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详案)

《题西林壁》 教学设计

深圳罗湖凤光小学 李丽梅

教学目标:

1、学会“壁、侧、缘”三个字词,注意区分形近字“璧、测、喙”;

2、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游戏导入,讲练结合,点拨启发等。 课前准备:

1、学生背新三字经。

2、学生讲小故事。

3、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刚下XX同学讲的故事真精彩!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节目,要考一考大家。(出示六色方竹体)

师:请同学们各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过来,然后大声告诉老师,你所看到的方柱体是什么颜色的?

生:红!蓝!绿!白„„

师:老师听到同学们说了很多种颜色,那谁能告诉我,到底是哪一些同学说对了呢?

生:„„

师:好,同学们说得真好!其实同学们都说对了!因为每个同学坐的位置不一样,那他所看到的老师手中的方柱体的颜色也不一样。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谁能给大家说说?(指名学生说) 生:„„

师:非常好!它告诉我们的小道理就是: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就不一样。其实啊,这个小道理在北宋时候就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通过他的一首古诗告诉过人们。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呢?

生:想!

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会会他,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五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题西林壁》(板书课题、作者;故意写错两字“壁”、“轼”)。

师:同学们先仔细看黑板,看看老师的字都写对了吗? 生:(指出错字)

师:(纠正,并出示形近字,易错字)

(二)解题

师:《题西林壁》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写在庐山上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请同学们看古诗

下的注释,这里的“题”是“题写、书写”的意思;“西林”就是指“庐山上的西林寺”;“壁”就是“墙壁”的意思。连起来题目的意思就是“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师:好,咱们一起来读两遍题目。

(三)初读课文,朗读背诵

1、请大家自由读一读古诗,圈画出不会读的字。

2、指名一学生朗读!教师明确难字读音:

侧:c è 庐:l ú 缘:yu án

3、听录音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重轻音、快慢等。

4、请学生范读。

5、全班同学跟录音齐读,并默记古诗。

6、全班尝试背诵古诗。

(四)探究诗意

师:同学们,老师开头说作者苏轼在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那就是“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也就不同”,咱们刚才也读了好几遍这首诗,那你能知道诗中哪句诗是说明这个道理的吗?先和你的同桌说说,等会再和我们大伙说说。

生:(讨论)

师:(指名学生回答后明确)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Q1:从这两句诗看,作者都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 生: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板书)

师:横看是怎么看呢?(引导是正面看的意思)

Q2:作者从这些角度看庐山的景色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

师:诗中哪一个字告诉我们这些景色的不一样?

生:“各”字!

师:好,咱们一起大声把这两句诗读一读,把他们不一样的感觉给读出来!

生:(齐读)

师:好!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我们也去看庐山,除了可以像作者这样按照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的方位顺序来看庐山外,我们还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去看庐山呢?

生:(讨论,举手回答)

师:(引导学生从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等方面展开联想)

师:同学们真的很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诗中所说——

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我们理解了前面两句的意思,再来看下面两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师: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

师:谁能反过来说一说。用“因为„„所以„„”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学生练说,指名。

生:因为自己身在在这座山中,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师:大家想想,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生:有,我们下象棋,自己下的时候,走错了也不知道,在旁边的人却一目了然。

师:这叫做当„„

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师:那同学们,如果我们想看清地球的真面目,我们应站哪看? 是在地球上看吗?

生:不是,应该在太空。

师:非常好,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就曾经看到了地球的真面目,而我们不识地球真面目,——

生接:只缘身在地球中(众笑) 。

(五)归纳小结,升华主题

师: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其实作者在这首诗中告诉了我们两个小道理,一个是“同一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或看法, 这就要求我们以后无论判断什么人,或看待什么事情,都要多方面,多角度去观察,多听取他人意见,这样才能更全面点。”另一个

小道理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就要求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忠言逆语利于行!

