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语文上册古文部分知识点归纳及练习

21《陈涉世家》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

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1、作者及作品。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出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成语及名句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志向

篝火狐鸣:假托鬼狐之事诱众起事。

苟富贵,无相忘:有朝一日谁富贵了,别忘了咱们。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3、重点实词

適“谪”:强迫。 屯:停驻 会:适逢; 亡:“逃亡”; 举大计:发动起义

等死: 同样 ; 苦秦:苦于秦的(统治); 数谏:屡次 间令:暗中; 唱:通“倡”,倡导 笞:用鞭、杖打。 宁:难道

4、重点句子翻译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如果我们这些人冒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许多人会响应。

(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何况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一番大事业。王候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5、 起义的直接原因:失期,法皆斩。

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篝火狐鸣,鱼腹置书。

6、理解背诵:

(1)“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道者多助,

(2)陈胜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宣传工作)? 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或置书鱼腹);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或篝火狐鸣)。

(3)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

7、人物欣赏

(1)从分析当时形势和所提策略口号中和为起义做舆论准备及发动起义,可以看出陈胜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表现了他卓越的组织才能和超人的胆略。

(2)文中“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五候将相宁有种乎?”一句,表现陈涉判逆的性格特点和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

8、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导火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9、文中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口号是: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10、为什么用这样的策略?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11、“取得了什么效果?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2、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1)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群众对秦王朝的更大不满 (2)楚人怀念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13、用文中的词语组成两个4字短语,概括陈胜、吴广利用鬼神来威众的两件事:(1)鱼腹罾书 (2)篝火狐鸣

14、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

15、陈胜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在他身上具有超出当时一般农民的进步思想,请把文中表达这一思想的原句写出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也是展现千古壮士之胸襟的语句 。

16、《陈涉世家》中,陈胜对秦朝统治者对农民的压迫认识得非常深刻,在文段中他是这样谈这个问题的?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7、最能表现陈胜、吴广决心造反(起义)这一行为的句子是: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

18、陈胜、吴广起义队伍迅速壮大,起义队伍发展的情况如何?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19、陈胜、吴广起义在全国的影响如何?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20、《陈涉世家》中陈胜在动员起义时,最具有鼓舞性,气魄雄伟、扣人心弦,能表现他的卓越的宣传能力的一句话是: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1、李白曾豪迈的放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这句表现了陈涉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

22、本文线索:陈胜、吴广的活动

23、文章为何一开始就列出吴广?突出陈胜是本文中心人物,同时也暗示吴广在起义中的特殊地位,这样开头,下文据此展开,写陈、吴二人合谋举事,并对吴广在谋划起义和建立张楚政权中的作用作了详细的描述。

24、本段文字体现出少年陈胜怎样的个性?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本段文字展示了陈胜少年时的志向。“苟富贵,无相忘”表明其不甘贫穷,要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展现其远大理想。这是为以后的领导起义作伏笔的。作者选择了“陈涉少时”“与人佣耕”的典型事例,通过“辍耕之垄上”的细节,运用人物对话,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出陈涉年少时的个性。

动员群众起义的口号是: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陈胜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和所提策略口号,

以及为起义作的舆论准备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陈胜认为当时的形势有利于发动起义,他抓住了秦王朝所面临的严重政治危机和楚国人民的反抗要求这两个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并且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这一策略口号,表现了他超人的才略胆识。为起义作的舆论准备有“鱼腹藏书”、“篝火狐鸣”两项,这与当时敬鬼神观念的普遍存在有关,可以巩固陈胜在群众心目中的领导地位。表现了陈胜的才智与卓越的领导才干。朗诵第三段,划分层次

第一层:起义开始时的情形;第二层:起义初期的迅猛发展和陈胜立国的经过。第三层:

概述此后诸郡县反秦斗争的情形。问题:陈胜在起义初期做了哪几件事?这表明他有怎样的远略?1.“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为未来的指挥中心建立一个战略后方。2.自己率军攻占陈作为西进攻秦的指挥中心。3.建立政权,提出复兴楚国的战略口号。

25、阅读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

道不能,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入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面句加点的字。

(1)今亡亦死

(2)固以怪之矣

(3)为天下唱

(4)会天大雨

2、文中写起义根据形势首先提出的策略是——————————

3、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是:——————

4、翻译下面句子(2分)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5、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2分)

发 闾 左 适 戍 渔 阳 九 百 人

6、这段文字的内容可以概括为(2分)(参考答案)

1、(1)逃亡,(2)自然,(3)通“倡”,倡导;(4)适逢

2、诈称公子扶苏、项呀、项燕;

3、天下苦秦久矣;

4、扶苏因为多次诉劝始皇的缘故,始皇派他到边疆去带兵;

5、略;6、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和谋划过程。)

22《唐雎不辱使命》

1、介绍《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2、简述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3、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雎(jū) 弗(fú) 怫(fú) 跣(xiǎn)

抢(qiāng) 祲(jìn) 缟(gǎo) 傀(guī)

挠(náo) 谕(yù)

4、文言词语解释:

(1)通假字:

①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

②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2)词类活用:

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扩充”。)

③天下缟素(缟素,名词用如动词,穿丧服。)

(3)解释下列重点词:

加惠 (给予恩惠。)

怫然 (盛怒的样子。)

免冠徒跣 (摘了帽子,光着脚。冠,帽子。跣,赤脚。)

