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斯贝尔斯的大全学说

  摘要:文章试图通过阐释雅斯贝尔斯对超越和密码的寻求与理解,还原雅斯贝尔斯对追问有限存在的人如何认识无限的超越的态度,�R别他的哲学作为一种有神论的存在主义的超越特征。   关键词:自由;超越;密码   雅斯贝尔斯历来被誉为存在主义最主要的代表人物,然而他的哲学还具有超出于一般的存在主义特征。这个特征表现为对于大全的关注,可以说雅斯贝尔斯整个哲学的调性就是追求在充分尊重个体的前提下,力争实现更完满的整体性。对于雅斯贝尔斯大全思想的研究,可以补充那种把存在主义仅仅理解为一种关注人的行动和在世自由的学说的看法,填补存在主义的形而上学内容。   一、超越(大全)   雅斯贝尔斯在《哲学终结了吗》一文中说,在虚无主义看来,人类作为生物界的一类动物,仿佛可以根据本能而直接生活。但是人不能这样。而恰恰是人的玩世不恭和仇恨、消极的思想和行动,顽固的状态,显示出他在虚无主义中仍是人类而非动物。虚无主义是现时代的精神状况中无法忽视的一个重要角色,人们一方面在科技发展、生活便利、物资充沛的现代社会中体验着人类自我能力的成果,一方面由于科学认识水平的提升对于人类无法企及的终极问题,世界界限问题更感兴趣。   经验世界充满了符号,当符号指向超越时,它就是有意义的密码。人在自身的实存中体验可能性,体验无所不包者的具体细节,体验超越。“超越既不在这个世界中也不在别的世界中。它的位置是一个界限――但是当我真正是的时候我面对超越的界限。”   雅斯贝尔斯自创了一个哲学术语Periechontologie,中文通过意译翻译为生存本体论,这个Periechontologie指的就是他的“大全”哲学。大全、生存、超越这几个词汇在雅斯贝尔斯的表述中是同义的,只是使用方法不同。雅斯贝尔斯在强调世界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时使用“大全”一词,在强调大全的生成和运动时使用“生存”一词,在强调世界整体对于人的吸引与召唤时用“超越”一词。雅斯贝尔斯的思想无处不体现着关注大全的特点。就他改变当时心理学研究的观念来说,他认为心理学治疗的出发点应该是面对与“尊重每一个人的无限性,防止对人的无限性有任何理论上的歪曲”,也即是说,要对自身的研究方法有清醒的意识,要意识到采用解释性的方法或者采用理解性的方法是有很大区别的,理解性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抛弃旁观性的科学研究,而是通过切身体验来思维。这种方法关注的重点是理解性的对待研究对象,雅斯贝尔斯提出心理学应该试图用一切方法,从一切方面去认识,即批判地认识心灵活动的全部现实。   在心理学中雅斯贝尔斯强调人的不可规定性,人作为治疗对象的无限可能性决定了要采取理解性的研究方法,这实际上就是将自由预设为人的中心。就雅斯贝尔斯对待哲学史的态度来说,他认为哲学史的研究本身也是哲学的一个环节,任何别种的作为回声或重新组织的客观态度都无法接近本真的哲学史研究,要在读书的过程中与哲学史中的人物和问题一同思维,这个过程是理解的过程,也是获取真理的过程。   人类思维的特点,包括日常思维与科学思维在内,是对象性的,即分裂地主客分离式的思维。而大全是排除单纯客观性观念的,它是包容一切分裂于自身之中却永不成为对象的东西,人无法认识大全,却可以通过阐明来试图理解大全、接近大全,“澄明是一种无须解释的明晰,是不用规定性也到达被思物的去思,是不知的确定”。当人用分离性的认识方式去思大全时,大全展现为七种基本形态。这七种样式分裂为客观样式和主观样式,也就是作为主体的我,以及他物;其中客观样式显现为世界与超越者,主观样式显现为此在、意识一般、精神和生存;在这七种样式之外,连接这七种样式的纽带是理性。理性之于大全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因为理性试图去思大全,所以大全为理性分裂地展现为可认识的其中样式,我们对大全无法形成直接的思考,而只能通过大全的样式作出间接的哲学思考,而这些可认识的样式也就仅仅止步于大全的样式而永不可能是大全。