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六十年巨变

中国经济六十年巨变

论文摘要:新中国成立之时,百废待兴。经过六十年建设,中国经济连上台阶,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六十年的中国是一个成熟的中国,它在探索中走过弯路,在成长中经受痛苦;六十年的中国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城市化、工业化仍在强劲发展,融入经济全球化才刚刚启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道路上! 关键词:经济;巨变;

秋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60华诞。

60年的长路,一头连着满目疮痍、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中国,一头连着在改革开放的阳光下活力迸射、向繁荣富强快步迈进的中国„„

一段60年的时光,是一段人民经历了贫穷短缺、温饱不足,最终进入小康生活的岁月„„

经历无数风雨,熬过多少阵痛,6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迈向伟大的复兴。国力由弱到强 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新中国成立之时,这个刚刚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以及连年战乱中走出的国家,用一穷二白、国力空虚来形容毫不为过。经过60年的建设,特别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中国经济连上台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综合国力由弱到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从纵向比——1952年,5亿多人口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济总量迅猛扩张,2008年超过了30万亿元,达到了300670亿元,年平均增长8.1%,比1952年增加了77倍。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如今,中国人民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

从横向比——1952年,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微不足道,到1978年也只占到1.8%;而2008年为6.4%,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居世界第三位。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位次由1978年的第二十九位跃升到第三位,仅次于美国与德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7.9%。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2008年GDP 折合成美元为386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7.2%,日本的78.6%。人均GDP 由1952年的119元人民币上升到1978年的381元后,迅速提高到2008年的22698元,扣除价格因素,2008年比1952年增长32.4倍,年均增长6.5%,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8.6%。200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3292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跃升至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国力的强大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上,更体现在国家的财力上。1950年,我

国财政收入只有区区62亿元,到2008年突破6万亿元大关,近60年增长了约1000倍!从62亿元增长到1000亿元,用了整整28年的时间;从1000亿元增长到1万亿元,则用了21年的时间;而从1万亿元到突破6万亿元,却只用了9年的时间。令人振奋的数字,印证了我国经济逐步发展壮大、不断迈上新台阶的历史进程。

2007年主要农产品中,谷物、肉类、棉花、水果等产量居世界第一;主要工业产品中,钢、煤、水泥、化肥、棉布居第一,发电量居第二。

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达到了37.9%和43.7%,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分别属于富裕型和小康型消费结构。

能不能让人民都吃饱饭,是中国历朝历代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如今,农产品供给不仅解决了占世界1/5人口的吃饭问题,还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支持。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52871万吨,与1949年相比,粮食产量增长

3.7倍,人均产量增长91%;棉花产量749万吨,增长15.9倍,人均产量增长5.9倍;油料产量2953万吨,增长10.5倍,人均产量增长3.7倍。

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大国,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短缺问题,而且还使我国逐渐成为一个世界制造业大国。2008年与1949年相比,纱产量由32.7万吨增加到2149万吨,增长64.7倍;布由18.9亿米增加到710亿米,增长36.6倍;原煤由0.32亿吨增加到27.93亿吨,增长86.3倍。电视机、电冰箱、照相机、洗衣机、计算机、空调器等一大批新兴电子产品产量也从无到有,在改革开放以后呈迅猛扩张之势。

工农业产品产量位次大幅前移,一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解放初期,我国钢产量仅居世界第二十六位,原油仅居第二十七位,发电量仅居第二十五位。经过60年的发展,2007年主要农产品中,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茶叶、水果等产量已稳居世界第一位;主要工业产品中,钢、煤、水泥、化肥、棉布居第一位;发电量居第二位;原油产量居第五位。

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中国不断在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方面推出重大调整,力争开创新局面。经过60年的大规模建设,中国的产业结构极大改善,比例也日趋合理。到2008年,第一产业由1952年的51%下降为11.3%,第二产业由20.8%上升为48.6%,第三产业则由28.2%大幅上升至40.1%。工业结构实现了从门类简单到齐全,从以轻工业为主到轻、重工业共同发展,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导,向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共同发展的转变。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一个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全面实施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继东部率先崛起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中部崛起等战略相继实施,区域结构在不断

调整中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一切生产的目的,一切财富的创造,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经过了从脱离贫困,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的曲折历程,人民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消费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

从收入状况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逐步加快,财产性收入进入寻常百姓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8.5倍,年均增长5.2%,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

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49年的44元提高到2008年的4761元,1979—2008年年均实际增长7.1%。收入的增加使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08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21.8万亿元,比1952年底的

