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娴都市文学创作中的香港特色

张小娴都市文学创作中的香港特色

张小娴,继亦舒之后香港最受欢迎的言情作家。其作品深受港台、大陆及东南亚年轻人的喜爱。她并非美女,但她性格感性、童真,让人觉得轻松、愉悦。将其和冷调的亦舒相比,则更让人有种冬日里的阳光之感。有人称“看亦舒应在盛夏,看小娴则就在冬天”。她的书,是年青人消闲的理想书籍,文章短小,语言犀利,视觉独特,令人回味。

张小娴既然是言情作家,作品当然离不开爱情。她笔下的一个个都市爱情作品,从创作风格到内容,无一不透出“港式风味”。殖民地时期英国对香港和香港的中文文学实行“三不政策”,即不提倡、不承认、不给任何资源,放任香港文学自生自灭。加之早期的香港政府没有为香港订立长远的文化政策,使香港文学拥有相对较大的自由度。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开放的文化环境以及发达的商品经济,对张小娴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影响,使她的作品带有很明显的香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标题

不同于其他言情作家充满诗意的标题(如琼瑶的《在水一方》、《碧云天》;李碧华的《胭脂扣》、《泼墨》等等),张小娴的作品标题是标新立异的。如面包树系列中的《三个A cup 的女人》这一个中西结合的标题,在内地几乎是看不到的。这就得归因于她所处的环境了。众所周知,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但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就受英国的统治,它本身就是一个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在这一环境影响下,张小娴会使用这样的标题并不奇怪。

二、语言

在张小娴早期的作品中,不难发现有广东话的存在。就拿她早期的一部作品《三个A cup的女人》来说吧,“有钱太”、“原子笔”、“收档”、“按挚”等等字眼都包含有港式腔调。后来她的作品进入了大陆市场,受到大陆年轻人的喜爱,她的作品就不仅仅是写给香港人看了,所以后期作品很难看到上述的情况出现。除了使用香港本土语言写作之外,张小娴写作语言还有另一个特点——富有哲理性。她的话经常让读者产生似乎溢于自己内心的错觉,自己不知道如何表达,或者来不及说的话,全让张小娴说出来了,而且直中内心。在开放的环境下,她敢想也敢写。

三、人物塑造

在张小娴的作品中,她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红尘男女。对于男主人公,她突出了男人共性。“把男人写到骨子里”。如“他有时像留着两行鼻涕的小孩子,你很想爱抚他;有时他又像留着两条口水的野兽,你很想掴他两巴掌”;“邪恶和无辜的表情,可以同时出现在一个男人的脸上,你不知道应该恨他还是原谅他”,突出了男人的双重性。

但是,在张的作品中体现更多的还是对女性的关注,表现出一种更为女性化的同情、理解和宽容,更多一份女性的细致和关怀。张小娴在思考个体生命价值的同时,其笔下的女性不再是传统的追求嫁入豪门者,女性不再那么依附男性和婚姻,她们能够摆脱依附性而逐渐变化和成长。比如在《那年的梦想》中,夏心桔被自己的好姐妹和男朋友背叛,但是在极大的悲痛中仍然努力拼搏做好自己的工作,最后成为了“香港最红的一把声音”。她笔下的女性大多是自强自立的人,在电视台中、在商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即便没有男人,他们也能骄傲地进步蜕变。

张小娴笔下的男男女女都是努力求生者,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她用梦幻式的笔墨揉入现

实生活,将平凡的故事写得引人入胜。在她的爱情故事里,有第三者、失恋者、暗恋者,充满了港式男男女女的情感纠葛。在《CHANNEL A》系列中,张认为人生就像一个又一个怪圈,彼此缠缠绕绕,错综复杂。住在你楼下的,就是你爱怜的人;你爱上的是爱上了别人的女朋友的第三者;两对男女合住在一起,其中一对的男人却跟另一对的女人私奔,你暗恋着一个人,那人却暗恋别人;你跟妻子坐飞机,却遇到抱着你孩子的情人……似乎是乱七八糟,却反映出现代都市男女对爱情的彷徨、混乱,男女双方都面对着众多的选择并随时改变着自己的选择。都市青年总是不断地去爱和放弃爱,总是有着复杂的情感和意想不到的结局。张小娴说过“我生于香港,人们都说香港是一个人与人之间很疏离和冷漠的城市。是的,在这里的人不容易说‘我爱你’,不会对陌生人很热情,脚步也总是很匆忙”。这些都在她的小说中有所体现,游颖和常石海两人相恋七年,明明深爱对方、也很在乎对方,却从来没有跟对方说过一句“我爱你”,因为他们都怕输。虽然很想说出爱,但是怕“先说出来的人就处在下风”,让他们自己在爱情的角力中变得被动。她写出了香港青年男女在爱情中迷茫与矛盾的心理。

