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整理

绪论

1.

2.深化阶段。

3.孔子《论语》,柏拉图《理想国》。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战国末期,儒家思孟学派。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罗马教育家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

4.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度。卢梭《爱弥儿》。康德是较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斯宾塞《教育论》,他反对思辨。

5.“实验教育学”这个术语是1901年由德国的梅伊曼首先提出的。拉伊1908年出版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6.杜威创立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民主主义与教育》、《明日之学校》、儿童中心的教育。凯洛夫《教育学》。李浩吾《新教育大纲》。

7.程》。

8.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有:教育调查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调查的方法:观察、谈话(口头访问)、查阅资料、问卷。教育实验法一般分为如下三种: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

第一章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

2.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3.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4.

育活动的主导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

5.

6.强、教育制度逐步完善。魏书生生本教育,李吉林情景教学,李镇西班主任。

7.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

第二章

1.广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狭义的个体发展则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

2.

3.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能动性,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的不同,这也是人的教育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等活动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4.异性和整体性。

5.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6.性的选择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到活动。

7.出来的;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

和自我奋斗。

8.知识的陶冶价值,知识的实践价值。

9.性。

第三章

1.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3.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

4.育环境与教育模式;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5.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表现在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

6.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7.政治社会化;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8.质;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9.

10.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化,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按其流向可分为横向流动功能与纵向流动功能。

11.战略地位。

12.法;对贫困学生的国家资助体系的建立;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

13.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问题,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引发的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

14.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第四章

1.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2.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3.教育目的的四个层次: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总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4.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五章

1.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

2.教育制度: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双轨学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中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连接的中等职业教育)。

5.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适度发展学前教育;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第六章

1.课程: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2.课程三要素:社会、知识、学生。

2.间接经验:间接经验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它是人类知识的基本成果,间接经验具体包含在各种形式的科学中。

3.直接经验是指与学生现实生活及其需要直接相关的个人知识、技能和体验的总和。

第七章

1.教学: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2.教学的意义: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3.教学的任务: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4.P168

5.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间接经验学习的活动就是教学。

6.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累积的偏向。

1.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1.教学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3.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3)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4)发扬教学民主。

2.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第九章

1.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

2.班级上课制注重集体化、社会化、同步化、标准化,长于向学生集体教学,而拙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

3.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法,班级上课制,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

4.班级上课制优点:第一,形成了一整套严格制度;第二,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第三,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的系统科学知识;第四,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五,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5.教学的辅导组织形式:作业,参观,讲座,辅导。

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的教导工作。

7.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根据评价的主体不同,可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

8.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计划性原则。教学评价的方法: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1.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阶段1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阶段2以工具性相对主义为定向,阶段3以“好孩子”为定向,阶段4以维护权威和秩序为定向,阶段5以社会契约和个人权利为定向,阶段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2.德育原则: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长善救失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3.德育途径: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校园生活。

4.德育方法: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制度。

5.修养: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方法。修养包括立志、学习、反思、箴言、慎独等。

第十一章

1.美育有助于实现教育目的,美育有助于教育自身的完善,美育有助于协调和发挥德、智、体各育的功能。

2.美育有助于实现教育目的:提高人们辨别美丑的能力,培养对各类美的感受能力,发展创造美的能力,提升人的精神世界水准。

3.美育的任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4.美育过程:通过审美感知,形成审美感受,为鉴赏美和创造美奠定基础;通过美的鉴赏活动,理解美的本质特征,发展审美判断力;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发展创造美的能力。

5.美育原则:形象性原则,情感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6.美育途径和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美育,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通过日常生活进行美育。

第十二章

1.广义的体育:意指身体文化、身体教育和身体锻炼。

2.狭义的体育:即指学校体育而言,这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掌握运动的基本技能与技巧、培养道德品质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3.学校体育的意义:学校体育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生长发育:体育与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是密切联系的;发展青少年体育,既是普及的需要,也是提高的需要。

第十四章

1.班主任的素质要求:高尚的思想品德,坚定的教育信念,家长的心肠,较强的组织能力,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善于待人接物。

第十五章

1.教师的权利:独立工作的权利,自我发展的权利,参与管理的权利,争取合理报酬、享受各种待遇的权利。

2.教师的义务:(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3.教师素养的要求: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4.高尚的师德: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热爱集体,团结协作;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5.教师的分布与结构失调;教师的质量不均衡;教师队伍不够稳定,师资流失严重;不少教师还缺乏现代教育的意识与能力。

绪论

1.

