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如容易却艰辛

  遥记20世纪80年代读初中时,学过一篇课文,名叫《核舟记》,文章开篇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该文生动地描述了王叔远用桃核刻成的小舟,当年老师要求反复背诵,故至今记忆犹新,其精巧绝伦的技艺,令“余心向往之”。  壬辰初春,收藏家易成武从广东来,腰间悬一核雕,大不盈存,上镌笑佛、童子数人,神形俱肖,因形布势,一派和谐,可谓巧夺天工。若非包浆不老,几乎疑为王叔远再现。易成武云刻手乃广东韶关坪石火车站工人,姓王名玉刚,自幼酷爱核雕。我素喜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亦知核雕在潍坊、苏州、扬州一代颇为盛行,然坪石冒出一核雕高人,遂生造访之心。壬辰盛夏,笔者会王玉刚于坪石金鸡岭下,此次他携来历年精品20多件,就在他递来作品的一刹那,我看到他十指背部全是青灰色的硬茧,手掌和指肚布满了累累伤痕,那一瞬间我读懂了他为核雕付出的甘苦。  王玉刚出生于工人家庭,七八岁时常见邻居把玩核雕,觉得非常神奇,后来得知是出自街坊黄老之手,可当他去求黄老给一枚核雕时,老人一口回绝。小玉刚转而向他拜师,黄老惜艺不授,连看一眼雕刻程序都不允许。拜师不成反憋了一肚子气,于是他磨了一根伞骨,做成简陋的刻刀,暗下决心要练成这门绝活。起初他用粉笔、滑石慢慢雕琢,有点底气的时候才开始用桃核雕。桃核太硬,年幼的他手总打滑,小手刀痕满布,父母发现后严禁他再雕,但王玉刚并未放弃,偷偷摸摸坚持到十五六岁时,终于能雕出简单的花篮、小锁。成年后,王玉刚通过购买书籍、上网查阅不断学习,开始在桃核上进行人物雕刻。动刀前,他都要拿着桃核琢磨数日,把一颗桃核完全看透,在脑海里形成一幅完整的图形才下刀。当第一件作品成型时,欣喜若狂的他,首先拿给父母看,家人从此也从反对到逐步接受、支持他的爱好。  古人做器,重技更重道。技有精微宏广之分,道无优劣大小之别。不论体现宇宙大化之恒久幽深,还是表达人间之喜忧冷暖,皆为“道”之物化方式,同时也展现着中国人传统的生存观念和“格物”精神。庄子说:“道在屎溺”,一语中的,深刻入微。《尚书》也有一段名言:“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可见,中国器物展现的远非功用上的单独意义,而是成为天人沟通、技道相合的特殊手段。  中国人喜欢的精微技艺中,核雕算是一例。核雕,多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艺品,制成佩件、扇坠、串珠等为文人清玩。其艺术特点是在较小的果核上表现出复杂的题材,雕刻手法也细致入微。所刻有诗文或渔家乐、罗汉、百花篮等题材。核雕之所以能在中国民间工艺中独成一系,独树一帜,不仅因为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更因为核雕这门工艺有着它自身的特点。核雕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果核纹理的限制,由于桃核的纹理大小不均,长短不齐,分布不匀,这给创作人的创作带来了困难,所以核雕创作的随意性很小,刻手必须以丰富的想象力将紊乱的果核纹理构思成型。另外,果核的外形也限制了核雕艺术品的外部造型。从古到今,核雕作品的外形大多是花瓶形、花篮形、船形、猴形、果核原形,后来也发展到一些变形,茶壶、马车等等,相对玉雕、石雕、牙雕来说,核雕的造型受果核外形的限制较大,因此也增加了它的雕制难度。  王玉刚取材南岭深山的野桃核,其核雕以罗汉和童子见长,他依凭桃核皱脊回谷式的错杂纹路,循势造型,罗汉或正襟危坐,或独立长啸,或双掌合十,或朗笑开怀,或降龙伏虎,或与婴相戏,神情态势各不相同。施刀细腻,手法老到,粗犷处勾勒刚劲,精微间线条柔绵,意到手到。它的“岁寒三友”题材,核桃呈不规整椭圆状,色泽紫褐,润亮生辉。艺人利用圈匝式皱脊之两侧雕刻成一松一梅,松树苍劲,梅树欹古,丛竹则繁茂于乱石之中。方寸间寒梅绽放,松针坚洁,翠竹摇风,对严寒无所畏惧的共同品德铸结了它们千古不渝的“岁寒三友”佳话。他还有一类创新题材的作品,比如裸女、猴子、戒指等等。裸女题材以各种造型的裸女形象与传统的吉祥图式结合,既现代独特又雅致脱俗。小猴则形态各异,灵巧活泼,让人心生欢喜。戒指工艺则将镶嵌技术广泛应用于其中,比如珍珠、宝石等,增强了华贵之气,这些作品又体现了他在核雕工艺上的创造精神。  天道酬勤,爱好成就事业,王玉刚远离核雕工艺发达的地区,无师自通地钻研核雕,潜心此道30余载,终成惊人技艺,这使我不由得想起鲁迅的那段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也是我为王玉刚写下这篇短文的缘由。  (摄影 何东安)

