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考试的诗赋

唐代科舉考試的詩賦

(一)唐代科舉考試的科目

我國的科舉制度,奠基于隋,形成于唐。此後,經過五代、宋、遼、金、元、明和

清等朝代,約有1300餘年的歷史。

唐代科舉考試名目繁多,大致分爲三類:常科、制科和武科。常科是“常貢之科”,

即常年按制度舉行的科目。它包括: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書科、算科、開元禮、童子科、道舉、三禮、三傳、史科等。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科試稱制科,又稱制舉、特舉、特科等。關於唐代制科的科目,正如徐松在《登科記考》凡例中所記:“《困學紀聞》云:‘唐制舉之名多至八十有六,凡七十六科。’《玉海》亦言:‘自志烈秋霜而下,凡五十九科,自顯慶至大和二年,及第者二百七十人。’今以《舊唐書》、《唐會要》、《冊府元龜》、《文苑英華》、《雲麓漫鈔》諸書參考之,其設科之名無慮百數。又如曰吏職清白;曰孝弟廉讓,見《孝子郭思訓墓誌》;曰穿楊附枝,見李邕《藏懷亮碑》;„„是知科目之名遺佚者多矣。”武科則主要是選拔武將。常科、制科、武科三類中,影響最大,錄取人數最多的當爲常科的明經科與進士科。

明經科始設于隋代,唐代正式確立該科的地位。明經即所謂的通經。唐代以經義取

士,要求考生各試所習的學問,凡文注經熟,辨明義理爲通。明經可分爲五經、三經、二經、學究一經、三禮、三傳等科,概括起來,可分爲經、禮、傳三科。經類的考試內容:五經科爲:大經,《禮記》、《春秋》都通;中經,《詩》、《周禮》、《儀禮》選一經;小經,《易》、《尚書》、《公羊傳》、《谷梁傳》中選一經;而《孝經》、《論語》各經科都得兼通。三經科爲大經、中經、小經各一部。二經科爲大經、小經各一部,或者通曉中經二部。明經科考試最初只試策,至唐高宗時增加了帖經。《通典·選舉三》說:“帖經者,以所習經掩其兩端,中間開唯一行,裁紙爲帖,凡帖三字。”要求考生寫出被帖的三個字來,如同我們現在考試中的填空題。到了唐玄宗時又增加了經問大義,成爲三試。三場考試的次序是先考帖經,次考經問大義,最後答時務策三道。明經錄取的人數在唐初沒有具體規定,約爲應試者的20%。到了貞元十九年癸未(803)又規定,明經人數每年不能超過100人。此後,基本維持這一數目。而同期進士科的錄取人數,僅爲明經科的25%。雖然明經科錄取的人數較多,但它由於側重死記硬背,且與唐代崇文之風相違,因而受到社會的輕視,除少數人(如元稹)在朝廷任職外,多數明經及第者都分配到各州縣任基層官吏。

進士科最早設于隋大業年間。唐代繼承隋制,於武德四年辛巳(621)正式開進士科。

唐朝開考之初,僅試時務策五道。至調露二年庚辰(680),劉思立任考功員外郎,他認爲進士科只考時務策,恐傷膚淺,奏請朝廷加試雜文二道,並帖小經。至此形成了雜文、帖經和時務策三場考試制度。次序爲先帖經,次雜文,最後試策。雜文泛指詩、賦、箴、銘、頌、表、議、論之類。開元年間,始以賦居其一,或以詩居其一,亦有全用詩賦者,並無定制。至於雜文專用詩賦,當在天寶年間。而自中唐起,改爲第一場試詩賦,第二場試帖經,第三場試策問。並且詩賦考試的內容越來越多,壓倒了策問和帖經,成爲唐代進士科中決定取捨的重要部分,故進士科又被稱爲詞科。從考試測量的角度來看,這種考試方式有利於客觀公正地選拔人才。因爲試帖經,只是測試應試者的記憶能力。試策問則易於被應試者揣摩,並有可能被猜題高手押中策題,難以分辨應試者的才能高下。試詩賦,由於詩賦題目取材廣泛,時政、景色、傳說、儒家名言皆可入題,非博學多才之士,難成佳作。更重要的是,詩賦的用韻有官韻可尋,易於掌握評判標準,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評卷的客觀公正,從而比較客觀有效地選拔人才。故自中唐以後進士科迅速

崛起,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進而統合了其他科舉科目。由於進士科考試較明經科難度大,錄取率低,僅爲百分之一、二,平均每年只有25人及第。考中進士實在不易,有的人連考七、八次,花費二三十年時間卻也名落孫山。唐人曾形象地對明經進士及第的難度進行比較:“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唐人十分崇尚進士,常把是否進士及第作爲評判讀書人身份的重要標準。朝廷對進士特別重用:“權德輿爲禮部侍郎,擢進士第者七十二,而登宰相者十人。其他征鎮、岳牧、文昌、掖垣之選,不可悉數。”(《漢唐箋後集·卷五》)這樣,在唐代便形成了重進士,輕明經的社會風氣。通過進士及第而進入唐王朝的上層社會,成爲大多數讀書人的迫切願望與終生奮鬥目標。儘管只有平均

2.5%的及第率,但每年進京參加進士科考試的舉子仍有千人之多。

(二)唐代科舉考試中的試律詩

唐代科舉考試中所試的詩是一種格律詩,後人稱之爲“試律詩”或“試帖詩”。除

進士科外,制科中的博學宏詞科、詞藻宏麗科也考“試律詩”。從詩題來看,唐代“試律詩”的題材比較廣泛,能夠讓應試舉子有想象的餘地。多數詩題都是按時令而吟詠景物,使人容易描繪出具體形象,構成各種意境。

從形式上看,唐代“試律詩”百分之九十以上以五言六韻十二句的排律體爲主,絕

大多數押平聲韻。如天寶十年辛卯(751)進士科試《湘靈鼓瑟詩》。

錢起《湘靈鼓瑟詩》曰:“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苦調

淒金石,清音入杳冥。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流水傳湘浦,悲風過洞庭。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文中所選詩賦均據《文苑英華》及孟二冬《登科記考補正》,下同。) 靈、聽、冥、馨、庭、青:青韻,青獨用。(劃橫綫字為限韻字,下同。)

魏璀《湘靈鼓瑟詩》:“瑤瑟多哀怨,朱絃且莫聽。扁舟三楚客,藂竹二妃靈。淅瀝聞

餘響,依稀欲辨形。柱間寒水碧,曲裹暮山青。良馬悲銜草,游魚思繞萍。知音若相遇,終不滯南溟。” 聽、靈、形、青、萍、溟:青韻,青獨用。

陳季《湘靈鼓瑟詩》曰:“神女泛瑤瑟,古祠嚴野亭。楚雲來泱漭,湘水助清泠。妙旨

微幽契,繁聲入杳冥。一彈新月白,數曲暮山青。調苦荊人怨,時遙帝子靈。遺音如可賞,試奏爲君聽。” 亭、泠、冥、青、靈、聽:青韻,青獨用。

莊若訥《湘靈鼓瑟詩》曰:“帝子鳴金瑟,餘聲自抑揚。悲風絲上斷,流水曲中長。出

沒游魚聽,逶迤彩鳳翔。微音時扣徵,雅韻乍含商。神理誠難測,幽情詎可量。至今聞古調,應恨滯三湘。” 揚、長、翔、商、量、湘:陽韻,陽獨用。

王邕《湘靈鼓瑟詩》曰:“寶瑟和琴韻,靈妃應樂章。依稀聞促柱,髣髴夢新粧。波外

聲初發,風前曲正長。淒清和萬籟,斷續繞三湘。轉覺雲山迥,空懷杜若芳。誰能傳此意,雅會在宮商。” 章、粧、長、湘、芳、商:陽韻,陽獨用。

以上這五首詩中間八句對仗工整,整詩粘對嚴格,平仄相間。

除了五言六韻十二句格式外,唐代“試律詩”在句數上還有以下兩種情況:

1、句數的多寡。

(1)五言四韻八句的律詩。如開元二十六年戊寅(738)《明堂火珠詩》。

崔曙《明堂火珠詩》曰:“正位開重屋,中天出火珠。夜來雙月合,曙後一星孤。天淨

光難滅,雲生望欲無。還將聖明代,國寶在京都。” 珠、無:虞韻 ,孤、都:模韻,虞模同用。

(2)五言八韻十六句的排律。如天寶四年乙酉(745)《玄元皇帝應見賀聖祚無疆詩》三首。

殷寅《玄元皇帝應見賀聖祚無疆詩》曰:“應曆生周日,修詞表漢年。復茲秦嶺上,更

似霍山前。昔贊神功起,今符聖祚延。已題金簡字,仍訪玉堂仙。睿祖光元始,曾孫體又玄。言因六夢接,慶叶九靈傳。北闕心超矣,南山壽固然。無由同拜慶,竊忭賀陶甄。” 年、前、玄:先韻,延、仙、傳、然、甄:仙韻,先仙同用。

李岑《玄元皇帝應見賀聖祚無疆詩》曰:“皇網歸有道,帝系祖玄元。運表南山祚,神

通北極尊。大同齊日月,興廢應乾坤。聖后趨庭禮,宗臣稽首言。千官欣賜覩,萬國賀深恩。錫宴雲天接,飛聲雷地喧。祥雲飛紫閣,喜氣繞皇軒。未預承天命,空勤望帝門。” 元、言、喧、軒:元韻,尊、坤、門:魂韻,恩:痕韻,元魂痕同用。 趙驊《玄元皇帝應見賀聖祚無疆詩》曰:“聖主今司契,神功格上玄。豈惟求傳野,更

在叶鈞天。留夢西山下,焚香北闕前。道光尊聖日,福應集靈年。咫尺真容近,巍峨大象懸。觴從百寮獻,形爲萬方傳。聲教惟皇矣,英威固邈然。慚無美周頌,徒上祝堯篇。” 玄、天、前、年、懸:先韻,傳、然、篇:仙韻,先仙同用。

