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李商隐的>的意思

【诗的体裁】 七言绝句

【年代及作者】 唐· 李商隐 (约 812 年或 813 年—约 858 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怀州河内(今 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 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 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 中,李商隐的诗作有 22 首被收录,位列第 4。

【诗的出处】 《李义山诗集》 【诗的内容】 君①问归期未有期,巴山②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③,却话④巴山夜雨时。

【注解】 ①、君:你 ②、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③、 秋池:秋天的池塘。 ④、何当:哪一天? ⑤、共剪西窗烛: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⑥、却话:从头谈起。

【诗的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 聚首,共剪西窗烛①花彻夜长谈;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注:①蜡烛燃烧时间过长会引起烛花现象,也就是火苗会跳动,必须剪短烛心才能保持烛火苗不动。

【诗文赏析】 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 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 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 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

1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 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 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 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 宕有致。

情深意远 思绪缠绵 ——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夜雨寄北》一诗,指出了李商隐诗歌创造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形象、细腻、含 蓄、深刻。 关键词:多种风格;错位的视角;委婉;情景交融;含蓄 李商隐(813-858 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诗人。

李商隐的诗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正如周振甫所评:“有百宝流苏的绮丽,有千丝织网的细密,有行云流 水的空明”①,他的诗歌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辟了一种新的意境,丰富了唐诗的艺术成就。 本文仅就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诗的赏析,揭示其诗歌创作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形象、细腻、含蓄、 深刻。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 挚,他们结婚不到 12 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 12 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 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 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 着急切的心情问我何日是归期,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 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自己设想妻子思念、询问 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 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望月》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 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 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 山,秋夜,大雨淋淋。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 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 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 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 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

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 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 象的翅膀, 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 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 一个是动态“共剪”, 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

2

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 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 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传情莫过于语言,“言为心声”,诗人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却话”是回溯 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在这首短小的四句诗 中两处出现“巴山夜雨”的字样,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古诗中是绝少见的, 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巴蜀无疑,然所寄之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从诗中“巴 山”一语看来,诗写于巴蜀之地。李商隐曾经应聘到四川,任东川节度柳仲郢的幕僚,时间是唐宣宗大中六 年(公元 852 年)。先于此一年,李商隐的妻子却已故去。给李商隐诗集作笺注的清代人冯浩,尽管认为 诗题不必改作“寄内”(因为“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但内容却是“寄内”的。为此,他把诗的写作时间, 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 848 年)。按冯浩考证,李商隐这一年是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郑亚的幕府。当年 郑亚由于政敌的诬陷,被贬为循州刺史。李商隐未去循州,由水路经长沙,于次年回到长安。冯浩认为在 归途中李商隐曾经“徘徊江汉、往来巴蜀”,“于巴蜀间兼有水陆之程”。《夜雨寄北》就是写在归途中经过巴 蜀时。近人岑仲勉、陈寅恪曾经指出关于巴蜀之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其实,冯浩也没有说得太死。他含 糊地说,李商隐这时到过巴蜀,“玩诸诗自见,但无可细分确指”。可见,通常把《夜雨寄北》,说是李商 隐寄给自己妻子的;这一说,似还可再斟酌。 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牛,牛僧孺;李,李德裕。 朋党,官僚集团。)852 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几年以 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赠四同舍》) 到四川以后,这种乐观情绪消失了。“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初起》)他断绝了与外界 的交往,甚至与同府的幕僚也没有什么交谊。《夜雨寄北》,写得一往情深,而且诗寄的“君”,关切地问 着他的归期,他也盼着与“君”“共剪西窗烛”。这个“君”,至少具备三个条件。一,以往过从较密;二,此刻 仍有诗书交往;三,彼此心心相印。从现存的李商隐的诗文看来,有一个人可以成为这样的“君”,那就是 晚唐的词人温庭筠。李商隐在徐州幕时,温曾有诗“秋日旅舍寄义山李侍御”。李商隐在四川时,也有三首

3

诗寄赠温。 温的出身较李要名贵些, 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裔孙, 但他也同样受到牛党令狐绹的排挤和压抑, 晚年才做了方城尉与国子助教。如果没有相反的证据,大概可以说,《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在梓州幕府 时写给温庭筠的。这样,或许能更为精细地品味出诗中蕴含的情感内容。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 沉痛,笼罩全篇。“

