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事:元代大戏剧家马致远的故居

[字号:

  

  

  ]

2012-03-12来源:北京旅游网 作者:

在京西门头沟区有很多山区古村落,著名的像斋堂镇的古迹山庄--爨底下、“京西灵水举人村”都已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而在京西王平镇的西山古道“王平古道”上,也有一座古村落韭园村,因有元代大戏剧家马致远故居所以也是历史文化名村,过去却鲜为人知。但现在已成为京西的一重要景点。

复修前的马致远故居院内

韭园村位于九龙山麓。该村成村古老,应在辽金以前,因村中有些古迹是在金元时期。该村是京西古(大)道上的“王平古道”出入古道的第一个古村落。在古时,京城里的人们要以煤炭为薪,而西山遍藏乌金。于是,京西和山西、内蒙一带的拉煤运货的驼队、马帮就来往在西山古道中。远古风烟,筑城御边,驼队铃响,马帮来往,宗教活动,使古道、西风、驼铃、瘦马等神奇故事流存在古道两侧。现门头沟区有古道很多,据史料记载,现存的京西古道最早的始于五代时期,距今已有1100年的历史。从辽金时,玉河古道(西山大道,现109国道)开时有修建。京西深山里的各条古道也随之繁盛。这些古道既有天然的羊肠小道,也有人工铺砌的宽阔的石路。这些古道有商用、军用、驿道、香道、御道和民间来往用道。这样在古道上又逐渐形成了很多古村落。可以说西山古道创造了门头沟山区的灿烂文化。

复修后的马致远故居门前

位于“王平古道”起点的韭园村现由四个自然村组成,即韭园村、东落坡村、西落坡村和桥耳涧村。韭园村在北,东、西落坡村相联在南。桥耳涧村独立在东。四个小村在一个大山环抱中。千百年来,山民们过着既宁静的田园生活,又接待着来往商队的喧嚣。因过去这里的村民以种菜为主,尤以种韭菜出名,所以村名叫“韭园”。现村内的文物古迹很多,如有“王平古道”从村中穿过,古民居、古庙、古碉楼等人文景观成为历史见证。村内虽盖有部分新房,但还保留很多明清民居,也有元代古居,如我国元代大戏剧家马致远故居在韭园村的西落坡村,其院就应为元代古居。这些古民居大多为精良的三合院、四合院。院落随山势的高低而建,错落有致。因村中的树木极多,树木的覆盖率竟达98%。故这些古民居大多掩映在浓荫中更显的古香古色。院内的房屋,青砖灰瓦,木窗雕花。砖雕、石雕相衬。在古道临街古民居的墙上,现还有“古道商铺”的匾额。古道绵延而来,穿村而过。韭园四村就成为古道上的驿站,客栈、酒馆、商铺等比比皆是。因出了韭园村,就来到了京西大道(现在的109国道),故来往的客商们都愿意在此休整。这条“王平古道”是从韭园村口的京西大道起,进韭园村,经王平、大台、木城涧,庄户村、千军台村等,再到西端的张家村、七里坟村等,在军响乡与京西大道又相通。因王平、大台、木城涧等煤矿都在这条古道上,是运煤必走之路,所以自古韭园村就十分繁华。

毛主席和秘书手书马致远词《天静沙-秋思》

马致远故居在西落坡村,座西朝东,是一座大四合院。故居门前是小桥流水,门前的影背墙上写着“马致远故居”,并有马致远生平的介绍。绕过影背进为一间东房的大门就来到院子。院子很大,东南西北四面都有房间,南西北每边为三间,东边因中间一间为门洞,故为两间。过去长久没有人居住破旧的很厉害,院内是房屋残颓,野草丛生,杂物堆放。现该村已在上级的文物部门的指导下复修了马致远故居,并建为纪念馆已对外开放。纪念馆主要分为三个展室内,除了介绍马致远生平及元代戏剧等内容外,在南屋的第三展室内还有毛主席及秘书手书的马致远的词。韭园村以马致远文化为龙头,发展旅游事业。现在村里的很多地方,都以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o秋思》中的佳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尤其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改造村里的环境,修建景点。马致远的《天净沙o秋思》也是对京西古道沧桑历史的写照。

马致远故里碑

据《中国文学史》和其它一些资料记栽,马致远(1250--1324年)字千里,号东篱。大都(北京)人。他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有“姓名香贯满梨园”之称。是当时文学组织“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为“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并被尊为“曲状元”,在元代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声誉。马致远因不满官府的腐败,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后他隐居山林,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田园的生活,并多些词曲和戏剧。这山林在何处?并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但韭园村的西落坡村却有马致远故居,而且村民们世世代代相传,这里就是马致远故居。也可以看出,韭园村人民对马致远这位大戏剧家的热爱。而马致远所写的《天净沙o秋思》和他故居门前的景物很相似。另外,在马致远的其它曲中也可证明这里为他的故居。如《元曲三百首》中的马致远的《清江引o野兴》,曲句为:“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恰待葵花开,又早峰儿闹,高枕上梦随蝶去了”。这西村就应是西落坡村,是对东落坡村而言,东落坡为东村,东西两村相连。这也可以确定这里就是马致远故居。现在马致远故居已被有关文物部门确定,并在故居门口立有说明,还新复修了“小桥流水”景观。马致远的主要戏剧剧本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