2、仄聲入韻。根據詩律規則,仄聲一般不入韻,但在唐代“試律詩”中,有的押去

聲韻。如開成二年丁巳(837)所試的《霓裳羽衣曲詩》。

李肱《霓裳羽衣曲詩》:“開元太平時,萬國賀豐歲。梨園獻舊曲,玉座流新製。鳳管

遞參差,霞衣競搖曳。醼罷水殿空,輦餘春草細。蓬壺事已久,仙樂功無替。詎肯聽遺音,聖明知善繼。”

歲、制、曳:祭韻,細、替、繼:霽韻,霽祭同用。

還有的押入聲韻,如開元十九年辛未(731)所試的《洛出書詩》,用題中的入聲字“洛”、“出”限韻。

蕭昕《洛出書詩》曰:“海內昔凋瘵,天網斯浡潏。龜靈啟聖圖,龍馬負書出。大哉明

德盛,遠矣彝倫秩。地敷作乂功,人免爲魚恤。既彰千國理,豈止百川溢。永賴至於今,疇庸未云畢。” 潏、出、恤:術韻,秩、溢、畢:質韻,質術同用。 郭邕《洛出書詩》曰:“德合天貺呈,龍飛聖人作。光宅被寰區,圖書薦河洛。象登四氣順,文闢九疇錯。氤氳瑞彩浮,左右靈儀廓。微造功不宰,神行利攸博。一見皇家慶,方知禹功薄。” 作、洛、錯、廓、博、薄:鐸韻,鐸獨用。

張欽敬《洛出書詩》曰:“浮空九洛水,瑞聖千年質。奇象八卦分,圖書九疇出。含微

卜筮遠,抱數陰陽密。中得天地心,傍探鬼神吉。昔聞夏禹代,今獻唐堯日。謬此敘彝倫,寰宇賀清謐。” 質、密、吉、日、謐:質韻,出:術韻,質術同用。

一般情況下,唐代“試律詩”的用韻都是以詩題中的一個字作爲限韻字,並且以五言六韻十二句爲常,並不在題目中作特別要求。但有時也把用韻及字數在考試時標明,如貞元十五年己卯(799)博學宏詞科試《終南精舍月中聞磬詩》,明確標明“題中用韻,六十字成”。

獨孤申叔《終南精舍月中聞磬詩》曰:“精盧慙夜景,天宇滅埃氛。幽磬此時擊,餘音

幾處聞。隨風樹杪去,支策月中分。斷絕如殘漏,淒清不隔雲。羈人方罷夢,獨雁忽迷群。響盡河漢落,千山空糾紛。” 氛、聞、分、雲、群、紛:文韻,文獨用。

呂溫《終南精舍月中聞磬詩》曰:“月中禪室掩,幽徑淨昬氛。思入空門妙,聲從覺路

聞。泠泠流衆壑,杳杳出重雲。天籟疑難辨,霜鍾詎可分。偶來依法界,便欲謝人群。竟夕

聽真響,荷花積露文。” 氛、聞、雲、分、群、文:文韻,文獨用。

唐代“試律詩”用韻嚴格,爲我們研究唐代科舉考試用韻情況提供了大量真實可靠

的資料。

(三)唐代科舉考試中的甲賦

唐代科舉考試中的賦題是一項重要內容,它難度大,標準高,是決定能否進士及第的關

鍵。同“試律詩”一樣,進士科、博學宏詞科、詞藻宏麗科等都須考賦。唐代所試之賦是一種格律賦,唐人稱之爲甲賦。甲賦在形式上有如下特點:聲調合諧、詞藻華美、對仗工整、用韻嚴格。甲賦在用韻上前後有一個發展過程,從光宅二年乙酉(685)進士科試《高松賦》,至先天二年癸丑(713)進士科試《出師賦》,所試之賦押何韻,押幾韻都無明確規定。正如《能改齋漫錄》所言:“賦家者流,由漢晉曆隋唐之初,專以取士,止命以題,初無定韻。”例如趙子卿、趙自勵和梁獻三人的《出師賦》。

趙子卿《出師賦》並序曰:“古之王者出師,有征無戰。然則兵革之事,聖人是興,蓋

所以威不軌而昭文德也。帝乃欽若堯、禹,承天運行,鮮卑在圖,夜郎無外,而旄頭賊醜,忘道弄邊,河浸海寒,障路幽朔。皇赫斯怒,親師用征。搖星纛神,召募雄合,白羽森月,朱旗爛空。俾夫翕東海之焱波,掃北荒之沙雪。國用長策,人忘暫勞。聊勝詠歌,取思而賦。賦曰:莫高匪天兮生我聖人,聰明運用兮不測惟神。恩澤洪融,覆幬彌淳,噴窮陸,霈無垠,珍怪煙委而波屬,蠻夷鳥狎而蟲馴。粵若鬼方兮獫狁孔狡,固陰沍寒兮陵我河津。於是按玉劍而憑怒,耀金戈而雷震。禡蚩尤,誓勾陳;會白帝,騎蒼鱗。天動地應,羅羽衛而煌煌;風咆雲鬥,作笳鼓之殷殷。別有哮悍之旅,毅勇之賓;爰自幽並而投石,走巴楚而來臻。鐵馬金甲,虹旌電輪,鳴弦者飛雁由其殞越,揮戈者白日所以逡巡。國體兵勢,殊容共身,既出師於鄠杜,亦獵虜於新秦。野氣蒼茫而助殺,軍聲慷慨以合仁;奮威則鯨鯢忉釁,流詠則梟獍懷親。大荒搖落,知單于之魄死;層冰泮渙,感天子之情春。昆彚雜種,於何不臣。寧直誇胡而北省,亦當撫揉於叢榛。海岱攸類,匪兵是遵,固將歷三五而高視,豈與夫費百萬於同勤。”

人、神、垠、津、鱗、賓、身、秦、仁、親、臣:真韻,淳、馴、輪、巡、春、遵:諄

韻,臻、榛:臻韻,殷、勤:欣韻,震、陳:震韻,真、諄、臻、欣、震通押。

趙自勵《出師賦》并序曰:“先天年(卽是元年),獫狁孔熾,動搖邊陲,是以我國家

有事於沙漠也。徵甲選徒,星馳雲集,楚劍霜利,吳鈎月懸,將以驅日逐之首,斬天驕之族。蓋使烽埤無火,亭障息肩。大矣哉!自古出師,未有若斯之盛者。藉雖不敏,敢述賦云:赫哉帝唐,葉殷累聖;光明乾道,洗清邦政。德所以和懷四夷,教所以平章百姓。用能盡奄有於天下,得樂推於群黎。鳳符以謳歌而適,龍曆以揖讓而躋;既神化之無外,何鬼方之獨迷!若乃皇赫斯怒,元戎是出,其制敵也以威,其用師也以律。琱戈電舉,鐵騎風疾。霜明鋒刃,夕曜曜以衝星;火色旌旗,晝炎炎以彗日。橫行有同於十里,止步不過於六七。桓桓大將,黃石老之兵符;赳赳武夫,白猿公之劍術。謀無再陳,其來若神。攻則必取,諒資於武。既作氣以皷行,受脤者實在乎國英。雖假靈於廟筭,決勝者亦關於天斷。固將以拒十角之倡狂,豈止掃一隅之陵亂,然後作寰宇之清謐,成皇王之壯觀。別有其儀不忒,詩書是則。鱗翮初就,將騰躍於風波;冠劍末從,尚棲遑一作遲於翰墨。願高闕之氣殄,佇燕然之銘勒。優哉悠哉,小臣高歌於帝德。”

聖、政、姓:勁韻,勁獨用。黎、躋、迷:齊韻,齊獨用。出、律、術:術韻,疾、日、

七:質韻,質術同用。陳、神:真韻,真獨用。取、武:麌韻,麌獨用。行、英:庚韻,庚獨用。斷、亂、觀:換韻,換獨用。忒、則、墨、勒、德:德韻,德獨用。

梁獻《出師賦》:“聖人乘時兮里社鳴,聖人御宇兮天下平;百姓日用而不盡,四方風動而化行;外鎮武將,內羅群英,既居尊以體道,思順文而偃兵。何朔塞之醜類,尚居邊而屢驚。皇赫斯怒,授鉞四七,告曆登壇,選時習吉,流紫泥之明誥,開黃石之秘術。旌旗翩翻而篲雲,刀劍燦爛而含日;望玄塞而徐邁,度青門而迥出。天子乃整師旅,振威德。班列品類,巾拂輈勒;雜沓參差,駢闐逼側。隱隱軫軫,鏘鏘翼翼;銳兵含氣,武士作色。後殿未出於朝庭,前驅已羅乎郊國。大哉聖主,乘時而撫。內修恩德,于以廣文;外整兵戈,于以克武。設設魚麗,布鵝鸛;良將勁卒,威武剛斷。欲使兇渠斬首,豺狼懾竄;一勞而逸,永清疆畔。爾其有征無戰,縑緗所陳;兵不可恃,惟道是親。昔周君有敵,雖戎衣一解,而夏禹將戰,反修德七旬。前君尚以行化而感迷悛,況我皇上聖德通神。別有窮途下客,流落羈棲。書劍不用,山川幾迷。失路空歎,亨衢未躋。幸逢明聖,觸類歸正。既懷投筆之用,希遇封侯之聘。”

鳴、平、行、英、兵、驚:庚韻,庚獨用。七、吉、日:質韻,術、出:術韻,質術同用。勒、德、國:德韻,側、翼、色:職韻,職德同用。撫、武:麌韻, 麌獨用。鸛、斷、竄、畔:換韻,換獨用。親、神:真韻, 旬:諄韻,陳:震韻,真諄震通押。棲、迷、躋:齊韻,齊獨用。聖、正、聘:勁韻,勁獨用。

