杳如黄鹤无踪迹_崔颢生平及诗

国古代文学研究

杳如黄鹤无踪迹

——崔颢生平及诗

○贺  坚

摘  要:唐代诗人崔颢除了《黄鹤楼》外,其余诗作和其一生行藏出处都鲜为人知。笔者认为,像崔颢这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诗人,不能因为文献资料的缺失和文集的稀少就忽略其在唐代诗坛的地位。本文将其作品按内容分为三类:一是描写女子感情生活的诗歌,二是边塞诗和山水诗,三是少数写景、怀古、赠答、谈理、记事的诗作。与其同时,笔者将崔颢的作品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中,更深一步解读了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关键词:开元  崔颢  生平  诗歌创作

大唐开元十年(722),二十岁的崔颢去谒见当时著名的学者李邕(唐北海太守,故人称李北海。道德文章、名重一时)。这时一个年少风流,恃才放旷的才子,献上一部行卷的第一首诗就是“十五嫁王昌”。不料李邕勃然大怒,骂了一句“小儿无理”,就“不与接而去”。也许正是因为这一事件,加之崔颢所留的十五首描摹女子的诗歌,使得这位让李白在黄鹤楼无作而去的诗人,在《旧唐书》、《新唐书》、《唐才子传》中,都被评为“有俊才,无士行”、“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

崔颢的事迹流传甚少。《旧唐书、文苑传》说:“开元,天宝间,文士知名者,汴州崔颢,京兆王昌龄、高适,襄阳孟浩然,皆名位不振。”正是由于“名位不振”,在新、旧《唐书》中,他的传记非常简略,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相反提到了他生活中的许多缺点。其他文献,也只有一些零星的记载。他的生年大约为(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崔颢在开元十一年(723)得中进士以后,由于得不到有力人士的推介,只好远离京城长安而浪迹江湖。二十年中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自淮楚而至武昌、而河东,最后还到了东北。他这二十年可能是放了外官,或者跟随外官作幕僚。崔颢这二十年的漫游,特别是其东北边塞之行,虽然饱受边塞飘零之苦,但从此其诗风却大为转变,由烟雨江南之中的春愁秋怨转为塞北大漠的烽火胡尘,由吴姬

越女的红袖倩影转为将军壮士的宝刀金甲。

长达二十年的漫游后,崔颢回到长安,做了京官,结束了漂泊之苦,官至司勋员外郎,卒于天宝十三载(754)。

崔颢在当时极负盛名,前所引《旧唐书》提到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齐名。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收录了他的《古游侠》、《赠轻车》、《定襄狱》、《八咏楼》、《黄鹤楼》等作品。中唐的文学家还把他和大诗人王维并称,“沈宋既没,而崔司勋颢、王右丞维复崛起于开元、天宝之间”(唐独孤及《毗陵集、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李白对崔颢也尤为佩服,在武昌看到崔颢题黄鹤楼诗而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慨,因此搁笔而去,所谓“崔颢在上,李白不敢题诗”的传说便是明证。

崔颢的作品,《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诗集一卷”。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录有《崔颢集》一卷。现存最早的崔颢别集为明正德十年(1515)年刻本,收诗四十一首,按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描写女子感情生活的诗歌,共有十五首,多拟用乐府旧题,如著名的长干行四首。语言清丽,宛若子夜再啼,吴声又起。至如“夜愁生枕席,春意罢帘栊。泣尽无人问,容华落镜中”、“二月三月花如霰,九重幽深君不见”、“忆昨尚如春日花,悲今已作

odern chineseXIANDAI YUWEN

23

秋时草”,写尽宫人的离愁别恨。崔颢的另一类诗是边塞诗

2009.11

国古代文学研究

和山水诗,这类诗也是十五首。《河岳英灵集》中,殷璠说其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如“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错落金锁甲,蒙茸貂鼠衣”、又“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插羽两相顾,鸣弓上新弦”,可与鲍照并驱。 崔颢的边塞诗,歌颂戍边将士的勇猛,抒发他们报国赴难的豪情壮志,热情洋溢,风骨凛然,相较之前的浓艳旖旎,让人刮目相看。