大全是可能性的最大空间,不是认识的确定的对象,因而永远是人的认识的界限。   二、人通过大全的样式体验大全   “此在”,在雅斯贝尔斯的体系中不同于一般存在主义的定义,雅斯贝尔斯用“此在”单纯指示人的经验性存在。人通过经验丰富自身,通过物理的、生物的以及心理的认识对象接触世界,“它只在每一物理的、生物的和心理的对象方面成为特殊化,但它因此就不再是大全了”,另一方面人为这些经验性的、特殊的经验对象所限。在此在的阶段,人缺乏终极目的,是局限于此时此刻的存在。   一般意识的特征是用普遍观念施加于特殊意识对象,一般意识超越了经验的存在与规律的普遍性发生联系。与经验的存在个别的、暂时的、变动的特点相比,一般意识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时间性和确定的。一般意识的局限在于,它无法把握不能以普遍的方式捕捉的存在。   精神是融合“此在”和一般意识于自身之中,作为人的思想和情感的统一体。与一般意识不同,精神追求意义和总体,它为理念所推动。与经验存在不同,精神试图摆脱无意识的本能和意志的驱使,通过内在的自我反省推动自身。   世界是“此在”、一般意识和精神现身的场所,是经验对象的最大域。作为总体的世界是人无法把握的,它始终是人的认识的界限,我们只能认识世界中的具体个别对象。但人无法满足于对于世界中具体事物的认识,不断在把认识向界限处推进,向超越走去。   大全的诸种样式虽然由理性联络在一个圆圈内,但是彼此之间是对立斗争的关系。“此在”很实际地在世界中谋求自身,世界相对于此在是他物,但这个他物又可为此在掌握与改变;生存是不可客观化的自由的自我存在,它向往超越者却永远止步于自身,只能在自身与他物中寻找理解超越者的密码,隐晦地感受超越者的隐喻;意识一般是分裂地认识方式,不可避免地要把一切纳入认识范围中,又在这种分裂的认识中失去一切;精神在理念中游戏,在有限的观念中试图容纳全体;理性是从生存出发的思维,把大全的其中样式串联起来。在大全的笼罩下,这七种样式在对立斗争的同时又互相渗透并共同存在。“此在”是在世界中的,在世界的角度来看“此在”也被物性包括在内;世界另一方面又是为我之在,从主体的角度看世界可以被主体不断地容纳进自身之中。   雅斯贝尔斯这种不对“大全”作陈述哲学与维特根斯坦对真理的沉默或者是“不可说”异曲同工,但更多了心甘情愿地积极地去生存的勤奋。即使把大全纳入认�R之中后,大全就成了分裂地对象性存在,失去了自身的活性与无定。即使人对于大全的认识只是一堆异想天开的废话,只是一些尝试的无法保障正确性的浪漫想象,雅斯贝尔斯仍然肯定生存阐明的价值。他通过描述大全显现的方式来描述大全,避免鲁莽地直陈大全。“大全”是指称上的含义,不能离开人的自由和人的实践活动总和来谈论“大全”,正如如果没有苹果、橙子、梨、葡萄等等水果的个体的存在就不会存在“水果”一样 。如果抛开个人,“上帝”即“大全”对人来说也不存在了,“大全”体现的就是人的极限意识,它指称的是人的追求的最大完满性。“大全”并不取消人在世界中获得的对象性的知识,这些知识以大全为背景才会使人明晰其相对性。   雅斯贝尔斯认为,一旦生存哲学隐晦地指出我们知道“人是什么”这样一种信仰,它就立刻丧失殆尽、化为乌有。它就再次成为一种提供关于人和动物生命的类型研究的轮廓的学科,就再次变为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但是,真正的生存哲学试图追问的是,今天人们重新试图成为自身这样一个根本问题。因而,生存哲学仅仅呈现于为自身而奋力搏斗的人们之中。   三、存在的自由通过解读密码与超越沟通   雅斯贝尔斯认为,自由和超越都无法脱离开实存,脱离了实存,不管是自由还是超越,都会坠入虚无。自由不是人在进行探索时的认识对象,人的自我选择也不在于我能否明确的指出自由,而在于我是否愿意为“不存在自由”这个命题及其后果承担一切责任。   雅斯贝尔斯对待超越的态度与他看待哲学的态度是不可分的。