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市场的运行机制探讨
摘 要
电力市场是应用计算机、现代化的测量和通信等设备,以电价作为控制电力
交易的杠杆,进行负荷管理、电力系统运行,在电力生产者、电力消费者和输供电网络管理者之间实行平等、公正的等价交换的系统的总称。自2000年初陆续开始的6个试点省(市) 电力市场的运行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包括:初步实现了厂阿分开;探索形成了适合各省实际情况的几种有效竞价模式;对市场运营规则和监管规则进行了探索;积累了经验,提高了市场意识;大大促进了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并根据市场的进展,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全国联网、西电东送、南北互供”是国家电力公司“十五”规划的工作重点,2005年前,除海南、西藏、新疆、台湾外,将实现全国联网。全国联网的逐步实施,为更大范围内的资源优化奠定了基础;随着三峡电站建成。促进了对建立大区、甚至全国电力市场的研究。 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电力企业的体制和机制处于垂直领导和财务收支两条线的模式。各发电厂、供电局始终处在电力企业(网、省局) 的“车间”位置上,造成活力不足,后劲乏力,影响着电力企业的整体效益。各企业“有电就卖、无电就限、电费结零”,能够完成安全生产指标和发、供、售电量就是先进单位。网、省局主要是靠行政手段管理发、供电企业,因而产生了下列比较突出的问题。农村是我国用电需求潜力最大的地区,由于受电网的制约,加之管理体制不合理,农村用电需求还很低," 有电用不上和有电用不起" 的问题还相当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98年以来,国家实施了大规模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一、二期已经基本完成,经过5年多的努力,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作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电网覆盖面不断扩大,供电能力、质量和可靠性明显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地区用电量的快速增长,这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体来看,农村电网结构还比较薄弱,还不能满足农村地区用电快速增长的需要,继续完善农村电网、加强农村电力建设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农网改造的意义何在,农村电力体制改革究竟要怎样来进行,这依然是我们需要不断研究与创新的课题。俗话说的好,国家要发展,电力要先行,如何才能发展好电力事业,怎样才能利国利民,使电力工作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 市场营销;营销机制;电力企业体制;供电企业;农村电力市场;
Abstract
Power market is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modern measurement and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the price as the electric power transaction control lever, load management, power system, power, power consumers and producers in the power supply network management between equal, fair exchange system. Since the beginning of 2000started6 pilot province ( city) the operation of electricity market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including: initi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t a separate; explora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a provincial situation several effective bidding mode; the market operation rules and regulations are explored; accumulated
experience, enhance market consciousness; greatly promote electric power market technical support syste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work, and
according to the market development, and constantly improve and improve. " National network, the power transmission from west to East, North and South Cross for" national power company" fifteen" planning work, before 2005, in addition to Hainan, Tibet, Xinjiang, Taiwan, will achieve
nationwide networking. Countrywide couplet net carry out stage by stage, for greater range of resources optimization laid a foundation; with the comple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power station. Promoted to establish large area, even the national power market research. Period since, under the planned economy system, the system of power company and mechanism in vertical leadership and financial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in two lines of the pattern. Each power plant, power supply bureau has always been in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 net, province bureau ) of the" workshop" position, resulting in insufficient vigor, aftereffect is lack of power, influence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Each
enterprise "report sells, be restricted without report, electricity node zero", able to complete the production safety index and hair, supply, sale of electricity is advanced unit. Net, province bureau basically is to rely on administrative measure, management of power supply enterprise, which produces the following problems. Rural electricity demand in the area with the largest latent capacity, due to the restriction of power, and the
unreasonable management system, rural electricity demand is still very low, "the report is used do not up and report is used do not have" the problem is quite serious still.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since 1998, the country carried out large-scale rural power grid constr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ne or two phase has been basically completed, after more than 5 years of efforts, the rural power grid constr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work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success. Rural power network coverage of the constantly expanding, power supply ability, quality and dependability rise apparently, rural production and living conditions have been improved, effectively promoted rural area in the rapid growth of power consumption, the improvement of farmers' living standard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market of the country that start, expand domestic demand, stimulating economic growth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But on the whole, structure of rural electrified wire netting is still relatively weak, can not satisfy the rural area electricity rapid growth,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rural power grid, strengthen rural electric power construction will be a long-term task. Farming net transforms the significance, reform of rural power system how to how to, this is we need to continue to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roject. As the saying goes, the country should develop, the power to go ahead of the rest, how to develop power industry, how to the country, make power work serves economic, in the servi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 marketing; marketing mechanism;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system; power supply enterprise; market of rural electric power;
目录
第一章 当前电力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
第一节 思想观念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来 ........................... 1
第二节 电价管理体制不科学,严重制约着电力走向市场 ............................... 2
第三节 电网缺乏自主经营公平竞争的机制 ........................................... 3
第二章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发供电企业推向市场 ............................ 4
第三章 在社会主义市场中农电改造取得成果对经济的重要性 .............................. 5
第一节 农村电力的市场对电力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 5
第二节 农村电力的潜力 . .......................................................... 8
第三节 农电管理的缺陷 . ......................................................... 10
1、观念陈旧 . ............................................................ 10
2、基础状况与管理体制的滞后制约了农电市场的发展 ......................... 10
第四节 在市场经济中对农村市场的目标模式 ........................................ 11
1、目标模式的特性 . ...................................................... 11
2、目标模式的依据 . ...................................................... 12
3、目标模式的分划 . ...................................................... 13
4、目标模式的特性 . ...................................................... 14
第三章 建立和完善电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 15
第一节 电力市场的价格机制 . .................................................... 15
第二节 电力市场的供求机制 . .................................................... 15
第三节 电力市场的竞争机制 . .................................................... 16
结束语 ........................................................................... 21
谢辞 ............................................................................. 22
参考文献 ......................................................................... 23
前 言
本论文主要阐述了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电力企业的体制和机制处于垂直领导和财务收支两条线的模式。各发电厂、供电局始终处在电力企业(网、省局) 的“车间”位置上,造成活力不足,后劲乏力,影响着电力企业的整体效益。各企业“有电就卖、无电就限、电费结零”,能够完成安全生产指标和发、供、售电量就是先进单位。网、省局主要是靠行政手段管理发、供电企业,因而产生了比较突出的问题。农村是我国用电需求潜力最大的地区,由于受电网的制约,加之管理体制不合理,农村用电需求还很低," 有电用不上和有电用不起" 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农村电网结构还比较薄弱,还不能满足农村地区用电快速增长的需要,继续完善农村电网、加强农村电力建设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农网改造的意义何在,农村电力体制改革究竟要怎样来进行,这依然是我们需要不断研究与创新的课题。建立电力市场是电力系统顺应经济改革的必然发展方向, 该文通过简要回顾国外电力市场产生、发展的不同道路和规律, 讨论了电力市场的基本概念和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 运用电力资源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对电价的计算方法进行探讨, 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系统地论述了电力市场与用户、电力市场与自动化、电力市场运行与电力市场模拟, 最终提出基于电力市场运行机制的电业改革战略。
第一章 当前电力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思想观念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来
当前,电力企业的干部、职工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和垄断性行业优势的影响,缺乏市场竞争和风险的意识,认为电力行业是特殊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受国民经济的直接约束和控制,不易走向市场。很多职工存在着优越感,缺乏市场优胜劣汰、风险竞争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法律制度的健体自主的观念全, 人们已经形成共识, 但是要真正建立起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能地要求实行法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制度, 治, 而这种法制又必须建立在民主基础上。我并付诸实践, 尚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一个十国宪法明确规定, 建立在人民民主基础上的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转换观念,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各级官员的权力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的法律观, 摒弃封建的人民授予的,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法律观的残余影响。制度, 就应该从观念上纠正以往那种主仆颠倒、本末倒置的所谓“为民做主”、“父母官”、摒弃人治经济观念, 树立法治经济观念“权力至高无上”等官本位的观念。市场经济八十年代初, 我国曾经有过一场人治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 它的核心内容是在法治的大讨论, 最后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确认各自所有权的前提下, 进行自愿、平等、略。当把这个方略引伸到经济建设中来以后, 等价有偿交易。这种经济的民主性, 必须有法我们发现过去在经济建设中陷人了人治经济律的保障, 确立起市场主体的独立人格, 维护的泥潭。电力的特点是不能大量储存,基本上要做到现发现卖,因此要求每时每刻发、输、配、售、用绝对平衡。在正常情况下,电力供应和需求之间是平衡的,电价是正常的。在电力市场里,当电力供应和需求之间产生不平衡,可用电价政策调节,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供大于求,电价就下降,如果能源电价下降的信号直接传达给用户,用户觉得用电比用其他能源有利,他就会多用电,电力需求随之升高,电力供需走向平衡,价格也就会回复到正常状态;二是供小于求,电价就升高,同样如果能源电价升高的信号直接传达给用户,用户觉得用电比用其他能源贵,他就会减少用电,电力需求随之降低,也可以使电力供需走向平衡,价格同样会回复到正常状态。这里说的是一种理想状态,由于电能不能大量储存,要求瞬时平衡,因此他不同于其他商品,往往在一天内高峰负荷时表现为缺电,价格上升,而夜间低谷负荷时电力富裕,价格下降,因此最好能将实时电价传送给用户。当供大于求或供小于求时,通过电价信号使用户增减用电负荷达到供求平衡必须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电业部门能及时将实时电价传送给用户;二是用户有足够的调控负荷的手段,如果用户没
