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小升初说明文阅读训练__教师

说明文答题技巧

一、说明文的定义与分类 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 密的准确性,在使用上具有突出的实用性。

二、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

①写作的目的不同,说明文的目的在于以知授人,记叙文在于以情感人。②写作的内容不同,记叙文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而说明文说明事物、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③表达方式不同,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之以议论和抒情;而说明则主要用介绍说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议论和抒情。

《只有一个地球》

★注:什么是科学小品文 :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三、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性、平实性、简洁性 ①语言的准确性。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无准确无误。如:“基本”、“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主要”等表修饰、限制的词语。如《中国石拱桥》中的一段: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这一段话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选用确切的词语和词组来表达上。如永定河上不能说成永定河中;石砌桥墩不能说成石堆桥墩;路面平坦不能说成道路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不能说成与河面平行。

②语言的平实性,是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毫不含糊,清楚明白,只求辞达而已,不求雕琢粉饰。 ③语言的简洁性,是指简练、明确、不含糊,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可说可不说的话一律不说,以尽可能少的语言来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 四、分析说明语言准确的典型试题: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

答:“①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②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③“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注:“往往”是一个频率副词,频率副词还有“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分析它们都是一样的。

方法:

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

答:①不能。②因为 “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③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④“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⑤使用“总是”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如果换了,就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

方法:

1、表态:不能替换;

2、定性:解释所换词语意思、

3、定性:解释原词意思或带词解释句子;

4、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若替换,句子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去?

答:①不能删去。②因为 “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③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④“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⑤如果删去就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这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

方法:

1表态:不能删;

2、定性:解释所换词语意思、

3、定性:解释原词意思或带词解释句子;

4、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若删去,句子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练习

①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至少”可不可以去掉?

【 “至少” 这个词用得准确,它起到限制作用,强调了经济损失之大, 如果去掉这个词, 意思变成“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刚好是200亿元”,太绝对了,表达就不准确,不严密了。】

②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 转站。“很可能”有何表达作用?

【 “很可能”一词表估计,它说明月球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不一定能够实现,表达准确,严密。】

③ 特别是在地球矿物能源日见短缺,我国以煤炭、石油为主的污染比较严重的传统源结构亟待转变的今天,太阳能发电受到了更多的重视,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动力和发展空间。

问:将文中划线的“亟待”一词改成“需要”可以吗,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不可以,亟待:急待,迫切地需要。原文用“亟待”一词语气强烈,写出了我国传统能源结构急需转变的紧迫性,强调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意义。如果改为“需要”一词,语气平淡,不能很好地表现能源结构转变的急迫。原词表达准确、严密。】

④“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当,但高度要高得多了”,句中的“相当”可以换成“相同”吗? 说说理由。

【不可以, “相当”是差不多的意思,说明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差不多,但仍有差别。如果换成“相同”则表示两者完全相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 “相当”表达准确、严密,所以不可替换。】

⑤ 说一说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据调查,美国一所建筑学院29﹪的教授是左撇子,而且准备应考博士或硕士学位的优秀学生中,左撇子占23﹪。

【 “据调查”一词,说明所列左撇子的数据是通过调查得出的结果,举例确凿可信,表达准确严密。】

⑥“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 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小乔木。”“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部分”一词是从范围上加以限制,指的是局部,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红树林,删去不符合实际, “部分”一词表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五、说明的方法及作用(打星号部分为小学考点)

★(1)举例子:使说明的对象更加具体形象,更有说服力,便于读者理解。

★(2)列数字:使说明更准确,有说服力。

★(3)打比方:使说明对象更加生动具体形象。

★(4)作比较:使说明对象更加通俗易懂,突出事物的特征。

★(5)分类别:使说明更具有条理。

(6)列图表:使说明对象更直观,使人一目了然。

(7)摹状貌: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

(8)下定义:使说明对象更科学,更严密。

1、体会句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方法:说明方法+结合句子内容谈作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举例: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体会说明方法及作用) 这个句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地球比做了一叶扁舟,体现出了地球的渺小。使说明对象更加生动具体形象。

2、练习:体会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①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②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六、说明文阅读训练。

①飞船一般为多舱体结构,舱体之间要能分离,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极高。“神舟号”载人飞船为三舱段复合结构。最前端的一个舱体称为轨道舱,它具备可独立运行卫星的一切功能,与飞船分离后可在太空独立进行各种飞行试验;位于最后端的推进舱也称为设备舱(或资源舱),完成既定任务后,再入大气层自毁。居中的返回舱完成任务后,承载着航天员安全返回预定的着陆场。“神舟号”飞船从发射升空至返回地面,要成功地进行9次分离操作。

