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经济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政府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

2、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3、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4、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5、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

6、经济公平: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

7、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8、洛伦茨曲线: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洛伦茨曲线由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用累积的一定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来表示。

9、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10、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消费者对某一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或影响其他消费者对同一物品的消费。消费者人数的增加并不对生产成本产生影响。

11、俱乐部物品: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称之为

12、外部效应: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13、庇古税: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

14、科斯定理: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的前提下,通过市场交易可以消除外部性。

15、公共选择:一般是指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如何通过政治程序决定公共物品生产、供给等问题。其基本原理是,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用于非市场的政治领域。

16、直接民主:是指社会成员以投票等形式,直接参加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决策,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其他事务管理。

17、投票悖论:在投票选择中出现有悖于日常逻辑推理的现象。如在A、B、C三个方案中,A和B选择,A以2:1的票数获胜。在B和C的选择中,B以2:1的票数获胜。然而,在A与C的选择中,C又以2:1的票数获胜。因而,无法确定最后获胜的方案。如果根据一般的推理,A优于B,而B优于C,则一定是A优于C,而上例中的结果是C优于A。

18、票决循环:在投票选择中出现的无法选择最优方案的现象。如在A、B、C三个方案中,A和B选择,A以2:1的票数获胜。在B和C的选择中,B以2:1的票数获胜。然而,在A与C的选择中,C又以2:1

的票数获胜。因而,无法确定最后获胜的方案。如果根据一般的推理,A优于B,而B优于C,则一定是A优于C,而上例中的结果是C优于A。如果上述配对投票能一直进行下去,则会出现A和B选择,A获胜,B和C选择,B获胜,A与C选择,C获胜,B和C选择,B获胜,„„,这样不断循环下去,出现了“票决循环”的现象,但无法在A、B、C三个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

19、政府支出相对量:是指政府支出数量与国民经济其他经济指标的关系。

20、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市场上采购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政府购买性支出,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即实行等价交换。对市场运行而言,购买性支出,对消费和生产具有直接影响,可广泛用于调节各项经济活动。一定时期内政府购买性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对市场物价、有关产业发展有重要调控作用。

21、转移性支出: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转移性支出,由于是价值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就不可能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

22、公共定价法:指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自身对市场也提供了大量满足社会公共产品需要的“排他性物品”,并且这些物品也同样就涉及与其他普通和服务一样的问题,即价格的确定。这种满足公共产品需要的“排他性物品”的定价问题就是公共定价。

23、政府采购: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为了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事业单位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团体为了开展业务活动,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及劳务的行为。

24、公共投资: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共资金用于购置公共部门的资产,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形成的支出,它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公共劳务的前提与基础。

25、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运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政府金融活动。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既不同于无偿拨款,也不同于一般商业贷款。

26、部门预算:是指各主要部门汇总编制的本系统的财政收支计划,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本部门是指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拨款关系的地方国家机关、军队、政党组织和社会团体。

27、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和手段。

28、社会保障制度:是以政府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为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收入水平不能维持最低生活,以及因其他原因而面临困难的公民,提供保险、救助、补助和补贴等形式的保障。

29、社会保险:是指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在劳动者年老、疾病、伤残、生育、失业等原因暂时或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从而部分或全部地失去正常收入时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劳动者及家属的基本生活。

30、现收现付式: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当年或近期所有参保单位,按照统一的比例提取社会保险基金,在收支过程中实现基本平衡。

31、政府外债:是指国家作为债务人,向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借款以及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所形成的债务。

32、财政贴息:是指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政府财政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银行贷款的企业,就其支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一种补贴。其实质是政府财政代替企业向银行支付全部或部分利息,是政府财政支持有关企业或项目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33、税收支出:是指以特殊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与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政府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34、政府收入:亦即财政收入或公共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从动态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过程;从静态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用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价值。

35、税收:政府凭借公共权力取得收入,首先表现为政府拥有课税权。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按照预先确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向社会成员收取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工具。税收是政府凭借政治权利强制征收的,体现凭借国家政治权利对国民收入的特殊分配。

36、政府收入效应:是指经济主体因为政府组织收入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映,或者说是指因国家征税而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致生产者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政府收入的效应,就是我们所讲的政府收入的调节作用。

37、替代效应:是指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经济主体减少对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对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38、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律法规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它是国家向纳税单位和个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程。主要包括税收法律、条例、实施细则、征收管理办法等。

39、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所交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

40、税收归宿:也称为税负归宿,它是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41、税收“三性”:同国家取得公共收入的其它方式相比,税收具有其鲜明的形式特征,即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税收三性”。这三个形式特征是税收本身所固有的,是一切社会形态下税收的共性。

42、课税对象:是指对什么征税,是税收征收的目的物,它反映这个税种征税的基本范围和界限。凡是列入征税对象的,均属于该税的征收范围。国家通过法律确定的征税对象,是不同税种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是税收制度的基本因素之一。

43、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是纳税的主体。

44、计税依据:是指课税对象的计量单位和征收标准。

45、免征额: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它是按照一定标准从全部课税对象中预先确定减除的部分。P

46、国有资产:是指在法律上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拥有所有权的各类资产。具体来讲,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及其收受益、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类财产或财产权利。

47、二部定价法:是指在公共定价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承担资本成本的准入费,一部分是承担经营成本的使用费,准入费在一定时期是固定的,使用费则随着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48、公债依存度:是指一国当年的公债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

49、比例偿还法:比例偿还法是政府按公债数额,分期按比例偿还,这种方法是政府直接向公债持有者偿还,不通过市场,所以又称为直接偿还法,这种方法包括平均比例偿还、逐年递增比例偿还、逐年递减比例偿还等具体形式。

50、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它的实质是财政资金分配上的集权与分权问题。

51、复式预算: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的不同,将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P358

52、税收管辖权:也称课税权,是国际税收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系指一国政府在其主权范围内对税收事务的管辖权力,是国家主权在税收领域中的体现。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

答: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3)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

2、如何认识市场失灵与政府经济的必要性?

答:一般而言,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政府凭借社会公共权力介入市场失灵的领域,强制性地矫正市场失灵的根源。

3、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有哪些?

答: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收入分配;(2)经济稳定和发展;(3)资源配置。

4、简述公共物品的公共供给方式及其理论依据。

答:公共物品的提供是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措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公众提供产品,用于公共消费。以萨缪尔森代表的福利经济学家们认为,由于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因此通过市场方式提供公共物品,实现排他是不可能的或者成本是高昂的,并且在规模经济上缺乏效率。因此,福利经济学家们认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比市场方式即通过私人提供具有更高的效率。

5、简述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可能性分析。

答:公共物品满足下列条件的时,由私人供给公共物品使存在可能:(1)私人供给的公共物品一般应是准公共物品:(2)准公共物品的规模和范围一般较小,涉及的消费者数量有限;(3)在公共物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4)一系列制度条件来保障。

6、什么是公共资源问题?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答:公共资源有着如下两个特征:一是资源的稀缺性:一是其使用上不受限制。由于使用上不受限制,没有人对新加入使用者造成的外部效应负责,使得公共资源的使用所带来的社会收益小于个人收益,进而造成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共资源问题。其产生的根源在于产权归属不够明确。

7、阐述科斯定理的含义、意义及局限性。

答:科斯定理的含义是: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的前提下;通过市场交易可以消除外部性。“科斯定理”强调产权的重要性,认为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关键是界定和保护产权。科斯定理”的结论,是建立在交易成本为零的前提基础上的。然而,市场交易中存在成本,这是不容忽略的事实。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

8、简述中位选民理论的内容。

答:所谓中位选民,是指他的偏好落在所有选民偏好序列的中间。中位选民理论是指在多数裁定原则下,假定选民的偏好是单峰的,则选择的结果是由中位选民的偏好决定的。

9、简述阿罗不可能定律的内容。

答:一般来说,要找到一个满足民主社会公共选择标准的规则是不可能的。不能指望一个民主社会能够做出一个前后一致的决策。该结论被称之为阿罗不可能定律。

10、简述政府支出的分类方法和用途。

答:政府支出的分类方法有:按政府职能分类、按经济性质分类、按支出具体用途分类、按其功能分类和其他分类方法。按政府职能对政府财政支出分类,可以分析一定时期内政府履行其职能的重点,以及政府职能的变迁;按经济性质分类可分析政府预算政策在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权衡和选择,以及政府对市场运行干预的广度、深度;按支出具体用途分类可以全面地反映财政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有利于各级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可以更好地对各项支出进行管理和监督;按其功能分类有利于体现政府各项支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功能、作用,可分析资源在不同领域的配置状况。