雅斯贝尔斯认为他所处的时代是缺乏天才的时代,他从哲学史中的伟大人物身上汲取营养,寻求交往与思想的碰撞,认为所有的哲学问题已经在过去都被提出了,他的哲学就是对过去的哲学的重新阐释而已。所以他说自己从事哲学研究,但不提供哲学。雅斯贝尔斯把哲学放置在无限的过程中,永远没有确定的目的地,只有在无限中才能保持持续的行进,无限成为了思维的依靠。他保持着超越的永恒性,避免失去超越,同时又避免使超越对象化。雅斯贝尔斯对超越的描述是矛盾的,超越既空空如也又催生万物。   雅斯贝尔斯在关注人的实存的同时,也保持着对于大全的持续不断的理解的努力。超越为什么对于人来说是必需的?因为人只有在理性趋向超越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地相互理解和交往。人的本质是分裂的,在精神与肉体、理智和情感分裂张力中生存,在大全的关照下人才能超越这些分裂达到自由。   人在世间的每一个有意义的行动都是在超越的指导下解读密码的行动。雅斯贝尔斯吸收了克尔凯郭尔的“体验说”,认为上帝对人的指导是通过人对自由的领会而实现的,这种指导并不是明确的,它们表现为模糊的密码。“人在对判断的自由的、直接的自我领会中,在自我指责中,在自我肯定中,间接地发现上帝的判断,后者绝不是确定的,而总是模糊的。”由于人作为“意识一般”(consciousness-as-such)的客观性思维方式,超越并不能为“意识一般”所理解。生存接触超越的方式是倾听超越诉说给生存的密码,生存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接收密码,试图理解密码,破解密码的过程。   密码作为超越诉说自身的语言具有三种存在状态,包括“超越的直接语言”“在传达中变得一般的语言”以及“思辨语言”。 “超越的直接语言”作为形而上学的对象性和经验是无法把握和言说的,直接透露着超越;“在传达中变得一般的语言”则通过直观的艺术表现出来,这些艺术形式包括史诗、神话传说、悲剧、绘画、音乐等;“思辨语言”是哲学通过概念对超越的阐释。   这个解读密码的过程困难重重,途中往往无功而返,所有的努力常常坠入虚无,这种无力感滋生出对超越厌恶的情感,会导致虚无主义的流行。虚无主义是现时代的精神状况中无法忽视的一个重要角色,人们一方面在科技发展、生活便利、物资充沛的现代社会中体验着人类自我能力的成果,一方面由于科学认识水平的提升对于人类无法企及的终极问题,世界界限问题更感兴趣。   四、结论   雅斯贝尔斯认为虚无主义只能是一种某一瞬间的过渡,因为虚无主义仅仅反对其他的东西,而自己并没有树立什么。虚无主义并不述说什么,只是对于虚无的一种描述。雅斯贝尔斯率先意识到有与无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中国哲学研究的一大主题,这种东方哲学对于人类与世界整体关系的通透理解有助于西方文化走出自身困境。东方哲学是入世的哲学,很多哲学史家如黑格尔认为中国并不存在哲学,中国哲学仅仅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人生哲学的一个分支,这种理解并不准确。中国哲学确实以关注经验世界一瓢水、一斗米,关注人生而为人如何在世间自处为长,但并不表示中国哲学就不关注超越存在,超越存在在世间显露自身。   超越诉说给人类的密码在世间散落。密码具有开放性,密码的开放性来自于生存的开放性,生存在世间的一切中显露自身,雅斯贝尔斯认为一切都可成为密码。但是对密码的理解有适当的和不适当的,同时,对于密码的解释永远都是暂时的,当我们把对于密码的解释当做客观的,或者当做存在本身时,就是不适当的解读,是一种狂妄的知识的误用。而把对密码的解释当做永远在更新的则是适当的解释,不把任何解释客观化、绝对化才能保证人在解释密码这条路上保持前行。   这种对待解释密码的不同态度使得雅斯贝尔斯的有神论的存在主义哲学区别于具体的宗教信仰。雅斯贝尔斯认为哲学信仰区别于宗教信仰的地方就在于此,宗教信仰解读密码通过天启的教义和固定的教理,这样就束缚了密码表现的张力;而哲学信仰力求通过生存亲身解读密码,生存不是对象性的存在,对于密码的解读保持了活力。经验世界充满了符号,当这些符号指向超越时,它就是有意义的密码。