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

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难点:领悟古诗的哲理美。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描写庐山景色的古诗,伸出你们的小手,我们一起书写课题,齐读一遍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老师搜集了一些苏轼的资料,大家了解一下(课件出示简介)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请同学们仔仔细细读上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师:谁来读?你来师:他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价。你来师:那你们两个一起读一遍师:下面我们听一下录音范读。师:读得美吧?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得这么美。男生先读师:男生声音洪亮,有节奏师;女生和男生比一比起师:女生清脆,柔美。让我们一齐读读。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成一幅画。

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你来)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师:你真是个很有想象力的孩子。 师:把看到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师:请看到这些画面或喜欢这些画面的同学读读。起

师:你还想站在哪个角度去庐山?

远看——

生: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清了。

师:近看又如何?

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来的石头快撞到我的头了,还有很多树长在悬崖上,还有草。

师:看来你真的是身临其境了,你看到了悬崖峭壁。一抬头——俯下身——

生:我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就不相同,这些画面作者是通过哪句诗来表现的?你最喜欢站在哪个角度看庐山?师:请读出你的感受。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当苏轼看到如此迥然不同的美景,他不禁感叹到:

师:从字面上看,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置身在庐山中。

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庐山真正的面目指的是什么?

师:带着这个疑问再去读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否找到答案。

生:是指庐山全面的景色。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为什么说看不到庐山的全景是因为生活在庐山中。

师:带着问题默读古诗。

生:在庐山中看到的景色有限。

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那再读读整首诗看你还能读出些什么?

生:看待事物要全面。

师: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小组讨论。

师:作者看到了庐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下面你们就是大诗人苏轼,清大诗人们闭上眼睛随老师一起走进庐山,横着看庐山,山岭起伏连绵不断;侧着看,山峰高耸直插云天;远远地看云雾缭绕;挨近了看悬崖峭壁;抬头仰望飞流直下;低头俯视深谷幽潭。庐山美,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是秀美?身在庐山的你感慨万千。大诗人们,把你们的看到的或感受到的用诗句表现出来吧。

师:谁能像刚才那样背诵古诗。

五、布置作业。

师: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很多,收集一些,并细细的品味和欣赏。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下节课展示,看谁是小小欣赏家。

师:回家后把古诗有感情地朗诵给家长听听。并默写,能做到吗?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第一次做大型的语文公开课,收获很大。从理顺思路到各个环节的预设,一遍遍修改加工,这种历练确实使我受益匪浅。

我这些年缺少了扎扎实实的教学实践,猛然间抬头,多少人都已经远远走到了前面,心中就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感触,所幸心还不老、热情仍在,只要踏实肯干、用心琢磨,就会有“万木春”的希望。 一直都认为学习古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枯燥的事,但如果能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领略作者当时的心情,从朗读入手去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那也许学习古诗就不是那么乏味了,读起来也更有味道。 在《题西林壁》一诗的教学中,我首先请大家观赏庐山的图片,请学生谈谈感受。在出示课题,初步了解作者观赏庐山之后的感受,并释题。我认为较成功的方面有:1、精心设计的课件有使用价值。2、整堂课用“赏美景、品名诗”这条线串起来,这样活而不散。3、个性化朗读和多元化感悟,使得学生更能品出“诗中有画、诗中有歌、诗中有理”的韵味,实现了学习目标。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时处理不恰当,当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时,过于心急,导致言不达意,误导了学生,使学生更加迷茫,最后只有牵强地引到主题上,学生也没有完全弄懂,这是这节课最大的败笔。其实在学生答不上来时,可以让他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强调“横侧远近高低”,学生就会有所感悟。在读中思考、感悟,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在与老师们探讨教案的时候,有两种看法,这也是我一直疑惑的地方:在初读古诗时到底用不用初步理解古诗。我觉得如果学生在初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更能感受到古诗的意境美和哲理美。但这样处理又认为太老套,哎!

虽然准备这节课让我觉得很累;虽然这节课花费了我不少的精力;虽然这节课上得不近人意,但我任然感到很欣慰,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画面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3、品味诗句的语言美,体验情感美,领略形象美。

4、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探求哲理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古诗;领略庐山的神奇秀美。

教学难点:领悟古诗的哲理美。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描写庐山景色的古诗,伸出你们的小手,我们一起书写课题,齐读一遍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老师搜集了一些苏轼的资料,大家了解一下(课件出示简介)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

请同学们仔仔细细读上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师:谁来读?你来师:他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价。你来师:那你们两个一起读一遍师:下面我们听一下录音范读。师:读得美吧?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得这么美。男生先读师:男生声音洪亮,有节奏师;女生和男生比一比起师:女生清脆,柔美。让我们一齐读读。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其实,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成一幅画。

师:谁能说说你读到的画面是怎样的?你来)

生:我看见庐山横着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峰。

师:你真是个很有想象力的孩子。 师:把看到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师:请看到这些画面或喜欢这些画面的同学读读。起

师:你还想站在哪个角度去庐山?

远看——

生:云雾缭绕,什么也看不清了。

师:近看又如何?