②与俄罗斯正在使用的“联盟TM”飞船相比,“神舟号”比“联盟TM”尺寸大、重量重,航天员的活动空间大,携带有效载荷的能力强。“神舟号”还采用了一些先进技术,其设计方案在某些方面优于国外的第二代载人飞船,“神舟号”飞船载人发射成功后,其技术水平将达到或优于前苏联第二代载人飞船的水平。

1.第①段首句中加点的词“一般”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不能去掉。 理由要点:“一般”表通常情况,不排斥特殊性,语言准确严密。

2.这段文字的说明重点是: “神舟号”飞船三舱体的功能。 。(2分)

3.“神舟号”载人飞船的舱体自前往后依次是 舱、 舱和 舱。(3分)

4.第②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 。(1分)

“平台”,书面语中新热点

时下,“平台”一词成了人们书面用语中的新热点,日渐流行开来。“信息平 台”“交易平台”“技术平台”“政务平台”等举不胜举,似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感。

“平台”一词并非新造词,古已有之。唐李白诗《梁园吟》:“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杜甫诗《玉台观》之二:“浩劫因王造,平台访古游。”这里的“平台”指的是供休憩、眺望等用的露天台榭。这种用法现今也有,如“记者现场看到, 经过修复,绿阴中的苏州河亲水平台重新焕发出了风采”。但这并非本文要说明 的时下流行的“平台”。

流行的新“平台”是什么意思呢?

改革开放后,电脑大量涌入中国。20世纪90年代,它与人们工作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甚至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许多电脑中的专业术语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也频频出现,如“菜单”“因特网”“点击”等。“平台”原先也是电脑中的专业术语。《电脑常用英语》中有个词语“sysLemplado>胍”,解释为“系统平台”,意思是系统为应用软件所

提供的基础的支持。这样的“平台”在许多电脑科技书中都可以看到。可见从英语“ph廿onn”翻译过来的“平台”,意思是电脑操作系统。由于电脑的普及与广泛运用,普普通通的“平台”摇身一变成为人们热衷的一个“新词”,一个与高新信息技术相关的时髦词语。

这个“平台”在电脑行业中运用最广泛,如:“构筑这数字化的多彩生活平台, 需要一种强有力的介质来实现和高科技生活接入的方式,那就是网络接入和支持平台。” 如今,“平台”的运用范围日益宽泛,扩展到电脑业以外的许多行业。同时它的意义也从“电脑操作系统”扩大到“一切虚拟的为某项工作提供支持的系统或层 面”。在物流业,“上海构建国际物流运输平台”;在科技界,“西门子运用Javs技术平台为手机用户开发多种无线服务”;在文化艺术界,“上海、巴黎架起交流平台卫星双向传送音乐会将举行”,“‘阳光新浪’并购 共建国内最大跨媒体平台”; 在工商界,“共建企业电子商务智能平台”;在卫生、教育界,“国内外中医药共建平 台”,“为孩子们提供平台”。 电脑的普及促使了“平台”在许多领域中的流行。由于它简洁又形象,渐渐成了书面语中的新热点。

7.快速浏览全文,写出“平台”一词的本义和在电脑业、其他行业中的不同含义。 (3分)

本义:.供休憩、眺望等用的露天台榭。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脑业:_电脑操作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行业:___一切虚拟的为某项工作提供支持的系统或层面

8.文章以时间 _为说明顺序,主要运用了___下定义_和__举例子_的说明方法。(3分)

9.出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原意为__以春景写冬景,形容万树挂雪好像梨花盛开一样 ,在本文中的意思是_____形象比喻“平台”一词在众多领域中流行之快、运用之广____(4分)

10.由于“平台”一词具有__简洁又形象 _的特点,又有____电脑的普及(或L\,嘀的普及与广泛运用)_作为促使其流行的条件,因而成为书面语中的新热点。(2分)

12.有关电脑术语,除了文中提到的“菜单”“因特网”“点击”“平台”之外,请你再写出两个。(2分)示例:下载 粘贴 复制 拷贝 剪切 启动

人的潜力

(1)每个人都有一笔巨大的财富:一个会思考的大脑。

(2)人的大脑是大自然几十亿年进化的产物。它是思维的发源地,智慧的藏府,创造的源泉。恩格斯所说的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人的思维着的精神,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3)今天,大脑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重要。在原始时代,人们崇尚的是力;在工业革命的时代,人们重视的是物;在信息革命的时代,智能成了最重要的资源,人的大脑也就成了开发的对象。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大脑中的资源 无限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感到思想的饱和,没有一个人发生思想的溢出。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藏,每个人都拥有巨大的潜力。

