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美国个人主义的深层文化思考

对美国个人主义的文化思考

摘要: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文化的根。主要包括世界观(宗教) 、家庭结构和历史。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 是美国的国民性。美国个人主义文化的深层结构:犹太-基督教传统和机械主义世界观、独立生活的美国家庭结构和开拓自由生活的美国历史。 关键词:个人主义; 世界观; 家庭结构; 历史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2—0120—02

一、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 是美国价值观体系的中心和源泉。不同于在中国把个人主义等同于利己主义, 在美国个人主义是个褒义词。1997年版的朗文当代英语词典把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 定义为:1)the belief that the rights and freedom of individual peopl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rights in a society(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权利的信仰);2) the behaviour or attitude of someone who does things in their own way without being influenced by other people(不受他人影响, 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的行为或态度) 。在美国考察了九个月的托克维尔首次使用个人主义来描绘这一美国核心价值观, 他说:“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是一种新的观念创造出来的一个新词。我们的祖先只知道利己主义。利己主义是对自己的一种偏激的过分的爱, 它使人们只关心自己和爱自己甚于一切。个人主义是一种只顾自己而又心安理得的情感, 它使每个公民同其同胞大众隔离, 同亲属和朋友疏远。因此, 当每个公民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小社会后, 他们就不管大社会而任其自行发展了。”

[3]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个人主义完全不同于利己主义, 它的基础是自由和平等。它强调依靠自己, 自力更生, 个性自由发展。美国个人主义的中心内容是“自主动机, 自主抉择, 通过自力更生达到自我实现。与它联系最紧密的是平等、自由和竞争的观念。机会均等和个人自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保障, 而竞争则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途径。”

[4]

个人主义强调个性, 以自我为中心, 依靠自己, 自由发展。美国人从小就教育孩子要自立, 孩子一生下来就睡自己的床; 到了18岁就要搬出去, 自立门户; 上大学的费用也要依靠自己打工赚得; 事业要靠自己去奋斗, 父母基本上不会给予经济上的支持, 接受父母金钱上的支柱被认为是懦弱的表现。2007年底中国中央电视台组织的国际汉语辩论赛上有这么一个辨题:是否应该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去赡养? 其中有一位美国评委评论说:“美国老人选择自己养自己。”美国人的自我意识可见一斑。美国人的个性还表现在美国人不愿随大流, 衣服穿着要体现个性, 要有自己的品味。行为处事要有自己的观点看法, 不要人云即云。他们不太相信权威, “美国人对待艺术的态度集中地体现了表现自我的个人自然主义倾向。他们对美学的标准不以为然, 不喜

欢别人告诉他们什么是优秀的绘画或文学, 他们乐意采取的态度是‘你喜欢的就是好的’。从欣赏绘画或阅读中获得了乐趣, 艺术的功能就得到了实现。”[5]另外美国人的个性还体现在美国人爱自己动手, 家里的事情只要自己能解决, 就决不求助于他人或技术员。 个人主义推崇机会均等, 自由竞争。人生而平等, 不管种族、性别和年龄, 在法律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机会摆在面前, 大家都可以去争取。一个人的成就高低取决于个人的努力, 而不在于家庭出生和关系背景。美国人大都信仰达尔文物竞天责, 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哲学。他们热爱体育运动。起跑线上大家都是平等的, 没有任何差别。高低成败之分是由于个人对过程把握的差异和努力程度的不同。美国的性格是好斗的, 他们敢作敢为, 富有侵略性。“美国人相信竞争能最大限度发挥个人作用, 它向每个人挑战, 迫使每个人尽可能地创造财富。”[6] 个人主义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隐私权是个人的基本权利, 个人私生活是受法律保护的, 未经当事人同意私自冒犯是不礼貌的, 严重时还要追究法律责任。因此美国人很不喜欢被问及到诸如年龄、婚姻、家庭、收入等私人问题。“美国人如果对别人的私事爱讲闲话, 不仅没有好处, 有时还会卷入民事诉讼中去。甚至于美国的新闻报道中如果有直接引语, 也得写清楚这话是谁说的或是谁告诉作者的。在美国, 如果有人不经预约而擅自占用别人的私有时间和私有空间, 也是会令人讨厌的。”[7]

美国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救世主就是自己。

当年欧洲的清教徒不畏艰险远渡重洋来到荒凉广袤的美洲大陆,要想生存就只有靠自己。他们林中狩猎、开垦土地、伐木造屋、白手起家,这一切坚定了他们的信仰: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命运,相信自己能够拯救自己。所谓的“美国梦”(the American Dream )就植根于此,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平等机会,都可以通过个人奋斗取得成功。所以美国人崇尚机会均等(equal opportunities)和公平竞争(equal competition)的思想, 并且每一个人都应抓住机会去尝试,因此喜欢去竞争并且比其他人更成功的人被人们尊为“赢者”(winners )。美国第16届总统林肯(Abraham Lincoln 1809-1865)就是“美国梦”的典型代表,他“从小木屋到白宫”一路走来,相貌平平甚至有些丑陋的他就是依靠远远超出寻常的自我奋斗,从社会的最下层上升到了最上层,所以有人说,林肯“就像可燃气体似的,从一潭腐臭的死水中升起,以自己的能量和自燃性质燃烧起来,向空际喷射而出,光辉、灿烂、明亮。”他的故事曾经甚至现在仍在鼓舞着无数的美国人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相信自己是自己的救世主的价值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被称为第一个美国人代表的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就是美国人的一个榜样,一个英雄,一个偶像。富兰克林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企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自由贫寒,未受过多少正规教育,12岁就当学徒,但他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几经周折拼搏成为印刷业老板,创办图书馆、医院、学校,积极参加美国革命,和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 1743-1826)等人共同起

