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国梦内涵及对国家发展历史意义的分析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阐释中国梦的同时,也多次论述了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及相关问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实现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对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总结了中国梦的内涵,分析了实现中国梦理论的意义,探讨了实现中国梦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了实现中国梦与促进世界和平。

  关键词:中国梦;中国梦内涵;和平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梦之所以能够在现实之中国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创造活力,就因为其中饱含中国精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梦想的力量,就蕴藏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里,蕴藏在每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辛勤工作中。中国梦的提出,使个人梦想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有国家的繁荣昌盛,才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及全体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愿望。“因此,中国梦必须把它放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中、放到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中、放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去解析。实现中国梦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当代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它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引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指南针,而且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中国梦的定义与内涵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弘扬中国精神和凝聚中国力量,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对于个人,代表了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对于民族,代表了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对于国家,代表了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

  在“中国梦”的这一科学定义中,至少包括如下内涵:其主体是中国人民;其实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内容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其目的归宿和目标指向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为中国人民造福;其实现的根本路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人民的精神和凝聚中国人民的力量;其实现的关键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发表的重要讲话之一。中国梦代表了新一届政府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信心。

  2.中国梦的奋斗目标

  继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也意味着中国的发展水平将登上两个新台阶,为“中国梦”的实现铺平道路。可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实现中国梦理论的意义

  中国梦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我国当代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境界。自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方针,创立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1强调“坚持以人为本” 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马克思的这两个规律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一门政治科学,或者说是一门政治学;不是社会学。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具体表现和实践。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看做是人类必然经历和发展的文明阶段,然而此阶段本质上就是一个更加高级、以我们每一个人全面发展和自由为基本的社会形式。这就是我们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这在本质上是对曾经的社会主义扭曲过的价值原则的纠正。原本,1871年诞生的巴黎公社是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它在实践中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

  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同志对实现中国梦的阐述更加鲜明和直接的表现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我们党必须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本质工作上做到尊重人、体贴人、爱护人、关心人、帮助人,并进一步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那么,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什么呢?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和目标,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工作的重心,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把满足人民不断提升的物质文化需要放在首位,从实际工作上保障人民的各项利益,让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到每一个人民。”这就说明,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其本质就是以广大群众的利益为本。

  “以人为本”既是中国梦的终极关怀,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路径。让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中国梦圆,要靠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的改善,一个个人民福祉的玉成来实现。

  3.2探索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道路

  成就“中国梦”,不仅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开拓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发展的伟大过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式是中国发展的一条康庄大道,这条路与其他国家发展不同,它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人间正道”。   近年来,中国在不断实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成功抵御了国外的金融冲击,同时,还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实践证明,实现“中国梦”对世界也有重大的“利好”。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人类走向更高级的文明形式演进提供了新范式。

  我国当前社会发展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论何种社会形都是我们每一个人形态的外在表现。我们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也就是要从这个阶段的人作为出发点。在这个阶段的我们每一个人,不但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同时也是现代化发展建设的最终归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把满足人的需要作为第一出发点,一切依靠人、一切为了人。

  3.3进行根本性改革

  随着1972年中美两国建交,世界又一次展现在了中国面前,中国又一次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中国在惊异于外面世界的绚丽多彩的同时,也意识到:如果继续闭关自守,只会被时代所抛弃,清朝就是典型;我们发现,中国农村“一大二公”、政社合一,脱胎于前苏联集体农庄的人民公社制度,过于意识形态化,过于僵硬死板,已经严重阻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了!于是,中国的“改革”就率先从农村发轫,在农村进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制度改革。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虽然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但是作为它的实现形式的是具体体制,如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成为严重阻碍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必须对它进行根本性改革。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是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的全面改革。改革不是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它的根本变革。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力的严重不适应,已经不是个别“环节”、“方面”的问题,而是全局性、整体性的,因此对它进行细枝末节的修补已不能解决问题,必须进行根本性改变,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说到底,我们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也就是为了人的解放。

