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相变第六章无扩散性相变-马氏体相变

Phase transformation in solids

第六章无扩散型转变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

2012. 06

从史记等记载,古人早就了解了“水与火 合为淬”(史记· 官记)“巧冶铸干将之 补,清水淬其锋”(汉书。王褒传)的规 律。

战国时代淬火,使钢变硬,但不知其所以 然。

十九世纪,人们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认识 到在淬火过程形成一种坚硬的相,导致材 料变硬。 1895年法国科学家Osmond为纪念先驱者 德国冶金学家Adolph Martens ( 1879年 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钢显微组织),将这 个相命名为Martensite,即马氏体。 辽阳三道壕出土的西汉钢剑的金相组织具 有淬火马氏体组织。

Adolf Marten

• 除早期在钢铁材料中发现的马氏体相变外,后来在许多有 色金属及合金以及非金属材料中相继发现了马氏体相变。

例如,Cu-Al合金的β→β′转变;

Cu-Zn合金的β→β′转变; In-Ti合金的fcc→fct转变, Zr中的bcc→hcp转变, ZrO2的四方相→单斜相转变 • 从理论上讲,只要冷却速度快到能避免扩散型相变或者半 扩散型相变,所有金属及合金的高温相都能发生马氏体相 变。

3

• 马氏体相变的研究是固态相变理论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分 支。每三年都要召开一次关于马氏体相变国际学术会议 (ICOMAT)。 • 马氏体相变是是钢强化的重要手段,几乎所有的结构钢 都要通过淬火得到马氏体。 • 马氏体相变是陶瓷材料韧化的重要途径,使氧化锆陶瓷 具有“陶瓷钢”的美称。 • 马氏体相变是形状记忆合金超弹性质和形状记忆效应的 来源。

4

什么是马氏体? • 马氏体相变首先在钢被发现,马氏体定义为:马氏体是碳在 -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这个定义适用于钢中的马氏体。

• 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马氏体的定义为:在冷却过程中所发生 的马氏体转变的产物称为马氏体。

• 20世纪80年代,这个定义被修改为:母相无扩散的、以惯习 面为不变平面的切变共格的相变产物,统称为马氏体。这个 定义适用于钢,也可适用于其它合金。 • 根据马氏体相变的特征和其产物的组织特征,将马氏体定义 为:原子经无扩散切变的不变平面应变的晶格改组,得到的 与母相具有严格晶体学关系和惯习面的含有高密度位错、层 错或孪晶等晶体缺陷的组织称为马氏体。

什么是马氏体相变?

• 1965年以前,侧重无扩散,原子协作迁动和形状改变(致使表 面倾动)。如Hull定义为“点阵变化时原子作规则运动,使发 生相变的区域形成形状改变、原子不需要扩散的一种相变”。 • 1953至1954,马氏体相变晶体学的表象(唯象)理论问世, 阐 述了“不变平面应变” 的概念,即相变中相界面(惯习面)不 应

变、不转动。 • Lieberman(1969)和Wayman(1970)等人以晶体学特征来定义 马氏体。如Cohen,Olson和Clpp的定义:“马氏体相变为点 阵发生畸变,实际上为无扩散的结构相变,它以切变为主, 并具有形状改变,致相变中应变能控制动力学和形态”。 • 徐祖耀提出马氏体相变的定义为:替换原子经无扩散位移(均 匀和不均匀形变)、由此产生形状改变和表面浮突、呈不变平 6 面应变特征的一级、形核长大型的相变。

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征 (1)相变前后两相成分不变,只有晶体结构改变,非扩散型 相变。 (2)相变过程有潜热和体积改变,一级相变。 (3)相变通过形核长大方式进行,非匀相转变。 (4)置换原子切变位移(均匀和不均匀的形变)完成点阵改 组(晶体结构的转变),共格切变型相变。

• 相变过程通过原子做有规律的整体迁移,使母相原子协同式 地迁移到新相(马氏体)中,每个原子移动的距离不超过一 个原子间距,原子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 • 马氏体与母相界面为共格界面。界面处产生较大的应变,发 生部分弛豫应变,协作变形。 • 一些有序结构的置换式合金发生马氏体转变后有序结构不发 生变化。 • Fe-C合金中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后,C原子分布有序化。 • 马氏体相变与扩散型相变的最本质区别是:相变的无扩散性 和相变的共格切变性,而其他特点都是由这两个基本特征演 变出来的。

宏观形状改变和表面浮凸 • 马氏体相变时,产生均匀的体积变化(钢中马氏体相变大约 产生3~4%的体积应变)和点阵畸变。 • 在经过抛光的样品表面上出现晶面的倾动,并使周围基体产 生变形,表面发生倾动,这种现象称为表面浮凸。

倾动面

马氏体形成时引起的表面倾动

9

• 宏观形状应变具有不变平面应变特征。 不变平面应变:

• 在应变前后,必存在一个不转动不畸变的平面。

• 即晶体在经过应变后,能够找到一个平面,该面上的任何矢 量,在此应变前后没有方向或长度的变化(可以平动)。 • 不变平面应变从宏观尺度(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到)而言,非 原子尺度。

马氏体形成时引起的表面倾动

10

不变平面

三种不变平面应变 a)膨胀 b)孪生时的切变 c)马氏体相变时----切变 + 膨胀

11

惯习面及其不变性 • 马氏体总是在母相的一定晶面上形成,称为惯习面,以母相 的晶面指数表示。 • 在马氏体长大过程中惯习面既不畸变也不转动,为不变平面。 • 马氏体和母相的相界面和透镜马氏体中脊都可能成为惯习面。

12

• 发生马氏体相变时,虽发生了变形,惯习面未经宏观可测 的应变和转动,即惯习面为不

变平面。 • 在预先磨光的试样表面作一直线划痕。经相变后直线划痕 在倾动面处改变方向,但仍保持连续,且不发生扭曲,说 明倾动面一直保持为平面。

13

马氏体组织特征

• 形态:板条(块状)马氏体;片状(针状,透镜状)马氏体 薄板状马氏体;薄片状马氏体 • 亚结构:位错马氏体,孪晶马氏体,层错马氏体 (1)钢中马氏体

• 低碳马氏体——板条马氏体;亚结构:位错

• 高碳马氏体——片状(针状,透镜状);亚结构:孪晶 (2)Fe基合金中的马氏体 • 片状(蝴蝶状,透镜状,薄片状)马氏体;亚结构:孪晶 (3)有色金属及其合金中的马氏体 • 片状(针状,长矛状) 马氏体;亚结构:孪晶,层错,位错 (4)陶瓷中马氏体 • 片状(针状),板条状;亚结构:孪晶

14

马氏体的组织形态及其亚结构 板条状马氏体

• 低中碳钢或低中碳合金钢(马氏体时效钢及不锈钢)淬火时形成的典 型组织 。形成温度较高。

其内部亚结构为高密度位错,故称为位错马氏体。

主要形成于低碳钢中,也称为低碳马氏体。

片状马氏体

• • • • 在中高碳钢或中高碳合金钢淬火时形成的典型组织 。形成温度较低。 也存在于Fe-Ni合金中。 其内部亚结构主要是孪晶,故称为孪晶马氏体。 主要形成于高碳钢中,也称为高碳马氏体。 实际中也经常按其形态称为透镜片状马氏体或针状及竹叶状马氏体。

15

• 马氏体为细长的板条状,每一个板条为一个单晶体; 横界面近似为椭圆形, 尺寸约0.5×5.0×20μm3,马氏体板条内部为高密度位错。 • 一个奥氏体晶粒通常由3~5个马氏体板条群组成。不同位向束之间呈大角 度界面。 • 马氏体板条之间有连续的残余奥氏体薄膜。

板条马氏体

16

AISI440C不锈钢的板条马 氏体中位错亚结构

板条马氏体之间的残余奥氏体(白 亮部分)TEM暗像场

17

• 马氏体呈凸透镜状;多数马氏体片中 间存在明显的中脊,中脊所在的晶面 即为马氏体的惯习面。 • 亚结构分为以中脊为中心的相变孪晶 区和无孪晶区。

透镜片状马氏体示意图

18

Fe-31Ni-0.28C的透镜片状马氏体及其亚结构示意图

19

• 立体外形呈V形柱状,横截面呈 蝶状, • 两翼之间的夹角一般为136º 。 • 亚结构为孪晶。

Fe-Ni-Cr合金中的蝶状马氏体

20

• 三维单元形貌象方形薄板,厚度约为3~10μm。 • 与试样磨面相截得到宽窄一致的平直带状,带可以相互交叉,呈现曲 折、分杈等特异形态。亚结构为孪晶,无位错,无中脊。 • 随转变温度降低,转变进行时,即有新马氏体的不断形成,同时也有 旧马氏体的不断增厚。

薄板状马氏体

21

马氏体

相变动力学特征 (1)马氏体通常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形成。

• 马氏体相变开始温度Ms;马氏体相变终了温度Mf; • 马氏体相变可以在等温和变温条件下进行。

(2)马氏体相变的可逆性

• 逆转变开始温度As,逆转变结束温度Af • 钢中马氏体相变不具有可逆性。马氏体在加热过程中在未发生奥氏体转变 之前,就已经发生了马氏体的分解。如淬火钢在回火时所发生的马氏体分 解及碳化物类型转变,由于含碳马氏体是碳在-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加 热时极易分解,在尚未加热到As点时, • 某些合金,冷却时高温母相转变为马氏体,重新加热时已形成的马氏体直 接逆转变为高温母相。