11、政府采购的含义及其与政府支出绩效的关系。

答:政府采购,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为了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事业单位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团体为了开展业务活动,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及劳务的行为。政府采购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竞争性原则:(2)公开性原则;(3)公平性原则。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1)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有效发挥财政监督作用;(2)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3)发挥财政支出的宏观调控功能。

12、简述公共投资的范围和政府涉入的原因。

答:政府公共投资的范围主要涵盖那些对整个国民经济体系起到基础性作用、有利提高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率的、但同时又是微利或无利的项目,主要包括基础产业投资和农业投资。基础产业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和自然垄断性的特点,决定其很难单纯依靠私人投资主体的力量来完成,而应当由政府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共同完成。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由于其自身的产业特点,往往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且时常受到自然和技术等方面的制约,处于不稳定的环境中,因此需要政府加以扶持。

13、简述财政投、融资的特点和作用。

答:所谓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诠,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为日的,运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政府金融活动。财政投、融资不同于一般商业投、融资,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投资范围要严格的限制;(2)财政投、融资资金的使用,具有鲜明的公共性,追求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3)财政投、融资的资金来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财政投、融资的作用是将财政融资的良好信誉与金融投资的高效运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政府进行公共投资的较好方式。

14、比较行政管理性支出和其他购买性支出的区别。

答:作为政府的购买性支出,行政管理支出与其他购买性支出相比具有特殊性。首先,公共行政部门所提供的行政管理,是面向全社会的一种管理,其数量与价值都不能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确定,其管理对象和接受管理的主体不具有排他性,因而行政管理属于纯公共产品范畴,其支出也必须由政府财政予以提供,因而政府提供经费的来源,是向全体社会成员收取的税收;其次,从直接生产与消费社会财富的角度看,行政管理支出属于非生产性的社会消费性支出。

15、简述社会保障的功能。

答: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制度作用于社会各个方面所体现出的内在效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l)保证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功能;(2)风险分担功能;(3)收入再分配功能;(4)维护社会稳定功能;

(5)调节宏观经济平衡的功能。

16、简述社会保险税涵义和开征意义。

答:社会保障(保险)税是强制征集社会保障基金最为普遍和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之所以会被广泛采用,是因为:一方面现代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越来越表现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依赖性,并且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深化,其费用支付的延续性与增长的需要,要求社会保障基金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方式与税收的征收方式相似,带有明显的税收化倾向,而这种税收化的倾向,能够保证社保基金筹资的顺利进行与征收的固定化。对我国来说,这种方式筹集基金有利于保证社会保障基金有稳定充足的来源。

17、简述财政补贴的涵义和特征。

答:所谓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通过财政分配,向企业或居民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财政补贴具有以下特征:(1)政策性。财政补贴的对象、补贴的数额、补贴的期限等都必须按照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来制定;(2)灵活性。财政补贴不是一经确定就长期保持不变的,国家要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政策需要及时进行修正和调整;(3)时效性。财政补贴作为一种政策手段,是为国家政策目标服务的,必须依据一定时期国家的政策需要来制定。当国家的某些政策发生变化时,财政补贴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18、简述合理确定政府收入占GDP比重的关系的意义。

答:一般认为,政府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或GDP)的比率是衡量政府收入规模的指标。合理确定政府收入占GDP比重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第二,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影响经济结构的优化;第三,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既影响公共编要的满足,也影响个别需要的实现。

19、试述组织政府收入应遵循的原则。

答:组织政府收入的原则,主要包括:(1)从发展经济入手,增加政府收入的原则;(2)利益兼顾的原则;

(3)合理负担的原则:(4)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

20、简述直接税的特点。

答:所谓直接税,是指由纳税人直接负担,不易转嫁的税种。直接税的特点是:(1)税负不易转嫁;(2)税

收弹性大,税收收入不够稳定;(3)税负较为公平;(4)计税较复杂,征收管理难度较大。

21、简述税负转嫁的特征。

答:所谓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所交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税负转嫁作为一种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是纳税人的主动行为:第二,税负转嫁是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对税收负担的一种再分配;第三,税负转嫁是和价格的升降直接相联系的,而且价格的升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税负转嫁引起的。

22、简述影响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

答:影响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有:(1)税收制度:(2)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3)宏观经济政策;(4)政府的职责范围。

23、简述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原则。

答:经过长期的国有资产经营的实践证明,要建立合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应遵循以下基本准则;(1)政企分开;(2)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3)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4)分级所有、分级管理:(5)正确处理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企业职工)之间物质利益关系;(6)实现资产运营效益最大化的原则。

24、简述公共收费的功能。

答:公共收费具有以下功能:(l)体现政府宏观经济社会政策目标;(2)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3)稳定市场物价。

25、简要回答我国当前公共收费问题解决的方法。

答:根据我国公共收费管理现状,结合市场经济国家经验,公共收费管理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l)依法收费,依法理财;(2)以政府预算管理为核心,加强公共收费管理;(3)加强公共收费监督。

26、简述公债市场的功能。

答:公债市场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政府债券进行转让、买卖和交易的场所。其主要功能有:(1)为政府公债的发行和交易提供了有效的渠道;(2)可以进一步引导资金流向,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

(3)是传播和获取经济信息的重要场所;(4)能够为社会闲置资金提供良好的投资场所。

27、影响公债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公债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水平;(2)生产关系类型;(3)政治安定背景:

(4)国家职能范围:(5)财政政策选择;(6)金融市场状况;(7)公债管理水平。

28、如何确定公债发行条件?

答:公债发行条件是指国家对所发行公债及其与发行有关的诸多方面以法律形式所作的明确规定。发行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公债品种、公债发行权限、公债发行对象、公债发行数额、公债券票面金额、公债发行价格、利息率、对公债流动性和安全性的规定等。

29、公债偿还的方法有哪些?

答:公债偿还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买销法;(2)比例偿还法;(3)抽签偿还法:(4)一次偿还法。

30、简述政府预算编制的原则。

答:政府预算的编制是有意识地确定和规范财政活动的计划行为,它必 须遵循一定的指导思想。目前预算编制采用的主要有四项原则:(1)完整性原则。在国家预算之外,不应有其他的财政收支;(2)准确性原则。财政收支数字应进行科学的测算;(3)合法性原则。预算的编制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条文;(4)年度性原则。任何一个国家的预算编制,都必须有时间的界定,通常为1年。

31、简述我国实行部门预算的必要性。

答:编制部门预算的必要性有:(1)有利于对财政预算的审查和监督:(2)有利于预算编制的公开、透明,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3)提高了预算编制方法的科学性;(4)部门预算是完整的功能预算的基础。

32、简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涵义。

答:国库集中收付,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集中收入管理,一切财政性收入均纳入国库或国库指定的代理

商业银行的单一账户;二是集中支出管理,原则上一切财政性支出均应在实际支付行为发生时才能从单一账户支付出去,支付对象一般应是商品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三是集中账户管理,设置与国库单一账户配套使用的国库分类账户,集中反映各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

33、简述公开市场操作的优点。

答:与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和有贴现率相比,公开市场操作有着下列优点:(1)公开市场业务使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及试探性的操作,还可以进行逆向操作,灵活调节货币供给量;(2)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不象再贴现政策那样,处于被动地位;(3)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给量进行的是微调,不会像准备金率的变动一样产生震动效果。

34、比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

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着以下的差异:(1)制定政策的主体有差别。财政政策主体是政府,货币政策主体是一国货币当局(一般为中央银行);(2)政策目标有区别;(3)政策手段有区别;(4)政策时滞不同:

(5)对利率的影响不同;(6)对投资的影响不同。

35、简述区域经济政策的功能。

答: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功能就是对全国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统筹和协调,指导各个区域的经济的发展,把每个区域都纳入到全国经济发展之中,充分发挥地区间的优势和潜力,为全国经济发展做贡献。根据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短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原则,协调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与全国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重点发展区域与其他区域发展的关系;根据平等互利、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协调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关系,推动区域之间分工与合作;根据加强民族团结、增强国家凝聚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协调的原则,协调经济发达区域与经济欠发达之间的关系,促进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

36、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有哪些?

答: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主要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当发生两种税收管辖权重叠时,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的国家,通过优先承认跨国纳税人向行使地域税收管辖权国家所缴纳的税收来借以减轻或消除国际重复征税。在各国税法和国际税收协定中通常采用的避免、消除或缓和国家重复征税的方法主要有免税法、扣除法、低税法、抵免法等。

37、国际税收协定包括哪些内容?

