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汉宫秋_的_秋_该作何译

第10卷第1期2010年3月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LIUZHOU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Vol.10No.1Mar.2010

[语言文学研究]

《汉宫秋》的“秋”该作何译

李小旋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广东

揭阳

522000)

摘要:《汉宫秋》是元代著名杂剧家马致远代表作之一。英文中的“autumn”与汉语中的“秋”的涵义和文化意象不尽相同。根据

《汉宫秋》作者马致远对

“秋”的感怀以及该剧的悲剧性的抒情加以分析,并提出应用增译法翻译该剧名,译为“DismalAutumn

intheHanPalace”。

关键词:汉宫秋;秋;文化内涵;增译法中图分类号:H315.9,I237.1文献标志码:A笔者查阅了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汉英对照读物《汉宫秋》,其英文译名为“AutumnintheHanPalace”。其“秋”直译为“autumn”,不禁让笔者疑虑重重。

《汉宫秋》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著名杂剧家马致远的得意之作。马致远早年便进行杂剧创作,时间长,名气很大,有“曲状元”之誉。他的杂剧语言清丽,善于把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成精致且艺术意境高的曲文,富有表现力。其脍炙人口的作品不少,其中数《汉宫秋》最著名。《汉宫秋》叙述的是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昭君出塞”,在一部分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描写了汉元帝和王昭君的宫廷爱情悲剧。

一、

“秋”在英汉语中的不同涵义

文章编号:1671-1084(2010)01-0072-03可见,汉语中“秋”的涵义不仅包括英文中的“autumn”的含义,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象。笔者认为“汉宫秋”的“秋”并非指“秋季、秋天”,而是“悲怜、凄冷”之义,故不能译为“autumn”。在《汉语大字典》(简编本)中,“秋”可指“悲秋”。现代版的《康熙字典》中“秋”有“忧悲”之义。在《春秋繁露》中提到:“秋者,忧悲状也。”宋朝吴文英的《唐多令》中有词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字作“悲秋、清冷、凄冷”之义的作品不胜枚举,该文化内涵已深入人心。例如,擅长五言律诗的唐代诗人刘长卿著写的《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此诗写秋日远眺,秋风引发望乡之心,摇落冷清的秋气,荒寂古迹,滔滔流水,无不撩拨着诗人心中的悲弦,由一己的感伤化为对人间沧桑的感喟,“秋”字更添荒凉、凄冷、寂寞之意。[1]又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忆江南》:“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幕,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清秋”指深秋,悲秋。“清”字定下了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作者选择凄清的秋天景象,“寒色”、“芦花”、“孤舟”等都是让人不寒而栗的秋天景物,描写黄昏里的南国千里江山一片寒色,令人不觉心冷。词中深秋的萧条肃杀,让人心境凄凉。[2]在李煜的另一首词《相见欢》中也有这样描写秋夜愁思,心情凄婉的词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秋天叶

“秋”能否直译为英文“autumn”呢?《朗文当代英语辞典》(第四版)中,“autumn”是指“theseasonbetweensummerandwinter,

whenleaveschangecolourandtheweatherbe-comescooler.”《英汉双解大词典》(第一版)中,“autumn”指“thirdseasonoftheyear,be-tweensummerandwinter”。又指“atimeofma-turity”(成熟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秋”

是指一年的第三季,也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例如:秋季,麦秋;“秋”可指一年,如:千秋万代;也可指某个时期(多指不好的),如:多事之秋。“秋”可指某一时期、某一时刻。“秋”可作形容词用,意为“悲愁”。在《礼记·乡饮酒义》中有这样的语句:秋之为言愁也。

收稿日期:2009-12-10

作者简介:李小旋(1983-),女,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助教,研究方向:翻译理论。