抢地 (撞地。抢,碰、撞。)

休祲 (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色挠 (指变了脸色。挠,屈服。)

谢 (道歉。)

谕 (明白,懂得。)

5、参考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大块土地来换取小的,很好;即使这样,可我从先王手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而派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取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再说,秦国灭掉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凭着方圆五十里的土地能保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想打他的主意。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可安陵君却违抗我,(这)岂不是轻视我吗?”唐雎答道:“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土地,并且守护它,即使拿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何况(您)仅仅拿来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你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道:“小臣不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拿脑袋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庸人发怒的样子。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有一道白光直冲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天上就降示了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真的发了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穿上白色孝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说罢)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通假字

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

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

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词类活用

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6、知识详解•生字

唐雎(jū) 怫(fú)然 徒跣(xiǎn) 缟(gǎo)素 ....

以头抢(qiāng)地 色挠(náo) 谕(yù) ...

7、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置,放)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3.轻..

寡人与(“与”通“欤”,表疑问语气) 4、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知晓) ..

8、一词多义

使: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动词,派,派遣)子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动词,出使) ..

徒:A、免冠徒跣(动词,光着) B、徒以有先生(仅仅,只) ..

夫:A、此庸夫妻之怒(名词,指成年男子) B、夫专诸之刺王僚(发语词,不译) ..

怒:A、怀怒未发(形容词,愤怒) B、秦王怫然怒(动词,发怒) ..

虽:A、虽然,受地于先王(表转折,虽然) B、虽千里不敢易也(连词,即使) ..

以:A、以头抢地耳(用) B、而安陵以五十里地存者(凭借) C、徒以有先生(因为) ...

与:A、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作“吗”) B、与臣而将四矣(连词,和,..

同)

于:A、受地于先王(从)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到) ..

者:A、以君为长者(„„的人) B、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

之: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助词,的) B、专诸之刺王僚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

立性)

9、词类活用

1.请广于君(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扩充、扩大)2、轻寡人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轻视、看..

不起)

3.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孝服) ..

4、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 ..

5.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魏国亡” .

10、古今异义

1.休祲降于天(吉祥/休息) 2、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这样/表转折的连词) ....

3.岂直五百里哉(只,只是/指不弯曲) .

11、特殊句式

1.倒装句。 受地于先王(“于先王”为状语后置,意思是“从先王那里”

休祲降于天(“于天”是状语,正常语序是“休祲于天降”)

2.判断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此句是由“„„者„„也”句式表判断)

此庸夫妻之怒也。(“也”表判断)

12、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保全了国土的故

事,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13、关于正直的名言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谚语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谚语

志无虚邪,行必正直。——春秋 管仲 丈夫志气直如铁,无曲心中道自真。唐 寒山

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郭吉安 世上没有比正直更丰富的遗产了。——莎士比亚 几何以直线为最近,修身以正直为最好。 ——英国谚语

讲真话的人不需要记住自己说过的话。 ——马克•吐温

你若正直,不要怕人诽谤。 ——[波斯]萨迪

正直的人是神创造的最高尚的作品 ——[英]蒲柏

14、习题精选

1.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免冠徒跣( ) ②以头抢地( )③怫然( ) ...

④休祲降于天( ) ⑤天下缟素( ) ⑥寡人谕矣( ) ...

2.解释句中加点词。

弗敢易 怫然怒 免冠徒跣 ....

以头抢地 休 降于天 秦王色挠 .天下缟素 而君逆寡人 寡人谕矣 ..

3.辨别下列加点词的不同含义。 以大易小( )其许寡人( ) ..以以君为长者( ) 其未知其死也( ) .

徒以有先生也( )皆刑其长吏( ) .

4

A、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B、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C、寡人谕矣 D、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5.指出下列各句用的修辞方法。

(1)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

(2)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慧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

6.填空。

(1)本文选自《______》,其中的秦王是指______。

(2)秦王的换地要求看似好意,实际上是一种______行为。而唐雎的不答应实际上是一种______行为。

(3)“先王”是指______;“布衣”是指______,是______的修辞手法;“寡人”是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

安陵君其许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15、重点语段解读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 ;要离之刺庆忌

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1.这段文字出自______________,本文主要歌颂了_______(人物)的凛然正气。

2.空缺处应填的语句依次是: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

3.解释词语。

怫然( ) 布衣( ) 抢( )地 .....

缟( )素 仓鹰击于殿上( ) 长跪而谢之( ) ...

4.翻译句子。

①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2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5.在唐雎看来,真正的“士”是像____ _________一类的人。

6.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7.列举我国历史上唐雎之外的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①人物 事迹

②人物 事迹

8.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16、阅读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仓鹰击于殿上( ) ②长跪而谢之( )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②与臣而将四矣。

4.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睢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睢是个怎样的人? 答:

5.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答:

24《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Z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d|mrJd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_3o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v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0x7bO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祎、允之任也。FJL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C`