通過對上面同一年所試的三個賦題的用韻分析可以看出,三賦的押韻數,押何韻都不相同。閱卷官爲驗證押韻是否準確,還要不時查找韻書。爲了給科舉考試的賦押韻定一個標準,儘量做到公正,同時也減輕閱卷官的工作量(唐代科學考試的試卷考完即判,只有第一場合格者才能參加第二場的考試),因此,到開元二年甲寅(714),“王丘員外知貢舉,試《旗賦》,始有八字韻腳,所謂‘風日雲野,軍國清肅’。”(《能改齋漫錄》)自此以後,這種題下限韻的格式就成爲唐代科舉考試甲賦的重要標誌。是年狀元李昂的《旗賦》如下:

“遐國華之容衛,諒茲旗之多工。文成日月,影滅霜空。乍逶迤而掛霧,排迴驚鳥,飛天斷鴻。至若混羽旗以橫野,則覩之者目駭;雜金鼓而特設,則見之者氣雄。(工、空、風、鴻、雄:東韻,東獨用。)爾其誓將臨邊,興師授律;擁豹騎而長往,指龍山而衝出迴五翎以革面,挫三庭而屈膝。匪旗之佐彼軍容,則何以沙場清謐。 (律、出:術韻,日、膝、謐:質韻,質術同用。)明明我君,四海無塵。立徽號,建洪勳。爲旗削蚩尤之跡,畫蛟龍之文(塵:真韻,君、勳、文、雲:文韻,真文通押。)者。儼孤峙以摽衆,列廣形而助寡。隨時卷舒,任用行捨。不務功以伐謀,良有足而稱也。(野、者、寡、捨、也:馬韻,馬獨用。)徒觀其進退繽紛,旖旎三軍。(紛、軍:文韻,文獨用。)可仰可則北。(則、國、北:德韻,德獨用。)塞斷連營旌。陵紫霄而風掃,逗碧落以雲縈。擺帝樓之晴樹,弄天門之曉旌。高則可仰,犯乃不傾。每低昂以自守,常居滿而望盈。(營、清、旌、縈、旌、傾、盈:清韻,清獨用。)時亨《大畜》,於何不育。永端容於太階,沐皇風之清肅。(育、肅:屋韻,屋獨用。)

” 這篇賦的韻腳如下: 工、空、風、鴻、雄:東韻,東獨用。律、出:術韻,日、膝、謐:質韻,質術同用。塵:真韻,君、勳、文、雲:文韻,真文通押。野、者、寡、捨、也:馬韻,馬獨用。紛、軍:文韻,文獨用。則、國、北:德韻,德獨用。營、清、旌、縈、旌、傾、盈:清韻,清獨用。育、肅:屋韻,屋獨用。

貞元十七年辛巳(801),進士科試《樂德教胄子賦》以“育材訓人之本”爲韻。

李彥方《樂德教胄子賦》曰:“王者垂訓導於門子,戒驕盈於代祿;厲師嚴以成教誨,敷樂德而宣化育。長能從而可久,幼能正以不黷。悅之以道,寧假乎干戚羽旄;動之斯和,詎資乎匏土革木。是知深於樂者,豈徒然哉。暢生成於壽域,道純粹於靈臺。明明而六德是以,蕩蕩而群心有開。瞻之在前,佇將成於國棟;由乎充選,庶有嗣於鄉材。登於雋造,釋其奸回。聆音乃接武而至,樂善而差肩載來。且於中者表得中而可尊,和者達至和而不紊。繄吾道之克廣,諒乃心之是訓。青衿選其悅學,絳帳資乎待問。于以識琬琰之姿,于以言始終之訓。然則祗者敬也,居敬足以脩身;彝者常也,守常而能化人。萃群生之濟濟,達誘善以循循。肅穆以居而文明有耀,條暢斯及而樂教惟新。然後以孝友俾其師資,春秋則教,夙夜惟寅。弘廣博易良,人胥效矣;美父母兄弟,誰能間之。內必成性,外無越思。匪鏗鏘而感物,咸敬順以親師。異齊國之聞於宣父,叶虞帝之命以后夔。惟德音之是進,豈奸聲之能混。入於國學,習者由是知歸;祭于瞽宗,享者於焉報本。至哉聖人之設教,諒終古而無損。” 祿、育、黷、木:屋韻,屋獨用。哉、臺、開、材、來:咍韻,回:灰韻,灰咍同用。紊、訓、問、訓:問韻,問獨用。身、人、新、寅:真韻,循:諄韻,真諄同用。之、思:之韻,師、夔:脂韻,脂之同用。混、本、損:混韻,混獨用。

羅讓《樂德教胄子賦》曰:“至樂之極兮,德教所蓄。德者體中和而定剛柔,教者正性情而靖耳目。既垂法於國胄,亦布政於方族。四術允正,三行祗肅。所以明俊選之標表,所以致才賢之蘊育。比師嚴而道尊,信仁行而禮復。樂正初協,司成理該。被其風而導其志,滌其濫而釋其回。持筋骸以固束,刷性靈而洞開。德義可依,異射宮之取士;程準斯在,同杍人之理材。樂且致之,行之廣運。內無聲以是託,表中庸以垂訓。在敬遜以務時,資端慤而待問。斯乃成性所臻,斆學相因。既廣博而克己,抑直易以藩身。不特考擊兮教備,無假拊搏兮行醇。以道應物,以樂和人。事且符於米稟,義且暢於成均。將俟乎綺紈之子率變,何患乎膏粱之性難馴。苟以我於木鐸,爾宜必誠必信。苟以我於藻鏡,爾寧不智不仁。庶居之也洩洩,諒誨之乎諄諄。在聲音之道兮,以律度是維,諧和是司。在德教之術兮,以友敬爲儀,忠孝爲師。固捨彼而取此,念鑽之而仰之。足使放心精正,體道希夷。罷鏗鏘於師氏,識明命於後夔;寧鼓篋而徒至,必摳衣以慎茲。俾行乎鄉黨,尊尊長長;俾立乎黌塾,庸庸祗祗。夫然則寬願者日益,簡傲者日損。習語舞而殊源,敦《詩》、《書》而異壼;斯教也教之至,誠天下之本。” 蓄、目、族、肅、育、復:屋韻,屋獨用。該、開、材:咍韻,回:灰韻,灰咍同用。運、訓、問:問韻,問獨用。臻:臻韻,因、身、人、仁:真韻,醇、均、馴、諄:諄韻,信:震韻,真諄臻震通押。維、師、夷、夔、祗:脂韻,司、之、茲:之韻,儀:支韻,支脂之同用。損、壼、本:混韻,混獨用。

上述這些韻腳按限韻字的順序排列。舉子們要想做好這類試題,首先要弄清題目中的限韻字屬於什麽韻,這些韻又可與何韻同用等,然後再從這些韻中找出所需要的韻腳字,並將這些字巧妙地按限韻順序安排到賦中去。這就使閱卷者有了統一的標準。但是,這些苛刻的要求又令舉子們苦不堪言,因而怨聲四起。爲此,朝廷與知貢舉有時會採取一種折衷的辦法,即賦題雖仍限韻,但可不按限韻字的順序,這就降低了作賦的難度。如開元五年丁巳(717)所試的《止水賦》,以“清審洞澈涵容”爲韻。進士劉清的賦文爲:

“觀乎太古之初,乾坤定列;有坎方一德之大,成江河四瀆之別。注仙海以環流,度星橋而靡竭。立體清靜,舒光朗澈。觀五行以獨舉,潤萬物而齊悅。豈以善下之故,長應流行;抑亦能遇坎則止,以竭爲平。居荒野而不動,合寒虛而自清。晝則煙雲亂出,夜則星象羅生。若乃湖稱青草,澤若雲夢;淺深濚渟,表裏寒洞。當朱陽之夏晚,遇白露之秋仲;紫關之鴻鴈飛來,綠浦之蓮舟風送。既能止而利物,所以歸之者衆。亦有鳳凰之沼,明月之潭。每澄流於庭院,常不注於東南。蒙寮寀之玩洽,渾琴酌而相參。以遊以賞,如液如涵。若英賢之

取則,類貞咸之是湛。届夫玉宇初晴,風飈載寢。籠碧天而似鏡,展紅霞而若錦。納衆影而不遺,比群情而特甚。用使至人觀之而心察,智者樂之而情審;遠士愛而欲臨,高節聞而願飲。復乃養龜鶴,藏魚龍;怪石積,明珠重。虛以受物,謙而克從。有一人兮充賦,每咨歎於澗松。飾清顔而自肅,希止水而今逢。則知無美惡以畢鑒,豈徒取乎矯容。” 列、別、竭、澈、悅:薛韻,薛獨用。行、平、生:庚韻,清:清韻,庚清同用。夢、洞、仲、送、衆:送韻,送獨用。潭、南、參、涵、湛:覃韻,覃獨用。寢、錦、甚、審、飲:寢韻,寢獨用。龍、重、從、松、逢、容、鍾韻,鍾獨用。其限韻字在文中的排列順序爲:澈、清、洞、涵、審、容。

貞元七年辛未(791),進士科試《珠還合浦賦》以“不貪爲寶,神物自還”爲韻。 尹樞《珠還合浦賦》曰:“驪龍之珠,無脛而至。駭浪浮彩,長川再媚。迴夜光之錯落,反明月之瑰異。非經漢女之懷,寧泣鮫人之淚。狀徵既往,莫究奚自。偶良吏兮斯來,遇貪夫兮則閟。想夫旋返之儀,圓明可期;輝如電轉,粲若星馳。光浦溆,竄蛟螭;映沙礫,晃漣漪。在暗而投,誠則悲路人未鑒;沈泉而隱,亦常表帝者無爲。欣出處兮據德,幸浮沈兮中規。是以特表殊姿,潛懷有道;中含逸彩,上繫玄造。醜當時之饕餮,應爲政之美好。真列郡之尤祥,實重泉之至寶。於是煥清瀨,輝淺灣,奔璀璨,走斕斑。豈能與石前卻,隨流往還。泛連波之下,盈一水之間而已哉。茲川兮始明,老蚌兮勿剖;瓴甋兮罷笑,瓊瑰兮莫偶。抱圓質而胥就,揚衆彩而未久。方載沈而載浮,且曷澣而曷不。玉非寶,泉戒貪,實爲國之司南。誠感神,德繄物,在爲政之不咈。愚是以頌其寶而悗按字疑有誤。其人,美斯政而感斯珍。想沿洄於舊渚,念涵泳於通津。則知美政不遠,嘉猷入神。故中潛皎皛,下沈奫淪。轉則無纇,磨而不磷。誠丹泉之莫擬,諒赤水之非珍。苟或疑此爲虛誕,願徵之於水濱。” 至、媚、淚、自、閟:至韻,異:志韻,至志同用。儀、期、馳、螭、漪、爲、規:支韻,支獨用。道、造、好、寶:晧韻,晧獨用。灣、斑、還:刪韻,間:山韻,刪山同用。剖、偶:厚韻,久、不:有韻,有厚同用。貪、南:覃韻, 覃獨用。物、咈:物韻,物獨用。人、珍、津、神、磷、珍、濱:真韻,淪:諄韻,真諄同用。