8.6亿元增加2.5万倍,人均从1.6元增加到16407元。

从保障情况看,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在顺利地向前推进。到2008年末,城镇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891万人,比1989年增加16181万人;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大幅增加。2729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达91.5%。2008年有2335万城市居民、4306万农村居民得到了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财富的创造来自生产力,生产力的活力来自体制。新中国经济建设60年,最大的成就是我们通过改革开放,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

六十年前,社会主义新中国向前苏联学习,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到改革开放之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公有制所占比重约为9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作出了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总方针,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经过30多年的艰辛努力,中国已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单一公有制经济活力不足的弊端得到根本改变。在所有制结构改革方面,出现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到2008年,全国实有私营企业657.44万户,从业人员7903.75万人;实有个体工商户2917.46万户,从业人员5776.68万人;外资企业43.29万户。同时,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控制力、影响力不断增强。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多种层次、比较完备的体系格局已经形成。要素市场发展加快,股票市场已经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也趋向成熟。在经济调控手段上,初步建立起国家规划计划、财政、货币、投资等政策手段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调控机制,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

站在新中国成立60年这个新的节点上回望历史,一个最根本的事实是,中国经济发展,有赖于工业持续高速增长以及工业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就像中国社

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所说:“工业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前沿领域,也是国际竞争力提升最快的产业。”

惊人的跨越,锻造共和国经济的脊梁:目前中国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1一个曾经连铁锅都要砸掉炼钢的国度,如今正在为无法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而烦恼;一个曾经的“贫油国”,崛起了一座座石油新城;一个曾把轿车当作奢侈品的国家,如今正在为扩大消费而鼓励汽车下乡。

数据的对比,让我们自豪:1949年我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不到世界产量的千分之一,如今粗钢产量突破5亿吨,占全球产量的近40%。1949年我国原油产量只有12万吨,2008年接近1.9亿吨,是1949年的1500多倍。1959年我国汽车产量只有1.6万辆,而2008年逼近千万辆大关。

“中国轻工产品目前出口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已成为许多轻工商品的国际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成为重要国际贸易集散地和供应地。”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步正发说,目前我国自行车、缝纫机、电池、啤酒等10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家电、皮革、家具、羽绒制品、陶瓷、自行车等产品占国际市场份额的50%以上。

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正在向工业强国迈进。

经过六十年建设,中国经济连上台阶,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六十年的中国是一个成熟的中国,它在探索中走过弯路,在成长中经受痛苦;六十年的中国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城市化、工业化仍在强劲发展,融入经济全球化才刚刚启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道路上!

参考文献:

[1] 朱剑红. 辉煌60年:中国经济迈向伟大的复兴. 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年08月10日.

[2] 刘菊花, 樊曦, 何宗渝. 凯歌壮行60年——中国工业发展述评. 新华网,2009年08月14日.

中国经济六十年巨变

论文摘要:新中国成立之时,百废待兴。经过六十年建设,中国经济连上台阶,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六十年的中国是一个成熟的中国,它在探索中走过弯路,在成长中经受痛苦;六十年的中国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城市化、工业化仍在强劲发展,融入经济全球化才刚刚启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道路上! 关键词:经济;巨变;

秋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60华诞。

60年的长路,一头连着满目疮痍、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中国,一头连着在改革开放的阳光下活力迸射、向繁荣富强快步迈进的中国„„

一段60年的时光,是一段人民经历了贫穷短缺、温饱不足,最终进入小康生活的岁月„„

经历无数风雨,熬过多少阵痛,6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迈向伟大的复兴。国力由弱到强 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新中国成立之时,这个刚刚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以及连年战乱中走出的国家,用一穷二白、国力空虚来形容毫不为过。经过60年的建设,特别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中国经济连上台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综合国力由弱到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从纵向比——1952年,5亿多人口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1978年,增加到3645亿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济总量迅猛扩张,2008年超过了30万亿元,达到了300670亿元,年平均增长8.1%,比1952年增加了77倍。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如今,中国人民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

从横向比——1952年,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微不足道,到1978年也只占到1.8%;而2008年为6.4%,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居世界第三位。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位次由1978年的第二十九位跃升到第三位,仅次于美国与德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也由0.8%提高到7.9%。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2008年GDP 折合成美元为386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7.2%,日本的78.6%。人均GDP 由1952年的119元人民币上升到1978年的381元后,迅速提高到2008年的22698元,扣除价格因素,2008年比1952年增长32.4倍,年均增长6.5%,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8.6%。200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3292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跃升至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国力的强大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上,更体现在国家的财力上。1950年,我

