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与存在

思维与存在

文化是包括人的自身自然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的人性化、意识化、信息化、智能化。人类在多大程度上意识到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形成文化。人的一切活动都是 通过思维(包括本能反应和潜意识)支配行为的过程,因此作为人的思维和行为的总和,文化的发展首先取决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自然界是由无形的信息结构和有形的物质结构组成的。恩格斯指出:“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是一种无形的信息结构,但是思维本身也是一种客观存在。也就是说,“如果进一步问:究竟什么是思维和意识,它们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人脑的产物, 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脑的产物,归根到底亦即自然界的产物”。这里重要的一点是,思维归根到底亦即自然界的产“物”。学者认为,由于思维、精神等超三维无形无象的暗物 质存在隐性运动的特点,不同于三维物质运动的显性表现形式,它一般只在意识、思维、心理、智慧、灵感的外化时才能体现出来。例如,我们在互联网上的互动交流,就是一种信息结构的 识别、筛选、重组、整合、创新等,可以通过情感和智慧的外化来体现出它的物质能量。

“存在”,既有有形的明物质存在,也有无形的暗物质存在。对暗物质和明物质的大概比例,著名科学家李正道说:“从引力我们知道暗物质的存在,可用光看不见,红外、紫外、x光 都看不见。宇宙里90%以上是暗物质。这些物质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有极大的能量来源我们不知道。”也就是说,虽然不知道来源,但我们能够感受到“极大的能量”客观存在。其实,在人 体里、空气中、宇宙间存在着无穷无尽的明、暗物质。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发现更多的明、暗物质的客观存在,并不断使它人性化、意识化、信息化、智能化的 过程。说到底,思维能力的提高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就是更准确、更全面地揭示、反映、转化和体现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及自然能量的过程。自然法则是本体论层次上的客观存在,而思维和 文化是认识论层次上自然法则得以实现的表现形式。

而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来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人们头脑中模糊的东西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定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 然升华物”。作为人的内在本质,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是在思维和存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中,完善人的头脑、器官、

躯体 等自身自然条件,并改变外部自然环境。“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天下之至柔的无形的信息形态的思维,它可以驰骋天下之至坚的物质存在,可以移入个体头脑 并穿越群体头脑,从而在社会“公共大脑”里调控和支配社会行为,即“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

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看见,观念不仅可以移入人的头脑,而 且可以在人的头脑中改造物质的东西。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 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想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可见无形的思维的调控能力有多么重要,所谓只有想不到,而没有做不到。这就是思维和意识的能 量,是文化生产力和文化经济的现实基础。

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王春扬

这是一切哲学的基本问题。但在西方哲学史及其各个发展时期中却有独特的、不同的表现形式。

古希腊哲学是素朴的,尚未注意到思维与存在的对立。巴门尼德第一次提出了“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命题, “物活论”观点,也没有把思维与存在区分开来。柏拉图的“理念论”“本体论”把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对立起来,在一定意义下分离了思维与存在。“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著名命题,是近代人本主义思想的最早来源。在他们看来,人只能认识现象,现象就是一切。这个时期,人对外部世界的态度是静观的。

中世纪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人的灵魂与肉体、精神方面与自然方面、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的分裂和对立。人的灵魂和精神在天国和宗教生活中与神合一,构成思维的一方;反之,人的肉体和自然方面以及外部世界则构成存在的一方,与神处于对立的地位。在这个意义说,中世纪哲学的主要问题是神与人的关系问题,人对外部世界的态度是避世的。

近代哲学意义下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近代哲学的一条根本原则是把思维着的人,逐步深入地理解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性的主体。

正是在这种意义下,近代哲学便突出了认识论的问题,突出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人对外部世界的态度的基本倾向则是能动的。

近代哲学家们不仅认识到思维与存在即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而且还力求克服这种对立,并使之达到统一。F.培根曾公开主张人应主动征服自然,使自然服务于人类。唯理论者企图以人的理性认识作为统一思维与存在的桥梁。经验论

者企图通过人的感性认识达到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他们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分割开来,所讲的统一仍然是形而上学的统一。康德区分现象界与物自体,割裂了思维与存在,但他只是认为物自体不能凭知性范畴、凭认识去把握,却可以凭信仰去把握,特别是他强调自我在认识中的能动作用,在他所谓的现象界达到了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的统一。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建立了思维与存在的辩证统一;费尔巴哈建立了人本学唯物主义的思维与存在的统一。