赠王威古

三十羽林将,出身常事边。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插羽两相顾,鸣弓新上弦。射麋入深谷,饮马投荒泉。马上共倾酒,野中聊割鲜。相看未及饮,杂胡寇幽燕。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天。长驱救东北,战解城亦全。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

此诗着力描写人物意气风度,颇具特色。边塞诗是崔颢成就最高的作品,所以近代撰写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大多将崔颢归入盛唐边塞诗人之列。

崔颢还有少数写景、怀古、赠答、谈理、记事的诗作。其山水诗,状景生动,意境却极宁谧,语言清新,写景中又流露出人生失意的伤感。这类诗歌为数不多,却有《黄鹤楼》一首,成为千古佳作。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虽是寻常的登楼怀古题材,诗人却巧妙运用黄鹤飞逝、仙去楼空的传说,抒发出一种千载悠悠的渺茫之慨,然后自然地过渡到对家乡的思念,这就突出了乡愁,将两方面完美的结合,确实是达到了“意得象先,神行语外”(沈德潜《唐诗别裁》)的境界。前两联连用三个“黄鹤”,不拘律诗常格,后两联转散归正。这虽是变律,却也是一种创新。

崔颢的《黄鹤楼》诗,自宋以后即为诗评家所推崇,宋严羽《沧浪诗话》之《诗评》云:“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清纪昀评李白《鹦鹉洲》诗时,则更以为“崔是偶然得之,自然流出,此是有意为之,语多衬

24

XIANDAI YUWEN

贴,虽效之而实多不及”。

2009.11

描写女子哀婉情思、闺中愁怨、伤春怀人的作品在崔颢所遗诗作中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这大概就是他“才俊无行”、“名陷轻薄”的罪证。崔颢的《古意》全诗为:“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自矜年正少,复倚婿为郎。舞爱前溪绿,歌怜子夜长。闲时斗百草,度日不成妆。”就是这样一首写闺房乐的诗,惹恼了方正古板的李邕,使得崔颢“一生襟抱未曾开”。其实崔颢的这类“浮艳”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他笔下的贵族女子,身居白玉堂,在金鹊炉中点燃熏香,面对着错金镂彩的青铜宝镜,点染朱唇,娇理红妆。而这样的一位妙人儿妆成只能“含情坐”,任凭窗外的桃李在和曦的春风中争斗芳菲。虽然锦衣玉食,最终也只不过是豪贵驯养的笼中之鸟(《杂诗》)。而一旦青春耗尽,这些“十三兄弟教诗书,十五青楼学歌舞”的红颜美人,到头来只能“泣尽无人问,容华落镜中”(《长门怨》)、“班姬此日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七夕》)、“愁来欲奏相思曲,报得秦筝不忍弹”(《代闺人答轻薄少年》),陷入可悲的境地。同时,崔颢善于以民歌的形式来描写江南水上女子的生活,风格清新,活泼自然。如《长干行》四首:

其一: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其二: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其三: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其四: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河岳英灵集》仅录第一首,题为《江南曲》。《长干里》,乐府诗题,名由长干里而来。长干里是建康(今南京)的一处街坊,在长江沿岸。《长干里》属杂曲歌辞,多描写长干里一带妇女的生活和感情。古辞为:“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遥。妾家扬子住,便弄广陵潮。”本篇即是古辞的仿作,崔颢诗模仿女子和男子的一问一答,风格清新,极近民歌。第一、二首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面,用白描的手法,虽寥寥几笔,却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水墨画;它不用任

何妆饰烘托,又如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非常平凡,而表现手法却极其灵妙。

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简单的情节,且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用一个“君”字指出对方是男性。题前的叙事,用这种简约的手法,就全部省略了。诗一开头就单刀直入,让女主角出口问人,现身纸上,而读者也闻其声如见其人,绝没有茫无头绪之感。从文学描写的技巧看,实是“声态并作”,达到了“应有尽有,应无尽无”的境界,既凝炼集中而又玲珑剔透的艺术高度。