22

马氏体相变驱动力和阻力

T0温度:马氏体和母相自由能相等的温度(平衡温度) • • T=T0, G′= G,成分相同的马氏体与母相自由能相等。 T

Ms温度:母相与马氏体的自由能差达到相变所需要的最小驱动力时的温度。 • • •

   GV    GV   GV

23

24

• 界面能:马氏体与奥氏体间的相界面能、马氏体变体间的界 面能及孪晶界面能。 • 应变能:弹性应变能(马氏体与奥氏体间的比体积应变能和 共格应变能),塑性应变能(相变时因为马氏体周围的奥氏 体的屈服强度较低,在奥氏体中会产生少量的塑性变形), 克服切变阻力所需要的能量以及马氏体中形成的位错或孪晶 的能量等。 • T0一定,Ms点越低,表明相变阻力越大,相变需要的驱动力 也越大。 • 在Ms点处的相变驱动力可近似表达为

  GV    SV   (T0  M s )

25

(3)马氏体相变滞后现象 • 相变在低于或高于平衡温度T0 时才发生的现象称为热滞。马 氏体相变滞后是由于需要相变驱动力用于克服应变能和界面 能。 • 当相变时协作变形为塑性变形时,钢中 FCCBCC非弹性马 氏体转变 ,具有较大的热滞; • 当相变时协作变形为弹性变形时,如有色金属中热弹性马氏 体转变,Co合金中FCC  HCP转变,具有较小的热滞。 • 相变滞后宽度可用ΔT=As-Ms或ΔT=Af-Mf表示。

26

• 对Fe-Ni合金,ΔT≈420℃;

对Au-Cd合金,ΔT≈16℃。

• Fe-Ni等合金马氏体逆相变时通过奥氏体在马氏体中重新形核 和长大, • Au-Cd合金马氏体逆相变时通过原有的马氏体片随着温度升 高逐渐缩小直至消失来完成奥氏体转变,相

变阻力小得多。

27

(4)马氏体转变的不完全性 • 在钢中,由于马氏体的比容较大,相变时产生体积膨胀,引 起未转变的奥氏体稳定化,即使温度下降到Mf点以下,也 有少量未转变的奥氏体,这种现象称为马氏体转变的不完全 性,被保留下来的奥氏体称为残余奥氏体(用A′或γ′表示)。 • 有些高合金钢淬火后,组织中含有大量的残余奥氏体,导致 钢的性能变差。将钢冷却到室温以下的更低温度,使得未转 变的残余奥氏体继续转变为马氏体,这种工艺称为冷处理。

28

马氏体相变分类 按相变动力学特征: (1)变温形核 温度有关 (2)等温形核 度和时间有关 (3)自触发形核 (4)变温形核 瞬时长大----变温马氏体马氏体转变量仅与 瞬时长大----等温马氏体马氏体转变量与温 瞬时长大----爆发马氏体 变温长大----热弹性马氏体

热弹性相变的判据: (1)临界相变驱动力小,热滞小; (2)相界面能作往复迁动; (3)形状应变为弹性协作,马氏体内的弹性储存能对逆相变 29 驱动力作出贡献。

(1)变温形核、瞬时长大-----变温马氏体相变

• • • • • 马氏体转变量只取决于转变温度,与转变时间无关。 马氏体转变量仅取决于马氏体的形核率而与长大速度无关。 当合金冷却到Ms点以下某一温度,马氏体瞬间形成一定数量的晶核,并 瞬间长大到最终尺寸(极限尺寸,长大线速率约为105cm/s)。 一定温度下马氏体核心数目一定,温度降低,马氏体形核数增加。马氏 体的转变量由形核率以及每一片马氏体的极限尺寸所决定。 转变在较大过冷度下发生,驱动力比较大。碳钢及合金钢,Fe-Ni,FeNi-C。

30

马氏体变温形核、瞬时长大动力学曲线

(a) (b)

(c)

(d)

18CrNiWA钢的马氏体降温形态的动态观察 (a)冷至375℃,M=1% ;( b)冷至345℃,M=30%; (c)冷至310℃,M=95%;(d)冷至240℃

31

(2)等温形核、瞬时长大------等温马氏体相变,等温马氏体

• • • • • 马氏体转变量取决于形核率而与长大速度无关。 形核率是温度和时间的函数。 晶核形成需要孕育期,晶核长大速率极快,长大到一定尺寸后不再长大。 马氏体的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多,绝大部分等温转变都不能进行到底。 形核率和转变速度随过冷度先增后减,等温转变曲线呈C形。 Mn-Cu合金钢Fe-Ni-Mn、Fe-Ni-Cr、马氏体时效钢、高碳高锰钢、锰铜 钢、高速钢、U-Cr合金、β-U等合金。

Fe-Ni-Mn合金等温马氏体形成动力学曲线

32

(3)自触发形核、瞬时长大----爆发式马氏体转变

• 马氏体形核率和长大速度极快,均与温度无关,MS以下某一温度Mb时 瞬间爆发式地形成大量的马氏体。 Mb称爆

发式转变温度。

• 先形成的高速生长马氏体尖端应力激发另一片马氏体形成,产生了连锁 反应,称“自催化效应” 。马氏体片呈现“Z”字形排列。 • • 爆发式转变极快(千分之一秒),常伴随有响声,并且释放出大量的相 变潜热,有时会使试样升温达30℃。 在Ms点低于0℃以下的Fe-Ni(-C)合金中发现。

33

34

(4)变温形核、变温长大----热弹性马氏体相变

• 马氏体的转变量与形核率和长大速率相关。马氏体的量随温 度的下降而增多,

• 当合金降温至Ms点以下时,马氏体开始形核。马氏体核心一 旦形成,就立刻成长到一定大小,但不是最后尺寸。继续降 温时,除继续新核,已形成的马氏体继续长大,直到相变驱 动力与弹性应变能达到动态平衡为止,马氏体才停止长大。 • 当升温逆相变时,马氏体向奥氏体转变不是通过重新形核, 而是已有的马氏体片逐渐缩小直到完全消失,完成向母相的 转变。相变过程表现出热弹性平衡的特征。

35

• 马氏体片随着温度的升降而呈现出消长的现象,称为马氏体 的热弹性。热弹性马氏体的长大速度较慢,通常能以肉眼观 察到的速度生长,主要决定于变温速度。 • 热弹性马氏体相变与其他马氏体相变的显著区别是相变时的 界面能很小,可以忽略,相变阻力仅有弹性应变能。转变在 比较小的过冷度下开始,驱动力较小。因此不足以提供一片 马氏体充分成长所需要的应变能和其他非化学的能量,长大 到一定程度后即停止。如果温度再下降,驱动力有所增加, 那么马氏体片又获得继续长大的能力。 • 母相通常为有序合金,形状记忆合金,主要有铜基合金,如 Cu-Al-Mn、Cu-Al-Ni、Cu-Zn-Al等,Ni-Ti基合金, Au-Cd合 金。

36

• 在冷却和加热过程马氏体出现弹性似的长大和收缩。 • 通常具细带状或矛头状形态。

加热

冷却

37

具有热弹性马氏体的合金,如果在Ms-Md温度范围内对其施加应力,可 诱发马氏体转变,并且随应力的减增可引起马氏体片的消长。

在性能上表现出两个重要特征:

• 加载时先发生弹性变形(oa); • 随后因发生了应力诱发马氏体转 变使试样产生宏观变形(ab)。 • 卸载时,首先引起弹性恢复(bc), 继之便发生逆转变使宏观变形得 到恢复(cd);最后再发生弹性恢 复(do)。 • 这种由应力变化引起的非线性弹 性行为,称为伪弹性,又因其弹 性应变范围较大(可达百分之十 几),也称为超弹性。

Ag-Cd合金在恒温下的拉伸应力—应变曲线

38

(1)超弹性(伪弹性)

(2)形状记忆效应

• 具有热弹性转变的合金在一定条件下施加外力或将其冷却 到该合金的MS点(或Mf点)以下并使之

发生形状改变。将变 形的合金加热到高温相状态(即As 点以上)使马氏体发生 逆转变,此时合金又会自动地恢复到变形前的形状。

39

(1)单程记忆效应:形状记忆合金在较低的温度下变形,加 热后可恢复变形前的形状,这种只在加热过程中存在的形 状记忆现象称为单程记忆效应。 (2)双程记忆效应:某些合金加热时恢复高温相形状,冷却 时又能恢复低温相形状,称为双程记忆效应。