1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YZ+;2

题解: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G

2、重点实词。T

臣本布衣:平民 。 躬耕:亲自。 以驱驰:奔走效劳 。 倾覆:兵败。 a

光:发扬光大。 恢弘:发扬扩大。 失义:适当恰当。 宫中:皇宫中。 V5QT%

府中:朝廷中。 陟(奖)罚(惩罚) 臧(善)否(恶)。 刑赏:罚。 Rm|[8t

以遗:给予。 夙夜:早晚。 驽钝:比喻才能平庸。攘除排除、铲除。 DsPopJ

以彰:表明。 之慢:怠慢、疏忽。 以咨诹(询问)善道, 雅言(正言) 之理:治。?t?W&4

3、通假字:阙(通“缺”当“缺点、疏漏”讲)漏。 简(通“检”选拔)拔b

4、古今异义字: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指品质低劣、下流。+-|f8S

由是感激:感动振奋。今意指激动感谢。 痛恨:痛心遗憾。今指十分憎恨。?~`5VT 开张:扩大。今指商店开始营业。|

5、 一字多义: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给予) 深追先帝遗(yí)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Az,Al

恐托付不效。(成效)。 不效(效果)则治臣之罪

6、特殊用法:之秋:时。 恢弘:这里指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 猥(这里指:降低身份)自。 _&7Z

的话。j4:

7、 成语及名句: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wAS[i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x?1|

8、翻译重点句子:~$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p翻译: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 M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mB翻译: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F#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0~翻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P=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翻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w-l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翻译: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sYNx:S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U)l#)

翻译: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M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yprXN

翻译: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先帝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WbR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翻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sW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G~

翻译: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d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IW]mL

8、理解性背诵:v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4LU;@8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Qh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JN?KOC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

(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XLB,g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G$DTy

(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DS

(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vM

(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0

(10)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WLkQ/x

(1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H

(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V=0o;

(1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QRa

(14)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f(15)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2002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y(16)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stYNU1

(1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h62

(18)严明赏罚的句子是(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Va,

(19)诸葛亮《出师表》中写作者回忆先帝不惜降低身份拜访自己的句子是—————————— 。

(20)由本文叙述某件事概括而来的成语是———————— ,其原文是 ————————。本文中作者认为西汉所以兴隆的原因是———————————— 。 文中 高度概括郭攸之、费袆、董允等人的语句是——————————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 ————————。*DA

9、另一种说法:H*1W}(

1、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7p_\

2、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3、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D){h

4、诸葛亮的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妄。~ 0Z

5、诸葛亮的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h6、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不利的客观条件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为急存亡之秋也。t@ce+

7、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8、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I

9、简述“三顾茅庐”故事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fk#/S

10、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d

一、作者、作品:

二、文体特点:表: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奏章。

三、阅读理解:

⒈诸葛亮分析蜀国当前形势有利条件的句子:

⒉诸葛亮分析蜀国当前形势不利条件的句子:

⒊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

①:

②:

③:

⒋如何评价者三条建议:这既是的施政的措施,又是治国的正理;其中是前提,是关键,是核心。

文中先汉兴隆,后汉倾颓的原因分别是:

⒌先帝对先汉兴隆,后汉倾颓所持的态度:

⒍表明诸葛亮身份的句子:

⒎表明诸葛亮性情的句子:

⒏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句子:

⒐诸葛亮出师的历史根源:

⒑诸葛亮出师的思想基础:

⒒诸葛亮出师的物质准备:

⒓诸葛亮出师的诸葛亮出师的最初目的:

⒔诸葛亮出师的根本目标:

⒕表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都愿扶持的句子:

⒖段中作者谈到了哪两件大事?

⒗诸葛亮为什么要报先帝,又忠于陛下?

⒘诸葛亮谈到的先帝对自己的

⒙你认为诸葛亮上此表的目的是什么?

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⒛诸葛亮所明确的每一方的责任都是什么?

21、

22、三、四段对宫中、营中人事安排、推荐贤臣、良将的目的是什么?

23、表明诸葛亮不求功名的句子:

24、记述自己身份的句子:

25、与先帝共患难的句子:

26、答应为了先帝奔走效劳原因的句子:

27、5段中

28、作者13次提到先帝的作用是什么:

29、本文出现的成语和意义: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作者诸葛亮 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

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

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

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2.关于“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p27年}第一次出师伐 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 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 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叫匕定中原”,“兴复汉 室”的宏大理想。

3、解词

【中道】中途 【崩殂]死。崩,古代指皇帝的死亡。殂,死亡。

【疲弊】人力疲劳,物力缺乏。 【诚]实在,确实。

【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盖]发语词,有“因为是”“原来是”的意思。

【殊遇】特别厚待。 【遗德】遗留的美德。 【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一体]指国家的官员。 【为忠善者]尽忠做好事的人。 【昭]显示,表明。 【平明之理】公平严明的治理。

【良实]善良的人,诚实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是以]以是,因此。【愚]古时自称,我。

【广益]更多的益处、成效。 【晓畅]通晓,精通。

【行阵]队伍,指军队。 【优劣]指才能高的人,才能低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亲]亲近。形容词用作动词。 【远]疏远。形容词用作动词。

【所以】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兴隆]兴旺发达。 [倾颓]倾覆衰败。

【未尝]没有一次。 【痛恨]痛心遗憾。 [计日而待]计算着时间而到来。指为期不远。

【躬]亲自。 【苟全]苟且保全。 【闻达]闻名作官。 【由是]因此。 【感激】感动、激动。

[驱驰]快跑,喻奔走效劳。 [有]通“又”,表余数。 【托付不效]托付的事情未能办到。

【三军]指全军。【庶】差不多。 【职分]职责。 【效]重任。 【不效]不能实现。 【兴德]发扬美德。 【察纳]观察采纳。 【不胜】不尽。 【涕零】流下眼 了。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今义:非常恨。