雅斯贝尔斯对密码的描述看起来任意又随性,在密码对超越的关照中,他包容了可错性,把科学中被人理解并接受的可错性引入到形而上学的确定性中。可错性意味着可能性,人在自身的实存中体验可能性,体验无所不包者的具体细节,体验超越。   雅斯贝尔斯的密码和超越思想,打破了西方哲学的认识论传统,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超越”同康德“物自体”相同的地方在于,人无法认识物自体,也同样无法以超越为认识的对象。而对比于康德对于超越的存在的确定性,对超越存在―物自体―不可知性的明确。雅斯贝尔斯对超越的态度是含混和轻松的,“超越既不在这个世界中也不在别的世界中。它的位置是一个界限――但是当我真正是的时候我面对超越的界限”。他拒绝了对超越僭越的描述,转而面向生存,存在通过具体的现实体悟超越,超越通过密码向存在敞开。超越,在雅斯贝尔斯看来,在其中蕴藏着人的起源和深度。当人的生存面临绝境时,超越者仍关照人类,使人能拯救自身。   参考文献:   [1] Karl Jaspers, Philosophy, Vol.2.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0:222.   [2] 萨尼尔.雅斯贝尔斯[M].张继武、倪梁康,译. 上海:三联书店,1988:108.   [3] W・考夫曼. 存在主义:从陀思妥也夫斯基到萨特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94.   [4] 雅斯贝尔斯.智慧之路[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68.   [5] 熊伟主编.存在主义哲学资料选辑[M].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75-680.   编辑:岳 凤

  摘要:文章试图通过阐释雅斯贝尔斯对超越和密码的寻求与理解,还原雅斯贝尔斯对追问有限存在的人如何认识无限的超越的态度,�R别他的哲学作为一种有神论的存在主义的超越特征。   关键词:自由;超越;密码   雅斯贝尔斯历来被誉为存在主义最主要的代表人物,然而他的哲学还具有超出于一般的存在主义特征。这个特征表现为对于大全的关注,可以说雅斯贝尔斯整个哲学的调性就是追求在充分尊重个体的前提下,力争实现更完满的整体性。对于雅斯贝尔斯大全思想的研究,可以补充那种把存在主义仅仅理解为一种关注人的行动和在世自由的学说的看法,填补存在主义的形而上学内容。   一、超越(大全)   雅斯贝尔斯在《哲学终结了吗》一文中说,在虚无主义看来,人类作为生物界的一类动物,仿佛可以根据本能而直接生活。但是人不能这样。而恰恰是人的玩世不恭和仇恨、消极的思想和行动,顽固的状态,显示出他在虚无主义中仍是人类而非动物。虚无主义是现时代的精神状况中无法忽视的一个重要角色,人们一方面在科技发展、生活便利、物资充沛的现代社会中体验着人类自我能力的成果,一方面由于科学认识水平的提升对于人类无法企及的终极问题,世界界限问题更感兴趣。   经验世界充满了符号,当符号指向超越时,它就是有意义的密码。人在自身的实存中体验可能性,体验无所不包者的具体细节,体验超越。“超越既不在这个世界中也不在别的世界中。它的位置是一个界限――但是当我真正是的时候我面对超越的界限。”   雅斯贝尔斯自创了一个哲学术语Periechontologie,中文通过意译翻译为生存本体论,这个Periechontologie指的就是他的“大全”哲学。大全、生存、超越这几个词汇在雅斯贝尔斯的表述中是同义的,只是使用方法不同。雅斯贝尔斯在强调世界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时使用“大全”一词,在强调大全的生成和运动时使用“生存”一词,在强调世界整体对于人的吸引与召唤时用“超越”一词。雅斯贝尔斯的思想无处不体现着关注大全的特点。