近些年门头沟区的文化部门已对“京西古道”加以保护利用,并制定了开发规划,出台保护条例,竖立古迹标志。现在韭园村已在村南大道口和109国道交界处立了明显的彩绘牌楼,上书“韭园”。又复修了韭园村的菩萨庙、龙王庙和的桥耳涧的三义庙。三义庙为大庙。庙内有新绘画的三国故事。庙内有古银杏一株。庙门口有古槐一株。韭园村的文物古迹也很多,除明清古民居外,还有如金代古碉楼、金代监狱“大寨”(相传宋朝的徽、钦二帝曾囚禁在此)等,现已有立牌说明。尤其是村内多“小桥流水”的景观,在故居南的西落坡村口修建了有楼阁亭台、池水花木的大花园。现每天都有很多中外游人前去访古探幽,参观马致远故居,在古道上登山行走。(撰稿人:张宝贵)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字号:

  

  

  ]

2012-03-12来源:北京旅游网 作者:

在京西门头沟区有很多山区古村落,著名的像斋堂镇的古迹山庄--爨底下、“京西灵水举人村”都已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而在京西王平镇的西山古道“王平古道”上,也有一座古村落韭园村,因有元代大戏剧家马致远故居所以也是历史文化名村,过去却鲜为人知。但现在已成为京西的一重要景点。

复修前的马致远故居院内

韭园村位于九龙山麓。该村成村古老,应在辽金以前,因村中有些古迹是在金元时期。该村是京西古(大)道上的“王平古道”出入古道的第一个古村落。在古时,京城里的人们要以煤炭为薪,而西山遍藏乌金。于是,京西和山西、内蒙一带的拉煤运货的驼队、马帮就来往在西山古道中。远古风烟,筑城御边,驼队铃响,马帮来往,宗教活动,使古道、西风、驼铃、瘦马等神奇故事流存在古道两侧。现门头沟区有古道很多,据史料记载,现存的京西古道最早的始于五代时期,距今已有1100年的历史。从辽金时,玉河古道(西山大道,现109国道)开时有修建。京西深山里的各条古道也随之繁盛。这些古道既有天然的羊肠小道,也有人工铺砌的宽阔的石路。这些古道有商用、军用、驿道、香道、御道和民间来往用道。这样在古道上又逐渐形成了很多古村落。可以说西山古道创造了门头沟山区的灿烂文化。

复修后的马致远故居门前

位于“王平古道”起点的韭园村现由四个自然村组成,即韭园村、东落坡村、西落坡村和桥耳涧村。韭园村在北,东、西落坡村相联在南。桥耳涧村独立在东。四个小村在一个大山环抱中。千百年来,山民们过着既宁静的田园生活,又接待着来往商队的喧嚣。因过去这里的村民以种菜为主,尤以种韭菜出名,所以村名叫“韭园”。现村内的文物古迹很多,如有“王平古道”从村中穿过,古民居、古庙、古碉楼等人文景观成为历史见证。村内虽盖有部分新房,但还保留很多明清民居,也有元代古居,如我国元代大戏剧家马致远故居在韭园村的西落坡村,其院就应为元代古居。这些古民居大多为精良的三合院、四合院。院落随山势的高低而建,错落有致。因村中的树木极多,树木的覆盖率竟达98%。故这些古民居大多掩映在浓荫中更显的古香古色。院内的房屋,青砖灰瓦,木窗雕花。砖雕、石雕相衬。在古道临街古民居的墙上,现还有“古道商铺”的匾额。古道绵延而来,穿村而过。韭园四村就成为古道上的驿站,客栈、酒馆、商铺等比比皆是。因出了韭园村,就来到了京西大道(现在的109国道),故来往的客商们都愿意在此休整。这条“王平古道”是从韭园村口的京西大道起,进韭园村,经王平、大台、木城涧,庄户村、千军台村等,再到西端的张家村、七里坟村等,在军响乡与京西大道又相通。因王平、大台、木城涧等煤矿都在这条古道上,是运煤必走之路,所以自古韭园村就十分繁华。