不仅如此,在寥寥二十字中,诗人以口吻传神,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崔颢不像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像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只采用了问话,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方式,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正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的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相问,就可见她背井离乡,风餐露宿,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这样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挖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这些诗歌语言朴素自然,犹如民歌。民歌中本有男女对唱的传统,在《乐府诗集》中就称为“相和歌辞”。所以第一首女声起唱之后,就是男主角的答唱了。“家临九江水”答复了“君家何处住”的问题;“来去九江侧”说明自己也是风行水宿之人,不然就不会有这次的萍水相逢。这里初步点醒了两人的共同点。“同是长干人”落实了姑娘“或恐是同乡”的想法,原来老家都是建康(今江苏南京)长干。一个“同”字把双方的共同点又加深了一层。这三句是男主角直线条的口吻。现在只剩最后一句了:只有五个字,该如何着墨?如用“今日得相识”之类的幸运之辞作结束,未免失之平直。诗人终于转过笔来把原意一翻:与其说今日之幸而相识,倒不如追惜往日之未曾相识。“自小不相识”五字,

国古代文学研究

表面惋惜当日之未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实质突出今日之相逢恨晚。越是对过去无穷惋惜,越是显出此时此地萍水相逢的可珍可贵。这一笔翻腾是何等撼人的艺术感染力!

崔颢这两首诗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遗风,但既非艳丽而柔媚,又非浪漫而热烈,却以素朴真率见长,写得干净纯真。最后一句,笔力翻腾,却又一往情深,将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情愫直言道出,平民百姓之间那种纯朴而真挚的爱情表白,读来真令人赞叹不已。正如沈熙乾先生所说:“女主角的抒怀只到‘或恐是同乡’为止,男主角的表情也只以‘生小不相识’为限。这样的蕴藉无邪,是抒情诗中的上乘。”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这样一些作品多、成就高、影响也大的作家,他们的诗集历来刊刻出版的很多,访求比较容易。而另外有一些诗人,由于种种原因,其生平湮没不彰,作品散失殆尽,传世之作不多。其中尽管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并经后人搜辑成集,但仍流传仍少。除了从《全唐诗》中可见其作品外,单行刻本极不易得,崔颢便是一实例。如何才能研究好这类作家呢?——只有精读作家作品,并将其作品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中,才能真正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

附:

古意崔颢

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自矜年正少,复倚婿为郎。舞爱前溪绿,歌怜子夜长。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

参考文献:

[1]万竞君.崔颢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辛文房.唐才子传[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3]彭定球主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4]傅璇琮.唐才子传校[M].北京:中华书局,2002.[5][唐]殷璠.河岳英灵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8.[6][宋]欧阳修等编著.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7]林庚.唐诗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彭伟.崔颢诗歌论稿[D].吉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贺坚  浙江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310018)

XIANDAI YUWEN

25

2009.11

odern chinese

国古代文学研究

杳如黄鹤无踪迹

——崔颢生平及诗

○贺  坚

摘  要:唐代诗人崔颢除了《黄鹤楼》外,其余诗作和其一生行藏出处都鲜为人知。笔者认为,像崔颢这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诗人,不能因为文献资料的缺失和文集的稀少就忽略其在唐代诗坛的地位。本文将其作品按内容分为三类:一是描写女子感情生活的诗歌,二是边塞诗和山水诗,三是少数写景、怀古、赠答、谈理、记事的诗作。与其同时,笔者将崔颢的作品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中,更深一步解读了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关键词:开元  崔颢  生平  诗歌创作