在近代哲学中,他们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认识,达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最高峰。

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二稿)

钮旺春

内容提要: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分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形:就认识世界来讲,是存在决定意识,就改造世界来讲,是意识决定存在。更普遍的情形是认识世界和是改造世界相结合在一起的,改造世界中有认识世界的任务,认识世界中有改造世界的内容,实践过程就是对世界的边认识边改造的过程。我们讲“摸着石头过河”就是这个意思。这种实践具有前探性、开拓性、创新性的特点。技术发明、科学研究、社会改革就属于这一类。此类实践没有现成的路子走,每走一步都是开辟新路。

※ ※ ※

人类的实践活动可分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部分,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也

分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形:就认识世界来讲,是存在决定意识,就改造世界来讲,是意识决定存在。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思维是人脑的产物,客观存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发展的。天体运行演化,气候季节变化,生物生长进化等客观存在在没有人类之前就存在着,现在和将来也是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思维而存在,且按照自己的固有规律发展变化着的。客观世界是按照其固有的规律发展变化着的,不会依某个人的思想意识存在而存在,因其思想意识消失而消失。所以,人们在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不是人们的思维决定客观存在,而是相反,是客观存在决定人的思维,即客观存在决定人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人的认识的形成、认识的成果和认识的发展有赖于客观存在,存在的内容决定意识的内容,存在的变化决定意识的变化。客观存在先于人的意识思维存在,这是毫无疑问的。截止今天,人类的认识成果,都是客观存在的产物,其作为人类的意识,都是以客观世界的存在为认识的源泉的。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思维

、意识、精神第二性,这就是唯物主义。世界发展的历史就是这样,客观世界的历史证明就是这样。

就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来讲,人们是在一定的意念、思想、想法、精神、计划、规划、方案、蓝图等主观精神的支配下进行的,是按预定方案行动的,实践的结果是实践前在人脑中已经存在的。高楼大厦是按建筑设计方案进行的;医生治病是按照医疗方案进行的;农民种地,收获是播种前预想到的;工业生产,是按生产流程进行的,产品是按预定方案造出来的;人类航天登月,是按照预定方案进行的,一个个客观存在是在人们的意识指导下被制造出来。故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方案来进行的,实践的结果是实践前预想到的。这都是意识决定存在,即意识在实践前已经设计好了行动实践的方案,设计好了实践的结果。这里的“存在”不同于“存在决定意识”的“存在”,“存在决定性意识”的“存在”是指无限的客观世界存在。而这里的存在仅是人指改造影响的有限范围的客观世界。意识决定存在也是指人在意识的指导下制造了有限的客观存在、制造了有限的客观世界。所谓 “物由心造”、“相由心生、境随心转”,这里 “心”是人的精神、思想、意念等主观意识,“物、相和境”都是客观存在,都是由“心”决定和客观存在。“物由心造”、“相由心生、境随心转”也就是主观决定客观、意识决定存在的意思。意念、思想、想法、精神、计划、规划、方案、蓝图等都是主观的东西,实现这些主观的东西过程,也就是意识决定存在的过程。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按照人的主观意识,改变客观存在,制造新的客观存在的过程。意识决定存在,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同样也是唯物主义。人们改造世界的预案,并非完全都是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凡是成功的,就是主观预案符合客观规律及变化,凡是失败的,就是主观预案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客观规律及变化。不论成功或失败,都是思想意识决定的存在,都包含着改造客观的主观能动性。没有思维决定存在这种能动性,人类则只能成为服从、顺应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成为在客观存在面前无能为力的奴隶,最终导

致服从上帝安排的唯心主义宿命论。故坚持认识世界活动中的存在决定意识,和坚持改造世界活动中的意识决定存在一样,都是坚持唯物主义,否定任何一个都不能坚持唯物主义,都会导致唯心主义。我们常讲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样两个过程,物质变精神是存在决定意识,是由实践到认识,实践到理论的过程;精神变

物质是意识决定存在,是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世界不仅可认识,而且可以被改造。仅仅遵循和顺应客观规律是不行的,还必须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人类的历史,也就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历史。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顺应、遵循和利用客观规律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就是我们辩证唯物主义者的行动实践观。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就是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这就是我们实践的思想路线和行动路线。