第10卷第1期李小旋:《汉宫秋》的“秋”该作何译

73

落,入秋梧桐落叶最早,秋天的来临和落叶飘飘让人感到事物的衰败。“锁清秋”描写清冷的秋色深深地笼罩着幽深的庭院,把词中凄凉的气氛描绘得淋漓尽致。词中的秋愁凄婉惆怅,笼绕心头,感人至深。[2]再如唐代著名的现代主义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的前几句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诗的第一句作者点明了地点、时间、人物和事件,接下来描写秋天的独特景物“枫叶”、“荻花”和江畔秋晚的萧瑟冷清。“秋”一字带来一种感伤的色调,情景交融,将悲伤的情韵进一步深化。[1]由上述的几个例子能看出,“秋”的内涵远不止“秋季、秋天”的概念,而在许多文学作品中,“秋”多取“悲秋、清冷、凄冷”之义。那么《汉宫秋》中的“秋”该作何解,作何译呢?是否能把它理解为“悲秋、凄冷”呢?这应与作者对“秋”的感思息息相关。

二、马致远对“秋”的感切

《汉宫秋》的作者马致远生活在元代,当时的蒙古统治者开始“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但却没有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丝幻想,但更多的是灰心和失望。马致远早年在仕途上踌躇满志,可深有政治抱负的他却只担任了地方小官吏,在任时间也不长。中年中进士,后又因不满时政退隐田园,晚年号为“东篱”,明显是效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隐之志。坎坷不得意的仕途让他渐渐心灰意冷,满腹牢骚,常把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之情写入文学作品中。这些都在马致远的叹世之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对“秋”的“悲感”在他的脍炙人口作品《天净沙·秋思》中表露无遗。《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著名的小曲被誉为“秋思之祖”。内容简短,普普通通,但平凡事物的巧妙组合,天衣无缝且十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有感而发,令人拍案叫绝![3]秋天在作者的眼里是冷清悲凉的,孤枯衰落的藤枝,蔓延交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昏鸦”的悲叫,声声催人心魄,拨弄着读者心中的哀弦,萧萧凄凄,无声似有声。“‘断肠人在天涯’,顿时令人拊胸掩面哽咽,潸然泪下,泪悲情亦痛,化景为情,情从景出,勾勒出充满忧伤的旅人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的身影。”[3]由此可见,满腹愁苦无奈的马致远对秋天的感怀是萧瑟凄凉的,也是愁苦悲切的。

《汉宫秋》的第三折中描写王嫱娇美的腮颊泪花点点,在萧瑟的深秋挥泪告别汉元帝。试想

相爱的人割爱愁别,秋风萧萧枯,叶满地,孤雁悲鸣不止,此情此景正是“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4]在第四折中,汉元帝自明妃和番后就“从此君王不早朝”,望着昭君的美人图解相思之苦。写到落叶萧萧,林风瑟瑟,孤雁声声,思念之心愁苦不堪,深秋中凛冽的寒意更添新愁,在这悲凉的气氛中匈奴使者带来昭君投江自尽的噩耗。物景即是感情的映射,秋景萧瑟的描写使剧本的悲剧气氛更为浓郁,更加凄美婉转。