大唐开元十年(722),二十岁的崔颢去谒见当时著名的学者李邕(唐北海太守,故人称李北海。道德文章、名重一时)。这时一个年少风流,恃才放旷的才子,献上一部行卷的第一首诗就是“十五嫁王昌”。不料李邕勃然大怒,骂了一句“小儿无理”,就“不与接而去”。也许正是因为这一事件,加之崔颢所留的十五首描摹女子的诗歌,使得这位让李白在黄鹤楼无作而去的诗人,在《旧唐书》、《新唐书》、《唐才子传》中,都被评为“有俊才,无士行”、“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

崔颢的事迹流传甚少。《旧唐书、文苑传》说:“开元,天宝间,文士知名者,汴州崔颢,京兆王昌龄、高适,襄阳孟浩然,皆名位不振。”正是由于“名位不振”,在新、旧《唐书》中,他的传记非常简略,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相反提到了他生活中的许多缺点。其他文献,也只有一些零星的记载。他的生年大约为(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崔颢在开元十一年(723)得中进士以后,由于得不到有力人士的推介,只好远离京城长安而浪迹江湖。二十年中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自淮楚而至武昌、而河东,最后还到了东北。他这二十年可能是放了外官,或者跟随外官作幕僚。崔颢这二十年的漫游,特别是其东北边塞之行,虽然饱受边塞飘零之苦,但从此其诗风却大为转变,由烟雨江南之中的春愁秋怨转为塞北大漠的烽火胡尘,由吴姬

越女的红袖倩影转为将军壮士的宝刀金甲。

长达二十年的漫游后,崔颢回到长安,做了京官,结束了漂泊之苦,官至司勋员外郎,卒于天宝十三载(754)。

崔颢在当时极负盛名,前所引《旧唐书》提到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齐名。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收录了他的《古游侠》、《赠轻车》、《定襄狱》、《八咏楼》、《黄鹤楼》等作品。中唐的文学家还把他和大诗人王维并称,“沈宋既没,而崔司勋颢、王右丞维复崛起于开元、天宝之间”(唐独孤及《毗陵集、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李白对崔颢也尤为佩服,在武昌看到崔颢题黄鹤楼诗而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慨,因此搁笔而去,所谓“崔颢在上,李白不敢题诗”的传说便是明证。

崔颢的作品,《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诗集一卷”。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录有《崔颢集》一卷。现存最早的崔颢别集为明正德十年(1515)年刻本,收诗四十一首,按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描写女子感情生活的诗歌,共有十五首,多拟用乐府旧题,如著名的长干行四首。语言清丽,宛若子夜再啼,吴声又起。至如“夜愁生枕席,春意罢帘栊。泣尽无人问,容华落镜中”、“二月三月花如霰,九重幽深君不见”、“忆昨尚如春日花,悲今已作

odern chineseXIANDAI YUWEN

23

秋时草”,写尽宫人的离愁别恨。崔颢的另一类诗是边塞诗

2009.11

国古代文学研究

和山水诗,这类诗也是十五首。《河岳英灵集》中,殷璠说其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如“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错落金锁甲,蒙茸貂鼠衣”、又“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插羽两相顾,鸣弓上新弦”,可与鲍照并驱。 崔颢的边塞诗,歌颂戍边将士的勇猛,抒发他们报国赴难的豪情壮志,热情洋溢,风骨凛然,相较之前的浓艳旖旎,让人刮目相看。

赠王威古

三十羽林将,出身常事边。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插羽两相顾,鸣弓新上弦。射麋入深谷,饮马投荒泉。马上共倾酒,野中聊割鲜。相看未及饮,杂胡寇幽燕。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天。长驱救东北,战解城亦全。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

此诗着力描写人物意气风度,颇具特色。边塞诗是崔颢成就最高的作品,所以近代撰写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大多将崔颢归入盛唐边塞诗人之列。

崔颢还有少数写景、怀古、赠答、谈理、记事的诗作。其山水诗,状景生动,意境却极宁谧,语言清新,写景中又流露出人生失意的伤感。这类诗歌为数不多,却有《黄鹤楼》一首,成为千古佳作。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虽是寻常的登楼怀古题材,诗人却巧妙运用黄鹤飞逝、仙去楼空的传说,抒发出一种千载悠悠的渺茫之慨,然后自然地过渡到对家乡的思念,这就突出了乡愁,将两方面完美的结合,确实是达到了“意得象先,神行语外”(沈德潜《唐诗别裁》)的境界。前两联连用三个“黄鹤”,不拘律诗常格,后两联转散归正。这虽是变律,却也是一种创新。

