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晨读材料2

高一语文晨读材料(12月5日)

高一语文晨读材料

12月5日

一、积累空间

○写作素材(理想与立志)

1. 人生最富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渡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差耻。(奥斯特洛夫斯基)

2.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却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柳青)

3.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清·蒲松龄)

4.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

5.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6. 鸟最要紧的是翅膀,人的是理想。(谚语)

7. 瑞典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人挖土时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整整四年,不惜牺牲,做了几百次实验。正是被一种崇高的目标所鼓舞,才产生了惊人的毅力和忘我的崇高精神,发明了炸药。

8.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年轻时便立下“探奇于名山大川”的宏愿。后来多次遇险,几乎丧命,但他始终没有畏惧,最终给人留下了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徐霞客游记》。

9. 周恩来上小学时回答校长为什么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0. 明代李时珍,发现以前药物书中有很多错误,立志要编写一部药物书籍。走了上万里,用了三十多年,终于写成了划时代的医药巨著――《本草纲目》。

11. 陈涉年轻时,曾经给人作雇工。他发出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感叹。

二、抚摸经典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作者】

李益( 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八岁时,逢安史之乱,西北地区常受到外族侵扰,李益离开家乡。唐代宗大历四年( 769)中进士,历任象郑县尉等职位低下的小官。其后弃官而去,游燕、赵间,在藩镇帐下任幕僚十八年,长期征战南北,经过多次战争,所以他对边塞的军旅生活非常熟悉,写了不少描写边塞风光、讴歌战士慷慨激昂为国捐躯的诗歌。在艺术上能够吸收乐府民歌的特点,节奏和谐,语言优美精炼。尤其擅长绝句、七律。至唐宪宗时便因诗名被召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官至礼部尚书。有《李君虞诗集》。

【品评】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与表弟(外弟)久别重逢又匆匆话别的情景。写尽了人生聚散的无奈。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开门见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这两句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出离别已有十年之久。二是说明这是社会动乱中的离别。它使人想起,发生于李益八岁到十六岁时的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战乱。三是说二人分手于幼年,“长大”才会面,这意味着双方的容貌已有极大变化。他们长期音书阻隔,存亡未卜,突然相逢,颇感意外。句中“一”字,表现出此次重逢的戏剧性。

颔联“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正面描写重逢。他们的重逢,同司空曙所描写的“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中的情景显然不同。互相记忆犹新才可能“疑梦”,而李益和表弟却已经对面不能相认了。

诗人抓住“初见”的一瞬间,作了细致的描绘。面对陌生人,诗人客气地询问:“贵姓?”不由暗自惊讶。 下句“称名”和“忆旧容”的主语,都是作者。

经过初步交谈,诗人恍然大悟,面前的“陌生人”原来就是十年前还在一起嬉戏的表弟。诗人一边激动地称呼表弟的名字,一边端详对方的容貌,努力搜索记忆中关于表弟的印象。

诗人从生活出发,抓住了典型的细节,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一对表兄弟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绘声绘色,细腻传神。而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也自然地从描述中流露出来,显得真切动人。 十年阔别,一朝相遇,该有多少话语要说!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描写了这诉说别情的场面。分手以来千头万绪的往事,诗人用“沧海事”一语加以概括。这里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

两人热烈地交谈,从白天到日暮才停下话音。叙谈时间之长,正表明他们情谊的深长。“暮天钟”并非是纯粹作为日暮的标志而出现的。它表明二人叙谈得十分入神,以至感觉不到天色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只有远处传来的寺院钟声,才使他们意识到原来已是黄昏。作者在这一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前面六句,从久别,到重逢,到叙旧,写“喜见”,突出了一个“喜”字;七、八句转入“言别”。作者没有正面写“离别”,而是想象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的画图:“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明日”,点出聚散匆匆。“巴陵道”,即通往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道路,这里提示了表弟即将远行的去向。“秋山又几重”则是通过重山阻隔的场景,把新的别离,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用“秋形容“山”,于点明时令的同时,又隐藏着作者伤别的情怀。“几重”而冠以“又”字,同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使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委婉传出。

这首诗不以奇警拔俗取胜,而以朴素自然见长。

诗中的情景和细节,好象人人经历过似的,读起来使人感觉十分亲切。诗用凝炼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典型的场景,层次分明地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委婉蕴藉地抒发了诚挚的至亲深情和浓重的动乱之感。

三、诗歌写意断章

诗酒人生

将进酒

作者: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⒀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没有诗的人生是寂寞的,没有酒的诗歌是干涩的。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时时洋溢着诗情,处处弥漫着酒香。诗达意,酒传神,写尽人生。

