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恶化的原因是什么

2012年上半年因石原慎太郎发起购买钓鱼岛活动,中日关系陷入持续的紧张之中,两国国内也弥漫着相互敌视的氛围,特别是中国国内发生的大规模抗议示威浪潮,使中日关系由过去的“政冷经热”变成“政冷经冷”,随着安倍在去年12月26日参拜靖国神社,今年1月14日日本公布初高中教科书编写指南,写明钓鱼岛等是“日本固有领土”之后,原本紧张的中日关系进一步恶化。

表面上看,中日两国间的矛盾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领土主权,但实际上,真正促使两国关系一步一步恶化的背后原因相当复杂。这些原因包括历史造成的“世仇”,特别是借外交事件转移国内矛盾,在国际层面上两国经济与国力的竞争以及民间借此发泄心中长期积累的不满等等。

一些网民谈及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可以回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如果没有如此渊博的历史知识,至少记得甲午战争;到了60多年前的抗日战争,更是人人对南京大屠杀和日军的细菌部队咬牙切齿。

对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侵略历史,日本自1955年起,就开始对战败后的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侵华、侵韩和侵略东南亚国家的内容进行修改,使日本的侵略行动在教科书中看起来不那么令人痛恨。

据媒体报道,日本多次修改历史教科书的结果,导致该国几代年轻人不了解二战中的侵略真相,甚至不知道有“慰安妇”、细菌战和化学部队。而在中国,受日本侵略是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所有国民必须详细了解和真切记住的历史。自新中国建立之日起至今,没有哪一本历史教科书中会缺少这一充满国家恨民族仇的课文。

日本在二战后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心中,是一个虽然“一衣带水”,但曾经那么残酷的在中国烧杀掳掠的民族;尽管亲眼看到日本兵用刺刀捅进中国孕妇肚子的老人如今活着的已经不多,但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日本是与中国有仇的国家。

有“世仇”的国家之间如果发生有关国家尊严、领土权利、经济利益方面的争执,当然不太会像在两个友好国家之间那样解决,尤其在当国内出现了政治或经济方面的危机,那么这种外交争执就非常可能被统治者用来转移国内矛盾。

在2012年初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发起购买钓鱼岛募捐活动时,尚未摆脱持续数十年不景气的日本经济因为国际金融危机而雪上加霜,持续出现负增长,重新陷入技术性衰退,被形容为“人口老化、出口消失、公共债务扩大”。

在政治上,近年来日本首相易人的速度被形容为“走马灯”,党派之间和一党内部的权力之争不断,安倍晋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2012年再度回任自民党总裁,之后在同年的选举中赢得首相一职。

以鹰派著称的安倍晋三想要长期保住首相的位置,必须从经济持续低迷而且显然无法在可视的未来强劲的现实中,找出一个可以让公众看到希望的亮点,与最近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对抗,也许是安倍认为最有效的一个策略。

与此同时,中国执政党最高领导层十年换届的十八大在当年年底举行;党内各派权力斗争之激烈,因为薄熙来事件的偶然曝光而公诸于世;官员自上而下贪腐成风;全国各地的群体抗议事件此起彼伏。

从未被认为“强硬”的时任领导人已经对国内的政治局势到了几乎手足无措的地步,即便把维稳经费增加到大过国防开支,仍然不能解决问题。

石原慎太郎挑衅式的购买钓鱼岛之举,正好为走投无路的政权解围,中国人对日本隐隐约约的隔代仇,变成了又一次被欺负、被强占领土的现实。

而接任的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上任后在各方面都显示出强硬姿态,从国内大力反腐到争夺领土领海权,包括划定防空识别区在南海实施新捕鱼条例以及大张旗鼓显示军事实力,都广受舆论赞扬深得民间支持。

中日两国关系的紧张不断加剧,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许多人担心两国坚持强硬姿态,可能导致局势恶化,影响地区和平,甚至有人提出“不能排除中日甲午战争在两个甲子之后重演的可能性”。