布衣

古义:贫民百姓。臣本布衣。 今义:布的衣服。

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感激

古义:感动,激动。由是感激。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2.一词多义

重任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实现、完成 不效则治臣之罪。

感激

感动,激动 由是感激。 感谢。臣不胜受恩感激。

3.词性活用

光 名词用为动词 发扬光大 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 形容词用为动词 发扬扩大 恢弘志士之气。

良实 形容词用为名词 善良诚实的人。此皆良实。

优劣 形容词用为名词 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优劣得所。

亲 形容词用为动词 亲近 亲贤臣。

远 形容词用为动词 疏远 远小人。

奸凶 形容词用为名词 奸邪凶顽的人 攘除奸凶。

慢 形容词用为动词 怠慢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4.通假字

阙通缺 缺点 稗补阙漏。

有通又 表余数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虚词

介词 把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词 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

连词 表目的 来,用来 以光先帝遗德。

连词 表结果 以致 以塞忠谏之路也。

连词 表时间 以 受命以来。

2.提问:文章开句就提到“先帝”刘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因为蜀国是先帝创下的基业,是“北定中原”“恢复汉

室”的根据地,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实现而中途死亡,使作者感到十分痛

惜,肩上的托付的担子之沉重。同时警示后主要奋发有为,继承先辈遗

志。为后文提出建议定下基调。

3.提问:第1段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分析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

关键时刻,希望刘禅“居安思危”。

4.提问:第1段提到“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土”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这是蜀国“人和”的主观条件,而且是先帝“殊遇”造成

的。客观条件虽然堪忧,主观努力尚且可为。在这样的形象下,做为蜀

国的国君应当如何做,文章开头从三个方面使后主认识到应当有所为。

5.提问: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

讨论并归纳:提出了三条建议。

1)广开言路。“诚宜开张圣听”; 2)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6.提问: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1)希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 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希望后主能“亲贤臣,远小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国家兴隆” 总之,作者希望蜀国能够有一个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强大 稳定的后方。

7、提问: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讨论并归纳:作者自叙本志,说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 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 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

8.提问: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9.提问;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讨论并归纳;“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安抚夷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战备。

10.提问: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1.提问: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推贤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1】宫中:推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伟、董允等。

2】营中:推荐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

3】其他:推荐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

目的是消除北伐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12.提问: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讨论并归纳:

1】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报先帝面忠陛下之职分也”;

2】定下军名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之灵”。(可联系北伐失败,自贬三等,去丞相号,说明此绝非

虚语)

13.提问: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讨论并归纳:

O】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

书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 诏”。

14.提问: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讨论并归纳: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 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可联系“乐不思蜀”,亲信宦官黄皓等事例)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尤为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 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 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15.提问: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表以陈情”,意思是表的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抒情的色 彩。第一部分寓情于议,在

谈论形势、方针、政策和历史经验教训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能继承先帝的遗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第二部分寓情于叙,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知遇之思和无限感激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尽心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最后,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之效”自许,并且说“不效则治臣之罪,以

告天帝之灵”,更是情词恳切,催人泪下,集中表现了他感恩图报的心情。

四、小结

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 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九年级语文上册古文部分知识点归纳及练习

21《陈涉世家》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

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1、作者及作品。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出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成语及名句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志向

篝火狐鸣:假托鬼狐之事诱众起事。

苟富贵,无相忘:有朝一日谁富贵了,别忘了咱们。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3、重点实词

適“谪”:强迫。 屯:停驻 会:适逢; 亡:“逃亡”; 举大计:发动起义

等死: 同样 ; 苦秦:苦于秦的(统治); 数谏:屡次 间令:暗中; 唱:通“倡”,倡导 笞:用鞭、杖打。 宁:难道

4、重点句子翻译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如果我们这些人冒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许多人会响应。

(2)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何况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一番大事业。王候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5、 起义的直接原因:失期,法皆斩。

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篝火狐鸣,鱼腹置书。

6、理解背诵:

(1)“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道者多助,

(2)陈胜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宣传工作)? 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或置书鱼腹);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或篝火狐鸣)。

(3)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

7、人物欣赏

(1)从分析当时形势和所提策略口号中和为起义做舆论准备及发动起义,可以看出陈胜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表现了他卓越的组织才能和超人的胆略。

(2)文中“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五候将相宁有种乎?”一句,表现陈涉判逆的性格特点和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

8、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导火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9、文中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口号是: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10、为什么用这样的策略?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11、“取得了什么效果?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2、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1)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群众对秦王朝的更大不满 (2)楚人怀念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13、用文中的词语组成两个4字短语,概括陈胜、吴广利用鬼神来威众的两件事:(1)鱼腹罾书 (2)篝火狐鸣

14、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

15、陈胜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在他身上具有超出当时一般农民的进步思想,请把文中表达这一思想的原句写出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也是展现千古壮士之胸襟的语句 。

16、《陈涉世家》中,陈胜对秦朝统治者对农民的压迫认识得非常深刻,在文段中他是这样谈这个问题的?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17、最能表现陈胜、吴广决心造反(起义)这一行为的句子是: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