答:国际税收协定一般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协定适用的范围。协定适用的范围主要包括人的范围和税种的范围两个方面。这是国际税收协定必须首先明确的前提;(2)免除双重征税问题。免除双重征税是国际税收协定的核心内容,它具体包括:明确所得概念,协调各缔约国之间的税收管辖权,确定免除双重征税的方法等;(3)保证税收无差别对待。保证税收无差别对待是指缔约国各方给对方公民以本国公民待遇,控等同于本国公民标准征税,保证不加歧视等;(4)消除和减少国际逃税。

38、贸易政策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贸易政策主要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其促进或限制对外贸易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规范、措施。一般来讲,贸易政策主要包括:(l)关税政策。如针对不同商品进口或出口征收的从价税和从量税等;(2)非关税措施。如针对不同领域实施的进口配额、许可证、自愿出口限制等:(3)促进出口的扶持政策。如补贴、出口信贷、出口退税等措施。

39、简述我国的预算编制程序。

答: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组织程序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两上两下、上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大致过程如下:(1)单位、部门提出概算;(2)下达预算收支指标;(3)编制汇总预算;(4)审批预算。

40、简述公债与税收和政府信用的区别。

答:政府信用是指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取得的信用,或以债权人的身份提供信用及其信用活动,所以说公债是政府信用的一种形式。税收,政府凭借公共权力取得收入,同国家取得公共收入的其它方式相比,税收具有其鲜 明的形式特征,那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政府及政府所属机构以债务人的身份,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或合同的规定,同有关各方发生的特定的债权债务关系,形成这种收入的依据是政府信誉,所以相较于税收,公债有着自愿性、有偿性。

41、所得税的特点是什么?

答:所得税是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与其他类型税收制度相比,所得税有以下特征:⑴税负相对公平,合乎量能原则。⑵所得税为直接税,税负不易转嫁。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⑶课税有弹性,能较好地处理国民经济发展、税源增长与税收的关系。⑷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42、财产税的特点和功能是什么?

答:财产税是对纳税人所拥有的财产课征的税种。财产主要包括不动产和动产。与其他类型税种相比,财产税具有税源稳定、税负难以转嫁的特征。因为土地、房产一般不能移动,形成某一区域稳定的税收来源。且财产税通过提高租金等方式转嫁所纳税款较为困难,属间接税。鉴于财产税的上述特征,实行分税制的国家一般将财产税归入地方税范畴。

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财产税具有重要功能。首先财产税可成为地方税主体税种,为地方政府,特别是城市政府提供充裕的税源。其次,财产税能够调节财富不均,鼓励勤劳致富,限制不劳而获,体现社会公平。再次,财财产税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促进财产的有效利用。

43、资源税的特点和功能是什么?

答:资源税是以各类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的税种。资源税包括一般资源税和级差资源税。和其他类型的税种相比,资源税具有以下特点:(1)征税对象针对性较强,征收范围较窄。(2)从量定额计征税款,简便易行。(3)实行差别税额。

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资源税的征收和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1)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调节资源开发的级差收益,鼓励企业间公平竞争。(3)为政府组织更多的财政收入。

五、论述题:

1、怎样认识收入差距与公平、效率的关系?

答: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但要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是较为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即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具有一定替代关系。收入分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描述了收入的分布情况。对于收入差距有个量的问题,一方面市场的效率要求必然会产生收入差距;另一面,出于对人们有关收入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的要求,又要求政府将这个差距维持在人们意愿的范围之内。即基于对公平和效率的综合考虑,收入差距既要满足效率的要求,又要防止差距过大对公平带来的冲击。政府决策时可形成公平与效率的不同组合,如我国目前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

2、在直接民主制度下,试分析全体一致原则和多数裁定原则的利弊。

答:在直接民主制度下,全体一致原则的优点是,可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应,也可达到林达尔均衡。即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公共物品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承担自己应分摊的税收或费用,公共物品供给量可以达到最具效率的水平。但其缺点是该原则存在两个前提问题:(1)假定人们在投票时是诚实的,每个人都能真实地表露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要;(2)找到每一个人都能接受的税负分担比率可能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全体一致原则相比,多数裁定原则下存在对少数人利益的损害,构成一种决策成本,特别是在简单多数原则中更为明显。

3、论述政府支出增长的宏观和微观模型。

答:答:关于政府支出增长的模型从宏观方面加以解释的有:瓦格纳的“财政支出不断上升的规律”、皮考克(Peacock)和怀斯曼(Wiseman)的“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穆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财政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从微观方面加以解释的主要有鲍莫尔的“财政支出非均衡增长模型”。瓦格纳认为政府活动不断扩张所带来的政府支出的不断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皮考克(Peacock)和怀斯曼(Wiseman)认为政府支出的变化要受到公民意愿的影响,即政府支出的变化与社会抉择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这种考虑,他们将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归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种,并且认为外在因素是政府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穆斯格雷夫和罗斯托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来解释政府支出增长的原因,认为在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因素会制约着政府支出规模的增长。鲍莫尔将整个社会分为两个

部门,并得出结论:作为生产率偏低的政府部门的规模必然是越来越大,负担必然越来越重的结论。

4、论述政府支出绩效的评价方法及各自的优劣。

答:政府支出绩效评价常用方法有“成本——收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公共定价法。所谓“成本——收益”分析法,是为政府支出项目或服务等提出实现建设目标的若干备选方案,并详细列出各种各选方案的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收益,以便分析比较项目或服务所带来的效益,并最终选择出最优的项目方案,这种方法需要有准确的成本和效益,但是在政府支出的大多数项目中,这个条件难以满足;最低费用选择法主要是针对成本容易计算,但绩效却难以衡量的政府支出项目,在不必使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各选的政府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需要计算所有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且把所花费的最低成本,作为政府支出项目择优选择方案的基本标准:公共定价法主要针对某些政府支出项目没有明确的收益但是可以通过市场进行定价来确定成本和收益,通过设计“公共定价法”来衡量它们的成本与收益,并可直接提高它们作为准公共物品的绩效。

5、论述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及各自的优劣。

答:世界各国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现收现村式、完全基金式和部分基金式。(1)现收现付式。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社会保险互助互济的调剂职能,简便易行,也可避免物价上涨后基金贬值的危险。但由于只以实现收支为基础,使得被保者的权利义务关系缺乏数量上的长期规划,调剂能力较差。同时当保险费用逐年增加、提取比例不断上升后,还可能出现企业、国家负担过重的困难:(2)完全基金式。这是一种以长期纵向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基金筹集模式,暨求劳动者在整个就业或投保期内,采取储蓄积累方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这种模式中,进行长期预测的科学管理要求有较强的专业性,而且由于时间跨度大,储备基金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基金的保值与增值的压力非常大;(3)部分基金式。这种方式将近期横向收支平衡与远期纵向收支平衡相结合,在满足一定时期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的储备金,凭此确定收费率。这种模式兼具前两种的优点,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用。

6、论述财政补贴对经济的影响和局限性。

答:财政补贴作为一种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有效调节社会供求平衡,维护宏观经济稳定;(2)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3)配合自然垄断领域的管制价格,提供社会福利;(4)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在对经济起积极作用的同时,财政补贴还有以下等方面的局限性:(1)政府财政对一些经济活动长期提供大量补贴,将使价格与价值的背离长期化、合法化,从而削弱价格的调控功能;(2)财政补贴不利于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3)财政补贴加剧了财政收支的矛盾,使政府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7、试论政府经济调节能力的有限性。

答:(1)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2)对市场及主体行为控制的有限性;(3)对政府机构控制的有限性;

(4)与立法机构协调的有限性。

8、试述政府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

答:影响政府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有:(1)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国民生产总值就多,则该国政府能够获取的财政收入总额也就较多,其占GDP的比重也较高。反之,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社会产品匾乏,国民生产总值低,政府取得的收入就少,其占GDP的比重也就小;(2)收入分配政策。在不同的国家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政府收入的规模也会随着政府收入政策的调整而有所不同;(3)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收入已完全货币化,而货币收入必然受价格对币值的影响,因此,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GDP分配,必然影响政府收入的增减。

9、试述税负转嫁效应。

答:税负转嫁是伴随着商品经济而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广泛的影响:(l)税负转嫁是税负的再分配,也就是物质利益的再分配;(2)税负转嫁和制定税收政策及设计税收制度有密切的关系;(3)税负转嫁可能会强化纳税人逃税的动机。

10、试述税负转嫁的条件。

答: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税负转嫁的程度,还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1)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对税负转嫁的影响。一般来说,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而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大的商品不易转嫁;(2)税种差别对税负转嫁的影响。一般而言,对商品的课税比较容易实现税负转嫁,而对所得的课税一般不能实现税负转嫁;(3)课税范围宽窄对税负转嫁的影响。课税范围宽的商品比较容易实现税负转嫁,而课税范围窄的商品则难以实现税负转嫁:(4)企业谋求的利润目标对税负转嫁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要谋求利润的最大化,税负转嫁虽然也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两者之间也会发生矛盾。