崔颢的《黄鹤楼》诗,自宋以后即为诗评家所推崇,宋严羽《沧浪诗话》之《诗评》云:“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清纪昀评李白《鹦鹉洲》诗时,则更以为“崔是偶然得之,自然流出,此是有意为之,语多衬

24

XIANDAI YUWEN

贴,虽效之而实多不及”。

2009.11

描写女子哀婉情思、闺中愁怨、伤春怀人的作品在崔颢所遗诗作中占了很大的一部分,这大概就是他“才俊无行”、“名陷轻薄”的罪证。崔颢的《古意》全诗为:“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自矜年正少,复倚婿为郎。舞爱前溪绿,歌怜子夜长。闲时斗百草,度日不成妆。”就是这样一首写闺房乐的诗,惹恼了方正古板的李邕,使得崔颢“一生襟抱未曾开”。其实崔颢的这类“浮艳”作品,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他笔下的贵族女子,身居白玉堂,在金鹊炉中点燃熏香,面对着错金镂彩的青铜宝镜,点染朱唇,娇理红妆。而这样的一位妙人儿妆成只能“含情坐”,任凭窗外的桃李在和曦的春风中争斗芳菲。虽然锦衣玉食,最终也只不过是豪贵驯养的笼中之鸟(《杂诗》)。而一旦青春耗尽,这些“十三兄弟教诗书,十五青楼学歌舞”的红颜美人,到头来只能“泣尽无人问,容华落镜中”(《长门怨》)、“班姬此日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七夕》)、“愁来欲奏相思曲,报得秦筝不忍弹”(《代闺人答轻薄少年》),陷入可悲的境地。同时,崔颢善于以民歌的形式来描写江南水上女子的生活,风格清新,活泼自然。如《长干行》四首:

其一: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其二: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其三: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其四: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河岳英灵集》仅录第一首,题为《江南曲》。《长干里》,乐府诗题,名由长干里而来。长干里是建康(今南京)的一处街坊,在长江沿岸。《长干里》属杂曲歌辞,多描写长干里一带妇女的生活和感情。古辞为:“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遥。妾家扬子住,便弄广陵潮。”本篇即是古辞的仿作,崔颢诗模仿女子和男子的一问一答,风格清新,极近民歌。第一、二首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面,用白描的手法,虽寥寥几笔,却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水墨画;它不用任

何妆饰烘托,又如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非常平凡,而表现手法却极其灵妙。

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简单的情节,且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用一个“君”字指出对方是男性。题前的叙事,用这种简约的手法,就全部省略了。诗一开头就单刀直入,让女主角出口问人,现身纸上,而读者也闻其声如见其人,绝没有茫无头绪之感。从文学描写的技巧看,实是“声态并作”,达到了“应有尽有,应无尽无”的境界,既凝炼集中而又玲珑剔透的艺术高度。

不仅如此,在寥寥二十字中,诗人以口吻传神,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崔颢不像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像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只采用了问话,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方式,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正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的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相问,就可见她背井离乡,风餐露宿,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这样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挖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这些诗歌语言朴素自然,犹如民歌。民歌中本有男女对唱的传统,在《乐府诗集》中就称为“相和歌辞”。所以第一首女声起唱之后,就是男主角的答唱了。“家临九江水”答复了“君家何处住”的问题;“来去九江侧”说明自己也是风行水宿之人,不然就不会有这次的萍水相逢。这里初步点醒了两人的共同点。“同是长干人”落实了姑娘“或恐是同乡”的想法,原来老家都是建康(今江苏南京)长干。一个“同”字把双方的共同点又加深了一层。这三句是男主角直线条的口吻。现在只剩最后一句了:只有五个字,该如何着墨?如用“今日得相识”之类的幸运之辞作结束,未免失之平直。诗人终于转过笔来把原意一翻:与其说今日之幸而相识,倒不如追惜往日之未曾相识。“自小不相识”五字,

国古代文学研究

表面惋惜当日之未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实质突出今日之相逢恨晚。越是对过去无穷惋惜,越是显出此时此地萍水相逢的可珍可贵。这一笔翻腾是何等撼人的艺术感染力!

