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川幕藩体制及其与日本近代化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1

 

2009年12月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ec. 2009

                   

第42卷第6期Journal of Yanbi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 Vol. 42 No. 6

关于德川幕藩体制及其与日本近代化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张 波

(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系, 吉林延吉133000)

摘 要:幕藩体制是日本近世独特的社会制度, , 是至尊天皇与至强将军的统一, 。, 存在不同的观点, 大量关, 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了论述, 加强了人们对日本近关键词:; ; 近代化; 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K313. 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311(2009) 06-0048-06收稿日期:2009-10-23

) , 女, 吉林汪清人, 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系副教授, 在读博士。作者简介:张波(1973—

  幕藩体制是日本德川时代(也称江户时代) 的社会制度, 通过锁国、身份等级制、石高制、参觐交代制等一系列制度的政治组合, 在将军与天皇权力与权威分离、将军与各藩大名权力集中且分离的基础上, 实现对日本列岛长达260年的统治, 这一时期是日本与近代化接轨的时期, 因此, 在日本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 幕藩体制作为一个独特的体制, 也颇受学界的争议, 近二十多年来, 对幕藩体制的研究呈现爆满式国际大合唱的局面。笔者通过对书籍和阅读数据库查询等方式, 获取大量的主题资料。通过阅读和分析, 对幕藩体制内涵、特征、发展阶段及其与近代化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 现综述如下:

一、关于幕藩体制的内涵及特质的研究幕藩体制这一概念由古岛敏雄1953年首次提出, 并认为幕藩体制主要特征是“以幕府为核心、以各藩国为支柱的政治制度; 以石高分封制和本百姓体制为原则的经济制度; 以身份等级制为统治秩序

[1]和职业体系的社会制度; 锁国制的对外政策”。但

见, 国内外学者持不同的观点, 从其不同的立意出发, 都有不同的定论。北京大学李文教授在《武士阶级与日本近代化》一书的引论中, 将国内外学者对幕藩体制的性质与特征的论述进行了分类、综合。他指出, 在对待幕藩体制的性质和特点这一问题上, 学术界众说不一, 主要观点有四类:即中央集权说、集权与分权结合说、重视天皇与幕府的二元存在、强调幕藩体制所具有的多元性和非专制性等, 并分别予以论述。本文试图从不同的分类方法对幕藩体制的特征进行研究。

第一种观点认为幕藩体制是一种权力分配的政治模式。关于幕藩体制下的权利分配问题, 学界主要持四种观点:

第一, 至强将军与至尊天皇二元存在的观点。如福泽谕吉早在一个世纪之前就曾指出“:至尊的天皇与至强的将军同时存在是日本的偶然幸运”。“……假使在幕府执政的七百年间, 王室掌握着将军的武力, 或幕府得到王室的尊位, 而集中至尊与至强于一身, 并且控制着人们身心, 则绝不会有今日的日

[2]

本。”高跟正昭指出“拥有赋予政治权力以合法性

是后来的学者在幕藩体制的定义方面并无一致意・48・

的宗教权威的天皇和拥有政治权利的将军二元并

存, 造成作为宗教中心的京都与作为政治中心的江户的相互分裂, 是德川时代日本政治的一个重要特

[3]

征”。第二, 强调将军集权的观点。日本学者笠谷和比谷认为“在幕藩体制下, 将军不但是大名的主君, 而且是对全国统治负责的权威和权力的拥有者”。“近世社会与中世社会相比, 政治更加整合和集中。在这一时期, 秩序逐渐渗透到全社会中, 支配—服从的一元命令系统已经确立, 社会的规律性也得以高

[4]

度发展”。美国学者费正清、赖肖尔等人也认为德川时代实行的是全面的中央集权统治, 这种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与欧洲曾经存在过的地方分权的封建

[3]

制度完全相反。

第三, 强调藩领国分权的观点。的石高制; 兵农分离; 各大名虽臣属于幕府, 但可以

独自统治领国; 畿内的非领地化; 幕府的大君地位及

[10]

锁国政策等”。“江户幕府的统治体制被称为幕藩体制, 即幕府掌握了约占四分之一的直辖领地外, 把其他土地分封给约270个大名, 由其进行独立的管理, 此即为藩。幕藩体制最大特征仍是分割统治。幕府与各藩的关系是以幕府可以动员各藩的军事力量为基本, 除了利用改易、转封等手段对他们进行控制外, 幕府对各大名不行使上级的征税权。各藩所控制的领地收入, 原则上全部由各藩消费, 控制大名的主要手段———参覲交代以及临时向大名课收土木, 可以看成是和平期代

[9]

。“:幕藩体制是以, 以石高制作为土地, 以锁国制巩固国家和民族的基本结

[11]

构”。朝尾直弘认为“:幕藩体制有三大支柱:石高

[12]

制, 兵农分离制, 锁国制”。

从国内来看, 刘天纯指出“:所谓幕藩体制, 即以幕府为代表, 由将军、大名等分别占有全国土地和农民, 控制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大权的封

[13]

建中央集权制统治”。江秀平认为“:幕藩体制是以封建的上下、主从关系为纽带, 建立在残酷掠夺广大农民基础上的政治体制。幕府的集权和藩的独立构成了以军事统治为特征的金字塔式的政治体

[14]

制。”吴廷璆指出“:幕藩体制是在纯封建的小农经济基础上, 以将军为最高权力, 通过禄位制和主从关系, 由幕府和各藩的大小封建领主———武士阶层

[15]

用武力分割统治全国人民的政治形态。”宋成有在分析幕藩体制时指出“:幕府集权与诸藩分权、将

般性格受到了两个方面的限制,

种原因, 位……性。在现实上, 幕府是全日本的权力中心。但在理

[5]

论上, 天皇则掌握最高权力, 将军仅是一个官吏”。

第四, 强调集权与分权结合的观点。幕藩体制是“由将军的幕府和大名的藩国构成的封建统治制

[6]

度”。“幕藩体制是江户幕府控制大名和统治广大民众的封建统治体制。它模拟中国的封建制, 以大

名作为幕府的藩屏, 通过藩制把二百六、七十个大名置于将军的绝对领导之下。用严格的身份等级、武士的戒规等等手段, 使全国上下都屈服于幕府的强权统治。”幕藩体制的特点是, 各藩既有地方分权的自治性, 又必须受到幕府的强力统治。同镰仓幕府