师:好了,同学们,咱们这首诗就学到这,请同学们大声地诵读一边课文,想一想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一起来解决的吗?有的话,就请大胆举手提出来!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

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一位卓越的画家。他从小就很有绘画才能,于是,在达·芬奇长到14岁的时候,父亲送他到意大利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委弗罗基奥为师。

弗罗基奥,不仅懂绘画,也懂雕刻。跟着弗罗基奥学绘画,第一课便是画蛋。老师拿来一个鸡蛋,往桌子上一放,吩咐他照着画,然后便去做自己的事了。刚开始,达·芬奇还挺听话,照着鸡蛋认真地画,可没过多久,达·芬奇就不耐烦了,他对老师说:“老师,为什么总要我画蛋啊?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画完呢?”老师严肃地对他说:要先学好画蛋,因为这是熟练手法和笔法的基本功。要画好蛋,就要认真地观察它,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画它。”

听了老师的话,达·芬奇低下了头,他知道自己错了。从那以后,他再没有急着要画别的东西。他全神贯注地,日复一日地去观察桌子上那个平平凡凡的鸡蛋,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等

不同的方向去观察。日子一天天过去,达·芬奇的画本上画满了大大小小的,形状不同的圆圈圈。老师对他的刻苦钻研精神很满意,对他赞不绝口。达·芬奇画鸡蛋用的草纸,已经堆得老高了。 有了坚实的基础,达·芬奇的绘画水平也如虎添翼。一次,老师让达·芬奇在自己的作品《基督爱洗图》上画一个天使。达·芬奇拿起笔来就画,只三笔两笔,一个可爱的小天使就跃然纸上了。看着学生有如此好的技艺,弗罗基奥笑了。从那时起,弗罗基奥毅然弃笔,不再绘画,只搞雕刻去了。

经过长期艰苦的艺术实践,达·芬奇终于创作出《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许多名画,成为一

《题西林壁》 教学设计

深圳罗湖凤光小学 李丽梅

教学目标:

1、学会“壁、侧、缘”三个字词,注意区分形近字“璧、测、喙”;

2、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游戏导入,讲练结合,点拨启发等。 课前准备:

1、学生背新三字经。

2、学生讲小故事。

3、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刚下XX同学讲的故事真精彩!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节目,要考一考大家。(出示六色方竹体)

师:请同学们各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过来,然后大声告诉老师,你所看到的方柱体是什么颜色的?

生:红!蓝!绿!白„„

师:老师听到同学们说了很多种颜色,那谁能告诉我,到底是哪一些同学说对了呢?

生:„„

师:好,同学们说得真好!其实同学们都说对了!因为每个同学坐的位置不一样,那他所看到的老师手中的方柱体的颜色也不一样。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谁能给大家说说?(指名学生说) 生:„„

师:非常好!它告诉我们的小道理就是: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就不一样。其实啊,这个小道理在北宋时候就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通过他的一首古诗告诉过人们。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呢?

生:想!

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会会他,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五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题西林壁》(板书课题、作者;故意写错两字“壁”、“轼”)。

师:同学们先仔细看黑板,看看老师的字都写对了吗? 生:(指出错字)

师:(纠正,并出示形近字,易错字)

(二)解题

师:《题西林壁》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写在庐山上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请同学们看古诗

下的注释,这里的“题”是“题写、书写”的意思;“西林”就是指“庐山上的西林寺”;“壁”就是“墙壁”的意思。连起来题目的意思就是“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师:好,咱们一起来读两遍题目。

(三)初读课文,朗读背诵

1、请大家自由读一读古诗,圈画出不会读的字。

2、指名一学生朗读!教师明确难字读音:

侧:c è 庐:l ú 缘:yu án

3、听录音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重轻音、快慢等。

4、请学生范读。

5、全班同学跟录音齐读,并默记古诗。

6、全班尝试背诵古诗。

(四)探究诗意

师:同学们,老师开头说作者苏轼在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那就是“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也就不同”,咱们刚才也读了好几遍这首诗,那你能知道诗中哪句诗是说明这个道理的吗?先和你的同桌说说,等会再和我们大伙说说。

生:(讨论)

师:(指名学生回答后明确)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Q1:从这两句诗看,作者都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 生: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板书)

师:横看是怎么看呢?(引导是正面看的意思)

Q2:作者从这些角度看庐山的景色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

师:诗中哪一个字告诉我们这些景色的不一样?

生:“各”字!

师:好,咱们一起大声把这两句诗读一读,把他们不一样的感觉给读出来!

生:(齐读)

师:好!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我们也去看庐山,除了可以像作者这样按照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的方位顺序来看庐山外,我们还可以按照什么顺序去看庐山呢?