(3)全程记忆效应:加热时恢复高温相形状,冷却时变为形 状相同而取向相反的低温相形状,称为全程记忆效应。

40

钢中马氏体相变

41

(1)相变前后化学成分不变,新相(马氏体) 和母相(奥氏 体) 碳的质量分数相同。 • 结构由面心立方结构转变成了体心立方结构(bct)。晶 格改组通过铁原子规则移动(切变),铁原子不发生扩 散。 • 碳也不扩散,被迫留在体心立方晶格中,马氏体是碳在 - Fe 中的过饱和固溶体。这种过饱和程度是随合金含 碳量而变化。 • 当碳的质量分数> 0125 %时,马氏体晶格c/ a 值大于1 , 成了体心正方结构(bct),c/ a 值为马氏体的正方度, 只有碳的质量分数

43

常见金属的晶体结构----间隙(Interstice)

体心立方间隙 • 四面体间隙包含于八面体间隙之中 • 不是正多面体

①八面体间隙: • 数量: 6个 • 位置:棱边中心和面心 位置处 • 大小: Ri=0.154R Ri=0.633R

44

常见金属的晶体结构----间隙(Interstice)

(3)体心立方间隙 ②四面体间隙: • 数量:12个 • 位置:面中分线的 1/4和3/4处 • 大小:Ri=0.291R

45

常见金属的晶体结构----间隙(Interstice)

体心立方间隙 • 四面体间隙包含于八面体间隙之中 • 不是正多面体

①八面体间隙: • 数量: 6个 • 位置:棱边中心和面心 位置处 • 大小: Ri=0.154R Ri=0.633R

46

常见金属的晶体结构----间隙(Interstice)

(3)体心立方间隙 ②四面体间隙: • 数量:12个 • 位置:面中分线的 1/4和3/4处 • 大小:Ri=0.291R

47

48

马氏体与母相的晶体学位向关系

① K-S(Kurdjumov-Sachs)关系: {110} αˊ∥{111}γ ; αˊ∥γ • 在Fe-1.4%C合金中发现,在每个奥氏体{111}γ面上,马氏体有六种不同 的晶体学取向,奥氏体中共有四个不同的{111}γ面,马氏体共有24种不同 的晶体学取向,称为24种马氏体变体。 {110} αˊ∥{111}γ ; αˊ∥γ • 在Fe-30%Ni合金中发现的,在室温以上满足K-S关系,在-70℃以下具 有每个面上马氏体有三种取向,有四个不同的面,故共有12种马氏体变 体。在以上两种位向关系中,晶面指数相同,晶向指数发生了变化。 {110} αˊ

∥{111}γ 差 1°; αˊ∥γ 差 2° • 在Fe-0.8%C-22%Ni合金中发现的,位向关系与K-S关系基本一致,有 1~2°的偏差。

49

② 西山(Nishiyama-Wassermann)关系:

③ G-T(Greninger-Troiano)关系:

[-111] (110)

[-101] (111)

高分辨TEM图像直观地看到K-S关系(111)  || (011) ’;[-101] || [-1-11]

50

• 惯习面为(111)γ ,晶体学位向关系符合K-S关系; 由于有四个不同的{111}γ面,所以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可能形 成四种马氏体板条束。每个惯习面上可能有六种不同的取向。 • 惯习面为(225) γ ,晶体学位向关系为K—S关系; • 惯习面为(259) γ,晶体学位向关系为西山关系,可以爆发 形成,马氏体片有明显的中脊。 • 板条马氏体,

51

马氏体相变机制模型

• 马氏体转变包括微观的点阵改组及特定的晶体学关系(如惯析面和 取向关系等),而且还产生了由于宏观变形所引起的表面浮凸。

• 正确的马氏体转变机制应当能完满地解释所有这些变化,但还没有 哪一种机制能完全做到这一点。

• Bain 模型 • K-S模型 • 西山模型 • G-T模型 • 马氏体相变的表象理论

1.贝茵机制--Bain模型 • 1924年E.C.Bain提出由奥氏体面心立方晶胞转变为马氏体的体心正方晶胞 的模型,通过沿晶轴膨胀、收缩的方法把一种晶格转变为另一种晶格的简 单畸变称为“贝茵畸变”。 体心正方晶胞c/a=1.41。沿c轴方向收缩18%,沿a轴和b轴方向膨胀12%, 可得到与Fe-C合金的点阵常数相符合的正方马氏体晶胞。 能比较清晰地说明在马氏体转变过程中只需原子作小量位移,就可获得晶 体结构的改组。不能解释宏观切变所引起的浮凸以及不畸变平面(即惯析 面)的存在。

• •

2. K-S 均匀切变模型 三个步骤进行: ① 第一次较大量的均匀切变 (主切变):

以(111) 面为滑移面, 沿[211] 方向进行, 切变角为15015'。

_

② 第二次小量切变:

以(1 21) 面为滑移面,沿[10 1] 方向进行, 切变角为90,使底面内角由600 变为690。

_ _

③ 晶格调整:

[10 1] 轴收缩1.9% [1 21] 轴膨胀5.4% c / a  1.06,含1.4%C。

_

_

K-S 切变模型

第一次切变

晶格调整 体心正方

晶格调整 体心立方

(111)

未切变 第一次切变 第二次切变

晶格调整 晶格调整 体心正方 体心立方

3. G-T机制 • 1949年A.Greninger和A.R.Troiano研究 Fe-22Ni-0.8C合金单晶马氏体转变的晶 体学关系,提出“两次切变”的马氏体 转变机制(简称为G-T机制)。

• 沿接近于{259}γ的惯析面上发生第一次 均匀切变。此切

变产生全部的宏观变形, 在表面形成浮凸,转变产物是复杂的三 菱结构,它有一组晶面,其间距及原子 排列和马氏体的(112)α′相同。 • 第二次切变在(112)α′晶面沿 [11-1]α′ 方 向进行。此宏观不均匀切变被限制在三 菱点阵范围内,切变时只发生点阵改组 而不改变第一次切变所形成的浮凸再作 微小的调整,点阵转变成体心正方的马 氏体结构。

第一次切变为宏观均匀切变,发生宏观变形,产生表面浮 凸;并发生点阵改组,形成马氏体点阵结构。

• 第二次切变为微观不均匀切变,也称为晶格不变切变,可 以是滑移,也可以是孪生。 • 切变的结果,无宏观变形,晶格不变。同时,降低了应变 能(应力松弛),在马氏体内产生位错或孪晶亚结构。 • G-T机制比以前提出的机制较为完善,它既可说明马氏体 转变时结构的变化和取向关系,又联系了惯析面和浮凸效 应,但不能解释碳钢(

通过两次切变形成马氏体片的示意图 (a)原始状态;(b)宏观的均匀切变; (c)通过滑移实现的点阵不变应变 (d)通过孪生而实现的点阵不变应变; (e)包含有滑移(位错)的马氏体片; (f)包含有孪生(孪晶)的马氏体

4. 马氏体相变的表象理论 • 1953年Wechsler M S和Lieberman D S等人提出马氏体表象 理论。 • 表象理论把马氏体转变的整个变形看成三种变形的组合,提 出该不变平面应变 D 可以分解为三个过程: Bain应变、旋 转 R和简单切变S。 • 这种分解只是一种数学处理,不代表实际转变过程的步骤。 只描述转变初始与终了的晶体学状态,不涉及转变过程中原 子的实际迁移过程,只说明转变前后晶体学关系,不涉及转 变过程的关系。 • 表象理论可以比较准确地描述更多的合金系(包括黑色和有 色合金)中马氏体转变的主要特征。由数学物理方法计算的 相变晶体学关系与实测的比较接近。

(1)(Bain应变)B • 马氏体的结构不同于母相,因此必须进行某种应变,才能进 行这种结构转换。这种应变称为Bain应变。 Bain应变非不变 平面应变。 • 转变前后在主轴坐标系统中的单纯膨胀和压缩,这一应变决 定点阵类型的变化。 • 从宏观来说(作为弹性介质),这种应变把母相的体积和形 状变为马氏体的形状和体积。 • 从微观来说(作为晶体),这种应变移动原子,使母相的点 阵转变为马氏体的点阵。在原子尺度是均匀的。 • 基于Bain机制的晶格变形,使母相的点阵改造为马氏体所需 要的晶体结构,并引起转变区域宏观的形状变化,在晶体表 面产生浮凸现象。

(2)简单切变S • 晶格不变切变。这种切变是在保持第一个

动作所产生的新点阵 不再改变的前提下,通过马氏体内部微区中的滑移或孪生来实 现的,常称之为“点阵不变应变”,由此可得到不畸变平面。 • 应变前后没有膨胀和压缩,不改变点阵类型,满足惯析面不应 变。 • 这一切变是非均匀,物理效果表现为滑移或孪生。简单切变是 可以观察到的,是一个物理实在。不均匀切变的面和方向可以 根据实验观察结果来选择。 (3)旋转 R • 晶格的整体刚性转动。转动使不畸变平面恢复到原始的位置, 从而得到既不旋转又无畸变的惯析面。满足惯析面不转动。