[7]

和室町幕府相比, 江户幕府更具有集权性。“在社会政治方面, 日本是幕藩体制。又有无实权却具有神的权威的天皇及朝廷, 将军和天皇构成了二元政治体制。虽有集权, 却又割据分权, 地方藩, 特别是外藩拥有相对的地方割据之权, 独立性远比中国的[8]

封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之下的地方更大”。依田憙家认为“:德川时代的体制是, 大名在其领地内拥有半独立的领主权, 同时幕府对全国的大名进行强有

[9]

力的控制。这称之为幕藩体制。”

第二种观点认为幕藩体制是政治、经济、军事、

军至强与天皇至尊等双重二元政治结构, 是建立

在……幕藩体制基础之上的。幕藩体制的构成要素是兵农分离、石高制、正统官学朱子学。”[16]沈仁安认为“:幕藩体制概括的说, 就是在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将军拥有最高土地所有权) 基础上的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和严格的身份等级制度。它的本质是把每一个日本人固定和束缚在某一等级和某

[17]

一地区, 从纵的和横的两个方面进行分而治之。”冯玮指出“:幕藩体制有四个特点:即便土地各有领主, 但将军拥有最终领有权; 集权与分权相结合; 严格的不可逾越的身份等级制; 在外交上施行严格控

[12]

制的锁国制度”。吴建华认为“:一言以蔽之, 幕藩体制的本质就是在武士阶级掌握土地垄断权的基础上, 把封闭的日本列岛上的每一个人, 固定和束缚在某一等级和某一地区, 从纵横两个方面分而治之。

・49・

文化等要素组合的模式。

持此观点的国内外学者均很多。从国外方面看, 速水融认为“:始于1603年的江户时代的统治体制或政治体制, 被称作幕藩制或幕藩体制。主要特征有六点:采用以米来表示所有土地的标准收获量

这种严密的封闭体制的特征, 除了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以外, 还应包括封建统治者对思想、教育、

[18]

文化诸方面的全面垄断”。左学德指出“幕藩体制是指日本近世的社会组织, 是由幕府和藩组成的统治体制。幕藩体制(这种政治制度) 是将军集权与大名分权、将军至强与天皇至尊等双重二元政治的奇妙结合。在德川家康及其子孙的苦心经营下, 将军拥有最终支配权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以强本弱末为原则的双重二元政治体制与等级森严的身份制、朱子学和武士道思想统治以及对外锁国的政策

[19]

相辅相成, 密切配合, 巩固了幕府统治”。

虽然自古岛敏雄提出幕藩体制内涵后, 各国学者对幕藩体制的看法不尽相同, 但从认识的发展趋势看, 逐渐趋向于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等方面的综合把握, 权与藩国的分权背反体制; , 实行公民及其后代均固定在社会某一点上, 各尽其责; 文化方面, 强调封建伦理道德和朱子学, 以“合理化”理论麻痹每一阶层的人们; 在对外关系方面, 实行锁国政策。以上诸要素是环环相依、缺一不可, 以其整体构成了德川时代的社会制度。

二、关于幕藩体制发展过程的研究

第一, 关于幕藩体制形成始点的研究

围绕幕藩体制形成的始点研究主要有两类观点:一是以古岛敏雄为代表的包括高桥幸八郎及中国学者左学德等的观点, 认为幕藩体制始自近世始期的16世纪末的织丰时代; 二是认为幕藩体制始于德川家康于1603年在江户设立幕府之际, 这是国内外学者普遍赞同的观点。

第二, 关于幕藩体制发展阶段的研究日本学者藤野保在《新订幕藩体制史的研究》(吉川弘文馆, 昭和50) 一书中以大量的史实资料和个别藩为个例, 分析“幕藩体制的确立和展开”的四个阶段:庆长元和期, 宽永正保期, 宽文延保期, 从天和元禄期向正德期的推移。由此可见幕藩体制始于德川家康于江户建立幕府并逐渐稳固发展, 其鼎盛

(商期至正德期结束。升味准之辅在《日本政治史》

务印书馆,1997) 一书中用“幕藩体制之建立”、“18世纪:变动与改革”这样的阶段来论述幕藩体制的发

(上海远东展过程的。依田熹家在《简明日本通史》・50・

出版社,2004) 中使用了幕藩体制的建立、幕藩体制

的稳定的表述方法, 他主张幕藩体制开创于1603年德川家康任征夷大将军至三代将军家光时代完成。四代将军开始至七代将军时代为幕藩统治的稳定时期, 这期间日本经历了生产力、文化等大发展时期。稳定期后的阶段, 依田熹家用了“封建社会的动摇”来表述的, 从论述中可见这是幕藩体制发展的第三阶段, 即八代将军至明治维新前。坂本太郎在《日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一书中在分析近世史》

社会的发展过程时, 将近世分为四个阶段:封建制度的建成阶段, 始于家康的霸业, 完成于三代将军的统治阶段, 1603年至; 国民文化的昌盛阶, 即, 始于八代(1853年) 美国特使佩里“黑船”进入日本; 武家政治的结束阶段, 即1853年至1867年。这里, 坂本太郎尽管不是用幕藩体制的概念来界定的, 但封建制的发展始末事实上就是幕藩体制的形成始末。美国学者康拉德・希诺考尔等人

(群言出版社,2008) 一书中将德川在《日本文明史》

幕府时代分为三个阶段:德川幕府时代早期1600—

1651年, 德川幕府时代中期1651—1787年, 德川幕府时代后期1787—1868年。中国学者吴廷璆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一书中, 明确划的《日本史》

分了江户时代的历史发展阶段:德川前期1603—

1680年, 德川中期1680—1716年, 德川后期1716—1845年, 德川末期1845—1867年。

由以上论述可见, 关于幕藩体制阶段的划分国内外学者也存在很多分歧, 观点也颇多, 目前仍缺少主流性的观点。

三、关于幕藩体制与日本近代化关系的研究关于“幕藩体制与日本近代化关系”虽一直以来都有学者研究, 主要集中于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即落后论和进步论, 但进步论观点逐渐占主流趋势。