生:我看到山壁上突出来的石头快撞到我的头了,还有很多树长在悬崖上,还有草。

师:看来你真的是身临其境了,你看到了悬崖峭壁。一抬头——俯下身——

生:我看到了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就不相同,这些画面作者是通过哪句诗来表现的?你最喜欢站在哪个角度看庐山?师:请读出你的感受。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当苏轼看到如此迥然不同的美景,他不禁感叹到:

师:从字面上看,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生: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置身在庐山中。

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庐山真正的面目指的是什么?

师:带着这个疑问再去读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否找到答案。

生:是指庐山全面的景色。

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为什么说看不到庐山的全景是因为生活在庐山中。

师:带着问题默读古诗。

生:在庐山中看到的景色有限。

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那再读读整首诗看你还能读出些什么?

生:看待事物要全面。

师: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小组讨论。

师:作者看到了庐山的美景,感悟到了人生哲理。下面你们就是大诗人苏轼,清大诗人们闭上眼睛随老师一起走进庐山,横着看庐山,山岭起伏连绵不断;侧着看,山峰高耸直插云天;远远地看云雾缭绕;挨近了看悬崖峭壁;抬头仰望飞流直下;低头俯视深谷幽潭。庐山美,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是秀美?身在庐山的你感慨万千。大诗人们,把你们的看到的或感受到的用诗句表现出来吧。

师:谁能像刚才那样背诵古诗。

五、布置作业。

师: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很多,收集一些,并细细的品味和欣赏。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下节课展示,看谁是小小欣赏家。

师:回家后把古诗有感情地朗诵给家长听听。并默写,能做到吗?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第一次做大型的语文公开课,收获很大。从理顺思路到各个环节的预设,一遍遍修改加工,这种历练确实使我受益匪浅。

我这些年缺少了扎扎实实的教学实践,猛然间抬头,多少人都已经远远走到了前面,心中就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感触,所幸心还不老、热情仍在,只要踏实肯干、用心琢磨,就会有“万木春”的希望。 一直都认为学习古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枯燥的事,但如果能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意境,去领略作者当时的心情,从朗读入手去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那也许学习古诗就不是那么乏味了,读起来也更有味道。 在《题西林壁》一诗的教学中,我首先请大家观赏庐山的图片,请学生谈谈感受。在出示课题,初步了解作者观赏庐山之后的感受,并释题。我认为较成功的方面有:1、精心设计的课件有使用价值。2、整堂课用“赏美景、品名诗”这条线串起来,这样活而不散。3、个性化朗读和多元化感悟,使得学生更能品出“诗中有画、诗中有歌、诗中有理”的韵味,实现了学习目标。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时处理不恰当,当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时,过于心急,导致言不达意,误导了学生,使学生更加迷茫,最后只有牵强地引到主题上,学生也没有完全弄懂,这是这节课最大的败笔。其实在学生答不上来时,可以让他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强调“横侧远近高低”,学生就会有所感悟。在读中思考、感悟,一切就水到渠成了。

在与老师们探讨教案的时候,有两种看法,这也是我一直疑惑的地方:在初读古诗时到底用不用初步理解古诗。我觉得如果学生在初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更能感受到古诗的意境美和哲理美。但这样处理又认为太老套,哎!

虽然准备这节课让我觉得很累;虽然这节课花费了我不少的精力;虽然这节课上得不近人意,但我任然感到很欣慰,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相关文章

  • [题西林壁]课堂实录
  • 二.情境导入 师:真聪明,同学们这么善于思考,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庐山玩一玩,请大家做好准备,我们出发了. (课件出示精美的庐山风光图片) 师配乐导语: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来到了庐山,这里山高水长,云雾迷蒙,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流 ...查看


  •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浙教版
  • 望庐山瀑布 师生问好 我问一个问题,喜欢旅游吗?到过哪些地方? 生:西湖 生:九华山 生:青岛 师:到过这地方吗? 板书庐山 生:有香庐峰 师:九江市南,自十有名,苏轼到过,题西林壁. 生背 师:庐山的云雾的特别美,看看飘渺的云雾.据统计云 ...查看


  • "家庭常备小药箱"专家答疑实录
  • "家庭常备小药箱"专家答疑实录 退烧的药物:38.5度以下使用的退热贴(物理降温的).如果发烧超过38.5度,可用泰诺林.美林.但注意不要同时使用,交替使用.服药期间多饮水,饭后服用.六至八小时重复一次,二十四小时不要超 ...查看


  • 满族姓氏大全
  • [阿] 满族老姓包括:巴尔拉氏.乌扎库氏.阿哈觉罗氏.阿塔穆氏.阿喇氏.阿尔布氏.阿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阿其格查依尔氏(鄂伦春族).阿尔丹氏(达斡尔族)等. [艾] 满族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爱义氏.瑷珲氏等. [安]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 ...查看


  • [题西林壁]的教学设计
  •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练习仿写. 教学重点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 ...查看


  • 可用题西林壁
  •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题西林壁>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 ...查看


  • 湘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题西林壁]
  • 湘教版语文五下:5.<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横看成岭 ...查看


  • 二题西林壁
  • 二.一.教学目标: 1.学会背诵<题西林壁>.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 ...查看


  •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详案)
  • <题西林壁> 教学设计 深圳罗湖凤光小学 李丽梅 教学目标: 1.学会"壁.侧.缘"三个字词,注意区分形近字"璧.测.喙": 2.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