陳復禮《珠還合浦賦》曰:“珠行藏兮,與道爲鄰。政善惡兮,感物生神。私以務貪,必去土而匿耀;光之崇儉,則還浦而歸淳。我政無累,匪求而至。宛若中流,昭然明媚。對三光而分色,契一德而潛致。盈虛無眹,不隨月魄以哉生;往返有孚,殊異奔星之出使。徒見其表跡,罔知其奚自。覩映水之新規,謂沈泉之初棄。爲人利也,且一貫以稱珍;與衆共之,雖十斛而不匱。然知此珠之感,惟政是隨。當政至而則至,偶俗離而則離。人而無道兮不去何以,人而有得兮不復何爲?止舊浦而可採,同暗投而在斯。質若纍纍,疑照綴於霄漢;色仍皎皎,終炫耀乎漣漪。且夫彼邦政悖,我則爲不居之物。彼邦政閑,我則能應道而還。豈專巨蚌是剖,實惟無脛而走。將不貪以共存,非甚愛之能守。浦之不吝,任變化以往還;珠之圓疑當作“員”。來,辨政理之奸不。明可以久按疑有脫誤。處泥沙而有光,知進退而不苟。利用溥博,何必取之於龍頷;報德宏多,奚猶得之於虵口。其來也所以輔政,其去也所以戒貪。警循良之夕惕,俾傲很以知慙。勿以珠爲蘊蓄,勿以珠爲珍好。且還浦而難期,且離邦而難寶。將守之而勿失,在閑邪以存道。” 鄰、神:真韻,淳:諄韻 ,真諄同用。至、媚、致、自、棄、匱:至韻,使:志韻,至志同用。隨、離、爲、斯、漪:支韻,支獨用。物:物韻,物獨用。閑:山韻,還:刪韻,刪山同用。剖、走、苟、口:厚韻,守、不:有韻,有厚同用。貪:覃韻,慙:談韻,覃談同用。好、寶、道:晧韻,晧獨用。

在《登科記考補正》一書中,唐代賦題有確切年代並錄有賦文的共52個,其中賦文的韻腳與限韻字順序一致的有26個,不一致的也有26個。從年代看,越是往後,賦文的韻腳順序跟限韻字的順序越不一致。但限韻字的字數卻由參差不齊逐步趨向八字。宋人洪邁《容齋續筆·試賦用韻》指出:“唐以賦取士,而韻數多寡,平仄次序,元無定格”,只是到

了文宗大和(827-835)以後,“始以八韻爲常”。但是李調元在《賦話》卷九引《偶雋》曰:“唐制:舉人試日,日暮許燒燭三條。德宗朝,主文權德輿於簾下戲云:‘三條燭盡,燒殘舉子之心。’舉子遂答云:‘八韻賦成,驚破侍郎之膽。’”德宗是中唐較前期的君主,這說明中唐前期賦文就以八韻爲常了。根據我們的統計,大歷四年己酉(769)以後限韻字的字數基本上也是八字。這些限韻字,一方面規定了押韻的數目與韻數,另一方面還像文章的副題一樣,對賦題有解說提示作用。如貞元七年辛未(791)進士科試《珠還合浦賦》,以“不貪爲寶,神物自還”爲韻;貞元十年甲戌(794)進士科試《進善旌賦》,以“設之通衢,俾人進善”爲韻;乾寧二年乙卯(895)進士科試《人文化天下賦》,以“觀彼人文,以化天下”爲韻。幾乎都是題意的概括或闡釋,只要應試舉子稍加注意,就不會偏離主題。這樣他們就可以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對限韻問題的處理上,因爲唐代及以後的科舉考試的賦,評判的主要標準是“韻”,如果在“韻”上出現了問題,落選的命運就不可避免了。下面這個故事是關於如何以聲律爲標準選拔進士的。這件事發生在後唐天成五年庚寅(930),即唐代滅亡之後的第二十四年的事,但是五代的科舉考試基本承襲唐代,所以還是可以用它來說明唐代科舉考試的用韻標準的。《冊府元龜》卷六四二云:

六月壬子,中書門下奏:敕新及第進士所試新文,委中書門下覽詳覆,方具奏聞,不得輒徇人情,有隳事體。中書於今年四月二十九日帖貢院,準元敕指揮,中書量重具詳覆者。李飛賦內三處犯韻,李榖一處犯韻,兼詩內錯書“青”字爲“清”字;並以詞翰可嘉,望特恕此誤。今後舉人,詞賦屬對並須要切,或有犯韻及諸雜違格,不得放及第。仍望付翰林,別撰律詩賦各一首,具體式一一曉示。將來舉人合作者,即與及第。其李飛、樊吉、夏侯珙、吳沺、王德柔、李榖等六人,望放及第。盧價賦內“薄伐”字合使平聲字,今使側聲字,犯格。孫澄賦內“禦”字韻使“宇”字,已落韻;又使“膂”字,是上聲。“有”字韻中押“售”字,是去聲,又有“朽”字犯韻;詩內“田”字犯韻。李象賦內一句“六石慶兮”,併合使此“奚”字;“道之以禮”,合使此“導”字;及錯下事。“嘗”字韻內使“方”字。計中言“十千”,“十”字處合使平聲字;“偏”字犯韻。楊文龜賦內“均”字韻內使“民”字;以君上爲驂駢之士,失奉上之體。兼“善”字是上聲,合押“遍”字是去聲。“如”字內使“輿”字;詩中“遍”字犯韻。師均賦內“仁”字犯韻,“晏如”書“宴”。又“河清海晏”,“晏”不合韻,又無理;“晏”字即落韻。楊仁遠賦內“賞罰”字書“法”字,“銜勒”字書“鍼”字。詩內“蓮蒲”字合著平聲字,兼“黍梁”不律。王谷賦內“禦”字韻押“處”字,上聲則落韻,去聲則失理。“善”字韻內使“顯”字,犯韻。“如”字韻押“殊”字,落韻。其盧價等七人,望許令將來就試,仍放再取文解。高策賦內於“口”字韻內使“依”字,疑其海外音訛;文意稍可,望特恕此。其鄭樸賦內言“肱股”,詩中“十千”字犯韻,又言“玉珠”。其賓貢鄭朴許令將來就試,亦放取解。

這則資料主要記載了中書門下覆核新及第進士詩賦的三個音韻問題。一、犯格:指在詩賦中違犯平仄格律,宜平而仄或宜仄而平。盧價賦內“薄伐”的位置應是平聲,而“薄伐”爲仄聲中的入聲,故犯格。二、犯韻:指在詩賦中用了跟韻腳同韻的字。如李象賦內“嘗”字使用“方”字,而“嘗”、“方”都屬平聲陽韻。三、落韻:指詩賦在押韻時,將韻書上沒有規定“同用”的幾個韻押在一起,或者主要元音韻尾相同而聲調不同的幾個韻押在一起。如王谷賦內“如”字韻押“殊”字。“殊”字和“如”字分屬平聲“虞”韻和“魚”韻,而“魚”獨用,故“如”字不能跟“殊”字同用。李澄賦內本來限押去聲“虞”韻中的“禦”字,但他卻將上聲“語”韻中的“宇”、“膂”與“禦”字混押,故落韻。在這段史料中,盧價等人因沒按限韻字押韻,在中書門下詳覆時被查出除名,只被允許將來就試。知貢舉張文寶因負責閱卷不嚴,被罰一季俸。

中書門下詳覆的重點在用韻是否準確,至於文章的文采如何、立意是否深刻,很難有一個評判的標準,但應試者是否按限韻字用韻,閱卷者與復核者都一目了然(他們都是金榜題名的精通聲韻的儒士)。因此,賦題考試的限韻就成爲唐宋進士科考試的硬標準。雖說賦題限韻束縛了應試者的思想,限制了他們才華的發揮,正如北宋翰林學士宋祁所說:“有司束以聲病,學者專于記誦,則不足盡人材。”但是,“詩賦聲病易考,而策論汗漫難知”。(《文獻通考》卷三十一)所以,甲賦的限韻因其便於評卷而始終佔據著唐代進士科考試的重要地位。

唐代科舉考試的詩賦

(一)唐代科舉考試的科目

我國的科舉制度,奠基于隋,形成于唐。此後,經過五代、宋、遼、金、元、明和

清等朝代,約有1300餘年的歷史。

唐代科舉考試名目繁多,大致分爲三類:常科、制科和武科。常科是“常貢之科”,

即常年按制度舉行的科目。它包括: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書科、算科、開元禮、童子科、道舉、三禮、三傳、史科等。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科試稱制科,又稱制舉、特舉、特科等。關於唐代制科的科目,正如徐松在《登科記考》凡例中所記:“《困學紀聞》云:‘唐制舉之名多至八十有六,凡七十六科。’《玉海》亦言:‘自志烈秋霜而下,凡五十九科,自顯慶至大和二年,及第者二百七十人。’今以《舊唐書》、《唐會要》、《冊府元龜》、《文苑英華》、《雲麓漫鈔》諸書參考之,其設科之名無慮百數。又如曰吏職清白;曰孝弟廉讓,見《孝子郭思訓墓誌》;曰穿楊附枝,見李邕《藏懷亮碑》;„„是知科目之名遺佚者多矣。”武科則主要是選拔武將。常科、制科、武科三類中,影響最大,錄取人數最多的當爲常科的明經科與進士科。

