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判断推理总结2

逻辑判断推理技巧大全(李杰)

一、演绎推理

1. 指的是通过一些给定的前提来论证从而推断出某个结论。

2. 基本原则:头脑清空原则(按人家来,不要按自己的来)

题设为真原则(人家题设说的是绝对不可怀疑的)

形式统一原则(关键词闪烁常显,定位要统一)

3. 解题步骤:(1)看问题,定题型;

(2)看题目,做简化;

(3)据技巧,得答案。

4. 演绎推理的分类:

(1)论证类

——加强论证型

——减弱论证型

(2)结论类

——形式推理结论类:侧重规则的考察

——日常推理结论类:侧重脉络的考察

(一)形式推理结论类

1. 分类:有真有假型;翻译推理型(强调对于肯定确定信息的认识);排列组合型(匹配型的题型);集合运算型(很像数学的一种题型)

2. 有真有假型:

(1)首先看矛盾;其次看包容;然后看反对;最后带题中(实在不行就代入排除法)

(2)矛盾关系: 必然一真一假,两者构成整个全集,如生和死;

——A:其矛盾关系为 否A

A且B:其矛盾关系为 否(A且B)即 否A或否B

A或B:其矛盾关系为 否(A或B)即 否A且否B

A能够推出B:其矛盾关系为 A且否B

所有:其矛盾关系为 有的不

必然:其矛盾关系为 可能不

——即首先要寻找矛盾关系,然后根据题目中的真假结论来得出其他几个关系的真假,从而得出相应的最后答案

——能用在很多地方,不光是在这里。比如说在后来的削弱关系中,矛盾是最强的削弱关系

——构成矛盾关系的主体一定相同,这是观察矛盾关系的一个重要判断指标。

(3)包容关系:

——当不能发现矛盾关系时,我们就要看包容关系,即寻找看几个关系之间是否存在包容。

——即要寻找包容关系,几个关系如果为包容关系,则他们同时为真或为假(这和矛盾关系刚好相反),然后根据题目中的真假结论来得出其他几个关系的真假,从而得出相应的最后答案。

——若A能推出B:则包容关系为 若A为真则B为真+若B为假则A为假 只有一真,则A必为假——即“一真前假”

只有一假,则B必为真——即“一假后真”

—— 所有:则包容关系是 能够推出某人、有的

A且B:则包容关系是 能过推出A(B)、A或者B

(4)反对关系:

——对于两个“有的”的反对关系,“必有一真”;

对于两个“所有”的反对关系,“必有一假”;

(5)当题目中有多真多假时,可以利用矛盾或包容或反对关系将其转化为一个真或假再解。

3. 翻译推理型:

(1)可分为全真判断型(重在判断,几个词之间的关系);全真推理型(重在推理,几个半句之间的关系)两种类型;他们的前提是所有的条件都是全真的即全真完全的,不同于有真有假型。

(2)全真判断型:

—— 所有(凡是)S都是P:翻译为 S能推出P;

所有(凡是)S不是P:翻译为 S能推出非P;

没有S是P:翻译为 P能够推出非S;

没有S不是P:翻译为 S能够推出P;

不是S都是P:翻译为 非S能够推出P;

不是S都不是p:翻译为 非S能够推出非P = P能够推出S;

—— 也可以通过花图来进行区分,不过最好还是记住上述六种翻译结论,常使用箭头+经常使用逆否命题。

—— 三段论: A能推出B,B能推出C,则A能推出C(但要注意A能够推出C,B能推出C,A和B之间不一定有必然的关系)

—— 一定要注意:

“有的”、“一些”等词语的翻译中,要注意严谨,比如说能推出有的投资者不支持沿海工业的发展,并不一定等同于有的投资者支持沿海工业的发展。 另外,“有的”、“一些”等词语的翻译中不存在逆否命题,它存在的是以下这种情况:两者之间存在交集,即至少存在一个人即是„又是„,换言之有的A能推出B;同样有的B也能推出A,有以下几种情况:

——判断中的否定关系:(“并非”)

并非所有A都是B 等价于 有的A不是B;

并非有的A是B 等价于 所有A都不是B;

“遇到并非,则所有变成有的,是变成不是,有的变成所有”。

——判断中的等价关系:

所有的A都不是B 等价于 所有的B都不是A;

有的A是B 等价于 有的B是A;

