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社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学更加注重人文性的教育,挖掘学生丰富的情感。本文结合《社戏》的教学设计,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思考,希望给中学语文教师一些教学启示。

关键词:语文教学;社戏;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社戏》是鲁迅笔下为数不多饱含温情的作品之一,全文以江南水乡为背景,向我们展示了“我”幼时的一段天真烂漫的水乡生活。通过对《社戏》学习,我们能体会到村民真挚朴实的情感及江南水乡特有的乡村风光,感受到作者对童趣盎然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和对自由的农家生活的向往之情。

【学生分析】

当下中学生大部分在城市长大,对乡村生活比较陌生,缺乏自身感受,不知如何欣赏江南水乡小村庄的景色和理解鲁迅笔下质朴的村民,因此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让他们了解当地的乡土文化,理解作者对人生境界的向往。

【教学对象】

初中一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1.把握人物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白描手法。

2.欣赏文中的景物描写,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

3.体会农家朋友们的朴实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朋友们的诚挚情谊。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江南水乡之美;

2.理解“我”怀念豆和戏的感情;

3.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写景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三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二、品读景色美

ppt展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并总结:10-13段看戏途中的见闻和感受。

1.学生齐读10-13段,教师提问:作者从什么角度、用什么修辞方法写月夜归航的景色?写了景物什么特点?

(1)学生在文中找出答案。教师引导:从感官入手。教师巡视观

(2)小组讨论,交流成果。教师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明确:作者从感官的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了月夜归航的景色,多角度多侧面的突出了景色优美的特点,渲染了宁静安闲的气氛。

ppt展示:

角度——色彩(视觉)、气味(嗅觉)、声响(听觉)

修辞——比喻

——描写了江南水乡清新优美的夜景。

(3)教师总结回答修辞手法的作用的答题方法:修辞手法+表达效果+表现人物的心情。教师举例:“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把连山比作踊跃的铁的兽脊,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连山高低不平起伏连绵,船行速度快的特点,表现“我”看社戏的急切心情。教师请几个学生用此答题结构分析其余句子。

2.作者写这些景物与看社戏有什么关系?请学生回答。

明确:运用多种感官使景物变得立体化,立体使人身临其境,烘托出人物去看社戏的愉悦心情。

ppt展示:

景物的描写作用——这幅江南水乡图充满了诗情画意,情景交融,表现出“我”去看戏时兴奋愉快的心情,抒发了对江南农村美景的

板书:

烘托

景物描写人物心情

渲染

多感官愉快、兴奋、急切、留恋不舍

3.从这三段写景段中学习到鲁迅的什么写景描写方法?学生自由作答,教师作归纳总结。

明确: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4.(1)学生齐读14段。这一段是否还是用感官去写?主要了写什么景物?

(2)学生齐读22自然段,对比14段的戏台描写与22段的戏台描写有什么不同?

明确:月夜、“远台”、“近台”,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板书:多层次远——近戏台(空间位置)

5.鲁迅用了几种不同的方法去写景,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能归纳出都有哪些写景的方法吗?

明确:景物描写多角度;景物描写多层次。

三、指导背诵

教师指导学生从感官入手记忆,背12段,并提示容易背漏的字。

四、布置作业

运用今天学习的写景方法(以景烘托人物心情,注意运用多种感官)写100字小练笔。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检查小练笔情况。教师随机抽读几位学生的小练笔,并分析点评。

二、品读人情美

1.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江南水乡优美的景色,江南水乡不仅风景美,人也美。本文涉及的人物很多,有双喜、桂生等,在这些人物中,你们最喜欢哪一个?下面小组用10分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语句,根据句子分析出人物特点)

双喜是这篇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作者把他刻画得生动立体。那么同学们发现作者都是用什么描写把人物写得这么生动立体的吗? ppt展示:

双喜:

(1)(第7段)出主意打包票——聪明、考虑周到、办事果断、有组织能力和号召能力、反应灵敏;

动作描写(2)(第10段)开船时拔前篙——能干;

语言描写(3)(第18段)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聪明、细心;

(4)(第25段)偷豆的征求阿发的意见,为阿发着想,担心阿发被骂——考虑周到、善解人意;

(5)(第27段)用了六一公公穿上的盐和柴——机灵、帮阿发想

对策;(上转第34页)

《社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学更加注重人文性的教育,挖掘学生丰富的情感。本文结合《社戏》的教学设计,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学语文教学进行思考,希望给中学语文教师一些教学启示。

关键词:语文教学;社戏;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社戏》是鲁迅笔下为数不多饱含温情的作品之一,全文以江南水乡为背景,向我们展示了“我”幼时的一段天真烂漫的水乡生活。通过对《社戏》学习,我们能体会到村民真挚朴实的情感及江南水乡特有的乡村风光,感受到作者对童趣盎然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和对自由的农家生活的向往之情。

【学生分析】

当下中学生大部分在城市长大,对乡村生活比较陌生,缺乏自身感受,不知如何欣赏江南水乡小村庄的景色和理解鲁迅笔下质朴的村民,因此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让他们了解当地的乡土文化,理解作者对人生境界的向往。

【教学对象】

初中一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1.把握人物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白描手法。

2.欣赏文中的景物描写,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

3.体会农家朋友们的朴实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朋友们的诚挚情谊。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江南水乡之美;

2.理解“我”怀念豆和戏的感情;

3.理解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文中写景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三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二、品读景色美

ppt展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并总结:10-13段看戏途中的见闻和感受。

1.学生齐读10-13段,教师提问:作者从什么角度、用什么修辞方法写月夜归航的景色?写了景物什么特点?

