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分析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1No.4

文章编号:1003-7853(2011)04-0029-03

TERRITORY &NATURAL RESOURCES STUDY

中图分类号:F301.24

·29·

文献标识码:A

四川省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分析

四川成都杨璐嘉,李建强,梅卫威,朱涛(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611134)

摘要:为分析四川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扩张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基于脱钩理论的评价模式,加入建设占用耕地的强度评价。对

二者的关系从脱四川省的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分别进行总量脱钩评价和消耗强度脱钩评价,得出四川省在1999-2008年间,

钩状态转向耦合状态。分析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提高建设用地效率对于实现脱钩有重要作用,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是实现脱钩的重要手段。关键词:四川省;建设占用耕地;脱钩;经济发展

Study on the Decoupling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Occupation by 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ichuan Province

YANG Lu-jia et al (College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huan 611134, China )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was to explore the de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occupation by construction and e -conomic development in Sichuan province. Evaluation was made by two decoupling analysis method (IUcurve and Gross Metho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cultivated land occupation by 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decoupling to coupling among 1999-2008in Sichuan province, and it was important to achieve strong decoupling economic growth from construction land use by bridling construc -tion land scale and raising the efficiency of construction land use.

Key words:Sichuan province; cultivated land occupation by construction; decoupl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1引言

李秀彬[1]研究提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耕地资源的变化。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灾毁耕地、生态退耕、建设占用和农业结构调整。但由于生态退耕的总体规模有限,农业结构调整近几年已趋于平稳,建设占用就成为耕地数量下降的最主要途径,即经济增长导致的耕地占用在耕地流

左玉强[2]利用全国层面的数据失中将起到主要作用。毛振强,

分析表明建设用地与非农产业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曲福田,吴丽梅[3]对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两者存在类似库兹涅茨曲线型的倒U 型关系。这些研究多运用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的方法探讨过去某一时期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其研究结论多为过去某一阶段趋势的定性或定量描述,难以用来分析、预测和监测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实时变化,不利于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深入认

近年来不少学者将识以及今后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鉴于此,

“脱钩”理论引入到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如分析耕地占用与GDP 增长的脱钩问题[4],分析经济

[5]

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之间的关系。已有研究使用的各种“脱钩”评价都是基于耕地或者建设用地的变化总量与经济增长总量的关系研究。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加入建设占用耕地的强度评价,对四川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脱钩加以分析,试图用耕地占用强度的脱钩对耕地占用总量的脱钩进行补充说明。2脱钩理论框架2.1脱钩理论

“脱钩(Decoupling )”一词源于物理学领域,意为具有响应关系的两个或多个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再存在。随后,经

[6]

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将脱钩概念应用于农业政策领域分析农业政策与贸易和市场均衡之间的相互关系,定义为经济增长与环境冲击耦合关系的破裂。后来脱钩理论被资源环境学者引入环境领域,并建立了一套基于驱动力—环境压力—环境状态等层面(DSR )的指标体系,用以测度经济发展与物质消耗投入及环境压力之间的“脱钩”状况,并进一步提出了相

对脱钩(Relative decoupling )与绝对脱钩(Absolute decoupling )的

[7]

概念。Petri Tapio 在研究1970~2001年间欧盟15国的交通业能源及二氧化碳的脱钩级别时将脱钩状态进一步细分为弱脱钩、强脱钩、弱负脱钩、强负脱钩、扩张负脱钩、扩张连接、衰退

推动了脱钩指标构建的科学脱钩与衰退连接等八大类(图1) ,

性与完整性。

目前,西方主流的脱钩评价模式有两种:(1)物质消耗总量与经济增长总量关系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序列下比较研究经济总量的变化方向、幅度与物质消耗总量变化之间的关系;(2)物质消耗强度的IU 曲线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序列下比较物质利用强度(Intensity of use) 的变化关系。本文结合以上两种脱钩评价模式对四川省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加以分析。2.2脱钩指标与模型

脱钩用来形容阻断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联系或者说使两者的变化速度不同步。当GDP 增长快于环境污染物增长时称为相对脱钩,GDP 增长而环境污染物为零或负增长时则称之为绝对脱钩。具体的测度用脱钩指数,通过计算该指数可以对脱钩程度进行评价。脱钩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EP/DF)n+1