(4)人的潜力有多大?美国学者玛格丽特。米德认为,大脑资源的95%没有开发。苏联学者伊凡。叶夫莫雷夫指出:”人的潜力之大令人震惊。__________我们迫使大脑开足一半马力,我们__________能毫不费力地学会40种语言,把苏联百科全书从头到尾背下,完成几十个大学的课程。”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啊!

(5)人的大脑为什么拥有巨大的潜力呢?

(6)首先,脑科学表明,大脑中有着超量的神经元。一般认为,大脑中的神经元有1000亿个,它们对于人的生存功能来说,是大大过量的。如此超量的神经元,正是智能开发的后备力量,是潜力存在的生理基础。

(7)其次,脑科学表明,神经元有丰富的神经突触;老鼠每个神经元与刺猬每个神经元与几十个神经元相联系,形成500多个突触。而人的每个元与10000个神经元相联系。对列宁大脑的解剖表明,它的神经突触特别丰富。计算显示,大脑中神经元之间有1015个接触点,也就是说,人脑具有思维的极大容量。

(8)再其次,脑科学还表明,大脑中的突触、神经生化物质也有很大的可塑性。经过训练,大脑中会产生新的突触,产生新的神经递质。动物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的老鼠的大脑中长出了新的突触,大脑产生了新的功能。

(9)人类有着巨大的记忆潜力、思维潜力和创造潜力。潜力理论为我们开发自我增添了信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巨人,人人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作出伟大的贡献。成就绝不是某些人的专利,人人都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1、 概述作者认为人的大脑拥有巨大潜力的根据。(总计不超过50个字)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段画线的句子中的”这里”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段运用了列数字、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要说明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 对(6)(7)段说明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刺猬大脑中有几十个突触,老鼠大脑中有500多个突触

B. 人的大脑中有1000亿个突触

C. 列宁的大脑中有1015个神经元

D. 大脑中的突触数量越多,动物越聪明

5、(6)段加点的词”一般认为”为什么不能删去?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三)答案

1、(1)人脑有超量的神经元;(2)人脑的神经元有丰富的神经突触;(3)人脑的突触、神经生化物质有很大的可塑性。

2、人的大脑

3、举例子 作比较 人脑有丰富的神经突触

4、D 5、”一般认为”表示通常的看法,即还未取得共识。

二氧化碳

提起二氧化碳,人们就会自然地想起它是呼吸器官排出的废气。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就会导致动物的死亡。把一只小白鼠放入一只充满二氧化碳的瓶子里,不到几分钟,这只小白鼠就会一命呜呼,人如果进入这种环境中,情况也是如此。

但是,你可知道:地球上要是没有二氧化碳,那地球上现有的众多生物就不可能存在!

二 氧化碳是空气中的一种成分,它是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组成的。在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时候,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非常高,动物所需要的氧气的含量却微乎其 微,后来,在生命的发源地——海洋中出现了植物,绿色的生命。它们吸收了水、二氧化碳,在阳光的照射下进行光合作用,于是,大气中氧气的含量逐渐提高,而 二氧化碳的含量却慢慢减少。随着岁月的流逝,地球上陆续出现了一些动物,最后出现了人,动物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于是,大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就基本 不变了。可以设想一下,打起重要是不存在二氧化碳,那么,地球上便不会出现了彩色的生命,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而也就不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动物,更不会有 人类这样发达的社会。在今天的人类社会中,二氧化碳还能为我们做许多事。

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也比较稳定,把一个充满二氧化碳和一些灭火剂制成的泡沫灭火机,成了人们灭火时的有效工具。二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当它从灭火机中喷射出来,就迅速覆盖在火的上面,隔绝了火与大气中氧气的联系,火得不到氧气的助燃,最终只有熄灭了。

用机器把二氧化碳制成晶体——干冰,用飞机把它撒在干旱地区上空的云层里,可以吸收周围的水分,达到人工降雨的目的,消除旱情。

夏天,清凉可口的饮料——汽水中也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当人喝汽水时,二氧化碳能带着大量热量从人体中跑出。