  3.4研究改革攻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改革开发的历程中出现了诸多新问题和新状况,这也使得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第一,当前的改革是处于世界压力下的改革。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已经跨入了开放倒逼改革阶段。第二,当前改革是比较全面的改革。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逐步建立了市场体系,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已经逐步成型。第三,当前改革是深层的改革。我国的改革具有明显的市场取向,也就舍弃了以前计划经济发展体制,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新市场机制。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是以挑战新的发展道路,在外求突破、稳步推进、逐渐过渡、努力实现最高目标。第四,当前的改革是普遍涉及到人民自身利益的改革。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给人民带来了实际利益,不但较少的影响旧体制所能给人民提供的利益,而且新体制的完善更是增加了许多切实的实惠。第五,目前的改革是局面复杂的改革。复杂,不但从利益关系体现出来,也从改革与发展的矛盾交织体现出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关系到人民利益的的方面也将作出调整。而利益关系的调整则存在着它的社会承受限度。在过程中,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到人民的生活和利益,那么它就必然不切实际。目前,如何才能将悬殊的贫富差距消除,让人民共同走向富庶的道路,如何解决贫困人民的生活等问题,已成为社会的一大热点问题。

  4.实现中国梦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

  中国梦指的是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其本质就是努力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社会和人民的和谐与幸福。当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发展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和要求,同时,“中国梦”也呈现出了此阶段社会发展的诸多特性。从历史唯物主义来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那么曾经的中华民族灿烂的辉煌成就都是人民创造的。而现代的中国梦,必须是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那么中国梦还是人民创造的。

  4.1实现中国梦更加注重发展的社会公正性

  实现公平和效率的有机结合,阻止两极分化的发展,让改革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到所有人民。实现中国梦,不能离开始终坚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只有始终如一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要重视发展中的公正性,使公平效率能够有效结合起来,从根本上预防两极化发展,让改革的成果惠及所有人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共良好发展模式。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归结起来也就是人民的梦,所以它的实现必须紧紧依靠人民,需要切实造福于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和总目标,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导向。生活在这个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4.2实现中国梦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性

  “十一五”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的主要矛盾,人民小康生活还处于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状态。

  “十二五”期间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关键时期,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进一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和水平,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握“四个更加注重”。超越只注重经济发展模式的道路,追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层面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坚持道路、实现梦想,在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体现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与公平性,抓住重点,把握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努力促进公平正义的逐步落实和实现,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作为后发的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制定发展策略时,一般都是将经济增长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发展指标,在对经济衡量的时候,习惯采用人均国民收入来衡量经济发展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政治、文化等社会层面的发展,所以,这些国家接下来就改变了发展的根本战略,并要求改变用人均收入衡量的方式,所谓的发展就必须要实现社会建设和政府改革方面的进展。

  4.3实现中国梦更加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

  科学社会主义即科学的政治学理论,是关于人们认识社会的具体科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从最广义的含义上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表现。这就表示党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的价值体现逐步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这也从根本上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本质,因而实现中国梦更加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有着重大意义。

  可持续性是指一种可以长久维持的过程或状态。人类社会的持续性由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三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这种可持续的理念,可以和个人的生活愿景联系在一起。

  中国梦不仅仅是国家的梦想,也是每一个中国公民个体的梦想。具体而言,就是建立和完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使人类与自然、资源以及生态华景能够和谐发展,这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具有警示意义。

  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一般都是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落后的发展模式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日益突出。许多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急剧恶化。很多人听到绿色、环保、可持续性,就以为要放弃生活中的很多便利,其实并不是简单的做减法。回归传统中吸取好的部分,把好的部分植入现代的生活方式,并不会降低生活的质量。伴随可持续性理念在中国的深入,个人富裕重新定义为在需要时可以“更畅通地获取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但是未必要个人拥有这些产品和服务。

  4.4实现中国梦更加注重发展自主创新性

  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引进、模仿而言的一种创造活动,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从狭义来看,创新与中国梦存在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近代以来,世界大国在实现强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科技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历史发展错过了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越拉越大。超越那种单纯的引进式,跟踪式等发展模式,更加自觉的走向独立自主的创新式发展模式。