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 渲晕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 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 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绝句虽属短制,但也讲究结构的技艺。前人有言,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 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显示了这种工夫。“何当共剪西窗烛”,宕 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用示现的修辞方法,写出诗人的遐想。“共剪西 窗烛”,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诗境,但是由夫妇化为友朋,活用了, 情味更浓。“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 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第四句显得更为精彩。“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为顺流之舟。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绝句 体裁里,毫不可惜地运用了重复句意,不能不谓之大胆。然而,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 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说, 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 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这给诗中增添了 欢欣感。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现于将来的欣慰,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 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李商隐的诗,特别是他晚年的诗,感伤情绪很浓。这种感伤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反映了他 个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虽然有些欢欣的折光,总的看来,也是感伤的。只是这种 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隐含了多少丰富的潜台词。这里似乎 不是由于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实在是深深包含了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 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是朴实的,在遣词、造句上看 不出修饰的痕迹。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这首《夜雨 寄北》,表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

术 特色。

万能模板:

诗歌内容 1. 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 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4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 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 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2. 边塞诗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 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 仲淹。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 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3. 咏怀诗 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

4. 咏史诗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 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 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 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 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清 贫乐•村居》,使用的语言就属于清新明丽。 (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 近人。 如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用平淡的语言,如话家常,写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李煜后期的词《虞 美人》,用语平淡,但感人至深。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一段等。 (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5

如李清照早期的词《点降唇•蹴罢秋千》,白居易的诗《草》等。 (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 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咏史诗,李清照后期的词等。 (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如贾岛的诗,苏轼

的词 古诗鉴赏题的六种答题范式 1. 分析意境类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解题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 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范式:描图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情感(分析作 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 年全国卷的第 12 题) 春行即景(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明确: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 面均有特色(描图景)。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有“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 显出了山中的宁静。(点氛围),从中更透露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情感)。 2. 分析技巧型 提问: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解题分析:表现手法是诗(词)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答题范式:明手法(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 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示例: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 年浙江卷第 16 题)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青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依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 并作 简要分析。 明确: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明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阐运用),含有诗 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析效果)。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花之中, 似是“愁热”,却呈现也娇羞之态(阐运用),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析效果)。 3. 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6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口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用来 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唱、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

豪放、笔调 婉约、简练生动等。 答题范式:明特色(有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 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 年重庆三检) 观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上有什么突出的特色?试作简要的赏析。 明确: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明特色)。第一句中的“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了农民 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列例证)。一样“忧”, 两样情,诗人的同情和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析感情)。 4.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那一个字?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过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 起来读,应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范式: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 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 年全国卷第三世界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 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中 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明确:“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呤,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 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了山中 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点情境) 5. 一词(句)统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词)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字、一词或一句就能成为全诗的线索,构成全诗的感情基调, 抓住它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学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范式:思结构(它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虑主旨(它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 年辽宁卷第 16 题)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头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苏轼贬

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头: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7

明确: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思结构),以 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虑主旨) 6. 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解答分析:依据原诗(词)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到理由、原因。 答题范式:找要点(找到原诗句中的关键点)+分条述(用翻译的形式)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 年浙江卷第 16 卷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 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游子思乡归: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已归去的 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找要点,分条述)。 思妇盼归人:上片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高 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找要点,分条述)。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 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重点概念阐释 1.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 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 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 “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 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 诗人的浓厚感情。 2.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 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 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

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 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 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 非昔比的凄凉。 3.虚实

8

这是古人论述文章时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 实,抽象为虚;眼前为实,想象为虚……诗歌常用这一手法,拓展诗歌的意境。如柳永的《雨霖铃》,眼 前作别为实,别后想象为虚,虚实相生,产生无穷的余味。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一实一虚,即 “春花秋月何时了(实),往事知多少(虚)。小楼昨夜又东风(实),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虚)。雕栏 玉砌应犹在(实),只是朱颜改(虚)”,虚实相济,寄托了自己故国的哀思。再如姜夔的《扬州慢》,眼 前衰败不堪的景为实,假设的想象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大大 增加作品的容量。 高考古诗词鉴赏突破八法 1. 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例如: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 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 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 怀。 2. 从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突破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 “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这首诗中的写景主要是在二、三联,诗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环境, 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燕 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地飞翔,多

么欢快、多么自由啊!诗人正是通过绘制这样的“暖”色之景,抒发了一 种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3. 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鉴赏时 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例如: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诗中首句用“梧桐”、“秋叶”这些带有凄凉悲伤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的“熏笼”又进一步烘 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结合末句便知,这是由于诗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 的漏声凄清、漫长。 4. 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突破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 词的钥匙。 例如: 江楼感旧 赵嘏

9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个“思”字奠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也成为我们窥视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 诗人为何而“思”?思的对 象又是什么?联系下文方知,诗人是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5. 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句子突破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 内蕴及表达技巧。 例如: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精练传神,是该联的诗眼。“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 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 意地映照徂徕山。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 无邪。 6. 从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 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突破。 例如: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 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 图恢 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

