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科技发展

中国近代科技发展

1955年,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汤非凡等,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并对其生物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将争论了半个世纪的沙眼病毒病原学假说予以证实。

* 1959年,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

* 1960年,物理学家王淦昌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该粒子是带奇异数的荷电重子的反粒子。

*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1965年,中科院生物化学所王应睐领导的研究小组,与北京大学等单位合作,经过6年多的艰苦工作,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 1966年,我国第一颗地对地核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 1970年,我国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1972年,在水稻育种方面,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袁隆平为首的科技人员育成中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1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1号B”;1973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二号”。

* 1978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吴汝康等,在云南省禄丰县石灰坝,发现了世界第一个腊玛古猿头骨化石。

* 1980年,南京大学冯端院士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聚片多筹的倍频增强效应,使激光倍频增强效应提高数十倍,为功能材料中利用缺陷开创了新的途径。

* 1981年,中科院生物化学所王应睐等,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 1983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I,运算速度每秒1亿次。

* 1985年,北京大学教授王选领导的团队研制成功计算机-激光汉字编排系统和全数字仿真计算机系统。

* 1987年,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赵忠贤领导的科研小组发现起始转变温度超过100k的超导体。

* 1993年,中科院计算所和曙光公司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全对称的多处理机—曙光一号并行机。曙光1000是我国第一台实际运算速度超过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的并行机。

* 1999年,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的科研人员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测序任务,获得一大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人类重要功能基因。

* 2003年,清华大学核研院研制的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实现72小时满功率发电运行。

* 2003年,军事医学科学院贺福初提出并牵头组织了“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该计划是第一个人类组织/器官的蛋白组计划,我国科学家承担了30%以上的研究任务。

* 2006年,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吴文俊院士领导的课题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创立和发展

了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方法和用机器求解方程的方法。

* 2006年,南京大学闵乃本院士领导的课题组,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建立了介电材料超晶格的理论体系,将半导体超晶格的概念扩展到介电体。

* 2006年,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分析粲粒子J/ψ衰变到1个光子和3个介子的过程中,北京谱仪国际合作组观测到一个新粒子。该新粒子质量约为1835兆电子伏特,寿命约为10~23秒。

* 2008年,我国3名航天员首次成功实施空间出舱活动和空间科学实验

1958年6月13日,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开始正式运转,热功率为1万千瓦,主要用途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制造同位素;同年8月30日,中国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回旋加速器建成。这两项成就标志着我国跨进原子能时代。

1959年9月26日,中国石油勘探队在地址学家李四光、黄汲清等人的领导下,在东北松辽盆地陆相沉积中找到了工业性油流。时值国庆10周年,所以这个油田以“大庆”命名。大庆油田的发现,打破了中国是“贫油国”的论调。

1960年3月,物理学家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把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1961年5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的朱洗,成功利用人工单性繁殖的方法获得母蟾蜍。用单性生殖获得“无父”和“无外祖父”的蟾蜍,这是世界首例。

1963年1月2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外科医生成功施行了一次世界医学界少见的手术——把一只从腕部被完全轧断的右手重新连接起来。这种“前臂完全性创伤性断肢再植手术”在国内是第一次施行成功。

1963年7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野外考察队在陕西蓝田县发掘出一个保存非常完好的猿人下颌骨化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中国在原子弹理论、结构设计,以及各种零部件、组件、引爆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制造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1965年,由钮经义、龚岳亭、邹承鲁、邢其毅、汪猷等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蛋白——结晶牛胰岛素。

1966年5月,中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素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素数的乘积”(即“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该证明结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新疆罗布泊空爆成功,这次试验是中国继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69年,中国研制成具有独特

疗效的抗菌素――“庆大霉素”,这是我国独立自主研制成功的一种广谱抗生素。

1970年4月24日,中国发射首枚地球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12月25日,中国葛洲坝一期工程开工,1988年底整个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是举世瞩目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出口,能发挥发电、航运、泄洪、灌溉等多种效益。

1972年7月30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发掘湖南长沙东郊的马王堆汉墓一号墓时,发现了一具2,100多年的女尸,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结蒂组织尚有弹性,与新鲜尸体相似,堪称防腐学上的奇迹。马王堆共有三座汉墓,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1976年,“南优二号”大面积推广后,全国粮食总产量比1965年增长47.2%。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让我国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粮食问题。

1974年3月,陕西临潼县晏寨乡西扬村村民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打井时,意外地发现了许多碎陶人,经考古工作者探测,这是一个长方形的秦代兵马俑坑,为秦始皇陵的陪葬坑。

1975年7月,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建成。

1975年11月,搭载了“尖兵一号”卫星的长征火箭,从酒泉发射场起飞,并于3天后回收成功。此次发射回收式地球卫星获得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1979年7月,在北大汉宇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室的计算机房里,王选等人用自己研制的照排系统,一次成版地输出一张由各种大小字体组成、版面布局复杂的报纸,这是首张用激光照排机输出的中文报纸。这项成果为汉字告别铅字印刷开辟了通畅大道,被誉为中国印刷技术的再次革命。