明經科始設于隋代,唐代正式確立該科的地位。明經即所謂的通經。唐代以經義取

士,要求考生各試所習的學問,凡文注經熟,辨明義理爲通。明經可分爲五經、三經、二經、學究一經、三禮、三傳等科,概括起來,可分爲經、禮、傳三科。經類的考試內容:五經科爲:大經,《禮記》、《春秋》都通;中經,《詩》、《周禮》、《儀禮》選一經;小經,《易》、《尚書》、《公羊傳》、《谷梁傳》中選一經;而《孝經》、《論語》各經科都得兼通。三經科爲大經、中經、小經各一部。二經科爲大經、小經各一部,或者通曉中經二部。明經科考試最初只試策,至唐高宗時增加了帖經。《通典·選舉三》說:“帖經者,以所習經掩其兩端,中間開唯一行,裁紙爲帖,凡帖三字。”要求考生寫出被帖的三個字來,如同我們現在考試中的填空題。到了唐玄宗時又增加了經問大義,成爲三試。三場考試的次序是先考帖經,次考經問大義,最後答時務策三道。明經錄取的人數在唐初沒有具體規定,約爲應試者的20%。到了貞元十九年癸未(803)又規定,明經人數每年不能超過100人。此後,基本維持這一數目。而同期進士科的錄取人數,僅爲明經科的25%。雖然明經科錄取的人數較多,但它由於側重死記硬背,且與唐代崇文之風相違,因而受到社會的輕視,除少數人(如元稹)在朝廷任職外,多數明經及第者都分配到各州縣任基層官吏。

進士科最早設于隋大業年間。唐代繼承隋制,於武德四年辛巳(621)正式開進士科。

唐朝開考之初,僅試時務策五道。至調露二年庚辰(680),劉思立任考功員外郎,他認爲進士科只考時務策,恐傷膚淺,奏請朝廷加試雜文二道,並帖小經。至此形成了雜文、帖經和時務策三場考試制度。次序爲先帖經,次雜文,最後試策。雜文泛指詩、賦、箴、銘、頌、表、議、論之類。開元年間,始以賦居其一,或以詩居其一,亦有全用詩賦者,並無定制。至於雜文專用詩賦,當在天寶年間。而自中唐起,改爲第一場試詩賦,第二場試帖經,第三場試策問。並且詩賦考試的內容越來越多,壓倒了策問和帖經,成爲唐代進士科中決定取捨的重要部分,故進士科又被稱爲詞科。從考試測量的角度來看,這種考試方式有利於客觀公正地選拔人才。因爲試帖經,只是測試應試者的記憶能力。試策問則易於被應試者揣摩,並有可能被猜題高手押中策題,難以分辨應試者的才能高下。試詩賦,由於詩賦題目取材廣泛,時政、景色、傳說、儒家名言皆可入題,非博學多才之士,難成佳作。更重要的是,詩賦的用韻有官韻可尋,易於掌握評判標準,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評卷的客觀公正,從而比較客觀有效地選拔人才。故自中唐以後進士科迅速

崛起,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進而統合了其他科舉科目。由於進士科考試較明經科難度大,錄取率低,僅爲百分之一、二,平均每年只有25人及第。考中進士實在不易,有的人連考七、八次,花費二三十年時間卻也名落孫山。唐人曾形象地對明經進士及第的難度進行比較:“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唐人十分崇尚進士,常把是否進士及第作爲評判讀書人身份的重要標準。朝廷對進士特別重用:“權德輿爲禮部侍郎,擢進士第者七十二,而登宰相者十人。其他征鎮、岳牧、文昌、掖垣之選,不可悉數。”(《漢唐箋後集·卷五》)這樣,在唐代便形成了重進士,輕明經的社會風氣。通過進士及第而進入唐王朝的上層社會,成爲大多數讀書人的迫切願望與終生奮鬥目標。儘管只有平均

2.5%的及第率,但每年進京參加進士科考試的舉子仍有千人之多。

(二)唐代科舉考試中的試律詩

唐代科舉考試中所試的詩是一種格律詩,後人稱之爲“試律詩”或“試帖詩”。除

進士科外,制科中的博學宏詞科、詞藻宏麗科也考“試律詩”。從詩題來看,唐代“試律詩”的題材比較廣泛,能夠讓應試舉子有想象的餘地。多數詩題都是按時令而吟詠景物,使人容易描繪出具體形象,構成各種意境。

從形式上看,唐代“試律詩”百分之九十以上以五言六韻十二句的排律體爲主,絕

大多數押平聲韻。如天寶十年辛卯(751)進士科試《湘靈鼓瑟詩》。

錢起《湘靈鼓瑟詩》曰:“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苦調

淒金石,清音入杳冥。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流水傳湘浦,悲風過洞庭。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文中所選詩賦均據《文苑英華》及孟二冬《登科記考補正》,下同。) 靈、聽、冥、馨、庭、青:青韻,青獨用。(劃橫綫字為限韻字,下同。)

魏璀《湘靈鼓瑟詩》:“瑤瑟多哀怨,朱絃且莫聽。扁舟三楚客,藂竹二妃靈。淅瀝聞

餘響,依稀欲辨形。柱間寒水碧,曲裹暮山青。良馬悲銜草,游魚思繞萍。知音若相遇,終不滯南溟。” 聽、靈、形、青、萍、溟:青韻,青獨用。

陳季《湘靈鼓瑟詩》曰:“神女泛瑤瑟,古祠嚴野亭。楚雲來泱漭,湘水助清泠。妙旨

微幽契,繁聲入杳冥。一彈新月白,數曲暮山青。調苦荊人怨,時遙帝子靈。遺音如可賞,試奏爲君聽。” 亭、泠、冥、青、靈、聽:青韻,青獨用。

莊若訥《湘靈鼓瑟詩》曰:“帝子鳴金瑟,餘聲自抑揚。悲風絲上斷,流水曲中長。出

沒游魚聽,逶迤彩鳳翔。微音時扣徵,雅韻乍含商。神理誠難測,幽情詎可量。至今聞古調,應恨滯三湘。” 揚、長、翔、商、量、湘:陽韻,陽獨用。

王邕《湘靈鼓瑟詩》曰:“寶瑟和琴韻,靈妃應樂章。依稀聞促柱,髣髴夢新粧。波外

聲初發,風前曲正長。淒清和萬籟,斷續繞三湘。轉覺雲山迥,空懷杜若芳。誰能傳此意,雅會在宮商。” 章、粧、長、湘、芳、商:陽韻,陽獨用。

以上這五首詩中間八句對仗工整,整詩粘對嚴格,平仄相間。

除了五言六韻十二句格式外,唐代“試律詩”在句數上還有以下兩種情況:

1、句數的多寡。

(1)五言四韻八句的律詩。如開元二十六年戊寅(738)《明堂火珠詩》。

崔曙《明堂火珠詩》曰:“正位開重屋,中天出火珠。夜來雙月合,曙後一星孤。天淨

光難滅,雲生望欲無。還將聖明代,國寶在京都。” 珠、無:虞韻 ,孤、都:模韻,虞模同用。

(2)五言八韻十六句的排律。如天寶四年乙酉(745)《玄元皇帝應見賀聖祚無疆詩》三首。

殷寅《玄元皇帝應見賀聖祚無疆詩》曰:“應曆生周日,修詞表漢年。復茲秦嶺上,更

似霍山前。昔贊神功起,今符聖祚延。已題金簡字,仍訪玉堂仙。睿祖光元始,曾孫體又玄。言因六夢接,慶叶九靈傳。北闕心超矣,南山壽固然。無由同拜慶,竊忭賀陶甄。” 年、前、玄:先韻,延、仙、傳、然、甄:仙韻,先仙同用。

李岑《玄元皇帝應見賀聖祚無疆詩》曰:“皇網歸有道,帝系祖玄元。運表南山祚,神

通北極尊。大同齊日月,興廢應乾坤。聖后趨庭禮,宗臣稽首言。千官欣賜覩,萬國賀深恩。錫宴雲天接,飛聲雷地喧。祥雲飛紫閣,喜氣繞皇軒。未預承天命,空勤望帝門。” 元、言、喧、軒:元韻,尊、坤、門:魂韻,恩:痕韻,元魂痕同用。 趙驊《玄元皇帝應見賀聖祚無疆詩》曰:“聖主今司契,神功格上玄。豈惟求傳野,更

在叶鈞天。留夢西山下,焚香北闕前。道光尊聖日,福應集靈年。咫尺真容近,巍峨大象懸。觴從百寮獻,形爲萬方傳。聲教惟皇矣,英威固邈然。慚無美周頌,徒上祝堯篇。” 玄、天、前、年、懸:先韻,傳、然、篇:仙韻,先仙同用。

2、仄聲入韻。根據詩律規則,仄聲一般不入韻,但在唐代“試律詩”中,有的押去

聲韻。如開成二年丁巳(837)所試的《霓裳羽衣曲詩》。

李肱《霓裳羽衣曲詩》:“開元太平時,萬國賀豐歲。梨園獻舊曲,玉座流新製。鳳管

遞參差,霞衣競搖曳。醼罷水殿空,輦餘春草細。蓬壺事已久,仙樂功無替。詎肯聽遺音,聖明知善繼。”

歲、制、曳:祭韻,細、替、繼:霽韻,霽祭同用。

還有的押入聲韻,如開元十九年辛未(731)所試的《洛出書詩》,用題中的入聲字“洛”、“出”限韻。

蕭昕《洛出書詩》曰:“海內昔凋瘵,天網斯浡潏。龜靈啟聖圖,龍馬負書出。大哉明

德盛,遠矣彝倫秩。地敷作乂功,人免爲魚恤。既彰千國理,豈止百川溢。永賴至於今,疇庸未云畢。” 潏、出、恤:術韻,秩、溢、畢:質韻,質術同用。 郭邕《洛出書詩》曰:“德合天貺呈,龍飛聖人作。光宅被寰區,圖書薦河洛。象登四氣順,文闢九疇錯。氤氳瑞彩浮,左右靈儀廓。微造功不宰,神行利攸博。一見皇家慶,方知禹功薄。” 作、洛、錯、廓、博、薄:鐸韻,鐸獨用。