18、陈胜、吴广起义队伍迅速壮大,起义队伍发展的情况如何?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19、陈胜、吴广起义在全国的影响如何?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20、《陈涉世家》中陈胜在动员起义时,最具有鼓舞性,气魄雄伟、扣人心弦,能表现他的卓越的宣传能力的一句话是: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1、李白曾豪迈的放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这句表现了陈涉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

22、本文线索:陈胜、吴广的活动

23、文章为何一开始就列出吴广?突出陈胜是本文中心人物,同时也暗示吴广在起义中的特殊地位,这样开头,下文据此展开,写陈、吴二人合谋举事,并对吴广在谋划起义和建立张楚政权中的作用作了详细的描述。

24、本段文字体现出少年陈胜怎样的个性?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本段文字展示了陈胜少年时的志向。“苟富贵,无相忘”表明其不甘贫穷,要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展现其远大理想。这是为以后的领导起义作伏笔的。作者选择了“陈涉少时”“与人佣耕”的典型事例,通过“辍耕之垄上”的细节,运用人物对话,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出陈涉年少时的个性。

动员群众起义的口号是: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陈胜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和所提策略口号,

以及为起义作的舆论准备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陈胜认为当时的形势有利于发动起义,他抓住了秦王朝所面临的严重政治危机和楚国人民的反抗要求这两个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并且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这一策略口号,表现了他超人的才略胆识。为起义作的舆论准备有“鱼腹藏书”、“篝火狐鸣”两项,这与当时敬鬼神观念的普遍存在有关,可以巩固陈胜在群众心目中的领导地位。表现了陈胜的才智与卓越的领导才干。朗诵第三段,划分层次

第一层:起义开始时的情形;第二层:起义初期的迅猛发展和陈胜立国的经过。第三层:

概述此后诸郡县反秦斗争的情形。问题:陈胜在起义初期做了哪几件事?这表明他有怎样的远略?1.“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为未来的指挥中心建立一个战略后方。2.自己率军攻占陈作为西进攻秦的指挥中心。3.建立政权,提出复兴楚国的战略口号。

25、阅读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

道不能,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入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面句加点的字。

(1)今亡亦死

(2)固以怪之矣

(3)为天下唱

(4)会天大雨

2、文中写起义根据形势首先提出的策略是——————————

3、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是:——————

4、翻译下面句子(2分)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5、为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2分)

发 闾 左 适 戍 渔 阳 九 百 人

6、这段文字的内容可以概括为(2分)(参考答案)

1、(1)逃亡,(2)自然,(3)通“倡”,倡导;(4)适逢

2、诈称公子扶苏、项呀、项燕;

3、天下苦秦久矣;

4、扶苏因为多次诉劝始皇的缘故,始皇派他到边疆去带兵;

5、略;6、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和谋划过程。)

22《唐雎不辱使命》

1、介绍《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2、简述时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3、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雎(jū) 弗(fú) 怫(fú) 跣(xiǎn)

抢(qiāng) 祲(jìn) 缟(gǎo) 傀(guī)

挠(náo) 谕(yù)

4、文言词语解释:

(1)通假字:

①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

②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2)词类活用:

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扩充”。)

③天下缟素(缟素,名词用如动词,穿丧服。)

(3)解释下列重点词:

加惠 (给予恩惠。)

怫然 (盛怒的样子。)

免冠徒跣 (摘了帽子,光着脚。冠,帽子。跣,赤脚。)

抢地 (撞地。抢,碰、撞。)

休祲 (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色挠 (指变了脸色。挠,屈服。)

谢 (道歉。)

谕 (明白,懂得。)

5、参考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大块土地来换取小的,很好;即使这样,可我从先王手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而派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取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再说,秦国灭掉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凭着方圆五十里的土地能保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想打他的主意。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可安陵君却违抗我,(这)岂不是轻视我吗?”唐雎答道:“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土地,并且守护它,即使拿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何况(您)仅仅拿来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你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道:“小臣不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拿脑袋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庸人发怒的样子。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有一道白光直冲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天上就降示了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真的发了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穿上白色孝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说罢)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通假字

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

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

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词类活用

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6、知识详解•生字

唐雎(jū) 怫(fú)然 徒跣(xiǎn) 缟(gǎo)素 ....

以头抢(qiāng)地 色挠(náo) 谕(yù) ...

7、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置,放)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3.轻..

寡人与(“与”通“欤”,表疑问语气) 4、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知晓) ..

8、一词多义

使: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动词,派,派遣)子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动词,出使) ..

徒:A、免冠徒跣(动词,光着) B、徒以有先生(仅仅,只) ..

夫:A、此庸夫妻之怒(名词,指成年男子) B、夫专诸之刺王僚(发语词,不译) ..

怒:A、怀怒未发(形容词,愤怒) B、秦王怫然怒(动词,发怒) ..

虽:A、虽然,受地于先王(表转折,虽然) B、虽千里不敢易也(连词,即使) ..

以:A、以头抢地耳(用) B、而安陵以五十里地存者(凭借) C、徒以有先生(因为) ...

与:A、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作“吗”) B、与臣而将四矣(连词,和,..

同)

于:A、受地于先王(从)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到) ..

者:A、以君为长者(„„的人) B、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

之: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助词,的) B、专诸之刺王僚也(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

立性)

9、词类活用

1.请广于君(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扩充、扩大)2、轻寡人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轻视、看..

不起)

3.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孝服) ..