  中国发展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尾巴,力争我国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先进前列,没有被历史洪流冲掉,今天提出实现“中国梦”正当其时。

  创新不是轻而易举能够实现的,需要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梦真正变成一个民族的自觉行动发端于近代时期。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开始了坚苦卓绝的中国梦探索之旅。

  5.实现中国梦与促进世界和平

  中国梦之所以能够引起如此大的轰动,是因为它响应了世界的期盼、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中国梦体现了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给更多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一直以来,中国都致力于争取国际和平,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在发展的同时又促进了世界和平的发展。当前,中国积极推进与各国的合作实务,始终坚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版主。中国在外交以和平、发展、合作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5.1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中国积极实现与世界各国的实务合作,始终坚持给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中国始终以谈判和对话作为解决分歧与矛盾的最好方法,致力于开创一条新型的大国共处之道。

  中国梦是和谐梦。在国际社会中,中国始终坚持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原则,始终尊重人类发展的多样性,在国际社会中,积极参与和推动合理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致力于建设一个长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梦体现了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更多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各种挑战,促进人类和平共处,这与世界人民的切实利益息息相关,这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心愿。

  我们主张的是各国携手合作,推动世界共同和平和发展。无论国际环境如何风云变幻,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都始终坚持以和平、发展、合作为目标,始终坚持和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维护国家尊严和主权,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为政策的宗旨。

  5.2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梦之所以能够引起世界的轰动,主要原因是它不但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同时它也是世界的期盼。中国梦奉行的是和平思想。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中国的时代选择。一直以来,中国都始坚持争取世界和平,以此来发展自己,同时以自身的发展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在国际安全事务中,中国都积极参与对话工作,为一系列热点问题降温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中国对内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两个方面密切联系、有机统一。

  过去5年,中国外交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加强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和平发展道路上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显著成就。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意志强加于人。

  5.3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发展、合作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日益加深,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成长,区域经济合作方兴未艾,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经济秩序深刻变化。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系。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第一,加强全球经济治理,继续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布局。第三,充分发挥科技成果潜力,加快科技和经济融合。   5.4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和新引擎。IMF 的数据显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四年,中国以不到全球1/10 的经济总量贡献了近1/4 的全球经济增长量,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实干有力促进了全球经济复苏。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等理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力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权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所有国家主权一律平等,反对任何国家垄断国际事务。这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捍卫国家主权和独立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作者单位:新疆伊犁河流域开发建设管理局)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3年4月28日.

  [5]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3年5月5日.

  [6]习近平.携手合作共同发展-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13年3月28日.

  [7]陈清.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8]刘冠军.“中国梦”:内涵厘定与科学定义――“中国梦”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前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3,(9):37-40,

  [9]黄相怀.中国梦的理论创新意义[J].求是,2013(11):62,

  [10]朱峥嵘.强化干部教育培训,推进“中国梦”早日实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12-13,

  [11]习近平.华夏民族是一个崇尚和平的民族[N].人民日报,2014年6月30日.

  [12]习近平.在为民办实事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N]. 光明日报,2007年3月17日.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阐释中国梦的同时,也多次论述了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及相关问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实现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对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总结了中国梦的内涵,分析了实现中国梦理论的意义,探讨了实现中国梦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了实现中国梦与促进世界和平。

  关键词:中国梦;中国梦内涵;和平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梦之所以能够在现实之中国凝聚社会共识、激发创造活力,就因为其中饱含中国精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梦想的力量,就蕴藏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里,蕴藏在每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辛勤工作中。中国梦的提出,使个人梦想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有国家的繁荣昌盛,才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及全体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愿望。“因此,中国梦必须把它放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中、放到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中、放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去解析。实现中国梦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当代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它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引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指南针,而且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中国梦的定义与内涵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弘扬中国精神和凝聚中国力量,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对于个人,代表了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对于民族,代表了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对于国家,代表了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