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的是认识世界和是改造世界相分离的情形,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近于纯粹的对世界的认识过程,农民年复一年耕种,工厂日复一日生产,是近于纯粹的改造世界的过程。更普遍的情形是认识世界和是改造世界相结合在一起的,即同一实践过程既是认识世界的过程,也是改造世界的过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交织结合在一起的,改造世界中有认识世界的任务,认识世界中有改造世界的内容,实践过程就是对世界的边认识边改造的过程。改造世界的过程也是对世界的再认识过程,认识世界过程也同时在改造着世界。我们讲“摸着石头过河”就是这个意思。这种实践具有前探性、开拓性、创新性的特点。技术发明、科学研究、社会改革就属于这一类。此类实践没有现成的路子走,每走一步都是开辟新路。

就认识世界来讲,是存在决定意识,就改造世界来讲,是意识决定存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再认识世界——再改造世界„„”,这样“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循环往复,认识不断的在深化,世界不断被改造。在认识过程中指导着对世界的改造,在改造世界中深化着对世界的认识。人的有限认识能力和世界的无限可认识性基本矛盾逐步趋近解决。

思维与存在

文化是包括人的自身自然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的人性化、意识化、信息化、智能化。人类在多大程度上意识到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就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形成文化。人的一切活动都是 通过思维(包括本能反应和潜意识)支配行为的过程,因此作为人的思维和行为的总和,文化的发展首先取决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自然界是由无形的信息结构和有形的物质结构组成的。恩格斯指出:“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是一种无形的信息结构,但是思维本身也是一种客观存在。也就是说,“如果进一步问:究竟什么是思维和意识,它们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人脑的产物, 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脑的产物,归根到底亦即自然界的产物”。这里重要的一点是,思维归根到底亦即自然界的产“物”。学者认为,由于思维、精神等超三维无形无象的暗物 质存在隐性运动的特点,不同于三维物质运动的显性表现形式,它一般只在意识、思维、心理、智慧、灵感的外化时才能体现出来。例如,我们在互联网上的互动交流,就是一种信息结构的 识别、筛选、重组、整合、创新等,可以通过情感和智慧的外化来体现出它的物质能量。

“存在”,既有有形的明物质存在,也有无形的暗物质存在。对暗物质和明物质的大概比例,著名科学家李正道说:“从引力我们知道暗物质的存在,可用光看不见,红外、紫外、x光 都看不见。宇宙里90%以上是暗物质。这些物质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有极大的能量来源我们不知道。”也就是说,虽然不知道来源,但我们能够感受到“极大的能量”客观存在。其实,在人 体里、空气中、宇宙间存在着无穷无尽的明、暗物质。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发现更多的明、暗物质的客观存在,并不断使它人性化、意识化、信息化、智能化的 过程。说到底,思维能力的提高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就是更准确、更全面地揭示、反映、转化和体现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及自然能量的过程。自然法则是本体论层次上的客观存在,而思维和 文化是认识论层次上自然法则得以实现的表现形式。

而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来说,“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人们头脑中模糊的东西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定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 然升华物”。作为人的内在本质,劳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是在思维和存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中,完善人的头脑、器官、

躯体 等自身自然条件,并改变外部自然环境。“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天下之至柔的无形的信息形态的思维,它可以驰骋天下之至坚的物质存在,可以移入个体头脑 并穿越群体头脑,从而在社会“公共大脑”里调控和支配社会行为,即“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

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看见,观念不仅可以移入人的头脑,而 且可以在人的头脑中改造物质的东西。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在他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 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想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可见无形的思维的调控能力有多么重要,所谓只有想不到,而没有做不到。这就是思维和意识的能 量,是文化生产力和文化经济的现实基础。

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王春扬

这是一切哲学的基本问题。但在西方哲学史及其各个发展时期中却有独特的、不同的表现形式。

古希腊哲学是素朴的,尚未注意到思维与存在的对立。巴门尼德第一次提出了“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命题, “物活论”观点,也没有把思维与存在区分开来。柏拉图的“理念论”“本体论”把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对立起来,在一定意义下分离了思维与存在。“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著名命题,是近代人本主义思想的最早来源。在他们看来,人只能认识现象,现象就是一切。这个时期,人对外部世界的态度是静观的。