草了《独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并两度出使法国,在科学方面,他发明了避雷针及富兰克林炉。1732年,他出版了《穷理查历书》(Poor Richard’s Almanack),传播为人处世和发家致富之道,大受欢迎,这本历书发行了25年。富兰克林成功的秘诀就是靠个人,靠个人的勤奋和节俭,并且坚信,通往致富的唯一途径就是勤奋。富兰克林所代表的价值观念被称为实用个人主义,至今影响着美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2. 个人的权利不可剥夺。

美国人认为个人的尊严、个人的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不可剥夺的。早在北美殖民时期,从欧洲大陆来到美国的白种人,就带来了开始于古希腊时代的个人自由(individual freedom ),文艺复兴时期(the Renaissance ),以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为代表的人们进一步推动了个体主义思想(individual idea ),他们宣称,个人对《圣经》(the Bible)的看法比教会的教义更重要。

美国曾一度处于英国政府的统治之下,在取得独立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杰出的领袖,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 Henry,1736-1799)就是其中的一位。亨利是杰出的爱国者和政治家,曾担任过弗吉尼亚州州长,他是一位杰出的演说家,也是美国独立战争(the 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时期反抗英国统治的领袖之一,他在1755年的演讲至今仍让人传诵:难道生命如此宝贵,和平如此甜美,以至于不惜以枷锁和奴役为代价去换取它们吗?万能的上帝!请千万别让这种事情发生!--我不知道别人会走什么路,但是就我而言,不自由,毋宁

死!(Is life so dear, or peace so sweet, as to be purchased at the price of chains and slavery? Forbid it, Almighty God! I know not what course others may take ; but as for me,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亨利这种追求自由的呼声深深鼓舞了人们为自由而战的斗志,他的思想对一年之后的《独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的起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1743-1826)和另外55名冒着被砍头的危险签署《独立宣言》上面是这么说的:我们认为下面的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有生命权、自由权、追求幸福的权利.„„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宣言》解释了美国革命的哲学基础:人们享有“生活、自由和追求幸福”的天赋权利。尽管这55名革命家都受到了英国统治者不同程度的迫害,但他们的宣言却深入人心。如今,每一个美国人都有很强的权利意识,每一个美国人的生活都受到来自这份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的感染,那就是自由,用鲜血来考验、用泪水来灌溉的自由。

1994年由汤姆·汉克斯(Tom Hanks )主演的影片《费城》(Philadelphia)大获成功。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家大公司的职员,老板发现他患有爱滋病后就解雇了他,这位主人公认为他虽患病,但和别

人一样享有平等追求幸福的权利,公司对他的解聘是对人的尊严的践踏,因此他把公司告上法庭,经过一番波折,虽然他病逝了,但他的控告获胜了。这部影片无疑是向世人宣告:人可能会患病,但尊严不可辱,权利不可夺。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人往往把自己的个人尊严、自己的权利看得“重于泰山”,而把外国人的生命和尊严看得“轻于鸿毛”,他们往往打着“拯救人权”的幌子,干涉别国内政、公然侵略别的国家,这实在有点“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意味。

3. 个人的力量无限。

早在美国西部开发时期,美国人就特别崇尚一种“牛仔精神”,也就是“个人的力量无限”。牛仔总是独自行动,一个人解决所有问题。美国人喜欢牛仔形象,喜欢把自己比作牛仔。美国西部经典片《谢恩》(Shane )、《正午》(High Noon )就歌颂了这一牛仔精神。谢恩一身牛仔打扮,单枪匹马,在茫茫的大草原上奔驰,“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很像《水浒传》里的英雄好汉,所不同的是,《水浒》里的好汉们最后都投奔到一个大集体—梁山,而谢恩在制服一个又一个歹徒后,仍然孤身一人上路,“到那从来也没有去过的地方”。美国历史传奇中,还有这样一位拓疆英雄丹尼尔·布恩(Daniel Boone, 1734-1820),他举家迁至西部的山谷林地,练就了各种适应环境的本领,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只要发现离他家100英里范围内有人迁进居住,他就举家迁走,到遥远的重新安家。从这可以看出,美国人强调自我、个体,中国人强调集体的凝聚力,

这就是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之处。因此,美国边疆学派的创始人、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特纳(Frederick Tuner)指出,美国人向西发展的过程就是美国化的过程;美国民主,美国文化,美国人的性格诞生于西部。