张的小说让很多人都深有感触,然而,不管怎么说,都市小说只是供人娱乐消闲的读物,难登大雅之堂。自亦舒之后,香港已经没有专业作家,张小娴写书也只是业余的爱好使然。专业作家难以生存,这样的环境下,作品想要谋求出路,只能越发向商业性靠拢。受欢迎的小说可以改编成电影戏剧搬上荧幕或者舞台,越发地商业化。张小娴的小说《面包树上的女人》也在2013年改编成了舞台剧上演,收益颇丰。面对香港通俗文学的商业性发展,我想大陆也可以从中学习借鉴,让文化作品更好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张小娴都市文学创作中的香港特色

张小娴,继亦舒之后香港最受欢迎的言情作家。其作品深受港台、大陆及东南亚年轻人的喜爱。她并非美女,但她性格感性、童真,让人觉得轻松、愉悦。将其和冷调的亦舒相比,则更让人有种冬日里的阳光之感。有人称“看亦舒应在盛夏,看小娴则就在冬天”。她的书,是年青人消闲的理想书籍,文章短小,语言犀利,视觉独特,令人回味。

张小娴既然是言情作家,作品当然离不开爱情。她笔下的一个个都市爱情作品,从创作风格到内容,无一不透出“港式风味”。殖民地时期英国对香港和香港的中文文学实行“三不政策”,即不提倡、不承认、不给任何资源,放任香港文学自生自灭。加之早期的香港政府没有为香港订立长远的文化政策,使香港文学拥有相对较大的自由度。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开放的文化环境以及发达的商品经济,对张小娴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影响,使她的作品带有很明显的香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标题

不同于其他言情作家充满诗意的标题(如琼瑶的《在水一方》、《碧云天》;李碧华的《胭脂扣》、《泼墨》等等),张小娴的作品标题是标新立异的。如面包树系列中的《三个A cup 的女人》这一个中西结合的标题,在内地几乎是看不到的。这就得归因于她所处的环境了。众所周知,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但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就受英国的统治,它本身就是一个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在这一环境影响下,张小娴会使用这样的标题并不奇怪。

二、语言

在张小娴早期的作品中,不难发现有广东话的存在。就拿她早期的一部作品《三个A cup的女人》来说吧,“有钱太”、“原子笔”、“收档”、“按挚”等等字眼都包含有港式腔调。后来她的作品进入了大陆市场,受到大陆年轻人的喜爱,她的作品就不仅仅是写给香港人看了,所以后期作品很难看到上述的情况出现。除了使用香港本土语言写作之外,张小娴写作语言还有另一个特点——富有哲理性。她的话经常让读者产生似乎溢于自己内心的错觉,自己不知道如何表达,或者来不及说的话,全让张小娴说出来了,而且直中内心。在开放的环境下,她敢想也敢写。

三、人物塑造

在张小娴的作品中,她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红尘男女。对于男主人公,她突出了男人共性。“把男人写到骨子里”。如“他有时像留着两行鼻涕的小孩子,你很想爱抚他;有时他又像留着两条口水的野兽,你很想掴他两巴掌”;“邪恶和无辜的表情,可以同时出现在一个男人的脸上,你不知道应该恨他还是原谅他”,突出了男人的双重性。

但是,在张的作品中体现更多的还是对女性的关注,表现出一种更为女性化的同情、理解和宽容,更多一份女性的细致和关怀。张小娴在思考个体生命价值的同时,其笔下的女性不再是传统的追求嫁入豪门者,女性不再那么依附男性和婚姻,她们能够摆脱依附性而逐渐变化和成长。比如在《那年的梦想》中,夏心桔被自己的好姐妹和男朋友背叛,但是在极大的悲痛中仍然努力拼搏做好自己的工作,最后成为了“香港最红的一把声音”。她笔下的女性大多是自强自立的人,在电视台中、在商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即便没有男人,他们也能骄傲地进步蜕变。

张小娴笔下的男男女女都是努力求生者,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她用梦幻式的笔墨揉入现

