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风流人物

  毛泽东看重历史,在老一辈中国领导人中首屈一指。没有哪一位革命家和思想家像他那样对中国历史熟悉到如数家珍的地步;没有哪一位军事家和政治家像他那样能通过中国古代战例和王朝更替获得如此之多的借鉴。作为诗人,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示了独具的史识。

  

  一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毛泽东在其代表作《沁园春・雪》中,一口气列出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五位帝王,据作者称,为的是“批判封建主义的一个侧面”。对这五位封建帝王,真正通过自己的诗词予以臧否的,只秦始皇一人而已。这便是压轴之作,写于1973年8月的《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文革”后期,毛泽东发动“批林批孔”,从儒法斗争的角度评价历史人物,推崇秦始皇,贬斥孔夫子,为的是以古证今,维护“文革”。

  对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毛泽东向来为之辩护,在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甚至当着与会一千多代表的面,批驳林彪的责难,认为是巩固政权的必要手段。毛泽东在其晚年,在与外国领导人的会谈中,称自己是“马克思加秦始皇”,可谓推崇备至。

  对“焚书坑儒”,毛泽东还从另外的角度予以评论,方法是借他人之杯酒,浇胸中之块垒。毛在40年代、50年代、60年代三次书写或引用晚唐诗人章碣的《焚书坑》。

  1945年7月,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与访问延安的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傅斯年论政。傅是历史学家,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当年五四运动的健将,交谈中对毛说:我们不过是陈胜、吴广,你们才是项羽、刘邦。毛认为是过谦之词,后应傅求索,书赠《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烬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未烬”一般作“未冷”,只一字之异,可见毛对此诗印象颇深。写赠此诗,表面为应对陈胜、吴广之说,以刘、项之“不读书”比况而表自谦。其实细读此诗,则另有深意。

  1959年12月,毛泽东为弄清章碣的籍贯,致信秘书林克,并再次完整地书写《焚书坑》。在那样一个年头,毛泽东的记忆库中又冒出这首咏史诗,究竟是出于怎样的需要,已很难考证了,但人们不大可能忽略几个月前在庐山发生的党内高层的严重纷争这一历史背景罢。

  1966年4月,正当发动“文革”的关头,毛泽东在一则长篇的批语中,严厉斥责知识分子(“那些大学教授和大学生们”)“一不会打仗,二不会革命,三不会做工,四不会耕田”,断言“知识分子和工农分子比较起来是最没有学问的人”。在这样的语境下,又一次完整地引用《焚书坑》。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958年12月,毛泽东自注:“末三句,指无产阶级。”封建时代帝王数不上“风流人物”,但封建时代有无令毛泽东瞩目的“风流人物”呢?1964年春,诗人毛泽东以形象思维凝成的《贺新郎・读史》,表达了政治家毛泽东的诉求: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是)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东方白。

  词的上阕,诗人以形象的语言高度概括由猿进化到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化到阶级社会所经历的几个时代。下阕则不但道出了对历代史籍记载的基本评价――“骗了无涯过客”,而且标举盗跖、庄、陈胜这几位史传农民起义领袖,称颂为真正的“风流人物”。

  这正是毛泽东一以贯之的史识。

  三四十年代之交毛对此有这样的论述: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

  四五十年代之交的论述为:

  “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丢掉幻想,准备斗争》,1949年8月)

  70年代,“文革”后期,与陪读的北大教员说:

  一部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但是如果因为大半是假的就不读了,那就是形而上学。不读,靠什么来了解历史呢?反过来,一切信以为真,书上说的每句话都被当作证实的信条,那就是历史唯心论了。正确的态度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他,批判他。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转引自芦荻《毛泽东读二十四史》,1975年秋)

  自1957年反右派运动之后,毛泽东对于阶级斗争的不切实际的强调日甚一日,而对历史的解释也往往是出于指导现实斗争的需要。毛泽东在1964年写出《贺新郎・读史》,除了体现其所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还必须了解60年代初展开国际“反修”斗争以来,对形势所做出的有违实际的判断。以诗论史,这首《贺新郎》显示毛泽东作为诗人政治家的本色。

  

  二

  