I=1-(1)

n 式中I 为脱钩指数;EP 为环境负荷指标的指标值;DF 为

没有脱钩发生;当I>0时,有脱钩经济驱动力指标。当I

(EP/DF)n+1

发生,I 的最大值为1,此时资源环境压力为零。其中

n 为脱钩率,主要反映的是驱动力与压力在同一时期的增长弹性变化情况。

依据Tapio 等人的思路,以0.8和1.2的弹性值作为划分脱钩状态的临界值,采用建设占用耕地量衡量耕地占用负荷指标EP ,采用非农GDP 产值和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经济增长指标DF 。构建如下模型定义脱钩程度:

(EPn+1-EP n )/EPn

T n+1=(2)

n+1n n

式中n 为第n 个年份;T n+1为第n+1个年份的脱钩弹性;

·30·

杨璐嘉等四川省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分析

的“耦合”与“脱钩”变化,反映经济增长过程中对物质消耗的依赖程度。通过进一步计算,得出四川省各期耕地消耗量变化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脱钩关系,数据整非农GDP 年增长量、

理及结果见表3、表4。

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近年来四川省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从脱钩状态转变为耦合状态。从2000-2002年到2003-2005年,耕地占用变化量为-9825.37公顷,非农GDP 变化量为343.0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变化量为-216.58亿元,与2000-2002年相比,2003-2005年间经济有所增长而耕地占用压力变小,且脱钩弹性分别为-6.86和4.94,故判断脱钩状态分别为强脱钩和衰退脱钩。从2003-2005年到2006-2008年,耕地占用变化量为5486.58公顷,非农GDP 变化量为1097.5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变化量为364.90亿元,建设占用耕地对非农GDP 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脱钩弹性分别为1.76和2.18,说明

2006-2008年间经济大幅增长,但由于建与2003-2005年相比,

设占用耕地压力增长更多,因此2006-2008年没有发生脱钩,均属于扩张负脱钩状态,表明建设占用耕地与非农GDP 产值的相关性随着经济发展变得越来越明显。

总体上来看,四川省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之间在2005年之前都处于明显的脱钩状态,而2005年之后转向扩张

其中,负脱钩状态,呈现从理想状态向非理想状态过渡的趋势。

建设占用耕地相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脱钩程度低于建设占用耕地相对于非农GDP 的脱钩程度,说明当前阶段固定资产对建设占用耕地的驱动作用要强于非农GDP 增长。3.2.2物质消耗强度脱钩分析

物质消耗强度(IU 曲线)的脱钩评价是从单位GDP 与环境压力的相关性角度考察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在评价脱钩对实际资源消费的影响效果方面较总量评价法更具优势。虽然利用IU 曲线评价脱钩存在一定的缺陷[10],但是不能忽视其评价作用,IU 曲线评价体现了“脱钩”的内在机理,更利于使用统计数据进行脱钩的分析研究。现阶段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后期,短期内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能源消费总量下降不具备可操作性,评价结果也可能有失准确,因此本文利用IU 曲线评价

图2四川省1999-2008年建设占用耕地情况

EP n+1为第n+1个年份建设占用耕地数量;EPn 为第n 个年份

建设占用耕地数量;DF n+1为第n+1个年份的非农GDP 产值或

DF n 为第n 个年份的非农GDP 产值或固定资固定资产投资;

产投资。

该指标模型的优点是将环境压力指标与经济驱动力的各种可能组合给予合理定位,便于更好地分析脱钩的状态程度。3脱钩评价与结果分析3.1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年鉴》(2000-2009),《四川统计年鉴》(2000-2010)和《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9)。

3.1.1耕地数量指标。选用1999-2008年四川省年内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作为耕地占用压力指标。其中2000年的数据缺失,用年内国家建设占用耕地数量与个人建房占地数量之和来代替。图2为四川省建设占用耕地情况。