第一, 幕藩体制落后的观点主张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幕藩体制的锁国体制、身份等级制等制度决定了使日本社会封建的、僵硬的、封闭的、不富有进取性的腐朽体制, 尤其是导致幕府末期人口减少、生产力低下的原因, 它造成了近世日本的落后, 日本近代化的成功完全取决于明治维新的改革成功”。如日本学者野村兼太郎、羽仁五郎等人都认为“幕藩体制是维护武士阶级对农民进

行残酷剥夺, 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严重破坏、阻碍作

[3]

用的反动、腐朽的制度”。“专制和隔绝造成了日本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长期孤立和停滞, 特别是造成人们思想的狭隘、自由探讨精神的丧失和创造性活动的萎缩。这种观点曾经对江户时代的评价产生重要影响。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江户时代是日本历史的悲剧, 江户时代的日本是一个被埋葬了的日本等

[20]

等”。

中国学者刘天纯在论文《德川封建社会的研究》、伊成文等在《明治维新史》一书中也持此观点。以上学者主张, 在这种幕藩体制下, 社会制度蕴藏着不可克服的矛盾, 阻碍着日本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 实质上是一种历史的倒退等。

第二, 进步论的观点60年

代初以“究高潮之后, , 。主要有约翰・惠特尼・霍

(商务印书馆,1997) , 尔的《日本———从史前到现代》

(北京大学依田熹家的《日中两国现代化比较研究》

出版社,1997) ; 藤野保的《近世国家的成立・展开和

(雄山阁出版,1998) ; 丸山真男的近代》《日本政治思(生活・想史研究》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 永

(商务印书馆,2003) ; 田广志的《日本封建意识形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等从德川幕府到现代》

著作。此外, 英国学者肯尼斯・韩歇尔的《日本小

(世界图书出版史:从石器时代到超级强权的崛起》

公司,2007) ; 加拿大学者诺曼・赫伯特的《日本维新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 ; 以色列学史》

者S. N. 艾森斯塔特的《日本文明———一个比较的(商务印书馆,2008) 等相关著作, 也都强调历视角》

史发展的连续性, 重视德川时代与明治维新成功的内在联系。

中国学者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 以大历史观为背景研究明治维新, 、经济, 上世。北京大学教授宋一书中指出“:在分析日, 不是以明治维新为开端, 而是将1853年美国舰队叩击日本国门或者将天保改革作为日本近代史的开端, 从近世社会历史环境对近代日本发展的影响入手, 在探讨近世与近代的联系中, 说明日本近代史, 尤其是明治维新或日本近代化进程日本

[16]

特色之所以形成的历史原因”。在该书中, 宋教授详细分析了德川幕府时代为明治维新留下的宝贵历史遗产, 即权力更替机制的遗产:双重二元政治结构及其功能; 经济遗产:国内市场机制的发展; 思想遗产:学术流派的活跃; 庶民教育的遗产:寺子屋教育

依田熹家的《近代日本与中国日本的近代化———与

(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 富永健一的中国的比较》

(商务印书馆,2004) ; 藤《日本的现代化与社会变迁》

野保的《近世国家解体过程的研究幕藩制和明治维

(前篇) 和(后篇) (吉川弘文馆,2006) ; 大野健一新》

(中信出的《从江户到平成:解密日本经济发展之路》

版社,2006) 。其中尤以依田熹家的《日中两国现代化比较研究》一书, 影响最大, 观点最为鲜明。

欧美各国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尤为重视德川时代与日本近代化关系研究。在美国, 继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以文化的角度探析日本国民的特性及近代的特性后, 贝拉于20世纪50年代在《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一书中, 将日本近代化的成因追溯到江户时代, 该书在学术界产生强烈影响, 至今依然成为研究德川时代与日本近代化关系的参考巨作。之后经过60年代初以“日美箱根会议”为契机的日本近代化问题的讨论,70年代末80年代初, 在美国掀起了被称为“江户热”的研究高潮,

(商务相继出版了霍尔的《日本———从史前到现代》

印书馆,1997) ; 安德鲁・戈登的《日本的起起落落:

的普及化和幕末改革等对明治维新的进程产生直接

影响。

刘金才在《町人伦理思想研究》一书中指出“:在迄今有关日本近代化的研究中, 无论是将其视为外源性西化的产物还是视为内源性革命的结果, 都几乎无争议地将其主要成因归功于明治维新的成功变革。然而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观, 任何社会的变革都不是突然发生的, 无论从表象看是多么突发的变革, 都必定是其内部事物的渐进解构, 进而向前发展的结果……毫无疑问日本明治维新不是突发的, 它应该是受被称为日本前近代的德川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推动使诸封建事物渐次解构, 进而向

[21]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结果”。该书对研究德川时代的町人思想形成、特点及与近代化关系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 为研究日本近代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李文在《武士阶级与日本的近代化》一书中, 从史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述武士阶级与日本近代化之间的关联性, 为日本近代化研究又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书中指出“:在由对外危

・51・

机引发的明治维新这场社会变革中, 虽身为旧制度的代表者, 武士阶级的上层并没有为挽救这一制度作拼死挣扎, 而其中下层出身的一批志士不仅成为现有制度的破坏者, 在变革社会的过程中成长为代表先进力量的新精英集团, 而且在没有经历大规模流血冲突的情况下取代将军与大名执掌中央大权,

[3]

成为推动近代化的领导核心”。

沈仁安也指出“幕藩体制是德川时代的基本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 是明治维新赖以发生和受制约的客观条件; 德川时代的三大改革反映幕藩体制由兴盛逐步走向衰败的过程, 维新的内因即包藏其中; 而锁国到开国则是分析维新的外因, 外因与内因相

[22]

结合, 形成了革命形势”。

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商品经济的温床》

版,1998. 2) ; (日本学刊,2001. 3) ; 刘金才的经济发展的贡献》《幕

(日本学刊,2001. 4) 末町人的政治倾向与历史作用》

(东疆学刊,2006. 及《论町人伦理价值的近代转型》

(贵州大学1) ; 娄贵书的《身份等级制与多元价值观》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6) ; 席佳蓓的《试析日本传(学海,2003) ; 郝秉键、统文化中蕴含的现代化因素》