酬的悲愤。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7. 从诗词中典故的含义突破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 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 例如: 遣 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中“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掌中轻”典出《飞燕外传》,指汉 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 看第三句,诗中“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显示出诗人感慨之深。纵观全 诗,可以发现诗人所遣之怀,不仅有忏悔之意,还有前程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8. 从诗词的注解突破 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 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 例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10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 诗的。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 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这样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11

李商隐的>的意思

【诗的体裁】 七言绝句

【年代及作者】 唐· 李商隐 (约 812 年或 813 年—约 858 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怀州河内(今 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 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 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 中,李商隐的诗作有 22 首被收录,位列第 4。

【诗的出处】 《李义山诗集》 【诗的内容】 君①问归期未有期,巴山②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③,却话④巴山夜雨时。

【注解】 ①、君:你 ②、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③、 秋池:秋天的池塘。 ④、何当:哪一天? ⑤、共剪西窗烛:在西窗下共剪烛蕊。 ⑥、却话:从头谈起。

【诗的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 何时你我重新 聚首,共剪西窗烛①花彻夜长谈; 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注:①蜡烛燃烧时间过长会引起烛花现象,也就是火苗会跳动,必须剪短烛心才能保持烛火苗不动。

【诗文赏析】 这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 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 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 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

1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 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 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 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 宕有致。

情深意远 思绪缠绵 ——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 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夜雨寄北》一诗,指出了李商隐诗歌创造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形象、细腻、含 蓄、深刻。 关键词:多种风格;错位的视角;委婉;情景交融;含蓄 李商隐(813-858 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著名诗人。

李商隐的诗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正如周振甫所评:“有百宝流苏的绮丽,有千丝织网的细密,有行云流 水的空明”①,他的诗歌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开辟了一种新的意境,丰富了唐诗的艺术成就。 本文仅就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诗的赏析,揭示其诗歌创作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形象、细腻、含蓄、 深刻。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 挚,他们结婚不到 12 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 12 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 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 强烈。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 着急切的心情问我何日是归期,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 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自己设想妻子思念、询问 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 过这种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望月》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 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 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 山,秋夜,大雨淋淋。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 之雨。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 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 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 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

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 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 象的翅膀, 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 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 一个是动态“共剪”, 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

2

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 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 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传情莫过于语言,“言为心声”,诗人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却话”是回溯 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在这首短小的四句诗 中两处出现“巴山夜雨”的字样,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古诗中是绝少见的, 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巴蜀无疑,然所寄之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从诗中“巴 山”一语看来,诗写于巴蜀之地。李商隐曾经应聘到四川,任东川节度柳仲郢的幕僚,时间是唐宣宗大中六 年(公元 852 年)。先于此一年,李商隐的妻子却已故去。给李商隐诗集作笺注的清代人冯浩,尽管认为 诗题不必改作“寄内”(因为“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但内容却是“寄内”的。为此,他把诗的写作时间, 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 848 年)。按冯浩考证,李商隐这一年是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郑亚的幕府。当年 郑亚由于政敌的诬陷,被贬为循州刺史。李商隐未去循州,由水路经长沙,于次年回到长安。冯浩认为在 归途中李商隐曾经“徘徊江汉、往来巴蜀”,“于巴蜀间兼有水陆之程”。《夜雨寄北》就是写在归途中经过巴 蜀时。近人岑仲勉、陈寅恪曾经指出关于巴蜀之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其实,冯浩也没有说得太死。他含 糊地说,李商隐这时到过巴蜀,“玩诸诗自见,但无可细分确指”。可见,通常把《夜雨寄北》,说是李商 隐寄给自己妻子的;这一说,似还可再斟酌。 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牛,牛僧孺;李,李德裕。 朋党,官僚集团。)852 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几年以 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赠四同舍》) 到四川以后,这种乐观情绪消失了。“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初起》)他断绝了与外界 的交往,甚至与同府的幕僚也没有什么交谊。《夜雨寄北》,写得一往情深,而且诗寄的“君”,关切地问 着他的归期,他也盼着与“君”“共剪西窗烛”。这个“君”,至少具备三个条件。一,以往过从较密;二,此刻 仍有诗书交往;三,彼此心心相印。从现存的李商隐的诗文看来,有一个人可以成为这样的“君”,那就是 晚唐的词人温庭筠。李商隐在徐州幕时,温曾有诗“秋日旅舍寄义山李侍御”。李商隐在四川时,也有三首