美国超验主义哲学家、散文作家和诗人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就是讴歌“人的力量无限”的代表人物。爱默生自由酷爱读书,哈佛大学毕业后,到欧洲游历,深受欧洲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回国后定居山林,实验通过接近自然,与自然交流,追求一种新的人生价值。他作品的中心思想是肯定人的地位和作用,“人是自己的神”。1836年,他在《论自然》(Nature)一书中主张通过与自然交流获得新生,人的作用不可估量;爱默生在被称为“美国思想独立宣言”的《论美国学者》(the American Scholar )一书中提出:“我们要用自己的脚走路,用自己的手操作,说自己心里想说的话。”1841年,爱默生在《论自助》(Self Reliance)中宣传人通过自力更生实现个人的价值。总之,爱默生通过他的作品试图让美国人明白一个道理:个人能力的无尽威力。爱默生的作品在解放美国人的思想,建立美国民族文学方面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同时代的作家如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92)、惠特曼(Walt Whitman, 1819-1892),以及后来的作家如埃米莉·迪金森(Emily Dickinson, 1830-1886),弗罗斯特(Robert Frost, 1874-1963)等都有很大影响, 而这些文人的思想对建立和发展美国人个人主义价值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4. 自由竞争、适者生存。

个人主义成为美国人的种族特性,变成美国人的自然权利,说美国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国家一点也不过分,美国人特别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因而美国的个人主义逐渐演变为粗犷个人主义(rugged individualism )。美国的大亨、当权者把自己看成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优胜者,每一个美国人都不甘落后,都挣扎着想爬上社会的最高层,成为社会的优胜者。马克·吐温(Mark Twain, 1835-1919)把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业化时期,称为“镀金时代”(Gilded Age),这个名称来自于他的同名小说《镀金时代》。

粗犷的个人主义的产生,立即倍受青睐,特别是大企业老板们都拍手叫好,因为这正好为他们提供了剥削别人的理论依据。美国钢铁大王卡乃基(Andrew Carnegie )就是一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铁杆追随者。他出身于平民之家,14岁就开始工作,深受老板赏识,一步一步成为美国钢铁业的霸主。1889年他发表《论财富》(Wealth )一文本,充分说明了他眼中的自由竞争和粗犷个人主义,接着又出版了《卡乃基自传》,总结了他成功的奥秘。卡乃基还对自由竞争规律作了详细的解释,他认为自由竞争就是实行彻底的个人主义,“从社会第一天起,那些能干的勤劳的人就对那些无能之辈和懒汉们说:你们不耕耘就没有收获。”然而,这种粗犷个人主义大形其道的结果是可想而知,它的残酷性受到美国普通老百姓的排斥,美国第32届总统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曾企图通过“新政”(the New Deal)和机会均等来恢复以往个人主义的真面目,但这种美国式的粗犷个人主

义一直为许多美国人所推崇,成为美国人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 好自我表现。

许多同美国人打过交道的人都说美国人太张狂,好自我表现,而且不受约束,思想自由,追求个性,这正是他们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自然流露。二战后,美国经济空前繁荣,但针对黑人的种族主义却空前地泛滥,镇压开明人士的麦卡锡主义使美国人不敢自由言论和行动,一批思想活跃、追求个性、主张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年轻人开始从政治与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形成与传统文化和习俗相逆的反主流文化(Counterculture ),“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就是其中之一,他们不满社会、蔑视传统文化,在服饰和行为方面摈弃常规,长期浪迹于社会底层,形成独特的社会圈子和处世哲学,诗人金斯堡(Allen Ginsberg )就是这样一个另类人物,他留长发,穿肮脏衣服,吸毒、出入社会下层,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自我,他的诗作《嚎叫》(Howl )体现了未来太平盛世的乌托邦思想。

美国的反主流文化在60年代达到高潮,其基本内容除了表现自我表现、个性解放外还包括爱、性解放、吸毒、反战、反种族主义等多方面的内容。嬉皮士(Hippies )是反主流文化的又一代表,他们同样留长发、蓄胡子、吸毒、着奇装异服、群居,以此表达对现有社会制度、物质和思想观念的否定. 嬉皮士实际上是“垮掉的一代”的延续; 60年代后期,一个松散的激进青年组织出现,其成员称为“易皮士”(Yippies ),他们以集体拒绝遵守法律、要求个人自由、反对越南

战争(Vietnam War )而闻名,并多次与警察发生冲突。到了70年代,美国社会又出现了“唯我的一代”(Me Generation),这是一个极端自我表现的“一代”,他们对公众事物、政治生活麻木不仁,置社会道德于不顾,轻率地陷入对自我表现满足的追求中;70年代末,在美国出现了称为“朋克(Punk )”的一批人,他们着稀奇古怪的衣服、发式,喜欢刺耳喧闹的音乐,以此来张扬个性,

表达对社会的叛逆。

二、个人主义的深层文化结构

所谓的文化深层结构就是文化的根。它是各种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的根源, 是文化的基石, 是我们用来定义文化的本质内容。“不同文明的人对上帝和人, 个人和群体, 公民和国家, 父母和孩子, 丈夫和妻子的关系有不同的观点, 同时他们对权利和责任, 自由和权威, 平等和等级的相对重要性的看法也不一样”[1]以上亨廷顿所涉及到的主题就是文化的深层结构。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世界观(宗教), 二是家庭结构, 三是历史和政府。世界观是某一文化对上帝, 人类, 自然, 世界, 生命, 死亡和其它有关生存的哲学问题的看法。虽然世界观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表达, 但宗教是文化给予我们世界观的最主要的因素。家庭由于是一个孩子被介绍到一种文化中来的第一个机构, 它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观念和交流。家庭的影响可谓无所不在, 无时不在。历史通过把过去的故事传达给后人, 也对我们的观念造成影响并