  遥记20世纪80年代读初中时,学过一篇课文,名叫《核舟记》,文章开篇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该文生动地描述了王叔远用桃核刻成的小舟,当年老师要求反复背诵,故至今记忆犹新,其精巧绝伦的技艺,令“余心向往之”。  壬辰初春,收藏家易成武从广东来,腰间悬一核雕,大不盈存,上镌笑佛、童子数人,神形俱肖,因形布势,一派和谐,可谓巧夺天工。若非包浆不老,几乎疑为王叔远再现。易成武云刻手乃广东韶关坪石火车站工人,姓王名玉刚,自幼酷爱核雕。我素喜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亦知核雕在潍坊、苏州、扬州一代颇为盛行,然坪石冒出一核雕高人,遂生造访之心。壬辰盛夏,笔者会王玉刚于坪石金鸡岭下,此次他携来历年精品20多件,就在他递来作品的一刹那,我看到他十指背部全是青灰色的硬茧,手掌和指肚布满了累累伤痕,那一瞬间我读懂了他为核雕付出的甘苦。  王玉刚出生于工人家庭,七八岁时常见邻居把玩核雕,觉得非常神奇,后来得知是出自街坊黄老之手,可当他去求黄老给一枚核雕时,老人一口回绝。小玉刚转而向他拜师,黄老惜艺不授,连看一眼雕刻程序都不允许。拜师不成反憋了一肚子气,于是他磨了一根伞骨,做成简陋的刻刀,暗下决心要练成这门绝活。起初他用粉笔、滑石慢慢雕琢,有点底气的时候才开始用桃核雕。桃核太硬,年幼的他手总打滑,小手刀痕满布,父母发现后严禁他再雕,但王玉刚并未放弃,偷偷摸摸坚持到十五六岁时,终于能雕出简单的花篮、小锁。成年后,王玉刚通过购买书籍、上网查阅不断学习,开始在桃核上进行人物雕刻。动刀前,他都要拿着桃核琢磨数日,把一颗桃核完全看透,在脑海里形成一幅完整的图形才下刀。当第一件作品成型时,欣喜若狂的他,首先拿给父母看,家人从此也从反对到逐步接受、支持他的爱好。  古人做器,重技更重道。技有精微宏广之分,道无优劣大小之别。不论体现宇宙大化之恒久幽深,还是表达人间之喜忧冷暖,皆为“道”之物化方式,同时也展现着中国人传统的生存观念和“格物”精神。庄子说:“道在屎溺”,一语中的,深刻入微。《尚书》也有一段名言:“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可见,中国器物展现的远非功用上的单独意义,而是成为天人沟通、技道相合的特殊手段。  中国人喜欢的精微技艺中,核雕算是一例。核雕,多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艺品,制成佩件、扇坠、串珠等为文人清玩。其艺术特点是在较小的果核上表现出复杂的题材,雕刻手法也细致入微。所刻有诗文或渔家乐、罗汉、百花篮等题材。核雕之所以能在中国民间工艺中独成一系,独树一帜,不仅因为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更因为核雕这门工艺有着它自身的特点。核雕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果核纹理的限制,由于桃核的纹理大小不均,长短不齐,分布不匀,这给创作人的创作带来了困难,所以核雕创作的随意性很小,刻手必须以丰富的想象力将紊乱的果核纹理构思成型。另外,果核的外形也限制了核雕艺术品的外部造型。从古到今,核雕作品的外形大多是花瓶形、花篮形、船形、猴形、果核原形,后来也发展到一些变形,茶壶、马车等等,相对玉雕、石雕、牙雕来说,核雕的造型受果核外形的限制较大,因此也增加了它的雕制难度。  王玉刚取材南岭深山的野桃核,其核雕以罗汉和童子见长,他依凭桃核皱脊回谷式的错杂纹路,循势造型,罗汉或正襟危坐,或独立长啸,或双掌合十,或朗笑开怀,或降龙伏虎,或与婴相戏,神情态势各不相同。施刀细腻,手法老到,粗犷处勾勒刚劲,精微间线条柔绵,意到手到。它的“岁寒三友”题材,核桃呈不规整椭圆状,色泽紫褐,润亮生辉。艺人利用圈匝式皱脊之两侧雕刻成一松一梅,松树苍劲,梅树欹古,丛竹则繁茂于乱石之中。方寸间寒梅绽放,松针坚洁,翠竹摇风,对严寒无所畏惧的共同品德铸结了它们千古不渝的“岁寒三友”佳话。他还有一类创新题材的作品,比如裸女、猴子、戒指等等。裸女题材以各种造型的裸女形象与传统的吉祥图式结合,既现代独特又雅致脱俗。小猴则形态各异,灵巧活泼,让人心生欢喜。戒指工艺则将镶嵌技术广泛应用于其中,比如珍珠、宝石等,增强了华贵之气,这些作品又体现了他在核雕工艺上的创造精神。  天道酬勤,爱好成就事业,王玉刚远离核雕工艺发达的地区,无师自通地钻研核雕,潜心此道30余载,终成惊人技艺,这使我不由得想起鲁迅的那段话:“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也是我为王玉刚写下这篇短文的缘由。  (摄影 何东安)


