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历史影响:

(1)打击了氏族贵族的势力,完善了雅典政治体制,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形成。

(2)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a物质基础:经济改革消灭了债务奴隶制,稳定了小农经济,确保了雅典公民经济上的独立。B社会基础:采取措施巩固了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C制度保障: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容:

(1)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2)设立三长制,制定俸禄制度,不许官吏自筹,整顿吏治;(3)迁都洛阳,为深化改革创造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4)革除旧习:禁止士民穿胡服,一律穿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 作用:

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大城市,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大统一和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背景

(1)社会危机:a北宋统治者集中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形成积弱积贫局面;b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c辽和西夏威胁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

(2)有利条件: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内容

经济上富国之法:

目的-改变积贫局面

(1)均输法: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打破了大商人控制市场局面,增加了政府收入。

(2)市易法:在开封设‚市易务‛。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增加了政府收入。

(3)青苗法:青黄不接之时,政府借钱或粮食给农民。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

了政府收入。

(4)募役(免役)法:纳钱代役。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

(5)农田水利法:鼓励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6)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收取赋税。限制了隐田漏税行为,增加了政府收入。 军事上强兵之法:

目的-改变积弱局面

(1)将兵法:在各路设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提高军队战斗力。

(2)保甲法:把农民编为保甲进行军事训练。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

(3)保马法:鼓励百姓养马。节约了政府开支,提高了马匹质量和数量。

(4)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产量、质量得到提高。

政治上育才之法:

目的-培养变法人才

(1)改革科举:以经义取士。

(2)改革学校制度。

使革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培养了改革人才。

历史作用和教训

作用:

改变了积贫局面:原因:各项措施取得成效,表现: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

积弱局面的改善:军队战斗力增强,西部边境得到巩固和开发。

教训:

(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扰,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2)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3)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4)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相同点是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个人的改革的意志坚定,失败后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有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④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之异同

(1)不同点:A背景不同:俄国:a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工业在俄国缓慢发展,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开始代替手工工场,而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b农奴处境日益恶化,农民运动波澜壮阔地发展起来。贵族地主统治岌岌可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决定废除农奴制。日本:a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然是一个闭关自

守、封建落后的国家,实际权力掌握在世袭的将军手里,天皇只是傀儡。农民生活悲惨,反抗斗争此起彼伏。b资本主义已有一定的发展,西南部大名和商人不满幕府统治,要求改变现状。武士的生活状况恶化,已由封建社会的支柱变为反幕府的力量。c民族危机严重,遭到美、英、法、俄等国侵略,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愤怒。内外因的结合促进了幕府危机的总爆发,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明治政府进行了改革。B目的不同:俄国农奴制改革是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防止人民革命运动,维护自己的统治,迫不得已而进行改革。而日本明治维新则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外来的压迫而进行改革。

(2)相同点:A时代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B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C结果相同: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两国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

俄国农奴制改革

1、形势

经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在19世纪30年代迅速发展,但因农奴制阻碍,其生产水平远低于西欧。

政治:农奴制走向衰落,面临严重危机。A农奴要求废除农奴制,争取土地和自由,广大工人也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斗争;b受西欧民主思想影响的贵族军官主张废除农奴制和等级制,建立共和国;c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但被其唤醒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主张废除农奴制,号召俄国一切进步力量为农民的解放和实现民主而斗争。

军事:俄国与英法为争夺远东霸权而进行克里米亚战争,是一场非正义战争,俄国战败,双方签订《巴黎和约》。充分暴露了农奴制危机,进一步加剧了俄国国内矛盾。

主观: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及政府为改革做好了准备。

4、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1)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2)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3)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5)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使许多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1889年日本宪法

1.制定背景

在发展经济方面采取的是向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倾斜的政策,不仅引起农民的不满,也同样引起了中小资产阶级同样的不满, 19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荡。不仅很多地方农民发动暴动,中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掀起的‚自由民权运动‛影响深远、遍及全国。

为了缓和矛盾,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制订宪法。

2.宪法的主要内容

明治宪法规定,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享有广泛的统治权。国家的主权不在人民手中,而是掌握在天皇手里。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

日本国会称为‚帝国议会‛,规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贵族院由皇族、华族和天皇任命的‚敕选议员‛组成,它实际上是大官僚、大财阀和大军阀等特权阶层的代表机关;众议院由选举产生,按照选举法,只有直接缴纳一定国税的人年满25岁的男子才有选举权,30岁以上的男子才有被选举权。日本的议会没有独立的立法权,议会的立法必须经天皇批准方能生效,