(史学月刊, 陈熙男的《日本现代化的人口条件》

2003. 2) ; 唐永亮等的《武士在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

(北方论丛,2004. 作用———兼论日本现代化的动力》

(哈2) ; 李晓航的《论日本幕末农民商品经济的发展》

机结合, 并建立了与之相对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

事及对外关系体制, 尤其是所谓的“锁国”体制的实施。德川时代在政治、社会及文化生活中呈现出的表面上的静态, 似乎使人感到这268年的日本是悬浮于半空中的, 处于一种不省人事的状态, 因而产生了所谓的落后论的观点。但是深入德川时代的历史中去考察, 就会发现正是这表面上平静, 为社会创造了发展的大环境, 出现了全国市场的建立、货币经济的胜利、都市化的不断发展、通讯系统的改善、武士阶级的贫困化和商人阶级的富裕化、一种适合于城镇市民而非公卿、[5]起。, 、大发展的阶。

注释:

①1960年8月30日至9月1日, 美日学者在箱根举行了作为“近代化论”预备会议的《日美箱根会议》, 美国密歇根大学日本近代研究会会长J. W. 霍尔在会上做了题为《通过近代化概念看日本》的主题报告, 从而在历史、政治、经济、哲学等学术领域引发了关于有关日本近代化问题的热烈讨论。

[参考文献]

[1] [日]古岛敏雄. 日本幕藩体制[A ].日本封建制的社会

和国家[M ].东京:校仓书房,1979. 222-231.

[2] [日]福泽谕吉. 文明论概略[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 18.

[3] 李文. 武士阶级与日本的近代化[M ].石家庄:河北人

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1) ; 唐琼的

(中国《从町人思想看儒学在日本近代化中的功效》

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6. 9) ; 左学德等的《日本江户

(北方论丛,2006. 幕府初期的幕藩体制与商品经济》

(北3) 《、日本江户幕府初期的幕藩体制与商品经济》方论丛,2006. 3) 《、日本江户幕府中后期的幕藩体制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与商品经济》

2006. 2) 及《日本江户幕府末期的幕藩体制与商品经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济》社会科学版,2007. 2) ; 雷

(南鸣的《日本市场经济的演进:从幕府到明治维新》开经济研究,2007. 2) ; 王春雨等的《论德川中后期市

(现代日本经济,2008. 3) ; 刘学场经济模式的成因》

英的硕士论文《德川幕府的历史遗产与日本的近代

(贵州师范大学,2007) 等。化》

幕藩体制是日本近世独特的社会制度, 说它独特, 是因为它既不同于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的社会制度, 又不同于欧洲的分权制度, 而是集权与分权的有・52・

民出版社,2003. 8,6,10,31.

[4] [日]笠谷和比谷. 近世武家社会的政治构造[M ].东

京:吉川弘文馆,1993. 213,435.

[5] [美]贝拉著. 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M ].王

晓山, 戴茸, 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28,16.

[6] 武安隆, 王家骅. 日本明治维新[M ].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4. 4.

[7] 王金林. 简明日本古代史[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4. 328.

[8] 李玉, 汤重南主编. 21世纪中国与日本[M ].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1996. 146.

[9] [日]依田憙家. 简明日本通史[M ].上海:上海远东出

版社,2004. 129,347.

[10] [日]速水融, 宫本又郎编. 日本经济史1:经济社会的

成立[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33-234.

[11] [日]高桥幸八郎, 永原庆二. 日本近现代史纲要[M ].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29.

[12] 冯玮. 日本通史[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 332.

[13] 刘天纯. 幕藩体制与反封建斗争[J].世界历史(增

[18] 吴建华. 东瀛史论———日本现代化研究[M ].北京:人

民出版社,2006. 13.

[19] 汤重南. 日本帝国的兴亡(上) [M ].北京:世界知识出

刊) ,1981. 14.

[14] 江秀平. 走向近代化的东方神话———洋务运动与明治

版社,1996. 45-53.

[20] [日]小林健三. 日本教育的思想谱系[M ].东京:东

维新的比较[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40.

[15] 吴廷璆. 日本史[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223.

[16] 宋成有. 新编日本近代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京理想社,1974. 47.

[21] 刘金才. 町人伦理思想研究———日本近代化动因新论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22] 沈仁安. 德川时代史论[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

社,2003. 339.

社,2006. 1-5,1.

[17] 沈仁安. 德川时代史论[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

[责任编校:孙界丽]

社,2003. 320.

B and on Pre 2modern

in Japan

ZHAN G Bo

(Politics Dep. , College of H 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 , Yanbi an Uni versit y , Yanj i , J ilin , 133002, China )

Abstract :Bakuhan system is a specific system in t he 17th cent ury in J apan. It ’s a unity of Bakuf u (t he cen 2t ral government ) and t he local administ rative as well as a unity of t he Mikado (t he emperor of J apan ) and t he Shoguns (t he powerf ul general ) . Various argument s and viewpoint s about Bakuhan system among his 2torians have been made and a great number of works and t hesis exploring t he feat ures of t he system have been p ublished. These discussions f rom different angles enhance people ’s knowledge of t his particular pre 2modern system in J apan.

K ey w ords :Tokugawa times ; Bakuhan system ; p re 2modernization ; literat ure review

・53・

 

2009年12月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ec. 2009

                   

第42卷第6期Journal of Yanbi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 Vol. 42 No. 6

关于德川幕藩体制及其与日本近代化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张 波

(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系, 吉林延吉133000)

摘 要:幕藩体制是日本近世独特的社会制度, , 是至尊天皇与至强将军的统一, 。, 存在不同的观点, 大量关, 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了论述, 加强了人们对日本近关键词:; ; 近代化; 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K313. 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311(2009) 06-0048-06收稿日期:2009-10-23

) , 女, 吉林汪清人, 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系副教授, 在读博士。作者简介:张波(1973—

  幕藩体制是日本德川时代(也称江户时代) 的社会制度, 通过锁国、身份等级制、石高制、参觐交代制等一系列制度的政治组合, 在将军与天皇权力与权威分离、将军与各藩大名权力集中且分离的基础上, 实现对日本列岛长达260年的统治, 这一时期是日本与近代化接轨的时期, 因此, 在日本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同时, 幕藩体制作为一个独特的体制, 也颇受学界的争议, 近二十多年来, 对幕藩体制的研究呈现爆满式国际大合唱的局面。笔者通过对书籍和阅读数据库查询等方式, 获取大量的主题资料。通过阅读和分析, 对幕藩体制内涵、特征、发展阶段及其与近代化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 现综述如下:

一、关于幕藩体制的内涵及特质的研究幕藩体制这一概念由古岛敏雄1953年首次提出, 并认为幕藩体制主要特征是“以幕府为核心、以各藩国为支柱的政治制度; 以石高分封制和本百姓体制为原则的经济制度; 以身份等级制为统治秩序

[1]和职业体系的社会制度; 锁国制的对外政策”。但

见, 国内外学者持不同的观点, 从其不同的立意出发, 都有不同的定论。北京大学李文教授在《武士阶级与日本近代化》一书的引论中, 将国内外学者对幕藩体制的性质与特征的论述进行了分类、综合。他指出, 在对待幕藩体制的性质和特点这一问题上, 学术界众说不一, 主要观点有四类:即中央集权说、集权与分权结合说、重视天皇与幕府的二元存在、强调幕藩体制所具有的多元性和非专制性等, 并分别予以论述。本文试图从不同的分类方法对幕藩体制的特征进行研究。

第一种观点认为幕藩体制是一种权力分配的政治模式。关于幕藩体制下的权利分配问题, 学界主要持四种观点:

第一, 至强将军与至尊天皇二元存在的观点。如福泽谕吉早在一个世纪之前就曾指出“:至尊的天皇与至强的将军同时存在是日本的偶然幸运”。“……假使在幕府执政的七百年间, 王室掌握着将军的武力, 或幕府得到王室的尊位, 而集中至尊与至强于一身, 并且控制着人们身心, 则绝不会有今日的日

[2]

本。”高跟正昭指出“拥有赋予政治权力以合法性

是后来的学者在幕藩体制的定义方面并无一致意・48・

的宗教权威的天皇和拥有政治权利的将军二元并

存, 造成作为宗教中心的京都与作为政治中心的江户的相互分裂, 是德川时代日本政治的一个重要特

[3]

征”。第二, 强调将军集权的观点。日本学者笠谷和比谷认为“在幕藩体制下, 将军不但是大名的主君, 而且是对全国统治负责的权威和权力的拥有者”。“近世社会与中世社会相比, 政治更加整合和集中。在这一时期, 秩序逐渐渗透到全社会中, 支配—服从的一元命令系统已经确立, 社会的规律性也得以高

[4]

度发展”。美国学者费正清、赖肖尔等人也认为德川时代实行的是全面的中央集权统治, 这种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与欧洲曾经存在过的地方分权的封建

[3]

制度完全相反。

第三, 强调藩领国分权的观点。的石高制; 兵农分离; 各大名虽臣属于幕府, 但可以

独自统治领国; 畿内的非领地化; 幕府的大君地位及

[10]

锁国政策等”。“江户幕府的统治体制被称为幕藩体制, 即幕府掌握了约占四分之一的直辖领地外, 把其他土地分封给约270个大名, 由其进行独立的管理, 此即为藩。幕藩体制最大特征仍是分割统治。幕府与各藩的关系是以幕府可以动员各藩的军事力量为基本, 除了利用改易、转封等手段对他们进行控制外, 幕府对各大名不行使上级的征税权。各藩所控制的领地收入, 原则上全部由各藩消费, 控制大名的主要手段———参覲交代以及临时向大名课收土木, 可以看成是和平期代

[9]

。“:幕藩体制是以, 以石高制作为土地, 以锁国制巩固国家和民族的基本结

[11]

构”。朝尾直弘认为“:幕藩体制有三大支柱:石高

[12]

制, 兵农分离制, 锁国制”。

从国内来看, 刘天纯指出“:所谓幕藩体制, 即以幕府为代表, 由将军、大名等分别占有全国土地和农民, 控制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大权的封

[13]

建中央集权制统治”。江秀平认为“:幕藩体制是以封建的上下、主从关系为纽带, 建立在残酷掠夺广大农民基础上的政治体制。幕府的集权和藩的独立构成了以军事统治为特征的金字塔式的政治体

[14]

制。”吴廷璆指出“:幕藩体制是在纯封建的小农经济基础上, 以将军为最高权力, 通过禄位制和主从关系, 由幕府和各藩的大小封建领主———武士阶层

[15]

用武力分割统治全国人民的政治形态。”宋成有在分析幕藩体制时指出“:幕府集权与诸藩分权、将

般性格受到了两个方面的限制,

种原因, 位……性。在现实上, 幕府是全日本的权力中心。但在理

[5]

论上, 天皇则掌握最高权力, 将军仅是一个官吏”。

第四, 强调集权与分权结合的观点。幕藩体制是“由将军的幕府和大名的藩国构成的封建统治制

[6]

度”。“幕藩体制是江户幕府控制大名和统治广大民众的封建统治体制。它模拟中国的封建制, 以大

名作为幕府的藩屏, 通过藩制把二百六、七十个大名置于将军的绝对领导之下。用严格的身份等级、武士的戒规等等手段, 使全国上下都屈服于幕府的强权统治。”幕藩体制的特点是, 各藩既有地方分权的自治性, 又必须受到幕府的强力统治。同镰仓幕府

[7]

和室町幕府相比, 江户幕府更具有集权性。“在社会政治方面, 日本是幕藩体制。又有无实权却具有神的权威的天皇及朝廷, 将军和天皇构成了二元政治体制。虽有集权, 却又割据分权, 地方藩, 特别是外藩拥有相对的地方割据之权, 独立性远比中国的[8]

封建中央集权专制制度之下的地方更大”。依田憙家认为“:德川时代的体制是, 大名在其领地内拥有半独立的领主权, 同时幕府对全国的大名进行强有

[9]

力的控制。这称之为幕藩体制。”

第二种观点认为幕藩体制是政治、经济、军事、

军至强与天皇至尊等双重二元政治结构, 是建立

在……幕藩体制基础之上的。幕藩体制的构成要素是兵农分离、石高制、正统官学朱子学。”[16]沈仁安认为“:幕藩体制概括的说, 就是在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将军拥有最高土地所有权) 基础上的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和严格的身份等级制度。它的本质是把每一个日本人固定和束缚在某一等级和某

[17]

一地区, 从纵的和横的两个方面进行分而治之。”冯玮指出“:幕藩体制有四个特点:即便土地各有领主, 但将军拥有最终领有权; 集权与分权相结合; 严格的不可逾越的身份等级制; 在外交上施行严格控

[12]