就他改变当时心理学研究的观念来说,他认为心理学治疗的出发点应该是面对与“尊重每一个人的无限性,防止对人的无限性有任何理论上的歪曲”,也即是说,要对自身的研究方法有清醒的意识,要意识到采用解释性的方法或者采用理解性的方法是有很大区别的,理解性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抛弃旁观性的科学研究,而是通过切身体验来思维。这种方法关注的重点是理解性的对待研究对象,雅斯贝尔斯提出心理学应该试图用一切方法,从一切方面去认识,即批判地认识心灵活动的全部现实。   在心理学中雅斯贝尔斯强调人的不可规定性,人作为治疗对象的无限可能性决定了要采取理解性的研究方法,这实际上就是将自由预设为人的中心。就雅斯贝尔斯对待哲学史的态度来说,他认为哲学史的研究本身也是哲学的一个环节,任何别种的作为回声或重新组织的客观态度都无法接近本真的哲学史研究,要在读书的过程中与哲学史中的人物和问题一同思维,这个过程是理解的过程,也是获取真理的过程。   人类思维的特点,包括日常思维与科学思维在内,是对象性的,即分裂地主客分离式的思维。而大全是排除单纯客观性观念的,它是包容一切分裂于自身之中却永不成为对象的东西,人无法认识大全,却可以通过阐明来试图理解大全、接近大全,“澄明是一种无须解释的明晰,是不用规定性也到达被思物的去思,是不知的确定”。当人用分离性的认识方式去思大全时,大全展现为七种基本形态。这七种样式分裂为客观样式和主观样式,也就是作为主体的我,以及他物;其中客观样式显现为世界与超越者,主观样式显现为此在、意识一般、精神和生存;在这七种样式之外,连接这七种样式的纽带是理性。理性之于大全可以说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因为理性试图去思大全,所以大全为理性分裂地展现为可认识的其中样式,我们对大全无法形成直接的思考,而只能通过大全的样式作出间接的哲学思考,而这些可认识的样式也就仅仅止步于大全的样式而永不可能是大全。大全是可能性的最大空间,不是认识的确定的对象,因而永远是人的认识的界限。   二、人通过大全的样式体验大全   “此在”,在雅斯贝尔斯的体系中不同于一般存在主义的定义,雅斯贝尔斯用“此在”单纯指示人的经验性存在。人通过经验丰富自身,通过物理的、生物的以及心理的认识对象接触世界,“它只在每一物理的、生物的和心理的对象方面成为特殊化,但它因此就不再是大全了”,另一方面人为这些经验性的、特殊的经验对象所限。在此在的阶段,人缺乏终极目的,是局限于此时此刻的存在。   一般意识的特征是用普遍观念施加于特殊意识对象,一般意识超越了经验的存在与规律的普遍性发生联系。与经验的存在个别的、暂时的、变动的特点相比,一般意识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时间性和确定的。一般意识的局限在于,它无法把握不能以普遍的方式捕捉的存在。   精神是融合“此在”和一般意识于自身之中,作为人的思想和情感的统一体。与一般意识不同,精神追求意义和总体,它为理念所推动。与经验存在不同,精神试图摆脱无意识的本能和意志的驱使,通过内在的自我反省推动自身。   世界是“此在”、一般意识和精神现身的场所,是经验对象的最大域。作为总体的世界是人无法把握的,它始终是人的认识的界限,我们只能认识世界中的具体个别对象。但人无法满足于对于世界中具体事物的认识,不断在把认识向界限处推进,向超越走去。   大全的诸种样式虽然由理性联络在一个圆圈内,但是彼此之间是对立斗争的关系。“此在”很实际地在世界中谋求自身,世界相对于此在是他物,但这个他物又可为此在掌握与改变;生存是不可客观化的自由的自我存在,它向往超越者却永远止步于自身,只能在自身与他物中寻找理解超越者的密码,隐晦地感受超越者的隐喻;意识一般是分裂地认识方式,不可避免地要把一切纳入认识范围中,又在这种分裂的认识中失去一切;精神在理念中游戏,在有限的观念中试图容纳全体;理性是从生存出发的思维,把大全的其中样式串联起来。在大全的笼罩下,这七种样式在对立斗争的同时又互相渗透并共同存在。“此在”是在世界中的,在世界的角度来看“此在”也被物性包括在内;世界另一方面又是为我之在,从主体的角度看世界可以被主体不断地容纳进自身之中。   