论诗酒之道,当首推李白。他爱诗若痴,爱酒成狂,既具有侠客豪饮之风,也不失文人品茗之气。他经常醉着,却睁着一双世事洞明的眼睛;他就这么喝着,激扬文字中流淌着指点江山的豪情。他有理由爱酒,因为他明白“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他不能没有酒,因为只有在酒中,才有他涌动的生命。花间独酌,他可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客中对饮,但见那“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行路艰难,自有“金樽清酒斗十千”相伴,临行饯别,会有“愁来饮酒二千石”开怀。更有那奔腾不息的《将进酒》,挥洒着李白的诗酒大自在。

黄河奔流着,青丝白发就这么悄悄地交替了,时空流转的记忆里,没有更多属于永久的期待。唯有酒,和那酒香中流泻的诗情,才是亘古常新的生命关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也许是有些悲情,但那是巨人式的伤感,不见颓废,只有自信。他相信人是大写的,张扬自我,肯定个性;他相信人不是金钱的奴隶,一切随心而动,千金散去不悔。那是一场磊落的豪饮,“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就在这杯杯豪迈里,但见诗人纵酒狂歌,踏步前行。功名富贵何足道哉!君不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侯将相能永久乎?君不见“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醉着吧,就这么“但愿长醉不复醒”。醉意里有陶渊明的悠然南山,有刘伶的自在竹林,有王翰的边关琵琶,有曹操的沧海雄心。更有那寂寞的陈思王,才高八斗却有志难展,在知心的酒中留下不改的美名。

饮着,唱着,想着,诗人不免有些醉了。还有比饮酒更为欢畅的人生吗?为何不倾其所有以尽今日之欢?“五花马,千金裘”,身外之物留之何用,还不赶快“呼儿将出换美酒”,去共同感受那绵延不绝的万古之歌!

爱诗,爱酒,爱人生。

四、时文选粹

中国人真阔了吗

作者:佚名

又近年关,按中国人的习惯,正值数钱的时候。城里人拿着年终奖金回家,数钱(用信用卡或支票转账的毕竟不多);城里农民工年终收到欠了半年的工资,数钱;农村人年终拿到卖粮的款项,数钱……在这种辞旧迎新的日子里,中国人似乎个个咧着嘴而乐开了花,人人都在数钱。能数钱,自然其乐融融。

近期去北京公干,去上海公干,去南京公干,看电视新闻,天天会看到不止一次在公众场合咧嘴笑,冲着镜头乐的数钱人,中国人似乎都有数钱癖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摒弃穷民政策,实施富民政策,富了的中国人毕竟是多了。不过,每到年终,对着电视机将钱数来数去的,并非是真正的富人。

真正的富人,不会在公众场合对着电视机数钱,而是在国外的商场,对着外国销售小姐数钱。一掷千金,买名表一次好几只,买首饰一次一大包,住酒店超豪华,摆宴席极丰盛,这情景让老外看傻了。

据澳大利亚旅游部门统计,自2003年7月~2004年6月,中国大陆赴澳大利亚旅游的人数超过10万人,竟居各国之首,购物出手也日趋大方。来自中国大陆的游客,在澳大利亚人均消费约2200美元,而一直被视为阔佬儿的日本游客仅712美元。中国大陆每年拿旅游签证到日本观光的人数约4万人,加上商务考察和留学等,每年赴日人数约45万人。日本政府近期推出新计划,欲在2010年,能吸引300万中国人到日本消费。这之前,欧洲20多个国家对中国开放旅游市场,中国人海外购物高消费,已引得全球瞩目。中国人真是阔了?其实,他们只是先富起来的群体而已。

据官方统计,在中国大陆年收入低于1000元人民币的特困人口有数千万,年收入低于500元人民币的人口有数百万。500元,一年12个月,月收入不足42元。有人说,这42元,交不起小孩子的一次学费;这42元,才刚刚能吃到一袋面粉;这42元,付不了一次感冒的医药费;这42元,还不够两人看一场电影……

有北京的学者调查,贫困人口中,高达67.9%的家庭无钱看病,17.5%的家庭无钱交房租和水电煤气费,12.5%的家庭无钱交卫生清洁费,30.4%的家庭无钱供子女接受高中以上教育,20.1%的家庭无钱供子女接受9年制义务教育。这还是以城市人为对象的调查,更不用说农村人口的贫困境遇了。