但也有很多人对中日关系前景不这样悲观,认为二战给了两国血腥教训,中日不会再发生可以被称为“战争”的军事冲突,尤其在两国至今仍然保持密切良好的贸易关系的今天。

引发此轮两国关系恶化的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即便背后还有经济利益背景,但只是两国间各持己见的一个争议,最终会找到解决办法,不会永远僵持和对立下去。

安倍虽然态度强硬,包括去年12月26日在中国最高领导人集体瞻仰毛泽东遗容的同一天,再次参拜中国最忌讳的靖国神社,但随即安倍也发表了“不战决心”的讲话,在讲话中他辩解说,参拜靖国神社是为了宣誓永不再战。

无论安倍参拜靖国神社的真正意图是什么,也无论日本用什么形式声称拥有钓鱼岛等的主权,在二战后建立起的新国际秩序中,安倍政府不可能明目张胆的复活军国主义。

而从文革中的社会最底层跌打滚爬走到最高权力宝座的习近平和李克强,显然比他们的前任考虑问题更周全,他们现在采取的是以国家名义实行的对外强硬措施,而不是暗中鼓励民间反日行动。

从理论上说,任何一场群体行动发展到当局控制有困难的规模后,都可能从最初的抗议目标演变为针对政府的革命,所以放任老百姓举行“抗日”游行和示威活动,在已经充满了“患不均”情绪的中国社会,是一件非常危险的玩火游戏。

而政府采取的国家名义的强硬行动,可以在任何外界出面的外交调和行动中见好收场,既给了对方一个教训,让它以后有所收敛,也对国内民众有一个漂亮的交待。这很可能就是中日争端的发展前景。

新加坡的李光耀现年90岁,经历过日本占领新加坡、日本在二战中的毁灭以及它不屈不挠重新取得的辉煌的时期。李光耀认为,不把日本当回事是“愚蠢的”。20世纪80年代,日本作为经济增长引擎引领全世界,但在之后的20年,债台高筑的日本彻底“迷失了”,但日本并没有陷入真正意义上的衰落。

日本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近7000座岛屿,人口接近1.3亿。日本也许和世界上大多数地方一样,在走向老龄化,但日本绝不是一个没有创造力,正在衰竭没落或一无所有的国家。

正如牛津大学名誉校长、最后一任香港总督彭定康所言:“自2002年以来,日本的人均收入每年增长0.9%,高于美国和英国;即便在经济衰退最严重的年份,失业率也从未高于5.5%,2012年底的失业率为4.1%;社会凝聚力依然强大;通过巨额海外投资,日本公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面向全球。日本目前仍然以相当大的优势,保持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地位,从平均水平讲,日本公民的富裕程度是中国公民的8倍。”

2012年上半年因石原慎太郎发起购买钓鱼岛活动,中日关系陷入持续的紧张之中,两国国内也弥漫着相互敌视的氛围,特别是中国国内发生的大规模抗议示威浪潮,使中日关系由过去的“政冷经热”变成“政冷经冷”,随着安倍在去年12月26日参拜靖国神社,今年1月14日日本公布初高中教科书编写指南,写明钓鱼岛等是“日本固有领土”之后,原本紧张的中日关系进一步恶化。

表面上看,中日两国间的矛盾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领土主权,但实际上,真正促使两国关系一步一步恶化的背后原因相当复杂。这些原因包括历史造成的“世仇”,特别是借外交事件转移国内矛盾,在国际层面上两国经济与国力的竞争以及民间借此发泄心中长期积累的不满等等。

一些网民谈及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可以回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如果没有如此渊博的历史知识,至少记得甲午战争;到了60多年前的抗日战争,更是人人对南京大屠杀和日军的细菌部队咬牙切齿。

对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侵略历史,日本自1955年起,就开始对战败后的历史教科书中关于侵华、侵韩和侵略东南亚国家的内容进行修改,使日本的侵略行动在教科书中看起来不那么令人痛恨。

据媒体报道,日本多次修改历史教科书的结果,导致该国几代年轻人不了解二战中的侵略真相,甚至不知道有“慰安妇”、细菌战和化学部队。而在中国,受日本侵略是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所有国民必须详细了解和真切记住的历史。自新中国建立之日起至今,没有哪一本历史教科书中会缺少这一充满国家恨民族仇的课文。