宪法规定设立内阁和枢密院。由国务大臣组成的内阁对天皇负责,对议会只负有‚道德上‛的责任。枢密院,它由天皇敕选的‚元老‛‚重臣‛组成,独立于议会和内阁之外,在政治上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实际上是最高决策机关。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

相同之处:(1)都是在西方列强入侵、殖民地的危险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为摆脱困境而实施的变革。(2)都是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短时期内移植西方的大机器工业,从办军事工业入手,逐渐扩展到民用工业。

不同之处:(1)虽然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为主要内容,但就其倡导者来说,是在列强大炮的轰击下,不得已而为之,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仍具有强烈的排外性,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虽有抵御外侮的要求,但却没有林则徐、魏源那样的反侵略决心。在办洋务的过程中,仍寄希望于列强,在实践中必然执行一条对外妥协之道。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摧毁幕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使日本摆脱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危机,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思想的指导下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2)洋务运动走的是一条与封建势力、外国资本相勾结的改良之路,必然失败。而明治维新所推行的政策如‚奉还版籍‛、‚废藩臵县‛、‚地税改革‛等较彻底地打击了封建保守势力,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历史影响:

积极:(1)使日本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2)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政体。

消极:(1)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形成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近代天皇制;(2)杰里推行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给他国特别是亚洲邻国带来巨大损失。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历史背景

1、政治基础: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民族危机;

2、社会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1)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但未形成完整理论。(2)康梁的维新思想a主张内容:呼吁变法图存,提倡兴民权,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b宣传方式:与顽固势力

展开论战,发动‚公车上书‛,成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组织,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

4、直接原因: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激起举国愤慨

百日维新

1、施政纲领:1898年1月,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法的具体办法,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开始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

3、主要内容:

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办报,裁汰闲散衙门和冗员;

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军事:裁汰绿营,用西法训练军队;

文教:废八股、倡西学、办学堂、派人赴日留学。

4、结果:失败

(1)标志: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2)原因:a维新派势力弱小,守旧势力强大;b维新派采用的方式及手段有误。

5、历史影响:

(1)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2)促成中华民族的觉醒,促进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

(3)其失败使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更大。

戊戌变法的历史特点

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制度(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领导推行,显示出改革力量的弱小;

4、从性质上看,及时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又是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双重性;

5、从目的上看,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6、从推行的过程上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

7、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的认识

1、近代化的主体内容:近代化主要指资产阶级化,具体表现为:(1)逐步实现政治上的民主化,即民主取代专制,法治取代人治,建立资产阶级政体,如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制等。(2)逐步实现经济上的工业化,即采用大机器生产,建立近代企业;(3)逐步实现思想上的开明化,即倡导人文主义,提倡自由、平等、理性等。

2、近代化方式:(1)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如英国、美国、法国等。(2)通过国家统一的道路,如德国、意大利等。(3)通过资产阶级性质改革的道路,如日本、俄国等。

3、对不同道路的理解:(1)不同道路之间无优劣正误之分;(2)决定不同道路的选择因素是本国的国情,国情不一样,选择的道路必然不同;(4)各国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可以求同存异,尊重各自选择,和谐共存。

欧盟 联合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银行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历史影响:

(1)打击了氏族贵族的势力,完善了雅典政治体制,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形成。

(2)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a物质基础:经济改革消灭了债务奴隶制,稳定了小农经济,确保了雅典公民经济上的独立。B社会基础:采取措施巩固了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C制度保障: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容:

(1)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2)设立三长制,制定俸禄制度,不许官吏自筹,整顿吏治;(3)迁都洛阳,为深化改革创造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4)革除旧习:禁止士民穿胡服,一律穿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 作用:

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大城市,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大统一和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背景

(1)社会危机:a北宋统治者集中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形成积弱积贫局面;b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c辽和西夏威胁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

(2)有利条件: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内容

经济上富国之法:

目的-改变积贫局面

(1)均输法: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打破了大商人控制市场局面,增加了政府收入。

(2)市易法:在开封设‚市易务‛。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增加了政府收入。

(3)青苗法:青黄不接之时,政府借钱或粮食给农民。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

了政府收入。

(4)募役(免役)法:纳钱代役。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

(5)农田水利法:鼓励兴修水利。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6)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收取赋税。限制了隐田漏税行为,增加了政府收入。 军事上强兵之法:

目的-改变积弱局面

(1)将兵法:在各路设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提高军队战斗力。

(2)保甲法:把农民编为保甲进行军事训练。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

(3)保马法:鼓励百姓养马。节约了政府开支,提高了马匹质量和数量。

(4)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产量、质量得到提高。

政治上育才之法:

目的-培养变法人才

(1)改革科举:以经义取士。

(2)改革学校制度。

使革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培养了改革人才。

历史作用和教训

作用:

改变了积贫局面:原因:各项措施取得成效,表现: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

积弱局面的改善:军队战斗力增强,西部边境得到巩固和开发。

教训:

(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扰,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2)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3)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积极效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4)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相同点是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②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个人的改革的意志坚定,失败后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有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④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之异同

(1)不同点:A背景不同:俄国:a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工业在俄国缓慢发展,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开始代替手工工场,而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b农奴处境日益恶化,农民运动波澜壮阔地发展起来。贵族地主统治岌岌可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决定废除农奴制。日本:a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然是一个闭关自

守、封建落后的国家,实际权力掌握在世袭的将军手里,天皇只是傀儡。农民生活悲惨,反抗斗争此起彼伏。b资本主义已有一定的发展,西南部大名和商人不满幕府统治,要求改变现状。武士的生活状况恶化,已由封建社会的支柱变为反幕府的力量。c民族危机严重,遭到美、英、法、俄等国侵略,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愤怒。内外因的结合促进了幕府危机的总爆发,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明治政府进行了改革。B目的不同:俄国农奴制改革是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防止人民革命运动,维护自己的统治,迫不得已而进行改革。而日本明治维新则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外来的压迫而进行改革。

(2)相同点:A时代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B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C结果相同: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两国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

俄国农奴制改革

1、形势

经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在19世纪30年代迅速发展,但因农奴制阻碍,其生产水平远低于西欧。

政治:农奴制走向衰落,面临严重危机。A农奴要求废除农奴制,争取土地和自由,广大工人也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斗争;b受西欧民主思想影响的贵族军官主张废除农奴制和等级制,建立共和国;c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但被其唤醒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主张废除农奴制,号召俄国一切进步力量为农民的解放和实现民主而斗争。

军事:俄国与英法为争夺远东霸权而进行克里米亚战争,是一场非正义战争,俄国战败,双方签订《巴黎和约》。充分暴露了农奴制危机,进一步加剧了俄国国内矛盾。

主观: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及政府为改革做好了准备。

4、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1)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2)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3)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5)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使许多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

1889年日本宪法

1.制定背景

在发展经济方面采取的是向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倾斜的政策,不仅引起农民的不满,也同样引起了中小资产阶级同样的不满, 19世纪80年代日本国内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荡。不仅很多地方农民发动暴动,中小资产阶级和中小地主掀起的‚自由民权运动‛影响深远、遍及全国。

为了缓和矛盾,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制订宪法。

2.宪法的主要内容

明治宪法规定,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享有广泛的统治权。国家的主权不在人民手中,而是掌握在天皇手里。天皇拥有绝对的权力

日本国会称为‚帝国议会‛,规定由贵族院和众议院组成。贵族院由皇族、华族和天皇任命的‚敕选议员‛组成,它实际上是大官僚、大财阀和大军阀等特权阶层的代表机关;众议院由选举产生,按照选举法,只有直接缴纳一定国税的人年满25岁的男子才有选举权,30岁以上的男子才有被选举权。日本的议会没有独立的立法权,议会的立法必须经天皇批准方能生效,

宪法规定设立内阁和枢密院。由国务大臣组成的内阁对天皇负责,对议会只负有‚道德上‛的责任。枢密院,它由天皇敕选的‚元老‛‚重臣‛组成,独立于议会和内阁之外,在政治上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实际上是最高决策机关。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

相同之处:(1)都是在西方列强入侵、殖民地的危险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为摆脱困境而实施的变革。(2)都是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短时期内移植西方的大机器工业,从办军事工业入手,逐渐扩展到民用工业。

不同之处:(1)虽然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为主要内容,但就其倡导者来说,是在列强大炮的轰击下,不得已而为之,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仍具有强烈的排外性,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虽有抵御外侮的要求,但却没有林则徐、魏源那样的反侵略决心。在办洋务的过程中,仍寄希望于列强,在实践中必然执行一条对外妥协之道。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摧毁幕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使日本摆脱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危机,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思想的指导下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2)洋务运动走的是一条与封建势力、外国资本相勾结的改良之路,必然失败。而明治维新所推行的政策如‚奉还版籍‛、‚废藩臵县‛、‚地税改革‛等较彻底地打击了封建保守势力,逐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历史影响:

积极:(1)使日本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亚洲资本主义强国;(2)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政体。

消极:(1)没有彻底根除封建残余势力,形成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近代天皇制;(2)杰里推行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给他国特别是亚洲邻国带来巨大损失。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历史背景

1、政治基础: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民族危机;

2、社会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1)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但未形成完整理论。(2)康梁的维新思想a主张内容:呼吁变法图存,提倡兴民权,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b宣传方式:与顽固势力

展开论战,发动‚公车上书‛,成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组织,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

4、直接原因: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激起举国愤慨

百日维新

1、施政纲领:1898年1月,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法的具体办法,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开始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

3、主要内容:

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办报,裁汰闲散衙门和冗员;

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军事:裁汰绿营,用西法训练军队;

文教:废八股、倡西学、办学堂、派人赴日留学。

4、结果:失败

(1)标志: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2)原因:a维新派势力弱小,守旧势力强大;b维新派采用的方式及手段有误。

5、历史影响:

(1)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2)促成中华民族的觉醒,促进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迅速到来;

(3)其失败使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更大。

戊戌变法的历史特点

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制度(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领导推行,显示出改革力量的弱小;

4、从性质上看,及时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又是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双重性;

5、从目的上看,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6、从推行的过程上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

7、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的认识

1、近代化的主体内容:近代化主要指资产阶级化,具体表现为:(1)逐步实现政治上的民主化,即民主取代专制,法治取代人治,建立资产阶级政体,如民主共和制、君主立宪制等。(2)逐步实现经济上的工业化,即采用大机器生产,建立近代企业;(3)逐步实现思想上的开明化,即倡导人文主义,提倡自由、平等、理性等。

2、近代化方式:(1)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如英国、美国、法国等。(2)通过国家统一的道路,如德国、意大利等。(3)通过资产阶级性质改革的道路,如日本、俄国等。

3、对不同道路的理解:(1)不同道路之间无优劣正误之分;(2)决定不同道路的选择因素是本国的国情,国情不一样,选择的道路必然不同;(4)各国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可以求同存异,尊重各自选择,和谐共存。

欧盟 联合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银行


相关文章

  •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 ...查看


  • 关于高中选修课几个问题的探讨
  • 关于高中选修课几个问题的探讨 潘洪建1 曹汉斌2 (1.扬州大学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 2.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摘要:选修课的设置与实验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的设置有助于拓展 ...查看


  • 高中学生学籍档案填写样表
  • 内蒙古自治区普通中学 高中学生学籍档案填写样表 学 学习 领域 科目 语文 英语 语 言 与 文 学 语文 英语 分 修 习 学 时 72 72 72 72 (第一学年) 考核方式 学业水平评价 学业水平评价 学业水平评价 学业水平评价 成 ...查看


  •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 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四川高中课改讲座一8) 编辑:钟炜(荣县教研室) 来源:四川省教育厅2010年129号文件附件8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查看


  • 论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及其在新课标中的体现
  • 论"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及其在新课标中的 体现 (许昌市第三初级中学 赵永) 1 引言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英国爆发了一场数学改革的运动, 人们称之为"克莱茵---贝利"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 克 ...查看


  • [精品]高中课程设置方案
  • 篇一:高中课程设置方案 陕西省从20XX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和陕 ...查看


  •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征求意见稿)(上)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 二OO二年九月 标准研制说明 一.前期基础研究及主要结论 (一)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 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已使英语获得了国际通用语的重要地位.联 ...查看


  • 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发展性评价研究
  • 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发展性评价研究 ――以人为本,追求创新,面向未来 富裕县第三中学李继广 一.研究背景 1.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前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越来越注重知识的运用,注重知识和能力的结合,社会各界需要大 ...查看


  • 2015全国卷2历史试题评述
  •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2015年全国课标卷(Ⅱ)历史试题评析及备考反思 2015年高考已渐趋潮退声息,全国课标卷无论是卷(Ⅰ)还是卷(Ⅱ)的 历史试题,都格外引人关注,直冲舆论的风口浪尖.由于许多省份将告别"自主命题" ...查看


  • 河南省高中课程设置方案
  • 附件: 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根据<河南省普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