崔颢这两首诗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遗风,但既非艳丽而柔媚,又非浪漫而热烈,却以素朴真率见长,写得干净纯真。最后一句,笔力翻腾,却又一往情深,将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情愫直言道出,平民百姓之间那种纯朴而真挚的爱情表白,读来真令人赞叹不已。正如沈熙乾先生所说:“女主角的抒怀只到‘或恐是同乡’为止,男主角的表情也只以‘生小不相识’为限。这样的蕴藉无邪,是抒情诗中的上乘。”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这样一些作品多、成就高、影响也大的作家,他们的诗集历来刊刻出版的很多,访求比较容易。而另外有一些诗人,由于种种原因,其生平湮没不彰,作品散失殆尽,传世之作不多。其中尽管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并经后人搜辑成集,但仍流传仍少。除了从《全唐诗》中可见其作品外,单行刻本极不易得,崔颢便是一实例。如何才能研究好这类作家呢?——只有精读作家作品,并将其作品置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中,才能真正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

附:

古意崔颢

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自矜年正少,复倚婿为郎。舞爱前溪绿,歌怜子夜长。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

参考文献:

[1]万竞君.崔颢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辛文房.唐才子传[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3]彭定球主编.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4]傅璇琮.唐才子传校[M].北京:中华书局,2002.[5][唐]殷璠.河岳英灵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8.[6][宋]欧阳修等编著.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7]林庚.唐诗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彭伟.崔颢诗歌论稿[D].吉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贺坚  浙江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310018)

XIANDAI YUWEN

25

2009.11

odern chinese


相关文章

  • 黄鹤楼 / 登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_崔颢古诗_古诗文网
  • 黄鹤楼 / 登黄鹤楼 (4754人评分) 8.0 朝代:唐代 作者:崔颢 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写翻译 写赏析 收藏 ...查看


  • 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教案
  • 四年级传统文化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唐诗 1.南园十三首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 ...查看


  •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2
  • 传 统 文 王 西 川 小 学 化 教 案 王 洪 山 2014 年 2 月 经典驿站 唐诗 .南园十三首 授课时间:2014.2 .4 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南园十三首>的原文 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 ...查看


  • ?十年踪迹,十年心
  • 古典书城 「最受欢迎的古典文化公号 最具人气的古典文化社群 」 国学经典 | 古典文学 | 诗词歌赋 | 历史趣闻 | 风俗礼仪 『诗风雅韵』 有人说:"一年两年太浅,五年太短,二十年太长,而十年刚刚好,足够用来怀念." ...查看


  • 江南 汉乐府
  •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风 唐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 ...查看


  • 一路上有诗丨"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
  • 原创 2017-01-04 吉文斌 广播为您服务 广播为您服务 微信号 gbwnfw 功能介绍 生活.健康 精彩内容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上至真命天子,下到州官县府,都喜欢修建楼阁.中国古代的楼阁,四大名楼是一种泛称,特指山东蓬莱阁.江南三 ...查看


  • 儿童唐诗100首打印
  • 早读唐诗100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 山山黄叶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送兄] 七岁女子 别路云初起, 离亭叶正飞. 所嗟人异雁, 不作一行归. [山 ...查看


  • 小学生应掌握的古诗词
  • 爱国诗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示儿 宋 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 ...查看


  • 小学古诗词分类复习
  • 小学古诗词分类复习 一.会背诵下列古诗,知道每首诗(词)的作者.朝代. 1.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