張欽敬《洛出書詩》曰:“浮空九洛水,瑞聖千年質。奇象八卦分,圖書九疇出。含微

卜筮遠,抱數陰陽密。中得天地心,傍探鬼神吉。昔聞夏禹代,今獻唐堯日。謬此敘彝倫,寰宇賀清謐。” 質、密、吉、日、謐:質韻,出:術韻,質術同用。

一般情況下,唐代“試律詩”的用韻都是以詩題中的一個字作爲限韻字,並且以五言六韻十二句爲常,並不在題目中作特別要求。但有時也把用韻及字數在考試時標明,如貞元十五年己卯(799)博學宏詞科試《終南精舍月中聞磬詩》,明確標明“題中用韻,六十字成”。

獨孤申叔《終南精舍月中聞磬詩》曰:“精盧慙夜景,天宇滅埃氛。幽磬此時擊,餘音

幾處聞。隨風樹杪去,支策月中分。斷絕如殘漏,淒清不隔雲。羈人方罷夢,獨雁忽迷群。響盡河漢落,千山空糾紛。” 氛、聞、分、雲、群、紛:文韻,文獨用。

呂溫《終南精舍月中聞磬詩》曰:“月中禪室掩,幽徑淨昬氛。思入空門妙,聲從覺路

聞。泠泠流衆壑,杳杳出重雲。天籟疑難辨,霜鍾詎可分。偶來依法界,便欲謝人群。竟夕

聽真響,荷花積露文。” 氛、聞、雲、分、群、文:文韻,文獨用。

唐代“試律詩”用韻嚴格,爲我們研究唐代科舉考試用韻情況提供了大量真實可靠

的資料。

(三)唐代科舉考試中的甲賦

唐代科舉考試中的賦題是一項重要內容,它難度大,標準高,是決定能否進士及第的關

鍵。同“試律詩”一樣,進士科、博學宏詞科、詞藻宏麗科等都須考賦。唐代所試之賦是一種格律賦,唐人稱之爲甲賦。甲賦在形式上有如下特點:聲調合諧、詞藻華美、對仗工整、用韻嚴格。甲賦在用韻上前後有一個發展過程,從光宅二年乙酉(685)進士科試《高松賦》,至先天二年癸丑(713)進士科試《出師賦》,所試之賦押何韻,押幾韻都無明確規定。正如《能改齋漫錄》所言:“賦家者流,由漢晉曆隋唐之初,專以取士,止命以題,初無定韻。”例如趙子卿、趙自勵和梁獻三人的《出師賦》。

趙子卿《出師賦》並序曰:“古之王者出師,有征無戰。然則兵革之事,聖人是興,蓋

所以威不軌而昭文德也。帝乃欽若堯、禹,承天運行,鮮卑在圖,夜郎無外,而旄頭賊醜,忘道弄邊,河浸海寒,障路幽朔。皇赫斯怒,親師用征。搖星纛神,召募雄合,白羽森月,朱旗爛空。俾夫翕東海之焱波,掃北荒之沙雪。國用長策,人忘暫勞。聊勝詠歌,取思而賦。賦曰:莫高匪天兮生我聖人,聰明運用兮不測惟神。恩澤洪融,覆幬彌淳,噴窮陸,霈無垠,珍怪煙委而波屬,蠻夷鳥狎而蟲馴。粵若鬼方兮獫狁孔狡,固陰沍寒兮陵我河津。於是按玉劍而憑怒,耀金戈而雷震。禡蚩尤,誓勾陳;會白帝,騎蒼鱗。天動地應,羅羽衛而煌煌;風咆雲鬥,作笳鼓之殷殷。別有哮悍之旅,毅勇之賓;爰自幽並而投石,走巴楚而來臻。鐵馬金甲,虹旌電輪,鳴弦者飛雁由其殞越,揮戈者白日所以逡巡。國體兵勢,殊容共身,既出師於鄠杜,亦獵虜於新秦。野氣蒼茫而助殺,軍聲慷慨以合仁;奮威則鯨鯢忉釁,流詠則梟獍懷親。大荒搖落,知單于之魄死;層冰泮渙,感天子之情春。昆彚雜種,於何不臣。寧直誇胡而北省,亦當撫揉於叢榛。海岱攸類,匪兵是遵,固將歷三五而高視,豈與夫費百萬於同勤。”

人、神、垠、津、鱗、賓、身、秦、仁、親、臣:真韻,淳、馴、輪、巡、春、遵:諄

韻,臻、榛:臻韻,殷、勤:欣韻,震、陳:震韻,真、諄、臻、欣、震通押。

趙自勵《出師賦》并序曰:“先天年(卽是元年),獫狁孔熾,動搖邊陲,是以我國家

有事於沙漠也。徵甲選徒,星馳雲集,楚劍霜利,吳鈎月懸,將以驅日逐之首,斬天驕之族。蓋使烽埤無火,亭障息肩。大矣哉!自古出師,未有若斯之盛者。藉雖不敏,敢述賦云:赫哉帝唐,葉殷累聖;光明乾道,洗清邦政。德所以和懷四夷,教所以平章百姓。用能盡奄有於天下,得樂推於群黎。鳳符以謳歌而適,龍曆以揖讓而躋;既神化之無外,何鬼方之獨迷!若乃皇赫斯怒,元戎是出,其制敵也以威,其用師也以律。琱戈電舉,鐵騎風疾。霜明鋒刃,夕曜曜以衝星;火色旌旗,晝炎炎以彗日。橫行有同於十里,止步不過於六七。桓桓大將,黃石老之兵符;赳赳武夫,白猿公之劍術。謀無再陳,其來若神。攻則必取,諒資於武。既作氣以皷行,受脤者實在乎國英。雖假靈於廟筭,決勝者亦關於天斷。固將以拒十角之倡狂,豈止掃一隅之陵亂,然後作寰宇之清謐,成皇王之壯觀。別有其儀不忒,詩書是則。鱗翮初就,將騰躍於風波;冠劍末從,尚棲遑一作遲於翰墨。願高闕之氣殄,佇燕然之銘勒。優哉悠哉,小臣高歌於帝德。”

聖、政、姓:勁韻,勁獨用。黎、躋、迷:齊韻,齊獨用。出、律、術:術韻,疾、日、

七:質韻,質術同用。陳、神:真韻,真獨用。取、武:麌韻,麌獨用。行、英:庚韻,庚獨用。斷、亂、觀:換韻,換獨用。忒、則、墨、勒、德:德韻,德獨用。

梁獻《出師賦》:“聖人乘時兮里社鳴,聖人御宇兮天下平;百姓日用而不盡,四方風動而化行;外鎮武將,內羅群英,既居尊以體道,思順文而偃兵。何朔塞之醜類,尚居邊而屢驚。皇赫斯怒,授鉞四七,告曆登壇,選時習吉,流紫泥之明誥,開黃石之秘術。旌旗翩翻而篲雲,刀劍燦爛而含日;望玄塞而徐邁,度青門而迥出。天子乃整師旅,振威德。班列品類,巾拂輈勒;雜沓參差,駢闐逼側。隱隱軫軫,鏘鏘翼翼;銳兵含氣,武士作色。後殿未出於朝庭,前驅已羅乎郊國。大哉聖主,乘時而撫。內修恩德,于以廣文;外整兵戈,于以克武。設設魚麗,布鵝鸛;良將勁卒,威武剛斷。欲使兇渠斬首,豺狼懾竄;一勞而逸,永清疆畔。爾其有征無戰,縑緗所陳;兵不可恃,惟道是親。昔周君有敵,雖戎衣一解,而夏禹將戰,反修德七旬。前君尚以行化而感迷悛,況我皇上聖德通神。別有窮途下客,流落羈棲。書劍不用,山川幾迷。失路空歎,亨衢未躋。幸逢明聖,觸類歸正。既懷投筆之用,希遇封侯之聘。”

鳴、平、行、英、兵、驚:庚韻,庚獨用。七、吉、日:質韻,術、出:術韻,質術同用。勒、德、國:德韻,側、翼、色:職韻,職德同用。撫、武:麌韻, 麌獨用。鸛、斷、竄、畔:換韻,換獨用。親、神:真韻, 旬:諄韻,陳:震韻,真諄震通押。棲、迷、躋:齊韻,齊獨用。聖、正、聘:勁韻,勁獨用。

通過對上面同一年所試的三個賦題的用韻分析可以看出,三賦的押韻數,押何韻都不相同。閱卷官爲驗證押韻是否準確,還要不時查找韻書。爲了給科舉考試的賦押韻定一個標準,儘量做到公正,同時也減輕閱卷官的工作量(唐代科學考試的試卷考完即判,只有第一場合格者才能參加第二場的考試),因此,到開元二年甲寅(714),“王丘員外知貢舉,試《旗賦》,始有八字韻腳,所謂‘風日雲野,軍國清肅’。”(《能改齋漫錄》)自此以後,這種題下限韻的格式就成爲唐代科舉考試甲賦的重要標誌。是年狀元李昂的《旗賦》如下:

“遐國華之容衛,諒茲旗之多工。文成日月,影滅霜空。乍逶迤而掛霧,排迴驚鳥,飛天斷鴻。至若混羽旗以橫野,則覩之者目駭;雜金鼓而特設,則見之者氣雄。(工、空、風、鴻、雄:東韻,東獨用。)爾其誓將臨邊,興師授律;擁豹騎而長往,指龍山而衝出迴五翎以革面,挫三庭而屈膝。匪旗之佐彼軍容,則何以沙場清謐。 (律、出:術韻,日、膝、謐:質韻,質術同用。)明明我君,四海無塵。立徽號,建洪勳。爲旗削蚩尤之跡,畫蛟龍之文(塵:真韻,君、勳、文、雲:文韻,真文通押。)者。儼孤峙以摽衆,列廣形而助寡。隨時卷舒,任用行捨。不務功以伐謀,良有足而稱也。(野、者、寡、捨、也:馬韻,馬獨用。)徒觀其進退繽紛,旖旎三軍。(紛、軍:文韻,文獨用。)可仰可則北。(則、國、北:德韻,德獨用。)塞斷連營旌。陵紫霄而風掃,逗碧落以雲縈。擺帝樓之晴樹,弄天門之曉旌。高則可仰,犯乃不傾。每低昂以自守,常居滿而望盈。(營、清、旌、縈、旌、傾、盈:清韻,清獨用。)時亨《大畜》,於何不育。永端容於太階,沐皇風之清肅。(育、肅:屋韻,屋獨用。)

” 這篇賦的韻腳如下: 工、空、風、鴻、雄:東韻,東獨用。律、出:術韻,日、膝、謐:質韻,質術同用。塵:真韻,君、勳、文、雲:文韻,真文通押。野、者、寡、捨、也:馬韻,馬獨用。紛、軍:文韻,文獨用。則、國、北:德韻,德獨用。營、清、旌、縈、旌、傾、盈:清韻,清獨用。育、肅:屋韻,屋獨用。

貞元十七年辛巳(801),進士科試《樂德教胄子賦》以“育材訓人之本”爲韻。

李彥方《樂德教胄子賦》曰:“王者垂訓導於門子,戒驕盈於代祿;厲師嚴以成教誨,敷樂德而宣化育。長能從而可久,幼能正以不黷。悅之以道,寧假乎干戚羽旄;動之斯和,詎資乎匏土革木。是知深於樂者,豈徒然哉。暢生成於壽域,道純粹於靈臺。明明而六德是以,蕩蕩而群心有開。瞻之在前,佇將成於國棟;由乎充選,庶有嗣於鄉材。登於雋造,釋其奸回。聆音乃接武而至,樂善而差肩載來。且於中者表得中而可尊,和者達至和而不紊。繄吾道之克廣,諒乃心之是訓。青衿選其悅學,絳帳資乎待問。于以識琬琰之姿,于以言始終之訓。然則祗者敬也,居敬足以脩身;彝者常也,守常而能化人。萃群生之濟濟,達誘善以循循。肅穆以居而文明有耀,條暢斯及而樂教惟新。然後以孝友俾其師資,春秋則教,夙夜惟寅。弘廣博易良,人胥效矣;美父母兄弟,誰能間之。內必成性,外無越思。匪鏗鏘而感物,咸敬順以親師。異齊國之聞於宣父,叶虞帝之命以后夔。惟德音之是進,豈奸聲之能混。入於國學,習者由是知歸;祭于瞽宗,享者於焉報本。至哉聖人之設教,諒終古而無損。” 祿、育、黷、木:屋韻,屋獨用。哉、臺、開、材、來:咍韻,回:灰韻,灰咍同用。紊、訓、問、訓:問韻,問獨用。身、人、新、寅:真韻,循:諄韻,真諄同用。之、思:之韻,師、夔:脂韻,脂之同用。混、本、損:混韻,混獨用。

羅讓《樂德教胄子賦》曰:“至樂之極兮,德教所蓄。德者體中和而定剛柔,教者正性情而靖耳目。既垂法於國胄,亦布政於方族。四術允正,三行祗肅。所以明俊選之標表,所以致才賢之蘊育。比師嚴而道尊,信仁行而禮復。樂正初協,司成理該。被其風而導其志,滌其濫而釋其回。持筋骸以固束,刷性靈而洞開。德義可依,異射宮之取士;程準斯在,同杍人之理材。樂且致之,行之廣運。內無聲以是託,表中庸以垂訓。在敬遜以務時,資端慤而待問。斯乃成性所臻,斆學相因。既廣博而克己,抑直易以藩身。不特考擊兮教備,無假拊搏兮行醇。以道應物,以樂和人。事且符於米稟,義且暢於成均。將俟乎綺紈之子率變,何患乎膏粱之性難馴。苟以我於木鐸,爾宜必誠必信。苟以我於藻鏡,爾寧不智不仁。庶居之也洩洩,諒誨之乎諄諄。在聲音之道兮,以律度是維,諧和是司。在德教之術兮,以友敬爲儀,忠孝爲師。固捨彼而取此,念鑽之而仰之。足使放心精正,體道希夷。罷鏗鏘於師氏,識明命於後夔;寧鼓篋而徒至,必摳衣以慎茲。俾行乎鄉黨,尊尊長長;俾立乎黌塾,庸庸祗祗。夫然則寬願者日益,簡傲者日損。習語舞而殊源,敦《詩》、《書》而異壼;斯教也教之至,誠天下之本。” 蓄、目、族、肅、育、復:屋韻,屋獨用。該、開、材:咍韻,回:灰韻,灰咍同用。運、訓、問:問韻,問獨用。臻:臻韻,因、身、人、仁:真韻,醇、均、馴、諄:諄韻,信:震韻,真諄臻震通押。維、師、夷、夔、祗:脂韻,司、之、茲:之韻,儀:支韻,支脂之同用。損、壼、本:混韻,混獨用。

上述這些韻腳按限韻字的順序排列。舉子們要想做好這類試題,首先要弄清題目中的限韻字屬於什麽韻,這些韻又可與何韻同用等,然後再從這些韻中找出所需要的韻腳字,並將這些字巧妙地按限韻順序安排到賦中去。這就使閱卷者有了統一的標準。但是,這些苛刻的要求又令舉子們苦不堪言,因而怨聲四起。爲此,朝廷與知貢舉有時會採取一種折衷的辦法,即賦題雖仍限韻,但可不按限韻字的順序,這就降低了作賦的難度。如開元五年丁巳(717)所試的《止水賦》,以“清審洞澈涵容”爲韻。進士劉清的賦文爲:

“觀乎太古之初,乾坤定列;有坎方一德之大,成江河四瀆之別。注仙海以環流,度星橋而靡竭。立體清靜,舒光朗澈。觀五行以獨舉,潤萬物而齊悅。豈以善下之故,長應流行;抑亦能遇坎則止,以竭爲平。居荒野而不動,合寒虛而自清。晝則煙雲亂出,夜則星象羅生。若乃湖稱青草,澤若雲夢;淺深濚渟,表裏寒洞。當朱陽之夏晚,遇白露之秋仲;紫關之鴻鴈飛來,綠浦之蓮舟風送。既能止而利物,所以歸之者衆。亦有鳳凰之沼,明月之潭。每澄流於庭院,常不注於東南。蒙寮寀之玩洽,渾琴酌而相參。以遊以賞,如液如涵。若英賢之

取則,類貞咸之是湛。届夫玉宇初晴,風飈載寢。籠碧天而似鏡,展紅霞而若錦。納衆影而不遺,比群情而特甚。用使至人觀之而心察,智者樂之而情審;遠士愛而欲臨,高節聞而願飲。復乃養龜鶴,藏魚龍;怪石積,明珠重。虛以受物,謙而克從。有一人兮充賦,每咨歎於澗松。飾清顔而自肅,希止水而今逢。則知無美惡以畢鑒,豈徒取乎矯容。” 列、別、竭、澈、悅:薛韻,薛獨用。行、平、生:庚韻,清:清韻,庚清同用。夢、洞、仲、送、衆:送韻,送獨用。潭、南、參、涵、湛:覃韻,覃獨用。寢、錦、甚、審、飲:寢韻,寢獨用。龍、重、從、松、逢、容、鍾韻,鍾獨用。其限韻字在文中的排列順序爲:澈、清、洞、涵、審、容。

貞元七年辛未(791),進士科試《珠還合浦賦》以“不貪爲寶,神物自還”爲韻。 尹樞《珠還合浦賦》曰:“驪龍之珠,無脛而至。駭浪浮彩,長川再媚。迴夜光之錯落,反明月之瑰異。非經漢女之懷,寧泣鮫人之淚。狀徵既往,莫究奚自。偶良吏兮斯來,遇貪夫兮則閟。想夫旋返之儀,圓明可期;輝如電轉,粲若星馳。光浦溆,竄蛟螭;映沙礫,晃漣漪。在暗而投,誠則悲路人未鑒;沈泉而隱,亦常表帝者無爲。欣出處兮據德,幸浮沈兮中規。是以特表殊姿,潛懷有道;中含逸彩,上繫玄造。醜當時之饕餮,應爲政之美好。真列郡之尤祥,實重泉之至寶。於是煥清瀨,輝淺灣,奔璀璨,走斕斑。豈能與石前卻,隨流往還。泛連波之下,盈一水之間而已哉。茲川兮始明,老蚌兮勿剖;瓴甋兮罷笑,瓊瑰兮莫偶。抱圓質而胥就,揚衆彩而未久。方載沈而載浮,且曷澣而曷不。玉非寶,泉戒貪,實爲國之司南。誠感神,德繄物,在爲政之不咈。愚是以頌其寶而悗按字疑有誤。其人,美斯政而感斯珍。想沿洄於舊渚,念涵泳於通津。則知美政不遠,嘉猷入神。故中潛皎皛,下沈奫淪。轉則無纇,磨而不磷。誠丹泉之莫擬,諒赤水之非珍。苟或疑此爲虛誕,願徵之於水濱。” 至、媚、淚、自、閟:至韻,異:志韻,至志同用。儀、期、馳、螭、漪、爲、規:支韻,支獨用。道、造、好、寶:晧韻,晧獨用。灣、斑、還:刪韻,間:山韻,刪山同用。剖、偶:厚韻,久、不:有韻,有厚同用。貪、南:覃韻, 覃獨用。物、咈:物韻,物獨用。人、珍、津、神、磷、珍、濱:真韻,淪:諄韻,真諄同用。