制的锁国制度”。吴建华认为“:一言以蔽之, 幕藩体制的本质就是在武士阶级掌握土地垄断权的基础上, 把封闭的日本列岛上的每一个人, 固定和束缚在某一等级和某一地区, 从纵横两个方面分而治之。

・49・

文化等要素组合的模式。

持此观点的国内外学者均很多。从国外方面看, 速水融认为“:始于1603年的江户时代的统治体制或政治体制, 被称作幕藩制或幕藩体制。主要特征有六点:采用以米来表示所有土地的标准收获量

这种严密的封闭体制的特征, 除了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以外, 还应包括封建统治者对思想、教育、

[18]

文化诸方面的全面垄断”。左学德指出“幕藩体制是指日本近世的社会组织, 是由幕府和藩组成的统治体制。幕藩体制(这种政治制度) 是将军集权与大名分权、将军至强与天皇至尊等双重二元政治的奇妙结合。在德川家康及其子孙的苦心经营下, 将军拥有最终支配权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以强本弱末为原则的双重二元政治体制与等级森严的身份制、朱子学和武士道思想统治以及对外锁国的政策

[19]

相辅相成, 密切配合, 巩固了幕府统治”。

虽然自古岛敏雄提出幕藩体制内涵后, 各国学者对幕藩体制的看法不尽相同, 但从认识的发展趋势看, 逐渐趋向于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等方面的综合把握, 权与藩国的分权背反体制; , 实行公民及其后代均固定在社会某一点上, 各尽其责; 文化方面, 强调封建伦理道德和朱子学, 以“合理化”理论麻痹每一阶层的人们; 在对外关系方面, 实行锁国政策。以上诸要素是环环相依、缺一不可, 以其整体构成了德川时代的社会制度。

二、关于幕藩体制发展过程的研究

第一, 关于幕藩体制形成始点的研究

围绕幕藩体制形成的始点研究主要有两类观点:一是以古岛敏雄为代表的包括高桥幸八郎及中国学者左学德等的观点, 认为幕藩体制始自近世始期的16世纪末的织丰时代; 二是认为幕藩体制始于德川家康于1603年在江户设立幕府之际, 这是国内外学者普遍赞同的观点。

第二, 关于幕藩体制发展阶段的研究日本学者藤野保在《新订幕藩体制史的研究》(吉川弘文馆, 昭和50) 一书中以大量的史实资料和个别藩为个例, 分析“幕藩体制的确立和展开”的四个阶段:庆长元和期, 宽永正保期, 宽文延保期, 从天和元禄期向正德期的推移。由此可见幕藩体制始于德川家康于江户建立幕府并逐渐稳固发展, 其鼎盛

(商期至正德期结束。升味准之辅在《日本政治史》

务印书馆,1997) 一书中用“幕藩体制之建立”、“18世纪:变动与改革”这样的阶段来论述幕藩体制的发

(上海远东展过程的。依田熹家在《简明日本通史》・50・

出版社,2004) 中使用了幕藩体制的建立、幕藩体制

的稳定的表述方法, 他主张幕藩体制开创于1603年德川家康任征夷大将军至三代将军家光时代完成。四代将军开始至七代将军时代为幕藩统治的稳定时期, 这期间日本经历了生产力、文化等大发展时期。稳定期后的阶段, 依田熹家用了“封建社会的动摇”来表述的, 从论述中可见这是幕藩体制发展的第三阶段, 即八代将军至明治维新前。坂本太郎在《日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一书中在分析近世史》

社会的发展过程时, 将近世分为四个阶段:封建制度的建成阶段, 始于家康的霸业, 完成于三代将军的统治阶段, 1603年至; 国民文化的昌盛阶, 即, 始于八代(1853年) 美国特使佩里“黑船”进入日本; 武家政治的结束阶段, 即1853年至1867年。这里, 坂本太郎尽管不是用幕藩体制的概念来界定的, 但封建制的发展始末事实上就是幕藩体制的形成始末。美国学者康拉德・希诺考尔等人

(群言出版社,2008) 一书中将德川在《日本文明史》

幕府时代分为三个阶段:德川幕府时代早期1600—

1651年, 德川幕府时代中期1651—1787年, 德川幕府时代后期1787—1868年。中国学者吴廷璆主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一书中, 明确划的《日本史》

分了江户时代的历史发展阶段:德川前期1603—

1680年, 德川中期1680—1716年, 德川后期1716—1845年, 德川末期1845—1867年。

由以上论述可见, 关于幕藩体制阶段的划分国内外学者也存在很多分歧, 观点也颇多, 目前仍缺少主流性的观点。

三、关于幕藩体制与日本近代化关系的研究关于“幕藩体制与日本近代化关系”虽一直以来都有学者研究, 主要集中于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即落后论和进步论, 但进步论观点逐渐占主流趋势。

第一, 幕藩体制落后的观点主张此观点的学者认为“幕藩体制的锁国体制、身份等级制等制度决定了使日本社会封建的、僵硬的、封闭的、不富有进取性的腐朽体制, 尤其是导致幕府末期人口减少、生产力低下的原因, 它造成了近世日本的落后, 日本近代化的成功完全取决于明治维新的改革成功”。如日本学者野村兼太郎、羽仁五郎等人都认为“幕藩体制是维护武士阶级对农民进

行残酷剥夺, 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严重破坏、阻碍作

[3]

用的反动、腐朽的制度”。“专制和隔绝造成了日本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长期孤立和停滞, 特别是造成人们思想的狭隘、自由探讨精神的丧失和创造性活动的萎缩。这种观点曾经对江户时代的评价产生重要影响。有的学者甚至认为江户时代是日本历史的悲剧, 江户时代的日本是一个被埋葬了的日本等

[20]

等”。

中国学者刘天纯在论文《德川封建社会的研究》、伊成文等在《明治维新史》一书中也持此观点。以上学者主张, 在这种幕藩体制下, 社会制度蕴藏着不可克服的矛盾, 阻碍着日本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 实质上是一种历史的倒退等。

第二, 进步论的观点60年

代初以“究高潮之后, , 。主要有约翰・惠特尼・霍

(商务印书馆,1997) , 尔的《日本———从史前到现代》

(北京大学依田熹家的《日中两国现代化比较研究》

出版社,1997) ; 藤野保的《近世国家的成立・展开和

(雄山阁出版,1998) ; 丸山真男的近代》《日本政治思(生活・想史研究》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 永