11、试述公共定价的方法及其实用性。

答:政府在选择公共定价标准后,具体可采用以下定价方法:(1)单一定价法。即根据消费者消费公共物品的数量与质量,确定一个单位价格收费的方法;(2)二部定价法。即根据公共物品成本组成,分两部分确定其价格的方法;(3)高峰负荷定价法。对存在集中使用的高峰期的公共物品,在二部定价的基础上,在使用高峰期再加收部分费用,以缓解高峰期供给紧张状况,均衡资源有效配置。这些定价方法中,对那些与广大普通居民生活关系密切,使用范围广的基础设施服务,按边际成本定价,亏损由政府财政补贴,有利于体现社会公平;对具有拥挤成本或资源稀缺的,需要抑制消费,防止浪费的公共物品。可按二部定价法、高峰负荷定价法来定价,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12、试论公债发行的方法。

答:公债发行方法是指采用何种方法和形式来推销公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标准对公债发行方法进行分类:(1)按照政府在公债发行过程中同应募者之间的联系方式,可以将公债发行方法分为直接发行法和间接发行法;(2)从公债发行对象的角度,可以将公债发行方法分为公募法与非公募法;(3)从政府是否通过市场发行公债的角度,可以将公债发行方法分为市场销售法和非市场销售法。

13、试论预算外资金的涵义及改革。

答:预算外资金,是与政府预算内资金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在我国财政制度中,有特定内容。一般来说,预算外资金是指按国家财政制度规定,不纳入政府预算,由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自收自支、自行管理的财政性资金。预算外资金概念,包括以下三层含义:(1)预算外资金性质,是财政性资金,但不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其所有权属于国家,分配权归政府,管理权在财政。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理财的职能部门,负责制定具体的分配政策和管理制度。国家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管理需要,对预算内外收支范围进行调整;(2)预算外资金由有关行政事业单位,根据国家规定的项目和标准组织收入,其他机构不得参与预算外资金的收支。如行政事业性收费必须经过国务院或省级以上政府及其财政、计划(物价)部门批准,其他部门无权批准行政事业性收费。未经批准,行政事业单位一律不得凭借自身拥有的行政管理职能创了收费;(3)收取、提取和使用预算外资金,是为了履行政府职能,其支 出用途和范围只能用于被指定的政府职能范围内的事务,不能挪作他用,也不能在预算内外之间进行任意调节。

14、试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

答:(1)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2)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3)紧缩性货币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4)扩张性货币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

15、比较凯恩斯学派货币传导机制理论和货币学派传货币导机制理论的区别。

答:凯恩斯学派传导机制理论可以简单概括为:货币供给M的增减影响利率r,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益的影响使投资1以乘数方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会进而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与凯恩斯学派不同,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而更强调货币供给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中的直接效果。货币学派认为,增加货币供给量在开始时会降低利率,银行增加贷款,货币收入增加和物价上升,从而导致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增加,引致产出提高,直到物价的上涨将多余的货币量完全吸收掉为止。

16、试论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关系。

答: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存在必然的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差别。国际税收同国家税收一样,都不能脱离国家而独立存在,即两者都是凭借国家的政治权力进行的一种分配行为。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区别是:其一,国家税收反映的是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它是一国政府对其管辖范围内的纳税人进行征

税,这种征税关系表现为一个国家内部的事务。而国际税收主要反映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财权分配关系,脱离了这个本质特征,就不是国际税收;其二,国家税收的课税对象主要是国内所得、商品流转额和财产收入。而国际税收的课税对性是跨国性税收或国际商品流转额,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跨国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征税,才引起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17、试论外债的功能和特殊性。

答:政府外债是一个国家对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资本借入国发展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前提,它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政府外债可以促使本国社会经济更快发展;(2)利用政府外债是各国进行经济建设、政治角逐和军事战争的重要手段:(3)通过举借政府外债发展基础设施,为社会经济发展准备条件。外债如与内债相比,在风险与管理等方面还有其特殊性:第一,外债一般是借外汇还外汇,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外债要承受来自汇率波动的风险。同时,外债偿还能力受本国外贸创汇能力的制约;第二,从国际金融市场上借入的商业性贷款,一般采用浮动利率,举借外需要考虑利率波动风险;第三,外债举债成本受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较大等等。

18、论如何衡量和防范、化解外债风险。

答:政府外债风险防范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外债币种结构风险防范。必须要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金融市场动态,把握好各个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预测主要货币汇价的发展趋势,正确选择好币种;①原则上借外债应选择汇率下降的货币;②软硬币适当搭配:③外债币种一般应与其使用方向保持一致:④外债币种应与我国出口贸易结算货币的构成相适应。(2)外债利率风险防范。为了避免外债利率风险,债务国在筹资时必须根据广泛的市场预测和调查确定合理的利率体系。政府化解外债风险的措施有以下几种:①提前支付债务利息:②进行期权交易;③开展调期业务。

19、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引进外资和境外投资的影响有哪些?

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引进外资和境外投资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速了国内资本的形成,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在国际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渠道;(2)将进一步促进我国投资环境的完善,有利于推动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稳定发展;(3)增加了国内就业和财政收入,改善了国际收支;(旱)为我国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创造了更为宽松的国际环境,我国境外投资将跃上新台阶。我国将在所有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提供的多边、稳定及最惠国待遇下开展国际经贸合作,国际间的歧视性贸易和投资限制将逐步取消,这将为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更加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

20、试论我国现行财政补贴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答:进入90年代以来,与价格管理体制和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国家对财政补贴进行了较大幅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1)财政补贴数额大,成为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2)财政补贴的项目过多,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3)现行的企业亏损补贴制度不规范,不利于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转换经营机制:(4)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财政补贴领域中的职权划分不明确,不利于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有效运行。针对我国财政补贴存在的弊病,我国财政补贴制度改革,应主要解决以下问题:(1)财政补贴应尽量减少对市场机制的干扰;(2)财政补贴应适时、适度地调整其规模,优化补贴结构;(3)财政补贴应与其他政策配合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4)规范财政补贴管理,提高补贴效率。

21、试论流转税的特点和功能。

答:流转税是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各种税收制度的总称。与其他类型税收制度相比,流转税具有明显的特点和功能:(1)流转税税源稳定,有利于组织政府财政收入。(2)流转税计税简便,征税成本低,便于征收管理。(3)流转税以流转额为课税对象,与交易的成本费用无关,有利于保证政府财政及时、足额入库。流转税的课征既可以以全部流转额为课税对象,也可以部分流转额作为课税对象;以毛收入为基础的传统流转税改为以增值额为基础的增值税,铺之以特殊调节的消费税,使流转税的中性和调节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政府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其中,政府财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务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居核心地位。

2、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达不到经济学所讲的“帕累托效率”。

3、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4、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5、社会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

6、经济公平:是指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

7、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8、洛伦茨曲线: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洛伦茨曲线由统计学家洛伦茨提出,用累积的一定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与这部分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来表示。

9、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消费的非排他性、效用的可分割性、消费的强制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10、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在给定的生产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消费者对某一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或影响其他消费者对同一物品的消费。消费者人数的增加并不对生产成本产生影响。

11、俱乐部物品: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称之为

12、外部效应: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称为外部经济性,或正外部性;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称为外部不经济性,或负的外部性。

13、庇古税:在存在外部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向有关企业或个人课以相当于他造成的边际外部成本的罚款或税收,外部成本就成了有关当事人的内部成本,他们在决策时就会考虑到这些成本,从而避免效率损失。由于这一纠正外部成本的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先提出的,所以又叫做庇古税。

14、科斯定理: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的前提下,通过市场交易可以消除外部性。

15、公共选择:一般是指在政府经济活动中,如何通过政治程序决定公共物品生产、供给等问题。其基本原理是,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用于非市场的政治领域。

16、直接民主:是指社会成员以投票等形式,直接参加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决策,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其他事务管理。

17、投票悖论:在投票选择中出现有悖于日常逻辑推理的现象。如在A、B、C三个方案中,A和B选择,A以2:1的票数获胜。在B和C的选择中,B以2:1的票数获胜。然而,在A与C的选择中,C又以2:1的票数获胜。因而,无法确定最后获胜的方案。如果根据一般的推理,A优于B,而B优于C,则一定是A优于C,而上例中的结果是C优于A。

18、票决循环:在投票选择中出现的无法选择最优方案的现象。如在A、B、C三个方案中,A和B选择,A以2:1的票数获胜。在B和C的选择中,B以2:1的票数获胜。然而,在A与C的选择中,C又以2:1