3

诗寄赠温。 温的出身较李要名贵些, 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裔孙, 但他也同样受到牛党令狐绹的排挤和压抑, 晚年才做了方城尉与国子助教。如果没有相反的证据,大概可以说,《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在梓州幕府 时写给温庭筠的。这样,或许能更为精细地品味出诗中蕴含的情感内容。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 沉痛,笼罩全篇。“

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 渲晕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 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 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绝句虽属短制,但也讲究结构的技艺。前人有言,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 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显示了这种工夫。“何当共剪西窗烛”,宕 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用示现的修辞方法,写出诗人的遐想。“共剪西 窗烛”,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诗境,但是由夫妇化为友朋,活用了, 情味更浓。“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 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第四句显得更为精彩。“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为顺流之舟。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绝句 体裁里,毫不可惜地运用了重复句意,不能不谓之大胆。然而,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 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说, 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 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这给诗中增添了 欢欣感。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现于将来的欣慰,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 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李商隐的诗,特别是他晚年的诗,感伤情绪很浓。这种感伤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反映了他 个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虽然有些欢欣的折光,总的看来,也是感伤的。只是这种 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隐含了多少丰富的潜台词。这里似乎 不是由于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实在是深深包含了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 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是朴实的,在遣词、造句上看 不出修饰的痕迹。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这首《夜雨 寄北》,表现了李商隐诗的另一种风格:质朴、自然,却同样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

术 特色。

万能模板:

诗歌内容 1. 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 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

4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 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 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2. 边塞诗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 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 仲淹。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 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3. 咏怀诗 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

4. 咏史诗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 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 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 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 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清 贫乐•村居》,使用的语言就属于清新明丽。 (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 近人。 如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用平淡的语言,如话家常,写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李煜后期的词《虞 美人》,用语平淡,但感人至深。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一段等。 (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5

如李清照早期的词《点降唇•蹴罢秋千》,白居易的诗《草》等。 (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 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咏史诗,李清照后期的词等。 (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如贾岛的诗,苏轼

的词 古诗鉴赏题的六种答题范式 1. 分析意境类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解题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 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范式:描图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情感(分析作 者的思想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 年全国卷的第 12 题) 春行即景(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情”和“景”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明确: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 面均有特色(描图景)。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有“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 显出了山中的宁静。(点氛围),从中更透露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情感)。 2. 分析技巧型 提问: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解题分析:表现手法是诗(词)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答题范式:明手法(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 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示例: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 年浙江卷第 16 题)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青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依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 并作 简要分析。 明确: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明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阐运用),含有诗 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析效果)。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花之中, 似是“愁热”,却呈现也娇羞之态(阐运用),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析效果)。 3. 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6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口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用来 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唱、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

豪放、笔调 婉约、简练生动等。 答题范式:明特色(有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 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 年重庆三检) 观祈雨(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特色上有什么突出的特色?试作简要的赏析。 明确: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明特色)。第一句中的“桑无叶”、“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了农民 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列例证)。一样“忧”, 两样情,诗人的同情和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析感情)。 4.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那一个字?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过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 起来读,应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范式: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 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 年全国卷第三世界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 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中 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明确:“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呤,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 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了山中 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点情境) 5. 一词(句)统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词)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字、一词或一句就能成为全诗的线索,构成全诗的感情基调, 抓住它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学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范式:思结构(它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虑主旨(它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 年辽宁卷第 16 题)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头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苏轼贬

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头: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7

明确: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思结构),以 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虑主旨) 6. 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解答分析:依据原诗(词)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到理由、原因。 答题范式:找要点(找到原诗句中的关键点)+分条述(用翻译的形式)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 年浙江卷第 16 卷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 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游子思乡归: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已归去的 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找要点,分条述)。 思妇盼归人:上片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高 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找要点,分条述)。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 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重点概念阐释 1.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 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 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 “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 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 诗人的浓厚感情。 2.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 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 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

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 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 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 非昔比的凄凉。 3.虚实

8

这是古人论述文章时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 实,抽象为虚;眼前为实,想象为虚……诗歌常用这一手法,拓展诗歌的意境。如柳永的《雨霖铃》,眼 前作别为实,别后想象为虚,虚实相生,产生无穷的余味。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一实一虚,即 “春花秋月何时了(实),往事知多少(虚)。小楼昨夜又东风(实),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虚)。雕栏 玉砌应犹在(实),只是朱颜改(虚)”,虚实相济,寄托了自己故国的哀思。再如姜夔的《扬州慢》,眼 前衰败不堪的景为实,假设的想象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大大 增加作品的容量。 高考古诗词鉴赏突破八法 1. 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例如: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 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 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 怀。 2. 从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突破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 “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这首诗中的写景主要是在二、三联,诗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环境, 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燕 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地飞翔,多