毛主席和秘书手书马致远词《天静沙-秋思》

马致远故居在西落坡村,座西朝东,是一座大四合院。故居门前是小桥流水,门前的影背墙上写着“马致远故居”,并有马致远生平的介绍。绕过影背进为一间东房的大门就来到院子。院子很大,东南西北四面都有房间,南西北每边为三间,东边因中间一间为门洞,故为两间。过去长久没有人居住破旧的很厉害,院内是房屋残颓,野草丛生,杂物堆放。现该村已在上级的文物部门的指导下复修了马致远故居,并建为纪念馆已对外开放。纪念馆主要分为三个展室内,除了介绍马致远生平及元代戏剧等内容外,在南屋的第三展室内还有毛主席及秘书手书的马致远的词。韭园村以马致远文化为龙头,发展旅游事业。现在村里的很多地方,都以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o秋思》中的佳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尤其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改造村里的环境,修建景点。马致远的《天净沙o秋思》也是对京西古道沧桑历史的写照。

马致远故里碑

据《中国文学史》和其它一些资料记栽,马致远(1250--1324年)字千里,号东篱。大都(北京)人。他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有“姓名香贯满梨园”之称。是当时文学组织“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为“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并被尊为“曲状元”,在元代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声誉。马致远因不满官府的腐败,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后他隐居山林,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田园的生活,并多些词曲和戏剧。这山林在何处?并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但韭园村的西落坡村却有马致远故居,而且村民们世世代代相传,这里就是马致远故居。也可以看出,韭园村人民对马致远这位大戏剧家的热爱。而马致远所写的《天净沙o秋思》和他故居门前的景物很相似。另外,在马致远的其它曲中也可证明这里为他的故居。如《元曲三百首》中的马致远的《清江引o野兴》,曲句为:“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恰待葵花开,又早峰儿闹,高枕上梦随蝶去了”。这西村就应是西落坡村,是对东落坡村而言,东落坡为东村,东西两村相连。这也可以确定这里就是马致远故居。现在马致远故居已被有关文物部门确定,并在故居门口立有说明,还新复修了“小桥流水”景观。马致远的主要戏剧剧本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

近些年门头沟区的文化部门已对“京西古道”加以保护利用,并制定了开发规划,出台保护条例,竖立古迹标志。现在韭园村已在村南大道口和109国道交界处立了明显的彩绘牌楼,上书“韭园”。又复修了韭园村的菩萨庙、龙王庙和的桥耳涧的三义庙。三义庙为大庙。庙内有新绘画的三国故事。庙内有古银杏一株。庙门口有古槐一株。韭园村的文物古迹也很多,除明清古民居外,还有如金代古碉楼、金代监狱“大寨”(相传宋朝的徽、钦二帝曾囚禁在此)等,现已有立牌说明。尤其是村内多“小桥流水”的景观,在故居南的西落坡村口修建了有楼阁亭台、池水花木的大花园。现每天都有很多中外游人前去访古探幽,参观马致远故居,在古道上登山行走。(撰稿人:张宝贵)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 元曲四大悲剧初探
  • 元曲四大悲剧初探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西方悲剧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悲剧观具有广泛和普遍的概括意义,并以此对元曲四大悲剧试加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 元曲 悲剧 悲剧观念 悲剧价值 日常用语的"悲剧&quo ...查看


  • 第三十三章 杂剧
  • 第三十三章 杂剧 一.名词解释 1.旦本.末本:元杂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2.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的四位著名的杂剧作家,即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 ...查看


  • 著名文学家及其事项
  • 著名文学家及其事项 名 字 号 朝代 前 340 - 278 年 代表作 楚辞 <离骚> 名句 地位 被列为世界文化名 人,我国最早的爱国 主义诗人,楚辞的奠 基者 故居 纪念地 墓地 汨罗市郊烈女岭 其他 屈 原 原 (平) ...查看


  • 演出经纪人考试中国音乐名曲及作曲家
  • 中国音乐名曲及作曲家 一.传统名曲 1. 古典歌曲: <阳关三叠>: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古朴深沉,后段略显激越 <扬州慢>,姜夔,荒凉萧条 <满江红>,岳飞,悲壮 2. 民间歌曲: < ...查看


  • 马致远的悲剧
  • 马致远(约1251-1321) ,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名致远,取非宁静无以致远之意,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同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著名的大戏剧家.散曲家. 马致远生活的元代是中 ...查看


  • 邯郸成语典故的表现形式_李广
  • 第19卷 第4期 邯郸学院学报 2009年12月 V ol . 19 No.4 Journal of Handan College Dec. 2009 邯郸成语典故的表现形式 李 广a ,贾晓敏b (邯郸学院 a.邯郸文化研究所 b.教育学 ...查看


  • 北京高考文学常识必备
  • 课内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 1.陶渊明----东晋----<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 2.<文心雕龙>----古代文学理论巨著---南朝梁﹒刘勰 3.顾炎武---明 ...查看


  • 元明清文学常识
  • 元明清文学常识 1 元杂剧的类型:杂剧南戏 2 <元曲选>的作者:臧懋循 3 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peng)揭徯斯 4中国古代最早白话小说:宋元话本 5说话艺术包括四大家:小说说经讲史合 6 文献,现存元杂剧剧本的基本资料 ...查看


  • 窦娥冤 教学设计
  •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认识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