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教育网络 促进家校联系学生的教育不光是学校的事,更是家庭里的大事。要教育好一个 学生,不能只靠辅导员一个人,要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形成教育合 力,其中学生家长的力量是最为重要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大学 生教育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家校互动,才能形成全面育人的教 育局面。经过几年的学生辅导员工作,经历了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很多 事情以后,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对我们 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多么的重要。 大学教育淡化了学校与家长的联系, 家长们想要了解自己孩子在 校的情况,只能通过学生本人,很少家长会主动地与学校联系了解, 所以造成了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的脱节。 很多学生利用这一条件将自 己在校出现的问题向家长隐瞒,从而使学校错失教育学生的最佳时 间。要使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必须紧密配 合、互相沟通,保持联系。为此,在学生大学求学期间,我们希望能 与学生家长资源共享,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共同承担孩子的教育责 任。 在如何建立家校联系这方面,我有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请各位领 导、老师批评、指正: 1、建立家访制度 建立家访制度 由于辅导员老师日常工作比较琐碎, 因此不习惯主动和家长取得 联系,只有在学生出了问题时才会想到家长。这样一方面很多家长一 接到老师的电话或是约见通知,就会本能地担心,以为孩子一定在学 校闯了祸; 另外使得联系沟通的范围只限于那些常犯错误的学生的家 长,覆盖面太小。我的想法是:借助辽宁省访千家活动或一些特定的 时间尽可能的走访学生家庭, 与家长交流有关学习、 习惯、 兴趣爱好、 与人相处、思想动向等方面的话题。家访,不仅仅是与家长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与学生的沟通,平日老师与学生都是在学校里接触,突然 改变了环境,学生的心理感觉与在校时与老师接触完全不同。老师也 可以换一种身份、换一种语气与学生交流,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 果。这样的一次家访,比起找学生谈话要好很多倍。 2、电话互访 建立一本家校联系通讯录,以备不时之需。如果要及时与家长取 得联系,必须要保持电话联系。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的原因,再加上孩 子住校,与自己的孩子见面的机会很少。所以,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 和思想动态,有些家长是无从知晓。而辅导员与家长的电话联系是家 长掌握自己孩子的一个重要纽带。我们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在 校接待、单独咨询、信件来往和电子信箱、家长会等方式开展家庭教 育工作。 3、家长参与学生成长手册 每学年由学生、家长、辅导员共同如实填写学生学习、生活的各 个方面的表现,一个学年下来编辑成册。学年总结,辅导员根据学生 的成长轨迹分析优缺点并做出评价,然后寄给家长。每一个学生在学 期末总希望自己有所收获, 哪怕是一丁点的成绩他也会在自评中表现 出来,所以他们都会在平时的学习中争取有更多的进步,并及时寻找 自己的不足之处。不知不觉中,学生会养成主动寻找自己学习中的优 缺点的习惯,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4、一封书信送手中,实现心与心沟通 一封书信送手中, 在每年新生报到时,让每位新生家长都收到一封《致学生家长的 一封信》,信中感谢他们对孩子的辛勤培养,表示学校愿与家长一起 努力为孩子的成长、成才、成功贡献全部力量,并在信中温馨指出家 庭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对家长提出中肯的建议,希望家长指导孩子尽快适应大学集体生活,鼓励孩子正确对待学习,教育孩子勤俭节 约,告诫孩子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提醒孩子注意安全。 5、开设家校教育专题主页,方便学习与沟通 开设家校教育专题主页, 专题主页 为了方便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更好地与学校、学生沟 通交流,可以开通了“大学生家庭教育专题主页”,该主页设置有家 长学校、家教案例、家教论坛、寸草心、校规一览、学生活动等板块。 为家长和学生提供心与心交流的平台, 还要设置提供父母与子女沟通 的平台,通过这样一个充满人性色彩的栏目,父母对孩子的贴心关爱 与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均可通过留言互相倾诉。 6、尊重家长,确立为家长服务的观念。 尊重家长,确立为家长服务的观念 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 用。我们可以确定不同年级的学生和不同类型家庭的指导内容和要 求,形成分类指导、分层递进的指导工作体系。重点在于帮助大学生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要努力创设学校与家长互相协作、 相互制约、 密切配合、 齐抓共管, 家长与学生双向沟通的环境与条件。 通过密切的家校联系,可以使得家长们发现孩子们的需求,也使 得他们逐步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如在教育目标上,他们不再 重成才,轻成人;在教育途径上,他们不再把书本作为获取知识的唯 一途径,丰富多彩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是对人培养重要途径;在教育 行为上,他们不再重过程,轻结果。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 庭、学校、社会的相互影响、相互协作、密切配合、齐抓共管。 总之,家长工作的形式是多样的,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学生 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学校教育只有充 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拓展教育网络 促进家校联系学生的教育不光是学校的事,更是家庭里的大事。