——判断中的推出关系:

所有的A都是B 可以推出 有的A是B(在根据上面的结论可以,

有的B是A)根据往年的题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所有的A都是B,

所有的A都是C,即A

能推出B,A能推出C,则可以推出 有的B是C、有的C是B)

某个人的行为 可以推出 有的人的行为,但无法推出所有人的行为;

(3)全真推理型:

—— 重在推理分句之间的关系,有以下四种情况:

充分条件(第一个条件能推出第二个条件)

必要条件(第二个条件能推出第一个条件)

选言命题(第一个条件或第二个条件)

联言命题(第一个条件且第二个条件)

—— 全真推理型和全真判断型只是侧重点不一样,推理等套路都一样,用箭头,并且全真推理型中很少会有“有的”,而都是“所有”之类。

——充分条件: 如果P,那么Q,可翻译为 P能推出Q(即第一个分句能推出第二个分句);

如果„„那么„„;只要„„就„ „;凡是/所有„„都„„;为了„„一定/必须„„;

必要条件:只有P,才Q,可翻译为Q能推出P(即第二个分句能推出第一个分句);大部分都是必要条件;谁是条件谁在后面;

只有„„才;„„才„„;除非P否则不Q;

选言命题: 或者P,或者Q(P或Q),可翻译为 非P即Q;非Q即P; 至少有一个„„

联言命题: P且Q;

这是一个确定的命题,要么全对要么全错,不同于上述三类不确定的命题;

——如果P能推出Q,则:

P能推出Q,即等价于 非P或Q

非Q能推出非P;

否定P或肯定Q推不出什么必然的联系,要加“可能”。

—— 在全真推理中,要优先考虑 确定性的信息;

如果题干没有确定肯定信息的话,也就是说确定的信息都在答案中,那就要善于找出信息,即如果得出A推出C,C又推出非A,则可以得到A推出非A,即得到非A这样一个确定肯定的信息。

(4)总结:

—— 翻译推理型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翻译(包括判断和命题),另一部分是推理(着重理清A能推出B 和 有的A能推出B这两种模式)

——在翻译推理型中,两点原则: 确定信息优先;

答案的主语(变相的给予确定信息);

4. 组合排列型:

(1)主要考察的是 匹配的问题;网上搜索15道逻辑经典试题,其中很多为此类

(2)方法:观察题干和答案的信息。如果答案的信息比较充分,那么使用排除法比较简单;如果题干的信息比较充分,使用相应的方法:

——题干信息量最大优先。即看哪些词语出现的次数频率最多(同级同层次上的)、能确定的信息量。从而明确一些确定的信息,然而根据这些确定的信息再推导判断;

——图表或图形法,辅助我们记忆,便于匹配。

——选项充分排除找。当题干信息量不大而选项的信息充分的时候,可以使用此法。

(3)总结:

——题干充分用图表(信息最大优先原则)

——选项充分排除找(特殊信息优先原则)

——有确定信息的以确定信息优先;信息量大的以信息量大的优先;

5. 集合计算型:

(1)很像数学类的题型,并不需要太复杂的运算,只需要理清关系,常见的是对比较(两者、三者、多者之间的比较)和补集的考察,即分为不等式和集合两类。

(2)不等式类(比较):

——简单不等式,即单个不等式比较

——复杂不等式,即多个不等式比较。要善于进行简单的运算。

简单结论:女生比男生多,不及格的比及格的多,则不及格的女生比及格

的男生多;

(3)集合类(补集):

——对补集的考察:即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推导其补集即相反的部分,然后对比答案选项,从而排除得出正确答案。

——集合之间的包容关系:看是否会重叠。

(二)日常推理结论类

1. 形式推理结论类题目会标出非常清晰的脉络结构,有很多关联性的词语,如果„就„等,相对来说比较形式。而日常推理结论类是把逻辑关系相对隐晦的隐含在句子中,可以退出„„无法退出„„

2. 原则: 主体一致原则(保证论述的主体一致)

无关概念排除(在论述的时候不要引入新的概念)

优先可能论断(当决定性的论断和可能性的论断放在一起时,优选可能性的论断+慎选宏观论断、比较论断即有修饰性的词语)

因果联系看清(要理清因果联系,有求异、求同、共变)