日本在二战后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心中,是一个虽然“一衣带水”,但曾经那么残酷的在中国烧杀掳掠的民族;尽管亲眼看到日本兵用刺刀捅进中国孕妇肚子的老人如今活着的已经不多,但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日本是与中国有仇的国家。

有“世仇”的国家之间如果发生有关国家尊严、领土权利、经济利益方面的争执,当然不太会像在两个友好国家之间那样解决,尤其在当国内出现了政治或经济方面的危机,那么这种外交争执就非常可能被统治者用来转移国内矛盾。

在2012年初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发起购买钓鱼岛募捐活动时,尚未摆脱持续数十年不景气的日本经济因为国际金融危机而雪上加霜,持续出现负增长,重新陷入技术性衰退,被形容为“人口老化、出口消失、公共债务扩大”。

在政治上,近年来日本首相易人的速度被形容为“走马灯”,党派之间和一党内部的权力之争不断,安倍晋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2012年再度回任自民党总裁,之后在同年的选举中赢得首相一职。

以鹰派著称的安倍晋三想要长期保住首相的位置,必须从经济持续低迷而且显然无法在可视的未来强劲的现实中,找出一个可以让公众看到希望的亮点,与最近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对抗,也许是安倍认为最有效的一个策略。

与此同时,中国执政党最高领导层十年换届的十八大在当年年底举行;党内各派权力斗争之激烈,因为薄熙来事件的偶然曝光而公诸于世;官员自上而下贪腐成风;全国各地的群体抗议事件此起彼伏。

从未被认为“强硬”的时任领导人已经对国内的政治局势到了几乎手足无措的地步,即便把维稳经费增加到大过国防开支,仍然不能解决问题。

石原慎太郎挑衅式的购买钓鱼岛之举,正好为走投无路的政权解围,中国人对日本隐隐约约的隔代仇,变成了又一次被欺负、被强占领土的现实。

而接任的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上任后在各方面都显示出强硬姿态,从国内大力反腐到争夺领土领海权,包括划定防空识别区在南海实施新捕鱼条例以及大张旗鼓显示军事实力,都广受舆论赞扬深得民间支持。

中日两国关系的紧张不断加剧,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许多人担心两国坚持强硬姿态,可能导致局势恶化,影响地区和平,甚至有人提出“不能排除中日甲午战争在两个甲子之后重演的可能性”。

但也有很多人对中日关系前景不这样悲观,认为二战给了两国血腥教训,中日不会再发生可以被称为“战争”的军事冲突,尤其在两国至今仍然保持密切良好的贸易关系的今天。

引发此轮两国关系恶化的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即便背后还有经济利益背景,但只是两国间各持己见的一个争议,最终会找到解决办法,不会永远僵持和对立下去。

安倍虽然态度强硬,包括去年12月26日在中国最高领导人集体瞻仰毛泽东遗容的同一天,再次参拜中国最忌讳的靖国神社,但随即安倍也发表了“不战决心”的讲话,在讲话中他辩解说,参拜靖国神社是为了宣誓永不再战。

无论安倍参拜靖国神社的真正意图是什么,也无论日本用什么形式声称拥有钓鱼岛等的主权,在二战后建立起的新国际秩序中,安倍政府不可能明目张胆的复活军国主义。

而从文革中的社会最底层跌打滚爬走到最高权力宝座的习近平和李克强,显然比他们的前任考虑问题更周全,他们现在采取的是以国家名义实行的对外强硬措施,而不是暗中鼓励民间反日行动。

从理论上说,任何一场群体行动发展到当局控制有困难的规模后,都可能从最初的抗议目标演变为针对政府的革命,所以放任老百姓举行“抗日”游行和示威活动,在已经充满了“患不均”情绪的中国社会,是一件非常危险的玩火游戏。

而政府采取的国家名义的强硬行动,可以在任何外界出面的外交调和行动中见好收场,既给了对方一个教训,让它以后有所收敛,也对国内民众有一个漂亮的交待。这很可能就是中日争端的发展前景。