4、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 ..

5.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魏国亡” .

10、古今异义

1.休祲降于天(吉祥/休息) 2、虽然,受地于先王(虽然这样/表转折的连词) ....

3.岂直五百里哉(只,只是/指不弯曲) .

11、特殊句式

1.倒装句。 受地于先王(“于先王”为状语后置,意思是“从先王那里”

休祲降于天(“于天”是状语,正常语序是“休祲于天降”)

2.判断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此句是由“„„者„„也”句式表判断)

此庸夫妻之怒也。(“也”表判断)

12、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保全了国土的故

事,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13、关于正直的名言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谚语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谚语

志无虚邪,行必正直。——春秋 管仲 丈夫志气直如铁,无曲心中道自真。唐 寒山

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郭吉安 世上没有比正直更丰富的遗产了。——莎士比亚 几何以直线为最近,修身以正直为最好。 ——英国谚语

讲真话的人不需要记住自己说过的话。 ——马克•吐温

你若正直,不要怕人诽谤。 ——[波斯]萨迪

正直的人是神创造的最高尚的作品 ——[英]蒲柏

14、习题精选

1.给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免冠徒跣( ) ②以头抢地( )③怫然( ) ...

④休祲降于天( ) ⑤天下缟素( ) ⑥寡人谕矣( ) ...

2.解释句中加点词。

弗敢易 怫然怒 免冠徒跣 ....

以头抢地 休 降于天 秦王色挠 .天下缟素 而君逆寡人 寡人谕矣 ..

3.辨别下列加点词的不同含义。 以大易小( )其许寡人( ) ..以以君为长者( ) 其未知其死也( ) .

徒以有先生也( )皆刑其长吏( ) .

4

A、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B、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C、寡人谕矣 D、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5.指出下列各句用的修辞方法。

(1)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

(2)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慧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

6.填空。

(1)本文选自《______》,其中的秦王是指______。

(2)秦王的换地要求看似好意,实际上是一种______行为。而唐雎的不答应实际上是一种______行为。

(3)“先王”是指______;“布衣”是指______,是______的修辞手法;“寡人”是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

安陵君其许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15、重点语段解读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 ;要离之刺庆忌

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1.这段文字出自______________,本文主要歌颂了_______(人物)的凛然正气。

2.空缺处应填的语句依次是: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

3.解释词语。

怫然( ) 布衣( ) 抢( )地 .....

缟( )素 仓鹰击于殿上( ) 长跪而谢之( ) ...

4.翻译句子。

①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2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5.在唐雎看来,真正的“士”是像____ _________一类的人。

6.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7.列举我国历史上唐雎之外的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①人物 事迹

②人物 事迹

8.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16、阅读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仓鹰击于殿上( ) ②长跪而谢之( )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②与臣而将四矣。

4.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睢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睢是个怎样的人? 答:

5.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答:

24《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Z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d|mrJd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_3o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v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0x7bO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祎、允之任也。FJL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C`

1作者:诸葛亮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YZ+;2

题解: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G

2、重点实词。T

臣本布衣:平民 。 躬耕:亲自。 以驱驰:奔走效劳 。 倾覆:兵败。 a

光:发扬光大。 恢弘:发扬扩大。 失义:适当恰当。 宫中:皇宫中。 V5QT%

府中:朝廷中。 陟(奖)罚(惩罚) 臧(善)否(恶)。 刑赏:罚。 Rm|[8t

以遗:给予。 夙夜:早晚。 驽钝:比喻才能平庸。攘除排除、铲除。 DsPopJ

以彰:表明。 之慢:怠慢、疏忽。 以咨诹(询问)善道, 雅言(正言) 之理:治。?t?W&4

3、通假字:阙(通“缺”当“缺点、疏漏”讲)漏。 简(通“检”选拔)拔b

4、古今异义字: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指品质低劣、下流。+-|f8S

由是感激:感动振奋。今意指激动感谢。 痛恨:痛心遗憾。今指十分憎恨。?~`5VT 开张:扩大。今指商店开始营业。|

5、 一字多义: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给予) 深追先帝遗(yí)诏(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Az,Al

恐托付不效。(成效)。 不效(效果)则治臣之罪

6、特殊用法:之秋:时。 恢弘:这里指动词,意思是发扬扩大。 猥(这里指:降低身份)自。 _&7Z

的话。j4:

7、 成语及名句:妄自菲薄。 三顾茅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wAS[i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x?1|

8、翻译重点句子:~$

(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p翻译: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们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形势万分危急、决定存亡的关头。 M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mB翻译:宫里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F#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0~翻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P=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翻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w-l

(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动,遂许先帝以驱驰。翻译: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力。sYNx:S

(6)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U)l#)

翻译: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M

(7)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yprXN

翻译: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先帝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WbR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翻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sW

(9)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G~

翻译: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d

(10)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IW]mL

8、理解性背诵:v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4LU;@8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Qh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JN?KOC

(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

(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XLB,g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G$DTy

(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DS

(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vM

(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0

(10)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WLkQ/x

(11)《出师表》中说明蜀国当时所处的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H

(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V=0o;

(1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QRa

(14)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f(15)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2002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y(16)诸葛亮在刘备几乎全军覆没的处境下,出任军师,追随刘备创业。他在《出师表》中写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stYNU1