1980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广汉县联合,首次大面积发掘三星堆遗址,发掘面积1225平方米,揭露出大面积的房屋基址。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到5000年前,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1980年5月18日,我国“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表明我国导弹技术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1981年11月2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王德宝教授等科学家,人工合成了完整的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转移核 糖核酸(tRNA)。

1983年12月22日,我国第一台

每秒钟运算1亿次以上的计算机——“银河”巨型机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在长沙研制成功。

1984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侯先光研究员在云南澄江县帽天山首次发现了娜罗虫及其他化石,埋藏地下5.7亿年的“澄江动物化石群 ”出现在人类视野。澄江动物化石群形成时间限于100万~300万年,在短时间内完整记录了动物群突发性进化过程,是揭示寒武纪“生命大暴发”奥秘的金钥匙。

1986年,王运丰教授领导的北京市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实施的国际联网项目——中国学术网(Chinese Academic Network,简称CANET)启动

1988年3月10日,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妇产科教授张丽珠等科学家的努力下,中国大陆第一个试管婴儿诞生。

1988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1991年12月15日,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这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建造的30万千瓦商用核电站,标志着中国已掌握了核电技术,成为世界上继美国、英国、法国、前苏联、加拿大、瑞典之后第七个能够独立设计制造核电站的国家

中国近代科技发展

1955年,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汤非凡等,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并对其生物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将争论了半个世纪的沙眼病毒病原学假说予以证实。

* 1959年,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

* 1960年,物理学家王淦昌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该粒子是带奇异数的荷电重子的反粒子。

*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1965年,中科院生物化学所王应睐领导的研究小组,与北京大学等单位合作,经过6年多的艰苦工作,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 1966年,我国第一颗地对地核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 1970年,我国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1972年,在水稻育种方面,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袁隆平为首的科技人员育成中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1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1号B”;1973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二号”。

* 1978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吴汝康等,在云南省禄丰县石灰坝,发现了世界第一个腊玛古猿头骨化石。

* 1980年,南京大学冯端院士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聚片多筹的倍频增强效应,使激光倍频增强效应提高数十倍,为功能材料中利用缺陷开创了新的途径。

* 1981年,中科院生物化学所王应睐等,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 1983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I,运算速度每秒1亿次。

* 1985年,北京大学教授王选领导的团队研制成功计算机-激光汉字编排系统和全数字仿真计算机系统。

* 1987年,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赵忠贤领导的科研小组发现起始转变温度超过100k的超导体。

* 1993年,中科院计算所和曙光公司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全对称的多处理机—曙光一号并行机。曙光1000是我国第一台实际运算速度超过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的并行机。

* 1999年,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的科研人员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测序任务,获得一大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人类重要功能基因。

* 2003年,清华大学核研院研制的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实现72小时满功率发电运行。

* 2003年,军事医学科学院贺福初提出并牵头组织了“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该计划是第一个人类组织/器官的蛋白组计划,我国科学家承担了30%以上的研究任务。

* 2006年,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吴文俊院士领导的课题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创立和发展

了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方法和用机器求解方程的方法。

* 2006年,南京大学闵乃本院士领导的课题组,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建立了介电材料超晶格的理论体系,将半导体超晶格的概念扩展到介电体。

* 2006年,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分析粲粒子J/ψ衰变到1个光子和3个介子的过程中,北京谱仪国际合作组观测到一个新粒子。该新粒子质量约为1835兆电子伏特,寿命约为10~23秒。

* 2008年,我国3名航天员首次成功实施空间出舱活动和空间科学实验

1958年6月13日,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开始正式运转,热功率为1万千瓦,主要用途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制造同位素;同年8月30日,中国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回旋加速器建成。这两项成就标志着我国跨进原子能时代。

1959年9月26日,中国石油勘探队在地址学家李四光、黄汲清等人的领导下,在东北松辽盆地陆相沉积中找到了工业性油流。时值国庆10周年,所以这个油田以“大庆”命名。大庆油田的发现,打破了中国是“贫油国”的论调。

1960年3月,物理学家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把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1961年5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的朱洗,成功利用人工单性繁殖的方法获得母蟾蜍。用单性生殖获得“无父”和“无外祖父”的蟾蜍,这是世界首例。

1963年1月2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外科医生成功施行了一次世界医学界少见的手术——把一只从腕部被完全轧断的右手重新连接起来。这种“前臂完全性创伤性断肢再植手术”在国内是第一次施行成功。

1963年7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野外考察队在陕西蓝田县发掘出一个保存非常完好的猿人下颌骨化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中国在原子弹理论、结构设计,以及各种零部件、组件、引爆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制造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1965年,由钮经义、龚岳亭、邹承鲁、邢其毅、汪猷等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合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蛋白——结晶牛胰岛素。

1966年5月,中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素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素数的乘积”(即“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该证明结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新疆罗布泊空爆成功,这次试验是中国继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在核武器发展方面的又一次飞跃,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69年,中国研制成具有独特