实生活,将平凡的故事写得引人入胜。在她的爱情故事里,有第三者、失恋者、暗恋者,充满了港式男男女女的情感纠葛。在《CHANNEL A》系列中,张认为人生就像一个又一个怪圈,彼此缠缠绕绕,错综复杂。住在你楼下的,就是你爱怜的人;你爱上的是爱上了别人的女朋友的第三者;两对男女合住在一起,其中一对的男人却跟另一对的女人私奔,你暗恋着一个人,那人却暗恋别人;你跟妻子坐飞机,却遇到抱着你孩子的情人……似乎是乱七八糟,却反映出现代都市男女对爱情的彷徨、混乱,男女双方都面对着众多的选择并随时改变着自己的选择。都市青年总是不断地去爱和放弃爱,总是有着复杂的情感和意想不到的结局。张小娴说过“我生于香港,人们都说香港是一个人与人之间很疏离和冷漠的城市。是的,在这里的人不容易说‘我爱你’,不会对陌生人很热情,脚步也总是很匆忙”。这些都在她的小说中有所体现,游颖和常石海两人相恋七年,明明深爱对方、也很在乎对方,却从来没有跟对方说过一句“我爱你”,因为他们都怕输。虽然很想说出爱,但是怕“先说出来的人就处在下风”,让他们自己在爱情的角力中变得被动。她写出了香港青年男女在爱情中迷茫与矛盾的心理。

张的小说让很多人都深有感触,然而,不管怎么说,都市小说只是供人娱乐消闲的读物,难登大雅之堂。自亦舒之后,香港已经没有专业作家,张小娴写书也只是业余的爱好使然。专业作家难以生存,这样的环境下,作品想要谋求出路,只能越发向商业性靠拢。受欢迎的小说可以改编成电影戏剧搬上荧幕或者舞台,越发地商业化。张小娴的小说《面包树上的女人》也在2013年改编成了舞台剧上演,收益颇丰。面对香港通俗文学的商业性发展,我想大陆也可以从中学习借鉴,让文化作品更好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相关文章

  • 网络小说家张小娴简介
  • 张小娴 张小娴,1967年11月3日出生于香港,香港女作家,毕业于香港浸会大学.1993年为<明报>撰写"娴言娴语"专栏文章.1994年于<明报>连载都市小说<面包树上的女人>而出   ...查看


  • [世界新闻报]采访:张小娴现实比小说更精彩
  • 张小娴是香港著名的畅销言情小说作家.她早年曾在香港无线电视台做过编剧.1993年,她在为香港<明报>撰写文章时,得到当时的<明报>主编金庸的赏识,金庸请张小娴在<明报>上先后开设了<娴言娴语> ...查看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07-3-21 20:36:44 ·点击:2420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号:021410B 二.编写说明 本课程教学大纲是在高等院校中文本科教学目标基 ...查看


  • 香港言情小说家-倪亦舒
  • ●●● ●●● 女作家亦舒参考资料 一.亦舒简介 亦舒,原名倪亦舒. 香港的通俗文学中,亦舒与倪匡.金庸被并称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金庸创作流行武侠小说,倪匡创作流行科幻小说,亦舒创"流行"言情小说 ...查看


  • 吴福辉:中国左翼文学.京海派文学及其在当下的意义
  • 中国左翼文学.京海派文学及其在当下的意义 吴福辉 20世纪的中国,在不断地追寻自己的民族国家文学的现代完型中,将要走完这100年.这种文学的形成,因为一直是与中国的革命运动相生相伴的,激进的左翼文学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受到相当的重视,成为研 ...查看


  • 浅析王家卫电影的主题与风格
  • 浅析王家卫电影的主题与风格 内容摘要:王家卫的电影凭借其非常出色的艺术风格,如独白.碎片式叙述结构以及对时间空间的迷恋,在表现中敏锐地勾勒出现代都市人的精神气质,成功地塑造了王氏的影视艺术风格.作品中拒绝与被拒绝.漂泊无根以及总是在塑造被遗 ...查看


  • 近现代及当代文学
  • 近现代及当代文学 五四时期文学社团 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4日成立于北京,1932年解体.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成立的第一个纯文学社团,也是<新青年>后第一个主张文学革命的团体.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茅盾等12人,会 ...查看


  • 现当代文学论文选读
  • 现当代文学论文选读(一) 文 章 标 题 名 称 著 者 批判声浪强烈冲击文学批评现状 贺绍俊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需要真正的学理批评 --为炮制悼词者出示红牌:致葛红兵 红孩 爱国.性压抑......与文学 --致葛红......兵先生的公开 ...查看


  • 关于香港文学的源流
  • 作者:袁良骏 文学评论 1997年07期 内容提要:几十年来,香港学界大都认为香港新文学始于1928年,但本文作者发现,早在1924年创办的<英华青年>季刊,应是香港新文学的真正的滥觞.本文对季刊的主要作品进行了简要分析,指出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