(商务印书馆,2003) ; 田广志的《日本封建意识形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等从德川幕府到现代》

著作。此外, 英国学者肯尼斯・韩歇尔的《日本小

(世界图书出版史:从石器时代到超级强权的崛起》

公司,2007) ; 加拿大学者诺曼・赫伯特的《日本维新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 ; 以色列学史》

者S. N. 艾森斯塔特的《日本文明———一个比较的(商务印书馆,2008) 等相关著作, 也都强调历视角》

史发展的连续性, 重视德川时代与明治维新成功的内在联系。

中国学者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 以大历史观为背景研究明治维新, 、经济, 上世。北京大学教授宋一书中指出“:在分析日, 不是以明治维新为开端, 而是将1853年美国舰队叩击日本国门或者将天保改革作为日本近代史的开端, 从近世社会历史环境对近代日本发展的影响入手, 在探讨近世与近代的联系中, 说明日本近代史, 尤其是明治维新或日本近代化进程日本

[16]

特色之所以形成的历史原因”。在该书中, 宋教授详细分析了德川幕府时代为明治维新留下的宝贵历史遗产, 即权力更替机制的遗产:双重二元政治结构及其功能; 经济遗产:国内市场机制的发展; 思想遗产:学术流派的活跃; 庶民教育的遗产:寺子屋教育

依田熹家的《近代日本与中国日本的近代化———与

(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 富永健一的中国的比较》

(商务印书馆,2004) ; 藤《日本的现代化与社会变迁》

野保的《近世国家解体过程的研究幕藩制和明治维

(前篇) 和(后篇) (吉川弘文馆,2006) ; 大野健一新》

(中信出的《从江户到平成:解密日本经济发展之路》

版社,2006) 。其中尤以依田熹家的《日中两国现代化比较研究》一书, 影响最大, 观点最为鲜明。

欧美各国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尤为重视德川时代与日本近代化关系研究。在美国, 继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以文化的角度探析日本国民的特性及近代的特性后, 贝拉于20世纪50年代在《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一书中, 将日本近代化的成因追溯到江户时代, 该书在学术界产生强烈影响, 至今依然成为研究德川时代与日本近代化关系的参考巨作。之后经过60年代初以“日美箱根会议”为契机的日本近代化问题的讨论,70年代末80年代初, 在美国掀起了被称为“江户热”的研究高潮,

(商务相继出版了霍尔的《日本———从史前到现代》

印书馆,1997) ; 安德鲁・戈登的《日本的起起落落:

的普及化和幕末改革等对明治维新的进程产生直接

影响。

刘金才在《町人伦理思想研究》一书中指出“:在迄今有关日本近代化的研究中, 无论是将其视为外源性西化的产物还是视为内源性革命的结果, 都几乎无争议地将其主要成因归功于明治维新的成功变革。然而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发展观, 任何社会的变革都不是突然发生的, 无论从表象看是多么突发的变革, 都必定是其内部事物的渐进解构, 进而向前发展的结果……毫无疑问日本明治维新不是突发的, 它应该是受被称为日本前近代的德川社会内部矛盾运动的推动使诸封建事物渐次解构, 进而向

[21]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结果”。该书对研究德川时代的町人思想形成、特点及与近代化关系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 为研究日本近代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李文在《武士阶级与日本的近代化》一书中, 从史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述武士阶级与日本近代化之间的关联性, 为日本近代化研究又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书中指出“:在由对外危

・51・

机引发的明治维新这场社会变革中, 虽身为旧制度的代表者, 武士阶级的上层并没有为挽救这一制度作拼死挣扎, 而其中下层出身的一批志士不仅成为现有制度的破坏者, 在变革社会的过程中成长为代表先进力量的新精英集团, 而且在没有经历大规模流血冲突的情况下取代将军与大名执掌中央大权,

[3]

成为推动近代化的领导核心”。

沈仁安也指出“幕藩体制是德川时代的基本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 是明治维新赖以发生和受制约的客观条件; 德川时代的三大改革反映幕藩体制由兴盛逐步走向衰败的过程, 维新的内因即包藏其中; 而锁国到开国则是分析维新的外因, 外因与内因相

[22]

结合, 形成了革命形势”。

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商品经济的温床》

版,1998. 2) ; (日本学刊,2001. 3) ; 刘金才的经济发展的贡献》《幕

(日本学刊,2001. 4) 末町人的政治倾向与历史作用》

(东疆学刊,2006. 及《论町人伦理价值的近代转型》

(贵州大学1) ; 娄贵书的《身份等级制与多元价值观》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6) ; 席佳蓓的《试析日本传(学海,2003) ; 郝秉键、统文化中蕴含的现代化因素》

(史学月刊, 陈熙男的《日本现代化的人口条件》

2003. 2) ; 唐永亮等的《武士在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

(北方论丛,2004. 作用———兼论日本现代化的动力》

(哈2) ; 李晓航的《论日本幕末农民商品经济的发展》

机结合, 并建立了与之相对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

事及对外关系体制, 尤其是所谓的“锁国”体制的实施。德川时代在政治、社会及文化生活中呈现出的表面上的静态, 似乎使人感到这268年的日本是悬浮于半空中的, 处于一种不省人事的状态, 因而产生了所谓的落后论的观点。但是深入德川时代的历史中去考察, 就会发现正是这表面上平静, 为社会创造了发展的大环境, 出现了全国市场的建立、货币经济的胜利、都市化的不断发展、通讯系统的改善、武士阶级的贫困化和商人阶级的富裕化、一种适合于城镇市民而非公卿、[5]起。, 、大发展的阶。

注释:

①1960年8月30日至9月1日, 美日学者在箱根举行了作为“近代化论”预备会议的《日美箱根会议》, 美国密歇根大学日本近代研究会会长J. W. 霍尔在会上做了题为《通过近代化概念看日本》的主题报告, 从而在历史、政治、经济、哲学等学术领域引发了关于有关日本近代化问题的热烈讨论。

[参考文献]

[1] [日]古岛敏雄. 日本幕藩体制[A ].日本封建制的社会

和国家[M ].东京:校仓书房,1979. 222-231.

[2] [日]福泽谕吉. 文明论概略[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 18.