  在“中国梦”的这一科学定义中,至少包括如下内涵:其主体是中国人民;其实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内容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其目的归宿和目标指向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幸福,为中国人民造福;其实现的根本路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人民的精神和凝聚中国人民的力量;其实现的关键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发表的重要讲话之一。中国梦代表了新一届政府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信心。

  2.中国梦的奋斗目标

  继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也意味着中国的发展水平将登上两个新台阶,为“中国梦”的实现铺平道路。可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实现中国梦理论的意义

  中国梦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我国当代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境界。自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方针,创立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1强调“坚持以人为本” 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

  马克思的这两个规律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一门政治科学,或者说是一门政治学;不是社会学。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具体表现和实践。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看做是人类必然经历和发展的文明阶段,然而此阶段本质上就是一个更加高级、以我们每一个人全面发展和自由为基本的社会形式。这就是我们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这在本质上是对曾经的社会主义扭曲过的价值原则的纠正。原本,1871年诞生的巴黎公社是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它在实践中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重要原则。

  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同志对实现中国梦的阐述更加鲜明和直接的表现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我们党必须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本质工作上做到尊重人、体贴人、爱护人、关心人、帮助人,并进一步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那么,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什么呢?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和目标,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工作的重心,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把满足人民不断提升的物质文化需要放在首位,从实际工作上保障人民的各项利益,让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到每一个人民。”这就说明,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其本质就是以广大群众的利益为本。

  “以人为本”既是中国梦的终极关怀,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路径。让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中国梦圆,要靠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民生问题的改善,一个个人民福祉的玉成来实现。

  3.2探索人类文明多样化发展道路

  成就“中国梦”,不仅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开拓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发展的伟大过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式是中国发展的一条康庄大道,这条路与其他国家发展不同,它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人间正道”。   近年来,中国在不断实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成功抵御了国外的金融冲击,同时,还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实践证明,实现“中国梦”对世界也有重大的“利好”。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人类走向更高级的文明形式演进提供了新范式。

  我国当前社会发展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论何种社会形都是我们每一个人形态的外在表现。我们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也就是要从这个阶段的人作为出发点。在这个阶段的我们每一个人,不但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同时也是现代化发展建设的最终归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把满足人的需要作为第一出发点,一切依靠人、一切为了人。

  3.3进行根本性改革

  随着1972年中美两国建交,世界又一次展现在了中国面前,中国又一次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中国在惊异于外面世界的绚丽多彩的同时,也意识到:如果继续闭关自守,只会被时代所抛弃,清朝就是典型;我们发现,中国农村“一大二公”、政社合一,脱胎于前苏联集体农庄的人民公社制度,过于意识形态化,过于僵硬死板,已经严重阻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了!于是,中国的“改革”就率先从农村发轫,在农村进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制度改革。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虽然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但是作为它的实现形式的是具体体制,如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成为严重阻碍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必须对它进行根本性改革。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是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的全面改革。改革不是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它的根本变革。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力的严重不适应,已经不是个别“环节”、“方面”的问题,而是全局性、整体性的,因此对它进行细枝末节的修补已不能解决问题,必须进行根本性改变,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说到底,我们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也就是为了人的解放。

  3.4研究改革攻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改革开发的历程中出现了诸多新问题和新状况,这也使得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第一,当前的改革是处于世界压力下的改革。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已经跨入了开放倒逼改革阶段。第二,当前改革是比较全面的改革。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逐步建立了市场体系,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已经逐步成型。第三,当前改革是深层的改革。我国的改革具有明显的市场取向,也就舍弃了以前计划经济发展体制,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新市场机制。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是以挑战新的发展道路,在外求突破、稳步推进、逐渐过渡、努力实现最高目标。第四,当前的改革是普遍涉及到人民自身利益的改革。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给人民带来了实际利益,不但较少的影响旧体制所能给人民提供的利益,而且新体制的完善更是增加了许多切实的实惠。第五,目前的改革是局面复杂的改革。复杂,不但从利益关系体现出来,也从改革与发展的矛盾交织体现出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关系到人民利益的的方面也将作出调整。而利益关系的调整则存在着它的社会承受限度。在过程中,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到人民的生活和利益,那么它就必然不切实际。目前,如何才能将悬殊的贫富差距消除,让人民共同走向富庶的道路,如何解决贫困人民的生活等问题,已成为社会的一大热点问题。