3.1.2经济发展指标。选取地区非农生产总值即二三产业产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作为经济增长动力因子指标。考虑到价格因素对四川省非农GDP 和固定资产投资变化的影响,分别运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数据进行处理,统一调整为1999年的可比价(表2)。3.2脱钩评价

由于耕地的消耗以及宏观政策的措施不可能及时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期。比较常用的消除滞后效应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选择比当期耕地占用数据推迟数年的G D P 数据做比对分析[8];另一种是将研究期划分开,用累计值消除滞后效应[9]。本文对研究期前十年(1988-1998)的四川省耕地面积与GDP 变化量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累计耕地减少量与G D P 的相关性比当年耕地减少量与G D P 的相关性高。因此选用第二种方法,考虑到四川省为西部大省,设滞后期为三年,将研究期划分为3期

2003-2005,2006-2008)进行计算。(2000-2002,

3.2.1物质消耗总量脱钩分析

总量评价模式是通过物质消耗总量与经济增长总量之间

图1脱钩程度坐标图

表2以1999年为基期的二三产业产值与固定资产投资额可比价

表1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脱钩程度定义

注:表中ΔEP 和ΔDF 分别表示建设占用耕地变化量和二三产业产值变化量,T 为脱钩弹性。

杨璐嘉等四川省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分析

方法对总量评价的结果做补充分析。

选取单位非农GDP 产值上的耕地占用量作为物质消耗强度指标IU ,以此与经济发展进行脱钩计算,计算结果见表5。

表中反映出耕地占用强度与非农GDP 之间从2003-2005年的强脱钩状态转化为2006-2008年的弱脱钩状态。单位非农产值的耕地占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程度逐渐弱化,说明土地单位能耗上升,建设占用耕地效率的提高速度并不快。结合总量脱钩计算的结果,四川省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由脱钩向耦合转变的趋势。3.3脱钩结果分析

一般来说,第三产业的地均产出高于第二产业,增加等量的非农GDP ,第三产业的用地需求相对和缓,因此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有助于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十五”期间,西部大开发战略初显成效,四川的经济结构发生转变,统计数据表明第一产业结构比例有所下降,第二产业平稳增长,而第三

在此之前产业快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接近40%。另外,

从土地存量较大,建设用地不需消耗大量耕地。因此,

2000-2002年到2003-2005年,四川省二三产业产值增长而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减少,二者呈现明显的脱钩状态。

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必然只增不减,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也无法改变这种趋势。2006年四

表32000-2008年四川省建设占用耕地与非农GDP 脱钩计算结果年份2000-20022003-20052006-2008建设占用耕地(公顷)

(亿元)非农GDP

脱钩指标脱钩率脱钩指数△EP △DF 1T

脱钩状态

33667.738058.894.18——————

23842.368401.902.840.680.32-9825.37343.01-6.86强脱钩

29328.949499.473.091.09-0.095486.581097.571.76扩张负脱钩

·31·

注:表中△DF1为非农GDP (即二三产业产值)的变化量

表42000-2008年四川省建设占用耕地与固定资产投资脱钩计算结果年份

建设占用耕地(公顷)固定资产投资(亿元)脱钩指标脱钩率脱钩指数△EP △DF 2T

脱钩状态

2000-200233667.733669.539.17——————

2003-200523842.363452.956.900.750.25-9825.37-216.584.94衰退脱钩

2006-200829328.943817.857.681.11-0.115486.58364.902.18扩张负脱钩

“十一五”规划提出工业强省战略,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川省力度,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显示这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和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高达60%以上。同时房价飙升对房地产业的拉动使得其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也急速扩张,但是建设用地效率却增幅平稳,没有太大突破。因此,2006-2008年,建设占用耕地压力的增加速度超过二三产业产值的增加速度,致使耕地占用与经济发展呈现耦合趋势。4结论和讨论4.1主要结论

4.1.1四川省1999-2008年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由脱钩的理想状态向耦合的非理想状态转变,尽管有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出台,建设占用耕地数量仍然逐年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耕地保护政策完全无效,而是因为快速的经济增长、城镇化进程和人口扩张必然需要占用耕地搞建设,再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短期内也无法阻碍这种社会发展趋势。