  “有多少风流人物?”毛泽东在其诗词中并无对于继陈胜、吴广之后诸如绿林、赤眉、黄巾、黄巢、李自成、洪秀全等农民起义领袖的歌咏,却不乏对历史人物的追怀。

  许多记载表明,秦始皇以降,毛泽东最为欣赏的历史人物是曹操。在封建帝王一类历史人物中,曹操兼具政治家的雄才、军事家的韬略和文学家的英华。这样的奇才,堪称千古一人。毛泽东可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睥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却推崇曹操的诗文“极为本色,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1954年夏季,毛泽东在北戴河对工作人员说: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是大手笔。7月23日,致信“我的亲爱的女儿”李敏、李讷:“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操)到过的地方。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妈妈那里有古诗读本,可请妈妈教你们读。”毛泽东吟哦书写“碣石诗”――《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似乎成为了激发毛泽东诗人兴会的触媒,也正是在这期间吟成《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说到封建帝王中富于文采的,李煜较之曹操在文学史上影响更大。“多才多艺,但不抓政治,终于亡国”,毛泽东的这番话正是道出了李煜作为政治家的不合格。毛泽东写这首《浪淘沙》也有意识地一扫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亡国之叹。政治家更看重的自然是文治武功。也是在创作《浪淘沙・北戴河》这一时期,毛泽东对工作人员说:

  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文化。这个案要翻。

  虽然在《浪淘沙・北戴河》以“换了人间”抒发“今胜昔”的豪情,但为毛泽东这样多方面激赏的历史人物,似乎无出曹操之右者。在发动“文革”的前夕,1965年12月,毛泽东作《七律・洪都》,吟出“闻鸡久听南天雨,立马曾挥北地鞭”的诗句,似可联想到11年前政通人和之际吟出的“魏武挥鞭”的诗句。对于曹操的政治智慧,毛泽东一直赞赏有加。1970年,面对属下屡屡劝任国家主席,毛意味深长地引用曹操当年针对孙权劝进时所说“这是将我放在炉火上烤”,断然拒绝。

  魏武之外,在毛泽东生前审定发表的诗词中,另一位予以首肯的历史人物便是陶渊明。1959年夏,毛泽东初上庐山,赋《七律・登庐山》,尾联为“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据李锐当年所记,初稿为“陶潜不受元嘉禄,只为当年不向前”。由此可见,毛泽东在初只是写出与庐山有关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受元嘉禄”)而归隐园田的史实,表达对这位“不向前”而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追怀。后来改为“桃花源里可耕田”的发问,虽然是出于陶渊明写过《桃花源记》的史实,但在表达上更为蕴藉,意境亦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郭沫若在1964年2月发表过关于此诗的诠释文字,其中这一段深得诗人之心:

  “桃花源”是陶潜所假托的乌托邦,是他所想象的地上乐园。那种地上乐园,在今天来说,是遍地都是了,不仅你庐山是这样的乐园,不仅在庐山上所能看见的西自武汉三镇,东至长江下游是这样的乐园,人民做了主人的整个中国都是这样的乐园。陶渊明在一千五百多年前都在耕田了,如果他生活在今天,他在这个现实的伟大的桃花源里,难道不会和无数的农业战线的劳动模范们一道,在努力地向地球开战吗?

  这样诠释,确实与诗人潜意识里对人民公社的歌颂合拍了。毛泽东虽然在“文革”中有关于《桃花源记》的否定性的文字,但在作诗当年却是另样的心境。

  

  三

  

  《浪淘沙・北戴河》与《七律・登庐山》虽有追怀魏武和陶令的成分,但均非传统意义上的咏史诗。在毛泽东诗词中,真正的咏史诗是生前未予发表的题为《刘�》和《屈原》的两首七绝。(本篇前文所及《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亦近之,亦未发表)。《刘�》作于1958年:

  千载长天起大云,中唐伟俊有刘�。

  孤鸿铩羽悲鸣镝,万马齐喑叫一声。

  这一年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号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特别钟情于历史上的卑贱者和小人物。毛泽东读《旧唐书・刘�传》,对其针贬宦官当权,危害国家,劝说皇帝“四凶在朝,虽强必诛”的策论,批以“起特奇”的评语,以示赞赏;对其终为宦官诬陷而遭贬边地、客死他乡的结局表示惋惜。“孤鸿铩羽悲鸣镝,万马齐喑叫一声”正是表达了这种惋惜与赞赏交织的心情。