三、

《汉宫秋》的悲情色调

从《汉宫秋》杂剧的整体上看,作者也是用悲情的色调渲染全剧的。《汉宫秋》主要演述王昭君出塞和亲匈奴的历史故事。关于王昭君出塞的事件,史书中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汉元帝在位年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求和亲,宫女王昭君自愿出塞,以增强汉、匈民族团结。后世许多文人骚客对该故事进行文学增益、改造和创作,昭君出塞的历史事件慢慢地演变成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在杂剧《汉宫秋》中,作者马致远别出心裁地把汉元帝作为全局的主人公,颠倒“汉强匈奴弱”的史实,虚构汉室弱小,匈奴强大的故事背景,描写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悲剧。剧中汉元帝软弱无能,多愁善感,自以为“自朕嗣位以来,四海晏然,八方宁静。非朕躬有德,皆赖众文武扶持”,他心中发愁的竟是“自先帝晏驾之后,宫女尽放出宫去了。今后宫寂寞,如何是好?”沉溺于“风流天子”不能自拔的汉元帝被奸臣一味谄谀,用女色哄骗。毛延寿“领着大汉皇帝圣旨,遍行天下,刷选室女,已选勾九十九名;各家尽肯馈送,所得金银,却也不少”,向美貌的王昭君求贿不遂,故意丑化昭君的画像,让其“到京师必定发入冷宫,教他受苦一世”。昭君在深宫中愁闷不堪,以琵琶做伴。元帝闻琵琶声惊其美貌,得知缘由,下令处决毛延寿。狡猾的毛延寿事败叛国,献昭君美人图于单于王。单于惊其美貌“世间哪有如此女人!若得他做阏氏,我愿足矣”,于是匈奴向元帝索要昭君和亲,“若不肯与,不日南侵,江山难保”。沉醉在美人乡的汉元帝“如痴似醉,久不临朝”,匈奴使臣飞扬跋扈地索要昭君和番时,仍痴想满朝文武出力退番兵。可满朝大臣束手无策,劝元帝“割恩与他,以救一国生灵之命”,“割恩断爱,以社稷为念,早早发送娘娘去罢”。元帝无奈,只好交出昭君,“凭佳人平定天下”。昭君“情愿和番,得息刀兵”,出塞行至汉匈交界的黑江,以身殉难投江自杀。

74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3月

马致远不拘泥史实,大力将历史故事加工创作,将王昭君光辉动人的崇高气节表现得淋漓尽致。《汉宫秋》的悲剧安排和剧中的矛盾冲突,是与作者的写作目的息息相关的。作者生活在金元之际,民族矛盾比较尖锐。据史料记载,元世祖时,伯颜丞相率兵围攻临安,命使臣强索南宋大批宫女。南宋灭亡时,大批嫔妃宫女被掳掠北上。马致远在塑造昭君不可屈服的民族精神,歌颂她的爱国情操的同时,映射封建王朝的腐朽无能,也融入了自己的悲愤和悲痛之情。

四、增译法补充“秋”文化内涵

从马致远对“秋”的感怀、该剧的清冷秋宫描述、人物的悲愁以及写作意图看,《汉宫秋》的“秋”应是悲秋,凄冷之义。而autumn在英语中只有“秋天、秋季”的含义。秋天是硕果累累的丰收季节,是灿烂美丽的。在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名作《秋颂》里,秋天是五彩缤纷的,是丰硕宁静的,更是成熟怡人的。

Seasonofmistsandmellowfruitfulness,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

Closebosom-friendofthematuringsun,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

tumnintheHanPalace”。在该剧中,尤其在第三

折和第四折中,多次描写到秋天的景物、景象,“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猛听的塞雁南翔,呀呀的声嘹亮”、“呀呀地飞过蓼花汀,孤雁儿不离了凤凰城”、“御榻冷清清,寒也波更,萧萧落叶声,烛暗长门静”等等,以景写情,透情于景。故不能采用省译法,省“秋”字不译,应采用增译法,补充“autumn”的中文文化内涵,塑造其独特的意象。“秋”是“悲秋、凄冷”的意思,故用增译法增加形容词“dismal”,意思为:忧郁的,凄凉的,惨淡的。与该剧的感情基调及“秋”的文化意象相吻合。同时,笔者认为“mis-erable”虽也有“悲惨、悲凉”之义,但暗含屈辱、愤怒或不幸等引起的极端痛苦,与“秋”的文化内涵不符;而“chilly”虽也有“凄冷、冷淡”之义,但也表达“人态度冷淡、天气等冷飕飕”,常表示天气的寒冷。故选用“dismal”补充“au-tumn”的文化内涵,《汉宫秋》应译为:“DismalAutumnintheHanPalace”。

由于英文中的“autumn”与汉语中的“秋”的涵义和文化意象不尽相同,笔者根据“秋”字在汉语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常见文化内涵、《汉宫秋》作者马致远对“秋”的感怀以及该剧的悲剧性的抒情加以分析,提出应用增译法翻译该剧名,译为“DismalAutumnintheHanPalace”。参考文献:

[1]蘅唐退士.唐诗三百首全解[M].赵昌平,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李煜.李煜集[M].王晓枫,解.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3]天净沙·秋思[EB/OL].百度百科网http://baike.baidu.com/view/188620.htm.