在一个温度范围(Ms - Mf )( - 196 ℃- 296 ℃)进行。 • 马氏体在连续冷却条件下形成的,不能在等温形成马氏体。 • 在高温下奥氏体通过能量起伏和结构起伏,预先形成了具有 马氏体结构的微区(核胚)。这些微区随温度降低而被冻结 到低温。从高温冻结下来的核胚有大有小。过冷度愈大,临 界晶核尺寸就愈小,当奥氏体被过冷到某一温度时,尺寸大 于该温度下的临界晶核尺寸的核胚就成为晶核,就能长成一 片或一条马氏体。在该温度下当大于临界晶核尺寸的核胚消 耗完了时,马氏体相变就停止了,只有进一步降低温度,才 能使更小的核胚成为晶核长成马氏体。 马氏体相变不完全 • 马氏体的比容比母相奥氏体的比容大,马氏体形成伴随的体 积膨胀阻碍马氏体的形成。 马氏体相变不可逆

62

(1) 钢的强化 • 马氏体最早被应用、目前应用最广的是钢的强化。一般钢经淬火成马氏 体后,其屈服强度较正火态提高数倍。多数的结构钢件是以淬火得到马 氏体并进行回火。 在钢中,已出现相变诱发塑性钢,简称相变塑性(TRIP)钢,其典型成分 为:Fe-9Cr-8Ni-4Mo-2Mn-2Si-0.3C(wt% )。 这类钢综合利用马氏体相变产生的塑性,以及形变热处理提供的强化, 比一般超高强度钢具有更为优越的强韧性。 它的Ms温度在-196℃以下,由于形变使Ms(以及Md)温度升高,形 变又使碳化物弥散析出并增加位错密度,经冷却后得到部分马氏体。在 进行拉力试验时,一方面由于马氏体的较高加工硬化率,同时由于相变 塑性,使延伸率增加,缩颈开始较晚。这样,这类钢比常用的0.4C镍铬 钼钢具有较大的强度和塑性。 由于这种钢在较好的塑性,如在屈服强度水平1550MPa下,延伸率达 41%,因此也具有较高的断裂韧性。 63

(2)钢的相变韧化 • • •

ZrO2陶瓷中的马氏体相变

•从高温冷却到室温,纯ZrO2 发生两次同素异构转变:

c  t   m 

2370 o C

1170 o C

(a) 单斜相

(b) 四方相

(c) 立方相

64

• tm相变在1929年由Ruff和Ebert首先发现。

• 1963年

Wolten根据ZrO2中正方相t→单斜相m的转变具有变温、 无扩散、热滞、表面浮凸及相变可逆等的特征,首次建议其 属马氏体相变。 • 以后发现表面浮突及可逆消长以及晶体学研究结果都支持这 个提议。 • 近半个世纪以来,通过采用各种技术(高温金相, DTA, XRD, TEM 等)对这种相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相变特征:

65

主要相变特征: • 单晶XRD研究表明纯ZrO2相变具有无扩散、切变转变特征。 在转变过程,原子的近邻关系保持不变,原子的运动小于一 个原子间距(主要是氧原子),Zr原子仅作微小的移动。 • 高温金相观察发现相变以声速进行 ,具有爆发性行为。通过 高温短时加热或低温长时退火消除各种缺陷,可使这种爆发 性特征更加明显。在12mol%CeO2-ZrO2中也观察到类似的爆 发性转变现象。

66

• 早期大多数XRD,、DTA和金相研究表明,纯ZrO2中的相 变动力学具有变温特征,即相转变量只取决于温度, 与时间 无关。随温度变化,新的马氏体不断出现, 而已形成马氏体 片不再继续长大。 • 后来对部分PSZ和TZP陶瓷相变动力学的研究表明,在等温 条件下可发生tm相变。在纯ZrO2陶瓷中也观察到等温转 变现象。对此现象目前还未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等温和 变温相变是否存在本质的差别有待进一步探讨。

67

M. Hayakawa *, K. Nishio 1, J. Hamakita, T. Onda. Isothermal and athermal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s in a zirconia–yttria alloy.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273–275 (1999) 213–217

68

• 相变出现大的热滞后,转变在1170℃发生,而逆向tm转 变在850℃~1000℃进行。高温短时退火(1550℃)或低温 长时退火(1260℃)可降低热滞后程度。 • 相变发生时点阵常数发生突变。加热过程,mt相变产生 体积收缩。逆向tm相变产生3-5%的体积膨胀。

69

70

• t相和m相之间存在一定的位向关系: (100) m //{100}t [100]m// t • 三套不同的点阵对应关系,即LCA, LCB和LCC,取决 于单斜相的三个轴am, bm, cm是否与四方相ct轴平行。

71

• 相变惯析面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它与m相的形态,形 成温度以及陶瓷成份有关。实验观察到在大的四方相晶粒中 存在以下几种惯析面: 对应于B-2或C-2位向关系,惯析面为(401)t或(410)t; 对于LCB,并且位向关系为B-1,具有惯析面(107)t或(108)t; 位向关系为B-2,具有(130)t惯析面; 此外还观察到(671)m或(761)m 惯析面。

72

• m相的形态有透镜状,板条状,或平行的层状。 • tm相变发生时表面出现浮突。加热过程mt相变发生时浮 突消失。 • 在马氏体片之间通常存在孪晶关系。已观察到的孪晶类型有 以下几种:(100)m,(001)m,{110}m。 • 孪晶的大小

极不均匀。由于孪晶的多样性和普遍性,一般认 为,ZrO2中的孪晶结构并不是相变本身所要求,而是相变应 变自调节的结果。

73

• 在目前所发现的马氏体相变中,纯ZrO2中tm相变温度 (Ms)最高。四方相不能通过淬火保留到室温。 • 通过加入各种氧化物可降低Ms温度,使t相在室温下稳定 或部分稳定存在。其稳定性与稳定剂的数量,类型,晶 粒尺寸,应力状态以及周围介质约束状态有关。 • 影响Ms温度的主要因素是t相晶粒尺寸和稳定剂数量。大 多数研究表明晶粒越小,稳定剂含量越高,四方相越稳 定。但最近一些研究表明,t相稳定性与晶粒尺寸关系不 大,而与其它因素(烧结密度)有关。

74

非金属材料中的马氏体转变韧化

• 利用马氏体转变来改善陶瓷韧性方面取得很大进展。

• ZrO2中加入稳定正方相t的氧化物,如CaO、Y2O3、CeO2等, 使高温t相在室温下保持。这类陶瓷受力出现裂纹扩展时,裂 纹尖端处在拉应力作用下会发生t→m马氏体转变相变吸收部 分断裂能量,因而使陶瓷呈现出较高的强度和韧性。 • 根据这一原理已开发出三种增韧的ZrO2陶瓷: (1)含有立方相及正方相的部分稳定氧化锆(PSZ); (2)仅含正方相的多晶体氧化锆(TZP); (3)在其它陶瓷(如Al2O3)基本上弥散分布增韧氧化锆的复 合型陶瓷。

75

形状记忆合金中的马氏体相变

• 具有热弹性转变的合金在一定条件下施加外力或将其冷却 到该合金的MS点(或Mf点)以下并使之发生形状改变。 • 如果再将这种合金加热到高温相状态(即As 点以上)使马 氏体发生逆转变,此时合金又会自动地恢复到变形前的形 状。 • 目前已发现数十种合金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合金,在航空 、能量转变、医疗器械、电子仪器、机械量具等方面得到 应用。

76

工业应用: (1)利用单程形状记忆效应的单向形状恢复。如管接头、 天线、套环等。 (2)外因性双向记忆恢复。即利用单程形状记忆效应并借 助外力随温度升降做反复动作,如热敏元件、机器人、接 线柱等。 (3)内因性双向记忆恢复。即利用双程记忆效应随温度升 降做反复动作,如热机、热敏元件等。但这类应用记忆衰 减快、可靠性差,不常用。 (4)超弹性的应用。如弹簧、接线柱、眼镜架等。

77

Phase transformation in solids

第六章无扩散型转变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

2012. 06

从史记等记载,古人早就了解了“水与火 合为淬”(史记· 官记)“巧冶铸干将之 补,清水淬其锋”(汉书。王褒传)的规 律。

战国时代淬火,使钢变硬,但不知其所以 然。

十九世纪,人们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认识 到在淬火过程形成一种坚硬的相,导致材 料变硬。 1895年法国科学家Osmond为纪念先驱者 德国冶金学家Adolph Martens ( 1879年 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钢显微组织),将这 个相命名为Martensite,即马氏体。 辽阳三道壕出土的西汉钢剑的金相组织具 有淬火马氏体组织。

Adolf Marten

• 除早期在钢铁材料中发现的马氏体相变外,后来在许多有 色金属及合金以及非金属材料中相继发现了马氏体相变。

例如,Cu-Al合金的β→β′转变;

Cu-Zn合金的β→β′转变; In-Ti合金的fcc→fct转变, Zr中的bcc→hcp转变, ZrO2的四方相→单斜相转变 • 从理论上讲,只要冷却速度快到能避免扩散型相变或者半 扩散型相变,所有金属及合金的高温相都能发生马氏体相 变。

3

• 马氏体相变的研究是固态相变理论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分 支。每三年都要召开一次关于马氏体相变国际学术会议 (ICOMAT)。 • 马氏体相变是是钢强化的重要手段,几乎所有的结构钢 都要通过淬火得到马氏体。 • 马氏体相变是陶瓷材料韧化的重要途径,使氧化锆陶瓷 具有“陶瓷钢”的美称。 • 马氏体相变是形状记忆合金超弹性质和形状记忆效应的 来源。

4

什么是马氏体? • 马氏体相变首先在钢被发现,马氏体定义为:马氏体是碳在 -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这个定义适用于钢中的马氏体。

• 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马氏体的定义为:在冷却过程中所发生 的马氏体转变的产物称为马氏体。

• 20世纪80年代,这个定义被修改为:母相无扩散的、以惯习 面为不变平面的切变共格的相变产物,统称为马氏体。这个 定义适用于钢,也可适用于其它合金。 • 根据马氏体相变的特征和其产物的组织特征,将马氏体定义 为:原子经无扩散切变的不变平面应变的晶格改组,得到的 与母相具有严格晶体学关系和惯习面的含有高密度位错、层 错或孪晶等晶体缺陷的组织称为马氏体。

什么是马氏体相变?