把群体意识, 忠诚和追求的目标传授给我们。这三方面的内容共同作用构成了所以文化的基本因素。我们可以用它们来解释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

第一, 个人主义不是平白在这个世界上产生的, 它必然有其深层的历史文化根源, 也就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从世界观(宗教) 层面上看, 美国个人主义来源于犹太-基督教传统。据统计美国人口有百分之八十六信仰基督教。根据基督教的教义, 上帝是万能的, 是造物主, 他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 然后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创造了世界。因此人活着是有意义的, 世界也是真实的, 每个人对于他自己来说都是重要的。显然对于崇尚个人主义的美国人来说, 基督教是一个完美的宗教。从基督教中耶稣的生命中也可以看到个人主义中勇敢, 奋斗和自立的价值观的缩影。另外美国人对世界的看法是机械的, 他们的思维模式是理性的。他们的世界观是建立在这么一个基本信念之上的:“因为美国人把世界看成是一个机械系统, 因此他们内在的认为个人是可以操纵它的。人类不需要被动的接受这个世界, 我们可以作用于它, 从中获取知识提高我们的技术, 这样我们就可以对它进行从新改造, 使它变得更适合我们。”[2]正是这一机械的世界观使得美国人相信他们的生活是有意义的, 只要他们努力, 他们就能完善自己, 自由发展, 把自我世界和自然世界改造得更美好, 更完善。

第二, 从家庭结构层面上看, 由于美国的家庭大都是孤立的核心家庭, 于是给孩子提供的支持要比其它文化背景下的家庭提供的要少的多。孩子从小就必须学会自立, 什么都要靠自己。“在美国人会说,

我的成功主要是靠我自己的努力。而在强调家庭关系的墨西哥人会说, 我的成功主要是因为我的家庭, 为了我的家庭, 而不是我自己。”[2]美国这种强调对自己负责, 依靠自己的家庭氛围培养了美国人自力更生, 自由发展的个人主义倾向。不管遇到什么问题他们想到的, 依靠的都是自己。近来随着美国单亲家庭的不断增多, 美国人个人意识也必将不断增强。“现在美国由于离婚, 分居, 未婚生育造成的单亲家庭是传统核心家庭的两倍。”[2]这势必造成美国孩子的支持网(support net) 变得更狭窄。他们只能依靠自己。因此美国个人主义的形成是有其深层的家庭原因的。

第三, 从历史层面上看, 美国自由民主的个人主义文化的形成也就是美国历史的形成过程。美国是个年轻的国家, 它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在北美大陆上没有经历封建社会。最早的北美殖民者是为了摆脱欧洲大陆的封建宗教压迫乘着五月花船历经艰险来到北美大陆开拓新生活的。他们来到北美大陆, 在他们面前展现的广阔的大自然任由他们自由开发。他们知道只要他们足够的努力勤奋, 他们就能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这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对个人努力的信仰。“在这个过程中, 个人主义对于美国文化变得越来越来重要。我们认为违背我们自我着想、自我判断、自我决定按自己方式生活的权利的任何事情在道德上都是错误的。个人主义在我们的民史和正史已经完全确立了, 我们并对此感到骄傲。”[2]

三、结语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精髓, 是美国人价值观的核心, 是美国的国民性格。对美国文化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美国个人主义的研究。个人主义已经渗透到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个人主义的研究不能停留在表面的文化现象上, 而应该深入到现象的根, 也就是文化的深层结构。

参考文献:

[1]S.P.Huntington.”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 Foreign Affairs, 72(1993),25

[2]Larry A.Samovar,Richard E.Porter Lisa A.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Third edi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 103-113.

[3](法) 托克维尔. 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 董果良, 译. 北京:商务印刷馆,1996:625-627.

[4]端木义万. 美国社会文化透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52.

[5][6]李其荣. 《美国文化解读》[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4:55,66.

[7]骆越虹. 浅谈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

对美国个人主义的文化思考

摘要: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文化的根。主要包括世界观(宗教) 、家庭结构和历史。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 是美国的国民性。美国个人主义文化的深层结构:犹太-基督教传统和机械主义世界观、独立生活的美国家庭结构和开拓自由生活的美国历史。 关键词:个人主义; 世界观; 家庭结构; 历史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2—0120—02

一、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 是美国价值观体系的中心和源泉。不同于在中国把个人主义等同于利己主义, 在美国个人主义是个褒义词。1997年版的朗文当代英语词典把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 定义为:1)the belief that the rights and freedom of individual people are the most important rights in a society(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权利的信仰);2) the behaviour or attitude of someone who does things in their own way without being influenced by other people(不受他人影响, 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的行为或态度) 。在美国考察了九个月的托克维尔首次使用个人主义来描绘这一美国核心价值观, 他说:“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是一种新的观念创造出来的一个新词。我们的祖先只知道利己主义。利己主义是对自己的一种偏激的过分的爱, 它使人们只关心自己和爱自己甚于一切。个人主义是一种只顾自己而又心安理得的情感, 它使每个公民同其同胞大众隔离, 同亲属和朋友疏远。因此, 当每个公民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小社会后, 他们就不管大社会而任其自行发展了。”