中世纪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人的灵魂与肉体、精神方面与自然方面、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的分裂和对立。人的灵魂和精神在天国和宗教生活中与神合一,构成思维的一方;反之,人的肉体和自然方面以及外部世界则构成存在的一方,与神处于对立的地位。在这个意义说,中世纪哲学的主要问题是神与人的关系问题,人对外部世界的态度是避世的。

近代哲学意义下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近代哲学的一条根本原则是把思维着的人,逐步深入地理解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性的主体。

正是在这种意义下,近代哲学便突出了认识论的问题,突出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人对外部世界的态度的基本倾向则是能动的。

近代哲学家们不仅认识到思维与存在即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而且还力求克服这种对立,并使之达到统一。F.培根曾公开主张人应主动征服自然,使自然服务于人类。唯理论者企图以人的理性认识作为统一思维与存在的桥梁。经验论

者企图通过人的感性认识达到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他们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分割开来,所讲的统一仍然是形而上学的统一。康德区分现象界与物自体,割裂了思维与存在,但他只是认为物自体不能凭知性范畴、凭认识去把握,却可以凭信仰去把握,特别是他强调自我在认识中的能动作用,在他所谓的现象界达到了唯心主义的思维与存在的统一。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基础上建立了思维与存在的辩证统一;费尔巴哈建立了人本学唯物主义的思维与存在的统一。

在近代哲学中,他们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认识,达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最高峰。

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二稿)

钮旺春

内容提要: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分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形:就认识世界来讲,是存在决定意识,就改造世界来讲,是意识决定存在。更普遍的情形是认识世界和是改造世界相结合在一起的,改造世界中有认识世界的任务,认识世界中有改造世界的内容,实践过程就是对世界的边认识边改造的过程。我们讲“摸着石头过河”就是这个意思。这种实践具有前探性、开拓性、创新性的特点。技术发明、科学研究、社会改革就属于这一类。此类实践没有现成的路子走,每走一步都是开辟新路。

※ ※ ※

人类的实践活动可分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部分,思维和存在关系的问题也

分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形:就认识世界来讲,是存在决定意识,就改造世界来讲,是意识决定存在。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思维是人脑的产物,客观存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发展的。天体运行演化,气候季节变化,生物生长进化等客观存在在没有人类之前就存在着,现在和将来也是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思维而存在,且按照自己的固有规律发展变化着的。客观世界是按照其固有的规律发展变化着的,不会依某个人的思想意识存在而存在,因其思想意识消失而消失。所以,人们在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不是人们的思维决定客观存在,而是相反,是客观存在决定人的思维,即客观存在决定人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人的认识的形成、认识的成果和认识的发展有赖于客观存在,存在的内容决定意识的内容,存在的变化决定意识的变化。客观存在先于人的意识思维存在,这是毫无疑问的。截止今天,人类的认识成果,都是客观存在的产物,其作为人类的意识,都是以客观世界的存在为认识的源泉的。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思维

、意识、精神第二性,这就是唯物主义。世界发展的历史就是这样,客观世界的历史证明就是这样。

就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来讲,人们是在一定的意念、思想、想法、精神、计划、规划、方案、蓝图等主观精神的支配下进行的,是按预定方案行动的,实践的结果是实践前在人脑中已经存在的。高楼大厦是按建筑设计方案进行的;医生治病是按照医疗方案进行的;农民种地,收获是播种前预想到的;工业生产,是按生产流程进行的,产品是按预定方案造出来的;人类航天登月,是按照预定方案进行的,一个个客观存在是在人们的意识指导下被制造出来。故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方案来进行的,实践的结果是实践前预想到的。这都是意识决定存在,即意识在实践前已经设计好了行动实践的方案,设计好了实践的结果。这里的“存在”不同于“存在决定意识”的“存在”,“存在决定性意识”的“存在”是指无限的客观世界存在。而这里的存在仅是人指改造影响的有限范围的客观世界。意识决定存在也是指人在意识的指导下制造了有限的客观存在、制造了有限的客观世界。所谓 “物由心造”、“相由心生、境随心转”,这里 “心”是人的精神、思想、意念等主观意识,“物、相和境”都是客观存在,都是由“心”决定和客观存在。“物由心造”、“相由心生、境随心转”也就是主观决定客观、意识决定存在的意思。意念、思想、想法、精神、计划、规划、方案、蓝图等都是主观的东西,实现这些主观的东西过程,也就是意识决定存在的过程。人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按照人的主观意识,改变客观存在,制造新的客观存在的过程。意识决定存在,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同样也是唯物主义。人们改造世界的预案,并非完全都是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凡是成功的,就是主观预案符合客观规律及变化,凡是失败的,就是主观预案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客观规律及变化。不论成功或失败,都是思想意识决定的存在,都包含着改造客观的主观能动性。没有思维决定存在这种能动性,人类则只能成为服从、顺应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成为在客观存在面前无能为力的奴隶,最终导