的票数获胜。因而,无法确定最后获胜的方案。如果根据一般的推理,A优于B,而B优于C,则一定是A优于C,而上例中的结果是C优于A。如果上述配对投票能一直进行下去,则会出现A和B选择,A获胜,B和C选择,B获胜,A与C选择,C获胜,B和C选择,B获胜,„„,这样不断循环下去,出现了“票决循环”的现象,但无法在A、B、C三个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

19、政府支出相对量:是指政府支出数量与国民经济其他经济指标的关系。

20、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市场上采购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政府购买性支出,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即实行等价交换。对市场运行而言,购买性支出,对消费和生产具有直接影响,可广泛用于调节各项经济活动。一定时期内政府购买性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对市场物价、有关产业发展有重要调控作用。

21、转移性支出: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转移性支出,由于是价值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就不可能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

22、公共定价法:指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自身对市场也提供了大量满足社会公共产品需要的“排他性物品”,并且这些物品也同样就涉及与其他普通和服务一样的问题,即价格的确定。这种满足公共产品需要的“排他性物品”的定价问题就是公共定价。

23、政府采购: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为了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事业单位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团体为了开展业务活动,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及劳务的行为。

24、公共投资: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共资金用于购置公共部门的资产,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形成的支出,它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基本手段,也是政府提供公共劳务的前提与基础。

25、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运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政府金融活动。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既不同于无偿拨款,也不同于一般商业贷款。

26、部门预算:是指各主要部门汇总编制的本系统的财政收支计划,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本部门是指与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拨款关系的地方国家机关、军队、政党组织和社会团体。

27、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和手段。

28、社会保障制度:是以政府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法规,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为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收入水平不能维持最低生活,以及因其他原因而面临困难的公民,提供保险、救助、补助和补贴等形式的保障。

29、社会保险:是指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在劳动者年老、疾病、伤残、生育、失业等原因暂时或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从而部分或全部地失去正常收入时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劳动者及家属的基本生活。

30、现收现付式: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当年或近期所有参保单位,按照统一的比例提取社会保险基金,在收支过程中实现基本平衡。

31、政府外债:是指国家作为债务人,向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借款以及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所形成的债务。

32、财政贴息:是指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政府财政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银行贷款的企业,就其支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一种补贴。其实质是政府财政代替企业向银行支付全部或部分利息,是政府财政支持有关企业或项目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33、税收支出:是指以特殊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与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政府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34、政府收入:亦即财政收入或公共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从动态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过程;从静态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用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价值。

35、税收:政府凭借公共权力取得收入,首先表现为政府拥有课税权。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按照预先确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向社会成员收取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工具。税收是政府凭借政治权利强制征收的,体现凭借国家政治权利对国民收入的特殊分配。

36、政府收入效应:是指经济主体因为政府组织收入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映,或者说是指因国家征税而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致生产者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政府收入的效应,就是我们所讲的政府收入的调节作用。

37、替代效应:是指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经济主体减少对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对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38、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律法规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它是国家向纳税单位和个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规程。主要包括税收法律、条例、实施细则、征收管理办法等。

39、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所交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

40、税收归宿:也称为税负归宿,它是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41、税收“三性”:同国家取得公共收入的其它方式相比,税收具有其鲜明的形式特征,即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税收三性”。这三个形式特征是税收本身所固有的,是一切社会形态下税收的共性。

42、课税对象:是指对什么征税,是税收征收的目的物,它反映这个税种征税的基本范围和界限。凡是列入征税对象的,均属于该税的征收范围。国家通过法律确定的征税对象,是不同税种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是税收制度的基本因素之一。

43、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是纳税的主体。

44、计税依据:是指课税对象的计量单位和征收标准。

45、免征额: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它是按照一定标准从全部课税对象中预先确定减除的部分。P

46、国有资产:是指在法律上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拥有所有权的各类资产。具体来讲,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投资及其收受益、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者依据法律认定的各类财产或财产权利。

47、二部定价法:是指在公共定价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承担资本成本的准入费,一部分是承担经营成本的使用费,准入费在一定时期是固定的,使用费则随着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48、公债依存度:是指一国当年的公债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

49、比例偿还法:比例偿还法是政府按公债数额,分期按比例偿还,这种方法是政府直接向公债持有者偿还,不通过市场,所以又称为直接偿还法,这种方法包括平均比例偿还、逐年递增比例偿还、逐年递减比例偿还等具体形式。

50、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它的实质是财政资金分配上的集权与分权问题。

51、复式预算:是按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的不同,将预算年度内的全部财政收支编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P358

52、税收管辖权:也称课税权,是国际税收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系指一国政府在其主权范围内对税收事务的管辖权力,是国家主权在税收领域中的体现。

二、简答题:

1、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

答: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3)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

2、如何认识市场失灵与政府经济的必要性?

答:一般而言,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政府凭借社会公共权力介入市场失灵的领域,强制性地矫正市场失灵的根源。

3、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有哪些?

答: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收入分配;(2)经济稳定和发展;(3)资源配置。

4、简述公共物品的公共供给方式及其理论依据。

答:公共物品的提供是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措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公众提供产品,用于公共消费。以萨缪尔森代表的福利经济学家们认为,由于公共物品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因此通过市场方式提供公共物品,实现排他是不可能的或者成本是高昂的,并且在规模经济上缺乏效率。因此,福利经济学家们认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比市场方式即通过私人提供具有更高的效率。

5、简述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可能性分析。

答:公共物品满足下列条件的时,由私人供给公共物品使存在可能:(1)私人供给的公共物品一般应是准公共物品:(2)准公共物品的规模和范围一般较小,涉及的消费者数量有限;(3)在公共物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4)一系列制度条件来保障。

6、什么是公共资源问题?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答:公共资源有着如下两个特征:一是资源的稀缺性:一是其使用上不受限制。由于使用上不受限制,没有人对新加入使用者造成的外部效应负责,使得公共资源的使用所带来的社会收益小于个人收益,进而造成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共资源问题。其产生的根源在于产权归属不够明确。

7、阐述科斯定理的含义、意义及局限性。

答:科斯定理的含义是: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的前提下;通过市场交易可以消除外部性。“科斯定理”强调产权的重要性,认为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关键是界定和保护产权。科斯定理”的结论,是建立在交易成本为零的前提基础上的。然而,市场交易中存在成本,这是不容忽略的事实。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

8、简述中位选民理论的内容。

答:所谓中位选民,是指他的偏好落在所有选民偏好序列的中间。中位选民理论是指在多数裁定原则下,假定选民的偏好是单峰的,则选择的结果是由中位选民的偏好决定的。

9、简述阿罗不可能定律的内容。

答:一般来说,要找到一个满足民主社会公共选择标准的规则是不可能的。不能指望一个民主社会能够做出一个前后一致的决策。该结论被称之为阿罗不可能定律。

10、简述政府支出的分类方法和用途。

答:政府支出的分类方法有:按政府职能分类、按经济性质分类、按支出具体用途分类、按其功能分类和其他分类方法。按政府职能对政府财政支出分类,可以分析一定时期内政府履行其职能的重点,以及政府职能的变迁;按经济性质分类可分析政府预算政策在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权衡和选择,以及政府对市场运行干预的广度、深度;按支出具体用途分类可以全面地反映财政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有利于各级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可以更好地对各项支出进行管理和监督;按其功能分类有利于体现政府各项支出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功能、作用,可分析资源在不同领域的配置状况。

11、政府采购的含义及其与政府支出绩效的关系。

答:政府采购,是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为了从事日常的政务活动或提供公共服务,以及事业单位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团体为了开展业务活动,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及劳务的行为。政府采购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竞争性原则:(2)公开性原则;(3)公平性原则。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1)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有效发挥财政监督作用;(2)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3)发挥财政支出的宏观调控功能。

12、简述公共投资的范围和政府涉入的原因。

答:政府公共投资的范围主要涵盖那些对整个国民经济体系起到基础性作用、有利提高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率的、但同时又是微利或无利的项目,主要包括基础产业投资和农业投资。基础产业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和自然垄断性的特点,决定其很难单纯依靠私人投资主体的力量来完成,而应当由政府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共同完成。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由于其自身的产业特点,往往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且时常受到自然和技术等方面的制约,处于不稳定的环境中,因此需要政府加以扶持。

13、简述财政投、融资的特点和作用。

答:所谓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诠,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为日的,运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政府金融活动。财政投、融资不同于一般商业投、融资,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财政投、融资的目的性很强,投资范围要严格的限制;(2)财政投、融资资金的使用,具有鲜明的公共性,追求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3)财政投、融资的资金来源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财政投、融资的作用是将财政融资的良好信誉与金融投资的高效运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政府进行公共投资的较好方式。