总之,别看二氧化碳无色、无味、无形,但它却和我们有着密切的关系。

1、第一自然段中“此”指的是( )。本段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人们对二氧化碳作为废气的看法。(2分)

2、人们为什么总把二氧化碳当做“废气”?(2分)

3、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 )作用,“但是”一词将文章转入到说明的正题上,否定了人们对“废气”的( )认识。(2分)

4、第三自然段主要说明了二氧化碳与( )之间的密切关系。绿色植物和二氧化碳进行( )时放出氧气,动物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如此循环,保持了( )。(3分)

5、二氧化碳在人类生活中有哪些用途?请简要回答。(3分)

6、找出短文的中心句。(1分)

7、二氧化碳是空气的一种成分,它的特点是( )。(2分) 备战2012小升初语文模拟试题---说明文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难度系数★★★】(15分)

1、第一自然段中“此”指的是(像白鼠一样死掉)。本段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人们对二氧化碳作为废气的看法。(2分)

解析:本题考察我们对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的把握。在说明文中我们应对一些指示代词敏感起来,以就近原则在其周围来找;对于常见的六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我们更应该掌握。

2、人们为什么总把二氧化碳当做“废气”?(2分)

因为二氧化碳的含量过多会导致动物或人死亡。

解析:本题考察我们对文章说明内容的把握,第一段讲的便是人们将二氧化碳看成废气的原因。做题时我们可以抓住其中的中心句,围绕中心句作答。

3、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过渡/启示下文)作用,“但是”一词将文章转入到说明的正题上,否定了人们对“废气”的(片面)认识。(2分)

解析:本题考察我们对文段作用的理解,很显然这段话告诉我们二氧化碳不仅仅只是废气,还有很多作用,因此人们以前的认识都是片面,不完整的。

4、第三自然段主要说明了二氧化碳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绿色植物和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时放出氧气,动物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如此循环,保持了(大气中气体含量稳定/生态平衡)。(3分)

解析:本题考察我们对说明内容的把握,第三段主要讲了二氧化碳对人类的作用,并且详细介绍了二氧化碳的循环过程。达对此题并不难,理清说明顺序为上策。

5、二氧化碳在人类生活中有哪些用途?请简要回答。(3分)

用途有灭火、人工降雨和做饮料。

解析:本题考察我们对说明对象的用途的把握,文章4、5、6段分别介绍了二氧化碳的三个用途:灭火、人工降雨和做饮料。

6、找出短文的中心句。(1分)

文章的最后一句。

解析:本题考察我们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很显然本篇文章给我们介绍了二氧化碳与人类密切的关系,把握住了这一点,中心句也就不难找到啦;另外,中心句一般在文首和文末去找。

7、二氧化碳是空气的一种成分,它的特点是(无色无味无形;比空气重;稳定)。(2分) 解析:本题考察我们对说明对象特点的把握,文末中心句告诉我们二氧化碳无色无味无形,但这并不完整,在第四段很明显告诉我们二氧化碳的重量以及稳定性,这也是其特点。答题时不能走马观花,一定要仔细,才能回答完整。

说明文答题技巧

一、说明文的定义与分类 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 密的准确性,在使用上具有突出的实用性。

二、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

①写作的目的不同,说明文的目的在于以知授人,记叙文在于以情感人。②写作的内容不同,记叙文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而说明文说明事物、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③表达方式不同,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之以议论和抒情;而说明则主要用介绍说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议论和抒情。

《只有一个地球》

★注:什么是科学小品文 :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三、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性、平实性、简洁性 ①语言的准确性。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无准确无误。如:“基本”、“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主要”等表修饰、限制的词语。如《中国石拱桥》中的一段: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这一段话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选用确切的词语和词组来表达上。如永定河上不能说成永定河中;石砌桥墩不能说成石堆桥墩;路面平坦不能说成道路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不能说成与河面平行。

②语言的平实性,是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毫不含糊,清楚明白,只求辞达而已,不求雕琢粉饰。 ③语言的简洁性,是指简练、明确、不含糊,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可说可不说的话一律不说,以尽可能少的语言来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 四、分析说明语言准确的典型试题: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

答:“①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②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③“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注:“往往”是一个频率副词,频率副词还有“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分析它们都是一样的。

方法:

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

答:①不能。②因为 “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③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④“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⑤使用“总是”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如果换了,就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

方法:

1、表态:不能替换;

2、定性:解释所换词语意思、

3、定性:解释原词意思或带词解释句子;

4、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若替换,句子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例题:“天上的薄云,往往是……”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去?