(1)学生在文中找出答案。教师引导:从感官入手。教师巡视观

(2)小组讨论,交流成果。教师请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明确:作者从感官的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了月夜归航的景色,多角度多侧面的突出了景色优美的特点,渲染了宁静安闲的气氛。

ppt展示:

角度——色彩(视觉)、气味(嗅觉)、声响(听觉)

修辞——比喻

——描写了江南水乡清新优美的夜景。

(3)教师总结回答修辞手法的作用的答题方法:修辞手法+表达效果+表现人物的心情。教师举例:“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把连山比作踊跃的铁的兽脊,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连山高低不平起伏连绵,船行速度快的特点,表现“我”看社戏的急切心情。教师请几个学生用此答题结构分析其余句子。

2.作者写这些景物与看社戏有什么关系?请学生回答。

明确:运用多种感官使景物变得立体化,立体使人身临其境,烘托出人物去看社戏的愉悦心情。

ppt展示:

景物的描写作用——这幅江南水乡图充满了诗情画意,情景交融,表现出“我”去看戏时兴奋愉快的心情,抒发了对江南农村美景的

板书:

烘托

景物描写人物心情

渲染

多感官愉快、兴奋、急切、留恋不舍

3.从这三段写景段中学习到鲁迅的什么写景描写方法?学生自由作答,教师作归纳总结。

明确: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4.(1)学生齐读14段。这一段是否还是用感官去写?主要了写什么景物?

(2)学生齐读22自然段,对比14段的戏台描写与22段的戏台描写有什么不同?

明确:月夜、“远台”、“近台”,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板书:多层次远——近戏台(空间位置)

5.鲁迅用了几种不同的方法去写景,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能归纳出都有哪些写景的方法吗?

明确:景物描写多角度;景物描写多层次。

三、指导背诵

教师指导学生从感官入手记忆,背12段,并提示容易背漏的字。

四、布置作业

运用今天学习的写景方法(以景烘托人物心情,注意运用多种感官)写100字小练笔。

第三课时

一、导入

检查小练笔情况。教师随机抽读几位学生的小练笔,并分析点评。

二、品读人情美

1.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江南水乡优美的景色,江南水乡不仅风景美,人也美。本文涉及的人物很多,有双喜、桂生等,在这些人物中,你们最喜欢哪一个?下面小组用10分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语句,根据句子分析出人物特点)

双喜是这篇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作者把他刻画得生动立体。那么同学们发现作者都是用什么描写把人物写得这么生动立体的吗? ppt展示:

双喜:

(1)(第7段)出主意打包票——聪明、考虑周到、办事果断、有组织能力和号召能力、反应灵敏;

动作描写(2)(第10段)开船时拔前篙——能干;

语言描写(3)(第18段)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聪明、细心;

(4)(第25段)偷豆的征求阿发的意见,为阿发着想,担心阿发被骂——考虑周到、善解人意;

(5)(第27段)用了六一公公穿上的盐和柴——机灵、帮阿发想

对策;(上转第34页)


相关文章

  • 16[社戏]说课稿
  •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社戏>,它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下面我陈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教学目标的设定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 ...查看


  • [社戏]中美的挖掘
  • <社戏>中美的挖掘 临淄区朱台镇中学 曹清会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作于1922年10月,作者少年时代在农村看社戏经久不忘,到了成年,在北京看的京戏却索然无味.作者在回忆对比中赞美了农民子女的优秀品质,给 ...查看


  • [看社戏]教学设计
  • <看社戏>是苏教版语文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中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描述作者几次看社戏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艺人们漂泊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反映出乡土文化的真实与厚重,流露出作者对乡村文化的热爱和对低层民众的关注与同情. ...查看


  •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社戏]-设计人:韩丽丽
  • ★学习目标 1.能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能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3.能够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能记住生字词,能理清思路. ★知识链接 (一)作者介绍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 ...查看


  • 社戏人物形象_
  • <社戏>第三课时--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 (1).能说出课文中的主要人物 (2).能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及优秀品质 (3).能感悟作者所抒发的诚挚情感 教学重点: 能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 ...查看


  • 第16课[社戏]说课稿(人教版七年级下)
  • <社戏>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社戏>,它是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下面我陈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教学目标的设定 本课是 ...查看


  • 16社戏说课稿 1
  • <社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大纲>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将本课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1.知识目标:体会江南水乡文化生活,适当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 2.能力目标: ...查看


  • 社戏教学实录
  • 社戏 播放歌曲<乡间小路>,显示视频.学生鱼贯入座.学生们很有兴趣地观看视频,有的学生小声跟唱. 师:新的学习征程又开始了.哪位同学能说说这首歌的内容? (若干学生举手) 师:(示意倒数第二排右侧第一位女生)请你来谈谈. 生1: ...查看


  • 重温鲁迅作品,感受鲁迅精神
  • 摘 要: 学习鲁迅作品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生活年代的不同,加之鲁迅作品本身的深奥性,学习时存在一定的难度.怎样教学鲁迅作品,是本文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鲁迅作品 鲁迅精神 鲁迅作品教学历来是中学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