虽然中国大陆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7位,但人口众多,人均年收入刚刚到1000美元,算基本解决温饱。走进南京师范大学的餐厅用餐,看见一个学生四处收拾同学饭后留下的饭盆,而后送到剩菜剩饭处理点。校方干部说,他是体育科学院二年级学生王刚,家在辽宁省葫芦岛,父母都是农民,每年家里仅3000元人民币收入,还得供他和哥哥读书。开学前,父母只能给王刚300元,其中100元作为辽宁去南京的路费,剩下的是他一学期的生活费。于是,王刚从一年级至今,每天用餐时便在学校餐厅干活,中午一小时赚4元,晚上一小时赚3元。他计算过,每小时端720个饭盆,一年多已经端了20多万个。

王刚的穷,王刚家的穷,都还不算最穷。有人认为,与财富相比,贫穷更是衡量一个社会富裕程度的标准。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衡量一个社会的富裕程度,不应该仅看富人有多少,更应该看有多少穷人。于是,有人提议,在富豪榜漫天飞的年代,应该有个贫穷排行榜,以引起人们对贫穷的关注。

高一语文晨读材料(12月5日)

高一语文晨读材料

12月5日

一、积累空间

○写作素材(理想与立志)

1. 人生最富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渡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差耻。(奥斯特洛夫斯基)

2.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却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柳青)

3.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清·蒲松龄)

4.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

5.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6. 鸟最要紧的是翅膀,人的是理想。(谚语)

7. 瑞典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人挖土时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整整四年,不惜牺牲,做了几百次实验。正是被一种崇高的目标所鼓舞,才产生了惊人的毅力和忘我的崇高精神,发明了炸药。

8.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年轻时便立下“探奇于名山大川”的宏愿。后来多次遇险,几乎丧命,但他始终没有畏惧,最终给人留下了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徐霞客游记》。

9. 周恩来上小学时回答校长为什么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0. 明代李时珍,发现以前药物书中有很多错误,立志要编写一部药物书籍。走了上万里,用了三十多年,终于写成了划时代的医药巨著――《本草纲目》。

11. 陈涉年轻时,曾经给人作雇工。他发出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感叹。

二、抚摸经典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作者】

李益( 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八岁时,逢安史之乱,西北地区常受到外族侵扰,李益离开家乡。唐代宗大历四年( 769)中进士,历任象郑县尉等职位低下的小官。其后弃官而去,游燕、赵间,在藩镇帐下任幕僚十八年,长期征战南北,经过多次战争,所以他对边塞的军旅生活非常熟悉,写了不少描写边塞风光、讴歌战士慷慨激昂为国捐躯的诗歌。在艺术上能够吸收乐府民歌的特点,节奏和谐,语言优美精炼。尤其擅长绝句、七律。至唐宪宗时便因诗名被召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官至礼部尚书。有《李君虞诗集》。

【品评】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与表弟(外弟)久别重逢又匆匆话别的情景。写尽了人生聚散的无奈。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开门见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这两句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出离别已有十年之久。二是说明这是社会动乱中的离别。它使人想起,发生于李益八岁到十六岁时的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战乱。三是说二人分手于幼年,“长大”才会面,这意味着双方的容貌已有极大变化。他们长期音书阻隔,存亡未卜,突然相逢,颇感意外。句中“一”字,表现出此次重逢的戏剧性。

颔联“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正面描写重逢。他们的重逢,同司空曙所描写的“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中的情景显然不同。互相记忆犹新才可能“疑梦”,而李益和表弟却已经对面不能相认了。

诗人抓住“初见”的一瞬间,作了细致的描绘。面对陌生人,诗人客气地询问:“贵姓?”不由暗自惊讶。 下句“称名”和“忆旧容”的主语,都是作者。

经过初步交谈,诗人恍然大悟,面前的“陌生人”原来就是十年前还在一起嬉戏的表弟。诗人一边激动地称呼表弟的名字,一边端详对方的容貌,努力搜索记忆中关于表弟的印象。

诗人从生活出发,抓住了典型的细节,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一对表兄弟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绘声绘色,细腻传神。而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也自然地从描述中流露出来,显得真切动人。 十年阔别,一朝相遇,该有多少话语要说!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描写了这诉说别情的场面。分手以来千头万绪的往事,诗人用“沧海事”一语加以概括。这里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

两人热烈地交谈,从白天到日暮才停下话音。叙谈时间之长,正表明他们情谊的深长。“暮天钟”并非是纯粹作为日暮的标志而出现的。它表明二人叙谈得十分入神,以至感觉不到天色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只有远处传来的寺院钟声,才使他们意识到原来已是黄昏。作者在这一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前面六句,从久别,到重逢,到叙旧,写“喜见”,突出了一个“喜”字;七、八句转入“言别”。作者没有正面写“离别”,而是想象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的画图:“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明日”,点出聚散匆匆。“巴陵道”,即通往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道路,这里提示了表弟即将远行的去向。“秋山又几重”则是通过重山阻隔的场景,把新的别离,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用“秋形容“山”,于点明时令的同时,又隐藏着作者伤别的情怀。“几重”而冠以“又”字,同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使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委婉传出。