答:①不能删去。②因为 “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③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④“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⑤如果删去就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这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

方法:

1表态:不能删;

2、定性:解释所换词语意思、

3、定性:解释原词意思或带词解释句子;

4、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若删去,句子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练习

①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至少”可不可以去掉?

【 “至少” 这个词用得准确,它起到限制作用,强调了经济损失之大, 如果去掉这个词, 意思变成“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刚好是200亿元”,太绝对了,表达就不准确,不严密了。】

②月球很可能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 转站。“很可能”有何表达作用?

【 “很可能”一词表估计,它说明月球成为人类远征其他星体的中转站,不一定能够实现,表达准确,严密。】

③ 特别是在地球矿物能源日见短缺,我国以煤炭、石油为主的污染比较严重的传统源结构亟待转变的今天,太阳能发电受到了更多的重视,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动力和发展空间。

问:将文中划线的“亟待”一词改成“需要”可以吗,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不可以,亟待:急待,迫切地需要。原文用“亟待”一词语气强烈,写出了我国传统能源结构急需转变的紧迫性,强调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意义。如果改为“需要”一词,语气平淡,不能很好地表现能源结构转变的急迫。原词表达准确、严密。】

④“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当,但高度要高得多了”,句中的“相当”可以换成“相同”吗? 说说理由。

【不可以, “相当”是差不多的意思,说明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差不多,但仍有差别。如果换成“相同”则表示两者完全相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 “相当”表达准确、严密,所以不可替换。】

⑤ 说一说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据调查,美国一所建筑学院29﹪的教授是左撇子,而且准备应考博士或硕士学位的优秀学生中,左撇子占23﹪。

【 “据调查”一词,说明所列左撇子的数据是通过调查得出的结果,举例确凿可信,表达准确严密。】

⑥“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 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小乔木。”“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部分”一词是从范围上加以限制,指的是局部,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红树林,删去不符合实际, “部分”一词表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五、说明的方法及作用(打星号部分为小学考点)

★(1)举例子:使说明的对象更加具体形象,更有说服力,便于读者理解。

★(2)列数字:使说明更准确,有说服力。

★(3)打比方:使说明对象更加生动具体形象。

★(4)作比较:使说明对象更加通俗易懂,突出事物的特征。

★(5)分类别:使说明更具有条理。

(6)列图表:使说明对象更直观,使人一目了然。

(7)摹状貌: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

(8)下定义:使说明对象更科学,更严密。

1、体会句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方法:说明方法+结合句子内容谈作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举例: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体会说明方法及作用) 这个句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地球比做了一叶扁舟,体现出了地球的渺小。使说明对象更加生动具体形象。

2、练习:体会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①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②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六、说明文阅读训练。

①飞船一般为多舱体结构,舱体之间要能分离,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极高。“神舟号”载人飞船为三舱段复合结构。最前端的一个舱体称为轨道舱,它具备可独立运行卫星的一切功能,与飞船分离后可在太空独立进行各种飞行试验;位于最后端的推进舱也称为设备舱(或资源舱),完成既定任务后,再入大气层自毁。居中的返回舱完成任务后,承载着航天员安全返回预定的着陆场。“神舟号”飞船从发射升空至返回地面,要成功地进行9次分离操作。

②与俄罗斯正在使用的“联盟TM”飞船相比,“神舟号”比“联盟TM”尺寸大、重量重,航天员的活动空间大,携带有效载荷的能力强。“神舟号”还采用了一些先进技术,其设计方案在某些方面优于国外的第二代载人飞船,“神舟号”飞船载人发射成功后,其技术水平将达到或优于前苏联第二代载人飞船的水平。

1.第①段首句中加点的词“一般”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不能去掉。 理由要点:“一般”表通常情况,不排斥特殊性,语言准确严密。

2.这段文字的说明重点是: “神舟号”飞船三舱体的功能。 。(2分)

3.“神舟号”载人飞船的舱体自前往后依次是 舱、 舱和 舱。(3分)

4.第②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 。(1分)

“平台”,书面语中新热点

时下,“平台”一词成了人们书面用语中的新热点,日渐流行开来。“信息平 台”“交易平台”“技术平台”“政务平台”等举不胜举,似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感。

“平台”一词并非新造词,古已有之。唐李白诗《梁园吟》:“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杜甫诗《玉台观》之二:“浩劫因王造,平台访古游。”这里的“平台”指的是供休憩、眺望等用的露天台榭。这种用法现今也有,如“记者现场看到, 经过修复,绿阴中的苏州河亲水平台重新焕发出了风采”。但这并非本文要说明 的时下流行的“平台”。

流行的新“平台”是什么意思呢?