雅斯贝尔斯这种不对“大全”作陈述哲学与维特根斯坦对真理的沉默或者是“不可说”异曲同工,但更多了心甘情愿地积极地去生存的勤奋。即使把大全纳入认�R之中后,大全就成了分裂地对象性存在,失去了自身的活性与无定。即使人对于大全的认识只是一堆异想天开的废话,只是一些尝试的无法保障正确性的浪漫想象,雅斯贝尔斯仍然肯定生存阐明的价值。他通过描述大全显现的方式来描述大全,避免鲁莽地直陈大全。“大全”是指称上的含义,不能离开人的自由和人的实践活动总和来谈论“大全”,正如如果没有苹果、橙子、梨、葡萄等等水果的个体的存在就不会存在“水果”一样 。如果抛开个人,“上帝”即“大全”对人来说也不存在了,“大全”体现的就是人的极限意识,它指称的是人的追求的最大完满性。“大全”并不取消人在世界中获得的对象性的知识,这些知识以大全为背景才会使人明晰其相对性。   雅斯贝尔斯认为,一旦生存哲学隐晦地指出我们知道“人是什么”这样一种信仰,它就立刻丧失殆尽、化为乌有。它就再次成为一种提供关于人和动物生命的类型研究的轮廓的学科,就再次变为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但是,真正的生存哲学试图追问的是,今天人们重新试图成为自身这样一个根本问题。因而,生存哲学仅仅呈现于为自身而奋力搏斗的人们之中。   三、存在的自由通过解读密码与超越沟通   雅斯贝尔斯认为,自由和超越都无法脱离开实存,脱离了实存,不管是自由还是超越,都会坠入虚无。自由不是人在进行探索时的认识对象,人的自我选择也不在于我能否明确的指出自由,而在于我是否愿意为“不存在自由”这个命题及其后果承担一切责任。   雅斯贝尔斯对待超越的态度与他看待哲学的态度是不可分的。雅斯贝尔斯认为他所处的时代是缺乏天才的时代,他从哲学史中的伟大人物身上汲取营养,寻求交往与思想的碰撞,认为所有的哲学问题已经在过去都被提出了,他的哲学就是对过去的哲学的重新阐释而已。所以他说自己从事哲学研究,但不提供哲学。雅斯贝尔斯把哲学放置在无限的过程中,永远没有确定的目的地,只有在无限中才能保持持续的行进,无限成为了思维的依靠。他保持着超越的永恒性,避免失去超越,同时又避免使超越对象化。雅斯贝尔斯对超越的描述是矛盾的,超越既空空如也又催生万物。   雅斯贝尔斯在关注人的实存的同时,也保持着对于大全的持续不断的理解的努力。超越为什么对于人来说是必需的?因为人只有在理性趋向超越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地相互理解和交往。人的本质是分裂的,在精神与肉体、理智和情感分裂张力中生存,在大全的关照下人才能超越这些分裂达到自由。   人在世间的每一个有意义的行动都是在超越的指导下解读密码的行动。雅斯贝尔斯吸收了克尔凯郭尔的“体验说”,认为上帝对人的指导是通过人对自由的领会而实现的,这种指导并不是明确的,它们表现为模糊的密码。“人在对判断的自由的、直接的自我领会中,在自我指责中,在自我肯定中,间接地发现上帝的判断,后者绝不是确定的,而总是模糊的。”由于人作为“意识一般”(consciousness-as-such)的客观性思维方式,超越并不能为“意识一般”所理解。生存接触超越的方式是倾听超越诉说给生存的密码,生存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接收密码,试图理解密码,破解密码的过程。   密码作为超越诉说自身的语言具有三种存在状态,包括“超越的直接语言”“在传达中变得一般的语言”以及“思辨语言”。 “超越的直接语言”作为形而上学的对象性和经验是无法把握和言说的,直接透露着超越;“在传达中变得一般的语言”则通过直观的艺术表现出来,这些艺术形式包括史诗、神话传说、悲剧、绘画、音乐等;“思辨语言”是哲学通过概念对超越的阐释。   这个解读密码的过程困难重重,途中往往无功而返,所有的努力常常坠入虚无,这种无力感滋生出对超越厌恶的情感,会导致虚无主义的流行。虚无主义是现时代的精神状况中无法忽视的一个重要角色,人们一方面在科技发展、生活便利、物资充沛的现代社会中体验着人类自我能力的成果,一方面由于科学认识水平的提升对于人类无法企及的终极问题,世界界限问题更感兴趣。   