3. 无法推出 则可以直接看答案回归到题干中进行排除确定正确答案

4. 绝对数字不能用来证明,但是比例却可以用来证明。

(三)事件排序类

1. 事件排序的本质:两件事情的顺序关系。

2. 步骤: (1)分段(首先看能否能某些标准进行分类)

(2)首尾特征明显(可以从选项中来观察;优选选项;)

紧邻特征明显(可以通过相同词汇来观察)

(3)答案补全(验证下看时候正确)

(四)论证类演绎推理类

1. 分为两种题型: 加强论证型

削弱论证型

2. 加强论证型:

(1)分为:支持(一句话的加强就被称为支持)

假设(两句话构成的,构建两者之间的联系)

(2)把整个题目抽象为一句话,两句话。

(3)支持:(一句话)

——弱支持:再说一遍;举个例子

——强支持:(通过比较得到的结论)旁人不灵;没我不行

(4)假设:(两句话)

——弱假设:原因解释(解释某种矛盾;原因需要文中找)

——强假设:搭设桥梁(在两句话之间搭设桥梁,如A推B,A推C,则需要搭设一个B推C这样一个桥梁;如果A和B,则需要搭设一个A推B这样一个桥梁;如果A推B,B,则需要搭设一个A这样一个桥梁)

3. 削弱推理型:

(1)加强相当于补洞,而削弱相当于找出漏洞;

(2)分为两种: 形式推理(在形式上寻找对结论的否定)

日常推理(削弱的是脉络之间的因果关系)

(3)形式推理(即加强的反面)

——一个结论:A,则非A,就对其削弱了。

—— 一个前提和一个结论:A推出B,则非A(否定前提,注意这时要尽量全部否定)就对其削弱了则A且非B(不必然存在联系,举个反例)

——注意,A且非B 是要比 非A 的削弱力度强,因为它和A推出B是矛盾关系。

——一定要注意 非A且B这一类典型的错误。另外,注意论述的主体要一致,

(4)日常推理

——他因:是在因果联系中对是否是唯一的原因进行质疑,分为求同和求异„ „ 它的形式是:摆出一个现象,得出一个原因。

——因果倒置:主要运用在共变的过程中,关系是反的。

(5)注意削弱推理题型中的形式推理和日常推理是不一样的,在形式推理中,A是绝对能推出B的,即A是B唯一的原因;而在日常推理中,不一定是唯一

原因。

逻辑判断推理技巧大全(李杰)

一、演绎推理

1. 指的是通过一些给定的前提来论证从而推断出某个结论。

2. 基本原则:头脑清空原则(按人家来,不要按自己的来)

题设为真原则(人家题设说的是绝对不可怀疑的)

形式统一原则(关键词闪烁常显,定位要统一)

3. 解题步骤:(1)看问题,定题型;

(2)看题目,做简化;

(3)据技巧,得答案。

4. 演绎推理的分类:

(1)论证类

——加强论证型

——减弱论证型

(2)结论类

——形式推理结论类:侧重规则的考察

——日常推理结论类:侧重脉络的考察

(一)形式推理结论类

1. 分类:有真有假型;翻译推理型(强调对于肯定确定信息的认识);排列组合型(匹配型的题型);集合运算型(很像数学的一种题型)

2. 有真有假型:

(1)首先看矛盾;其次看包容;然后看反对;最后带题中(实在不行就代入排除法)

(2)矛盾关系: 必然一真一假,两者构成整个全集,如生和死;

——A:其矛盾关系为 否A

A且B:其矛盾关系为 否(A且B)即 否A或否B

A或B:其矛盾关系为 否(A或B)即 否A且否B

A能够推出B:其矛盾关系为 A且否B

所有:其矛盾关系为 有的不

必然:其矛盾关系为 可能不

——即首先要寻找矛盾关系,然后根据题目中的真假结论来得出其他几个关系的真假,从而得出相应的最后答案

——能用在很多地方,不光是在这里。比如说在后来的削弱关系中,矛盾是最强的削弱关系

——构成矛盾关系的主体一定相同,这是观察矛盾关系的一个重要判断指标。

(3)包容关系:

——当不能发现矛盾关系时,我们就要看包容关系,即寻找看几个关系之间是否存在包容。

——即要寻找包容关系,几个关系如果为包容关系,则他们同时为真或为假(这和矛盾关系刚好相反),然后根据题目中的真假结论来得出其他几个关系的真假,从而得出相应的最后答案。