[4]汉宫秋·第三折[EB/OL].国学网http://www.confucianism.com.cn/detail.asp?id=2460.

[5]马致远.汉宫秋[M].夏连保,改编.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1.

Conspiringwithhimhowtoloadandbless,

你们密谋用累累的珠球,

Withfruitthevinesthatroundthethatch-evesrun;缀满茅屋檐下的葡萄藤蔓;

从前面的字典释义中比较,“autumn”只有

“秋天,秋季”、“成熟”之义。相比之下,汉语的“秋”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象要比英文“au-tumn”更加丰富。《汉宫秋》中的“秋”是“悲秋、凄冷”之义,如果直译成“autumn”,无法译出“秋”的文化意象来,不能映射其悲剧的实质,违背作者的写作原意,严重地抹杀其文学色彩。

因此笔者认为《汉宫秋》不能直译为“Au-

HowtoTranslate

LIXiao-xuan

(Jieyang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Jieyang522000,China)

Abstract:DismalAutumnintheHanPalaceisoneofthemostpopularworksofMaZhiyuan,famousdramatistinYuanDynasty,anditisadramaofhighartisticvalueinliterature.Butthetranslatedtermofitstitleiscontroversial.Thisthesisanalyzestheculturalconnotationof

inChinese,thedrama-andthenthetragicthemeofthisdramatocometoacon-

clusionthatthetitleshouldbetranslatedwiththehelpofAmplificationTranslatingMethod.

Keywords:DismalAutumnintheHanPalace;autumn;culturalconnotation;AmplificationTranslatingMethod

第10卷第1期2010年3月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OFLIUZHOU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Vol.10No.1Mar.2010

[语言文学研究]

《汉宫秋》的“秋”该作何译

李小旋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广东

揭阳

522000)

摘要:《汉宫秋》是元代著名杂剧家马致远代表作之一。英文中的“autumn”与汉语中的“秋”的涵义和文化意象不尽相同。根据

《汉宫秋》作者马致远对

“秋”的感怀以及该剧的悲剧性的抒情加以分析,并提出应用增译法翻译该剧名,译为“DismalAutumn

intheHanPalace”。

关键词:汉宫秋;秋;文化内涵;增译法中图分类号:H315.9,I237.1文献标志码:A笔者查阅了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汉英对照读物《汉宫秋》,其英文译名为“AutumnintheHanPalace”。其“秋”直译为“autumn”,不禁让笔者疑虑重重。

《汉宫秋》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著名杂剧家马致远的得意之作。马致远早年便进行杂剧创作,时间长,名气很大,有“曲状元”之誉。他的杂剧语言清丽,善于把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成精致且艺术意境高的曲文,富有表现力。其脍炙人口的作品不少,其中数《汉宫秋》最著名。《汉宫秋》叙述的是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昭君出塞”,在一部分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描写了汉元帝和王昭君的宫廷爱情悲剧。