4.1.2固定资产投资对建设占用耕地的驱动作用强于非农GDP 增长,说明当前四川省经济结构尚不合理,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资源消耗压力过大,有产能过剩的风险。4.1.3IU 评价反映的是土地单位能耗问题,在四川省脱钩状态的转变过程中,土地单位能耗增大,说明建设用地效率对实现脱钩起着重要作用。要想达到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不仅需要强制的耕地保护政策,还须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同时通过产业升级、提高技术进步贡献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从而提高建设用地效率,降低单位能耗,即减少单位非农产值上的耕地占用量。

4.2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4.2.1脱钩理论只是对指标间的相关性做定性分析,传达的是一种混合信息,缺乏对两者相关性更细致的量化分析,需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等因素深入探讨。

4.2.2经济发展过程中,耕地占用的效益更多的体现在非农GDP 的增长方面,但建设占用耕地变化是一个复杂过程,并非由非农GDP 增长直接引起,而且建设占用不仅仅是占用耕地,因此如何有效地量化剔除其它因素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1]李秀彬,中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04):329~333.[2]毛振强,左玉强. 土地投入对中国第二三产业发展贡献的定量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7,21(3):59~63.[3]曲福田,吴丽梅. 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及验

26(05):61~67.证[J].资源科学.2004(09),

[4]杜红亮,陈百明. 基于脱钩分析方法的建设占用耕地合理性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4):52~58.[5]钟太洋,黄贤金,王柏源. 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的脱钩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01):18~31.

[6]OECD. Decoupling:A Conceptual Overview[Z].Pairs,2001.

[7]Petri Tapio. Towards a theory of decoupling:degrees of decoupling in the EU and case of road traffic in Finland between 1970and 2001[J].Transport Policy,2005,(12):137~151. [8]宋伟,陈百明,陈曦炜. 常熟市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脱钩(decou-pling) 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09):1532~1540.[9]杨克,陈百明,宋伟. 河北省耕地占用与GDP 增长的脱钩分析[J].资源科学.2009,31(11):1940~1946.[10]邓华,段宁“. 脱钩”评价模式及其对循环经济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06):44~47.作者简介:杨璐嘉(1986~),女,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与资源经济。

(2011-04-09收稿刘晓佳编辑)

注:表中△DF2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变化量

表52000-2008年四川省单位非农产值的耕地占用量与非农GDP 脱钩计算结果

年份2000-20022003-20052006-20081252.501845.66922.2097

)(公亩/亿元

8058.898401.909499.47

非农GDP (亿元)

0.160.100.10

脱钩指标

—0.650.96

脱钩率

—0.350.04

脱钩指数

—-406.8476.55

△IU

—343.011097.57

△DF

—-7.630.69

T

强脱钩弱脱钩—

脱钩状态注:表中△IU 为单位非农GDP 上耕地占用量(耕地占用强度)的变化量。由于使用公顷/亿元做为IU 指标单位使得脱钩指标数值过小,故这里采用公亩/亿元作为IU 指标单位,不影响计算结果。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1No.4

文章编号:1003-7853(2011)04-0029-03

TERRITORY &NATURAL RESOURCES STUDY

中图分类号:F301.24

·29·

文献标识码:A

四川省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分析

四川成都杨璐嘉,李建强,梅卫威,朱涛(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611134)

摘要:为分析四川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扩张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基于脱钩理论的评价模式,加入建设占用耕地的强度评价。对

二者的关系从脱四川省的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分别进行总量脱钩评价和消耗强度脱钩评价,得出四川省在1999-2008年间,

钩状态转向耦合状态。分析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提高建设用地效率对于实现脱钩有重要作用,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是实现脱钩的重要手段。关键词:四川省;建设占用耕地;脱钩;经济发展

Study on the Decoupling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Occupation by 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Sichuan Province

YANG Lu-jia et al (College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huan 611134, China )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was to explore the de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occupation by construction and e -conomic development in Sichuan province. Evaluation was made by two decoupling analysis method (IUcurve and Gross Metho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cultivated land occupation by 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decoupling to coupling among 1999-2008in Sichuan province, and it was important to achieve strong decoupling economic growth from construction land use by bridling construc -tion land scale and raising the efficiency of construction land use.