——若A能推出B:则包容关系为 若A为真则B为真+若B为假则A为假 只有一真,则A必为假——即“一真前假”

只有一假,则B必为真——即“一假后真”

—— 所有:则包容关系是 能够推出某人、有的

A且B:则包容关系是 能过推出A(B)、A或者B

(4)反对关系:

——对于两个“有的”的反对关系,“必有一真”;

对于两个“所有”的反对关系,“必有一假”;

(5)当题目中有多真多假时,可以利用矛盾或包容或反对关系将其转化为一个真或假再解。

3. 翻译推理型:

(1)可分为全真判断型(重在判断,几个词之间的关系);全真推理型(重在推理,几个半句之间的关系)两种类型;他们的前提是所有的条件都是全真的即全真完全的,不同于有真有假型。

(2)全真判断型:

—— 所有(凡是)S都是P:翻译为 S能推出P;

所有(凡是)S不是P:翻译为 S能推出非P;

没有S是P:翻译为 P能够推出非S;

没有S不是P:翻译为 S能够推出P;

不是S都是P:翻译为 非S能够推出P;

不是S都不是p:翻译为 非S能够推出非P = P能够推出S;

—— 也可以通过花图来进行区分,不过最好还是记住上述六种翻译结论,常使用箭头+经常使用逆否命题。

—— 三段论: A能推出B,B能推出C,则A能推出C(但要注意A能够推出C,B能推出C,A和B之间不一定有必然的关系)

—— 一定要注意:

“有的”、“一些”等词语的翻译中,要注意严谨,比如说能推出有的投资者不支持沿海工业的发展,并不一定等同于有的投资者支持沿海工业的发展。 另外,“有的”、“一些”等词语的翻译中不存在逆否命题,它存在的是以下这种情况:两者之间存在交集,即至少存在一个人即是„又是„,换言之有的A能推出B;同样有的B也能推出A,有以下几种情况:

——判断中的否定关系:(“并非”)

并非所有A都是B 等价于 有的A不是B;

并非有的A是B 等价于 所有A都不是B;

“遇到并非,则所有变成有的,是变成不是,有的变成所有”。

——判断中的等价关系:

所有的A都不是B 等价于 所有的B都不是A;

有的A是B 等价于 有的B是A;

——判断中的推出关系:

所有的A都是B 可以推出 有的A是B(在根据上面的结论可以,

有的B是A)根据往年的题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所有的A都是B,

所有的A都是C,即A

能推出B,A能推出C,则可以推出 有的B是C、有的C是B)

某个人的行为 可以推出 有的人的行为,但无法推出所有人的行为;

(3)全真推理型:

—— 重在推理分句之间的关系,有以下四种情况:

充分条件(第一个条件能推出第二个条件)

必要条件(第二个条件能推出第一个条件)

选言命题(第一个条件或第二个条件)

联言命题(第一个条件且第二个条件)

—— 全真推理型和全真判断型只是侧重点不一样,推理等套路都一样,用箭头,并且全真推理型中很少会有“有的”,而都是“所有”之类。

——充分条件: 如果P,那么Q,可翻译为 P能推出Q(即第一个分句能推出第二个分句);

如果„„那么„„;只要„„就„ „;凡是/所有„„都„„;为了„„一定/必须„„;

必要条件:只有P,才Q,可翻译为Q能推出P(即第二个分句能推出第一个分句);大部分都是必要条件;谁是条件谁在后面;

只有„„才;„„才„„;除非P否则不Q;

选言命题: 或者P,或者Q(P或Q),可翻译为 非P即Q;非Q即P; 至少有一个„„

联言命题: P且Q;

这是一个确定的命题,要么全对要么全错,不同于上述三类不确定的命题;

——如果P能推出Q,则:

P能推出Q,即等价于 非P或Q

非Q能推出非P;

否定P或肯定Q推不出什么必然的联系,要加“可能”。

—— 在全真推理中,要优先考虑 确定性的信息;

如果题干没有确定肯定信息的话,也就是说确定的信息都在答案中,那就要善于找出信息,即如果得出A推出C,C又推出非A,则可以得到A推出非A,即得到非A这样一个确定肯定的信息。

(4)总结:

—— 翻译推理型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翻译(包括判断和命题),另一部分是推理(着重理清A能推出B 和 有的A能推出B这两种模式)