  与此相为映发的是,毛泽东在1958年留下许多这一类的言论和文字,例如对贾谊、王勃诗文的评论,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多次发表“破除迷信”的讲话。最为大家熟悉的是,在这年4月所写的《介绍一个合作社》这篇短文中,引用清代诗人龚自珍的绝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显然,“万马齐喑叫一声”的诗句受胎于龚诗,表达了作者对刘�这位虽见之于史传却并无盛名的“中唐伟俊”的赞赏。

  1958年,毛泽东在大力提倡“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同时,大力倡导“革命的浪漫主义”。说到浪漫主义,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诗人屈原即是代表人物。这年1月,在南宁会议期间,毛泽东在致江青信件中有“我今晚又读了《离骚》,有所领会,心中喜悦”这番情不自禁的表露,又在会议上向与会的高级领导人作出“学楚辞,先学离骚”的批示。但是,他写的题为《屈原》的咏史诗,却是在三年之后的秋季了。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仅仅三年工夫,时势大变,当年发动“大跃进”,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热烈憧憬,已为连续三年的天灾人祸所困。这首《屈原》与先前着眼于浪漫主义的遐想已是意趣迥异,而是强调《离骚》的战斗性(“杀人刀”),歌咏屈原的献身精神(“一跃冲向万里涛”)。毛泽东已将注意力转向阶级斗争,转向国际的“反修”斗争。这一年,毛泽东创作颇丰,是经作者同意而发表作品最多的年份(自年初的《七绝・为女民兵题照》至岁末的《卜算子・咏梅》,计有五首之多),主题多为“反修”。在诗人写出《屈原》的1961年秋季,还有两篇作品也足以表达同样的心境。9月9日,作《七绝・为李进同志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较之《屈原》,此诗在艺术上有蕴藉,多意味。这可能是作者愿否公开发表的取舍标准罢。

  10月7日,毛泽东书赠“日本访华的朋友们”一首鲁迅作于1934年的七绝: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毛泽东在面赠此诗时说:“在中国处在黑暗的时代,中国伟大的革命战士、文学战线的领导人鲁迅先生写了这首诗。诗的意思是在黑暗统治下,人们看到了光明。”书赠日本友人之举,表明毛泽东的视野投向了中国之外的“广宇”。

  这三首绝句,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无论是自出机杼,还是借他人之杯酒,总之,1961年秋季的毛泽东,在巨大的困难面前,更显出战士的本色。

  屈原、曹操、陶潜、刘�这些进入毛泽东诗词的历史人物,或是近于帝王的一代雄主,或是独步千秋的伟大诗人,或是位卑才高的失意官吏,诗人透过“斑斑点点,几行陈迹”,巨眼烛照,为后人留下了以诗论史的篇章,正可与逻辑思维的论述相为映发。

  (责编 任 重)

  毛泽东看重历史,在老一辈中国领导人中首屈一指。没有哪一位革命家和思想家像他那样对中国历史熟悉到如数家珍的地步;没有哪一位军事家和政治家像他那样能通过中国古代战例和王朝更替获得如此之多的借鉴。作为诗人,他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示了独具的史识。

  

  一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毛泽东在其代表作《沁园春・雪》中,一口气列出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五位帝王,据作者称,为的是“批判封建主义的一个侧面”。对这五位封建帝王,真正通过自己的诗词予以臧否的,只秦始皇一人而已。这便是压轴之作,写于1973年8月的《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文革”后期,毛泽东发动“批林批孔”,从儒法斗争的角度评价历史人物,推崇秦始皇,贬斥孔夫子,为的是以古证今,维护“文革”。

  对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毛泽东向来为之辩护,在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甚至当着与会一千多代表的面,批驳林彪的责难,认为是巩固政权的必要手段。毛泽东在其晚年,在与外国领导人的会谈中,称自己是“马克思加秦始皇”,可谓推崇备至。