新加坡的李光耀现年90岁,经历过日本占领新加坡、日本在二战中的毁灭以及它不屈不挠重新取得的辉煌的时期。李光耀认为,不把日本当回事是“愚蠢的”。20世纪80年代,日本作为经济增长引擎引领全世界,但在之后的20年,债台高筑的日本彻底“迷失了”,但日本并没有陷入真正意义上的衰落。

日本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近7000座岛屿,人口接近1.3亿。日本也许和世界上大多数地方一样,在走向老龄化,但日本绝不是一个没有创造力,正在衰竭没落或一无所有的国家。

正如牛津大学名誉校长、最后一任香港总督彭定康所言:“自2002年以来,日本的人均收入每年增长0.9%,高于美国和英国;即便在经济衰退最严重的年份,失业率也从未高于5.5%,2012年底的失业率为4.1%;社会凝聚力依然强大;通过巨额海外投资,日本公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面向全球。日本目前仍然以相当大的优势,保持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地位,从平均水平讲,日本公民的富裕程度是中国公民的8倍。”


相关文章

  • 中苏关系破裂原因再探讨
  • 有关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长期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真正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还是最近十年的事情.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档案文献的相继解密公布,特别是中国学者在中苏关系史.国际共运史等方面研究力量的不断增强,带动了该问题的研究 ...查看


  • "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述评
  • 2012-06-06 10:42 国史网 有3人参与 分享到: 4 (原刊于2009年9月6日 国史网,作者栾景河) 有关中苏关系破裂的原因,长期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①]本文力求在全面介绍现有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的基 ...查看


  • 中国和苏联关系恶化的原因是什么
  • 中国和苏联关系恶化的原因是什么 自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苏关系破裂以来,国内外的许多学者都对破裂的原因进行过研究探讨,并提出过不少有益的见解.不过,由于这一问题涉及面非常广,情况十分复杂,加之各种非学术因素的影响,不仅学者们众说纷纭,而且很 ...查看


  • 中苏关系恶化原因探析
  • 摘 要 新中国成立之后便一直和苏联保持着亲密的同盟关系,然而以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事件为标志,中苏同盟开始破裂直至恶化.究其原因,一是两国交往中混淆了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夸大社会主义共识:二是两个国家都存在着党政不分,混淆了党际关系和国家关系 ...查看


  • 消费偏好国际财富转移与贸易条件
  • 消费偏好.国际财富转移与贸易条件 --基于Obstfeld 和Rogoff 经常项目跨期分析视角 雷达/李南 2012-12-25 14:13:30 来源:<甘肃社会科学>(兰州)2012年3期 [内容提要]国际财富转移与贸易条 ...查看


  • 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 [摘 要] 静态和动态的比较优势分歧的焦点是贸易条件是否恶化,贸易条件又直接取决于一国技术水平进步的速度,虽然较低技术水平的商品客观存在着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趋势,但一国可以通过不断的技术进步来优化自己的贸易条件.随着技术链的拉长,传统的重商 ...查看


  • 西罗马帝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历史考察
  • 作者:杜平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4年07期 [中图分类号]K5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215(2004)02-0016-03 古代罗马发祥于意大利半岛,以罗马城为中心发展起来,并通过一系列对外侵略扩张, ...查看


  • 地下水环境 第5章 地下水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 第五章 地下水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1 地下水利用与环境 地下水是埋藏在地面以下的岩石和土壤孔隙中的重力水.常见的井水.泉水.包括岩溶发育地区的地下河等等,都是地下水 1.1 地下水是重要的水资源 ∙ 地下水与地表水一样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 ...查看


  • 锅炉考试题,面试题
  • 电厂锅炉原理与设备思考题答案 1-1.火力发电厂中存在哪三种能量转换过程?分别对应哪些主要设备? 答:锅炉:燃料化学能→蒸汽的热能 汽轮机:蒸汽的热能→机械能 发电机:机械能→电能 1-2.锅炉的作用是什么? 答:锅炉的作用是使燃料在炉内燃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