有足够的手段来增加或减少用电,就要采取可停电电价等鼓励措施,来调节负荷。上面所讲的批发和零售都是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的,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简称加州) 的电力市场,批发和零售市场相互分离,而且有不同的指导原则,一个是以市场为基础,而另一个以管理为基础。发电厂卖给电网的上网电价随行就市,而电网对用户的销售电价固定不变。当上网电价涨价时,价格信号传达不到用户,对需求不会发生影响,结果缺电数量不能减少,上网电价居高不下,电网企业高价买进电力,低价卖给用户,最后出现严重亏损而破产。所以美国加州发生的电力危机给我们的教训是:电力体制改革必须与电力需求侧管理密切结合,否则必然要以失败告终。
第二节 电价管理体制不科学,严重制约着电力走向市场
电是商品已被社会确认无疑,就应该按市场经济规律赋予电力企业定价的自主权。国家和各级政府定价,电力企业所能做的工作只能是跑各级政府,汇报情况,争取调价。当国家和政府把电价批下来时,已经过了一年半载,这时电厂和电网已造成严重亏损局面。电价管理体制存在着随意性,滞后性和不科学性,严重制约着电力工业企业走向市场的步伐。电力需求侧管理和电力体制改革是市场化条件下的产物,电力需求侧管理和电力体制改革都起源于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英国和美国,这决不是偶然的事情,说明这两项改革都是市场化条件下的产物。没有发达的市场,没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这种改革都不可能发生和发展。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发生要比电力体制改革早一些,但是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知名度和发展状况远不如电力体制改革,因此有必要多宣传一些电力需求侧管理。需求侧管理和综合资源规划源于能源消费居世界首位的美国,需求侧管理比综合资源规划起步要早5年,它是在早期节电和负荷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始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逐步充实和完善,今天已风靡全球。
综合资源规划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它是在早期电源规划和需求侧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需求侧管理作为综合资源规划的奠基石,成为综合资源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综合资源规划把供需双方资源综合在一起进行整体规划是它突出的贡献。强调能源服务,重视资源节能和环境保护,讲求成本效益,活化市场机制是综合资源规划的最大特点。综合资源规划适用于有网络联结系统的电力、燃气、热力、供水等公用事业部门,其中首推电力部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力需求侧管理和综合资源规划逐步推广到许多国家,其中既有发达国家,也包括电力供应和投资严重短缺的发展中国家。据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L)估计,今后30年若能致力于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发展中国家可削减40%
的能源总投资,至少可节省1.5万亿美元;工业化国家可削减50%的能源总投资,节省7000亿美元。所以需求侧管理和综合资源规划产生的效益非常可观。
第三节 电网缺乏自主经营公平竞争的机制
电网目前的管理体制是以省网电力公司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发、供电企业为非独立核算单位,不具有真正的法人地位。行政上垂直领导,财务上采取收、支两条线管理,各发、供电企业实行内部经营承包加指标考核的模式,全年以网省局为单位,统一进行核算。因此,发供电企业不是市场的主体,不具备形成电网市场的条件,缺乏自主经营,公平竞争的机制。特别是在发电企业由多家投资主体成份构成时,或电量供大于求时,问题就更为突出。 电力是具有规模性经济、网络性经营的自然垄断性行业,其生产具有弱竞争性,消费具有弱选择性,所以电力市场中的竞争应该是适度的、有序的、有效的。电力改革需要引入竞争。但更要注意引入竞争的利弊分析和趋利避害。面对发、输、配、供分开而形成的发电侧竞争、售电侧竞争、输配电网专营的基本格局,要建立有能力的独立的监管机构和符合经济学原理的监管机制,把电价制定和监督权全部交给电监会,尽快建立一支懂技术、经济、财务和法律的监管队伍。 电力系统的发(生产) 、输配(流通、交换) 、供(消费) 电形成由发电成本、输配成本和供电成本组成的成本链和由上网电价、输配电价与销售电价组成的电价链,并以电力供求与电价互动、电价竞争与电价监管互补的电价机制形成电价。切记社会大众欢迎的电价并非是对整个国计民生最有利的电价。电价不仅要反映成本和资源稀缺程度,而且要保证电力企业的合理利润和对实施节能具有激励作用,维持电价与其他能源价格的合理比例。
第二章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发供电企业
推向市场
我们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和发达商品经济的要求,发挥市场机制的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按照市场规律进行活动,以达到效益与公平相统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般性特点归纳如下:①经济关系市场化;②企业行为自
主化;③宏观调控间接化;④保障制度社会化;⑤经营管理法制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殊性特点归纳如下: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允许各种经济成份并存发展;②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其它分配形式为辅;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更加自觉有力。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优化起基础性的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制定了电力工业要按“公司化改组、商品化运营、法制化管理”的方针。《电力法》明确把电力企业分为电力生产企业、电力建设企业和电网经营企业。按照以上划分分类理解为:发电厂即为电力生产企业,供电企业为电网经营企业,各电力建设单位为电力建设企业,上述即为整个电力工业的构成。整个电力企业都应成为电力市场的主体。按
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电力企业改制应遵循如下原则。
(1)国家电力公司和下属子公司以及供电企业应成为以资本和利益为纽带、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的联合体,而不是行政隶属性的上下级公司。
(2)建立各级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的三会制度,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机构。
(3)电网经营企业应按各级供电营业区的划分,领取供电营业许可证,依法经营。
(4)各级公司和同级电网经营企业之间,应通过电力市场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条件下,运用价格机制进行调节和分配各投资者之间的利益。
(5)各级公司应在国家宏观调控和监督指导下,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求平衡、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成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
第三章 在社会主义市场中农电改造取得成果对经济的重要
性
第一节 农村电力的市场对电力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面临农电市场的新形势,农电企业必须在《公司法》、《电力法》、《合同法》等法律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以适应农电市场发展、运作的需要。
农电企业的内部监督组织形式,主要是内部有关监督部门,有股东大会、监事会、内部审计、纪律检查、工会、职代会等。内部监督的手段有检查、审计、审核、稽查、营业普查等。农电企业内部监督的主要内容:①农电企业执行国家政策、法规情况;②执行国家电价政策情况;③供电可靠性;④合格的电能;⑤优质服务;⑥个别部门和员工的违法乱纪行为。通过内部监督同时推动农电企业的形象建设,农电企业要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促进行业优质服务,建立适应农电市场的新型供用电关系。在当前,对农电职工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服务宗旨教育、敬业爱岗教育及行为规范教育,从而提高农电队伍的整体素质,把依法供电,优质服务变成一种自觉行动。
农电用户的自我监督和规范化管理。作为农电市场的用电主体主要是用电村,当然其他成分的用电主体同时存在。在农电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中,用户的依法用电、遵章守纪的观念还很淡薄,管电人员及电工的素质不高,线路设备健康水平低下。因此造成农村用电盲目性、随意性很大,影响了供用电关系,损害了国家和对方利益。因此村级用电自我监督很有必要。用电村的管电组织、村干部、村电工、广大群众形成自我监督体系。其监督内容有:① 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② 有无“三乱”、“三电”现象;③ 有无窃电现象;④ 落实《低压电力规程》和《电力生产安全规程》情况;⑤ 村电工的个人表现;⑥ 电费收缴情况。
在自我检查、自我监督的前提下,用户要规范自己的用电行为,以适应农电市场发展的需要,具体内容有:① 用电村要进行《电力法》及其配套法规的学习、宣传、落实、提高依法用电的自觉性。② 要搞好电网规划,加大投资力度,搞好低压整改,提高低网的健康水平,适应农村生产和群众生活用电的需要。③ 搞好安全用电检查,排除隐患,保证安全无事故。④ 采取措施,降低线损为县局抄表收费到户打下基础。⑤ 搞好查处偷漏电的活动。⑥ 抓好村级公益用电及临时用电计量收费。
总之,建立健全农电市场监督机制,应坚持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原则,实现农电市场各环节有机结合,有序进行,有效运转,既能发挥监督机制主导作用,又能保护供用电双方的合法权益,以保证农电市场的健康发展。
随着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农电" 两改一同价" 工程的实施,农村电网结构布局日趋合理,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得到了很大改变,广大电力客户对供电质量和售后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县级供电企业必须与时俱进,适
时调整营销策略,改变以往" 皇帝女儿不愁嫁" 的传统经营理念,树立客户是上帝、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采取各种促销手段,积极开拓农电市场,不断寻求新的供电增长点。这已成为电力企业实现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某电力供电公司不断创新营销策略,经过5年的努力,目前已实现县域内城乡用电同网同价,供电量以15%的幅度连年递增。县局已步入良性发展阶段。
" 两改一同价" 后的效果已经显现,农村电网结构得到了优化,低压线损显著降低,农村电价普遍下降,农村供电质量和安全可靠性提高。家庭电器的普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另外,近年来,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规范电价、促进电力消费、住宅用电消费的措施。
某供电公司从1999年开始启动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至2003年,第
一、二期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全部完成、全省一期农改资金57.67亿元,某公司共安排资金3.007亿元;第二期农改规模20.04亿元,某公司五个县(区)安排资金1.138亿元,总投资规模4.145亿元。我公司范围内五县(区)第一二期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新建110KV 变电站1座,改造3座,新建35KV 变电站20座,新建35KV 线路175公里,改造35KV 变电站24座,改造35KV 线路136公里,新建与改造10KV 线路3459公里,新建与改造配电台区3159个,低压整改户数41. 4万户,消灭无电村1个,解决无电户150户。
通过这几年的农网建设与改造,农村电网结构得到极大改善,农村电网的技术水平,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的大幅提高和电价的大幅下降,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电力市场的开拓。
1、村供电可靠率由改造前的82%提高到现在的95%,末端电压合格率由改造 前的67%提高到现在的91%。
2、过电网改造,解决用电卡脖子的现象。五县(区)供电有限责任
公司售电量由2000年的36654万千瓦时提高到2003年的54403万千瓦时,增幅达148%。
3、通过电网改造,有力的降低了供电损耗。五县(区)供电公司综合
线损率由2000年的17.55%(没有到户,只到台区)降到2003年的14.25%(到户)。
4、农民电价大幅下降。农电体制改革后,我公司供电区五县(区)农
村照明电价,由原来的平均每千瓦时1.4元,下降为0.91元,2003年1月起,各县城的居民生活用电按文件规定实现同价,从7月份抄见电量起全部执行0.56元/千瓦时电价标准,每年又为农民减负2000余万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电市场必将在实践中得到加强和发展,而建立一种极具管制性、协调性、促进性的市场监督机制,则是保证农
电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其次,建立强力有效的农电市场监督机制,是建设良好农村用电秩序的需要。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造成了农电市场的不规范和随意性,其表现:①部分用户私拉乱接违犯章程乱用电;②管理不严,部分用户偷窃电;③不学法、不懂法,出现破坏电力设施、打骂农电职工的刑事事件;④商品观念淡漠,视“电”为福利,长期欠电费,用电不交钱;⑤忽视低压电网的改造和维修,造成线损高、电价高、安全系数低。
再次,建立强力有效的市场监督机制是确保供、用双方权力和义务的需要。在我国农村电力建设事业中,电力设施的购置和建设是通过多种投资渠道形成的,有国家投资、用户集资、引进外资、个人投资、股份融资等,投资的多元性,形成了利益分配的复杂性和管理的多层性,给确保供、用双方权力和义务的落实,建立规范的农电市场,带来许多复杂的影响。完善的农电市场要求投资各方和供用双方,必须在平等原则的基础上,形成自我约束与多方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这样不但能统一多方投资者的思想,还为规范农村用电秩序,强化供用双方商品观念、对依法供电、依法用电,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只有建立有效的农电市场监督机制,靠法制规范农电市场中的供、用双方行为,才能促进农电市场健康、持续向前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成为农电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及我国农电企业、农村用电的特点,构建公平、统一、竞争、有序的农电市场,不断提高农电市场的规范化程度,必须建立起以法律为基础的监督机制。
农电市场的监督机制主要分为农电市场的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农电市场的内部监督形式包括:供用电双方的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不同的监督对象具有不同的监督形式和监督内容。
农电市场监督体系见图1。
第二节 农村电力的潜力
我国农业用电占全国用电量的40%,全国有2179个县级电力公司和45450个乡级电管站,都属农电系统用户。我国农村通电率为95%,人均用电量只有102千瓦时。距离国家标准要求人均用电量300千瓦时相比还是有一定距离。 然而,就发展潜力而言,农电在整个电力市场中处于基础性和主导性的地位。我国农电的特征却是点多、面广、线长,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 其直接原因是,长期以来" 重发,轻供,不管用" 。例如,长期以来我国对发、输、配电的投资比例始终保持在1∶0.27∶0.2,而同期西方国家则达1∶0.45∶0.7。国家对110千伏以下输电线路几乎没有投资,三分之二是靠地方和农户筹资建设的。但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正在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在这一股电网改造以及电力制度改革的战斗中,越来越反映出农村电力市场的潜力是巨大,发展前景是广阔。
一是农村用电总体水平有待提高。我们国家十分重视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提出了" 以农业为基础" 的发展方针。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目前的农村和农民还比较贫穷,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农村用电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南阳市县以下人均用电为251千瓦时/人.年,河南省为340千瓦时/人.年,全国为397千瓦时/人.年,南阳目前的用电水平只相当于宁夏,略高于青海省。如果河南省农村每年人均用电赶上全国的平均水平,每年将增加用电量50亿千瓦时。
二是农村家用电器用电量正在迅猛增加。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家用电器已成为农村市场的消费热点。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农村今后一个时期将有50%