Key words:Sichuan province; cultivated land occupation by construction; decoupl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1引言

李秀彬[1]研究提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耕地资源的变化。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灾毁耕地、生态退耕、建设占用和农业结构调整。但由于生态退耕的总体规模有限,农业结构调整近几年已趋于平稳,建设占用就成为耕地数量下降的最主要途径,即经济增长导致的耕地占用在耕地流

左玉强[2]利用全国层面的数据失中将起到主要作用。毛振强,

分析表明建设用地与非农产业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曲福田,吴丽梅[3]对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两者存在类似库兹涅茨曲线型的倒U 型关系。这些研究多运用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的方法探讨过去某一时期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其研究结论多为过去某一阶段趋势的定性或定量描述,难以用来分析、预测和监测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实时变化,不利于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深入认

近年来不少学者将识以及今后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鉴于此,

“脱钩”理论引入到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如分析耕地占用与GDP 增长的脱钩问题[4],分析经济

[5]

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之间的关系。已有研究使用的各种“脱钩”评价都是基于耕地或者建设用地的变化总量与经济增长总量的关系研究。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加入建设占用耕地的强度评价,对四川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脱钩加以分析,试图用耕地占用强度的脱钩对耕地占用总量的脱钩进行补充说明。2脱钩理论框架2.1脱钩理论

“脱钩(Decoupling )”一词源于物理学领域,意为具有响应关系的两个或多个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再存在。随后,经

[6]

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将脱钩概念应用于农业政策领域分析农业政策与贸易和市场均衡之间的相互关系,定义为经济增长与环境冲击耦合关系的破裂。后来脱钩理论被资源环境学者引入环境领域,并建立了一套基于驱动力—环境压力—环境状态等层面(DSR )的指标体系,用以测度经济发展与物质消耗投入及环境压力之间的“脱钩”状况,并进一步提出了相

对脱钩(Relative decoupling )与绝对脱钩(Absolute decoupling )的

[7]

概念。Petri Tapio 在研究1970~2001年间欧盟15国的交通业能源及二氧化碳的脱钩级别时将脱钩状态进一步细分为弱脱钩、强脱钩、弱负脱钩、强负脱钩、扩张负脱钩、扩张连接、衰退

推动了脱钩指标构建的科学脱钩与衰退连接等八大类(图1) ,

性与完整性。

目前,西方主流的脱钩评价模式有两种:(1)物质消耗总量与经济增长总量关系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序列下比较研究经济总量的变化方向、幅度与物质消耗总量变化之间的关系;(2)物质消耗强度的IU 曲线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序列下比较物质利用强度(Intensity of use) 的变化关系。本文结合以上两种脱钩评价模式对四川省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加以分析。2.2脱钩指标与模型

脱钩用来形容阻断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联系或者说使两者的变化速度不同步。当GDP 增长快于环境污染物增长时称为相对脱钩,GDP 增长而环境污染物为零或负增长时则称之为绝对脱钩。具体的测度用脱钩指数,通过计算该指数可以对脱钩程度进行评价。脱钩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EP/DF)n+1

I=1-(1)

n 式中I 为脱钩指数;EP 为环境负荷指标的指标值;DF 为

没有脱钩发生;当I>0时,有脱钩经济驱动力指标。当I

(EP/DF)n+1

发生,I 的最大值为1,此时资源环境压力为零。其中

n 为脱钩率,主要反映的是驱动力与压力在同一时期的增长弹性变化情况。

依据Tapio 等人的思路,以0.8和1.2的弹性值作为划分脱钩状态的临界值,采用建设占用耕地量衡量耕地占用负荷指标EP ,采用非农GDP 产值和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经济增长指标DF 。构建如下模型定义脱钩程度:

(EPn+1-EP n )/EPn

T n+1=(2)

n+1n n

式中n 为第n 个年份;T n+1为第n+1个年份的脱钩弹性;