一、

“秋”在英汉语中的不同涵义

文章编号:1671-1084(2010)01-0072-03可见,汉语中“秋”的涵义不仅包括英文中的“autumn”的含义,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象。笔者认为“汉宫秋”的“秋”并非指“秋季、秋天”,而是“悲怜、凄冷”之义,故不能译为“autumn”。在《汉语大字典》(简编本)中,“秋”可指“悲秋”。现代版的《康熙字典》中“秋”有“忧悲”之义。在《春秋繁露》中提到:“秋者,忧悲状也。”宋朝吴文英的《唐多令》中有词句:“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字作“悲秋、清冷、凄冷”之义的作品不胜枚举,该文化内涵已深入人心。例如,擅长五言律诗的唐代诗人刘长卿著写的《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此诗写秋日远眺,秋风引发望乡之心,摇落冷清的秋气,荒寂古迹,滔滔流水,无不撩拨着诗人心中的悲弦,由一己的感伤化为对人间沧桑的感喟,“秋”字更添荒凉、凄冷、寂寞之意。[1]又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词《忆江南》:“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幕,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清秋”指深秋,悲秋。“清”字定下了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作者选择凄清的秋天景象,“寒色”、“芦花”、“孤舟”等都是让人不寒而栗的秋天景物,描写黄昏里的南国千里江山一片寒色,令人不觉心冷。词中深秋的萧条肃杀,让人心境凄凉。[2]在李煜的另一首词《相见欢》中也有这样描写秋夜愁思,心情凄婉的词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秋天叶

“秋”能否直译为英文“autumn”呢?《朗文当代英语辞典》(第四版)中,“autumn”是指“theseasonbetweensummerandwinter,

whenleaveschangecolourandtheweatherbe-comescooler.”《英汉双解大词典》(第一版)中,“autumn”指“thirdseasonoftheyear,be-tweensummerandwinter”。又指“atimeofma-turity”(成熟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秋”

是指一年的第三季,也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例如:秋季,麦秋;“秋”可指一年,如:千秋万代;也可指某个时期(多指不好的),如:多事之秋。“秋”可指某一时期、某一时刻。“秋”可作形容词用,意为“悲愁”。在《礼记·乡饮酒义》中有这样的语句:秋之为言愁也。

收稿日期:2009-12-10

作者简介:李小旋(1983-),女,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助教,研究方向:翻译理论。

第10卷第1期李小旋:《汉宫秋》的“秋”该作何译

73

落,入秋梧桐落叶最早,秋天的来临和落叶飘飘让人感到事物的衰败。“锁清秋”描写清冷的秋色深深地笼罩着幽深的庭院,把词中凄凉的气氛描绘得淋漓尽致。词中的秋愁凄婉惆怅,笼绕心头,感人至深。[2]再如唐代著名的现代主义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的前几句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诗的第一句作者点明了地点、时间、人物和事件,接下来描写秋天的独特景物“枫叶”、“荻花”和江畔秋晚的萧瑟冷清。“秋”一字带来一种感伤的色调,情景交融,将悲伤的情韵进一步深化。[1]由上述的几个例子能看出,“秋”的内涵远不止“秋季、秋天”的概念,而在许多文学作品中,“秋”多取“悲秋、清冷、凄冷”之义。那么《汉宫秋》中的“秋”该作何解,作何译呢?是否能把它理解为“悲秋、凄冷”呢?这应与作者对“秋”的感思息息相关。

二、马致远对“秋”的感切

《汉宫秋》的作者马致远生活在元代,当时的蒙古统治者开始“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但却没有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丝幻想,但更多的是灰心和失望。马致远早年在仕途上踌躇满志,可深有政治抱负的他却只担任了地方小官吏,在任时间也不长。中年中进士,后又因不满时政退隐田园,晚年号为“东篱”,明显是效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隐之志。坎坷不得意的仕途让他渐渐心灰意冷,满腹牢骚,常把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之情写入文学作品中。这些都在马致远的叹世之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对“秋”的“悲感”在他的脍炙人口作品《天净沙·秋思》中表露无遗。《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著名的小曲被誉为“秋思之祖”。内容简短,普普通通,但平凡事物的巧妙组合,天衣无缝且十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有感而发,令人拍案叫绝![3]秋天在作者的眼里是冷清悲凉的,孤枯衰落的藤枝,蔓延交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昏鸦”的悲叫,声声催人心魄,拨弄着读者心中的哀弦,萧萧凄凄,无声似有声。“‘断肠人在天涯’,顿时令人拊胸掩面哽咽,潸然泪下,泪悲情亦痛,化景为情,情从景出,勾勒出充满忧伤的旅人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的身影。”[3]由此可见,满腹愁苦无奈的马致远对秋天的感怀是萧瑟凄凉的,也是愁苦悲切的。