四、结论   雅斯贝尔斯认为虚无主义只能是一种某一瞬间的过渡,因为虚无主义仅仅反对其他的东西,而自己并没有树立什么。虚无主义并不述说什么,只是对于虚无的一种描述。雅斯贝尔斯率先意识到有与无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中国哲学研究的一大主题,这种东方哲学对于人类与世界整体关系的通透理解有助于西方文化走出自身困境。东方哲学是入世的哲学,很多哲学史家如黑格尔认为中国并不存在哲学,中国哲学仅仅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人生哲学的一个分支,这种理解并不准确。中国哲学确实以关注经验世界一瓢水、一斗米,关注人生而为人如何在世间自处为长,但并不表示中国哲学就不关注超越存在,超越存在在世间显露自身。   超越诉说给人类的密码在世间散落。密码具有开放性,密码的开放性来自于生存的开放性,生存在世间的一切中显露自身,雅斯贝尔斯认为一切都可成为密码。但是对密码的理解有适当的和不适当的,同时,对于密码的解释永远都是暂时的,当我们把对于密码的解释当做客观的,或者当做存在本身时,就是不适当的解读,是一种狂妄的知识的误用。而把对密码的解释当做永远在更新的则是适当的解释,不把任何解释客观化、绝对化才能保证人在解释密码这条路上保持前行。   这种对待解释密码的不同态度使得雅斯贝尔斯的有神论的存在主义哲学区别于具体的宗教信仰。雅斯贝尔斯认为哲学信仰区别于宗教信仰的地方就在于此,宗教信仰解读密码通过天启的教义和固定的教理,这样就束缚了密码表现的张力;而哲学信仰力求通过生存亲身解读密码,生存不是对象性的存在,对于密码的解读保持了活力。经验世界充满了符号,当这些符号指向超越时,它就是有意义的密码。雅斯贝尔斯对密码的描述看起来任意又随性,在密码对超越的关照中,他包容了可错性,把科学中被人理解并接受的可错性引入到形而上学的确定性中。可错性意味着可能性,人在自身的实存中体验可能性,体验无所不包者的具体细节,体验超越。   雅斯贝尔斯的密码和超越思想,打破了西方哲学的认识论传统,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超越”同康德“物自体”相同的地方在于,人无法认识物自体,也同样无法以超越为认识的对象。而对比于康德对于超越的存在的确定性,对超越存在―物自体―不可知性的明确。雅斯贝尔斯对超越的态度是含混和轻松的,“超越既不在这个世界中也不在别的世界中。它的位置是一个界限――但是当我真正是的时候我面对超越的界限”。他拒绝了对超越僭越的描述,转而面向生存,存在通过具体的现实体悟超越,超越通过密码向存在敞开。超越,在雅斯贝尔斯看来,在其中蕴藏着人的起源和深度。当人的生存面临绝境时,超越者仍关照人类,使人能拯救自身。   参考文献:   [1] Karl Jaspers, Philosophy, Vol.2.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0:222.   [2] 萨尼尔.雅斯贝尔斯[M].张继武、倪梁康,译. 上海:三联书店,1988:108.   [3] W・考夫曼. 存在主义:从陀思妥也夫斯基到萨特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94.   [4] 雅斯贝尔斯.智慧之路[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68.   [5] 熊伟主编.存在主义哲学资料选辑[M].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675-680.   编辑:岳 凤


相关文章

  • 打开"无知之幕"--正义原则与社会稳定性
  • -->打开"无知之幕"--正义原则与社会稳定性 「内容提要」罗尔斯的正义原则主要依赖于"无知之幕"的假设."无知之幕"打开之后,罗尔斯的正义原则立即面对着正义原则的可行性问题 ...查看