·30·

杨璐嘉等四川省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分析

的“耦合”与“脱钩”变化,反映经济增长过程中对物质消耗的依赖程度。通过进一步计算,得出四川省各期耕地消耗量变化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脱钩关系,数据整非农GDP 年增长量、

理及结果见表3、表4。

计算结果可以看出,近年来四川省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从脱钩状态转变为耦合状态。从2000-2002年到2003-2005年,耕地占用变化量为-9825.37公顷,非农GDP 变化量为343.0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变化量为-216.58亿元,与2000-2002年相比,2003-2005年间经济有所增长而耕地占用压力变小,且脱钩弹性分别为-6.86和4.94,故判断脱钩状态分别为强脱钩和衰退脱钩。从2003-2005年到2006-2008年,耕地占用变化量为5486.58公顷,非农GDP 变化量为1097.5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变化量为364.90亿元,建设占用耕地对非农GDP 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脱钩弹性分别为1.76和2.18,说明

2006-2008年间经济大幅增长,但由于建与2003-2005年相比,

设占用耕地压力增长更多,因此2006-2008年没有发生脱钩,均属于扩张负脱钩状态,表明建设占用耕地与非农GDP 产值的相关性随着经济发展变得越来越明显。

总体上来看,四川省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之间在2005年之前都处于明显的脱钩状态,而2005年之后转向扩张

其中,负脱钩状态,呈现从理想状态向非理想状态过渡的趋势。

建设占用耕地相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脱钩程度低于建设占用耕地相对于非农GDP 的脱钩程度,说明当前阶段固定资产对建设占用耕地的驱动作用要强于非农GDP 增长。3.2.2物质消耗强度脱钩分析

物质消耗强度(IU 曲线)的脱钩评价是从单位GDP 与环境压力的相关性角度考察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在评价脱钩对实际资源消费的影响效果方面较总量评价法更具优势。虽然利用IU 曲线评价脱钩存在一定的缺陷[10],但是不能忽视其评价作用,IU 曲线评价体现了“脱钩”的内在机理,更利于使用统计数据进行脱钩的分析研究。现阶段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后期,短期内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能源消费总量下降不具备可操作性,评价结果也可能有失准确,因此本文利用IU 曲线评价

图2四川省1999-2008年建设占用耕地情况

EP n+1为第n+1个年份建设占用耕地数量;EPn 为第n 个年份

建设占用耕地数量;DF n+1为第n+1个年份的非农GDP 产值或

DF n 为第n 个年份的非农GDP 产值或固定资固定资产投资;

产投资。

该指标模型的优点是将环境压力指标与经济驱动力的各种可能组合给予合理定位,便于更好地分析脱钩的状态程度。3脱钩评价与结果分析3.1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年鉴》(2000-2009),《四川统计年鉴》(2000-2010)和《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9)。

3.1.1耕地数量指标。选用1999-2008年四川省年内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作为耕地占用压力指标。其中2000年的数据缺失,用年内国家建设占用耕地数量与个人建房占地数量之和来代替。图2为四川省建设占用耕地情况。

3.1.2经济发展指标。选取地区非农生产总值即二三产业产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作为经济增长动力因子指标。考虑到价格因素对四川省非农GDP 和固定资产投资变化的影响,分别运用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数据进行处理,统一调整为1999年的可比价(表2)。3.2脱钩评价

由于耕地的消耗以及宏观政策的措施不可能及时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期。比较常用的消除滞后效应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选择比当期耕地占用数据推迟数年的G D P 数据做比对分析[8];另一种是将研究期划分开,用累计值消除滞后效应[9]。本文对研究期前十年(1988-1998)的四川省耕地面积与GDP 变化量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累计耕地减少量与G D P 的相关性比当年耕地减少量与G D P 的相关性高。因此选用第二种方法,考虑到四川省为西部大省,设滞后期为三年,将研究期划分为3期