《汉宫秋》的第三折中描写王嫱娇美的腮颊泪花点点,在萧瑟的深秋挥泪告别汉元帝。试想

相爱的人割爱愁别,秋风萧萧枯,叶满地,孤雁悲鸣不止,此情此景正是“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4]在第四折中,汉元帝自明妃和番后就“从此君王不早朝”,望着昭君的美人图解相思之苦。写到落叶萧萧,林风瑟瑟,孤雁声声,思念之心愁苦不堪,深秋中凛冽的寒意更添新愁,在这悲凉的气氛中匈奴使者带来昭君投江自尽的噩耗。物景即是感情的映射,秋景萧瑟的描写使剧本的悲剧气氛更为浓郁,更加凄美婉转。

三、

《汉宫秋》的悲情色调

从《汉宫秋》杂剧的整体上看,作者也是用悲情的色调渲染全剧的。《汉宫秋》主要演述王昭君出塞和亲匈奴的历史故事。关于王昭君出塞的事件,史书中有一些零星的记载,汉元帝在位年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求和亲,宫女王昭君自愿出塞,以增强汉、匈民族团结。后世许多文人骚客对该故事进行文学增益、改造和创作,昭君出塞的历史事件慢慢地演变成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在杂剧《汉宫秋》中,作者马致远别出心裁地把汉元帝作为全局的主人公,颠倒“汉强匈奴弱”的史实,虚构汉室弱小,匈奴强大的故事背景,描写汉元帝与王昭君的爱情悲剧。剧中汉元帝软弱无能,多愁善感,自以为“自朕嗣位以来,四海晏然,八方宁静。非朕躬有德,皆赖众文武扶持”,他心中发愁的竟是“自先帝晏驾之后,宫女尽放出宫去了。今后宫寂寞,如何是好?”沉溺于“风流天子”不能自拔的汉元帝被奸臣一味谄谀,用女色哄骗。毛延寿“领着大汉皇帝圣旨,遍行天下,刷选室女,已选勾九十九名;各家尽肯馈送,所得金银,却也不少”,向美貌的王昭君求贿不遂,故意丑化昭君的画像,让其“到京师必定发入冷宫,教他受苦一世”。昭君在深宫中愁闷不堪,以琵琶做伴。元帝闻琵琶声惊其美貌,得知缘由,下令处决毛延寿。狡猾的毛延寿事败叛国,献昭君美人图于单于王。单于惊其美貌“世间哪有如此女人!若得他做阏氏,我愿足矣”,于是匈奴向元帝索要昭君和亲,“若不肯与,不日南侵,江山难保”。沉醉在美人乡的汉元帝“如痴似醉,久不临朝”,匈奴使臣飞扬跋扈地索要昭君和番时,仍痴想满朝文武出力退番兵。可满朝大臣束手无策,劝元帝“割恩与他,以救一国生灵之命”,“割恩断爱,以社稷为念,早早发送娘娘去罢”。元帝无奈,只好交出昭君,“凭佳人平定天下”。昭君“情愿和番,得息刀兵”,出塞行至汉匈交界的黑江,以身殉难投江自杀。