生:(讨论,举手回答)

师:(引导学生从时间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等方面展开联想)

师:同学们真的很善于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怀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我们诗中所说——

生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我们理解了前面两句的意思,再来看下面两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师:谁能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我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

师:谁能反过来说一说。用“因为„„所以„„”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学生练说,指名。

生:因为自己身在在这座山中,所以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师:大家想想,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生:有,我们下象棋,自己下的时候,走错了也不知道,在旁边的人却一目了然。

师:这叫做当„„

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师:那同学们,如果我们想看清地球的真面目,我们应站哪看? 是在地球上看吗?

生:不是,应该在太空。

师:非常好,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就曾经看到了地球的真面目,而我们不识地球真面目,——

生接:只缘身在地球中(众笑) 。

(五)归纳小结,升华主题

师:好了,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其实作者在这首诗中告诉了我们两个小道理,一个是“同一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或看法, 这就要求我们以后无论判断什么人,或看待什么事情,都要多方面,多角度去观察,多听取他人意见,这样才能更全面点。”另一个

小道理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就要求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忠言逆语利于行!

师:好了,同学们,咱们这首诗就学到这,请同学们大声地诵读一边课文,想一想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一起来解决的吗?有的话,就请大胆举手提出来!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

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一位卓越的画家。他从小就很有绘画才能,于是,在达·芬奇长到14岁的时候,父亲送他到意大利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委弗罗基奥为师。

弗罗基奥,不仅懂绘画,也懂雕刻。跟着弗罗基奥学绘画,第一课便是画蛋。老师拿来一个鸡蛋,往桌子上一放,吩咐他照着画,然后便去做自己的事了。刚开始,达·芬奇还挺听话,照着鸡蛋认真地画,可没过多久,达·芬奇就不耐烦了,他对老师说:“老师,为什么总要我画蛋啊?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画完呢?”老师严肃地对他说:要先学好画蛋,因为这是熟练手法和笔法的基本功。要画好蛋,就要认真地观察它,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画它。”

听了老师的话,达·芬奇低下了头,他知道自己错了。从那以后,他再没有急着要画别的东西。他全神贯注地,日复一日地去观察桌子上那个平平凡凡的鸡蛋,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等

不同的方向去观察。日子一天天过去,达·芬奇的画本上画满了大大小小的,形状不同的圆圈圈。老师对他的刻苦钻研精神很满意,对他赞不绝口。达·芬奇画鸡蛋用的草纸,已经堆得老高了。 有了坚实的基础,达·芬奇的绘画水平也如虎添翼。一次,老师让达·芬奇在自己的作品《基督爱洗图》上画一个天使。达·芬奇拿起笔来就画,只三笔两笔,一个可爱的小天使就跃然纸上了。看着学生有如此好的技艺,弗罗基奥笑了。从那时起,弗罗基奥毅然弃笔,不再绘画,只搞雕刻去了。

经过长期艰苦的艺术实践,达·芬奇终于创作出《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许多名画,成为一


相关文章

  • [题西林壁]的教学设计
  •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练习仿写. 教学重点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 ...查看


  • 可用题西林壁
  •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题西林壁>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 ...查看


  • 二题西林壁
  • 二.一.教学目标: 1.学会背诵<题西林壁>.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 ...查看


  • [题西林壁]简案
  • 题西林壁 三里小学 李思 一.教学目标 1.学会一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的哲理,懂得要客观.全面地看清事物.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2.理解诗中 ...查看


  • 苏联专家与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
  • 关于武汉长江大桥,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如在网上就有"中苏关系破裂,中国专家自己修建","由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设计",中国人发明了"管柱钻孔法"等说法.这些说法,我认为都不是很准确.我 ...查看


  •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
  •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题西林壁)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喜爱之情. 3.背诵第一首诗<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诗中重点词语"断 ...查看


  • 湘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题西林壁]
  • 湘教版语文五下:5.<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横看成岭 ...查看


  • 语文教案-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题西林壁) 1
  •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喜爱之情. 3.背诵第一首诗<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诗中重点词语"断.开.流.回" 2.  体会诗 ...查看


  • "万里长江第一桥"
  • 千百年来的大桥梦想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据历史记载,除当年太平军曾于1852年和1853年先后在武汉三镇搭建过3座浮桥以外,6000多米长的长江上从来没有一座真正的桥梁. 1912年,我国第一位铁道工程师詹天佑来武汉定居,担任粤汉铁路会办兼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