14、比较行政管理性支出和其他购买性支出的区别。

答:作为政府的购买性支出,行政管理支出与其他购买性支出相比具有特殊性。首先,公共行政部门所提供的行政管理,是面向全社会的一种管理,其数量与价值都不能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确定,其管理对象和接受管理的主体不具有排他性,因而行政管理属于纯公共产品范畴,其支出也必须由政府财政予以提供,因而政府提供经费的来源,是向全体社会成员收取的税收;其次,从直接生产与消费社会财富的角度看,行政管理支出属于非生产性的社会消费性支出。

15、简述社会保障的功能。

答:社会保障的功能,是指社会保障制度作用于社会各个方面所体现出的内在效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l)保证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功能;(2)风险分担功能;(3)收入再分配功能;(4)维护社会稳定功能;

(5)调节宏观经济平衡的功能。

16、简述社会保险税涵义和开征意义。

答:社会保障(保险)税是强制征集社会保障基金最为普遍和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之所以会被广泛采用,是因为:一方面现代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越来越表现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依赖性,并且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深化,其费用支付的延续性与增长的需要,要求社会保障基金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方式与税收的征收方式相似,带有明显的税收化倾向,而这种税收化的倾向,能够保证社保基金筹资的顺利进行与征收的固定化。对我国来说,这种方式筹集基金有利于保证社会保障基金有稳定充足的来源。

17、简述财政补贴的涵义和特征。

答:所谓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通过财政分配,向企业或居民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财政补贴具有以下特征:(1)政策性。财政补贴的对象、补贴的数额、补贴的期限等都必须按照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来制定;(2)灵活性。财政补贴不是一经确定就长期保持不变的,国家要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政策需要及时进行修正和调整;(3)时效性。财政补贴作为一种政策手段,是为国家政策目标服务的,必须依据一定时期国家的政策需要来制定。当国家的某些政策发生变化时,财政补贴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18、简述合理确定政府收入占GDP比重的关系的意义。

答:一般认为,政府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或GDP)的比率是衡量政府收入规模的指标。合理确定政府收入占GDP比重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第二,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影响经济结构的优化;第三,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既影响公共编要的满足,也影响个别需要的实现。

19、试述组织政府收入应遵循的原则。

答:组织政府收入的原则,主要包括:(1)从发展经济入手,增加政府收入的原则;(2)利益兼顾的原则;

(3)合理负担的原则:(4)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

20、简述直接税的特点。

答:所谓直接税,是指由纳税人直接负担,不易转嫁的税种。直接税的特点是:(1)税负不易转嫁;(2)税

收弹性大,税收收入不够稳定;(3)税负较为公平;(4)计税较复杂,征收管理难度较大。

21、简述税负转嫁的特征。

答:所谓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所交纳的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税负转嫁作为一种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是纳税人的主动行为:第二,税负转嫁是各个经济主体之间对税收负担的一种再分配;第三,税负转嫁是和价格的升降直接相联系的,而且价格的升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税负转嫁引起的。

22、简述影响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

答:影响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有:(1)税收制度:(2)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3)宏观经济政策;(4)政府的职责范围。

23、简述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原则。

答:经过长期的国有资产经营的实践证明,要建立合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应遵循以下基本准则;(1)政企分开;(2)政府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3)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4)分级所有、分级管理:(5)正确处理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企业职工)之间物质利益关系;(6)实现资产运营效益最大化的原则。

24、简述公共收费的功能。

答:公共收费具有以下功能:(l)体现政府宏观经济社会政策目标;(2)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3)稳定市场物价。

25、简要回答我国当前公共收费问题解决的方法。

答:根据我国公共收费管理现状,结合市场经济国家经验,公共收费管理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l)依法收费,依法理财;(2)以政府预算管理为核心,加强公共收费管理;(3)加强公共收费监督。

26、简述公债市场的功能。

答:公债市场是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政府债券进行转让、买卖和交易的场所。其主要功能有:(1)为政府公债的发行和交易提供了有效的渠道;(2)可以进一步引导资金流向,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

(3)是传播和获取经济信息的重要场所;(4)能够为社会闲置资金提供良好的投资场所。

27、影响公债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公债规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发展水平;(2)生产关系类型;(3)政治安定背景:

(4)国家职能范围:(5)财政政策选择;(6)金融市场状况;(7)公债管理水平。

28、如何确定公债发行条件?

答:公债发行条件是指国家对所发行公债及其与发行有关的诸多方面以法律形式所作的明确规定。发行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公债品种、公债发行权限、公债发行对象、公债发行数额、公债券票面金额、公债发行价格、利息率、对公债流动性和安全性的规定等。

29、公债偿还的方法有哪些?

答:公债偿还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买销法;(2)比例偿还法;(3)抽签偿还法:(4)一次偿还法。

30、简述政府预算编制的原则。

答:政府预算的编制是有意识地确定和规范财政活动的计划行为,它必 须遵循一定的指导思想。目前预算编制采用的主要有四项原则:(1)完整性原则。在国家预算之外,不应有其他的财政收支;(2)准确性原则。财政收支数字应进行科学的测算;(3)合法性原则。预算的编制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其他法律法规的条文;(4)年度性原则。任何一个国家的预算编制,都必须有时间的界定,通常为1年。

31、简述我国实行部门预算的必要性。

答:编制部门预算的必要性有:(1)有利于对财政预算的审查和监督:(2)有利于预算编制的公开、透明,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3)提高了预算编制方法的科学性;(4)部门预算是完整的功能预算的基础。

32、简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涵义。

答:国库集中收付,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集中收入管理,一切财政性收入均纳入国库或国库指定的代理

商业银行的单一账户;二是集中支出管理,原则上一切财政性支出均应在实际支付行为发生时才能从单一账户支付出去,支付对象一般应是商品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三是集中账户管理,设置与国库单一账户配套使用的国库分类账户,集中反映各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

33、简述公开市场操作的优点。

答:与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和有贴现率相比,公开市场操作有着下列优点:(1)公开市场业务使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及试探性的操作,还可以进行逆向操作,灵活调节货币供给量;(2)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不象再贴现政策那样,处于被动地位;(3)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供给量进行的是微调,不会像准备金率的变动一样产生震动效果。

34、比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

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着以下的差异:(1)制定政策的主体有差别。财政政策主体是政府,货币政策主体是一国货币当局(一般为中央银行);(2)政策目标有区别;(3)政策手段有区别;(4)政策时滞不同:

(5)对利率的影响不同;(6)对投资的影响不同。

35、简述区域经济政策的功能。

答: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功能就是对全国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统筹和协调,指导各个区域的经济的发展,把每个区域都纳入到全国经济发展之中,充分发挥地区间的优势和潜力,为全国经济发展做贡献。根据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短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原则,协调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与全国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重点发展区域与其他区域发展的关系;根据平等互利、分工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协调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关系,推动区域之间分工与合作;根据加强民族团结、增强国家凝聚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协调的原则,协调经济发达区域与经济欠发达之间的关系,促进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

36、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有哪些?

答:国际重复征税的减除,主要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当发生两种税收管辖权重叠时,行使居民税收管辖权的国家,通过优先承认跨国纳税人向行使地域税收管辖权国家所缴纳的税收来借以减轻或消除国际重复征税。在各国税法和国际税收协定中通常采用的避免、消除或缓和国家重复征税的方法主要有免税法、扣除法、低税法、抵免法等。

37、国际税收协定包括哪些内容?

答:国际税收协定一般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协定适用的范围。协定适用的范围主要包括人的范围和税种的范围两个方面。这是国际税收协定必须首先明确的前提;(2)免除双重征税问题。免除双重征税是国际税收协定的核心内容,它具体包括:明确所得概念,协调各缔约国之间的税收管辖权,确定免除双重征税的方法等;(3)保证税收无差别对待。保证税收无差别对待是指缔约国各方给对方公民以本国公民待遇,控等同于本国公民标准征税,保证不加歧视等;(4)消除和减少国际逃税。

38、贸易政策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贸易政策主要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其促进或限制对外贸易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规范、措施。一般来讲,贸易政策主要包括:(l)关税政策。如针对不同商品进口或出口征收的从价税和从量税等;(2)非关税措施。如针对不同领域实施的进口配额、许可证、自愿出口限制等:(3)促进出口的扶持政策。如补贴、出口信贷、出口退税等措施。

39、简述我国的预算编制程序。

答:我国政府预算编制的组织程序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两上两下、上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大致过程如下:(1)单位、部门提出概算;(2)下达预算收支指标;(3)编制汇总预算;(4)审批预算。

40、简述公债与税收和政府信用的区别。

答:政府信用是指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取得的信用,或以债权人的身份提供信用及其信用活动,所以说公债是政府信用的一种形式。税收,政府凭借公共权力取得收入,同国家取得公共收入的其它方式相比,税收具有其鲜 明的形式特征,那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政府及政府所属机构以债务人的身份,按照国家的法律规定或合同的规定,同有关各方发生的特定的债权债务关系,形成这种收入的依据是政府信誉,所以相较于税收,公债有着自愿性、有偿性。

41、所得税的特点是什么?