74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3月

马致远不拘泥史实,大力将历史故事加工创作,将王昭君光辉动人的崇高气节表现得淋漓尽致。《汉宫秋》的悲剧安排和剧中的矛盾冲突,是与作者的写作目的息息相关的。作者生活在金元之际,民族矛盾比较尖锐。据史料记载,元世祖时,伯颜丞相率兵围攻临安,命使臣强索南宋大批宫女。南宋灭亡时,大批嫔妃宫女被掳掠北上。马致远在塑造昭君不可屈服的民族精神,歌颂她的爱国情操的同时,映射封建王朝的腐朽无能,也融入了自己的悲愤和悲痛之情。

四、增译法补充“秋”文化内涵

从马致远对“秋”的感怀、该剧的清冷秋宫描述、人物的悲愁以及写作意图看,《汉宫秋》的“秋”应是悲秋,凄冷之义。而autumn在英语中只有“秋天、秋季”的含义。秋天是硕果累累的丰收季节,是灿烂美丽的。在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名作《秋颂》里,秋天是五彩缤纷的,是丰硕宁静的,更是成熟怡人的。

Seasonofmistsandmellowfruitfulness,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

Closebosom-friendofthematuringsun,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

tumnintheHanPalace”。在该剧中,尤其在第三

折和第四折中,多次描写到秋天的景物、景象,“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猛听的塞雁南翔,呀呀的声嘹亮”、“呀呀地飞过蓼花汀,孤雁儿不离了凤凰城”、“御榻冷清清,寒也波更,萧萧落叶声,烛暗长门静”等等,以景写情,透情于景。故不能采用省译法,省“秋”字不译,应采用增译法,补充“autumn”的中文文化内涵,塑造其独特的意象。“秋”是“悲秋、凄冷”的意思,故用增译法增加形容词“dismal”,意思为:忧郁的,凄凉的,惨淡的。与该剧的感情基调及“秋”的文化意象相吻合。同时,笔者认为“mis-erable”虽也有“悲惨、悲凉”之义,但暗含屈辱、愤怒或不幸等引起的极端痛苦,与“秋”的文化内涵不符;而“chilly”虽也有“凄冷、冷淡”之义,但也表达“人态度冷淡、天气等冷飕飕”,常表示天气的寒冷。故选用“dismal”补充“au-tumn”的文化内涵,《汉宫秋》应译为:“DismalAutumnintheHanPalace”。

由于英文中的“autumn”与汉语中的“秋”的涵义和文化意象不尽相同,笔者根据“秋”字在汉语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常见文化内涵、《汉宫秋》作者马致远对“秋”的感怀以及该剧的悲剧性的抒情加以分析,提出应用增译法翻译该剧名,译为“DismalAutumnintheHanPalace”。参考文献:

[1]蘅唐退士.唐诗三百首全解[M].赵昌平,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李煜.李煜集[M].王晓枫,解.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3]天净沙·秋思[EB/OL].百度百科网http://baike.baidu.com/view/188620.htm.

[4]汉宫秋·第三折[EB/OL].国学网http://www.confucianism.com.cn/detail.asp?id=2460.

[5]马致远.汉宫秋[M].夏连保,改编.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1.

Conspiringwithhimhowtoloadandbless,

你们密谋用累累的珠球,

Withfruitthevinesthatroundthethatch-evesrun;缀满茅屋檐下的葡萄藤蔓;

从前面的字典释义中比较,“autumn”只有

“秋天,秋季”、“成熟”之义。相比之下,汉语的“秋”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象要比英文“au-tumn”更加丰富。《汉宫秋》中的“秋”是“悲秋、凄冷”之义,如果直译成“autumn”,无法译出“秋”的文化意象来,不能映射其悲剧的实质,违背作者的写作原意,严重地抹杀其文学色彩。

因此笔者认为《汉宫秋》不能直译为“Au-

HowtoTranslate

LIXiao-xuan

(Jieyang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Jieyang522000,China)

Abstract:DismalAutumnintheHanPalaceisoneofthemostpopularworksofMaZhiyuan,famousdramatistinYuanDynasty,anditisadramaofhighartisticvalueinliterature.Butthetranslatedtermofitstitleiscontroversial.Thisthesisanalyzestheculturalconnotationof

inChinese,thedrama-andthenthetragicthemeofthisdramatocometoacon-

clusionthatthetitleshouldbetranslatedwiththehelpofAmplificationTranslatingMethod.