改革开放后,电脑大量涌入中国。20世纪90年代,它与人们工作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甚至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许多电脑中的专业术语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也频频出现,如“菜单”“因特网”“点击”等。“平台”原先也是电脑中的专业术语。《电脑常用英语》中有个词语“sysLemplado>胍”,解释为“系统平台”,意思是系统为应用软件所

提供的基础的支持。这样的“平台”在许多电脑科技书中都可以看到。可见从英语“ph廿onn”翻译过来的“平台”,意思是电脑操作系统。由于电脑的普及与广泛运用,普普通通的“平台”摇身一变成为人们热衷的一个“新词”,一个与高新信息技术相关的时髦词语。

这个“平台”在电脑行业中运用最广泛,如:“构筑这数字化的多彩生活平台, 需要一种强有力的介质来实现和高科技生活接入的方式,那就是网络接入和支持平台。” 如今,“平台”的运用范围日益宽泛,扩展到电脑业以外的许多行业。同时它的意义也从“电脑操作系统”扩大到“一切虚拟的为某项工作提供支持的系统或层 面”。在物流业,“上海构建国际物流运输平台”;在科技界,“西门子运用Javs技术平台为手机用户开发多种无线服务”;在文化艺术界,“上海、巴黎架起交流平台卫星双向传送音乐会将举行”,“‘阳光新浪’并购 共建国内最大跨媒体平台”; 在工商界,“共建企业电子商务智能平台”;在卫生、教育界,“国内外中医药共建平 台”,“为孩子们提供平台”。 电脑的普及促使了“平台”在许多领域中的流行。由于它简洁又形象,渐渐成了书面语中的新热点。

7.快速浏览全文,写出“平台”一词的本义和在电脑业、其他行业中的不同含义。 (3分)

本义:.供休憩、眺望等用的露天台榭。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脑业:_电脑操作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行业:___一切虚拟的为某项工作提供支持的系统或层面

8.文章以时间 _为说明顺序,主要运用了___下定义_和__举例子_的说明方法。(3分)

9.出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原意为__以春景写冬景,形容万树挂雪好像梨花盛开一样 ,在本文中的意思是_____形象比喻“平台”一词在众多领域中流行之快、运用之广____(4分)

10.由于“平台”一词具有__简洁又形象 _的特点,又有____电脑的普及(或L\,嘀的普及与广泛运用)_作为促使其流行的条件,因而成为书面语中的新热点。(2分)

12.有关电脑术语,除了文中提到的“菜单”“因特网”“点击”“平台”之外,请你再写出两个。(2分)示例:下载 粘贴 复制 拷贝 剪切 启动

人的潜力

(1)每个人都有一笔巨大的财富:一个会思考的大脑。

(2)人的大脑是大自然几十亿年进化的产物。它是思维的发源地,智慧的藏府,创造的源泉。恩格斯所说的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人的思维着的精神,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3)今天,大脑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重要。在原始时代,人们崇尚的是力;在工业革命的时代,人们重视的是物;在信息革命的时代,智能成了最重要的资源,人的大脑也就成了开发的对象。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大脑中的资源 无限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感到思想的饱和,没有一个人发生思想的溢出。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藏,每个人都拥有巨大的潜力。

(4)人的潜力有多大?美国学者玛格丽特。米德认为,大脑资源的95%没有开发。苏联学者伊凡。叶夫莫雷夫指出:”人的潜力之大令人震惊。__________我们迫使大脑开足一半马力,我们__________能毫不费力地学会40种语言,把苏联百科全书从头到尾背下,完成几十个大学的课程。”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啊!

(5)人的大脑为什么拥有巨大的潜力呢?