以上的农民消费者具有购买家用电器的意向。电视机、电冰
箱、洗衣机、收录机乃至空调等家用电器商品的市场将逐步从城市转向农村,这些高档耐用消费品的转移,将为农村电力市场带来一个较大的需求空间。
三是民营企业将成为新的用电大户。就目前县及县以下的用电结构而言,对于农村电力市场影响最大的还是工业生产。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后,一大批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的异军突起,填补了国营企业、县办企业用电量的不足。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农村生活用电量也将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也成为农电的重要用户。用电管理机构也要配备相应的电能量计费管理设备。随着国家又投入巨资(约1500亿) 进行农村电网改造,大大提高了农电网络的输电能力和安全性能,为农电系统的市场化改革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可以说,我国农电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目前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投资环境也是最好的。但是开拓农村电力市场还没有得到普遍关注" ,国家电力公司农电工作部主任李振生在" 中国农电发展现状" 的发言中,就呼吁农村电力市场的开拓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给予高度的重视。这也正说明了中国农村电力市场在用电水平、用电结构、农村通电率、人均用电量等方面基本状况,是农村电力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因此,关注和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中国政府的重大课题。加快推进农村电气化,是国有电力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必将为电力企业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市场空间。从当前情况看,我国农村电网设施相对于城市仍然比较薄弱,安全可靠性差;农村电力消费水平低,还有2300多万人口没有用上电;一些地区电价水平还比较高。展望未来,中国农村电气化事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任重而道远。
农村电力市场看好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居民目前的低用电水平与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农村电力市场展现出无限商机的前提下,要将机遇转换为效益,就必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找到市场切入点。
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我国农村的森林资源、矿产资源较为丰富,还有无污染的水质,有着发展林木加工、矿产开采、农牧畜养殖的良好条件。随着农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再加上改造后的农村电网在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供电能力上的大大提高,吸引了不少外资外商企业主动来农村办厂。在有关地方政府推出的引进外资外商投资," 带动一方经济发展" 的优惠政策的引导下,来农村投资办厂的用电大户将会更多。另外,农网改造后,农村电价下降,一些农民原在城里办的耗电量较大的工厂将重新搬迁到农村。在农村电力市场呈现无限商机的同时,电力企业也将同网同价电能商品推上了交易市场,并采取合
理的峰谷计时电价计费等优惠政策。这些都是启动和活跃农村电力市场的有效措施,应当用好用活。
实现服务" 三个到位" 。一是宣传解释要到位。要针对农村用电户的特点,宣传用电知识和用电政策及法规。二是跟踪服务要到位。为方便用户和按时把用户的电费收上来,应在每个月抄表后,由供电收费营业处统一及时将用户的用电票据如实开好,然后再直送到户,全方位搞好服务。三是简化用电程序要到位。报装接电照明用户只需一个电话,动力用户只需填一张报装单,其余的事由供电营业部门按照服务承诺要求及时实施,为用户提供" 一条龙" 服务。
第三节 农电管理的缺陷
虽然广大农民有着较强烈的电力消费需求,但由于线损高、管理差等诸多问题,致使有的地区电价居高难下,老百姓无法使用,挫伤了农民的用电热情,这也是用电量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我们对全盟各乡镇的调查发现,同等经济条件下,由于农村到户电价水平的不同,直接带来了电力消费水平的差异。电价偏高制约了农村用电水平的提高,加速了农村电力市场的萎缩。
1、 观念陈旧
目前,农电企业普遍存在管理意识陈旧,不重视农村电力市场的研究,重工轻农的思想误区。有的人认为农村市场是小头,不需要开拓就可以带来丰厚的利益。因此,电力销售中存在一些不适应市场要求的现象。一方面电网有电送不出;另一方面,有的用户用电又得不到保障,时常因检修工作协调不好造成频繁停电。
我们现行农电管理制度沿用的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大一统的弊端在电力市场的运作中已显露无遗,转变管理体制已刻不容缓。当前各地乡(镇) 电管站虽说已改制为县局直属供电所,但是供电所的供售电并没有列入考核目标,电卖多卖少一个样,供电量的多少同个人收入不挂钩,造成基层供电部门的市场意思淡薄,电力促销也就无从谈起;
2、 基础状况与管理体制的滞后制约了农电市场的发展
电力价格机制不合理。我国目前的电力营销还没有一个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价格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主要杠杆,应该是市场主体开展竞争、优胜劣汰的主要参照物。而目前电力企业的销售价格不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实际成本为依据,而是凭政府的指令,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不能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不能正确指导资金投向。一方面使发电和电网的效益扭曲,谁也不愿意搞电网改造;另一方面也由于地方的层层加码,造成客户电价偏高,挫伤客户用电的积极性,电价机制已经成为影响电力营销的主要因素。
电网结构不合理。电网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农网陈旧。" 两改" 前的农村电网一般都存在布局不合理,线路因陋就简、线经细、供电半径大、电压质量差、供
电可靠性低等问题。经过多年运行,设备、设施陈旧老化,线损高达25%以上。虽然近年来各地政府、电力部门和农民百姓都有不同程度的专项投资进行农村电网整改和农村电气化建设,但毕竟投入资金有限,使得线路损耗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供电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管理水平不高。一是用电管理滞后,服务水平不高,用电报装程序繁琐,营业现代化水平低,用电方式和付费方式单一等管理现状,不能满足和适应客户的用电要求。二是村电工的收入由各供电站发放,没有同各村的售电量相联系,村电工多供电、管好电的主动性调动不起来,农村用电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营销人员素质不高。不少职工思想观念陈旧,市场意识淡薄,坐等客户上门。营销队伍素质不高,缺乏高效、灵敏的市场反映能力,阻碍了电力市场的开拓。
但国家非常重视农电发展工作,2004年新年欲始,国家发改委就发出通知:这次提高电价的政策,不单包括发电企业的上网电价,还包括了供电企业的销售电价。通知称,除居民生活、农业生产和化肥生产用电以外,其余各类用电价格统一在现有基础上每千瓦时提高0.8分钱。不过,这次调整不涉及居民生活用电。
第四节 在社会主意市场经济中对农村市场的目标模式
市场是微观活动和宏观活动的连接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发挥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一市场体系是由财政、货币、计划、法律等手段来调节和控制的,表现为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而不是脱离或取消政府调控的自由放任市场。因此,农村电力市场管理与经营机制应选择“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以政府调控为主导”的模式。
1. 目标模式的特性
发展农电市场,建立一个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管理和经营机制,必须根据市场运营的层次建立电力市场管理和经营系统。这个系统包括:
(1) 电价的稳定性。政府调控要致力于建立“有成本约束”的上网电价,不是以企业个别成本为基础,而是社会平均成本为基础。如果各供电营业区都可以随意加价,那么,规范化的农电市场就无法建立,因此,现阶段必须实行统一合理的综合电价。待条件成熟后,再实行完全的市场竞争电价。
(2) 收费的规范性。由电力销售企业一家收费、一张发票、一种价格结算电网电费,坚决取缔其他一切不合法的结算部门。如果不实行“一票清”制度和取消“中间层”的“三乱”,那么,农电市场也不可能稳定和持久。
(3) 电网的完整性。电网是电力市场形成的基础,是市场运作的载体。没有一个完整的电网,就相当于电能交换没有一个完善的买卖场所。农村用电是一个广阔的市场,而农村电网非常薄弱,因此,要求政府在出台综合电价时要给建设电网的资金留一点空间。
(4) 运营的技术性。加快电网调度的电费计费系统和EMS 系统的建设,完善并建立健全电价报价系统,最终实现供需双方在信息网上直接见面交易。加快调度自动化、农电企业管理现代化、自动化建设的进度。总之,农电市场的运行要有现代化手段,否则,电力市场难以运作。
2. 目标模式的依据
农电市场是以农村电网为载体,其运输与销售同时完成。因此,电网管理与电能销售必须是同一单位,它就是《电力法》第七条规定的电网经营企业。进入电力市场的国家电力公司、电力集团公司、省市电力公司和市县电力公司都是电网经营企业。应当肯定,《电力法》以及《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等相关法规是农电市场管理与经营的基本依据。《电力法》第六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经济综合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的电力管理部门,负责电力事业的监督管理”。第四十五条规定:政府“在安排用电指标时,应当保证农业和农村用电的适当比例,优先保证农村排涝、抗旱和农业季节性生产用电”。
那么,从农电市场的特性考虑,选择目标模式的依据主要是:
(1) 农电行业具有垄断竞争性。农电行业是介于“自然垄断”和“适度竞争”之间的垄断竞争性行业。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对农电市场卖方集中度分析可以说明农电行业的竞争性。这种竞争性要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调节作用。农电行业的垄断性主要表现为:第一,农电行业存在着“沉淀资本”,如农村电网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回收期长,而且一旦投入,就难以短期收回再转入其他行业。因此,造成农电行业设备更新慢,折旧偏低。这方面固然有很多原因,但主要的原因还是一个投资体制问题。第二,农村用电的特点是“点多线长面广”,因此,农网线损很高,为使电网经营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在成本中消化农网的线损费用,需要政府在核准电价时予以适当补偿。第三,实行农电建设资金切块分
配政策。为使国家有必要的财力支持少、边、贫地区农电建设并适当补充存量农电资产,国家在电力建设资金中应切出一定的额度(例如5%)给电网经营企业,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国家对农电行业保持一定程度的垄断。
(2) 农电行业具有区域专营性。目前,县级供电单位分为电力系统直供直管、趸售和地方自发自供三种类型,而且,有的县还出现了几个供电单位并存的现象。根据《电力法》第二十五条“一个供电营业区内只设立一个供电营业机构”的规定,在一个县内无疑只能核准一个无政府职能的县级供电单位。
由于电力的产供销同时完成的特性,决定了三者之间具有共同的利益和相互间的制约关系。电网的规划和发展决定了发电厂的布局和规模;用户用电水平的提高和负荷中心的建立,又成为电网建设的基础性条件。建立一个统一的、开放的、公平的、竞争有序的电力市场,人们最担心的是如何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问题。这就充分说明电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电力还具有公用事业的性质。这些特点决定了农电行业在享有经营权的基础上,还应当实行区域集中、独占营业区。农电行业的这种区域专营性从另一侧面决定了政府在农电市场管理与经营中的主导地位。如由政府监控部门(物价局) 出面主持销售电价制订的“听证会”,并作出公正裁决。
(3) 农电行业具有供需波动性。长期以来,电力发展普遍存在“重城网、轻农网”,“重发、轻供、不管用”的现象。目前,农村电网建设滞后的问题非常突出,主要是输变电设备陈旧、电能损耗高、线损率一般达到12%,有些地区甚至高达35%;供电能力不足、保证率低、电压不稳。可见,农网建设薄弱,就会出现有电送不出,有电用不上,即在买方市场时,会造成能源浪费,卖方市场时,会造成能源短缺。可见,单靠市场自发调节供需,造成的波动是很难解决的,必须加强政府对供需的调控力度,才能奏效。
3. 目标模式的运用
农电市场管理与经营机制的“基础 主导”功能型结合模式在具体实施中,必须结合电力商品价格、电力销售市场和适度竞争三个因素来具体运用。
(1) 电力商品价格。电力本是一种生产与消费同步进行的特殊商品。现阶段买卖电力是一种不可选择的行为,它不能达到像市场中一般商品那样在价格上双方认可,也不能由卖方单方制定去强加于买方,纯粹自由化的国家也做不到。这就
说明电价尽管基本上由市场决定,但制定电价要经国家批准。因此,可以说电力商品价格在产业管制方面,各国的共同点是价格由政府调控。
(2) 电力销售市场。诚然电力市场的价格对供需双方都是已知的,供方要达到商业目的,只有两个办法。其一是努力降低成本,使自身占有的电价空间能有更多的盈余出现,从而使每千瓦时的销售有更大的收益。其二是发展供电网,搞好服务,加强与替代能源的竞争,从而扩大用户,满足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加销售电量,使总利润增加。可见,电既是社会各行各业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不能离开的生活资料。所以,电力销售企业在注重自身经济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效益,提倡“人民电业为人民”。
(3) 适度竞争。就目前来说,农电市场的买方主要是通过独占的供电营业区,将电力销售给各电力用户,而且不需要农电企业向跨供电营业区进行价格与服务的竞争。因为对农村电网而言,若竞争用户,就必然造成电网的重复建设,引起稀缺资源的浪费,最终导致电力销售企业的亏损,也就是投资者的损失。因为电力企业投资规模大,投资主体事前都应作理性的投资分析,如果有人会因不正当竞争受益或受害,其市场经济的公平性就值得怀疑。因此,政府调控很重要的一点是保护公平竞争。同样,农村电力用户目前也没有选择供电商的现实条件。况且多数农村电力用户对自身的权利、义务,还不太熟悉,还缺乏主体意识。因此,要使农电市场的管理与经营机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还必须对用户进行培育。
4. 目标模式的划分
目标模式示意图见图1。
第三章 建立和完善电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从理论上讲,市场的运行机制有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三种。它们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供求的变化影响价格的高低,刺激生产和消费的增减,而供求和价格相互作用又是通过竞争实现的。因此,建立和完善电力市场运行机制是关键的环节。
第一节 电力市场的价格机制
价格是调节资源配置的最重要信息,它是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工具。我国现行的电价机制是国家和政府定价,基本上是指令性价格。电力企业无法按市场价格机制进行公平竞争,造成了企业效率和效益的背离,使投资者的收益远远未达到合理的回报水平。必须尽快改革电力市场价格运行机制。电力价格制订的原则如下:
(1)国家宏观控制电网销售价格,根据电力平均成本加合理利润及社会用电客户的承受能力制订电网或区域性最高限价,在最高限价内由电力市场自行调节并进行资源优化配置。
(2)国家放开上网电价。电厂上网电价或电网间互供电价、输配电价,应通过电力市场公平协商,竞价上网。国家和政府进行宏观监督指导。
(3)电网售电最高限价的确定,需考虑电力企业的承受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综合考虑企业的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社会保障费用、财务费用、各种应交的税费、企业的合理利润。还应考虑留有适当的风险基金和价格调节基金。
(4)电网或供电企业在最高限价范围内,有权根据客户的用电性质、用电量的多少实行一定范围的电价下浮。电价在保本的基础上适当下浮可促进销售,薄利多销,以获取企业最大效益和使社会受益。
第二节 电力市场的供求机制
通过电力市场的价格机制这个杠杆来调节、平衡其供求机制,以保证电力需求平衡、稳定的发展。《电力法》中明确规定:“多家办电,一家管电”,明确地规定了电源建设由过去的独家办电到现在多家办电,以弥补电源建设的不足。 电源建设应遵循下列原则:
(1)各种投资成份的电源建设,都要服从以整个电网的统一规划,合理布置,统一调度,不能盲目建设,重复建设,以获得整个网的最优资源配置。
(2)利用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手段,来促进电厂的商业运营,优化运行。不能一厂一价,一机一价。各种投资体的电厂,应通过上网竞争价运营。
(3)电网经营公司应根据电网的负荷需求情况,实行峰、谷、平电价,以鼓励电厂峰段满发,谷段减载,积极参与电网调峰。鼓励用户合理安排生产,削峰
填谷,提高供电的效益并使供求平衡。