国财政收入只有区区62亿元,到2008年突破6万亿元大关,近60年增长了约1000倍!从62亿元增长到1000亿元,用了整整28年的时间;从1000亿元增长到1万亿元,则用了21年的时间;而从1万亿元到突破6万亿元,却只用了9年的时间。令人振奋的数字,印证了我国经济逐步发展壮大、不断迈上新台阶的历史进程。

2007年主要农产品中,谷物、肉类、棉花、水果等产量居世界第一;主要工业产品中,钢、煤、水泥、化肥、棉布居第一,发电量居第二。

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达到了37.9%和43.7%,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分别属于富裕型和小康型消费结构。

能不能让人民都吃饱饭,是中国历朝历代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如今,农产品供给不仅解决了占世界1/5人口的吃饭问题,还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支持。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52871万吨,与1949年相比,粮食产量增长

3.7倍,人均产量增长91%;棉花产量749万吨,增长15.9倍,人均产量增长5.9倍;油料产量2953万吨,增长10.5倍,人均产量增长3.7倍。

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大国,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短缺问题,而且还使我国逐渐成为一个世界制造业大国。2008年与1949年相比,纱产量由32.7万吨增加到2149万吨,增长64.7倍;布由18.9亿米增加到710亿米,增长36.6倍;原煤由0.32亿吨增加到27.93亿吨,增长86.3倍。电视机、电冰箱、照相机、洗衣机、计算机、空调器等一大批新兴电子产品产量也从无到有,在改革开放以后呈迅猛扩张之势。

工农业产品产量位次大幅前移,一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解放初期,我国钢产量仅居世界第二十六位,原油仅居第二十七位,发电量仅居第二十五位。经过60年的发展,2007年主要农产品中,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茶叶、水果等产量已稳居世界第一位;主要工业产品中,钢、煤、水泥、化肥、棉布居第一位;发电量居第二位;原油产量居第五位。

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中国不断在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方面推出重大调整,力争开创新局面。经过60年的大规模建设,中国的产业结构极大改善,比例也日趋合理。到2008年,第一产业由1952年的51%下降为11.3%,第二产业由20.8%上升为48.6%,第三产业则由28.2%大幅上升至40.1%。工业结构实现了从门类简单到齐全,从以轻工业为主到轻、重工业共同发展,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导,向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共同发展的转变。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一个行业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全面实施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继东部率先崛起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中部崛起等战略相继实施,区域结构在不断

调整中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一切生产的目的,一切财富的创造,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经过了从脱离贫困,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的曲折历程,人民生活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消费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

从收入状况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逐步加快,财产性收入进入寻常百姓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8.5倍,年均增长5.2%,其中1979—2008年年均增长

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49年的44元提高到2008年的4761元,1979—2008年年均实际增长7.1%。收入的增加使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08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21.8万亿元,比1952年底的

8.6亿元增加2.5万倍,人均从1.6元增加到16407元。

从保障情况看,城镇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在顺利地向前推进。到2008年末,城镇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891万人,比1989年增加16181万人;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大幅增加。2729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参合率达91.5%。2008年有2335万城市居民、4306万农村居民得到了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财富的创造来自生产力,生产力的活力来自体制。新中国经济建设60年,最大的成就是我们通过改革开放,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

六十年前,社会主义新中国向前苏联学习,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到改革开放之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公有制所占比重约为9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作出了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总方针,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经过30多年的艰辛努力,中国已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单一公有制经济活力不足的弊端得到根本改变。在所有制结构改革方面,出现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到2008年,全国实有私营企业657.44万户,从业人员7903.75万人;实有个体工商户2917.46万户,从业人员5776.68万人;外资企业43.29万户。同时,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控制力、影响力不断增强。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多种层次、比较完备的体系格局已经形成。要素市场发展加快,股票市场已经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也趋向成熟。在经济调控手段上,初步建立起国家规划计划、财政、货币、投资等政策手段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调控机制,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

站在新中国成立60年这个新的节点上回望历史,一个最根本的事实是,中国经济发展,有赖于工业持续高速增长以及工业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就像中国社

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所说:“工业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前沿领域,也是国际竞争力提升最快的产业。”

惊人的跨越,锻造共和国经济的脊梁:目前中国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1一个曾经连铁锅都要砸掉炼钢的国度,如今正在为无法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而烦恼;一个曾经的“贫油国”,崛起了一座座石油新城;一个曾把轿车当作奢侈品的国家,如今正在为扩大消费而鼓励汽车下乡。