• 1965年以前,侧重无扩散,原子协作迁动和形状改变(致使表 面倾动)。如Hull定义为“点阵变化时原子作规则运动,使发 生相变的区域形成形状改变、原子不需要扩散的一种相变”。 • 1953至1954,马氏体相变晶体学的表象(唯象)理论问世, 阐 述了“不变平面应变” 的概念,即相变中相界面(惯习面)不 应

变、不转动。 • Lieberman(1969)和Wayman(1970)等人以晶体学特征来定义 马氏体。如Cohen,Olson和Clpp的定义:“马氏体相变为点 阵发生畸变,实际上为无扩散的结构相变,它以切变为主, 并具有形状改变,致相变中应变能控制动力学和形态”。 • 徐祖耀提出马氏体相变的定义为:替换原子经无扩散位移(均 匀和不均匀形变)、由此产生形状改变和表面浮突、呈不变平 6 面应变特征的一级、形核长大型的相变。

马氏体相变的主要特征 (1)相变前后两相成分不变,只有晶体结构改变,非扩散型 相变。 (2)相变过程有潜热和体积改变,一级相变。 (3)相变通过形核长大方式进行,非匀相转变。 (4)置换原子切变位移(均匀和不均匀的形变)完成点阵改 组(晶体结构的转变),共格切变型相变。

• 相变过程通过原子做有规律的整体迁移,使母相原子协同式 地迁移到新相(马氏体)中,每个原子移动的距离不超过一 个原子间距,原子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 • 马氏体与母相界面为共格界面。界面处产生较大的应变,发 生部分弛豫应变,协作变形。 • 一些有序结构的置换式合金发生马氏体转变后有序结构不发 生变化。 • Fe-C合金中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后,C原子分布有序化。 • 马氏体相变与扩散型相变的最本质区别是:相变的无扩散性 和相变的共格切变性,而其他特点都是由这两个基本特征演 变出来的。

宏观形状改变和表面浮凸 • 马氏体相变时,产生均匀的体积变化(钢中马氏体相变大约 产生3~4%的体积应变)和点阵畸变。 • 在经过抛光的样品表面上出现晶面的倾动,并使周围基体产 生变形,表面发生倾动,这种现象称为表面浮凸。

倾动面

马氏体形成时引起的表面倾动

9

• 宏观形状应变具有不变平面应变特征。 不变平面应变:

• 在应变前后,必存在一个不转动不畸变的平面。

• 即晶体在经过应变后,能够找到一个平面,该面上的任何矢 量,在此应变前后没有方向或长度的变化(可以平动)。 • 不变平面应变从宏观尺度(光学显微镜可观察到)而言,非 原子尺度。

马氏体形成时引起的表面倾动

10

不变平面

三种不变平面应变 a)膨胀 b)孪生时的切变 c)马氏体相变时----切变 + 膨胀

11

惯习面及其不变性 • 马氏体总是在母相的一定晶面上形成,称为惯习面,以母相 的晶面指数表示。 • 在马氏体长大过程中惯习面既不畸变也不转动,为不变平面。 • 马氏体和母相的相界面和透镜马氏体中脊都可能成为惯习面。

12

• 发生马氏体相变时,虽发生了变形,惯习面未经宏观可测 的应变和转动,即惯习面为不

变平面。 • 在预先磨光的试样表面作一直线划痕。经相变后直线划痕 在倾动面处改变方向,但仍保持连续,且不发生扭曲,说 明倾动面一直保持为平面。

13

马氏体组织特征

• 形态:板条(块状)马氏体;片状(针状,透镜状)马氏体 薄板状马氏体;薄片状马氏体 • 亚结构:位错马氏体,孪晶马氏体,层错马氏体 (1)钢中马氏体

• 低碳马氏体——板条马氏体;亚结构:位错

• 高碳马氏体——片状(针状,透镜状);亚结构:孪晶 (2)Fe基合金中的马氏体 • 片状(蝴蝶状,透镜状,薄片状)马氏体;亚结构:孪晶 (3)有色金属及其合金中的马氏体 • 片状(针状,长矛状) 马氏体;亚结构:孪晶,层错,位错 (4)陶瓷中马氏体 • 片状(针状),板条状;亚结构:孪晶

14

马氏体的组织形态及其亚结构 板条状马氏体

• 低中碳钢或低中碳合金钢(马氏体时效钢及不锈钢)淬火时形成的典 型组织 。形成温度较高。

其内部亚结构为高密度位错,故称为位错马氏体。

主要形成于低碳钢中,也称为低碳马氏体。

片状马氏体

• • • • 在中高碳钢或中高碳合金钢淬火时形成的典型组织 。形成温度较低。 也存在于Fe-Ni合金中。 其内部亚结构主要是孪晶,故称为孪晶马氏体。 主要形成于高碳钢中,也称为高碳马氏体。 实际中也经常按其形态称为透镜片状马氏体或针状及竹叶状马氏体。

15

• 马氏体为细长的板条状,每一个板条为一个单晶体; 横界面近似为椭圆形, 尺寸约0.5×5.0×20μm3,马氏体板条内部为高密度位错。 • 一个奥氏体晶粒通常由3~5个马氏体板条群组成。不同位向束之间呈大角 度界面。 • 马氏体板条之间有连续的残余奥氏体薄膜。

板条马氏体

16

AISI440C不锈钢的板条马 氏体中位错亚结构

板条马氏体之间的残余奥氏体(白 亮部分)TEM暗像场

17

• 马氏体呈凸透镜状;多数马氏体片中 间存在明显的中脊,中脊所在的晶面 即为马氏体的惯习面。 • 亚结构分为以中脊为中心的相变孪晶 区和无孪晶区。

透镜片状马氏体示意图

18

Fe-31Ni-0.28C的透镜片状马氏体及其亚结构示意图

19

• 立体外形呈V形柱状,横截面呈 蝶状, • 两翼之间的夹角一般为136º 。 • 亚结构为孪晶。

Fe-Ni-Cr合金中的蝶状马氏体

20

• 三维单元形貌象方形薄板,厚度约为3~10μm。 • 与试样磨面相截得到宽窄一致的平直带状,带可以相互交叉,呈现曲 折、分杈等特异形态。亚结构为孪晶,无位错,无中脊。 • 随转变温度降低,转变进行时,即有新马氏体的不断形成,同时也有 旧马氏体的不断增厚。

薄板状马氏体

21

马氏体

相变动力学特征 (1)马氏体通常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形成。

• 马氏体相变开始温度Ms;马氏体相变终了温度Mf; • 马氏体相变可以在等温和变温条件下进行。

(2)马氏体相变的可逆性

• 逆转变开始温度As,逆转变结束温度Af • 钢中马氏体相变不具有可逆性。马氏体在加热过程中在未发生奥氏体转变 之前,就已经发生了马氏体的分解。如淬火钢在回火时所发生的马氏体分 解及碳化物类型转变,由于含碳马氏体是碳在-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加 热时极易分解,在尚未加热到As点时, • 某些合金,冷却时高温母相转变为马氏体,重新加热时已形成的马氏体直 接逆转变为高温母相。

22

马氏体相变驱动力和阻力

T0温度:马氏体和母相自由能相等的温度(平衡温度) • • T=T0, G′= G,成分相同的马氏体与母相自由能相等。 T

Ms温度:母相与马氏体的自由能差达到相变所需要的最小驱动力时的温度。 • • •

   GV    GV   GV

23

24

• 界面能:马氏体与奥氏体间的相界面能、马氏体变体间的界 面能及孪晶界面能。 • 应变能:弹性应变能(马氏体与奥氏体间的比体积应变能和 共格应变能),塑性应变能(相变时因为马氏体周围的奥氏 体的屈服强度较低,在奥氏体中会产生少量的塑性变形), 克服切变阻力所需要的能量以及马氏体中形成的位错或孪晶 的能量等。 • T0一定,Ms点越低,表明相变阻力越大,相变需要的驱动力 也越大。 • 在Ms点处的相变驱动力可近似表达为

  GV    SV   (T0  M s )