(4)电网可根据用电负荷的情况,适当采取电价上、下浮动价格,来调节电网的要求。当电网供大于求时,采取适当下调电价政策;当电网求大于供时,采取适当上浮电价政策以刺激电力负荷的需求。 市场机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市场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构成。 价格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市场上某种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动与市场上该商品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有机联系的运动。它通过市场价格信息来反映供求关系,并通过这种市场价格信息来调节生产和流通,从而达到资源配置。另外,价格机制还可以促进竞争和激励,决定和调节收入分配等。供求机制是指通过商品、劳务和各种社会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的矛盾运动来影响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一种机制。它通过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在不平衡状态时形成的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并通过价格、市场供给量和需求量等市场信号来调节社会生产和需求,最终实现供求之间的基本平衡。供求机制在竞争性市场和垄断性市场中发挥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竞争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各个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为着自身的利益而相互展开竞争,由此形成的经济内部的必然的联系和影响。它通过价格竞争或非价格竞争,按照优胜劣汰的法则来调节市场运行。它能够形成企业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促进生产,使消费者获得更大的实惠。风险机制是市场活动同企业盈利、亏损和破产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机 制,在产权清晰的条件下,风险机制对经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节 电力市场的竞争机制
在电力市场的竞争过程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原则。各种投资主体的电厂和电网行政脱勾,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市场主体的经济关系。一律实行电网同质同价,竟价上网的方式,使各电厂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应遵循下列原则:
(1)各电网经营公司的调度机构,既是管网的代表,同时又是电商品的交易中心,因此,在经营的环境上应采用新技术,建立实时电费交易结算系统,电网竟价上网系统,电力负荷长期、中期、短期、超短期预报系统,电网的潮流、无功调节的优化系统。以适应电力市场竞争机制的需要。
(2)努力培养一批适应电力市场运营的调度机构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取消一厂一价,一机一价的定价现状,实现电网上网同质同价。不应迁就照顾某厂、某机的个别投资成本和经营成本的高低,应按社会平均投资成本和经营成本实施定价,在电网内竟价上网。
(4)对已建成投运的个别投资成本高,还本付息期短的电厂或机组,特别是外资而且有明确合同、协议的项目,可以考虑采取其它方式进行补偿。
(5)对联合大电网的各网之间,制定网网交易协议,允许网网之间互相交易、
结算,收取过网费。
(6)电网经营公司加强优质服务,作为各电网提高经济效率竞争手段之一,允许用户指定电网进行过网供电服务,以提高整个电网的上网竟价能力。
目前,电力行业已按国务院确定的电力体制改革总体目标,积极稳妥地进行体制改革并且取得了几个方面的重大突破:一是政企分开已基本完成,实现了国家、大区和省级层面上的政企分开,政府、企业以及中介组织各就各位,各司其事,各负其责;二是到2003年底,厂网已分开,分拆成立了七家大的电力集团公司,并且按新体制,新机制运行,形成了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态势。三是国家电监委、行协已经成立并投入运作,电力行业有了“裁判员”及协调员。至此,可以说电力行业新的市场主体已形成,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构成,电力行业已逐步从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市场机制的作用将逐步得以发挥。下面本文从市场的供求、价格、竞争机制的分析,探索电力体制改革。
一、电力供求现状与电力供求机制的实现条件,目前电力产品供不应求,电力供应的严重不足,已经形成了紧急的“电荒”局面,各地缺电告急之声不绝于耳,要求增加电量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严重的缺电局面不仅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稳定,同时,还考验着政府电力体制改革的意志。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电力产品的供给与需求曾出现过几次较大的供求失衡:第一阶段(1980年到1987年) ,国家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用电需求快速增长,造成电力供不应求。尽管十年间发电量年均增长达6.6%,但同期用电量增长达7.5%,用电量增长仍快于发电量增长0.9%,造成电力持续短缺。第二阶段(1988年到1997年) ,针对长期缺电的局面,国家加强了宏观调控,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家办电的改革,调整了电价政策,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这十年间,每年新增发电容量约1500万kWh ,尽管用电量以年均8.596的速度增长,但装机容量年均增长达9.5%,超过用电量1%,电力供求从短缺到基本平衡。第三阶段(1998年至今) ,电力供求从略有剩余到总体偏紧,尽管全国装机容量大到3亿,居世界第二位,但仍然出现“电荒”。以上三个阶段打破供需平衡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实施了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加大融资力度,加快了电源点的建设,增加了电力的可供量,使得供需矛盾缓解。在这几个过程中,尽管市场机制发挥了信息转导功能,通过电力价格波动,迅速传递了电力供给与电力需求失衡的信号,但由于电价仍是国家制定,具有垄断性质,使得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难以实现。供求机制自动调节供需平衡的能力很弱,从这个角度上看,电力企业真正走向市场经济还有一段漫长的路,电力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由于电力供应短缺,未形成有效的供给,按照外国成熟的经验,只有电力有了20%的富余后,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力市场,供求机制才能发挥作用。否则,电力市场如同虚设,供求机
制难以发挥作用,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二、从电力价格管理体制的现状看价格机制的建立目前,电力行业已分成发电集团公司与电网集团公司。按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构想,下一步电网集团又将划分成输电公司,配电公司和售电公司,由于电力产品是发、输、配、售同时完成,四个经营主体的形成,随之而来的将形成发、输、配、售四个环节的电力产品价格,从理论上讲,各个环节都有不同的市场主体,都有自己的利润目标,这为电力产品价格的市场竞争创造了前提条件。那么,市场各主体之间是如何开展价格竞争的呢?首先,从电力输送环节看,电力输送需要建设高压输电网络,为保证电网安全运行,国家明确:担任电力输送任务的电网企业担负着电网安全运行的特殊作用,仍旧执行国家指令性管理,此环节仍旧是自然垄断行业,国家将制定统一的电网输送价格,很难参与市场的竞争。其次,作为发电集团公司,可以按市场机制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采用竞价上网的模式管理,形成电力行业非垄断部分。这部分企业可以通过燃煤消耗水平不一,管理水平不一,发电机组的技术装备、管理运行水平不一、各地区资源禀赋不一、可以有不同的发电成本,因而上网电价不一,从而形成了发电侧的价格竞争局面,价格竞争机制在这里可以发挥作用。第三,从电力的销售环节看,目前仍是按照政府制定的价格执行,仍旧保留自然垄断的行业特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及电力可供量的增加,当供大于求形成买方市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会通过电价竞争打破行业垄断行为。电力体制改革初期,要实现按价格机制调节市场供求平衡,仍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一是由于从价格信号的反馈到电力产品可供量的形成周期较长,价格机制的市场调控能力较低。二是电价形成不尽合理,从上网环节看,上网电价实行一机一价,一省一价,价格竞争的基础不同;从输配电环节看,电网目前还没有独立的输配网电价,电网收入从销售电价和上网电价的差额中获得,并且所占比例低,电网建设资金难以得到补偿;从销售环节看,销售电价分类和定价不合理,销售收入低对发电及电网的利润空间形成挤压;从跨区送电来看,未形成调动双方积极性的有利机制。三是由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从发电企业看,由于与电网企业的市场地位不对等,市场处于相对劣势,加上电煤价格上涨,部分地区发电利用小时低,缺乏电价竞争优势;从电网企业看,两网建设投资巨大,投资收益由于厂网分离而大幅度减少,还本付息负担很重,销售电价受政府的控制,资本利润较低,造成电网自身经营困难。四是从地方政府看,往往利用优惠电价对用户实行直供等手段降低上网电价,从而将中央企业收入转移到地方,同时造成电力行业资产收益向非电力行业转移。上述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得电力市场的价格机制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影响了电力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由于电力供不应求,缺电的局面在短期难以改变,价格机制尚未真正发挥作用。近阶段,国
家应该出台电价调整方案,以此调整产业结构,平衡供需矛盾,以国家宏观调控弥补价格机制的不足。
三、打破垄断,建立电力市场竞争机制竞争是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经营者和劳务提供者之间为争夺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斗争,它是商品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一般规律。电力分家后形成的发电集团和电网集团,都有相应的法人主体地位,具备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条件。政府和企业的职能分开已逐步到位,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步增强。但由于电力行业是自然垄断行业,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竞争尚不成立。1.政企尚未彻底分离,吹哨子的人太多政企分开,给企业以经营自主权,这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个前提条件。但长期以来,电力管理体制一直较多地体现政府的意志,电源建设项目的审批,电价的制定,电力企业各种生产要素主要是通过国家计划安排,生产力布局总体规划都是按照政府的宏观调控进行的。而且吹哨子的人太多,如电源点及高压输电网的建设,国家计改委、经贸委、环保局和新成立的国家电监委都可以说不,并不是谁都能建电厂,谁都能建电网,谁都能卖电,准入许可证要重重审批,手续繁杂,加之电力项目建设周期长,势必增加融资成本,影响电力供求平衡,市场调控不可否认要由国家宏观调控,它保证了国民经济整体协调发展。但如何进一步落实政企分开,要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前提下,为电力建设项目投资主体和电力行业自身提供一种快捷的政府服务,让发供电企业能够有更多的经营自主权,让市场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空间再大一点,这是电力体制改革面临的一个课题。2.电力产品“电家”专买,购电方式难选择竞争是和选择建立在一起的,没有选择也就无所谓竞争。如果市场不放开,电力购买者没有选择卖家的自由,市场竞争就难以展开。电网的形成是供电的必备条件,从全国看,省际之间、省内各区域之间还未形成良好的互供条件;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公司成立后,国家跨省区联网状况必然得到改善。但由于超高压电网的建设投资太大,电网运行的可靠性要求太高,因各省资源禀赋不同,带来的投资差异很大,各省际及区域之间购电方式选择性是不多的。从各省省内电网情况看,尽管从1997年进行大规模的城乡电网改造,网架结构得到完善,电网覆盖面积增大,但省内成立了大大小小的供电企业,实行了营业区域的划分,不允许非本区域供电企业的电网延伸进入,造成电力产品的“电家”专买,购电方式难选择,市场竞争机制难以发挥作用。3.行业有差异,竞争地位难平等竞争的前提条件之一,是竞争主体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国家在电力工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一直保持高度的宏观调控,向电力行业的建设投资较多,加之电力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较高,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电力行业拥有较强的企业实力,竞争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建立电力市场竞争机制的目的,是给企业一种动力源,企业为追求最大的利润,会不由自主地产
生一种紧迫感和压力感,这种紧迫感和压力感会把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牺牲精神和冒险精神全部调动起来,通过竞争,优胜劣汰,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竞争中保持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尽管目前电力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不尽人意,竞争的环境不太成熟,但这种竞争机制的优越性,正是电力体制改革想要达到的目标。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机制必将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电力体制改革是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电力市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作用、现状进行客观分析后不难看出:电力行业在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走过了漫长的道路,电力行业经济管理体制有着自己的特殊性,行业垄断地位在某种意义上很难打破,电力体制改革难度较大。为此,要充分考虑电力体制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积极稳妥地进行电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电力市场体系,做到国家经济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微观调控拾遗补缺,相得益彰,从而实现电力工业的健康发展。
结 束 语
通过建立社会主义电力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运用电力市场的运行机制,使电力工业从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充分挖掘企业的内部潜能,促进电力企业良性循环和稳定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和社会的整体效益。总之,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电力各职能部门的责权会更明确,监管会更有效;电力企业的管理也会更专业化、系统化。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没有最好的电力市场模式,只有最适合的电力市场模式。为了提高电力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在不同的阶段应当适时地引入不同的竞争模式。农村电力市场是广阔的,潜力巨大,农网改造、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战果,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工作,以及对于贫困地区电力的护持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电力体制改革更是存在大量的工作,转变企业观念,加强用电管理,降低电价,减少成本,增强电力服务质量以及开拓电力市场,还有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等等,为农民走上富裕之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农网改造、农村电力体制改革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标志,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是一件辉煌的工程,它需要我们电业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需要各地政府的开明政策与关心支持,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配合,来共同完成这项任务。
同时国家提出的农电体制改革、改造,城乡同价,给县级供电企业的快速、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但也给供电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审时卓识、抓住机遇、知难而进、自找压力、找米下锅,向管理要效益,主动出击,抢占市场,变“官商”、“坐商”为“行商”,拓宽农电市场,积极抢占农村电力市场的制高点。
因此,国家的电力市场模式应随着本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而发展,中国也不例外,要使我国的电力市场更快更好的发展,我们就应该探索出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力市场结构和运营模式。
谢 辞
过十二个星期的调查研究,我的论文行将杀青。回顾过去的84个日日夜夜,回顾过去的二年的大学学习生涯,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首先,我要感谢论文的指导教师——李洪老师。可以说,这次论文对我的意义不仅是一次学术研究的训练,更是对我这样的年轻人的一次精神的洗礼。李洪老师不仅让我认识到了学术研究应该有严谨的态度,更重要的是教育我,作为一名受过高等教育学子,眼光和心胸应该放在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要常常以为我们这个社会,我们的同胞做贡献为己任。总之,我以作为王老师的学生而倍感自豪。
此外,我要感谢在论文写作中给了我灵感的诸位专家学者。虽然我们未曾谋面,但是你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术素质深深感染了我,不仅启发了我,更重要的是给了我继续研究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对于你们无私的分享,我会在正文中一一说明。总之,我以见证你们杰出的工作而心生敬意。
最后,我要向曾经帮助过我的其他人,两年间的同事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我的大学生活中,你们或推动,或携手,或见证了我成长的印记。总之,和你们在一起的日子是我心里最宝贵的记忆。
用这篇谢辞,与各位在未来的生活中共勉!