数据的对比,让我们自豪:1949年我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不到世界产量的千分之一,如今粗钢产量突破5亿吨,占全球产量的近40%。1949年我国原油产量只有12万吨,2008年接近1.9亿吨,是1949年的1500多倍。1959年我国汽车产量只有1.6万辆,而2008年逼近千万辆大关。

“中国轻工产品目前出口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已成为许多轻工商品的国际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成为重要国际贸易集散地和供应地。”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步正发说,目前我国自行车、缝纫机、电池、啤酒等10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家电、皮革、家具、羽绒制品、陶瓷、自行车等产品占国际市场份额的50%以上。

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正在向工业强国迈进。

经过六十年建设,中国经济连上台阶,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六十年的中国是一个成熟的中国,它在探索中走过弯路,在成长中经受痛苦;六十年的中国是一个年轻的中国,城市化、工业化仍在强劲发展,融入经济全球化才刚刚启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道路上!

参考文献:

[1] 朱剑红. 辉煌60年:中国经济迈向伟大的复兴. 人民网-《人民日报》.2009年08月10日.

[2] 刘菊花, 樊曦, 何宗渝. 凯歌壮行60年——中国工业发展述评. 新华网,2009年08月14日.


相关文章

  • 我的家乡巨变
  • 学生姓名: 学 号:指导老师: 专 业: 年 级: 学 校: 目 录 (摘要) (一) 家乡的建设变化 (二) 家乡的人事变化 (三) 家乡巨变的原因 (四) 家乡的经济环境变化 (五) 家乡的政策巨变 (六) 调查总结 论文标题 (摘要) ...查看


  • _风格_的背后_读_山乡巨变_.kdh
  • 2008年2月第25卷第1期 枣庄学院学报 JOURNALOFZAOZHUANGUNIVERSITY Feb.2008Vol.25NO.1 的背后"风格" ---读<山乡巨变> 朱杰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上 ...查看


  • 景区管理中心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 景区管理中心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工作思路 []2010年是 "生态"主题年,也是清溪景区中心设立的开局之年,.09年是"山乡巨变第一村"实现大突破.谋划大发展.观念大更新.体制大创新.和谐大构建的一 ...查看


  • 景区管理中心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1
  • 景区管理中心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2015年是 "中国生态旅游"主题年,也是清溪景区管理中心设立的开局之年.09年是"山乡巨变第一村"实现大突破.谋划大发展.观念大更新.体制大创新.和谐大构建的一年.清 ...查看


  • 三年级实践活动计划表
  • <堡子里的古文化>综合实践活动选题指导课教学设计 一.活动主题的提出 时值祖国60华诞,全国上下都沉浸在喜迎国庆的欢乐之中,各行各业都在为这个盛大的节日的来临准备着自己特有的欢庆方式.我校在欢度国庆庆典活动的筹备过程中,考虑到学 ...查看


  • [感受共和国的巨变]教案
  • <感受共和国的巨变>教案 繁华初级中学 尹丽美 [课程标准] 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拥护党的领导. 2.能力目标:提高获取知识.分析 ...查看


  • 30年的沧桑巨变
  • 30年的沧桑巨变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满神州大地,至今已整整三十年.回首这三十年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几乎每件事物都能让人感受到巨大的变化, 同样改革开放这三十年对于旅游人来说变化是翻天覆地的. 改革开放以前, 人们还坐着小黄包车, 而小 ...查看


  • [国庆节作文]66年的巨变
  • 66年巨变,66年征程,66年光辉历程.66年,铸就一个民族千百年的梦想! 应该说我是幸运的.我生而逢时,沐浴着改革开放的和煦阳光,一帆风顺地成长,我未曾目睹中国艰难困苦的日子,但是我亲见中国蒸蒸日上的辉煌时刻: 过去65年,是中国社会和谐 ...查看


  • 热爱祖国的手抄报:中国沧桑巨变
  • 当巍峨的华表,让挺拔的身躯披上曙光,当雄伟的天安门,让风云迎来东升的太阳.历史的耳畔,传来了礼炮的隆隆巨响.那排山倒海地回响,是中国沧桑巨变地回响.一位巨人俯瞰着整个世界,洪亮的声音,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 ...查看


  • 感受祖国巨变
  • 200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我们伟大的祖国,掀开了历史的新一页. 翻开这一页页历史,满是记载着中国人民屈辱的事情.1842年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割让了我们的明珠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火烧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