  对“焚书坑儒”,毛泽东还从另外的角度予以评论,方法是借他人之杯酒,浇胸中之块垒。毛在40年代、50年代、60年代三次书写或引用晚唐诗人章碣的《焚书坑》。

  1945年7月,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与访问延安的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傅斯年论政。傅是历史学家,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当年五四运动的健将,交谈中对毛说:我们不过是陈胜、吴广,你们才是项羽、刘邦。毛认为是过谦之词,后应傅求索,书赠《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烬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未烬”一般作“未冷”,只一字之异,可见毛对此诗印象颇深。写赠此诗,表面为应对陈胜、吴广之说,以刘、项之“不读书”比况而表自谦。其实细读此诗,则另有深意。

  1959年12月,毛泽东为弄清章碣的籍贯,致信秘书林克,并再次完整地书写《焚书坑》。在那样一个年头,毛泽东的记忆库中又冒出这首咏史诗,究竟是出于怎样的需要,已很难考证了,但人们不大可能忽略几个月前在庐山发生的党内高层的严重纷争这一历史背景罢。

  1966年4月,正当发动“文革”的关头,毛泽东在一则长篇的批语中,严厉斥责知识分子(“那些大学教授和大学生们”)“一不会打仗,二不会革命,三不会做工,四不会耕田”,断言“知识分子和工农分子比较起来是最没有学问的人”。在这样的语境下,又一次完整地引用《焚书坑》。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958年12月,毛泽东自注:“末三句,指无产阶级。”封建时代帝王数不上“风流人物”,但封建时代有无令毛泽东瞩目的“风流人物”呢?1964年春,诗人毛泽东以形象思维凝成的《贺新郎・读史》,表达了政治家毛泽东的诉求: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是)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东方白。

  词的上阕,诗人以形象的语言高度概括由猿进化到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进化到阶级社会所经历的几个时代。下阕则不但道出了对历代史籍记载的基本评价――“骗了无涯过客”,而且标举盗跖、庄、陈胜这几位史传农民起义领袖,称颂为真正的“风流人物”。

  这正是毛泽东一以贯之的史识。

  三四十年代之交毛对此有这样的论述: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12月)

  四五十年代之交的论述为:

  “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丢掉幻想,准备斗争》,1949年8月)

  70年代,“文革”后期,与陪读的北大教员说:

  一部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但是如果因为大半是假的就不读了,那就是形而上学。不读,靠什么来了解历史呢?反过来,一切信以为真,书上说的每句话都被当作证实的信条,那就是历史唯心论了。正确的态度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他,批判他。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转引自芦荻《毛泽东读二十四史》,1975年秋)

  自1957年反右派运动之后,毛泽东对于阶级斗争的不切实际的强调日甚一日,而对历史的解释也往往是出于指导现实斗争的需要。毛泽东在1964年写出《贺新郎・读史》,除了体现其所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还必须了解60年代初展开国际“反修”斗争以来,对形势所做出的有违实际的判断。以诗论史,这首《贺新郎》显示毛泽东作为诗人政治家的本色。

  

  二

  

  “有多少风流人物?”毛泽东在其诗词中并无对于继陈胜、吴广之后诸如绿林、赤眉、黄巾、黄巢、李自成、洪秀全等农民起义领袖的歌咏,却不乏对历史人物的追怀。

  许多记载表明,秦始皇以降,毛泽东最为欣赏的历史人物是曹操。在封建帝王一类历史人物中,曹操兼具政治家的雄才、军事家的韬略和文学家的英华。这样的奇才,堪称千古一人。毛泽东可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睥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却推崇曹操的诗文“极为本色,豁达通脱,应当学习”。

  1954年夏季,毛泽东在北戴河对工作人员说: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是大手笔。7月23日,致信“我的亲爱的女儿”李敏、李讷:“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操)到过的地方。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妈妈那里有古诗读本,可请妈妈教你们读。”毛泽东吟哦书写“碣石诗”――《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似乎成为了激发毛泽东诗人兴会的触媒,也正是在这期间吟成《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说到封建帝王中富于文采的,李煜较之曹操在文学史上影响更大。“多才多艺,但不抓政治,终于亡国”,毛泽东的这番话正是道出了李煜作为政治家的不合格。毛泽东写这首《浪淘沙》也有意识地一扫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亡国之叹。政治家更看重的自然是文治武功。也是在创作《浪淘沙・北戴河》这一时期,毛泽东对工作人员说:

  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文化。这个案要翻。

  虽然在《浪淘沙・北戴河》以“换了人间”抒发“今胜昔”的豪情,但为毛泽东这样多方面激赏的历史人物,似乎无出曹操之右者。在发动“文革”的前夕,1965年12月,毛泽东作《七律・洪都》,吟出“闻鸡久听南天雨,立马曾挥北地鞭”的诗句,似可联想到11年前政通人和之际吟出的“魏武挥鞭”的诗句。对于曹操的政治智慧,毛泽东一直赞赏有加。1970年,面对属下屡屡劝任国家主席,毛意味深长地引用曹操当年针对孙权劝进时所说“这是将我放在炉火上烤”,断然拒绝。

  魏武之外,在毛泽东生前审定发表的诗词中,另一位予以首肯的历史人物便是陶渊明。1959年夏,毛泽东初上庐山,赋《七律・登庐山》,尾联为“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据李锐当年所记,初稿为“陶潜不受元嘉禄,只为当年不向前”。由此可见,毛泽东在初只是写出与庐山有关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受元嘉禄”)而归隐园田的史实,表达对这位“不向前”而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追怀。后来改为“桃花源里可耕田”的发问,虽然是出于陶渊明写过《桃花源记》的史实,但在表达上更为蕴藉,意境亦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郭沫若在1964年2月发表过关于此诗的诠释文字,其中这一段深得诗人之心:

  “桃花源”是陶潜所假托的乌托邦,是他所想象的地上乐园。那种地上乐园,在今天来说,是遍地都是了,不仅你庐山是这样的乐园,不仅在庐山上所能看见的西自武汉三镇,东至长江下游是这样的乐园,人民做了主人的整个中国都是这样的乐园。陶渊明在一千五百多年前都在耕田了,如果他生活在今天,他在这个现实的伟大的桃花源里,难道不会和无数的农业战线的劳动模范们一道,在努力地向地球开战吗?

  这样诠释,确实与诗人潜意识里对人民公社的歌颂合拍了。毛泽东虽然在“文革”中有关于《桃花源记》的否定性的文字,但在作诗当年却是另样的心境。

  

  三

  

  《浪淘沙・北戴河》与《七律・登庐山》虽有追怀魏武和陶令的成分,但均非传统意义上的咏史诗。在毛泽东诗词中,真正的咏史诗是生前未予发表的题为《刘�》和《屈原》的两首七绝。(本篇前文所及《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亦近之,亦未发表)。《刘�》作于1958年:

  千载长天起大云,中唐伟俊有刘�。

  孤鸿铩羽悲鸣镝,万马齐喑叫一声。

  这一年毛泽东发动大跃进运动,号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特别钟情于历史上的卑贱者和小人物。毛泽东读《旧唐书・刘�传》,对其针贬宦官当权,危害国家,劝说皇帝“四凶在朝,虽强必诛”的策论,批以“起特奇”的评语,以示赞赏;对其终为宦官诬陷而遭贬边地、客死他乡的结局表示惋惜。“孤鸿铩羽悲鸣镝,万马齐喑叫一声”正是表达了这种惋惜与赞赏交织的心情。

  与此相为映发的是,毛泽东在1958年留下许多这一类的言论和文字,例如对贾谊、王勃诗文的评论,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多次发表“破除迷信”的讲话。最为大家熟悉的是,在这年4月所写的《介绍一个合作社》这篇短文中,引用清代诗人龚自珍的绝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显然,“万马齐喑叫一声”的诗句受胎于龚诗,表达了作者对刘�这位虽见之于史传却并无盛名的“中唐伟俊”的赞赏。

  1958年,毛泽东在大力提倡“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同时,大力倡导“革命的浪漫主义”。说到浪漫主义,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诗人屈原即是代表人物。这年1月,在南宁会议期间,毛泽东在致江青信件中有“我今晚又读了《离骚》,有所领会,心中喜悦”这番情不自禁的表露,又在会议上向与会的高级领导人作出“学楚辞,先学离骚”的批示。但是,他写的题为《屈原》的咏史诗,却是在三年之后的秋季了。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仅仅三年工夫,时势大变,当年发动“大跃进”,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热烈憧憬,已为连续三年的天灾人祸所困。这首《屈原》与先前着眼于浪漫主义的遐想已是意趣迥异,而是强调《离骚》的战斗性(“杀人刀”),歌咏屈原的献身精神(“一跃冲向万里涛”)。毛泽东已将注意力转向阶级斗争,转向国际的“反修”斗争。这一年,毛泽东创作颇丰,是经作者同意而发表作品最多的年份(自年初的《七绝・为女民兵题照》至岁末的《卜算子・咏梅》,计有五首之多),主题多为“反修”。在诗人写出《屈原》的1961年秋季,还有两篇作品也足以表达同样的心境。9月9日,作《七绝・为李进同志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较之《屈原》,此诗在艺术上有蕴藉,多意味。这可能是作者愿否公开发表的取舍标准罢。