  • 正义的求索
  • 摘要本文先介绍了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中正义论思想的主要内容,后对其理论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作出了相关的理论评价. 关键词正义论 正义至上 理论评价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5 ...查看


  • 对公平的正义的康德式解释
  • 对公平的正义的康德式解释 [内容概要] 罗尔斯指出其正义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康德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公平的正义原则存在着一种康德式解释.本文主要通过比较论证来说明罗尔斯正义原则的康德式解释,从而论证罗尔斯正义原则的合理性.并且评价罗尔斯&quo ...查看


  • 在线读书:西方现代社会思潮史
  • 西方现代社会思潮史 作者:张凤阳著 出版日期:2004 页数:668 关键词:社会思潮 思想史 西方国家 现代 顾肃 张凤阳 分类: 社会科学 >总论 在线阅读西方现代社会思潮史电子书超星阅览器 阅读1阅读2下载图书 阅览器阅读/下载 ...查看


  • 第四讲存在主义
  • 第四讲 存在主义 一战后形成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以超越主客.心物二分的存在论取代西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它从揭示人的真正存在出发,强调人的超越和创造活动.以及人的自由和责任,是20世纪西方各国影响最广的哲学流派之一.本章主要介绍海德格尔.雅斯 ...查看


  • "差别原则"与优先主义 --在罗尔斯与帕菲特之间
  • 政治学人 . 本文作者· 李 石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 差别原则(difference principle)在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中处于核心重要的地位.这一原则使得罗尔斯的正义理论独具特色并饱受争议."差别原则&q ...查看


  • 罗尔斯的规范方法论:契约.无知之幕和反思的平衡
  • 美国哲学家罗尔斯的思想越来越受到中国学术界的重视,但是,遗憾的是,中国学者往往热衷于他的道德学说而鲜有对其方法论的讨论.我们可以这么说:会有不少中国人接受罗尔斯的道德原则学说,但是很少人会,即便在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和思想家中也很少有人会运 ...查看


  • 道尔顿分压定律
  • 道尔顿分压定律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道尔顿分压定律 英文名称: Dalton law of additive pressure 定义: 理想气体混合物的总压力为各组元气体分压力之和. 所属学科: 电力(一级学科):通论(二级学科) 本 ...查看


  • 评诺齐克以权利为核心的正义观
  • 评诺齐克以权利为核心的正义观 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于1971年发表的<正义论>一书具有里程碑意义, 它使得政治哲学成为当代西方哲学中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领域, 使得被许多人不看好的自由主义重新充满活力, 使得正义以及与之相关的自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