[3]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个人主义完全不同于利己主义, 它的基础是自由和平等。它强调依靠自己, 自力更生, 个性自由发展。美国个人主义的中心内容是“自主动机, 自主抉择, 通过自力更生达到自我实现。与它联系最紧密的是平等、自由和竞争的观念。机会均等和个人自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保障, 而竞争则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途径。”

[4]

个人主义强调个性, 以自我为中心, 依靠自己, 自由发展。美国人从小就教育孩子要自立, 孩子一生下来就睡自己的床; 到了18岁就要搬出去, 自立门户; 上大学的费用也要依靠自己打工赚得; 事业要靠自己去奋斗, 父母基本上不会给予经济上的支持, 接受父母金钱上的支柱被认为是懦弱的表现。2007年底中国中央电视台组织的国际汉语辩论赛上有这么一个辨题:是否应该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去赡养? 其中有一位美国评委评论说:“美国老人选择自己养自己。”美国人的自我意识可见一斑。美国人的个性还表现在美国人不愿随大流, 衣服穿着要体现个性, 要有自己的品味。行为处事要有自己的观点看法, 不要人云即云。他们不太相信权威, “美国人对待艺术的态度集中地体现了表现自我的个人自然主义倾向。他们对美学的标准不以为然, 不喜

欢别人告诉他们什么是优秀的绘画或文学, 他们乐意采取的态度是‘你喜欢的就是好的’。从欣赏绘画或阅读中获得了乐趣, 艺术的功能就得到了实现。”[5]另外美国人的个性还体现在美国人爱自己动手, 家里的事情只要自己能解决, 就决不求助于他人或技术员。 个人主义推崇机会均等, 自由竞争。人生而平等, 不管种族、性别和年龄, 在法律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机会摆在面前, 大家都可以去争取。一个人的成就高低取决于个人的努力, 而不在于家庭出生和关系背景。美国人大都信仰达尔文物竞天责, 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哲学。他们热爱体育运动。起跑线上大家都是平等的, 没有任何差别。高低成败之分是由于个人对过程把握的差异和努力程度的不同。美国的性格是好斗的, 他们敢作敢为, 富有侵略性。“美国人相信竞争能最大限度发挥个人作用, 它向每个人挑战, 迫使每个人尽可能地创造财富。”[6] 个人主义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隐私权是个人的基本权利, 个人私生活是受法律保护的, 未经当事人同意私自冒犯是不礼貌的, 严重时还要追究法律责任。因此美国人很不喜欢被问及到诸如年龄、婚姻、家庭、收入等私人问题。“美国人如果对别人的私事爱讲闲话, 不仅没有好处, 有时还会卷入民事诉讼中去。甚至于美国的新闻报道中如果有直接引语, 也得写清楚这话是谁说的或是谁告诉作者的。在美国, 如果有人不经预约而擅自占用别人的私有时间和私有空间, 也是会令人讨厌的。”[7]

美国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救世主就是自己。

当年欧洲的清教徒不畏艰险远渡重洋来到荒凉广袤的美洲大陆,要想生存就只有靠自己。他们林中狩猎、开垦土地、伐木造屋、白手起家,这一切坚定了他们的信仰: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命运,相信自己能够拯救自己。所谓的“美国梦”(the American Dream )就植根于此,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平等机会,都可以通过个人奋斗取得成功。所以美国人崇尚机会均等(equal opportunities)和公平竞争(equal competition)的思想, 并且每一个人都应抓住机会去尝试,因此喜欢去竞争并且比其他人更成功的人被人们尊为“赢者”(winners )。美国第16届总统林肯(Abraham Lincoln 1809-1865)就是“美国梦”的典型代表,他“从小木屋到白宫”一路走来,相貌平平甚至有些丑陋的他就是依靠远远超出寻常的自我奋斗,从社会的最下层上升到了最上层,所以有人说,林肯“就像可燃气体似的,从一潭腐臭的死水中升起,以自己的能量和自燃性质燃烧起来,向空际喷射而出,光辉、灿烂、明亮。”他的故事曾经甚至现在仍在鼓舞着无数的美国人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相信自己是自己的救世主的价值观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被称为第一个美国人代表的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就是美国人的一个榜样,一个英雄,一个偶像。富兰克林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企业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自由贫寒,未受过多少正规教育,12岁就当学徒,但他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几经周折拼搏成为印刷业老板,创办图书馆、医院、学校,积极参加美国革命,和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 1743-1826)等人共同起

草了《独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并两度出使法国,在科学方面,他发明了避雷针及富兰克林炉。1732年,他出版了《穷理查历书》(Poor Richard’s Almanack),传播为人处世和发家致富之道,大受欢迎,这本历书发行了25年。富兰克林成功的秘诀就是靠个人,靠个人的勤奋和节俭,并且坚信,通往致富的唯一途径就是勤奋。富兰克林所代表的价值观念被称为实用个人主义,至今影响着美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2. 个人的权利不可剥夺。

美国人认为个人的尊严、个人的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不可剥夺的。早在北美殖民时期,从欧洲大陆来到美国的白种人,就带来了开始于古希腊时代的个人自由(individual freedom ),文艺复兴时期(the Renaissance ),以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为代表的人们进一步推动了个体主义思想(individual idea ),他们宣称,个人对《圣经》(the Bible)的看法比教会的教义更重要。