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 北京:1995;
[2]经济日报.2010;
[3]《管理世界》.1998年第1期.1998年第2期;
[4]《半月谈》.1998年第8期; [5]《中国电力报》.2010年;
[6]中国电力出版社 《低压电力规程》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
[7]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 .《电力生产安全规程》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
[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合同法》 .北京:1999;
电力市场的运行机制探讨
摘 要
电力市场是应用计算机、现代化的测量和通信等设备,以电价作为控制电力
交易的杠杆,进行负荷管理、电力系统运行,在电力生产者、电力消费者和输供电网络管理者之间实行平等、公正的等价交换的系统的总称。自2000年初陆续开始的6个试点省(市) 电力市场的运行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包括:初步实现了厂阿分开;探索形成了适合各省实际情况的几种有效竞价模式;对市场运营规则和监管规则进行了探索;积累了经验,提高了市场意识;大大促进了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并根据市场的进展,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全国联网、西电东送、南北互供”是国家电力公司“十五”规划的工作重点,2005年前,除海南、西藏、新疆、台湾外,将实现全国联网。全国联网的逐步实施,为更大范围内的资源优化奠定了基础;随着三峡电站建成。促进了对建立大区、甚至全国电力市场的研究。 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电力企业的体制和机制处于垂直领导和财务收支两条线的模式。各发电厂、供电局始终处在电力企业(网、省局) 的“车间”位置上,造成活力不足,后劲乏力,影响着电力企业的整体效益。各企业“有电就卖、无电就限、电费结零”,能够完成安全生产指标和发、供、售电量就是先进单位。网、省局主要是靠行政手段管理发、供电企业,因而产生了下列比较突出的问题。农村是我国用电需求潜力最大的地区,由于受电网的制约,加之管理体制不合理,农村用电需求还很低," 有电用不上和有电用不起" 的问题还相当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98年以来,国家实施了大规模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一、二期已经基本完成,经过5年多的努力,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作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电网覆盖面不断扩大,供电能力、质量和可靠性明显提高,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地区用电量的快速增长,这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启动农村市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体来看,农村电网结构还比较薄弱,还不能满足农村地区用电快速增长的需要,继续完善农村电网、加强农村电力建设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农网改造的意义何在,农村电力体制改革究竟要怎样来进行,这依然是我们需要不断研究与创新的课题。俗话说的好,国家要发展,电力要先行,如何才能发展好电力事业,怎样才能利国利民,使电力工作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 市场营销;营销机制;电力企业体制;供电企业;农村电力市场;
Abstract
Power market is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modern measurement and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the price as the electric power transaction control lever, load management, power system, power, power consumers and producers in the power supply network management between equal, fair exchange system. Since the beginning of 2000started6 pilot province ( city) the operation of electricity market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including: initi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t a separate; explora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a provincial situation several effective bidding mode; the market operation rules and regulations are explored; accumulated
experience, enhance market consciousness; greatly promote electric power market technical support syste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work, and
according to the market development, and constantly improve and improve. " National network, the power transmission from west to East, North and South Cross for" national power company" fifteen" planning work, before 2005, in addition to Hainan, Tibet, Xinjiang, Taiwan, will achieve
nationwide networking. Countrywide couplet net carry out stage by stage, for greater range of resources optimization laid a foundation; with the completion of the Three Gorges power station. Promoted to establish large area, even the national power market research. Period since, under the planned economy system, the system of power company and mechanism in vertical leadership and financial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in two lines of the pattern. Each power plant, power supply bureau has always been in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 net, province bureau ) of the" workshop" position, resulting in insufficient vigor, aftereffect is lack of power, influence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Each
enterprise "report sells, be restricted without report, electricity node zero", able to complete the production safety index and hair, supply, sale of electricity is advanced unit. Net, province bureau basically is to rely on administrative measure, management of power supply enterprise, which produces the following problems. Rural electricity demand in the area with the largest latent capacity, due to the restriction of power, and the
unreasonable management system, rural electricity demand is still very low, "the report is used do not up and report is used do not have" the problem is quite serious still.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since 1998, the country carried out large-scale rural power grid constr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ne or two phase has been basically completed, after more than 5 years of efforts, the rural power grid constr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work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success. Rural power network coverage of the constantly expanding, power supply ability, quality and dependability rise apparently, rural production and living conditions have been improved, effectively promoted rural area in the rapid growth of power consumption, the improvement of farmers' living standard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market of the country that start, expand domestic demand, stimulating economic growth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But on the whole, structure of rural electrified wire netting is still relatively weak, can not satisfy the rural area electricity rapid growth,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rural power grid, strengthen rural electric power construction will be a long-term task. Farming net transforms the significance, reform of rural power system how to how to, this is we need to continue to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roject. As the saying goes, the country should develop, the power to go ahead of the rest, how to develop power industry, how to the country, make power work serves economic, in the servi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 marketing; marketing mechanism;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system; power supply enterprise; market of rural electric power;
目录
第一章 当前电力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
第一节 思想观念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来 ........................... 1
第二节 电价管理体制不科学,严重制约着电力走向市场 ............................... 2
第三节 电网缺乏自主经营公平竞争的机制 ........................................... 3
第二章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发供电企业推向市场 ............................ 4
第三章 在社会主义市场中农电改造取得成果对经济的重要性 .............................. 5
第一节 农村电力的市场对电力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 5
第二节 农村电力的潜力 . .......................................................... 8
第三节 农电管理的缺陷 . ......................................................... 10
1、观念陈旧 . ............................................................ 10
2、基础状况与管理体制的滞后制约了农电市场的发展 ......................... 10
第四节 在市场经济中对农村市场的目标模式 ........................................ 11
1、目标模式的特性 . ...................................................... 11
2、目标模式的依据 . ...................................................... 12
3、目标模式的分划 . ...................................................... 13
4、目标模式的特性 . ...................................................... 14
第三章 建立和完善电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 15
第一节 电力市场的价格机制 . .................................................... 15
第二节 电力市场的供求机制 . .................................................... 15
第三节 电力市场的竞争机制 . .................................................... 16
结束语 ........................................................................... 21
谢辞 ............................................................................. 22
参考文献 ......................................................................... 23
前 言
本论文主要阐述了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电力企业的体制和机制处于垂直领导和财务收支两条线的模式。各发电厂、供电局始终处在电力企业(网、省局) 的“车间”位置上,造成活力不足,后劲乏力,影响着电力企业的整体效益。各企业“有电就卖、无电就限、电费结零”,能够完成安全生产指标和发、供、售电量就是先进单位。网、省局主要是靠行政手段管理发、供电企业,因而产生了比较突出的问题。农村是我国用电需求潜力最大的地区,由于受电网的制约,加之管理体制不合理,农村用电需求还很低," 有电用不上和有电用不起" 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农村电网结构还比较薄弱,还不能满足农村地区用电快速增长的需要,继续完善农村电网、加强农村电力建设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农网改造的意义何在,农村电力体制改革究竟要怎样来进行,这依然是我们需要不断研究与创新的课题。建立电力市场是电力系统顺应经济改革的必然发展方向, 该文通过简要回顾国外电力市场产生、发展的不同道路和规律, 讨论了电力市场的基本概念和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 运用电力资源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对电价的计算方法进行探讨, 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系统地论述了电力市场与用户、电力市场与自动化、电力市场运行与电力市场模拟, 最终提出基于电力市场运行机制的电业改革战略。
第一章 当前电力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思想观念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来