(1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h62

(18)严明赏罚的句子是(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Va,

(19)诸葛亮《出师表》中写作者回忆先帝不惜降低身份拜访自己的句子是—————————— 。

(20)由本文叙述某件事概括而来的成语是———————— ,其原文是 ————————。本文中作者认为西汉所以兴隆的原因是———————————— 。 文中 高度概括郭攸之、费袆、董允等人的语句是——————————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最重要的一条建议是 ————————。*DA

9、另一种说法:H*1W}(

1、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7p_\

2、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3、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D){h

4、诸葛亮的三条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妄。~ 0Z

5、诸葛亮的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h6、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不利的客观条件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为急存亡之秋也。t@ce+

7、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8、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I

9、简述“三顾茅庐”故事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fk#/S

10、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d

一、作者、作品:

二、文体特点:表: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奏章。

三、阅读理解:

⒈诸葛亮分析蜀国当前形势有利条件的句子:

⒉诸葛亮分析蜀国当前形势不利条件的句子:

⒊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

①:

②:

③:

⒋如何评价者三条建议:这既是的施政的措施,又是治国的正理;其中是前提,是关键,是核心。

文中先汉兴隆,后汉倾颓的原因分别是:

⒌先帝对先汉兴隆,后汉倾颓所持的态度:

⒍表明诸葛亮身份的句子:

⒎表明诸葛亮性情的句子:

⒏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句子:

⒐诸葛亮出师的历史根源:

⒑诸葛亮出师的思想基础:

⒒诸葛亮出师的物质准备:

⒓诸葛亮出师的诸葛亮出师的最初目的:

⒔诸葛亮出师的根本目标:

⒕表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都愿扶持的句子:

⒖段中作者谈到了哪两件大事?

⒗诸葛亮为什么要报先帝,又忠于陛下?

⒘诸葛亮谈到的先帝对自己的

⒙你认为诸葛亮上此表的目的是什么?

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⒛诸葛亮所明确的每一方的责任都是什么?

21、

22、三、四段对宫中、营中人事安排、推荐贤臣、良将的目的是什么?

23、表明诸葛亮不求功名的句子:

24、记述自己身份的句子:

25、与先帝共患难的句子:

26、答应为了先帝奔走效劳原因的句子:

27、5段中

28、作者13次提到先帝的作用是什么:

29、本文出现的成语和意义: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作者诸葛亮 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

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

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

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2.关于“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p27年}第一次出师伐 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 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 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叫匕定中原”,“兴复汉 室”的宏大理想。

3、解词

【中道】中途 【崩殂]死。崩,古代指皇帝的死亡。殂,死亡。

【疲弊】人力疲劳,物力缺乏。 【诚]实在,确实。

【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盖]发语词,有“因为是”“原来是”的意思。

【殊遇】特别厚待。 【遗德】遗留的美德。 【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

【一体]指国家的官员。 【为忠善者]尽忠做好事的人。 【昭]显示,表明。 【平明之理】公平严明的治理。

【良实]善良的人,诚实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是以]以是,因此。【愚]古时自称,我。

【广益]更多的益处、成效。 【晓畅]通晓,精通。

【行阵]队伍,指军队。 【优劣]指才能高的人,才能低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亲]亲近。形容词用作动词。 【远]疏远。形容词用作动词。

【所以】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兴隆]兴旺发达。 [倾颓]倾覆衰败。

【未尝]没有一次。 【痛恨]痛心遗憾。 [计日而待]计算着时间而到来。指为期不远。

【躬]亲自。 【苟全]苟且保全。 【闻达]闻名作官。 【由是]因此。 【感激】感动、激动。

[驱驰]快跑,喻奔走效劳。 [有]通“又”,表余数。 【托付不效]托付的事情未能办到。

【三军]指全军。【庶】差不多。 【职分]职责。 【效]重任。 【不效]不能实现。 【兴德]发扬美德。 【察纳]观察采纳。 【不胜】不尽。 【涕零】流下眼 了。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今义:非常恨。

布衣

古义:贫民百姓。臣本布衣。 今义:布的衣服。

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感激

古义:感动,激动。由是感激。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2.一词多义

重任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实现、完成 不效则治臣之罪。

感激

感动,激动 由是感激。 感谢。臣不胜受恩感激。

3.词性活用

光 名词用为动词 发扬光大 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 形容词用为动词 发扬扩大 恢弘志士之气。

良实 形容词用为名词 善良诚实的人。此皆良实。

优劣 形容词用为名词 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 优劣得所。

亲 形容词用为动词 亲近 亲贤臣。

远 形容词用为动词 疏远 远小人。

奸凶 形容词用为名词 奸邪凶顽的人 攘除奸凶。

慢 形容词用为动词 怠慢 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4.通假字

阙通缺 缺点 稗补阙漏。

有通又 表余数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虚词

介词 把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词 因 先帝不以臣卑鄙。

连词 表目的 来,用来 以光先帝遗德。

连词 表结果 以致 以塞忠谏之路也。

连词 表时间 以 受命以来。

2.提问:文章开句就提到“先帝”刘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因为蜀国是先帝创下的基业,是“北定中原”“恢复汉

室”的根据地,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实现而中途死亡,使作者感到十分痛

惜,肩上的托付的担子之沉重。同时警示后主要奋发有为,继承先辈遗

志。为后文提出建议定下基调。

3.提问:第1段分析天下大势,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分析形势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

关键时刻,希望刘禅“居安思危”。

4.提问:第1段提到“侍卫之臣”和“忠志之土”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这是蜀国“人和”的主观条件,而且是先帝“殊遇”造成

的。客观条件虽然堪忧,主观努力尚且可为。在这样的形象下,做为蜀

国的国君应当如何做,文章开头从三个方面使后主认识到应当有所为。

5.提问: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

讨论并归纳:提出了三条建议。

1)广开言路。“诚宜开张圣听”; 2)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6.提问: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1)希望后主能“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 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希望后主能“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希望后主能“亲贤臣,远小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国家兴隆” 总之,作者希望蜀国能够有一个清明的政局,成了“北定中原”强大 稳定的后方。

7、提问:第六段作者自述身世的目的何在?