美国曾一度处于英国政府的统治之下,在取得独立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杰出的领袖,帕特里克·亨利(Patrick Henry,1736-1799)就是其中的一位。亨利是杰出的爱国者和政治家,曾担任过弗吉尼亚州州长,他是一位杰出的演说家,也是美国独立战争(the 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时期反抗英国统治的领袖之一,他在1755年的演讲至今仍让人传诵:难道生命如此宝贵,和平如此甜美,以至于不惜以枷锁和奴役为代价去换取它们吗?万能的上帝!请千万别让这种事情发生!--我不知道别人会走什么路,但是就我而言,不自由,毋宁

死!(Is life so dear, or peace so sweet, as to be purchased at the price of chains and slavery? Forbid it, Almighty God! I know not what course others may take ; but as for me,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亨利这种追求自由的呼声深深鼓舞了人们为自由而战的斗志,他的思想对一年之后的《独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的起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1743-1826)和另外55名冒着被砍头的危险签署《独立宣言》上面是这么说的:我们认为下面的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有生命权、自由权、追求幸福的权利.„„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g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宣言》解释了美国革命的哲学基础:人们享有“生活、自由和追求幸福”的天赋权利。尽管这55名革命家都受到了英国统治者不同程度的迫害,但他们的宣言却深入人心。如今,每一个美国人都有很强的权利意识,每一个美国人的生活都受到来自这份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的感染,那就是自由,用鲜血来考验、用泪水来灌溉的自由。

1994年由汤姆·汉克斯(Tom Hanks )主演的影片《费城》(Philadelphia)大获成功。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家大公司的职员,老板发现他患有爱滋病后就解雇了他,这位主人公认为他虽患病,但和别

人一样享有平等追求幸福的权利,公司对他的解聘是对人的尊严的践踏,因此他把公司告上法庭,经过一番波折,虽然他病逝了,但他的控告获胜了。这部影片无疑是向世人宣告:人可能会患病,但尊严不可辱,权利不可夺。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人往往把自己的个人尊严、自己的权利看得“重于泰山”,而把外国人的生命和尊严看得“轻于鸿毛”,他们往往打着“拯救人权”的幌子,干涉别国内政、公然侵略别的国家,这实在有点“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意味。

3. 个人的力量无限。

早在美国西部开发时期,美国人就特别崇尚一种“牛仔精神”,也就是“个人的力量无限”。牛仔总是独自行动,一个人解决所有问题。美国人喜欢牛仔形象,喜欢把自己比作牛仔。美国西部经典片《谢恩》(Shane )、《正午》(High Noon )就歌颂了这一牛仔精神。谢恩一身牛仔打扮,单枪匹马,在茫茫的大草原上奔驰,“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很像《水浒传》里的英雄好汉,所不同的是,《水浒》里的好汉们最后都投奔到一个大集体—梁山,而谢恩在制服一个又一个歹徒后,仍然孤身一人上路,“到那从来也没有去过的地方”。美国历史传奇中,还有这样一位拓疆英雄丹尼尔·布恩(Daniel Boone, 1734-1820),他举家迁至西部的山谷林地,练就了各种适应环境的本领,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只要发现离他家100英里范围内有人迁进居住,他就举家迁走,到遥远的重新安家。从这可以看出,美国人强调自我、个体,中国人强调集体的凝聚力,

这就是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之处。因此,美国边疆学派的创始人、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特纳(Frederick Tuner)指出,美国人向西发展的过程就是美国化的过程;美国民主,美国文化,美国人的性格诞生于西部。

美国超验主义哲学家、散文作家和诗人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就是讴歌“人的力量无限”的代表人物。爱默生自由酷爱读书,哈佛大学毕业后,到欧洲游历,深受欧洲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回国后定居山林,实验通过接近自然,与自然交流,追求一种新的人生价值。他作品的中心思想是肯定人的地位和作用,“人是自己的神”。1836年,他在《论自然》(Nature)一书中主张通过与自然交流获得新生,人的作用不可估量;爱默生在被称为“美国思想独立宣言”的《论美国学者》(the American Scholar )一书中提出:“我们要用自己的脚走路,用自己的手操作,说自己心里想说的话。”1841年,爱默生在《论自助》(Self Reliance)中宣传人通过自力更生实现个人的价值。总之,爱默生通过他的作品试图让美国人明白一个道理:个人能力的无尽威力。爱默生的作品在解放美国人的思想,建立美国民族文学方面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同时代的作家如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92)、惠特曼(Walt Whitman, 1819-1892),以及后来的作家如埃米莉·迪金森(Emily Dickinson, 1830-1886),弗罗斯特(Robert Frost, 1874-1963)等都有很大影响, 而这些文人的思想对建立和发展美国人个人主义价值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4. 自由竞争、适者生存。

个人主义成为美国人的种族特性,变成美国人的自然权利,说美国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国家一点也不过分,美国人特别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因而美国的个人主义逐渐演变为粗犷个人主义(rugged individualism )。美国的大亨、当权者把自己看成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优胜者,每一个美国人都不甘落后,都挣扎着想爬上社会的最高层,成为社会的优胜者。马克·吐温(Mark Twain, 1835-1919)把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业化时期,称为“镀金时代”(Gilded Age),这个名称来自于他的同名小说《镀金时代》。