陳復禮《珠還合浦賦》曰:“珠行藏兮,與道爲鄰。政善惡兮,感物生神。私以務貪,必去土而匿耀;光之崇儉,則還浦而歸淳。我政無累,匪求而至。宛若中流,昭然明媚。對三光而分色,契一德而潛致。盈虛無眹,不隨月魄以哉生;往返有孚,殊異奔星之出使。徒見其表跡,罔知其奚自。覩映水之新規,謂沈泉之初棄。爲人利也,且一貫以稱珍;與衆共之,雖十斛而不匱。然知此珠之感,惟政是隨。當政至而則至,偶俗離而則離。人而無道兮不去何以,人而有得兮不復何爲?止舊浦而可採,同暗投而在斯。質若纍纍,疑照綴於霄漢;色仍皎皎,終炫耀乎漣漪。且夫彼邦政悖,我則爲不居之物。彼邦政閑,我則能應道而還。豈專巨蚌是剖,實惟無脛而走。將不貪以共存,非甚愛之能守。浦之不吝,任變化以往還;珠之圓疑當作“員”。來,辨政理之奸不。明可以久按疑有脫誤。處泥沙而有光,知進退而不苟。利用溥博,何必取之於龍頷;報德宏多,奚猶得之於虵口。其來也所以輔政,其去也所以戒貪。警循良之夕惕,俾傲很以知慙。勿以珠爲蘊蓄,勿以珠爲珍好。且還浦而難期,且離邦而難寶。將守之而勿失,在閑邪以存道。” 鄰、神:真韻,淳:諄韻 ,真諄同用。至、媚、致、自、棄、匱:至韻,使:志韻,至志同用。隨、離、爲、斯、漪:支韻,支獨用。物:物韻,物獨用。閑:山韻,還:刪韻,刪山同用。剖、走、苟、口:厚韻,守、不:有韻,有厚同用。貪:覃韻,慙:談韻,覃談同用。好、寶、道:晧韻,晧獨用。

在《登科記考補正》一書中,唐代賦題有確切年代並錄有賦文的共52個,其中賦文的韻腳與限韻字順序一致的有26個,不一致的也有26個。從年代看,越是往後,賦文的韻腳順序跟限韻字的順序越不一致。但限韻字的字數卻由參差不齊逐步趨向八字。宋人洪邁《容齋續筆·試賦用韻》指出:“唐以賦取士,而韻數多寡,平仄次序,元無定格”,只是到

了文宗大和(827-835)以後,“始以八韻爲常”。但是李調元在《賦話》卷九引《偶雋》曰:“唐制:舉人試日,日暮許燒燭三條。德宗朝,主文權德輿於簾下戲云:‘三條燭盡,燒殘舉子之心。’舉子遂答云:‘八韻賦成,驚破侍郎之膽。’”德宗是中唐較前期的君主,這說明中唐前期賦文就以八韻爲常了。根據我們的統計,大歷四年己酉(769)以後限韻字的字數基本上也是八字。這些限韻字,一方面規定了押韻的數目與韻數,另一方面還像文章的副題一樣,對賦題有解說提示作用。如貞元七年辛未(791)進士科試《珠還合浦賦》,以“不貪爲寶,神物自還”爲韻;貞元十年甲戌(794)進士科試《進善旌賦》,以“設之通衢,俾人進善”爲韻;乾寧二年乙卯(895)進士科試《人文化天下賦》,以“觀彼人文,以化天下”爲韻。幾乎都是題意的概括或闡釋,只要應試舉子稍加注意,就不會偏離主題。這樣他們就可以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對限韻問題的處理上,因爲唐代及以後的科舉考試的賦,評判的主要標準是“韻”,如果在“韻”上出現了問題,落選的命運就不可避免了。下面這個故事是關於如何以聲律爲標準選拔進士的。這件事發生在後唐天成五年庚寅(930),即唐代滅亡之後的第二十四年的事,但是五代的科舉考試基本承襲唐代,所以還是可以用它來說明唐代科舉考試的用韻標準的。《冊府元龜》卷六四二云:

六月壬子,中書門下奏:敕新及第進士所試新文,委中書門下覽詳覆,方具奏聞,不得輒徇人情,有隳事體。中書於今年四月二十九日帖貢院,準元敕指揮,中書量重具詳覆者。李飛賦內三處犯韻,李榖一處犯韻,兼詩內錯書“青”字爲“清”字;並以詞翰可嘉,望特恕此誤。今後舉人,詞賦屬對並須要切,或有犯韻及諸雜違格,不得放及第。仍望付翰林,別撰律詩賦各一首,具體式一一曉示。將來舉人合作者,即與及第。其李飛、樊吉、夏侯珙、吳沺、王德柔、李榖等六人,望放及第。盧價賦內“薄伐”字合使平聲字,今使側聲字,犯格。孫澄賦內“禦”字韻使“宇”字,已落韻;又使“膂”字,是上聲。“有”字韻中押“售”字,是去聲,又有“朽”字犯韻;詩內“田”字犯韻。李象賦內一句“六石慶兮”,併合使此“奚”字;“道之以禮”,合使此“導”字;及錯下事。“嘗”字韻內使“方”字。計中言“十千”,“十”字處合使平聲字;“偏”字犯韻。楊文龜賦內“均”字韻內使“民”字;以君上爲驂駢之士,失奉上之體。兼“善”字是上聲,合押“遍”字是去聲。“如”字內使“輿”字;詩中“遍”字犯韻。師均賦內“仁”字犯韻,“晏如”書“宴”。又“河清海晏”,“晏”不合韻,又無理;“晏”字即落韻。楊仁遠賦內“賞罰”字書“法”字,“銜勒”字書“鍼”字。詩內“蓮蒲”字合著平聲字,兼“黍梁”不律。王谷賦內“禦”字韻押“處”字,上聲則落韻,去聲則失理。“善”字韻內使“顯”字,犯韻。“如”字韻押“殊”字,落韻。其盧價等七人,望許令將來就試,仍放再取文解。高策賦內於“口”字韻內使“依”字,疑其海外音訛;文意稍可,望特恕此。其鄭樸賦內言“肱股”,詩中“十千”字犯韻,又言“玉珠”。其賓貢鄭朴許令將來就試,亦放取解。

這則資料主要記載了中書門下覆核新及第進士詩賦的三個音韻問題。一、犯格:指在詩賦中違犯平仄格律,宜平而仄或宜仄而平。盧價賦內“薄伐”的位置應是平聲,而“薄伐”爲仄聲中的入聲,故犯格。二、犯韻:指在詩賦中用了跟韻腳同韻的字。如李象賦內“嘗”字使用“方”字,而“嘗”、“方”都屬平聲陽韻。三、落韻:指詩賦在押韻時,將韻書上沒有規定“同用”的幾個韻押在一起,或者主要元音韻尾相同而聲調不同的幾個韻押在一起。如王谷賦內“如”字韻押“殊”字。“殊”字和“如”字分屬平聲“虞”韻和“魚”韻,而“魚”獨用,故“如”字不能跟“殊”字同用。李澄賦內本來限押去聲“虞”韻中的“禦”字,但他卻將上聲“語”韻中的“宇”、“膂”與“禦”字混押,故落韻。在這段史料中,盧價等人因沒按限韻字押韻,在中書門下詳覆時被查出除名,只被允許將來就試。知貢舉張文寶因負責閱卷不嚴,被罰一季俸。

中書門下詳覆的重點在用韻是否準確,至於文章的文采如何、立意是否深刻,很難有一個評判的標準,但應試者是否按限韻字用韻,閱卷者與復核者都一目了然(他們都是金榜題名的精通聲韻的儒士)。因此,賦題考試的限韻就成爲唐宋進士科考試的硬標準。雖說賦題限韻束縛了應試者的思想,限制了他們才華的發揮,正如北宋翰林學士宋祁所說:“有司束以聲病,學者專于記誦,則不足盡人材。”但是,“詩賦聲病易考,而策論汗漫難知”。(《文獻通考》卷三十一)所以,甲賦的限韻因其便於評卷而始終佔據著唐代進士科考試的重要地位。


相关文章

  • 中国科举制度发展历程
  • 科举制度始于哪个朝代? 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 ...查看


  •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导学案
  • 第四课 科举制的创立 课型:新课 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⑵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 ...查看


  • 论唐代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与影响
  • 2007年第2期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第9卷第2期) JournalofLiaoningAdministrationCollege No.2,2007(Vol.9.No.2) 历史研究 ⒇ 论唐代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与影响 李艳丽 (兰州大学 ...查看


  • 古代如何改革考试制度
  • 古代如何改革考试制度 2014年9月12日,国务院日前出台高考新政,深化考试制度的改革,其中的"文理不再分科"尤其引发了诸多热议.其实,在中国古代,各种考试制度改革一直没有断过,先秦时期已有"口试", ...查看


  • 唐朝科举制度对当今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 2014年11月 6期Nov.2014第16卷第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 :唐朝科举制度对当今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TIANJI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古翠凤等第16卷第6期 Vol.1 ...查看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
  • 山东 孙淑静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科举考试的最大获益者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科举考试也是广大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光宗耀祖的出路.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 ...查看


  • 科举选官制度研究
  • 前 言 以君主为中心的封建时代就如何选拔,培养与录用人才,封建统治阶级走过 了一段漫长曲折的历程.早在西周时期,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以宗法等级关系 为纽带的"世卿世禄"制,人们凭血缘或姻亲关系进入仕途.春秋战国时期,奴 ...查看


  • 史实说明科举制度的利弊
  • 史实说明科举制度的利弊 一.科举制度概念: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 ...查看


  • 试论元朝科举取士制度的特点
  • [摘 要]元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有了自己新的特点:实行的时间短,录取人数少,且时断时续:带有浓厚的民族歧视色彩,因而也产生了新的作弊行为:打破了地域界限:注重实用:但不是元朝选官取士的主要途径.尽管如此,仍对元朝,乃至后世 ...查看


  • [教学设计]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教案背景: 1.前面刚学过三个重要的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他们的统治时期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盛世局面,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选拔和任用贤才.他们选拔人才的方法就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科举制. 2.学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