答:所得税是以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与其他类型税收制度相比,所得税有以下特征:⑴税负相对公平,合乎量能原则。⑵所得税为直接税,税负不易转嫁。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⑶课税有弹性,能较好地处理国民经济发展、税源增长与税收的关系。⑷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利益。

42、财产税的特点和功能是什么?

答:财产税是对纳税人所拥有的财产课征的税种。财产主要包括不动产和动产。与其他类型税种相比,财产税具有税源稳定、税负难以转嫁的特征。因为土地、房产一般不能移动,形成某一区域稳定的税收来源。且财产税通过提高租金等方式转嫁所纳税款较为困难,属间接税。鉴于财产税的上述特征,实行分税制的国家一般将财产税归入地方税范畴。

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财产税具有重要功能。首先财产税可成为地方税主体税种,为地方政府,特别是城市政府提供充裕的税源。其次,财产税能够调节财富不均,鼓励勤劳致富,限制不劳而获,体现社会公平。再次,财财产税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促进财产的有效利用。

43、资源税的特点和功能是什么?

答:资源税是以各类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的税种。资源税包括一般资源税和级差资源税。和其他类型的税种相比,资源税具有以下特点:(1)征税对象针对性较强,征收范围较窄。(2)从量定额计征税款,简便易行。(3)实行差别税额。

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资源税的征收和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1)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调节资源开发的级差收益,鼓励企业间公平竞争。(3)为政府组织更多的财政收入。

五、论述题:

1、怎样认识收入差距与公平、效率的关系?

答: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但要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是较为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即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具有一定替代关系。收入分配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描述了收入的分布情况。对于收入差距有个量的问题,一方面市场的效率要求必然会产生收入差距;另一面,出于对人们有关收入差距的心理承受能力的要求,又要求政府将这个差距维持在人们意愿的范围之内。即基于对公平和效率的综合考虑,收入差距既要满足效率的要求,又要防止差距过大对公平带来的冲击。政府决策时可形成公平与效率的不同组合,如我国目前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

2、在直接民主制度下,试分析全体一致原则和多数裁定原则的利弊。

答:在直接民主制度下,全体一致原则的优点是,可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应,也可达到林达尔均衡。即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公共物品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承担自己应分摊的税收或费用,公共物品供给量可以达到最具效率的水平。但其缺点是该原则存在两个前提问题:(1)假定人们在投票时是诚实的,每个人都能真实地表露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要;(2)找到每一个人都能接受的税负分担比率可能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全体一致原则相比,多数裁定原则下存在对少数人利益的损害,构成一种决策成本,特别是在简单多数原则中更为明显。

3、论述政府支出增长的宏观和微观模型。

答:答:关于政府支出增长的模型从宏观方面加以解释的有:瓦格纳的“财政支出不断上升的规律”、皮考克(Peacock)和怀斯曼(Wiseman)的“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穆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财政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从微观方面加以解释的主要有鲍莫尔的“财政支出非均衡增长模型”。瓦格纳认为政府活动不断扩张所带来的政府支出的不断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皮考克(Peacock)和怀斯曼(Wiseman)认为政府支出的变化要受到公民意愿的影响,即政府支出的变化与社会抉择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基于这种考虑,他们将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归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种,并且认为外在因素是政府支出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的主要原因。穆斯格雷夫和罗斯托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来解释政府支出增长的原因,认为在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因素会制约着政府支出规模的增长。鲍莫尔将整个社会分为两个

部门,并得出结论:作为生产率偏低的政府部门的规模必然是越来越大,负担必然越来越重的结论。

4、论述政府支出绩效的评价方法及各自的优劣。

答:政府支出绩效评价常用方法有“成本——收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公共定价法。所谓“成本——收益”分析法,是为政府支出项目或服务等提出实现建设目标的若干备选方案,并详细列出各种各选方案的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收益,以便分析比较项目或服务所带来的效益,并最终选择出最优的项目方案,这种方法需要有准确的成本和效益,但是在政府支出的大多数项目中,这个条件难以满足;最低费用选择法主要是针对成本容易计算,但绩效却难以衡量的政府支出项目,在不必使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各选的政府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需要计算所有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且把所花费的最低成本,作为政府支出项目择优选择方案的基本标准:公共定价法主要针对某些政府支出项目没有明确的收益但是可以通过市场进行定价来确定成本和收益,通过设计“公共定价法”来衡量它们的成本与收益,并可直接提高它们作为准公共物品的绩效。

5、论述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及各自的优劣。

答:世界各国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现收现村式、完全基金式和部分基金式。(1)现收现付式。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社会保险互助互济的调剂职能,简便易行,也可避免物价上涨后基金贬值的危险。但由于只以实现收支为基础,使得被保者的权利义务关系缺乏数量上的长期规划,调剂能力较差。同时当保险费用逐年增加、提取比例不断上升后,还可能出现企业、国家负担过重的困难:(2)完全基金式。这是一种以长期纵向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基金筹集模式,暨求劳动者在整个就业或投保期内,采取储蓄积累方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这种模式中,进行长期预测的科学管理要求有较强的专业性,而且由于时间跨度大,储备基金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基金的保值与增值的压力非常大;(3)部分基金式。这种方式将近期横向收支平衡与远期纵向收支平衡相结合,在满足一定时期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的储备金,凭此确定收费率。这种模式兼具前两种的优点,为大多数国家所采用。

6、论述财政补贴对经济的影响和局限性。

答:财政补贴作为一种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对社会经济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有效调节社会供求平衡,维护宏观经济稳定;(2)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3)配合自然垄断领域的管制价格,提供社会福利;(4)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在对经济起积极作用的同时,财政补贴还有以下等方面的局限性:(1)政府财政对一些经济活动长期提供大量补贴,将使价格与价值的背离长期化、合法化,从而削弱价格的调控功能;(2)财政补贴不利于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3)财政补贴加剧了财政收支的矛盾,使政府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7、试论政府经济调节能力的有限性。

答:(1)政府决策信息的有限性;(2)对市场及主体行为控制的有限性;(3)对政府机构控制的有限性;

(4)与立法机构协调的有限性。

8、试述政府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

答:影响政府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有:(1)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国民生产总值就多,则该国政府能够获取的财政收入总额也就较多,其占GDP的比重也较高。反之,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社会产品匾乏,国民生产总值低,政府取得的收入就少,其占GDP的比重也就小;(2)收入分配政策。在不同的国家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政府收入的规模也会随着政府收入政策的调整而有所不同;(3)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收入已完全货币化,而货币收入必然受价格对币值的影响,因此,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GDP分配,必然影响政府收入的增减。

9、试述税负转嫁效应。

答:税负转嫁是伴随着商品经济而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会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广泛的影响:(l)税负转嫁是税负的再分配,也就是物质利益的再分配;(2)税负转嫁和制定税收政策及设计税收制度有密切的关系;(3)税负转嫁可能会强化纳税人逃税的动机。

10、试述税负转嫁的条件。

答: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税负转嫁的程度,还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1)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对税负转嫁的影响。一般来说,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而供给弹性小、需求弹性大的商品不易转嫁;(2)税种差别对税负转嫁的影响。一般而言,对商品的课税比较容易实现税负转嫁,而对所得的课税一般不能实现税负转嫁;(3)课税范围宽窄对税负转嫁的影响。课税范围宽的商品比较容易实现税负转嫁,而课税范围窄的商品则难以实现税负转嫁:(4)企业谋求的利润目标对税负转嫁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要谋求利润的最大化,税负转嫁虽然也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两者之间也会发生矛盾。

11、试述公共定价的方法及其实用性。

答:政府在选择公共定价标准后,具体可采用以下定价方法:(1)单一定价法。即根据消费者消费公共物品的数量与质量,确定一个单位价格收费的方法;(2)二部定价法。即根据公共物品成本组成,分两部分确定其价格的方法;(3)高峰负荷定价法。对存在集中使用的高峰期的公共物品,在二部定价的基础上,在使用高峰期再加收部分费用,以缓解高峰期供给紧张状况,均衡资源有效配置。这些定价方法中,对那些与广大普通居民生活关系密切,使用范围广的基础设施服务,按边际成本定价,亏损由政府财政补贴,有利于体现社会公平;对具有拥挤成本或资源稀缺的,需要抑制消费,防止浪费的公共物品。可按二部定价法、高峰负荷定价法来定价,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12、试论公债发行的方法。