相关文章

  •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 诗歌语言形象性的特点,使生活细节入诗成为了可能,而其概括性的特点又使入诗的细节呈现鲜明的特点,即细节白描化倾向.诗歌语言的精练客观上要求入诗的细节必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因此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诗歌鉴赏,有效把握细节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 ...查看


  • 父母的艰辛
  • 父母的艰辛 七(3)班 放假了,好兴奋.我们放了六天假,在这些天里,老师让我们去体验父母的生活. 这一天,爸爸叫我去他的辣子厂里去体验一下他们那时是怎样挣钱的.我认为捡辣子而已,又不难,我就爽快的答应了他. 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爸爸就叫我 ...查看


  • 金蝉脱壳教学反思
  • <金蝉脱壳>教学反思 <金蝉脱壳>让孩子亲眼目睹了金蝉脱壳的全过程.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引领孩子走进 动物世界,聆听动物的歌唱,让学生感受动物世界的奇妙与情趣,萌生对自然科学研究的兴 趣. 在读了课题之后,我让观察课文 ...查看


  • 缝纫鸟教学反思
  • 反思一:缝纫鸟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科普性文章,但不同于本单元的其他文章.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在坦桑尼亚观察缝纫鸟编织巢穴.修补巢穴的情景,表达了我对缝纫鸟编织巢穴的巧妙和艰辛的感叹,对缝纫鸟精致草窝的惊叹,对缝纫鸟乐观.坚韧不拔精神的赞叹.深深 ...查看


  •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1
  • 摘 要: 庆历五年到至和二年是梅尧臣诗歌创作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梅尧臣笔不辍耕,创作出了一批艺术手法成熟.风格圆融.特点鲜明的作品,同时不断总结诗歌创作的经验,形成了自己明确的诗学理念,达到了诗歌创作的成熟阶段,其平淡却有真味的诗歌还 ...查看


  • 女娲补天-公开课教学实录
  • 女娲补天 一.导入 1.老师想带你们去欣赏一下美丽的景色,愿意吗?那好,带着我们的眼睛去旅行吧(课件1:五彩的云霞图片)能用你积累的词语来形容一下看到的云霞吗? 2.师:多美的云霞啊,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 ...查看


  • 孔子拜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孔子拜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孔子拜师(请学生齐读课题) 1.师:孔子年轻的时候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为什么还要去拜师求学呢? 2.他拜谁为师呢?(板书:老子) 二.学习课文二自然段 1.这 ...查看


  • "父亲的歌声"阅读训练及答案
  • ①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口不离曲的歌迷. ②其实,父亲唱的歌并不动听.他没文化,不识多来咪,也没有天生一副好嗓子.他只是随意地哼些俚曲俗调,或是从戏台上学来的零碎唱句,别人是很难听出他唱的内容的.但父亲唱歌时派头十足,有板有眼,有顿有 ...查看


  •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课堂实录
  •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重点语段品读,读中感悟,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的重点语段品读,明确编年体史书<国榷>诞生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