当前,电力企业的干部、职工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和垄断性行业优势的影响,缺乏市场竞争和风险的意识,认为电力行业是特殊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受国民经济的直接约束和控制,不易走向市场。很多职工存在着优越感,缺乏市场优胜劣汰、风险竞争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法律制度的健体自主的观念全, 人们已经形成共识, 但是要真正建立起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能地要求实行法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制度, 治, 而这种法制又必须建立在民主基础上。我并付诸实践, 尚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一个十国宪法明确规定, 建立在人民民主基础上的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转换观念,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各级官员的权力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的法律观, 摒弃封建的人民授予的,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法律观的残余影响。制度, 就应该从观念上纠正以往那种主仆颠倒、本末倒置的所谓“为民做主”、“父母官”、摒弃人治经济观念, 树立法治经济观念“权力至高无上”等官本位的观念。市场经济八十年代初, 我国曾经有过一场人治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 它的核心内容是在法治的大讨论, 最后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方确认各自所有权的前提下, 进行自愿、平等、略。当把这个方略引伸到经济建设中来以后, 等价有偿交易。这种经济的民主性, 必须有法我们发现过去在经济建设中陷人了人治经济律的保障, 确立起市场主体的独立人格, 维护的泥潭。电力的特点是不能大量储存,基本上要做到现发现卖,因此要求每时每刻发、输、配、售、用绝对平衡。在正常情况下,电力供应和需求之间是平衡的,电价是正常的。在电力市场里,当电力供应和需求之间产生不平衡,可用电价政策调节,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供大于求,电价就下降,如果能源电价下降的信号直接传达给用户,用户觉得用电比用其他能源有利,他就会多用电,电力需求随之升高,电力供需走向平衡,价格也就会回复到正常状态;二是供小于求,电价就升高,同样如果能源电价升高的信号直接传达给用户,用户觉得用电比用其他能源贵,他就会减少用电,电力需求随之降低,也可以使电力供需走向平衡,价格同样会回复到正常状态。这里说的是一种理想状态,由于电能不能大量储存,要求瞬时平衡,因此他不同于其他商品,往往在一天内高峰负荷时表现为缺电,价格上升,而夜间低谷负荷时电力富裕,价格下降,因此最好能将实时电价传送给用户。当供大于求或供小于求时,通过电价信号使用户增减用电负荷达到供求平衡必须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电业部门能及时将实时电价传送给用户;二是用户有足够的调控负荷的手段,如果用户没
有足够的手段来增加或减少用电,就要采取可停电电价等鼓励措施,来调节负荷。上面所讲的批发和零售都是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的,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简称加州) 的电力市场,批发和零售市场相互分离,而且有不同的指导原则,一个是以市场为基础,而另一个以管理为基础。发电厂卖给电网的上网电价随行就市,而电网对用户的销售电价固定不变。当上网电价涨价时,价格信号传达不到用户,对需求不会发生影响,结果缺电数量不能减少,上网电价居高不下,电网企业高价买进电力,低价卖给用户,最后出现严重亏损而破产。所以美国加州发生的电力危机给我们的教训是:电力体制改革必须与电力需求侧管理密切结合,否则必然要以失败告终。
第二节 电价管理体制不科学,严重制约着电力走向市场
电是商品已被社会确认无疑,就应该按市场经济规律赋予电力企业定价的自主权。国家和各级政府定价,电力企业所能做的工作只能是跑各级政府,汇报情况,争取调价。当国家和政府把电价批下来时,已经过了一年半载,这时电厂和电网已造成严重亏损局面。电价管理体制存在着随意性,滞后性和不科学性,严重制约着电力工业企业走向市场的步伐。电力需求侧管理和电力体制改革是市场化条件下的产物,电力需求侧管理和电力体制改革都起源于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英国和美国,这决不是偶然的事情,说明这两项改革都是市场化条件下的产物。没有发达的市场,没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这种改革都不可能发生和发展。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发生要比电力体制改革早一些,但是电力需求侧管理的知名度和发展状况远不如电力体制改革,因此有必要多宣传一些电力需求侧管理。需求侧管理和综合资源规划源于能源消费居世界首位的美国,需求侧管理比综合资源规划起步要早5年,它是在早期节电和负荷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始时间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逐步充实和完善,今天已风靡全球。
综合资源规划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它是在早期电源规划和需求侧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需求侧管理作为综合资源规划的奠基石,成为综合资源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综合资源规划把供需双方资源综合在一起进行整体规划是它突出的贡献。强调能源服务,重视资源节能和环境保护,讲求成本效益,活化市场机制是综合资源规划的最大特点。综合资源规划适用于有网络联结系统的电力、燃气、热力、供水等公用事业部门,其中首推电力部门。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力需求侧管理和综合资源规划逐步推广到许多国家,其中既有发达国家,也包括电力供应和投资严重短缺的发展中国家。据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L)估计,今后30年若能致力于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发展中国家可削减40%
的能源总投资,至少可节省1.5万亿美元;工业化国家可削减50%的能源总投资,节省7000亿美元。所以需求侧管理和综合资源规划产生的效益非常可观。
第三节 电网缺乏自主经营公平竞争的机制
电网目前的管理体制是以省网电力公司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发、供电企业为非独立核算单位,不具有真正的法人地位。行政上垂直领导,财务上采取收、支两条线管理,各发、供电企业实行内部经营承包加指标考核的模式,全年以网省局为单位,统一进行核算。因此,发供电企业不是市场的主体,不具备形成电网市场的条件,缺乏自主经营,公平竞争的机制。特别是在发电企业由多家投资主体成份构成时,或电量供大于求时,问题就更为突出。 电力是具有规模性经济、网络性经营的自然垄断性行业,其生产具有弱竞争性,消费具有弱选择性,所以电力市场中的竞争应该是适度的、有序的、有效的。电力改革需要引入竞争。但更要注意引入竞争的利弊分析和趋利避害。面对发、输、配、供分开而形成的发电侧竞争、售电侧竞争、输配电网专营的基本格局,要建立有能力的独立的监管机构和符合经济学原理的监管机制,把电价制定和监督权全部交给电监会,尽快建立一支懂技术、经济、财务和法律的监管队伍。 电力系统的发(生产) 、输配(流通、交换) 、供(消费) 电形成由发电成本、输配成本和供电成本组成的成本链和由上网电价、输配电价与销售电价组成的电价链,并以电力供求与电价互动、电价竞争与电价监管互补的电价机制形成电价。切记社会大众欢迎的电价并非是对整个国计民生最有利的电价。电价不仅要反映成本和资源稀缺程度,而且要保证电力企业的合理利润和对实施节能具有激励作用,维持电价与其他能源价格的合理比例。
第二章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发供电企业
推向市场
我们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和发达商品经济的要求,发挥市场机制的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按照市场规律进行活动,以达到效益与公平相统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般性特点归纳如下:①经济关系市场化;②企业行为自
主化;③宏观调控间接化;④保障制度社会化;⑤经营管理法制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殊性特点归纳如下: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允许各种经济成份并存发展;②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其它分配形式为辅;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更加自觉有力。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优化起基础性的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制定了电力工业要按“公司化改组、商品化运营、法制化管理”的方针。《电力法》明确把电力企业分为电力生产企业、电力建设企业和电网经营企业。按照以上划分分类理解为:发电厂即为电力生产企业,供电企业为电网经营企业,各电力建设单位为电力建设企业,上述即为整个电力工业的构成。整个电力企业都应成为电力市场的主体。按
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电力企业改制应遵循如下原则。
(1)国家电力公司和下属子公司以及供电企业应成为以资本和利益为纽带、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的联合体,而不是行政隶属性的上下级公司。
(2)建立各级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的三会制度,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机构。
(3)电网经营企业应按各级供电营业区的划分,领取供电营业许可证,依法经营。
(4)各级公司和同级电网经营企业之间,应通过电力市场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条件下,运用价格机制进行调节和分配各投资者之间的利益。
(5)各级公司应在国家宏观调控和监督指导下,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求平衡、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成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
第三章 在社会主义市场中农电改造取得成果对经济的重要
性
第一节 农村电力的市场对电力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面临农电市场的新形势,农电企业必须在《公司法》、《电力法》、《合同法》等法律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机制,以适应农电市场发展、运作的需要。
农电企业的内部监督组织形式,主要是内部有关监督部门,有股东大会、监事会、内部审计、纪律检查、工会、职代会等。内部监督的手段有检查、审计、审核、稽查、营业普查等。农电企业内部监督的主要内容:①农电企业执行国家政策、法规情况;②执行国家电价政策情况;③供电可靠性;④合格的电能;⑤优质服务;⑥个别部门和员工的违法乱纪行为。通过内部监督同时推动农电企业的形象建设,农电企业要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促进行业优质服务,建立适应农电市场的新型供用电关系。在当前,对农电职工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服务宗旨教育、敬业爱岗教育及行为规范教育,从而提高农电队伍的整体素质,把依法供电,优质服务变成一种自觉行动。
农电用户的自我监督和规范化管理。作为农电市场的用电主体主要是用电村,当然其他成分的用电主体同时存在。在农电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中,用户的依法用电、遵章守纪的观念还很淡薄,管电人员及电工的素质不高,线路设备健康水平低下。因此造成农村用电盲目性、随意性很大,影响了供用电关系,损害了国家和对方利益。因此村级用电自我监督很有必要。用电村的管电组织、村干部、村电工、广大群众形成自我监督体系。其监督内容有:① 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② 有无“三乱”、“三电”现象;③ 有无窃电现象;④ 落实《低压电力规程》和《电力生产安全规程》情况;⑤ 村电工的个人表现;⑥ 电费收缴情况。
在自我检查、自我监督的前提下,用户要规范自己的用电行为,以适应农电市场发展的需要,具体内容有:① 用电村要进行《电力法》及其配套法规的学习、宣传、落实、提高依法用电的自觉性。② 要搞好电网规划,加大投资力度,搞好低压整改,提高低网的健康水平,适应农村生产和群众生活用电的需要。③ 搞好安全用电检查,排除隐患,保证安全无事故。④ 采取措施,降低线损为县局抄表收费到户打下基础。⑤ 搞好查处偷漏电的活动。⑥ 抓好村级公益用电及临时用电计量收费。
总之,建立健全农电市场监督机制,应坚持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原则,实现农电市场各环节有机结合,有序进行,有效运转,既能发挥监督机制主导作用,又能保护供用电双方的合法权益,以保证农电市场的健康发展。
随着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农电" 两改一同价" 工程的实施,农村电网结构布局日趋合理,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得到了很大改变,广大电力客户对供电质量和售后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县级供电企业必须与时俱进,适
时调整营销策略,改变以往" 皇帝女儿不愁嫁" 的传统经营理念,树立客户是上帝、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采取各种促销手段,积极开拓农电市场,不断寻求新的供电增长点。这已成为电力企业实现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某电力供电公司不断创新营销策略,经过5年的努力,目前已实现县域内城乡用电同网同价,供电量以15%的幅度连年递增。县局已步入良性发展阶段。
" 两改一同价" 后的效果已经显现,农村电网结构得到了优化,低压线损显著降低,农村电价普遍下降,农村供电质量和安全可靠性提高。家庭电器的普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另外,近年来,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规范电价、促进电力消费、住宅用电消费的措施。
某供电公司从1999年开始启动的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至2003年,第
一、二期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全部完成、全省一期农改资金57.67亿元,某公司共安排资金3.007亿元;第二期农改规模20.04亿元,某公司五个县(区)安排资金1.138亿元,总投资规模4.145亿元。我公司范围内五县(区)第一二期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新建110KV 变电站1座,改造3座,新建35KV 变电站20座,新建35KV 线路175公里,改造35KV 变电站24座,改造35KV 线路136公里,新建与改造10KV 线路3459公里,新建与改造配电台区3159个,低压整改户数41. 4万户,消灭无电村1个,解决无电户150户。
通过这几年的农网建设与改造,农村电网结构得到极大改善,农村电网的技术水平,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的大幅提高和电价的大幅下降,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电力市场的开拓。
1、村供电可靠率由改造前的82%提高到现在的95%,末端电压合格率由改造 前的67%提高到现在的91%。
2、过电网改造,解决用电卡脖子的现象。五县(区)供电有限责任
公司售电量由2000年的36654万千瓦时提高到2003年的54403万千瓦时,增幅达148%。
3、通过电网改造,有力的降低了供电损耗。五县(区)供电公司综合
线损率由2000年的17.55%(没有到户,只到台区)降到2003年的14.25%(到户)。
4、农民电价大幅下降。农电体制改革后,我公司供电区五县(区)农
村照明电价,由原来的平均每千瓦时1.4元,下降为0.91元,2003年1月起,各县城的居民生活用电按文件规定实现同价,从7月份抄见电量起全部执行0.56元/千瓦时电价标准,每年又为农民减负2000余万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电市场必将在实践中得到加强和发展,而建立一种极具管制性、协调性、促进性的市场监督机制,则是保证农
电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其次,建立强力有效的农电市场监督机制,是建设良好农村用电秩序的需要。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造成了农电市场的不规范和随意性,其表现:①部分用户私拉乱接违犯章程乱用电;②管理不严,部分用户偷窃电;③不学法、不懂法,出现破坏电力设施、打骂农电职工的刑事事件;④商品观念淡漠,视“电”为福利,长期欠电费,用电不交钱;⑤忽视低压电网的改造和维修,造成线损高、电价高、安全系数低。
再次,建立强力有效的市场监督机制是确保供、用双方权力和义务的需要。在我国农村电力建设事业中,电力设施的购置和建设是通过多种投资渠道形成的,有国家投资、用户集资、引进外资、个人投资、股份融资等,投资的多元性,形成了利益分配的复杂性和管理的多层性,给确保供、用双方权力和义务的落实,建立规范的农电市场,带来许多复杂的影响。完善的农电市场要求投资各方和供用双方,必须在平等原则的基础上,形成自我约束与多方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这样不但能统一多方投资者的思想,还为规范农村用电秩序,强化供用双方商品观念、对依法供电、依法用电,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只有建立有效的农电市场监督机制,靠法制规范农电市场中的供、用双方行为,才能促进农电市场健康、持续向前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成为农电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及我国农电企业、农村用电的特点,构建公平、统一、竞争、有序的农电市场,不断提高农电市场的规范化程度,必须建立起以法律为基础的监督机制。
农电市场的监督机制主要分为农电市场的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农电市场的内部监督形式包括:供用电双方的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不同的监督对象具有不同的监督形式和监督内容。
农电市场监督体系见图1。
第二节 农村电力的潜力
我国农业用电占全国用电量的40%,全国有2179个县级电力公司和45450个乡级电管站,都属农电系统用户。我国农村通电率为95%,人均用电量只有102千瓦时。距离国家标准要求人均用电量300千瓦时相比还是有一定距离。 然而,就发展潜力而言,农电在整个电力市场中处于基础性和主导性的地位。我国农电的特征却是点多、面广、线长,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低。 其直接原因是,长期以来" 重发,轻供,不管用" 。例如,长期以来我国对发、输、配电的投资比例始终保持在1∶0.27∶0.2,而同期西方国家则达1∶0.45∶0.7。国家对110千伏以下输电线路几乎没有投资,三分之二是靠地方和农户筹资建设的。但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正在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在这一股电网改造以及电力制度改革的战斗中,越来越反映出农村电力市场的潜力是巨大,发展前景是广阔。
一是农村用电总体水平有待提高。我们国家十分重视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提出了" 以农业为基础" 的发展方针。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目前的农村和农民还比较贫穷,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农村用电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南阳市县以下人均用电为251千瓦时/人.年,河南省为340千瓦时/人.年,全国为397千瓦时/人.年,南阳目前的用电水平只相当于宁夏,略高于青海省。如果河南省农村每年人均用电赶上全国的平均水平,每年将增加用电量50亿千瓦时。