2003-2005,2006-2008)进行计算。(2000-2002,

3.2.1物质消耗总量脱钩分析

总量评价模式是通过物质消耗总量与经济增长总量之间

图1脱钩程度坐标图

表2以1999年为基期的二三产业产值与固定资产投资额可比价

表1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脱钩程度定义

注:表中ΔEP 和ΔDF 分别表示建设占用耕地变化量和二三产业产值变化量,T 为脱钩弹性。

杨璐嘉等四川省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分析

方法对总量评价的结果做补充分析。

选取单位非农GDP 产值上的耕地占用量作为物质消耗强度指标IU ,以此与经济发展进行脱钩计算,计算结果见表5。

表中反映出耕地占用强度与非农GDP 之间从2003-2005年的强脱钩状态转化为2006-2008年的弱脱钩状态。单位非农产值的耕地占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程度逐渐弱化,说明土地单位能耗上升,建设占用耕地效率的提高速度并不快。结合总量脱钩计算的结果,四川省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由脱钩向耦合转变的趋势。3.3脱钩结果分析

一般来说,第三产业的地均产出高于第二产业,增加等量的非农GDP ,第三产业的用地需求相对和缓,因此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有助于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十五”期间,西部大开发战略初显成效,四川的经济结构发生转变,统计数据表明第一产业结构比例有所下降,第二产业平稳增长,而第三

在此之前产业快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接近40%。另外,

从土地存量较大,建设用地不需消耗大量耕地。因此,

2000-2002年到2003-2005年,四川省二三产业产值增长而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减少,二者呈现明显的脱钩状态。

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必然只增不减,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也无法改变这种趋势。2006年四

表32000-2008年四川省建设占用耕地与非农GDP 脱钩计算结果年份2000-20022003-20052006-2008建设占用耕地(公顷)

(亿元)非农GDP

脱钩指标脱钩率脱钩指数△EP △DF 1T

脱钩状态

33667.738058.894.18——————

23842.368401.902.840.680.32-9825.37343.01-6.86强脱钩

29328.949499.473.091.09-0.095486.581097.571.76扩张负脱钩

·31·

注:表中△DF1为非农GDP (即二三产业产值)的变化量

表42000-2008年四川省建设占用耕地与固定资产投资脱钩计算结果年份

建设占用耕地(公顷)固定资产投资(亿元)脱钩指标脱钩率脱钩指数△EP △DF 2T

脱钩状态

2000-200233667.733669.539.17——————

2003-200523842.363452.956.900.750.25-9825.37-216.584.94衰退脱钩

2006-200829328.943817.857.681.11-0.115486.58364.902.18扩张负脱钩

“十一五”规划提出工业强省战略,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川省力度,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显示这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和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高达60%以上。同时房价飙升对房地产业的拉动使得其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也急速扩张,但是建设用地效率却增幅平稳,没有太大突破。因此,2006-2008年,建设占用耕地压力的增加速度超过二三产业产值的增加速度,致使耕地占用与经济发展呈现耦合趋势。4结论和讨论4.1主要结论

4.1.1四川省1999-2008年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由脱钩的理想状态向耦合的非理想状态转变,尽管有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出台,建设占用耕地数量仍然逐年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耕地保护政策完全无效,而是因为快速的经济增长、城镇化进程和人口扩张必然需要占用耕地搞建设,再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短期内也无法阻碍这种社会发展趋势。

4.1.2固定资产投资对建设占用耕地的驱动作用强于非农GDP 增长,说明当前四川省经济结构尚不合理,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资源消耗压力过大,有产能过剩的风险。4.1.3IU 评价反映的是土地单位能耗问题,在四川省脱钩状态的转变过程中,土地单位能耗增大,说明建设用地效率对实现脱钩起着重要作用。要想达到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不仅需要强制的耕地保护政策,还须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同时通过产业升级、提高技术进步贡献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从而提高建设用地效率,降低单位能耗,即减少单位非农产值上的耕地占用量。

4.2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4.2.1脱钩理论只是对指标间的相关性做定性分析,传达的是一种混合信息,缺乏对两者相关性更细致的量化分析,需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等因素深入探讨。

4.2.2经济发展过程中,耕地占用的效益更多的体现在非农GDP 的增长方面,但建设占用耕地变化是一个复杂过程,并非由非农GDP 增长直接引起,而且建设占用不仅仅是占用耕地,因此如何有效地量化剔除其它因素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1]李秀彬,中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04):329~333.[2]毛振强,左玉强. 土地投入对中国第二三产业发展贡献的定量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7,21(3):59~63.[3]曲福田,吴丽梅. 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及验

26(05):61~67.证[J].资源科学.2004(09),

[4]杜红亮,陈百明. 基于脱钩分析方法的建设占用耕地合理性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4):52~58.[5]钟太洋,黄贤金,王柏源. 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的脱钩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01):18~31.