  4.实现中国梦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

  中国梦指的是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其本质就是努力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社会和人民的和谐与幸福。当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发展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和要求,同时,“中国梦”也呈现出了此阶段社会发展的诸多特性。从历史唯物主义来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那么曾经的中华民族灿烂的辉煌成就都是人民创造的。而现代的中国梦,必须是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那么中国梦还是人民创造的。

  4.1实现中国梦更加注重发展的社会公正性

  实现公平和效率的有机结合,阻止两极分化的发展,让改革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到所有人民。实现中国梦,不能离开始终坚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只有始终如一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要重视发展中的公正性,使公平效率能够有效结合起来,从根本上预防两极化发展,让改革的成果惠及所有人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共良好发展模式。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归结起来也就是人民的梦,所以它的实现必须紧紧依靠人民,需要切实造福于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和总目标,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导向。生活在这个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4.2实现中国梦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性

  “十一五”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的主要矛盾,人民小康生活还处于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状态。

  “十二五”期间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的关键时期,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进一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和水平,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握“四个更加注重”。超越只注重经济发展模式的道路,追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层面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坚持道路、实现梦想,在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体现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与公平性,抓住重点,把握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努力促进公平正义的逐步落实和实现,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作为后发的国家,发展中国家在制定发展策略时,一般都是将经济增长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发展指标,在对经济衡量的时候,习惯采用人均国民收入来衡量经济发展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政治、文化等社会层面的发展,所以,这些国家接下来就改变了发展的根本战略,并要求改变用人均收入衡量的方式,所谓的发展就必须要实现社会建设和政府改革方面的进展。

  4.3实现中国梦更加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

  科学社会主义即科学的政治学理论,是关于人们认识社会的具体科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从最广义的含义上来说,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表现。这就表示党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的价值体现逐步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这也从根本上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本质,因而实现中国梦更加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有着重大意义。

  可持续性是指一种可以长久维持的过程或状态。人类社会的持续性由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三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这种可持续的理念,可以和个人的生活愿景联系在一起。

  中国梦不仅仅是国家的梦想,也是每一个中国公民个体的梦想。具体而言,就是建立和完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使人类与自然、资源以及生态华景能够和谐发展,这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具有警示意义。

  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一般都是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落后的发展模式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日益突出。许多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急剧恶化。很多人听到绿色、环保、可持续性,就以为要放弃生活中的很多便利,其实并不是简单的做减法。回归传统中吸取好的部分,把好的部分植入现代的生活方式,并不会降低生活的质量。伴随可持续性理念在中国的深入,个人富裕重新定义为在需要时可以“更畅通地获取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但是未必要个人拥有这些产品和服务。

  4.4实现中国梦更加注重发展自主创新性

  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引进、模仿而言的一种创造活动,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从狭义来看,创新与中国梦存在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近代以来,世界大国在实现强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科技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历史发展错过了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越拉越大。超越那种单纯的引进式,跟踪式等发展模式,更加自觉的走向独立自主的创新式发展模式。

  中国发展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尾巴,力争我国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先进前列,没有被历史洪流冲掉,今天提出实现“中国梦”正当其时。

  创新不是轻而易举能够实现的,需要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梦真正变成一个民族的自觉行动发端于近代时期。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开始了坚苦卓绝的中国梦探索之旅。

  5.实现中国梦与促进世界和平

  中国梦之所以能够引起如此大的轰动,是因为它响应了世界的期盼、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中国梦体现了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给更多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一直以来,中国都致力于争取国际和平,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在发展的同时又促进了世界和平的发展。当前,中国积极推进与各国的合作实务,始终坚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版主。中国在外交以和平、发展、合作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5.1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中国积极实现与世界各国的实务合作,始终坚持给发展中国家提供帮助。中国始终以谈判和对话作为解决分歧与矛盾的最好方法,致力于开创一条新型的大国共处之道。