要教育好一个 学生,不能只靠辅导员一个人,要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形成教育合 力,其中学生家长的力量是最为重要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大学 生教育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家校互动,才能形成全面育人的教 育局面。经过几年的学生辅导员工作,经历了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很多 事情以后,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对我们 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多么的重要。 大学教育淡化了学校与家长的联系, 家长们想要了解自己孩子在 校的情况,只能通过学生本人,很少家长会主动地与学校联系了解, 所以造成了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的脱节。 很多学生利用这一条件将自 己在校出现的问题向家长隐瞒,从而使学校错失教育学生的最佳时 间。要使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必须紧密配 合、互相沟通,保持联系。为此,在学生大学求学期间,我们希望能 与学生家长资源共享,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共同承担孩子的教育责 任。 在如何建立家校联系这方面,我有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请各位领 导、老师批评、指正: 1、建立家访制度 建立家访制度 由于辅导员老师日常工作比较琐碎, 因此不习惯主动和家长取得 联系,只有在学生出了问题时才会想到家长。这样一方面很多家长一 接到老师的电话或是约见通知,就会本能地担心,以为孩子一定在学 校闯了祸; 另外使得联系沟通的范围只限于那些常犯错误的学生的家 长,覆盖面太小。我的想法是:借助辽宁省访千家活动或一些特定的 时间尽可能的走访学生家庭, 与家长交流有关学习、 习惯、 兴趣爱好、 与人相处、思想动向等方面的话题。家访,不仅仅是与家长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与学生的沟通,平日老师与学生都是在学校里接触,突然 改变了环境,学生的心理感觉与在校时与老师接触完全不同。老师也 可以换一种身份、换一种语气与学生交流,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 果。这样的一次家访,比起找学生谈话要好很多倍。 2、电话互访 建立一本家校联系通讯录,以备不时之需。如果要及时与家长取 得联系,必须要保持电话联系。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的原因,再加上孩 子住校,与自己的孩子见面的机会很少。所以,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 和思想动态,有些家长是无从知晓。而辅导员与家长的电话联系是家 长掌握自己孩子的一个重要纽带。我们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在 校接待、单独咨询、信件来往和电子信箱、家长会等方式开展家庭教 育工作。 3、家长参与学生成长手册 每学年由学生、家长、辅导员共同如实填写学生学习、生活的各 个方面的表现,一个学年下来编辑成册。学年总结,辅导员根据学生 的成长轨迹分析优缺点并做出评价,然后寄给家长。每一个学生在学 期末总希望自己有所收获, 哪怕是一丁点的成绩他也会在自评中表现 出来,所以他们都会在平时的学习中争取有更多的进步,并及时寻找 自己的不足之处。不知不觉中,学生会养成主动寻找自己学习中的优 缺点的习惯,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4、一封书信送手中,实现心与心沟通 一封书信送手中, 在每年新生报到时,让每位新生家长都收到一封《致学生家长的 一封信》,信中感谢他们对孩子的辛勤培养,表示学校愿与家长一起 努力为孩子的成长、成才、成功贡献全部力量,并在信中温馨指出家 庭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对家长提出中肯的建议,希望家长指导孩子尽快适应大学集体生活,鼓励孩子正确对待学习,教育孩子勤俭节 约,告诫孩子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提醒孩子注意安全。 5、开设家校教育专题主页,方便学习与沟通 开设家校教育专题主页, 专题主页 为了方便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更好地与学校、学生沟 通交流,可以开通了“大学生家庭教育专题主页”,该主页设置有家 长学校、家教案例、家教论坛、寸草心、校规一览、学生活动等板块。 为家长和学生提供心与心交流的平台, 还要设置提供父母与子女沟通 的平台,通过这样一个充满人性色彩的栏目,父母对孩子的贴心关爱 与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均可通过留言互相倾诉。 6、尊重家长,确立为家长服务的观念。 尊重家长,确立为家长服务的观念 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 用。我们可以确定不同年级的学生和不同类型家庭的指导内容和要 求,形成分类指导、分层递进的指导工作体系。重点在于帮助大学生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要努力创设学校与家长互相协作、 相互制约、 密切配合、 齐抓共管, 家长与学生双向沟通的环境与条件。 通过密切的家校联系,可以使得家长们发现孩子们的需求,也使 得他们逐步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如在教育目标上,他们不再 重成才,轻成人;在教育途径上,他们不再把书本作为获取知识的唯 一途径,丰富多彩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是对人培养重要途径;在教育 行为上,他们不再重过程,轻结果。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 庭、学校、社会的相互影响、相互协作、密切配合、齐抓共管。 总之,家长工作的形式是多样的,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学生 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学校教育只有充 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