[3] 李文. 武士阶级与日本的近代化[M ].石家庄:河北人

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1) ; 唐琼的

(中国《从町人思想看儒学在日本近代化中的功效》

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6. 9) ; 左学德等的《日本江户

(北方论丛,2006. 幕府初期的幕藩体制与商品经济》

(北3) 《、日本江户幕府初期的幕藩体制与商品经济》方论丛,2006. 3) 《、日本江户幕府中后期的幕藩体制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与商品经济》

2006. 2) 及《日本江户幕府末期的幕藩体制与商品经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济》社会科学版,2007. 2) ; 雷

(南鸣的《日本市场经济的演进:从幕府到明治维新》开经济研究,2007. 2) ; 王春雨等的《论德川中后期市

(现代日本经济,2008. 3) ; 刘学场经济模式的成因》

英的硕士论文《德川幕府的历史遗产与日本的近代

(贵州师范大学,2007) 等。化》

幕藩体制是日本近世独特的社会制度, 说它独特, 是因为它既不同于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的社会制度, 又不同于欧洲的分权制度, 而是集权与分权的有・52・

民出版社,2003. 8,6,10,31.

[4] [日]笠谷和比谷. 近世武家社会的政治构造[M ].东

京:吉川弘文馆,1993. 213,435.

[5] [美]贝拉著. 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M ].王

晓山, 戴茸, 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28,16.

[6] 武安隆, 王家骅. 日本明治维新[M ].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4. 4.

[7] 王金林. 简明日本古代史[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4. 328.

[8] 李玉, 汤重南主编. 21世纪中国与日本[M ].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1996. 146.

[9] [日]依田憙家. 简明日本通史[M ].上海:上海远东出

版社,2004. 129,347.

[10] [日]速水融, 宫本又郎编. 日本经济史1:经济社会的

成立[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233-234.

[11] [日]高桥幸八郎, 永原庆二. 日本近现代史纲要[M ].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29.

[12] 冯玮. 日本通史[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 332.

[13] 刘天纯. 幕藩体制与反封建斗争[J].世界历史(增

[18] 吴建华. 东瀛史论———日本现代化研究[M ].北京:人

民出版社,2006. 13.

[19] 汤重南. 日本帝国的兴亡(上) [M ].北京:世界知识出

刊) ,1981. 14.

[14] 江秀平. 走向近代化的东方神话———洋务运动与明治

版社,1996. 45-53.

[20] [日]小林健三. 日本教育的思想谱系[M ].东京:东

维新的比较[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40.

[15] 吴廷璆. 日本史[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223.

[16] 宋成有. 新编日本近代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京理想社,1974. 47.

[21] 刘金才. 町人伦理思想研究———日本近代化动因新论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22] 沈仁安. 德川时代史论[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

社,2003. 339.

社,2006. 1-5,1.

[17] 沈仁安. 德川时代史论[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

[责任编校:孙界丽]

社,2003. 320.

B and on Pre 2modern

in Japan

ZHAN G Bo

(Politics Dep. , College of H 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 , Yanbi an Uni versit y , Yanj i , J ilin , 133002, China )

Abstract :Bakuhan system is a specific system in t he 17th cent ury in J apan. It ’s a unity of Bakuf u (t he cen 2t ral government ) and t he local administ rative as well as a unity of t he Mikado (t he emperor of J apan ) and t he Shoguns (t he powerf ul general ) . Various argument s and viewpoint s about Bakuhan system among his 2torians have been made and a great number of works and t hesis exploring t he feat ures of t he system have been p ublished. These discussions f rom different angles enhance people ’s knowledge of t his particular pre 2modern system in J apan.

K ey w ords :Tokugawa times ; Bakuhan system ; p re 2modernization ; literat ure review

・53・


相关文章

  • 关于德川幕藩体制及其与日本近代化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 2009年12月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Dec.2009 第42卷第6期 journalo{Yanbi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 V01.4Z No.6 关于德川幕藩体制及其与日本近代化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张 ...查看


  • 中日文化的异同比较
  • 2005年11月第6期(总第133期) 宁夏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inNingxiaNo.6Nov.2005 Gen.No.133 中日文化的异同比较 安淑英 (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 摘要:追溯中日文化 ...查看


  • 明治前期日本对国体和政体的近代性认识
  • 明治前期 曰本 对 国体 和政体 的近代性认识 许 晓光 [ 摘要]日本 明治前期 , 在面临社 会转型和亟需建立新制度 的迫切 形势下 , 思想 家们吸收 了西方近 代政 治学说 , 并根据 自己的理解和近代性认识 , 国家的国体与政体作 ...查看


  • - 文史论文 - 免费毕业论文
  • 资料中心-> 文史论文 文史论文 免费社会学论文 免费语法论文 免费中国文学论文 免费世界文学论文 免费文学理论论文 免费文艺美学论文 免费文学评论论文 免费经典名著赏析论文 免费新闻传媒学论文 免费社工论文 免费中国史论文 免费世界 ...查看


  • 行政管理专科-小抄-西方行政制度
  • 判断题 (√)1.美国总统是真正拥有行政权力的国家元首. (√)2.提案权独属国会议员,总统在国会只能提出立法建议. (×)3.按照美国的<联邦公法>,国防部长必须由武官担任. (×)4.美国联邦文官委员会的三位委员中,可以有两 ...查看


  • 中日家庭观的比较
  • 中日家庭成员之间称呼的比较 中国人は長幼の順序を大変重要視している.同じ世代の中でも年上と年下をはっきり表す習慣がある. 兄弟の中でも「一番目の兄」「二番目の兄」「一番目の姐」「二番目の姐」をはっきり呼び表す.言葉の上でも厳しく要求されてい ...查看


  • 关于我国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的文献综述(1)
  • 关于我国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的文献综述 王谦 摘要:具备教师资格是人们进行教师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教师专业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对整个教师行业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对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的深入研究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笔者参阅了关于教师资格制 ...查看


  •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原因
  • 二.明治维新制度移植成功的原因 (一)审慎的选择所移植的制度 前已提及,后发国家在进行制度移植时要尽量选择与自身 基本制度相容的制度.一个国家基本制度的形成取决于其初始 的地理情况即生产的原始条件,是自然形成的,并非是有意识 活动的结果.在 ...查看


  • 2011-海南省-海口市-一模-历史
  • 海南省海口市2011年高考调研测试 历史试题 第Ⅰ卷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商鞅一人多姓.<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