  中国梦是和谐梦。在国际社会中,中国始终坚持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原则,始终尊重人类发展的多样性,在国际社会中,积极参与和推动合理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致力于建设一个长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梦体现了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更多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各种挑战,促进人类和平共处,这与世界人民的切实利益息息相关,这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心愿。

  我们主张的是各国携手合作,推动世界共同和平和发展。无论国际环境如何风云变幻,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都始终坚持以和平、发展、合作为目标,始终坚持和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维护国家尊严和主权,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共同发展为政策的宗旨。

  5.2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梦之所以能够引起世界的轰动,主要原因是它不但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同时它也是世界的期盼。中国梦奉行的是和平思想。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中国的时代选择。一直以来,中国都始坚持争取世界和平,以此来发展自己,同时以自身的发展为世界和平作出贡献。在国际安全事务中,中国都积极参与对话工作,为一系列热点问题降温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中国对内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两个方面密切联系、有机统一。

  过去5年,中国外交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加强同各国交流合作,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和平发展道路上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显著成就。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意志强加于人。

  5.3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发展、合作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日益加深,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成长,区域经济合作方兴未艾,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经济秩序深刻变化。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关系。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第一,加强全球经济治理,继续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布局。第三,充分发挥科技成果潜力,加快科技和经济融合。   5.4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和新引擎。IMF 的数据显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四年,中国以不到全球1/10 的经济总量贡献了近1/4 的全球经济增长量,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实干有力促进了全球经济复苏。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等理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力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权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所有国家主权一律平等,反对任何国家垄断国际事务。这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捍卫国家主权和独立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作者单位:新疆伊犁河流域开发建设管理局)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3年4月28日.

  [5]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3年5月5日.

  [6]习近平.携手合作共同发展-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13年3月28日.

  [7]陈清.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8]刘冠军.“中国梦”:内涵厘定与科学定义――“中国梦”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前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3,(9):37-40,

  [9]黄相怀.中国梦的理论创新意义[J].求是,2013(11):62,

  [10]朱峥嵘.强化干部教育培训,推进“中国梦”早日实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12-13,

  [11]习近平.华夏民族是一个崇尚和平的民族[N].人民日报,2014年6月30日.

  [12]习近平.在为民办实事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N]. 光明日报,2007年3月17日.


相关文章

  • 一带一路战略研究近期回顾与未来展望
  • 2016年第2期 (总第 226 期)社会主义研究SOCIALISM STUDIESNo.2,2016Serial No. 226研究现状与动态 "一带一路"战略研究:近期回顾与未来展望 胡洪彬 [摘要] "一 ...查看


  • 政治主观题分类解析
  • 政治主观题分类解析 一.经济生活 ★海南2012年 24. (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一 2008年以来,包括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二 ...查看


  • 中国梦的内涵与实现路径分析
  •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内涵的中国梦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国梦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和前进目标,释放出动员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巨大正能量.本文从学理上阐明中国梦提法的 ...查看


  • 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
  •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且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系统.深刻的阐 ...查看


  • 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变化与坚持五大发展理念_王钰鑫
  • 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变化 与坚持五大发展理念 王钰鑫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摘102488)要:认识和把握我们党对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认识的演进和脉络,揭示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的深刻变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是我国发展 ...查看


  •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关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系统阐发,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贯彻科学发 ...查看


  • 教案: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 系别:政法系学号:姓名:吴少玲 2009171212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课时是属于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第一框题的内容. 本课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查看


  •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考研真题
  •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考研真题 2015年人大初试真题 专业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 一. 辨析 1.<太阳城>是莫尔的代表作 2. 3.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也具有能动性 二.简答 1.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 ...查看


  • 浅谈江西红色旅游发展前景
  • 浅谈江西红色旅游发展前景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一.江西红色旅游的资源.内涵及意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