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阶段性总结 (1)

《关于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策略研究》

阶段性成果总结

课题组组长:李秀婵 组员:李海花

审视我们的数学课堂,学生大都可以很好地掌握各个知识要点,但是在知识的实际应用中往往做得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审题能力不强、因审题不当而导致解题错误,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的正确性。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点的增加,题型的综合性、多样性逐渐增强,对学生的审题能力的挑战性也逐渐加大。为此,我们提出“关于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期望有所突破。

针对研究课题,我们进行了半期多的教学实践与分析研究,为了让研究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实施,有必要对前期研究成果做一小结。

一、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相关策略

(一)提高学生“计算题”的审题能力

1.“看”。先看一看题目里有几个什么数或数量。会有几种运算符号或数量关系;再看一看运算符号和数据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例如:36 ×〔(217-57)÷80〕看的结果应是:①有4个数;②有3种运算;③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④是一道四则混合运算题。

2.“想”。

(1)对题目整体观察后,确定运算顺序。

36 ×〔(217-57)÷80〕即:在一个有括号的运算顺序里,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2)分析题中的数字特征和运算间的联系,联想到有关运算定律、运算性

44质,然后进行运算。例如:计算3.8⨯0.8+5.2⨯时,学生应想到0.8=,而3.8+5.255

能凑成整数9,可应用乘法分配律来简便计算。

(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审题能力

1.“读”:整体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

2.“述”:复述题意。复述题意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审题能力。

3.“提”:提炼信息,将题目中的已知和所求条理地列出来,可在题目中做标记,或简单写到草稿纸上。

4.“思”:仔细推敲字、词、句,找出关键词、句,准确理解题意。首先,对应用题表述中的数学术语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其次,对题中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要反复推敲,理解它的真实含义,在所列出的已知条件处写上数量关系式,为正确解题铺平道路。例如:解决“小飞家更换了节水龙头后平均每月用水约9吨,比原来节约了10%,平均每月比原来节约用水多少吨? ”这一问题时,要求学生先找出关键句“比原来节约了10%”,再根据关键句列出数量关系式:原来每月用水量×(1-10%)=现在每月用水量,然后结合题意来解答就轻松多了。

5.“拟”:模拟情景,展示数量关系。有些题目可通过指导学生列表、画图等方法模拟应用题的情景,使应用题的情节、数量关系直观全面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进而扫除理解题意的障碍。例如:解决“行程问题”时,运用画图的方法模拟运动情境,就对学生理解题意大有帮助。有些题目,可以让学生想象、模拟事物发生的过程,如“购物问题”,通过模拟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搞清其中的数量关系。

6.“写”: 列算式计算,要求学生先列分步式,后列综合式,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题目中数量关系的理解。

7.“变”:老师可以通过设计一字之差能引起方法变化的题目,让学生体会到认真审题的重要性,从态度上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例如:

(1)甲、乙两数之和是360,甲、乙两数的比是5:1,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2)甲、乙两数之差是360,甲、乙两数的比是5:1,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3)甲、乙两数之和是360,乙、甲两数的比是5:1,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三)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

检查,这一点至关重要。在上面几个环节都做到位的情况下,还不能忽略了检查。检查抄题时数字上下是否一致;是否有漏抄现象,从草稿上誊清到考卷或作业本上时是否出错等都需要一一仔细检查。此外,还要让学生检查解答步骤是否完整,单位名称是否正确等等。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思维定势现象比较严重。

学生学习了某一个知识点以后,就错误地以为在最近的练习中出现的题都可

以运用这个知识点来解决,所以就不仔细看题,却张冠李戴地进行解题。例如:

3一堆煤昨天用去5吨,今天比昨天多用了吨,两天一共用去多少吨?许多学生43的列式是:5×(1+)由于学生没有看到后面的“吨”字,所以把这道题当成4

分数乘法应用题来做了。

2.理解障碍。

在高年级的数学题中,解决问题需要的关键条件往往不是直接给出,而是隐藏在另外一些条件之中。如果学生不认真思考,思路就无法打开。 例如:张师

1傅把一根长120厘米的自来水管锯成6截,每锯断一次需小时,张师傅锯完20

这段水管共用了多长时间?这是一道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植树问题”类的应用题。如果学生阅历不够丰富,解此类问题时,很可能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不少学生对张师傅只要把水管锯断5次,就能锯成6截的事理不熟悉,因而思路无法展开,错误列式。