  10月7日,毛泽东书赠“日本访华的朋友们”一首鲁迅作于1934年的七绝: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毛泽东在面赠此诗时说:“在中国处在黑暗的时代,中国伟大的革命战士、文学战线的领导人鲁迅先生写了这首诗。诗的意思是在黑暗统治下,人们看到了光明。”书赠日本友人之举,表明毛泽东的视野投向了中国之外的“广宇”。

  这三首绝句,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无论是自出机杼,还是借他人之杯酒,总之,1961年秋季的毛泽东,在巨大的困难面前,更显出战士的本色。

  屈原、曹操、陶潜、刘�这些进入毛泽东诗词的历史人物,或是近于帝王的一代雄主,或是独步千秋的伟大诗人,或是位卑才高的失意官吏,诗人透过“斑斑点点,几行陈迹”,巨眼烛照,为后人留下了以诗论史的篇章,正可与逻辑思维的论述相为映发。

  (责编 任 重)


相关文章

  • 瓦检员考试复习题
  • 瓦检员考试复习题 1 光干涉瓦斯检定器入井前应检查哪些部位? 答:检查光源是否充足,光谱是否清晰,气密是否漏气,药物是否失效,基线是否对准零位. 2 光干涉瓦斯检定器的内药和外药各起什么作用的? 答:外药是碱石灰或[钠石灰]它可以吸收CO2 ...查看


  • [绚丽的文学艺术] 教学设计
  • <绚丽的文学艺术> 教学设计 一.课前初探,初步感悟 1. 将学生划分成4个学习小组. 2. 回忆自己从小到大读过的或学过的文学名著有哪些, 列出已读过的名著书单. 3. 分别从4个方面搜集文学名著资料.1组:名著作品 (搜集已 ...查看


  • 唐宋词十七讲
  • 唐宋词十七讲--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处,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查看


  • 一?黄土掩风流
  • 当"丝绸之路东起点"这个话题被炒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沿着隆起的田埂,穿过抽穗的麦田,我站在了你的面前. 远远地望去,这个荒冢耸立在麦田的中央.在这个叫做北邙的地方,这样的荒冢比比皆是.曾听过这样一句话:北邙之上无卧牛之地. ...查看


  •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
  •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3.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查看


  •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中国脸谱文化
  • 中国脸谱文化 中国京剧脸谱文化博大精深,而脸谱的彩妆运用之妙更是存乎一心!"脸谱是一种中国戏曲内独有的.在舞台演出中使用的化妆造型艺术.从戏剧的角度来讲,它是性格化的;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它是图案式的.在漫长的岁月里,戏曲脸谱是随着 ...查看


  •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文)
  •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823) 畅饮长江水,漫步黄河边.登巍巍高山而览天下之博大,卧碧草林间而观苍穹之浩渺:青山绿水间孕育万物之灵气 ,茫茫人海中透出巨龙之神威. 在泰山侧卧,在秦岭中沉思,在青藏高原驰骋,在江南水乡中漫步.高山大川给了我放 ...查看


  • 六年级读书交流会
  • 六1班读书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参加人员: 活动目标: 1.通过读<西游记>,体会神话故事情节的精彩,感受典型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引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动机. 2.采用"班级读书交流会"的形式,学习积累.运用&l ...查看


  • [三维设计]2016届高三专题专项增分课堂练[专题专项增分练]
  • 2016届高三专题专项增分课堂练--小- (0/54)2016-03-15 08:35 2016届高三专题专项增分课堂练--传- (0/35)2016-03-15 08:35 2016届高三专题专项增分课堂练--名- (0/51)2016-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