(6)首先,脑科学表明,大脑中有着超量的神经元。一般认为,大脑中的神经元有1000亿个,它们对于人的生存功能来说,是大大过量的。如此超量的神经元,正是智能开发的后备力量,是潜力存在的生理基础。

(7)其次,脑科学表明,神经元有丰富的神经突触;老鼠每个神经元与刺猬每个神经元与几十个神经元相联系,形成500多个突触。而人的每个元与10000个神经元相联系。对列宁大脑的解剖表明,它的神经突触特别丰富。计算显示,大脑中神经元之间有1015个接触点,也就是说,人脑具有思维的极大容量。

(8)再其次,脑科学还表明,大脑中的突触、神经生化物质也有很大的可塑性。经过训练,大脑中会产生新的突触,产生新的神经递质。动物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的老鼠的大脑中长出了新的突触,大脑产生了新的功能。

(9)人类有着巨大的记忆潜力、思维潜力和创造潜力。潜力理论为我们开发自我增添了信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巨人,人人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作出伟大的贡献。成就绝不是某些人的专利,人人都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1、 概述作者认为人的大脑拥有巨大潜力的根据。(总计不超过50个字)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段画线的句子中的”这里”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段运用了列数字、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要说明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 对(6)(7)段说明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刺猬大脑中有几十个突触,老鼠大脑中有500多个突触

B. 人的大脑中有1000亿个突触

C. 列宁的大脑中有1015个神经元

D. 大脑中的突触数量越多,动物越聪明

5、(6)段加点的词”一般认为”为什么不能删去?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三)答案

1、(1)人脑有超量的神经元;(2)人脑的神经元有丰富的神经突触;(3)人脑的突触、神经生化物质有很大的可塑性。

2、人的大脑

3、举例子 作比较 人脑有丰富的神经突触

4、D 5、”一般认为”表示通常的看法,即还未取得共识。

二氧化碳

提起二氧化碳,人们就会自然地想起它是呼吸器官排出的废气。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就会导致动物的死亡。把一只小白鼠放入一只充满二氧化碳的瓶子里,不到几分钟,这只小白鼠就会一命呜呼,人如果进入这种环境中,情况也是如此。

但是,你可知道:地球上要是没有二氧化碳,那地球上现有的众多生物就不可能存在!

二 氧化碳是空气中的一种成分,它是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组成的。在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时候,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非常高,动物所需要的氧气的含量却微乎其 微,后来,在生命的发源地——海洋中出现了植物,绿色的生命。它们吸收了水、二氧化碳,在阳光的照射下进行光合作用,于是,大气中氧气的含量逐渐提高,而 二氧化碳的含量却慢慢减少。随着岁月的流逝,地球上陆续出现了一些动物,最后出现了人,动物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于是,大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就基本 不变了。可以设想一下,打起重要是不存在二氧化碳,那么,地球上便不会出现了彩色的生命,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而也就不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动物,更不会有 人类这样发达的社会。在今天的人类社会中,二氧化碳还能为我们做许多事。

由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也比较稳定,把一个充满二氧化碳和一些灭火剂制成的泡沫灭火机,成了人们灭火时的有效工具。二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当它从灭火机中喷射出来,就迅速覆盖在火的上面,隔绝了火与大气中氧气的联系,火得不到氧气的助燃,最终只有熄灭了。

用机器把二氧化碳制成晶体——干冰,用飞机把它撒在干旱地区上空的云层里,可以吸收周围的水分,达到人工降雨的目的,消除旱情。

夏天,清凉可口的饮料——汽水中也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当人喝汽水时,二氧化碳能带着大量热量从人体中跑出。

总之,别看二氧化碳无色、无味、无形,但它却和我们有着密切的关系。

1、第一自然段中“此”指的是( )。本段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人们对二氧化碳作为废气的看法。(2分)

2、人们为什么总把二氧化碳当做“废气”?(2分)

3、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 )作用,“但是”一词将文章转入到说明的正题上,否定了人们对“废气”的( )认识。(2分)

4、第三自然段主要说明了二氧化碳与( )之间的密切关系。绿色植物和二氧化碳进行( )时放出氧气,动物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如此循环,保持了( )。(3分)

5、二氧化碳在人类生活中有哪些用途?请简要回答。(3分)

6、找出短文的中心句。(1分)

7、二氧化碳是空气的一种成分,它的特点是( )。(2分) 备战2012小升初语文模拟试题---说明文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难度系数★★★】(15分)

1、第一自然段中“此”指的是(像白鼠一样死掉)。本段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人们对二氧化碳作为废气的看法。(2分)

解析:本题考察我们对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的把握。在说明文中我们应对一些指示代词敏感起来,以就近原则在其周围来找;对于常见的六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我们更应该掌握。

2、人们为什么总把二氧化碳当做“废气”?(2分)