2.深化阶段。

3.孔子《论语》,柏拉图《理想国》。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战国末期,儒家思孟学派。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罗马教育家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

4.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度。卢梭《爱弥儿》。康德是较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斯宾塞《教育论》,他反对思辨。

5.“实验教育学”这个术语是1901年由德国的梅伊曼首先提出的。拉伊1908年出版的《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

6.杜威创立实用主义教育学说,《民主主义与教育》、《明日之学校》、儿童中心的教育。凯洛夫《教育学》。李浩吾《新教育大纲》。

7.程》。

8.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有:教育调查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调查的方法:观察、谈话(口头访问)、查阅资料、问卷。教育实验法一般分为如下三种: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

第一章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

2.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3.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4.

育活动的主导者,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

5.

6.强、教育制度逐步完善。魏书生生本教育,李吉林情景教学,李镇西班主任。

7.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等。

第二章

1.广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狭义的个体发展则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

2.

3.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能动性,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的不同,这也是人的教育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等活动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4.异性和整体性。

5.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6.性的选择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到活动。

7.出来的;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

和自我奋斗。

8.知识的陶冶价值,知识的实践价值。

9.性。

第三章

1.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3.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

4.育环境与教育模式;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5.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表现在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

6.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7.政治社会化;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8.质;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9.

10.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化,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按其流向可分为横向流动功能与纵向流动功能。

11.战略地位。

12.法;对贫困学生的国家资助体系的建立;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

13.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问题,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引发的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

14.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第四章

1.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2.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3.教育目的的四个层次: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总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4.教育目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五章

1.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

2.教育制度: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强制性。

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双轨学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中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连接的中等职业教育)。

5.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适度发展学前教育;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第六章

1.课程: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2.课程三要素:社会、知识、学生。

2.间接经验:间接经验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它是人类知识的基本成果,间接经验具体包含在各种形式的科学中。

3.直接经验是指与学生现实生活及其需要直接相关的个人知识、技能和体验的总和。

第七章

1.教学: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2.教学的意义: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3.教学的任务: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4.P168

5.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间接经验学习的活动就是教学。

6.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累积的偏向。

1.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

1.教学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3.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3)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4)发扬教学民主。

2.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第九章

1.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

2.班级上课制注重集体化、社会化、同步化、标准化,长于向学生集体教学,而拙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

3.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法,班级上课制,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

4.班级上课制优点:第一,形成了一整套严格制度;第二,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第三,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的系统科学知识;第四,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五,能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5.教学的辅导组织形式:作业,参观,讲座,辅导。

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的教导工作。

7.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根据评价的主体不同,可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

8.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计划性原则。教学评价的方法: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1.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阶段:阶段1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阶段2以工具性相对主义为定向,阶段3以“好孩子”为定向,阶段4以维护权威和秩序为定向,阶段5以社会契约和个人权利为定向,阶段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2.德育原则: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长善救失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3.德育途径: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校园生活。

4.德育方法: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制度。

5.修养: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方法。修养包括立志、学习、反思、箴言、慎独等。

第十一章

1.美育有助于实现教育目的,美育有助于教育自身的完善,美育有助于协调和发挥德、智、体各育的功能。

2.美育有助于实现教育目的:提高人们辨别美丑的能力,培养对各类美的感受能力,发展创造美的能力,提升人的精神世界水准。

3.美育的任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4.美育过程:通过审美感知,形成审美感受,为鉴赏美和创造美奠定基础;通过美的鉴赏活动,理解美的本质特征,发展审美判断力;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发展创造美的能力。