3.思路狭窄。

例如:商店里运来一批红、蓝墨水,红墨水占总数的3/4如果把40盒红墨水换成蓝墨水,蓝墨水则占总数的2/3,红墨水、蓝墨水各多少盒? 有些学生在审题中习惯于从问题与条件中苦苦寻找联系,探索思路,却从不愿意借用线段图进行审题分析,认为用画线段图费时费事。这种单一的审题手段,势必引起思路狭窄,在碰到上面这样的题目时,这些学生就出现了审题障碍。我们只有把握各种审题手段,才能打开解题思路。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计算课教学要重视算理的理解,对于计算方法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指导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让学生说说阅读的收获,在“说”中学会提炼,习惯思考。

3.有效利用多媒体,借助形象直观的影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同时增强趣味性。

4.应用题教学中用好线段图,将数与形有机结合,提高审题能力。

以上是我们在该课题研究中过程的一些点滴成果,学生审题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掌握和运用有效审题方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还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实践和更深入的思考。

《关于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策略研究》

阶段性成果总结

课题组组长:李秀婵 组员:李海花

审视我们的数学课堂,学生大都可以很好地掌握各个知识要点,但是在知识的实际应用中往往做得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审题能力不强、因审题不当而导致解题错误,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的正确性。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点的增加,题型的综合性、多样性逐渐增强,对学生的审题能力的挑战性也逐渐加大。为此,我们提出“关于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期望有所突破。

针对研究课题,我们进行了半期多的教学实践与分析研究,为了让研究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实施,有必要对前期研究成果做一小结。

一、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相关策略

(一)提高学生“计算题”的审题能力

1.“看”。先看一看题目里有几个什么数或数量。会有几种运算符号或数量关系;再看一看运算符号和数据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例如:36 ×〔(217-57)÷80〕看的结果应是:①有4个数;②有3种运算;③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④是一道四则混合运算题。

2.“想”。

(1)对题目整体观察后,确定运算顺序。

36 ×〔(217-57)÷80〕即:在一个有括号的运算顺序里,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2)分析题中的数字特征和运算间的联系,联想到有关运算定律、运算性

44质,然后进行运算。例如:计算3.8⨯0.8+5.2⨯时,学生应想到0.8=,而3.8+5.255

能凑成整数9,可应用乘法分配律来简便计算。

(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审题能力

1.“读”:整体读题,初步了解题意。读题是了解题目内容的第一步,是培养审题能力的开始,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

2.“述”:复述题意。复述题意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审题能力。

3.“提”:提炼信息,将题目中的已知和所求条理地列出来,可在题目中做标记,或简单写到草稿纸上。

4.“思”:仔细推敲字、词、句,找出关键词、句,准确理解题意。首先,对应用题表述中的数学术语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其次,对题中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要反复推敲,理解它的真实含义,在所列出的已知条件处写上数量关系式,为正确解题铺平道路。例如:解决“小飞家更换了节水龙头后平均每月用水约9吨,比原来节约了10%,平均每月比原来节约用水多少吨? ”这一问题时,要求学生先找出关键句“比原来节约了10%”,再根据关键句列出数量关系式:原来每月用水量×(1-10%)=现在每月用水量,然后结合题意来解答就轻松多了。

5.“拟”:模拟情景,展示数量关系。有些题目可通过指导学生列表、画图等方法模拟应用题的情景,使应用题的情节、数量关系直观全面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进而扫除理解题意的障碍。例如:解决“行程问题”时,运用画图的方法模拟运动情境,就对学生理解题意大有帮助。有些题目,可以让学生想象、模拟事物发生的过程,如“购物问题”,通过模拟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搞清其中的数量关系。

6.“写”: 列算式计算,要求学生先列分步式,后列综合式,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题目中数量关系的理解。

7.“变”:老师可以通过设计一字之差能引起方法变化的题目,让学生体会到认真审题的重要性,从态度上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例如:

(1)甲、乙两数之和是360,甲、乙两数的比是5:1,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2)甲、乙两数之差是360,甲、乙两数的比是5:1,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3)甲、乙两数之和是360,乙、甲两数的比是5:1,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三)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良好习惯。

检查,这一点至关重要。在上面几个环节都做到位的情况下,还不能忽略了检查。检查抄题时数字上下是否一致;是否有漏抄现象,从草稿上誊清到考卷或作业本上时是否出错等都需要一一仔细检查。此外,还要让学生检查解答步骤是否完整,单位名称是否正确等等。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思维定势现象比较严重。

学生学习了某一个知识点以后,就错误地以为在最近的练习中出现的题都可

以运用这个知识点来解决,所以就不仔细看题,却张冠李戴地进行解题。例如:

3一堆煤昨天用去5吨,今天比昨天多用了吨,两天一共用去多少吨?许多学生43的列式是:5×(1+)由于学生没有看到后面的“吨”字,所以把这道题当成4

分数乘法应用题来做了。

2.理解障碍。

在高年级的数学题中,解决问题需要的关键条件往往不是直接给出,而是隐藏在另外一些条件之中。如果学生不认真思考,思路就无法打开。 例如:张师

1傅把一根长120厘米的自来水管锯成6截,每锯断一次需小时,张师傅锯完20

这段水管共用了多长时间?这是一道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植树问题”类的应用题。如果学生阅历不够丰富,解此类问题时,很可能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不少学生对张师傅只要把水管锯断5次,就能锯成6截的事理不熟悉,因而思路无法展开,错误列式。

3.思路狭窄。

例如:商店里运来一批红、蓝墨水,红墨水占总数的3/4如果把40盒红墨水换成蓝墨水,蓝墨水则占总数的2/3,红墨水、蓝墨水各多少盒? 有些学生在审题中习惯于从问题与条件中苦苦寻找联系,探索思路,却从不愿意借用线段图进行审题分析,认为用画线段图费时费事。这种单一的审题手段,势必引起思路狭窄,在碰到上面这样的题目时,这些学生就出现了审题障碍。我们只有把握各种审题手段,才能打开解题思路。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计算课教学要重视算理的理解,对于计算方法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2.指导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让学生说说阅读的收获,在“说”中学会提炼,习惯思考。

3.有效利用多媒体,借助形象直观的影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同时增强趣味性。

4.应用题教学中用好线段图,将数与形有机结合,提高审题能力。

以上是我们在该课题研究中过程的一些点滴成果,学生审题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掌握和运用有效审题方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还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实践和更深入的思考。


相关文章

  • 科研课题的阶段性总结
  • 科研课题的阶段性总结 2009年4月,我教研组根据我校的课题<学生厌学情绪的调查与研究>确立了<综合性学习的实验研究>的子课题,经过教研组成员的多次讨论.论证,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与此同时,学校采取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措 ...查看


  • 小课题阶段性总结
  • 根据学校和高中教研室的工作要求,结合本学科教师得实际情况,在<基于生命化教育理念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具自制与改进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本学期的小课题实验研究开展情况效果良好,结合平时的教研活动,使小课题研究得以顺利开展,现总 ...查看


  • 课题研究工作阶段性计划与总结
  • 课题研究阶段性工作计划与总结 <让学生在理科学习中体验成功的研究>是我校中学理科组结合民族地区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并在县教研室的专业指导下,在原来课题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后的课题.自今年3月份以来,在县教研室的精心指导下,学校坚持以新课 ...查看


  • 幼小衔接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 幼小衔接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长春市二道教育实验幼儿园 2012年8月,根据<基础教育各学段衔接课题研究方案>的精神,在二道区教育局课题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我园确立的课题"幼小衔接中幼儿习惯的培养"通过了立项审批 ...查看


  • 计划的制定和开始实施阶段总结
  • 计划的制定和开始实施阶段总结 一.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初中‛--限定了本课题研究的学段和群体,即义务教育阶段七.八.九三个年级的初中学生.‚历史‛--限定了本课题研究的属性.范围,即历史学科.‚复习‛--限定了本课题研究的是学生在常规 ...查看


  • 理科教学生活化课题研究 第三阶段总结 总结阶段
  • <农村学校理科教学生活化方法与途径的研究>课题 组总结阶段(第三阶段)研究工作小结 (2012.09-2012.12) 课题负责人:况启武 白浪镇九年制学校课题组 转眼间,我们的课题研究已进行到尾声,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结合实际 ...查看


  • 有关课题研究的学习内容
  • 第一讲 写好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包括哪些内容:阐明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范围,选择研究的对象:说明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选定课题研究的途径和方法:确定课题研究的步骤:展望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分析课题研究 ...查看


  • 小课题有趣英语课堂的策略的研究阶段总结
  • 本溪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3 年度市级小课题 阶 段 总 结 (记录实践阶段的详细内容,可逐周逐月记录,也可每次活动后记录) 本篇执笔人: 课题名称 主 持 人 参 与 者 起止日期 2013.4-2013.9 ...查看


  •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1
  •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一) [ 作者:学校课题组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779 更新时间:2007-12-13 文章录入:xxc ]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自2006年6月我校省级课题<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与指导>通过省教育学会 ...查看


  • [初中物理有效练习的研究]课题方案
  • 一.研究背景 物理有效练习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基本环节,有效练习的设计直接影响物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认为,要想将新课程理念落实于课堂教学,真正解决实践层面的问题,就必须开展课改背景下中学物理有效练习设计最优化研究. 物理新课程改革走到今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