致服从上帝安排的唯心主义宿命论。故坚持认识世界活动中的存在决定意识,和坚持改造世界活动中的意识决定存在一样,都是坚持唯物主义,否定任何一个都不能坚持唯物主义,都会导致唯心主义。我们常讲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样两个过程,物质变精神是存在决定意识,是由实践到认识,实践到理论的过程;精神变

物质是意识决定存在,是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世界不仅可认识,而且可以被改造。仅仅遵循和顺应客观规律是不行的,还必须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人类的历史,也就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历史。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顺应、遵循和利用客观规律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这就是我们辩证唯物主义者的行动实践观。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就是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这就是我们实践的思想路线和行动路线。

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的是认识世界和是改造世界相分离的情形,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近于纯粹的对世界的认识过程,农民年复一年耕种,工厂日复一日生产,是近于纯粹的改造世界的过程。更普遍的情形是认识世界和是改造世界相结合在一起的,即同一实践过程既是认识世界的过程,也是改造世界的过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交织结合在一起的,改造世界中有认识世界的任务,认识世界中有改造世界的内容,实践过程就是对世界的边认识边改造的过程。改造世界的过程也是对世界的再认识过程,认识世界过程也同时在改造着世界。我们讲“摸着石头过河”就是这个意思。这种实践具有前探性、开拓性、创新性的特点。技术发明、科学研究、社会改革就属于这一类。此类实践没有现成的路子走,每走一步都是开辟新路。

就认识世界来讲,是存在决定意识,就改造世界来讲,是意识决定存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再认识世界——再改造世界„„”,这样“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循环往复,认识不断的在深化,世界不断被改造。在认识过程中指导着对世界的改造,在改造世界中深化着对世界的认识。人的有限认识能力和世界的无限可认识性基本矛盾逐步趋近解决。


相关文章

  •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一.考点突破 1. 哲学的基本问题. 2. 为什么说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重难点提示 1.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2.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 要点1:哲学的基本问 ...查看


  •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史中,许多哲学家就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分成两派--可知论者与不可知论者,即分别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不同一性. 结合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所谓同一性,恩格斯指出: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 ...查看


  • 2.1[哲学的基本问题]同步训练
  •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知识点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 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的上述论断指出了 A .一切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 ...查看


  •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与"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的异同
  •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与"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的异同 高金华 回答此问题仅仅需要改动笔者另一篇文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有什么 ...查看


  • 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规定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意义
  • [摘要]1886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第一次科学地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规定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对哲学史上两条路线斗争基本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人类实践经验的最高概况.本文就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查看


  • 哲学的基本问题导学案(打印
  • 第二课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导学案 ●班级___●姓名______●组别___ ●小组长_____ [教师寄语] 懒鬼起来吧! 别再浪费生命, 将来在坟墓里有足够的时间让你睡觉.(富兰克林) Slacker up! Don't ...查看


  • 思维与存在性格和命运
  • 思维与存在 性格和命运 第一部分:引言 (一) "存在就是被感知".如果不存在,就不会被感知.如果不被感知,不一定不存在.因为,不是所有的存在都能够被感知. 不被感知有三种可能:(1)可能存在只是没有被感知:(2)因为不 ...查看


  • 论黑格尔逻辑学的开端
  • 原文标题:<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辩证法的同一,与黑格尔逻辑学的开端> 来源:<理论学习月刊>,1989年第8期 作者:蔡崇国 ? 黑格尔认为,一切都是直接性与间接性的统一.因此,逻辑学的开端,是直接性的,又是间接 ...查看


  • 哲学的基本问题
  • 第二课1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内容,理解划分唯物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能力目标: 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和自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