25

(3)马氏体相变滞后现象 • 相变在低于或高于平衡温度T0 时才发生的现象称为热滞。马 氏体相变滞后是由于需要相变驱动力用于克服应变能和界面 能。 • 当相变时协作变形为塑性变形时,钢中 FCCBCC非弹性马 氏体转变 ,具有较大的热滞; • 当相变时协作变形为弹性变形时,如有色金属中热弹性马氏 体转变,Co合金中FCC  HCP转变,具有较小的热滞。 • 相变滞后宽度可用ΔT=As-Ms或ΔT=Af-Mf表示。

26

• 对Fe-Ni合金,ΔT≈420℃;

对Au-Cd合金,ΔT≈16℃。

• Fe-Ni等合金马氏体逆相变时通过奥氏体在马氏体中重新形核 和长大, • Au-Cd合金马氏体逆相变时通过原有的马氏体片随着温度升 高逐渐缩小直至消失来完成奥氏体转变,相

变阻力小得多。

27

(4)马氏体转变的不完全性 • 在钢中,由于马氏体的比容较大,相变时产生体积膨胀,引 起未转变的奥氏体稳定化,即使温度下降到Mf点以下,也 有少量未转变的奥氏体,这种现象称为马氏体转变的不完全 性,被保留下来的奥氏体称为残余奥氏体(用A′或γ′表示)。 • 有些高合金钢淬火后,组织中含有大量的残余奥氏体,导致 钢的性能变差。将钢冷却到室温以下的更低温度,使得未转 变的残余奥氏体继续转变为马氏体,这种工艺称为冷处理。

28

马氏体相变分类 按相变动力学特征: (1)变温形核 温度有关 (2)等温形核 度和时间有关 (3)自触发形核 (4)变温形核 瞬时长大----变温马氏体马氏体转变量仅与 瞬时长大----等温马氏体马氏体转变量与温 瞬时长大----爆发马氏体 变温长大----热弹性马氏体

热弹性相变的判据: (1)临界相变驱动力小,热滞小; (2)相界面能作往复迁动; (3)形状应变为弹性协作,马氏体内的弹性储存能对逆相变 29 驱动力作出贡献。

(1)变温形核、瞬时长大-----变温马氏体相变

• • • • • 马氏体转变量只取决于转变温度,与转变时间无关。 马氏体转变量仅取决于马氏体的形核率而与长大速度无关。 当合金冷却到Ms点以下某一温度,马氏体瞬间形成一定数量的晶核,并 瞬间长大到最终尺寸(极限尺寸,长大线速率约为105cm/s)。 一定温度下马氏体核心数目一定,温度降低,马氏体形核数增加。马氏 体的转变量由形核率以及每一片马氏体的极限尺寸所决定。 转变在较大过冷度下发生,驱动力比较大。碳钢及合金钢,Fe-Ni,FeNi-C。

30

马氏体变温形核、瞬时长大动力学曲线

(a) (b)

(c)

(d)

18CrNiWA钢的马氏体降温形态的动态观察 (a)冷至375℃,M=1% ;( b)冷至345℃,M=30%; (c)冷至310℃,M=95%;(d)冷至240℃

31

(2)等温形核、瞬时长大------等温马氏体相变,等温马氏体

• • • • • 马氏体转变量取决于形核率而与长大速度无关。 形核率是温度和时间的函数。 晶核形成需要孕育期,晶核长大速率极快,长大到一定尺寸后不再长大。 马氏体的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多,绝大部分等温转变都不能进行到底。 形核率和转变速度随过冷度先增后减,等温转变曲线呈C形。 Mn-Cu合金钢Fe-Ni-Mn、Fe-Ni-Cr、马氏体时效钢、高碳高锰钢、锰铜 钢、高速钢、U-Cr合金、β-U等合金。

Fe-Ni-Mn合金等温马氏体形成动力学曲线

32

(3)自触发形核、瞬时长大----爆发式马氏体转变

• 马氏体形核率和长大速度极快,均与温度无关,MS以下某一温度Mb时 瞬间爆发式地形成大量的马氏体。 Mb称爆

发式转变温度。

• 先形成的高速生长马氏体尖端应力激发另一片马氏体形成,产生了连锁 反应,称“自催化效应” 。马氏体片呈现“Z”字形排列。 • • 爆发式转变极快(千分之一秒),常伴随有响声,并且释放出大量的相 变潜热,有时会使试样升温达30℃。 在Ms点低于0℃以下的Fe-Ni(-C)合金中发现。

33

34

(4)变温形核、变温长大----热弹性马氏体相变

• 马氏体的转变量与形核率和长大速率相关。马氏体的量随温 度的下降而增多,

• 当合金降温至Ms点以下时,马氏体开始形核。马氏体核心一 旦形成,就立刻成长到一定大小,但不是最后尺寸。继续降 温时,除继续新核,已形成的马氏体继续长大,直到相变驱 动力与弹性应变能达到动态平衡为止,马氏体才停止长大。 • 当升温逆相变时,马氏体向奥氏体转变不是通过重新形核, 而是已有的马氏体片逐渐缩小直到完全消失,完成向母相的 转变。相变过程表现出热弹性平衡的特征。

35

• 马氏体片随着温度的升降而呈现出消长的现象,称为马氏体 的热弹性。热弹性马氏体的长大速度较慢,通常能以肉眼观 察到的速度生长,主要决定于变温速度。 • 热弹性马氏体相变与其他马氏体相变的显著区别是相变时的 界面能很小,可以忽略,相变阻力仅有弹性应变能。转变在 比较小的过冷度下开始,驱动力较小。因此不足以提供一片 马氏体充分成长所需要的应变能和其他非化学的能量,长大 到一定程度后即停止。如果温度再下降,驱动力有所增加, 那么马氏体片又获得继续长大的能力。 • 母相通常为有序合金,形状记忆合金,主要有铜基合金,如 Cu-Al-Mn、Cu-Al-Ni、Cu-Zn-Al等,Ni-Ti基合金, Au-Cd合 金。

36

• 在冷却和加热过程马氏体出现弹性似的长大和收缩。 • 通常具细带状或矛头状形态。

加热

冷却

37

具有热弹性马氏体的合金,如果在Ms-Md温度范围内对其施加应力,可 诱发马氏体转变,并且随应力的减增可引起马氏体片的消长。

在性能上表现出两个重要特征:

• 加载时先发生弹性变形(oa); • 随后因发生了应力诱发马氏体转 变使试样产生宏观变形(ab)。 • 卸载时,首先引起弹性恢复(bc), 继之便发生逆转变使宏观变形得 到恢复(cd);最后再发生弹性恢 复(do)。 • 这种由应力变化引起的非线性弹 性行为,称为伪弹性,又因其弹 性应变范围较大(可达百分之十 几),也称为超弹性。

Ag-Cd合金在恒温下的拉伸应力—应变曲线

38

(1)超弹性(伪弹性)

(2)形状记忆效应

• 具有热弹性转变的合金在一定条件下施加外力或将其冷却 到该合金的MS点(或Mf点)以下并使之

发生形状改变。将变 形的合金加热到高温相状态(即As 点以上)使马氏体发生 逆转变,此时合金又会自动地恢复到变形前的形状。

39

(1)单程记忆效应:形状记忆合金在较低的温度下变形,加 热后可恢复变形前的形状,这种只在加热过程中存在的形 状记忆现象称为单程记忆效应。 (2)双程记忆效应:某些合金加热时恢复高温相形状,冷却 时又能恢复低温相形状,称为双程记忆效应。

(3)全程记忆效应:加热时恢复高温相形状,冷却时变为形 状相同而取向相反的低温相形状,称为全程记忆效应。

40

钢中马氏体相变

41

(1)相变前后化学成分不变,新相(马氏体) 和母相(奥氏 体) 碳的质量分数相同。 • 结构由面心立方结构转变成了体心立方结构(bct)。晶 格改组通过铁原子规则移动(切变),铁原子不发生扩 散。 • 碳也不扩散,被迫留在体心立方晶格中,马氏体是碳在 - Fe 中的过饱和固溶体。这种过饱和程度是随合金含 碳量而变化。 • 当碳的质量分数> 0125 %时,马氏体晶格c/ a 值大于1 , 成了体心正方结构(bct),c/ a 值为马氏体的正方度, 只有碳的质量分数

43

常见金属的晶体结构----间隙(Interstice)

体心立方间隙 • 四面体间隙包含于八面体间隙之中 • 不是正多面体

①八面体间隙: • 数量: 6个 • 位置:棱边中心和面心 位置处 • 大小: Ri=0.154R Ri=0.633R

44

常见金属的晶体结构----间隙(Interstice)

(3)体心立方间隙 ②四面体间隙: • 数量:12个 • 位置:面中分线的 1/4和3/4处 • 大小:Ri=0.291R

45

常见金属的晶体结构----间隙(Interstice)

体心立方间隙 • 四面体间隙包含于八面体间隙之中 • 不是正多面体

①八面体间隙: • 数量: 6个 • 位置:棱边中心和面心 位置处 • 大小: Ri=0.154R Ri=0.633R

46

常见金属的晶体结构----间隙(Interstice)