这首诗不以奇警拔俗取胜,而以朴素自然见长。

诗中的情景和细节,好象人人经历过似的,读起来使人感觉十分亲切。诗用凝炼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典型的场景,层次分明地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委婉蕴藉地抒发了诚挚的至亲深情和浓重的动乱之感。

三、诗歌写意断章

诗酒人生

将进酒

作者: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⒀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没有诗的人生是寂寞的,没有酒的诗歌是干涩的。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时时洋溢着诗情,处处弥漫着酒香。诗达意,酒传神,写尽人生。

论诗酒之道,当首推李白。他爱诗若痴,爱酒成狂,既具有侠客豪饮之风,也不失文人品茗之气。他经常醉着,却睁着一双世事洞明的眼睛;他就这么喝着,激扬文字中流淌着指点江山的豪情。他有理由爱酒,因为他明白“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他不能没有酒,因为只有在酒中,才有他涌动的生命。花间独酌,他可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客中对饮,但见那“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行路艰难,自有“金樽清酒斗十千”相伴,临行饯别,会有“愁来饮酒二千石”开怀。更有那奔腾不息的《将进酒》,挥洒着李白的诗酒大自在。

黄河奔流着,青丝白发就这么悄悄地交替了,时空流转的记忆里,没有更多属于永久的期待。唯有酒,和那酒香中流泻的诗情,才是亘古常新的生命关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也许是有些悲情,但那是巨人式的伤感,不见颓废,只有自信。他相信人是大写的,张扬自我,肯定个性;他相信人不是金钱的奴隶,一切随心而动,千金散去不悔。那是一场磊落的豪饮,“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杯莫停”。就在这杯杯豪迈里,但见诗人纵酒狂歌,踏步前行。功名富贵何足道哉!君不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侯将相能永久乎?君不见“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醉着吧,就这么“但愿长醉不复醒”。醉意里有陶渊明的悠然南山,有刘伶的自在竹林,有王翰的边关琵琶,有曹操的沧海雄心。更有那寂寞的陈思王,才高八斗却有志难展,在知心的酒中留下不改的美名。

饮着,唱着,想着,诗人不免有些醉了。还有比饮酒更为欢畅的人生吗?为何不倾其所有以尽今日之欢?“五花马,千金裘”,身外之物留之何用,还不赶快“呼儿将出换美酒”,去共同感受那绵延不绝的万古之歌!

爱诗,爱酒,爱人生。

四、时文选粹

中国人真阔了吗

作者:佚名

又近年关,按中国人的习惯,正值数钱的时候。城里人拿着年终奖金回家,数钱(用信用卡或支票转账的毕竟不多);城里农民工年终收到欠了半年的工资,数钱;农村人年终拿到卖粮的款项,数钱……在这种辞旧迎新的日子里,中国人似乎个个咧着嘴而乐开了花,人人都在数钱。能数钱,自然其乐融融。

近期去北京公干,去上海公干,去南京公干,看电视新闻,天天会看到不止一次在公众场合咧嘴笑,冲着镜头乐的数钱人,中国人似乎都有数钱癖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摒弃穷民政策,实施富民政策,富了的中国人毕竟是多了。不过,每到年终,对着电视机将钱数来数去的,并非是真正的富人。

真正的富人,不会在公众场合对着电视机数钱,而是在国外的商场,对着外国销售小姐数钱。一掷千金,买名表一次好几只,买首饰一次一大包,住酒店超豪华,摆宴席极丰盛,这情景让老外看傻了。

据澳大利亚旅游部门统计,自2003年7月~2004年6月,中国大陆赴澳大利亚旅游的人数超过10万人,竟居各国之首,购物出手也日趋大方。来自中国大陆的游客,在澳大利亚人均消费约2200美元,而一直被视为阔佬儿的日本游客仅712美元。中国大陆每年拿旅游签证到日本观光的人数约4万人,加上商务考察和留学等,每年赴日人数约45万人。日本政府近期推出新计划,欲在2010年,能吸引300万中国人到日本消费。这之前,欧洲20多个国家对中国开放旅游市场,中国人海外购物高消费,已引得全球瞩目。中国人真是阔了?其实,他们只是先富起来的群体而已。