答:公债发行方法是指采用何种方法和形式来推销公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标准对公债发行方法进行分类:(1)按照政府在公债发行过程中同应募者之间的联系方式,可以将公债发行方法分为直接发行法和间接发行法;(2)从公债发行对象的角度,可以将公债发行方法分为公募法与非公募法;(3)从政府是否通过市场发行公债的角度,可以将公债发行方法分为市场销售法和非市场销售法。

13、试论预算外资金的涵义及改革。

答:预算外资金,是与政府预算内资金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在我国财政制度中,有特定内容。一般来说,预算外资金是指按国家财政制度规定,不纳入政府预算,由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自收自支、自行管理的财政性资金。预算外资金概念,包括以下三层含义:(1)预算外资金性质,是财政性资金,但不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其所有权属于国家,分配权归政府,管理权在财政。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理财的职能部门,负责制定具体的分配政策和管理制度。国家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管理需要,对预算内外收支范围进行调整;(2)预算外资金由有关行政事业单位,根据国家规定的项目和标准组织收入,其他机构不得参与预算外资金的收支。如行政事业性收费必须经过国务院或省级以上政府及其财政、计划(物价)部门批准,其他部门无权批准行政事业性收费。未经批准,行政事业单位一律不得凭借自身拥有的行政管理职能创了收费;(3)收取、提取和使用预算外资金,是为了履行政府职能,其支 出用途和范围只能用于被指定的政府职能范围内的事务,不能挪作他用,也不能在预算内外之间进行任意调节。

14、试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

答:(1)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2)紧缩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3)紧缩性货币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4)扩张性货币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

15、比较凯恩斯学派货币传导机制理论和货币学派传货币导机制理论的区别。

答:凯恩斯学派传导机制理论可以简单概括为:货币供给M的增减影响利率r,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益的影响使投资1以乘数方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会进而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与凯恩斯学派不同,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而更强调货币供给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中的直接效果。货币学派认为,增加货币供给量在开始时会降低利率,银行增加贷款,货币收入增加和物价上升,从而导致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增加,引致产出提高,直到物价的上涨将多余的货币量完全吸收掉为止。

16、试论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关系。

答: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存在必然的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差别。国际税收同国家税收一样,都不能脱离国家而独立存在,即两者都是凭借国家的政治权力进行的一种分配行为。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区别是:其一,国家税收反映的是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它是一国政府对其管辖范围内的纳税人进行征

税,这种征税关系表现为一个国家内部的事务。而国际税收主要反映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财权分配关系,脱离了这个本质特征,就不是国际税收;其二,国家税收的课税对象主要是国内所得、商品流转额和财产收入。而国际税收的课税对性是跨国性税收或国际商品流转额,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跨国纳税人的同一课税对象征税,才引起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17、试论外债的功能和特殊性。

答:政府外债是一个国家对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资本借入国发展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前提,它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政府外债可以促使本国社会经济更快发展;(2)利用政府外债是各国进行经济建设、政治角逐和军事战争的重要手段:(3)通过举借政府外债发展基础设施,为社会经济发展准备条件。外债如与内债相比,在风险与管理等方面还有其特殊性:第一,外债一般是借外汇还外汇,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外债要承受来自汇率波动的风险。同时,外债偿还能力受本国外贸创汇能力的制约;第二,从国际金融市场上借入的商业性贷款,一般采用浮动利率,举借外需要考虑利率波动风险;第三,外债举债成本受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较大等等。

18、论如何衡量和防范、化解外债风险。

答:政府外债风险防范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外债币种结构风险防范。必须要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形势和国际金融市场动态,把握好各个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动,预测主要货币汇价的发展趋势,正确选择好币种;①原则上借外债应选择汇率下降的货币;②软硬币适当搭配:③外债币种一般应与其使用方向保持一致:④外债币种应与我国出口贸易结算货币的构成相适应。(2)外债利率风险防范。为了避免外债利率风险,债务国在筹资时必须根据广泛的市场预测和调查确定合理的利率体系。政府化解外债风险的措施有以下几种:①提前支付债务利息:②进行期权交易;③开展调期业务。

19、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引进外资和境外投资的影响有哪些?

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引进外资和境外投资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加速了国内资本的形成,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在国际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渠道;(2)将进一步促进我国投资环境的完善,有利于推动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稳定发展;(3)增加了国内就业和财政收入,改善了国际收支;(旱)为我国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创造了更为宽松的国际环境,我国境外投资将跃上新台阶。我国将在所有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提供的多边、稳定及最惠国待遇下开展国际经贸合作,国际间的歧视性贸易和投资限制将逐步取消,这将为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更加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

20、试论我国现行财政补贴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答:进入90年代以来,与价格管理体制和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国家对财政补贴进行了较大幅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1)财政补贴数额大,成为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2)财政补贴的项目过多,不利于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3)现行的企业亏损补贴制度不规范,不利于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转换经营机制:(4)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财政补贴领域中的职权划分不明确,不利于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有效运行。针对我国财政补贴存在的弊病,我国财政补贴制度改革,应主要解决以下问题:(1)财政补贴应尽量减少对市场机制的干扰;(2)财政补贴应适时、适度地调整其规模,优化补贴结构;(3)财政补贴应与其他政策配合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4)规范财政补贴管理,提高补贴效率。

21、试论流转税的特点和功能。

答:流转税是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各种税收制度的总称。与其他类型税收制度相比,流转税具有明显的特点和功能:(1)流转税税源稳定,有利于组织政府财政收入。(2)流转税计税简便,征税成本低,便于征收管理。(3)流转税以流转额为课税对象,与交易的成本费用无关,有利于保证政府财政及时、足额入库。流转税的课征既可以以全部流转额为课税对象,也可以部分流转额作为课税对象;以毛收入为基础的传统流转税改为以增值额为基础的增值税,铺之以特殊调节的消费税,使流转税的中性和调节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相关文章

  • 经济指标名词解释及代号
  • 经济指标名词解释及代号 1.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GDP=C+I+G+(X-M):用收入法计算GDP的公式:国内生 ...查看


  • 公共经济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 名词解释: 效率:就是指最有效地利用所掌握的资源来满足需要或欲望. 实证经济学:试图解释这个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说,他想要解释这个世界. 规范经济学:试图改造这个世界或是说改善这个世界. 混合经济:他是一个体制概念,指的是经济运行中 ...查看


  • 财政学原理2015范围
  • 第一篇 公共财政及其职能 第一章 政府.市场与公共财政 一.判断选择P24-25 二.思考题 1. 何谓"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是指政府为了满足国民的公共需求,在提供公共产品与劳务的过程中所从事的经济性收入.支出活动.这 ...查看


  • 经济法概论
  • 经济法概论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经济法P12 宏观调控法P23 二.问题解答 经济法总论 法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鲜明特色是: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以公有制为基础,强调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参与. ...查看


  • 财政学名词解释
  • 第一章和第二章 1.外部效应:一个厂商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利益或损失的现象 2.公共物品:由国家或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3.资源配置:广义的理解可以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地理解可以是指生产 ...查看


  • 西方行政制度 作业
  • <西方行政制度>教学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 行政制度 2. 麦格雷戈X 理论-Y 理论 3. 经济人 4. 政府失灵 二.简答题 1. 行政制度的特征主要有哪些? 2. 简述行政制度的主要功能. 3. 公共行政的发展变革上 ...查看


  • 行政管理学#作业答案
  • 基本信息 试卷号:9808 作业名称:第一次作业 学生学号:[1**********]15 学生姓名:陈丽媛 第一次作业 试题总分:100 单选题 多选题 名词选择题 案例选择题 单选题:(共20道试题,每题1分) 1.中国的公共行政的最大 ...查看


  • 财政与金融学 名词解释
  • 名词解释 1. 财政:财政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以国家为主体的.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形成的集中化分配关系. 2. 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是对应的,以政府为代表的国家机构--公共部门供给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称之为公共产品. ...查看


  • 宏观名词解释 1
  • 1.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2.国民生产总值: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3.名义GDP:以现期价格或可变价格计算的GDP ...查看


  • 北京体育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张国庆[公共行政学]考点总结
  • 北京体育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张国庆<公共行政学>考点总结 张国庆<公共行政学>重点笔记 第十二章公共财政 名师解析:正如前所述,公共行政的三大支柱之一,即"公共财政".当今每个政府部门都有两大权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