讨论并归纳:作者自叙本志,说明自己的低微的身份,淡泊的生活, 无意于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称赞先帝宽 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也表达了自己的知恩感激之情。最后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作者自叙本志,为的是突出先帝的知遇之恩,而出师伐魏,“北定中原”,正是为了完先帝未竟的事业以报答先帝。

8.提问:第七段追忆“白帝城托孤”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说明“出师”的原因,是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这是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本分。

9.提问;出师之前作者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讨论并归纳;“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七擒孟获”安抚夷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安定了后方,做好战备。

10.提问: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驾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1.提问: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推贤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1】宫中:推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伟、董允等。

2】营中:推荐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将军向宠。

3】其他:推荐贞良死节之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

目的是消除北伐后顾之忧,使他能集中精力伐魏。

12.提问:作者如何表达了出师的决心?

讨论并归纳:

1】以出师为己任。“此臣报先帝面忠陛下之职分也”;

2】定下军名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之灵”。(可联系北伐失败,自贬三等,去丞相号,说明此绝非

虚语)

13.提问: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讨论并归纳:

O】对贤臣:“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要有“兴德之言”。

书后主:“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 诏”。

14.提问: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讨论并归纳: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 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可联系“乐不思蜀”,亲信宦官黄皓等事例)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尤为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 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 言”,也是亲贤的意思。

15.提问:本文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表以陈情”,意思是表的叙事和议论都带有抒情的色 彩。第一部分寓情于议,在

谈论形势、方针、政策和历史经验教训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能继承先帝的遗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第二部分寓情于叙,字字句句都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知遇之思和无限感激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尽心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最后,诸葛亮以“讨贼兴复之效”自许,并且说“不效则治臣之罪,以

告天帝之灵”,更是情词恳切,催人泪下,集中表现了他感恩图报的心情。

四、小结

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 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相关文章

  •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重要知识点归纳
  • 时间:2013-08-31 08:23 来源:未知 作者:zkgk2 阅读:339次 栏目关注:2013高考分数线     2013高考作文     2013大学排名     答疑网教师招募     阳光导师 摘要: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重要 ...查看


  • 六年级语文上册重点知识点归纳
  • 六年级语文上册重点知识点归纳 第一组 读读写写: 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静谧.追随.小巷.俏丽.烘烤.音韵.演奏.探索.勤勉.漫游.亲吻.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左冲右撞.意味深长.庞然大物 ...查看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课文知识点归纳第29课掌声
  • 2014 秋季班 易达彼思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语文 课 题 年 级:三年级 授课时间: 课时数: 学科教师: 第 8 单元课文知识点归纳 教学内容 知识回顾 第八单元 第 29 课 一.多音字: 1.落 lào( 2 ...查看


  •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重要知识点归纳
  •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重要知识点归纳 一.汉语拼音: 1.43页字母表 声母23个 翘舌音4个,平舌音3个 韵母24个 单韵母6个,复韵母18个,其中前鼻韵母5个,后鼻韵母4个 整体认读音节16个 2.字母复习巩固训练:14页我会读(6个单 ...查看


  •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 第一单元: 1.生字: 识字1 宜 层 尽 染 叠 翠 爽 壮 谷 登 华 第一课 图 梨 笼 浪 粱 燃 勤 劳 第二课 区 尤 其 仙 盘 峰 胳 膊 巨 当 脖 著 形 状 第三课 旅 蒲 降 娃 纷 苍 洼 啪 炸 蹦 察 识 第四 ...查看


  •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程纲要2014
  •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授课时间:81课时 设计者:巩义市第二初中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课程描 ...查看


  •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重要知识点归纳(2)
  • 4.词语重叠: 68.70.137页读读说说定中短语) AA的 86.91页数量词 一 ) 110页 AABB的 116页读读说说动词) A一A 132页读读说说 又A又B 138页读读说说 AABB 136页读读说说 一AA )的 ) 5 ...查看


  •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 一.学生学习情况: 本期继续担任八年级语文教学任务.通过这学期的教学,从整体来看,学生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两极分化的情况得 ...查看


  • 七年级语文上册[大禹治水]教案浙教版
  • 大禹治水 教学目标: 1.了解黄帝.炎帝的主要事迹.知道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 2.说出大禹的主要事迹和治水成功的原因. 3.说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4.学习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培养学生人 ...查看


  • 鲁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备课
  • 六年级语文全册备课 一. 本册教材与课标 初中语文教学总体要求把握:以新课程改革的四大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听说读写能力为终极目标,以具体课文为例子,引入教学,举一反三,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引导.促使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