粗犷的个人主义的产生,立即倍受青睐,特别是大企业老板们都拍手叫好,因为这正好为他们提供了剥削别人的理论依据。美国钢铁大王卡乃基(Andrew Carnegie )就是一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铁杆追随者。他出身于平民之家,14岁就开始工作,深受老板赏识,一步一步成为美国钢铁业的霸主。1889年他发表《论财富》(Wealth )一文本,充分说明了他眼中的自由竞争和粗犷个人主义,接着又出版了《卡乃基自传》,总结了他成功的奥秘。卡乃基还对自由竞争规律作了详细的解释,他认为自由竞争就是实行彻底的个人主义,“从社会第一天起,那些能干的勤劳的人就对那些无能之辈和懒汉们说:你们不耕耘就没有收获。”然而,这种粗犷个人主义大形其道的结果是可想而知,它的残酷性受到美国普通老百姓的排斥,美国第32届总统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曾企图通过“新政”(the New Deal)和机会均等来恢复以往个人主义的真面目,但这种美国式的粗犷个人主

义一直为许多美国人所推崇,成为美国人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 好自我表现。

许多同美国人打过交道的人都说美国人太张狂,好自我表现,而且不受约束,思想自由,追求个性,这正是他们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自然流露。二战后,美国经济空前繁荣,但针对黑人的种族主义却空前地泛滥,镇压开明人士的麦卡锡主义使美国人不敢自由言论和行动,一批思想活跃、追求个性、主张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年轻人开始从政治与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形成与传统文化和习俗相逆的反主流文化(Counterculture ),“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就是其中之一,他们不满社会、蔑视传统文化,在服饰和行为方面摈弃常规,长期浪迹于社会底层,形成独特的社会圈子和处世哲学,诗人金斯堡(Allen Ginsberg )就是这样一个另类人物,他留长发,穿肮脏衣服,吸毒、出入社会下层,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自我,他的诗作《嚎叫》(Howl )体现了未来太平盛世的乌托邦思想。

美国的反主流文化在60年代达到高潮,其基本内容除了表现自我表现、个性解放外还包括爱、性解放、吸毒、反战、反种族主义等多方面的内容。嬉皮士(Hippies )是反主流文化的又一代表,他们同样留长发、蓄胡子、吸毒、着奇装异服、群居,以此表达对现有社会制度、物质和思想观念的否定. 嬉皮士实际上是“垮掉的一代”的延续; 60年代后期,一个松散的激进青年组织出现,其成员称为“易皮士”(Yippies ),他们以集体拒绝遵守法律、要求个人自由、反对越南

战争(Vietnam War )而闻名,并多次与警察发生冲突。到了70年代,美国社会又出现了“唯我的一代”(Me Generation),这是一个极端自我表现的“一代”,他们对公众事物、政治生活麻木不仁,置社会道德于不顾,轻率地陷入对自我表现满足的追求中;70年代末,在美国出现了称为“朋克(Punk )”的一批人,他们着稀奇古怪的衣服、发式,喜欢刺耳喧闹的音乐,以此来张扬个性,

表达对社会的叛逆。

二、个人主义的深层文化结构

所谓的文化深层结构就是文化的根。它是各种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的根源, 是文化的基石, 是我们用来定义文化的本质内容。“不同文明的人对上帝和人, 个人和群体, 公民和国家, 父母和孩子, 丈夫和妻子的关系有不同的观点, 同时他们对权利和责任, 自由和权威, 平等和等级的相对重要性的看法也不一样”[1]以上亨廷顿所涉及到的主题就是文化的深层结构。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世界观(宗教), 二是家庭结构, 三是历史和政府。世界观是某一文化对上帝, 人类, 自然, 世界, 生命, 死亡和其它有关生存的哲学问题的看法。虽然世界观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表达, 但宗教是文化给予我们世界观的最主要的因素。家庭由于是一个孩子被介绍到一种文化中来的第一个机构, 它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观念和交流。家庭的影响可谓无所不在, 无时不在。历史通过把过去的故事传达给后人, 也对我们的观念造成影响并

把群体意识, 忠诚和追求的目标传授给我们。这三方面的内容共同作用构成了所以文化的基本因素。我们可以用它们来解释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

第一, 个人主义不是平白在这个世界上产生的, 它必然有其深层的历史文化根源, 也就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从世界观(宗教) 层面上看, 美国个人主义来源于犹太-基督教传统。据统计美国人口有百分之八十六信仰基督教。根据基督教的教义, 上帝是万能的, 是造物主, 他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 然后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创造了世界。因此人活着是有意义的, 世界也是真实的, 每个人对于他自己来说都是重要的。显然对于崇尚个人主义的美国人来说, 基督教是一个完美的宗教。从基督教中耶稣的生命中也可以看到个人主义中勇敢, 奋斗和自立的价值观的缩影。另外美国人对世界的看法是机械的, 他们的思维模式是理性的。他们的世界观是建立在这么一个基本信念之上的:“因为美国人把世界看成是一个机械系统, 因此他们内在的认为个人是可以操纵它的。人类不需要被动的接受这个世界, 我们可以作用于它, 从中获取知识提高我们的技术, 这样我们就可以对它进行从新改造, 使它变得更适合我们。”[2]正是这一机械的世界观使得美国人相信他们的生活是有意义的, 只要他们努力, 他们就能完善自己, 自由发展, 把自我世界和自然世界改造得更美好, 更完善。