Keywords:DismalAutumnintheHanPalace;autumn;culturalconnotation;AmplificationTranslatingMethod


相关文章

  • 白金汉宫简介
  • 白金汉宫简介    白金汉宫旅游简介 门票 开放时间 白金汉宫旅游简介 白金汉宫概况 白金汉宫,位于圣詹姆士宫与Victoria火车站之间,1703年由白金汉公爵兴建,1863年始成为英国历代君主的寝宫,是英皇权力的中心地.最早称白金 ...查看


  • [汉宫秋]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 <汉宫秋>被公认是元杂剧中的优秀作品之一,作者马致远是王实甫.白朴之外又一以文采见长的作家. <汉宫秋>以汉元帝竟宁年间,匈奴呼韩单于来朝,请求和亲,昭君自愿出塞,以增强汉.匈民族团结的故事为题材.对于这部杂剧,它的 ...查看


  • 英国杀人犯夜闯白金汉宫·都市快报
  • 英国杀人犯夜闯白金汉宫 2016-05-22 女王夫妇就在宫内 19日晚,一名男子翻墙进入英国王宫白金汉宫.令人吃惊的是,此人竟是假释中的杀人犯,而且当年犯案手段之残忍,连办案人员都直呼前所未见. 现年41岁的丹尼斯·亨尼西在事发当晚8点半 ...查看


  • 古代昭君题材的历史流变
  • 2006年2月第33卷 第2期 求是学刊SEEKING TRUTH Mar. , 2006Vol. 33 No. 2 重塑文学史:古代文学研究新视界 古代昭君题材的历史流变 胡小成 (海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海南海口571158) 摘 要:汉 ...查看


  • 汉宫春 · 锦绣未央之未央篇
  • [汉宫春  锦绣未央之李嫦茹] 文/沧海一笑 悔否今生?这红尘落寞,妆绮因谁? 当年暖语,种入笺墨葳蕤. 初心老去,叹宵宵.春梦肝摧. 霜雨里.高枝怎立,凡花又怎芳菲? 莫怪机关谋尽,恨姻缘浅薄,偏惹情痴. 风流岂堪命定,凋了妍姿. 由来败 ...查看


  • 英国将花3.69亿英镑修缮白金汉宫
  • 新华社伦敦11月18日专电(记者梁希之)英国财政部18日宣布,白金汉宫将于2017年开始进行为期10年的修缮工程,预计将耗资3.69亿英镑(约合31.5亿元人民币). 修缮计划尚需得到议会批准才能开始生效,预计将于2017年4月开始动工,修 ...查看


  • 关于[汉宫秋]故事情节概述及其艺术特色分析
  • 关于<汉宫秋>故事情节概述及其艺术特色分析 <汉宫秋>作为元曲四大悲剧之一,以其丰富精致的故事情节以及塑造的经典丰满的人物形象给后世读者留下了深刻而永存的印象. 一.故事情节概述 楔子单于王势强欲和亲毛延寿谄帝选宫娃 ...查看


  • 描写春天的诗句:汉宫春·立春日
  • <汉宫春·立春日>原文 春已归来, 看美人头上, 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 未肯收尽余寒. 年是时燕子, 料今宵梦到西园. 浑未办黄柑荐酒, 更传青韭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 便熏梅染柳, 更没些闲. 闲时又来镜里, 转变朱颜. 清 ...查看


  • 政法干警民法学重点
  • 1.民法的概念: 民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组织之间人生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2.民法的基本原则: 自愿原则:平等原则:公平原则:等价有偿原则:诚实信用原则: 3.民事法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