5.美育原则:形象性原则,情感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6.美育途径和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美育,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通过日常生活进行美育。

第十二章

1.广义的体育:意指身体文化、身体教育和身体锻炼。

2.狭义的体育:即指学校体育而言,这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增强学生体质、掌握运动的基本技能与技巧、培养道德品质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3.学校体育的意义:学校体育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生长发育:体育与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是密切联系的;发展青少年体育,既是普及的需要,也是提高的需要。

第十四章

1.班主任的素质要求:高尚的思想品德,坚定的教育信念,家长的心肠,较强的组织能力,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善于待人接物。

第十五章

1.教师的权利:独立工作的权利,自我发展的权利,参与管理的权利,争取合理报酬、享受各种待遇的权利。

2.教师的义务:(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3.教师素养的要求: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4.高尚的师德: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热爱集体,团结协作;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5.教师的分布与结构失调;教师的质量不均衡;教师队伍不够稳定,师资流失严重;不少教师还缺乏现代教育的意识与能力。


相关文章

  • 教育学基础讲义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笔记整理
  • 教育学基础讲义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笔 记整理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核心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 ...查看


  •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介绍
  • 摘 要:2012年秋季开学,一年级学生将使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教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一线教师应尽快掌握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特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2 ...查看


  • 2016河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综合整理八
  •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备战河南教师招聘考试备战,河南教师招聘考试网小编整理了河南教师招聘考试历年真题及最新模拟题,希望对大家备考河南教师招聘考试有所帮助! 1.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制, ...查看


  • 2016菏泽事业单位准考证打印入口统考资讯整理
  • 2016菏泽事业单位准考证打印入口统考资讯整理 2016菏泽事业单位准考证打印网址相关内容将在山东事业单位招聘网进行更新.往年的情况来看,菏泽事业编招聘考试的准考证打印时间是在报名之后一个月左右开始的,考生登录打印网站及时打印准考证方能进行 ...查看


  • 2016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介绍
  • 新祥旭法律硕士考研辅导第一品牌 2016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介绍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理论排名全国第十,共五本参考书,复习起来比较困难,其中政治学基础和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是政治学综合一,中西方政治思想史为政治学综合二.下面就介绍一些政 ...查看


  • 2015年中级职称考试-学习方法与应试技巧
  • 2015年中级职称考试-学习方法与应试技巧 一.中级考试的难度分析.学习与考试的关系 (一)在会计类考试中难度适中,性价比高: (二)学得好≠考得好: (三)基础好≠考得好: (四)考得好=基础知识+重点把握(金融资产.收入等)+应试技巧. ...查看


  • 本科教学评估与临床医学教育可持续性发展
  • 摘要: 高等医学院校的附属教学医院接受本科教学评估的过程, 是对临床医学教育管理规范化的检验过程.临床医学院校应充分认识评估工作对医院的教育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改革的极大促进作用.本文总结了部队转制院校认真 ...查看


  • 服刑人员狱内服务系统可行性分析及初步设计
  • 服刑人员狱内服务系统可行性分析及设计标准 山东省监狱管理局自2002年来在监狱信息化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从监狱网络远程视频教育到服刑人员自助短信系统多个项目,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为了进一步推动山东省监狱系统信息化水平,在山东的先进经验基 ...查看


  • 333教育综合考研如何整理笔记
  • 333教育综合考研如何整理笔记 本文系统介绍333教育综合考研难度,就业方向,学费介绍,333教育综合考研参考书,333教育综合考研初试经验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333教育综合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教育 ...查看


  • 2015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 2015年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及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70个学生,学生人数较多,大部分学生较为活跃,同学之间关系良好,热爱运动,身体素质良好, 在经过了两年的数学学习后,三年级学生,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