因为二氧化碳的含量过多会导致动物或人死亡。

解析:本题考察我们对文章说明内容的把握,第一段讲的便是人们将二氧化碳看成废气的原因。做题时我们可以抓住其中的中心句,围绕中心句作答。

3、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过渡/启示下文)作用,“但是”一词将文章转入到说明的正题上,否定了人们对“废气”的(片面)认识。(2分)

解析:本题考察我们对文段作用的理解,很显然这段话告诉我们二氧化碳不仅仅只是废气,还有很多作用,因此人们以前的认识都是片面,不完整的。

4、第三自然段主要说明了二氧化碳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绿色植物和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时放出氧气,动物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如此循环,保持了(大气中气体含量稳定/生态平衡)。(3分)

解析:本题考察我们对说明内容的把握,第三段主要讲了二氧化碳对人类的作用,并且详细介绍了二氧化碳的循环过程。达对此题并不难,理清说明顺序为上策。

5、二氧化碳在人类生活中有哪些用途?请简要回答。(3分)

用途有灭火、人工降雨和做饮料。

解析:本题考察我们对说明对象的用途的把握,文章4、5、6段分别介绍了二氧化碳的三个用途:灭火、人工降雨和做饮料。

6、找出短文的中心句。(1分)

文章的最后一句。

解析:本题考察我们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很显然本篇文章给我们介绍了二氧化碳与人类密切的关系,把握住了这一点,中心句也就不难找到啦;另外,中心句一般在文首和文末去找。

7、二氧化碳是空气的一种成分,它的特点是(无色无味无形;比空气重;稳定)。(2分) 解析:本题考察我们对说明对象特点的把握,文末中心句告诉我们二氧化碳无色无味无形,但这并不完整,在第四段很明显告诉我们二氧化碳的重量以及稳定性,这也是其特点。答题时不能走马观花,一定要仔细,才能回答完整。


相关文章

  • 黄保余:小学五六年级规划
  • 黄保余 :小学五.六年级语文学规划 简明要点: 1. 不要寄希望于通过多读书就可解决孩子的阅读或写作问题. 2. 不要让孩子把时间浪费在做同步练习题和训练字.词.拼音的阅读题上. 3. 多背古诗名句,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背诵所谓的"好 ...查看


  • 六年级备考计划
  • 安宁市实验学校六年级综合复习备考计划及准备工作 一.指导思想 为了使毕业班复习备考工作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确保我校六年级毕业班的小学升学考试成绩稳居安宁市第一,结合六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的学科教学状况,特制定本计划. 二.考 ...查看


  • 小升初语文考试常考题型及高分秘诀
  • 小升初语文考试常考题型及高分秘诀 小升初语文考试常考题型,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一一攻破,拿到小升初语文考试高分! 基础知识题 生字的字形和读音,标点符号,成语,病句最需要背功.而这些题的分数少的可怜,但是做不对又会影响成绩.对这些题,既不能花 ...查看


  • 小升初预备班语文强化练习13
  • 小升初预备班语文强化练习(十三) 姓名 一.基础训练 1.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上的成语,正确的一项是( ). .. 汶川地震,举世同悲: ,患难与共,尤显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同胞情. 圆殇之日,重生之时:中国挺住,四川雄起,愈见华夏儿女 ...查看


  • 小升初语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 小升初语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母鸡> <母鸡> 一向讨厌母鸡,不知怎样受了一点惊恐,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结没完,而并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可是细声细气,有什么心事似的, ...查看


  • 小升初衔接如何是好
  • 一.让自己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心理方面的衔接 进入初中,学生青春期的觉醒,自我意识的增强这些心理状态的改变都是成长阶段的正常变化,为此,这个阶段的语文学习也要在心理变化上随之调整跟进,心理学认为,只有适合不同身心阶段发展的心理调节,才能成为 ...查看


  • 语文改变命运
  • 语文改变命运 罗珠彪 一.语文的地位 历史上.... • 公元178年,东汉时期的汉灵帝在河南洛阳建立<鸿都门学>,中国 开始了"语文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先河. • 公元438年,南北朝时期的宋文帝在南京建立& ...查看


  •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题型及方法
  •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题型及方法 一般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最为薄弱的.在六年级总复习时必 须加大训练力度,指导他们掌握一些解题方法和规律,不断提高阅读能力.我把小学阶段的 阅读文章分为八类,每类文章,告诉学生应从哪些角度去理 ...查看


  • 鄂教版小升初语文阅读复习方法
  • 小升初语文阅读复习方法 小学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的运用能力.高年级的 阅读重点是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揣摩文 章的叙述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 阅读理解考察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