(3)体心立方间隙 ②四面体间隙: • 数量:12个 • 位置:面中分线的 1/4和3/4处 • 大小:Ri=0.291R

47

48

马氏体与母相的晶体学位向关系

① K-S(Kurdjumov-Sachs)关系: {110} αˊ∥{111}γ ; αˊ∥γ • 在Fe-1.4%C合金中发现,在每个奥氏体{111}γ面上,马氏体有六种不同 的晶体学取向,奥氏体中共有四个不同的{111}γ面,马氏体共有24种不同 的晶体学取向,称为24种马氏体变体。 {110} αˊ∥{111}γ ; αˊ∥γ • 在Fe-30%Ni合金中发现的,在室温以上满足K-S关系,在-70℃以下具 有每个面上马氏体有三种取向,有四个不同的面,故共有12种马氏体变 体。在以上两种位向关系中,晶面指数相同,晶向指数发生了变化。 {110} αˊ

∥{111}γ 差 1°; αˊ∥γ 差 2° • 在Fe-0.8%C-22%Ni合金中发现的,位向关系与K-S关系基本一致,有 1~2°的偏差。

49

② 西山(Nishiyama-Wassermann)关系:

③ G-T(Greninger-Troiano)关系:

[-111] (110)

[-101] (111)

高分辨TEM图像直观地看到K-S关系(111)  || (011) ’;[-101] || [-1-11]

50

• 惯习面为(111)γ ,晶体学位向关系符合K-S关系; 由于有四个不同的{111}γ面,所以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可能形 成四种马氏体板条束。每个惯习面上可能有六种不同的取向。 • 惯习面为(225) γ ,晶体学位向关系为K—S关系; • 惯习面为(259) γ,晶体学位向关系为西山关系,可以爆发 形成,马氏体片有明显的中脊。 • 板条马氏体,

51

马氏体相变机制模型

• 马氏体转变包括微观的点阵改组及特定的晶体学关系(如惯析面和 取向关系等),而且还产生了由于宏观变形所引起的表面浮凸。

• 正确的马氏体转变机制应当能完满地解释所有这些变化,但还没有 哪一种机制能完全做到这一点。

• Bain 模型 • K-S模型 • 西山模型 • G-T模型 • 马氏体相变的表象理论

1.贝茵机制--Bain模型 • 1924年E.C.Bain提出由奥氏体面心立方晶胞转变为马氏体的体心正方晶胞 的模型,通过沿晶轴膨胀、收缩的方法把一种晶格转变为另一种晶格的简 单畸变称为“贝茵畸变”。 体心正方晶胞c/a=1.41。沿c轴方向收缩18%,沿a轴和b轴方向膨胀12%, 可得到与Fe-C合金的点阵常数相符合的正方马氏体晶胞。 能比较清晰地说明在马氏体转变过程中只需原子作小量位移,就可获得晶 体结构的改组。不能解释宏观切变所引起的浮凸以及不畸变平面(即惯析 面)的存在。

• •

2. K-S 均匀切变模型 三个步骤进行: ① 第一次较大量的均匀切变 (主切变):

以(111) 面为滑移面, 沿[211] 方向进行, 切变角为15015'。

_

② 第二次小量切变:

以(1 21) 面为滑移面,沿[10 1] 方向进行, 切变角为90,使底面内角由600 变为690。

_ _

③ 晶格调整:

[10 1] 轴收缩1.9% [1 21] 轴膨胀5.4% c / a  1.06,含1.4%C。

_

_

K-S 切变模型

第一次切变

晶格调整 体心正方

晶格调整 体心立方

(111)

未切变 第一次切变 第二次切变

晶格调整 晶格调整 体心正方 体心立方

3. G-T机制 • 1949年A.Greninger和A.R.Troiano研究 Fe-22Ni-0.8C合金单晶马氏体转变的晶 体学关系,提出“两次切变”的马氏体 转变机制(简称为G-T机制)。

• 沿接近于{259}γ的惯析面上发生第一次 均匀切变。此切

变产生全部的宏观变形, 在表面形成浮凸,转变产物是复杂的三 菱结构,它有一组晶面,其间距及原子 排列和马氏体的(112)α′相同。 • 第二次切变在(112)α′晶面沿 [11-1]α′ 方 向进行。此宏观不均匀切变被限制在三 菱点阵范围内,切变时只发生点阵改组 而不改变第一次切变所形成的浮凸再作 微小的调整,点阵转变成体心正方的马 氏体结构。

第一次切变为宏观均匀切变,发生宏观变形,产生表面浮 凸;并发生点阵改组,形成马氏体点阵结构。

• 第二次切变为微观不均匀切变,也称为晶格不变切变,可 以是滑移,也可以是孪生。 • 切变的结果,无宏观变形,晶格不变。同时,降低了应变 能(应力松弛),在马氏体内产生位错或孪晶亚结构。 • G-T机制比以前提出的机制较为完善,它既可说明马氏体 转变时结构的变化和取向关系,又联系了惯析面和浮凸效 应,但不能解释碳钢(

通过两次切变形成马氏体片的示意图 (a)原始状态;(b)宏观的均匀切变; (c)通过滑移实现的点阵不变应变 (d)通过孪生而实现的点阵不变应变; (e)包含有滑移(位错)的马氏体片; (f)包含有孪生(孪晶)的马氏体

4. 马氏体相变的表象理论 • 1953年Wechsler M S和Lieberman D S等人提出马氏体表象 理论。 • 表象理论把马氏体转变的整个变形看成三种变形的组合,提 出该不变平面应变 D 可以分解为三个过程: Bain应变、旋 转 R和简单切变S。 • 这种分解只是一种数学处理,不代表实际转变过程的步骤。 只描述转变初始与终了的晶体学状态,不涉及转变过程中原 子的实际迁移过程,只说明转变前后晶体学关系,不涉及转 变过程的关系。 • 表象理论可以比较准确地描述更多的合金系(包括黑色和有 色合金)中马氏体转变的主要特征。由数学物理方法计算的 相变晶体学关系与实测的比较接近。

(1)(Bain应变)B • 马氏体的结构不同于母相,因此必须进行某种应变,才能进 行这种结构转换。这种应变称为Bain应变。 Bain应变非不变 平面应变。 • 转变前后在主轴坐标系统中的单纯膨胀和压缩,这一应变决 定点阵类型的变化。 • 从宏观来说(作为弹性介质),这种应变把母相的体积和形 状变为马氏体的形状和体积。 • 从微观来说(作为晶体),这种应变移动原子,使母相的点 阵转变为马氏体的点阵。在原子尺度是均匀的。 • 基于Bain机制的晶格变形,使母相的点阵改造为马氏体所需 要的晶体结构,并引起转变区域宏观的形状变化,在晶体表 面产生浮凸现象。

(2)简单切变S • 晶格不变切变。这种切变是在保持第一个

动作所产生的新点阵 不再改变的前提下,通过马氏体内部微区中的滑移或孪生来实 现的,常称之为“点阵不变应变”,由此可得到不畸变平面。 • 应变前后没有膨胀和压缩,不改变点阵类型,满足惯析面不应 变。 • 这一切变是非均匀,物理效果表现为滑移或孪生。简单切变是 可以观察到的,是一个物理实在。不均匀切变的面和方向可以 根据实验观察结果来选择。 (3)旋转 R • 晶格的整体刚性转动。转动使不畸变平面恢复到原始的位置, 从而得到既不旋转又无畸变的惯析面。满足惯析面不转动。

在一个温度范围(Ms - Mf )( - 196 ℃- 296 ℃)进行。 • 马氏体在连续冷却条件下形成的,不能在等温形成马氏体。 • 在高温下奥氏体通过能量起伏和结构起伏,预先形成了具有 马氏体结构的微区(核胚)。这些微区随温度降低而被冻结 到低温。从高温冻结下来的核胚有大有小。过冷度愈大,临 界晶核尺寸就愈小,当奥氏体被过冷到某一温度时,尺寸大 于该温度下的临界晶核尺寸的核胚就成为晶核,就能长成一 片或一条马氏体。在该温度下当大于临界晶核尺寸的核胚消 耗完了时,马氏体相变就停止了,只有进一步降低温度,才 能使更小的核胚成为晶核长成马氏体。 马氏体相变不完全 • 马氏体的比容比母相奥氏体的比容大,马氏体形成伴随的体 积膨胀阻碍马氏体的形成。 马氏体相变不可逆

62

(1) 钢的强化 • 马氏体最早被应用、目前应用最广的是钢的强化。一般钢经淬火成马氏 体后,其屈服强度较正火态提高数倍。多数的结构钢件是以淬火得到马 氏体并进行回火。 在钢中,已出现相变诱发塑性钢,简称相变塑性(TRIP)钢,其典型成分 为:Fe-9Cr-8Ni-4Mo-2Mn-2Si-0.3C(wt% )。 这类钢综合利用马氏体相变产生的塑性,以及形变热处理提供的强化, 比一般超高强度钢具有更为优越的强韧性。 它的Ms温度在-196℃以下,由于形变使Ms(以及Md)温度升高,形 变又使碳化物弥散析出并增加位错密度,经冷却后得到部分马氏体。在 进行拉力试验时,一方面由于马氏体的较高加工硬化率,同时由于相变 塑性,使延伸率增加,缩颈开始较晚。这样,这类钢比常用的0.4C镍铬 钼钢具有较大的强度和塑性。 由于这种钢在较好的塑性,如在屈服强度水平1550MPa下,延伸率达 41%,因此也具有较高的断裂韧性。 63