第二, 从家庭结构层面上看, 由于美国的家庭大都是孤立的核心家庭, 于是给孩子提供的支持要比其它文化背景下的家庭提供的要少的多。孩子从小就必须学会自立, 什么都要靠自己。“在美国人会说,

我的成功主要是靠我自己的努力。而在强调家庭关系的墨西哥人会说, 我的成功主要是因为我的家庭, 为了我的家庭, 而不是我自己。”[2]美国这种强调对自己负责, 依靠自己的家庭氛围培养了美国人自力更生, 自由发展的个人主义倾向。不管遇到什么问题他们想到的, 依靠的都是自己。近来随着美国单亲家庭的不断增多, 美国人个人意识也必将不断增强。“现在美国由于离婚, 分居, 未婚生育造成的单亲家庭是传统核心家庭的两倍。”[2]这势必造成美国孩子的支持网(support net) 变得更狭窄。他们只能依靠自己。因此美国个人主义的形成是有其深层的家庭原因的。

第三, 从历史层面上看, 美国自由民主的个人主义文化的形成也就是美国历史的形成过程。美国是个年轻的国家, 它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在北美大陆上没有经历封建社会。最早的北美殖民者是为了摆脱欧洲大陆的封建宗教压迫乘着五月花船历经艰险来到北美大陆开拓新生活的。他们来到北美大陆, 在他们面前展现的广阔的大自然任由他们自由开发。他们知道只要他们足够的努力勤奋, 他们就能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这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对个人努力的信仰。“在这个过程中, 个人主义对于美国文化变得越来越来重要。我们认为违背我们自我着想、自我判断、自我决定按自己方式生活的权利的任何事情在道德上都是错误的。个人主义在我们的民史和正史已经完全确立了, 我们并对此感到骄傲。”[2]

三、结语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精髓, 是美国人价值观的核心, 是美国的国民性格。对美国文化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美国个人主义的研究。个人主义已经渗透到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个人主义的研究不能停留在表面的文化现象上, 而应该深入到现象的根, 也就是文化的深层结构。

参考文献:

[1]S.P.Huntington.”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 Foreign Affairs, 72(1993),25

[2]Larry A.Samovar,Richard E.Porter Lisa A.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Third edi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 103-113.

[3](法) 托克维尔. 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 董果良, 译. 北京:商务印刷馆,1996:625-627.

[4]端木义万. 美国社会文化透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52.

[5][6]李其荣. 《美国文化解读》[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4:55,66.

[7]骆越虹. 浅谈美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


相关文章

  • 宗教与国际热点问题
  • 作者:张志刚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8年06期 中图分类号:B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8)04-0042-13 一.引言:为何深究宗教因素的重要影响 "冷战后"一词,在国际政治领 ...查看


  • 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层思考
  • 发布时间: 2010-10-11 09:11:00 来源: 中国电子政务网 [ 字体:大 中 小 ]  本文被阅读次数: 57   [ 打印PRINT ] 摘 要:电子政务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政府机构管理与服务能力的重要因素,成为衡量国家竞 ...查看


  • 最新[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 娱乐至死时代:莫让文化成为"庸俗的垃圾" --<娱乐至死>读书笔记 李欢 开篇想说的...... 尼尔·波兹曼是在本人所知的所有学术理论作家中最会讲故事的一个,本人几乎是第一次只花很少的时间便看完了一本经典的 ...查看


  • 墨西哥人走出身份认同危机
  • 2011-10-17 08:47:22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北京) 有353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2) "和这个星球上的其他民族一样,我们也正在经历一个决定性的.致命的时刻,我们丢失了过去,正待创造未来.现在,世界历 ...查看


  • [美国的本质]读后感
  • [摘 要]<美国的本质>是一本观察和思维角度皆与众不同的作品.文章简要介绍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形成了对于该书的基本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书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国的本质>:美国:中国:信仰 ...查看


  • 组织语言:挖掘组织能力发展的深层力量
  • 刘昶: 本刊特约撰稿人 在组织应对挑战的过程中,因所用语言的不同,企业理解现实与挑战的思维.心理及采取的管理形式是不同的,由此形成的组织能力也是不同的.理解语言促进组织能力发展的机理,掌握组织语言的实践策略,有助于组织能力发展进入有意识的积 ...查看


  • "大众社会"的理论与现实
  • 当代社会的"集体分裂"与文化幻觉--"大众社会"的理论与现实 摘要:"大众社会"理论是在20世纪中叶兴盛一时的社会理论,其对个人与群体.个体选择与大众生产.精英与大众.组织与社会. ...查看


  • 国际金融危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探析
  • 2012年1月经济论坛 Economic Forum Jan.2012Gcn.498 No.01 总第498期第01期 国际金融危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探析 文/聂文星吴奇志 [摘 要]从表面上看,每次金融危机都有其独特的原因,但根本原因的是一 ...查看


  •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深层推动力
  • 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深层推动力 什么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深层推动力? 美国哈佛大学从1988年开始,把"当代影响企业发展业绩的重要因素"作为重点研究教学课题.通过长期分析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一个企业本身特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