据官方统计,在中国大陆年收入低于1000元人民币的特困人口有数千万,年收入低于500元人民币的人口有数百万。500元,一年12个月,月收入不足42元。有人说,这42元,交不起小孩子的一次学费;这42元,才刚刚能吃到一袋面粉;这42元,付不了一次感冒的医药费;这42元,还不够两人看一场电影……

有北京的学者调查,贫困人口中,高达67.9%的家庭无钱看病,17.5%的家庭无钱交房租和水电煤气费,12.5%的家庭无钱交卫生清洁费,30.4%的家庭无钱供子女接受高中以上教育,20.1%的家庭无钱供子女接受9年制义务教育。这还是以城市人为对象的调查,更不用说农村人口的贫困境遇了。

虽然中国大陆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7位,但人口众多,人均年收入刚刚到1000美元,算基本解决温饱。走进南京师范大学的餐厅用餐,看见一个学生四处收拾同学饭后留下的饭盆,而后送到剩菜剩饭处理点。校方干部说,他是体育科学院二年级学生王刚,家在辽宁省葫芦岛,父母都是农民,每年家里仅3000元人民币收入,还得供他和哥哥读书。开学前,父母只能给王刚300元,其中100元作为辽宁去南京的路费,剩下的是他一学期的生活费。于是,王刚从一年级至今,每天用餐时便在学校餐厅干活,中午一小时赚4元,晚上一小时赚3元。他计算过,每小时端720个饭盆,一年多已经端了20多万个。

王刚的穷,王刚家的穷,都还不算最穷。有人认为,与财富相比,贫穷更是衡量一个社会富裕程度的标准。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衡量一个社会的富裕程度,不应该仅看富人有多少,更应该看有多少穷人。于是,有人提议,在富豪榜漫天飞的年代,应该有个贫穷排行榜,以引起人们对贫穷的关注。


相关文章

  • 高一语文试卷分析
  • 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析 一.检测目的 对高一第一学期语文教与学的全面检测,主要检测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2.古代诗文的背诵和默写. 3.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古代诗词的基本 ...查看


  •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分析 本次期中考试命题范围是必修一到必修四的内容,默写部分为必修四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突出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考查学生知识和文化的积累,对文章的整体感悟.深入理解和体验领悟的能 ...查看


  • 高一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 高一语文教学质量分析报告(08年春) 任教班级:高一(3)一(5) 辛宗国 一.整体考试情况分析: 本次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总体情况不错,全年级语文平均分在98分以上.没有出现低分学生,低分率为零. 本试卷很好地体现了借课外文本考课内掌握 ...查看


  • 陆特"快速作文"的新发展
  • --隆回二中肖国彪 一.问题的提出 1.长期以来,我国中学生在学习写作时,存在着三大难点:(1)害怕作文,畏惧心理:(2)写作速度慢,思维迟钝:(3)词不达意,立意不明.害怕作文是由于作文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学生难以写出"像样&qu ...查看


  • 高一语文话题作文
  •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末复习资料(三) 话题作文练习 一.阅读下面文字,请根据你的理解和想象,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你摒弃了山谷对你的苦恋,你摆脱了山花对你的阻劝,认定一条希望的线索,向远方扬起了追求的 ...查看


  • 高一年级学法指导
  • 高一年级学法指导 高中阶段和初中阶段相比,无论在教育还是教学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此时,作为新入学的学生要调整好心态并完成两个转变,即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和从"学会"到 ...查看


  • 高一上期语文备课组工作总结
  • 高一上期语文备课组总结 本学期以来,高一备课组全体老师围绕着学校的中心工作,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为工作目标,积极开展科组的教学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在认真探讨语文教育的特点,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提高 ...查看


  • 7462年浙江义乌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卷
  • 2008年浙江义乌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30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桀骜 屠戮 机缘 砥砺 B.卑怯 梦靥 悖谬 喋血 C.言简意赅 睚眦必报 指桑骂槐 陨生不恤 D.妄加揣测 穷形近相 民不聊 ...查看


  • 成都七中学霸的语文经
  • 学霸的语文经 论玩好语文的 N 种方法 成都七中 / 清华大学 江昊懋 要写语文学习的经验真是一件令人惶恐的事, 因为一个人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是需要很长时间来检验的,仅仅是一些比较高的语文考试成绩或许只能说明一小部分.更何况北大那边还有像康 ...查看


  • 广东碧桂园学校高中部
  • 广东碧桂园学校高中部 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工作总结 姚 明 2006.01.14 2005年,是高中部的质量年,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高峰.在成绩面前,我们思考最多的是,如何从一个高峰再攀另一个高峰.新的学年里,我们牢记学校对高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