疗效的抗菌素――“庆大霉素”,这是我国独立自主研制成功的一种广谱抗生素。

1970年4月24日,中国发射首枚地球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12月25日,中国葛洲坝一期工程开工,1988年底整个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成。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是举世瞩目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出口,能发挥发电、航运、泄洪、灌溉等多种效益。

1972年7月30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发掘湖南长沙东郊的马王堆汉墓一号墓时,发现了一具2,100多年的女尸,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结蒂组织尚有弹性,与新鲜尸体相似,堪称防腐学上的奇迹。马王堆共有三座汉墓,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1976年,“南优二号”大面积推广后,全国粮食总产量比1965年增长47.2%。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让我国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粮食问题。

1974年3月,陕西临潼县晏寨乡西扬村村民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打井时,意外地发现了许多碎陶人,经考古工作者探测,这是一个长方形的秦代兵马俑坑,为秦始皇陵的陪葬坑。

1975年7月,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建成。

1975年11月,搭载了“尖兵一号”卫星的长征火箭,从酒泉发射场起飞,并于3天后回收成功。此次发射回收式地球卫星获得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1979年7月,在北大汉宇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室的计算机房里,王选等人用自己研制的照排系统,一次成版地输出一张由各种大小字体组成、版面布局复杂的报纸,这是首张用激光照排机输出的中文报纸。这项成果为汉字告别铅字印刷开辟了通畅大道,被誉为中国印刷技术的再次革命。

1980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广汉县联合,首次大面积发掘三星堆遗址,发掘面积1225平方米,揭露出大面积的房屋基址。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到5000年前,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1980年5月18日,我国“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表明我国导弹技术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1981年11月2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王德宝教授等科学家,人工合成了完整的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转移核 糖核酸(tRNA)。

1983年12月22日,我国第一台

每秒钟运算1亿次以上的计算机——“银河”巨型机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在长沙研制成功。

1984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侯先光研究员在云南澄江县帽天山首次发现了娜罗虫及其他化石,埋藏地下5.7亿年的“澄江动物化石群 ”出现在人类视野。澄江动物化石群形成时间限于100万~300万年,在短时间内完整记录了动物群突发性进化过程,是揭示寒武纪“生命大暴发”奥秘的金钥匙。

1986年,王运丰教授领导的北京市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实施的国际联网项目——中国学术网(Chinese Academic Network,简称CANET)启动

1988年3月10日,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妇产科教授张丽珠等科学家的努力下,中国大陆第一个试管婴儿诞生。

1988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1991年12月15日,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这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建造的30万千瓦商用核电站,标志着中国已掌握了核电技术,成为世界上继美国、英国、法国、前苏联、加拿大、瑞典之后第七个能够独立设计制造核电站的国家


相关文章

  • 中国近代史分期与基本线索论战述评
  • 中国近代史分期与基本线索论战述评 梁景和 中国近代史2007.10 摘要: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对其探索有益于对中国近代史发展流脉及历史特征的认识和解读,也有助于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20世纪 ...查看


  • 中国近代化
  • 中国近代化 一.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40--1894) 二.近代化的整体发展(1895--1927) 三.近代化的曲折前进(1927--1949) 四.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 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 ...查看


  • 中国近代化 2
  • 高三复习专题<中国近代化的历程(1840-1949)> 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 ...查看


  • 中国近代史分期与基本线索论战述评 1
  • 中国近代史分期与基本线索论战述评105 至是几千年中国史学的一次根本性变革.新中国建立初年,就有史学工作者撰文论述用马列主义理论指导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及史学工作者在建国初年接受马列主义理论的实际情况.郑鹤声指出:"马列主义是国际工 ...查看


  • 广告促销在近代中国企业的运用
  • [摘要]:广告促销在近代中国企业的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运用,它从根本上促进了大众消费的顺利进行,并为企业创造了很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近代中国企业发展来说,特别是在中国大门被打开之后,对外贸易就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开展起来,这对于实现中国 ...查看


  • 2011届高考历史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罗荣渠认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 ...查看


  •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
  • 论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 1840年,一声炮响轰开了中国近百年屈辱的历史,英法等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粗暴地撕开了古老中国闭关自守的万里海疆,中国海防藩蓠洞开.我们不禁萌生疑问:堂堂天朝的海军怎么就这么不堪一击,形同虚设了? ...查看


  • 中国沿海地带与内陆地区近代建筑发展比较研究
  • 中国沿海地带与内陆地区近代建筑发展比较研究 芜湖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葛立三 提要:本文从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进程.近代城市发展形态.近代建筑类型特征 三个方面,对我国沿海地带与内陆地区的近代建筑进行了简要的比较研究,得出了 ●一定的结论.同时引发了 ...查看


  • 3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 作者:左玉河 安徽史学 2009年04期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09)01-0112-13 尽管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在五四以后开始起步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它的真正繁荣则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 ...查看


  •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殖民的逐步入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渐浓,在经济上,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经济遭受蚕食,资本主义缓慢发展,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前进.本节是联结近代中国自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