方面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一方面受国内独立运动的影响,希望摆脱英国国教的思想统治。在杰斐逊和后来一代代思想家的影响下,形成美国式的基督教信仰。宗教不再干预政治,正如杰斐逊自己所说的“在宗教和科政治之间筑起了一道墙”,宗教或者教会再也不能干涉美国政治。美国走上了宗教信仰和政治民主和谐发展的道路。 ①

②梅丽尔·D·彼得森编,刘祚昌等译:《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1993年版,1680页 梅丽尔·D·彼得森编,刘祚昌等译:《杰斐逊集》下,三联书店,1993年版,1249页

参考书目:

梅丽尔·D·彼得森编,刘祚昌等译:《杰斐逊集》,三联书店,1993年版

托马斯·杰斐逊著:《杰斐逊选集》,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刘祚昌著:《杰斐逊全传》,齐鲁书社,2004年版

乔伊斯·亚普雷拜著:《美国民主的先驱——托马斯·杰斐逊传》,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艾德尼著:《杰斐逊》,内蒙古出版社,1998年版

麦克拉思著:《基督教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赵林:《基督教思想文化的演进》,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相关文章

  • 第一.二章 十六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的确立和发展
  • 第一.二章 十六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的确立和发展 综合题型强化训练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对文艺复兴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小说集<十日谈>的作者是薄伽丘 ②文艺复 ...查看


  • 美国式外交政策的成功之道
  • 暨南大学 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 美国内政与外交 题目: 美国式外交政策的成功之道--<美国外交政策及其如 何影响了世界>一书评介 姓名: 莫格 学号: 班级: 世界史 二〇一〇年九月 美国式外交政策的成功之道 --<美国 ...查看


  • 吴飞:从宗教冲突到宗教自由--美国宗教自由政策的诞生过程
  • 一.新大陆上的宗教自由 美国的宗教政策,一向被当作西方处理宗教冲突问题的典范.十六十七世纪,很多欧洲的新教徒无法忍受欧洲大陆的宗教迫害,远渡重洋来到美洲大陆,为的就是追求宗教自由与和平. 但是,这些饱受宗教迫害之苦的人们所理解的宗教自由,似 ...查看


  • 对美国个人主义的深层文化思考
  • 对美国个人主义的文化思考 摘要: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文化的根.主要包括世界观(宗教) .家庭结构和历史.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 是美国的国民性.美国个人主义文化的深层结构:犹太-基督教传统和机械主义世界观.独立生活的美国家庭结构和开拓自由生 ...查看


  • 选修作业.独立宣言讲义.doc
  • <独立宣言>讲义 一.<独立宣言>的历史背景 1760年代与1770年代间,英属北美十三殖民地与大不列颠王国间之紧张关系持续升高,终在1775年爆发勒星顿与康克特之役(来克星顿枪声),成为美国独立战争之先声.彻底独立 ...查看


  • 法律文化及外国法制史历年试题答案
  • <法律文化>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0年1月 三.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法律文化的概念及含义. 答:法律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存在,是指存在和隐帅于法律现象内部的普遍而稳定的集体意向,即态度.思维和观念.法律文化是人 ...查看


  • 光荣革命与共济会不可不说的秘密
  • 引言: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 --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自由民和奴隶.贵 ...查看


  • 西方政治思想和思潮名词解释
  • 名词解释 ¤2.哲学王: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柏拉图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把政治统治权完全交给少数哲学家.他把现实国家的改造和理想国家实现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上 ...查看


  • 妥协的多元
  • 美国立国前后,举国上下喜好抽象的"自由"概念.一个即将诞生或年轻的国家需要用崇高的理想来界定自己的身份,"自由"是诸多概念中的首选,并很快变成了美国的护身符.进入19世纪,狂热的爱国主义使得对&quo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