么欢快、多么自由啊!诗人正是通过绘制这样的“暖”色之景,抒发了一 种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3. 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鉴赏时 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例如: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诗中首句用“梧桐”、“秋叶”这些带有凄凉悲伤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的“熏笼”又进一步烘 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结合末句便知,这是由于诗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 的漏声凄清、漫长。 4. 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突破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 词的钥匙。 例如: 江楼感旧 赵嘏

9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个“思”字奠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也成为我们窥视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 诗人为何而“思”?思的对 象又是什么?联系下文方知,诗人是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5. 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句子突破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 内蕴及表达技巧。 例如: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精练传神,是该联的诗眼。“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 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 意地映照徂徕山。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 无邪。 6. 从作者的人生经历突破 “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他(她)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 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突破。 例如: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 眼前万里江山。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一生坚持抗金复国,但不受重用,抱恨而终。他的词作多抒写其力 图恢 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

酬的悲愤。这首词就抒发了他的壮志难酬仍忧国忧民的宏大襟怀。 7. 从诗词中典故的含义突破 古代诗人创作时,有时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果我们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 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 例如: 遣 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诗中“楚腰纤细”典出《韩非子•二柄》:“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掌中轻”典出《飞燕外传》,指汉 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自己也曾沉湎酒色,放浪形骸。再 看第三句,诗中“十年”与“一觉”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显示出诗人感慨之深。纵观全 诗,可以发现诗人所遣之怀,不仅有忏悔之意,还有前程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8. 从诗词的注解突破 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 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 例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10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 诗的。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 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这样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11


相关文章

  • 李商隐的平生
  • 李商隐的平生 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 ...查看


  • 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清代学者孙洙编选的著名唐诗选本<唐诗三百首>,收录77位诗人,共311首唐诗.有人统计过,排名前四名的分别是杜甫38首.王维29首.李白27首和李商隐22首.<唐诗三百首>是中国流传最广的诗词选本,能有一首入选其中, ...查看


  • 李商隐论文初稿
  • 浅谈李商隐爱情诗中的动人故事 [本文摘要]唐代是一个诗歌暴动的时期,而李商隐的诗歌无疑就是站在唐诗歌领域这座颠峰之上的领军人物之一,李商隐所创作的爱情诗在中.晚唐又是另一座宏伟高峰.其典型情感概括能力,复杂的心里描绘,以及通过背景气氛的渲染 ...查看


  •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研究综述
  •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研究综述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李商 ...查看


  • 浅析牛李党争对李商隐的影响
  • 浅析牛李党争对李商隐的影响 王 平 (重庆科技学院) 摘要:牛李党争深刻地影响着晚唐时期的一代才智之士---李商隐,在人生仕途上,使他处于两党夹缝中,举步维艰:在思想意识上,成为他积极用世和消极避世矛盾思想交替的主因:在文学创作上,更促成其 ...查看


  • 李商隐的爱情诗
  • 李商隐是我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位优秀抒情诗人.开创了诗歌的新的风格,新的流派.李商隐那些表达忠贞爱情的名句被古今千万青年男女作为爱情的箴言,甚至作为最能表达自己真心的誓言. 锦瑟(唐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 ...查看


  • 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
  •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锦瑟> 此为李商隐的追忆之作,作这首诗的时候他已经不惑之年,他孑然一身,独上西 ...查看


  • 戏说李商隐之半老徐娘
  • 李商隐是我最喜欢的两个古代诗人之一,另一个是王维. 李商隐和半老徐娘没有一点关系,只是他的一首诗里面提到了半老徐娘,这一首诗没有什么名气,我也是偶然看到,特别喜欢. 梦里老家,梦蝶坐在我的对面,抽着烟,梦蝶的脸上是一脑门官司,我说道:&qu ...查看


  • 9.6李商隐的爱情生活
  • 六.李商隐的爱情生活 李商隐的这些无题诗,我们前面也提到,有的和他的政治处境有联系,或许是寄托了政治感慨的诗歌:但也有一些是纯粹的恋情诗.当然,更多的恐怕是那些说不清.道不明,永远也无法透彻挖掘当时诗人心里究竟所指为何的诗歌.不过,我们如对 ...查看


  • 烛光灯影话义山李商隐诗中灯烛意象赏析
  • 第17卷第4期2004年12月 唐山学院学报 Journal ofTangshanCollege V01.17NO.4 Dec.2004 烛光灯影话义山 --李商隐诗中灯烛意象赏析 李金宇 (扬州职业大学,江苏扬州225002) 摘要:灯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