二是农村家用电器用电量正在迅猛增加。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家用电器已成为农村市场的消费热点。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农村今后一个时期将有50%
以上的农民消费者具有购买家用电器的意向。电视机、电冰
箱、洗衣机、收录机乃至空调等家用电器商品的市场将逐步从城市转向农村,这些高档耐用消费品的转移,将为农村电力市场带来一个较大的需求空间。
三是民营企业将成为新的用电大户。就目前县及县以下的用电结构而言,对于农村电力市场影响最大的还是工业生产。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后,一大批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的异军突起,填补了国营企业、县办企业用电量的不足。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民的收入逐年增加,农村生活用电量也将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也成为农电的重要用户。用电管理机构也要配备相应的电能量计费管理设备。随着国家又投入巨资(约1500亿) 进行农村电网改造,大大提高了农电网络的输电能力和安全性能,为农电系统的市场化改革和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可以说,我国农电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目前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投资环境也是最好的。但是开拓农村电力市场还没有得到普遍关注" ,国家电力公司农电工作部主任李振生在" 中国农电发展现状" 的发言中,就呼吁农村电力市场的开拓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给予高度的重视。这也正说明了中国农村电力市场在用电水平、用电结构、农村通电率、人均用电量等方面基本状况,是农村电力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因此,关注和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中国政府的重大课题。加快推进农村电气化,是国有电力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必将为电力企业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市场空间。从当前情况看,我国农村电网设施相对于城市仍然比较薄弱,安全可靠性差;农村电力消费水平低,还有2300多万人口没有用上电;一些地区电价水平还比较高。展望未来,中国农村电气化事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任重而道远。
农村电力市场看好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居民目前的低用电水平与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农村电力市场展现出无限商机的前提下,要将机遇转换为效益,就必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找到市场切入点。
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我国农村的森林资源、矿产资源较为丰富,还有无污染的水质,有着发展林木加工、矿产开采、农牧畜养殖的良好条件。随着农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再加上改造后的农村电网在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供电能力上的大大提高,吸引了不少外资外商企业主动来农村办厂。在有关地方政府推出的引进外资外商投资," 带动一方经济发展" 的优惠政策的引导下,来农村投资办厂的用电大户将会更多。另外,农网改造后,农村电价下降,一些农民原在城里办的耗电量较大的工厂将重新搬迁到农村。在农村电力市场呈现无限商机的同时,电力企业也将同网同价电能商品推上了交易市场,并采取合
理的峰谷计时电价计费等优惠政策。这些都是启动和活跃农村电力市场的有效措施,应当用好用活。
实现服务" 三个到位" 。一是宣传解释要到位。要针对农村用电户的特点,宣传用电知识和用电政策及法规。二是跟踪服务要到位。为方便用户和按时把用户的电费收上来,应在每个月抄表后,由供电收费营业处统一及时将用户的用电票据如实开好,然后再直送到户,全方位搞好服务。三是简化用电程序要到位。报装接电照明用户只需一个电话,动力用户只需填一张报装单,其余的事由供电营业部门按照服务承诺要求及时实施,为用户提供" 一条龙" 服务。
第三节 农电管理的缺陷
虽然广大农民有着较强烈的电力消费需求,但由于线损高、管理差等诸多问题,致使有的地区电价居高难下,老百姓无法使用,挫伤了农民的用电热情,这也是用电量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我们对全盟各乡镇的调查发现,同等经济条件下,由于农村到户电价水平的不同,直接带来了电力消费水平的差异。电价偏高制约了农村用电水平的提高,加速了农村电力市场的萎缩。
1、 观念陈旧
目前,农电企业普遍存在管理意识陈旧,不重视农村电力市场的研究,重工轻农的思想误区。有的人认为农村市场是小头,不需要开拓就可以带来丰厚的利益。因此,电力销售中存在一些不适应市场要求的现象。一方面电网有电送不出;另一方面,有的用户用电又得不到保障,时常因检修工作协调不好造成频繁停电。
我们现行农电管理制度沿用的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大一统的弊端在电力市场的运作中已显露无遗,转变管理体制已刻不容缓。当前各地乡(镇) 电管站虽说已改制为县局直属供电所,但是供电所的供售电并没有列入考核目标,电卖多卖少一个样,供电量的多少同个人收入不挂钩,造成基层供电部门的市场意思淡薄,电力促销也就无从谈起;
2、 基础状况与管理体制的滞后制约了农电市场的发展
电力价格机制不合理。我国目前的电力营销还没有一个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价格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主要杠杆,应该是市场主体开展竞争、优胜劣汰的主要参照物。而目前电力企业的销售价格不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实际成本为依据,而是凭政府的指令,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不能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不能正确指导资金投向。一方面使发电和电网的效益扭曲,谁也不愿意搞电网改造;另一方面也由于地方的层层加码,造成客户电价偏高,挫伤客户用电的积极性,电价机制已经成为影响电力营销的主要因素。
电网结构不合理。电网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农网陈旧。" 两改" 前的农村电网一般都存在布局不合理,线路因陋就简、线经细、供电半径大、电压质量差、供
电可靠性低等问题。经过多年运行,设备、设施陈旧老化,线损高达25%以上。虽然近年来各地政府、电力部门和农民百姓都有不同程度的专项投资进行农村电网整改和农村电气化建设,但毕竟投入资金有限,使得线路损耗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供电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管理水平不高。一是用电管理滞后,服务水平不高,用电报装程序繁琐,营业现代化水平低,用电方式和付费方式单一等管理现状,不能满足和适应客户的用电要求。二是村电工的收入由各供电站发放,没有同各村的售电量相联系,村电工多供电、管好电的主动性调动不起来,农村用电的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营销人员素质不高。不少职工思想观念陈旧,市场意识淡薄,坐等客户上门。营销队伍素质不高,缺乏高效、灵敏的市场反映能力,阻碍了电力市场的开拓。
但国家非常重视农电发展工作,2004年新年欲始,国家发改委就发出通知:这次提高电价的政策,不单包括发电企业的上网电价,还包括了供电企业的销售电价。通知称,除居民生活、农业生产和化肥生产用电以外,其余各类用电价格统一在现有基础上每千瓦时提高0.8分钱。不过,这次调整不涉及居民生活用电。
第四节 在社会主意市场经济中对农村市场的目标模式
市场是微观活动和宏观活动的连接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发挥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一市场体系是由财政、货币、计划、法律等手段来调节和控制的,表现为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而不是脱离或取消政府调控的自由放任市场。因此,农村电力市场管理与经营机制应选择“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以政府调控为主导”的模式。
1. 目标模式的特性
发展农电市场,建立一个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管理和经营机制,必须根据市场运营的层次建立电力市场管理和经营系统。这个系统包括:
(1) 电价的稳定性。政府调控要致力于建立“有成本约束”的上网电价,不是以企业个别成本为基础,而是社会平均成本为基础。如果各供电营业区都可以随意加价,那么,规范化的农电市场就无法建立,因此,现阶段必须实行统一合理的综合电价。待条件成熟后,再实行完全的市场竞争电价。
(2) 收费的规范性。由电力销售企业一家收费、一张发票、一种价格结算电网电费,坚决取缔其他一切不合法的结算部门。如果不实行“一票清”制度和取消“中间层”的“三乱”,那么,农电市场也不可能稳定和持久。
(3) 电网的完整性。电网是电力市场形成的基础,是市场运作的载体。没有一个完整的电网,就相当于电能交换没有一个完善的买卖场所。农村用电是一个广阔的市场,而农村电网非常薄弱,因此,要求政府在出台综合电价时要给建设电网的资金留一点空间。
(4) 运营的技术性。加快电网调度的电费计费系统和EMS 系统的建设,完善并建立健全电价报价系统,最终实现供需双方在信息网上直接见面交易。加快调度自动化、农电企业管理现代化、自动化建设的进度。总之,农电市场的运行要有现代化手段,否则,电力市场难以运作。
2. 目标模式的依据
农电市场是以农村电网为载体,其运输与销售同时完成。因此,电网管理与电能销售必须是同一单位,它就是《电力法》第七条规定的电网经营企业。进入电力市场的国家电力公司、电力集团公司、省市电力公司和市县电力公司都是电网经营企业。应当肯定,《电力法》以及《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等相关法规是农电市场管理与经营的基本依据。《电力法》第六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经济综合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的电力管理部门,负责电力事业的监督管理”。第四十五条规定:政府“在安排用电指标时,应当保证农业和农村用电的适当比例,优先保证农村排涝、抗旱和农业季节性生产用电”。
那么,从农电市场的特性考虑,选择目标模式的依据主要是:
(1) 农电行业具有垄断竞争性。农电行业是介于“自然垄断”和“适度竞争”之间的垄断竞争性行业。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对农电市场卖方集中度分析可以说明农电行业的竞争性。这种竞争性要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调节作用。农电行业的垄断性主要表现为:第一,农电行业存在着“沉淀资本”,如农村电网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回收期长,而且一旦投入,就难以短期收回再转入其他行业。因此,造成农电行业设备更新慢,折旧偏低。这方面固然有很多原因,但主要的原因还是一个投资体制问题。第二,农村用电的特点是“点多线长面广”,因此,农网线损很高,为使电网经营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在成本中消化农网的线损费用,需要政府在核准电价时予以适当补偿。第三,实行农电建设资金切块分
配政策。为使国家有必要的财力支持少、边、贫地区农电建设并适当补充存量农电资产,国家在电力建设资金中应切出一定的额度(例如5%)给电网经营企业,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国家对农电行业保持一定程度的垄断。
(2) 农电行业具有区域专营性。目前,县级供电单位分为电力系统直供直管、趸售和地方自发自供三种类型,而且,有的县还出现了几个供电单位并存的现象。根据《电力法》第二十五条“一个供电营业区内只设立一个供电营业机构”的规定,在一个县内无疑只能核准一个无政府职能的县级供电单位。
由于电力的产供销同时完成的特性,决定了三者之间具有共同的利益和相互间的制约关系。电网的规划和发展决定了发电厂的布局和规模;用户用电水平的提高和负荷中心的建立,又成为电网建设的基础性条件。建立一个统一的、开放的、公平的、竞争有序的电力市场,人们最担心的是如何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问题。这就充分说明电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电力还具有公用事业的性质。这些特点决定了农电行业在享有经营权的基础上,还应当实行区域集中、独占营业区。农电行业的这种区域专营性从另一侧面决定了政府在农电市场管理与经营中的主导地位。如由政府监控部门(物价局) 出面主持销售电价制订的“听证会”,并作出公正裁决。
(3) 农电行业具有供需波动性。长期以来,电力发展普遍存在“重城网、轻农网”,“重发、轻供、不管用”的现象。目前,农村电网建设滞后的问题非常突出,主要是输变电设备陈旧、电能损耗高、线损率一般达到12%,有些地区甚至高达35%;供电能力不足、保证率低、电压不稳。可见,农网建设薄弱,就会出现有电送不出,有电用不上,即在买方市场时,会造成能源浪费,卖方市场时,会造成能源短缺。可见,单靠市场自发调节供需,造成的波动是很难解决的,必须加强政府对供需的调控力度,才能奏效。
3. 目标模式的运用
农电市场管理与经营机制的“基础 主导”功能型结合模式在具体实施中,必须结合电力商品价格、电力销售市场和适度竞争三个因素来具体运用。
(1) 电力商品价格。电力本是一种生产与消费同步进行的特殊商品。现阶段买卖电力是一种不可选择的行为,它不能达到像市场中一般商品那样在价格上双方认可,也不能由卖方单方制定去强加于买方,纯粹自由化的国家也做不到。这就
说明电价尽管基本上由市场决定,但制定电价要经国家批准。因此,可以说电力商品价格在产业管制方面,各国的共同点是价格由政府调控。
(2) 电力销售市场。诚然电力市场的价格对供需双方都是已知的,供方要达到商业目的,只有两个办法。其一是努力降低成本,使自身占有的电价空间能有更多的盈余出现,从而使每千瓦时的销售有更大的收益。其二是发展供电网,搞好服务,加强与替代能源的竞争,从而扩大用户,满足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加销售电量,使总利润增加。可见,电既是社会各行各业必不可少的生产资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不能离开的生活资料。所以,电力销售企业在注重自身经济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效益,提倡“人民电业为人民”。
(3) 适度竞争。就目前来说,农电市场的买方主要是通过独占的供电营业区,将电力销售给各电力用户,而且不需要农电企业向跨供电营业区进行价格与服务的竞争。因为对农村电网而言,若竞争用户,就必然造成电网的重复建设,引起稀缺资源的浪费,最终导致电力销售企业的亏损,也就是投资者的损失。因为电力企业投资规模大,投资主体事前都应作理性的投资分析,如果有人会因不正当竞争受益或受害,其市场经济的公平性就值得怀疑。因此,政府调控很重要的一点是保护公平竞争。同样,农村电力用户目前也没有选择供电商的现实条件。况且多数农村电力用户对自身的权利、义务,还不太熟悉,还缺乏主体意识。因此,要使农电市场的管理与经营机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还必须对用户进行培育。
4. 目标模式的划分
目标模式示意图见图1。
第三章 建立和完善电力市场的运行机制
从理论上讲,市场的运行机制有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三种。它们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供求的变化影响价格的高低,刺激生产和消费的增减,而供求和价格相互作用又是通过竞争实现的。因此,建立和完善电力市场运行机制是关键的环节。
第一节 电力市场的价格机制
价格是调节资源配置的最重要信息,它是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工具。我国现行的电价机制是国家和政府定价,基本上是指令性价格。电力企业无法按市场价格机制进行公平竞争,造成了企业效率和效益的背离,使投资者的收益远远未达到合理的回报水平。必须尽快改革电力市场价格运行机制。电力价格制订的原则如下:
(1)国家宏观控制电网销售价格,根据电力平均成本加合理利润及社会用电客户的承受能力制订电网或区域性最高限价,在最高限价内由电力市场自行调节并进行资源优化配置。
(2)国家放开上网电价。电厂上网电价或电网间互供电价、输配电价,应通过电力市场公平协商,竞价上网。国家和政府进行宏观监督指导。
(3)电网售电最高限价的确定,需考虑电力企业的承受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综合考虑企业的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社会保障费用、财务费用、各种应交的税费、企业的合理利润。还应考虑留有适当的风险基金和价格调节基金。
(4)电网或供电企业在最高限价范围内,有权根据客户的用电性质、用电量的多少实行一定范围的电价下浮。电价在保本的基础上适当下浮可促进销售,薄利多销,以获取企业最大效益和使社会受益。
第二节 电力市场的供求机制
通过电力市场的价格机制这个杠杆来调节、平衡其供求机制,以保证电力需求平衡、稳定的发展。《电力法》中明确规定:“多家办电,一家管电”,明确地规定了电源建设由过去的独家办电到现在多家办电,以弥补电源建设的不足。 电源建设应遵循下列原则:
(1)各种投资成份的电源建设,都要服从以整个电网的统一规划,合理布置,统一调度,不能盲目建设,重复建设,以获得整个网的最优资源配置。
(2)利用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手段,来促进电厂的商业运营,优化运行。不能一厂一价,一机一价。各种投资体的电厂,应通过上网竞争价运营。
(3)电网经营公司应根据电网的负荷需求情况,实行峰、谷、平电价,以鼓励电厂峰段满发,谷段减载,积极参与电网调峰。鼓励用户合理安排生产,削峰
填谷,提高供电的效益并使供求平衡。
(4)电网可根据用电负荷的情况,适当采取电价上、下浮动价格,来调节电网的要求。当电网供大于求时,采取适当下调电价政策;当电网求大于供时,采取适当上浮电价政策以刺激电力负荷的需求。 市场机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市场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风险机制等构成。 价格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市场上某种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动与市场上该商品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的有机联系的运动。它通过市场价格信息来反映供求关系,并通过这种市场价格信息来调节生产和流通,从而达到资源配置。另外,价格机制还可以促进竞争和激励,决定和调节收入分配等。供求机制是指通过商品、劳务和各种社会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的矛盾运动来影响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一种机制。它通过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在不平衡状态时形成的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并通过价格、市场供给量和需求量等市场信号来调节社会生产和需求,最终实现供求之间的基本平衡。供求机制在竞争性市场和垄断性市场中发挥作用的方式是不同的。竞争机制是指在市场经济中,各个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为着自身的利益而相互展开竞争,由此形成的经济内部的必然的联系和影响。它通过价格竞争或非价格竞争,按照优胜劣汰的法则来调节市场运行。它能够形成企业的活力和发展的动力,促进生产,使消费者获得更大的实惠。风险机制是市场活动同企业盈利、亏损和破产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机 制,在产权清晰的条件下,风险机制对经济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节 电力市场的竞争机制