(2)钢的相变韧化 • • •

ZrO2陶瓷中的马氏体相变

•从高温冷却到室温,纯ZrO2 发生两次同素异构转变:

c  t   m 

2370 o C

1170 o C

(a) 单斜相

(b) 四方相

(c) 立方相

64

• tm相变在1929年由Ruff和Ebert首先发现。

• 1963年

Wolten根据ZrO2中正方相t→单斜相m的转变具有变温、 无扩散、热滞、表面浮凸及相变可逆等的特征,首次建议其 属马氏体相变。 • 以后发现表面浮突及可逆消长以及晶体学研究结果都支持这 个提议。 • 近半个世纪以来,通过采用各种技术(高温金相, DTA, XRD, TEM 等)对这种相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相变特征:

65

主要相变特征: • 单晶XRD研究表明纯ZrO2相变具有无扩散、切变转变特征。 在转变过程,原子的近邻关系保持不变,原子的运动小于一 个原子间距(主要是氧原子),Zr原子仅作微小的移动。 • 高温金相观察发现相变以声速进行 ,具有爆发性行为。通过 高温短时加热或低温长时退火消除各种缺陷,可使这种爆发 性特征更加明显。在12mol%CeO2-ZrO2中也观察到类似的爆 发性转变现象。

66

• 早期大多数XRD,、DTA和金相研究表明,纯ZrO2中的相 变动力学具有变温特征,即相转变量只取决于温度, 与时间 无关。随温度变化,新的马氏体不断出现, 而已形成马氏体 片不再继续长大。 • 后来对部分PSZ和TZP陶瓷相变动力学的研究表明,在等温 条件下可发生tm相变。在纯ZrO2陶瓷中也观察到等温转 变现象。对此现象目前还未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等温和 变温相变是否存在本质的差别有待进一步探讨。

67

M. Hayakawa *, K. Nishio 1, J. Hamakita, T. Onda. Isothermal and athermal martensitic transformations in a zirconia–yttria alloy.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273–275 (1999) 213–217

68

• 相变出现大的热滞后,转变在1170℃发生,而逆向tm转 变在850℃~1000℃进行。高温短时退火(1550℃)或低温 长时退火(1260℃)可降低热滞后程度。 • 相变发生时点阵常数发生突变。加热过程,mt相变产生 体积收缩。逆向tm相变产生3-5%的体积膨胀。

69

70

• t相和m相之间存在一定的位向关系: (100) m //{100}t [100]m// t • 三套不同的点阵对应关系,即LCA, LCB和LCC,取决 于单斜相的三个轴am, bm, cm是否与四方相ct轴平行。

71

• 相变惯析面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它与m相的形态,形 成温度以及陶瓷成份有关。实验观察到在大的四方相晶粒中 存在以下几种惯析面: 对应于B-2或C-2位向关系,惯析面为(401)t或(410)t; 对于LCB,并且位向关系为B-1,具有惯析面(107)t或(108)t; 位向关系为B-2,具有(130)t惯析面; 此外还观察到(671)m或(761)m 惯析面。

72

• m相的形态有透镜状,板条状,或平行的层状。 • tm相变发生时表面出现浮突。加热过程mt相变发生时浮 突消失。 • 在马氏体片之间通常存在孪晶关系。已观察到的孪晶类型有 以下几种:(100)m,(001)m,{110}m。 • 孪晶的大小

极不均匀。由于孪晶的多样性和普遍性,一般认 为,ZrO2中的孪晶结构并不是相变本身所要求,而是相变应 变自调节的结果。

73

• 在目前所发现的马氏体相变中,纯ZrO2中tm相变温度 (Ms)最高。四方相不能通过淬火保留到室温。 • 通过加入各种氧化物可降低Ms温度,使t相在室温下稳定 或部分稳定存在。其稳定性与稳定剂的数量,类型,晶 粒尺寸,应力状态以及周围介质约束状态有关。 • 影响Ms温度的主要因素是t相晶粒尺寸和稳定剂数量。大 多数研究表明晶粒越小,稳定剂含量越高,四方相越稳 定。但最近一些研究表明,t相稳定性与晶粒尺寸关系不 大,而与其它因素(烧结密度)有关。

74

非金属材料中的马氏体转变韧化

• 利用马氏体转变来改善陶瓷韧性方面取得很大进展。

• ZrO2中加入稳定正方相t的氧化物,如CaO、Y2O3、CeO2等, 使高温t相在室温下保持。这类陶瓷受力出现裂纹扩展时,裂 纹尖端处在拉应力作用下会发生t→m马氏体转变相变吸收部 分断裂能量,因而使陶瓷呈现出较高的强度和韧性。 • 根据这一原理已开发出三种增韧的ZrO2陶瓷: (1)含有立方相及正方相的部分稳定氧化锆(PSZ); (2)仅含正方相的多晶体氧化锆(TZP); (3)在其它陶瓷(如Al2O3)基本上弥散分布增韧氧化锆的复 合型陶瓷。

75

形状记忆合金中的马氏体相变

• 具有热弹性转变的合金在一定条件下施加外力或将其冷却 到该合金的MS点(或Mf点)以下并使之发生形状改变。 • 如果再将这种合金加热到高温相状态(即As 点以上)使马 氏体发生逆转变,此时合金又会自动地恢复到变形前的形 状。 • 目前已发现数十种合金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合金,在航空 、能量转变、医疗器械、电子仪器、机械量具等方面得到 应用。

76

工业应用: (1)利用单程形状记忆效应的单向形状恢复。如管接头、 天线、套环等。 (2)外因性双向记忆恢复。即利用单程形状记忆效应并借 助外力随温度升降做反复动作,如热敏元件、机器人、接 线柱等。 (3)内因性双向记忆恢复。即利用双程记忆效应随温度升 降做反复动作,如热机、热敏元件等。但这类应用记忆衰 减快、可靠性差,不常用。 (4)超弹性的应用。如弹簧、接线柱、眼镜架等。

77


相关文章

  • 固态相变试题
  • 固态相变题库及答案 固态相变课程复习思考题2012-5-17 1. 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分类及其形式 2. 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主要特点 3. 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热力学条件与作用 4. 说明金属固态相变的晶核长大条件和机制 5. 说明奥氏体 ...查看


  • 固态相变原理考试复习
  • 固态相变原理考试复习 1. 固态相变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1)相变阻力大.在固态相变时,两相间形成新的界面,并且由于新母相的比容不同会消耗能量.即由共格应变能和比容差应变能所组成的应变能与界面能的总和构成了固态相变的阻力: (2)具有某些晶体 ...查看


  • 金属固态相变
  • 金属固态相变 1.固态相变的特点: 具有确定的形状,较高的切变强度,内部原子按点阵规律排列并且总是不同程度存在着各种分布很不均匀的结构缺陷. (1). 与液态相变一样,驱动力是新旧两相的自由能差. (2). 新相与母相界面上原子排列易保持一 ...查看


  • 固态相变1
  • Ch9 固态相变的基本原理 概述 定义相变固态固态相变固态相变:固态物质内部的组织结构的变化称为固态相变. 晶体结构的变化化学成分的变化有序程度的变化 9.1 固态相变的分类与特征 1. 按热力学分类 温度压力一级相变和高级相变 二级相变 ...查看


  • 铁碳马氏体的强化机制
  • 哈尔滨工业大学 本 科 生 论 文 题目: 铁碳马氏体的强化机制 学 号 姓 名 专 业 论文成绩_______________ 2012 年 5月 5日 铁碳马氏体的强化机制 曲翰林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 2009级 航天工程与力学系 ...查看


  • 第9章习题及答案_无机材料科学基础
  • 第九章 相变过程 9-1 名词解释: 一级相变 二级相变 扩散型相变 无扩散型相变 扩散控制的长大 界面控制的长大 9-2 什么叫相变?按照相变机理来划分,可分为哪些相变? 9-3 分析发生固态相变时组分及过冷度变化相变驱动力的影响. 9- ...查看


  • 材料热力学论文
  • 马氏体强化机制及相变研究 摘要:马氏体(martensite)是黑色金属材料的一种组织名称.本文以马氏体的组织形态以及马氏体相变过程为出发点,主要阐述了马氏体的主要强韧化机制以及马氏体相变研究中的一些新进展,包括马氏体相变特性.马氏体相变热 ...查看


  • [材料科学基础]名词解释
  • <材料科学基础>名词解释 1.晶体 原子按一定方式在三维空间内周期性地规则重复排列,有固定熔点.各向异性. 2.中间相 两组元A 和B 组成合金时,除了形成以A 为基或以B 为基的固溶体外,还可能形成晶体 结构与A,B 两组元均 ...查看


  • 上海交大材料科学基础课件教学大纲
  • 第一章 原子结构和键合(4学时) 了解物质由原子组成,而组成材料的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原子间的键合是决定材料性能的重要因素. §1 原子结构 (一).原子结构: (二).原子间的键合: (三).高分子链. §2 原子间的键合 (一).金属键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