[6]OECD. Decoupling:A Conceptual Overview[Z].Pairs,2001.

[7]Petri Tapio. Towards a theory of decoupling:degrees of decoupling in the EU and case of road traffic in Finland between 1970and 2001[J].Transport Policy,2005,(12):137~151. [8]宋伟,陈百明,陈曦炜. 常熟市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脱钩(decou-pling) 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09):1532~1540.[9]杨克,陈百明,宋伟. 河北省耕地占用与GDP 增长的脱钩分析[J].资源科学.2009,31(11):1940~1946.[10]邓华,段宁“. 脱钩”评价模式及其对循环经济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06):44~47.作者简介:杨璐嘉(1986~),女,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与资源经济。

(2011-04-09收稿刘晓佳编辑)

注:表中△DF2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变化量

表52000-2008年四川省单位非农产值的耕地占用量与非农GDP 脱钩计算结果

年份2000-20022003-20052006-20081252.501845.66922.2097

)(公亩/亿元

8058.898401.909499.47

非农GDP (亿元)

0.160.100.10

脱钩指标

—0.650.96

脱钩率

—0.350.04

脱钩指数

—-406.8476.55

△IU

—343.011097.57

△DF

—-7.630.69

T

强脱钩弱脱钩—

脱钩状态注:表中△IU 为单位非农GDP 上耕地占用量(耕地占用强度)的变化量。由于使用公顷/亿元做为IU 指标单位使得脱钩指标数值过小,故这里采用公亩/亿元作为IU 指标单位,不影响计算结果。


相关文章

  • 水库淹没范围
  • 11 水库淹没处理及工程永久占地 11.1 淹没处理范围及实物指标 11.1.1 水库区地理位置,淹没涉及地区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概况 水库区位于米易县攀莲镇水塘村二社和青皮村二社.据统计,该镇现有人口2298户.13436人:现有耕地面积 ...查看


  • 农业补贴政策面临调整"拐点"
  • 作者: 甘肃科技报 2012年19期 A边际效益下滑刺激作用渐缓 在今年春灌的时候,陕西省农业大县蒲城的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孙镇焦庄村六组的种粮大户王理才种了30亩地,其中16亩是自家的责任田.他告诉记者,不计人工费,现在一季小麦 ...查看


  • 四川省-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
  • 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9年12月10日 <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已由四川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2次会议于1999年12月10日 ...查看


  • 四川省土地管理暂行条例
  •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单位) 19820811(颁布时间) 19820811(实施时间) 19870702(失效时间) 四川省土地管理暂行条例 (1982年8月11日四川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查看


  • 四川省土地管理办法
  • 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1995) <四川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修正案>已由四川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于1995年6月2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 ...查看


  • 最新四川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全文
  • 四川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省各级人民政府必须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的方针,全面规划,加强管理, ...查看


  • 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政策性建议
  • 作者:保护耕地问题专题调研组 中国土地科学 1997年12期 编者按:针对我国人口增加而耕地减少的矛盾日益尖锐,耕地问题已成为长期制约农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重要因素的严峻现实,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将保护耕地问题作为1996年的重点调研课题.该 ...查看


  • 河南省耕地变化及其人文驱动力研究
  • 第14卷第4期2007年8月水土保持研究 Research of So il and Water Co nserv atio n Vo l. 14 No. 4A ug. , 2007 河南省耕地变化及其人文驱动力研究 张桂宾, 王安周, 耿 ...查看


  • 土地经济学论文
  •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姓名:范国平 班级:10土管01班 摘要: 研究目的: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研究方法: 系统分析.研究结果:在保护环境与后代利益的前提下,合理充分地利用每一寸土地.研究结论: 为调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