在电力市场的竞争过程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原则。各种投资主体的电厂和电网行政脱勾,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市场主体的经济关系。一律实行电网同质同价,竟价上网的方式,使各电厂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应遵循下列原则:
(1)各电网经营公司的调度机构,既是管网的代表,同时又是电商品的交易中心,因此,在经营的环境上应采用新技术,建立实时电费交易结算系统,电网竟价上网系统,电力负荷长期、中期、短期、超短期预报系统,电网的潮流、无功调节的优化系统。以适应电力市场竞争机制的需要。
(2)努力培养一批适应电力市场运营的调度机构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取消一厂一价,一机一价的定价现状,实现电网上网同质同价。不应迁就照顾某厂、某机的个别投资成本和经营成本的高低,应按社会平均投资成本和经营成本实施定价,在电网内竟价上网。
(4)对已建成投运的个别投资成本高,还本付息期短的电厂或机组,特别是外资而且有明确合同、协议的项目,可以考虑采取其它方式进行补偿。
(5)对联合大电网的各网之间,制定网网交易协议,允许网网之间互相交易、
结算,收取过网费。
(6)电网经营公司加强优质服务,作为各电网提高经济效率竞争手段之一,允许用户指定电网进行过网供电服务,以提高整个电网的上网竟价能力。
目前,电力行业已按国务院确定的电力体制改革总体目标,积极稳妥地进行体制改革并且取得了几个方面的重大突破:一是政企分开已基本完成,实现了国家、大区和省级层面上的政企分开,政府、企业以及中介组织各就各位,各司其事,各负其责;二是到2003年底,厂网已分开,分拆成立了七家大的电力集团公司,并且按新体制,新机制运行,形成了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态势。三是国家电监委、行协已经成立并投入运作,电力行业有了“裁判员”及协调员。至此,可以说电力行业新的市场主体已形成,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构成,电力行业已逐步从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市场机制的作用将逐步得以发挥。下面本文从市场的供求、价格、竞争机制的分析,探索电力体制改革。
一、电力供求现状与电力供求机制的实现条件,目前电力产品供不应求,电力供应的严重不足,已经形成了紧急的“电荒”局面,各地缺电告急之声不绝于耳,要求增加电量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严重的缺电局面不仅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稳定,同时,还考验着政府电力体制改革的意志。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电力产品的供给与需求曾出现过几次较大的供求失衡:第一阶段(1980年到1987年) ,国家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用电需求快速增长,造成电力供不应求。尽管十年间发电量年均增长达6.6%,但同期用电量增长达7.5%,用电量增长仍快于发电量增长0.9%,造成电力持续短缺。第二阶段(1988年到1997年) ,针对长期缺电的局面,国家加强了宏观调控,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家办电的改革,调整了电价政策,促进了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这十年间,每年新增发电容量约1500万kWh ,尽管用电量以年均8.596的速度增长,但装机容量年均增长达9.5%,超过用电量1%,电力供求从短缺到基本平衡。第三阶段(1998年至今) ,电力供求从略有剩余到总体偏紧,尽管全国装机容量大到3亿,居世界第二位,但仍然出现“电荒”。以上三个阶段打破供需平衡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实施了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加大融资力度,加快了电源点的建设,增加了电力的可供量,使得供需矛盾缓解。在这几个过程中,尽管市场机制发挥了信息转导功能,通过电力价格波动,迅速传递了电力供给与电力需求失衡的信号,但由于电价仍是国家制定,具有垄断性质,使得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难以实现。供求机制自动调节供需平衡的能力很弱,从这个角度上看,电力企业真正走向市场经济还有一段漫长的路,电力体制改革任重而道远。由于电力供应短缺,未形成有效的供给,按照外国成熟的经验,只有电力有了20%的富余后,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力市场,供求机制才能发挥作用。否则,电力市场如同虚设,供求机
制难以发挥作用,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二、从电力价格管理体制的现状看价格机制的建立目前,电力行业已分成发电集团公司与电网集团公司。按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构想,下一步电网集团又将划分成输电公司,配电公司和售电公司,由于电力产品是发、输、配、售同时完成,四个经营主体的形成,随之而来的将形成发、输、配、售四个环节的电力产品价格,从理论上讲,各个环节都有不同的市场主体,都有自己的利润目标,这为电力产品价格的市场竞争创造了前提条件。那么,市场各主体之间是如何开展价格竞争的呢?首先,从电力输送环节看,电力输送需要建设高压输电网络,为保证电网安全运行,国家明确:担任电力输送任务的电网企业担负着电网安全运行的特殊作用,仍旧执行国家指令性管理,此环节仍旧是自然垄断行业,国家将制定统一的电网输送价格,很难参与市场的竞争。其次,作为发电集团公司,可以按市场机制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采用竞价上网的模式管理,形成电力行业非垄断部分。这部分企业可以通过燃煤消耗水平不一,管理水平不一,发电机组的技术装备、管理运行水平不一、各地区资源禀赋不一、可以有不同的发电成本,因而上网电价不一,从而形成了发电侧的价格竞争局面,价格竞争机制在这里可以发挥作用。第三,从电力的销售环节看,目前仍是按照政府制定的价格执行,仍旧保留自然垄断的行业特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及电力可供量的增加,当供大于求形成买方市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会通过电价竞争打破行业垄断行为。电力体制改革初期,要实现按价格机制调节市场供求平衡,仍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一是由于从价格信号的反馈到电力产品可供量的形成周期较长,价格机制的市场调控能力较低。二是电价形成不尽合理,从上网环节看,上网电价实行一机一价,一省一价,价格竞争的基础不同;从输配电环节看,电网目前还没有独立的输配网电价,电网收入从销售电价和上网电价的差额中获得,并且所占比例低,电网建设资金难以得到补偿;从销售环节看,销售电价分类和定价不合理,销售收入低对发电及电网的利润空间形成挤压;从跨区送电来看,未形成调动双方积极性的有利机制。三是由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从发电企业看,由于与电网企业的市场地位不对等,市场处于相对劣势,加上电煤价格上涨,部分地区发电利用小时低,缺乏电价竞争优势;从电网企业看,两网建设投资巨大,投资收益由于厂网分离而大幅度减少,还本付息负担很重,销售电价受政府的控制,资本利润较低,造成电网自身经营困难。四是从地方政府看,往往利用优惠电价对用户实行直供等手段降低上网电价,从而将中央企业收入转移到地方,同时造成电力行业资产收益向非电力行业转移。上述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得电力市场的价格机制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影响了电力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由于电力供不应求,缺电的局面在短期难以改变,价格机制尚未真正发挥作用。近阶段,国
家应该出台电价调整方案,以此调整产业结构,平衡供需矛盾,以国家宏观调控弥补价格机制的不足。
三、打破垄断,建立电力市场竞争机制竞争是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经营者和劳务提供者之间为争夺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斗争,它是商品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一般规律。电力分家后形成的发电集团和电网集团,都有相应的法人主体地位,具备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条件。政府和企业的职能分开已逐步到位,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步增强。但由于电力行业是自然垄断行业,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竞争尚不成立。1.政企尚未彻底分离,吹哨子的人太多政企分开,给企业以经营自主权,这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一个前提条件。但长期以来,电力管理体制一直较多地体现政府的意志,电源建设项目的审批,电价的制定,电力企业各种生产要素主要是通过国家计划安排,生产力布局总体规划都是按照政府的宏观调控进行的。而且吹哨子的人太多,如电源点及高压输电网的建设,国家计改委、经贸委、环保局和新成立的国家电监委都可以说不,并不是谁都能建电厂,谁都能建电网,谁都能卖电,准入许可证要重重审批,手续繁杂,加之电力项目建设周期长,势必增加融资成本,影响电力供求平衡,市场调控不可否认要由国家宏观调控,它保证了国民经济整体协调发展。但如何进一步落实政企分开,要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前提下,为电力建设项目投资主体和电力行业自身提供一种快捷的政府服务,让发供电企业能够有更多的经营自主权,让市场竞争机制发挥作用的空间再大一点,这是电力体制改革面临的一个课题。2.电力产品“电家”专买,购电方式难选择竞争是和选择建立在一起的,没有选择也就无所谓竞争。如果市场不放开,电力购买者没有选择卖家的自由,市场竞争就难以展开。电网的形成是供电的必备条件,从全国看,省际之间、省内各区域之间还未形成良好的互供条件;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公司成立后,国家跨省区联网状况必然得到改善。但由于超高压电网的建设投资太大,电网运行的可靠性要求太高,因各省资源禀赋不同,带来的投资差异很大,各省际及区域之间购电方式选择性是不多的。从各省省内电网情况看,尽管从1997年进行大规模的城乡电网改造,网架结构得到完善,电网覆盖面积增大,但省内成立了大大小小的供电企业,实行了营业区域的划分,不允许非本区域供电企业的电网延伸进入,造成电力产品的“电家”专买,购电方式难选择,市场竞争机制难以发挥作用。3.行业有差异,竞争地位难平等竞争的前提条件之一,是竞争主体处在一个平等的地位。国家在电力工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一直保持高度的宏观调控,向电力行业的建设投资较多,加之电力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较高,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电力行业拥有较强的企业实力,竞争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建立电力市场竞争机制的目的,是给企业一种动力源,企业为追求最大的利润,会不由自主地产
生一种紧迫感和压力感,这种紧迫感和压力感会把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牺牲精神和冒险精神全部调动起来,通过竞争,优胜劣汰,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竞争中保持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尽管目前电力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不尽人意,竞争的环境不太成熟,但这种竞争机制的优越性,正是电力体制改革想要达到的目标。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机制必将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电力体制改革是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电力市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的作用、现状进行客观分析后不难看出:电力行业在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走过了漫长的道路,电力行业经济管理体制有着自己的特殊性,行业垄断地位在某种意义上很难打破,电力体制改革难度较大。为此,要充分考虑电力体制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积极稳妥地进行电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电力市场体系,做到国家经济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微观调控拾遗补缺,相得益彰,从而实现电力工业的健康发展。
结 束 语
通过建立社会主义电力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运用电力市场的运行机制,使电力工业从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充分挖掘企业的内部潜能,促进电力企业良性循环和稳定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和社会的整体效益。总之,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电力各职能部门的责权会更明确,监管会更有效;电力企业的管理也会更专业化、系统化。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没有最好的电力市场模式,只有最适合的电力市场模式。为了提高电力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在不同的阶段应当适时地引入不同的竞争模式。农村电力市场是广阔的,潜力巨大,农网改造、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战果,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工作,以及对于贫困地区电力的护持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电力体制改革更是存在大量的工作,转变企业观念,加强用电管理,降低电价,减少成本,增强电力服务质量以及开拓电力市场,还有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等等,为农民走上富裕之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农网改造、农村电力体制改革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标志,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是一件辉煌的工程,它需要我们电业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需要各地政府的开明政策与关心支持,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配合,来共同完成这项任务。
同时国家提出的农电体制改革、改造,城乡同价,给县级供电企业的快速、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但也给供电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审时卓识、抓住机遇、知难而进、自找压力、找米下锅,向管理要效益,主动出击,抢占市场,变“官商”、“坐商”为“行商”,拓宽农电市场,积极抢占农村电力市场的制高点。
因此,国家的电力市场模式应随着本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而发展,中国也不例外,要使我国的电力市场更快更好的发展,我们就应该探索出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力市场结构和运营模式。
谢 辞
过十二个星期的调查研究,我的论文行将杀青。回顾过去的84个日日夜夜,回顾过去的二年的大学学习生涯,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首先,我要感谢论文的指导教师——李洪老师。可以说,这次论文对我的意义不仅是一次学术研究的训练,更是对我这样的年轻人的一次精神的洗礼。李洪老师不仅让我认识到了学术研究应该有严谨的态度,更重要的是教育我,作为一名受过高等教育学子,眼光和心胸应该放在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要常常以为我们这个社会,我们的同胞做贡献为己任。总之,我以作为王老师的学生而倍感自豪。
此外,我要感谢在论文写作中给了我灵感的诸位专家学者。虽然我们未曾谋面,但是你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术素质深深感染了我,不仅启发了我,更重要的是给了我继续研究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对于你们无私的分享,我会在正文中一一说明。总之,我以见证你们杰出的工作而心生敬意。
最后,我要向曾经帮助过我的其他人,两年间的同事表示衷心的感谢。在我的大学生活中,你们或推动,或携手,或见证了我成长的印记。总之,和你们在一起的日子是我心里最宝贵的记忆。
用这篇谢辞,与各位在未来的生活中共勉!
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 北京:1995;
[2]经济日报.2010;
[3]《管理世界》.1998年第1期.1998年第2期;
[4]《半月谈》.1998年第8期; [5]《中国电力报》.2010年;
[6]中国电力出版社 《低压电力规程》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
[7]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 .《电力生产安全规程》 .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
[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合同法》 .北京: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