——在翻译推理型中,两点原则: 确定信息优先;

答案的主语(变相的给予确定信息);

4. 组合排列型:

(1)主要考察的是 匹配的问题;网上搜索15道逻辑经典试题,其中很多为此类

(2)方法:观察题干和答案的信息。如果答案的信息比较充分,那么使用排除法比较简单;如果题干的信息比较充分,使用相应的方法:

——题干信息量最大优先。即看哪些词语出现的次数频率最多(同级同层次上的)、能确定的信息量。从而明确一些确定的信息,然而根据这些确定的信息再推导判断;

——图表或图形法,辅助我们记忆,便于匹配。

——选项充分排除找。当题干信息量不大而选项的信息充分的时候,可以使用此法。

(3)总结:

——题干充分用图表(信息最大优先原则)

——选项充分排除找(特殊信息优先原则)

——有确定信息的以确定信息优先;信息量大的以信息量大的优先;

5. 集合计算型:

(1)很像数学类的题型,并不需要太复杂的运算,只需要理清关系,常见的是对比较(两者、三者、多者之间的比较)和补集的考察,即分为不等式和集合两类。

(2)不等式类(比较):

——简单不等式,即单个不等式比较

——复杂不等式,即多个不等式比较。要善于进行简单的运算。

简单结论:女生比男生多,不及格的比及格的多,则不及格的女生比及格

的男生多;

(3)集合类(补集):

——对补集的考察:即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推导其补集即相反的部分,然后对比答案选项,从而排除得出正确答案。

——集合之间的包容关系:看是否会重叠。

(二)日常推理结论类

1. 形式推理结论类题目会标出非常清晰的脉络结构,有很多关联性的词语,如果„就„等,相对来说比较形式。而日常推理结论类是把逻辑关系相对隐晦的隐含在句子中,可以退出„„无法退出„„

2. 原则: 主体一致原则(保证论述的主体一致)

无关概念排除(在论述的时候不要引入新的概念)

优先可能论断(当决定性的论断和可能性的论断放在一起时,优选可能性的论断+慎选宏观论断、比较论断即有修饰性的词语)

因果联系看清(要理清因果联系,有求异、求同、共变)

3. 无法推出 则可以直接看答案回归到题干中进行排除确定正确答案

4. 绝对数字不能用来证明,但是比例却可以用来证明。

(三)事件排序类

1. 事件排序的本质:两件事情的顺序关系。

2. 步骤: (1)分段(首先看能否能某些标准进行分类)

(2)首尾特征明显(可以从选项中来观察;优选选项;)

紧邻特征明显(可以通过相同词汇来观察)

(3)答案补全(验证下看时候正确)

(四)论证类演绎推理类

1. 分为两种题型: 加强论证型

削弱论证型

2. 加强论证型:

(1)分为:支持(一句话的加强就被称为支持)

假设(两句话构成的,构建两者之间的联系)

(2)把整个题目抽象为一句话,两句话。

(3)支持:(一句话)

——弱支持:再说一遍;举个例子

——强支持:(通过比较得到的结论)旁人不灵;没我不行

(4)假设:(两句话)

——弱假设:原因解释(解释某种矛盾;原因需要文中找)

——强假设:搭设桥梁(在两句话之间搭设桥梁,如A推B,A推C,则需要搭设一个B推C这样一个桥梁;如果A和B,则需要搭设一个A推B这样一个桥梁;如果A推B,B,则需要搭设一个A这样一个桥梁)

3. 削弱推理型:

(1)加强相当于补洞,而削弱相当于找出漏洞;

(2)分为两种: 形式推理(在形式上寻找对结论的否定)

日常推理(削弱的是脉络之间的因果关系)

(3)形式推理(即加强的反面)

——一个结论:A,则非A,就对其削弱了。

—— 一个前提和一个结论:A推出B,则非A(否定前提,注意这时要尽量全部否定)就对其削弱了则A且非B(不必然存在联系,举个反例)

——注意,A且非B 是要比 非A 的削弱力度强,因为它和A推出B是矛盾关系。

——一定要注意 非A且B这一类典型的错误。另外,注意论述的主体要一致,

(4)日常推理

——他因:是在因果联系中对是否是唯一的原因进行质疑,分为求同和求异„ „ 它的形式是:摆出一个现象,得出一个原因。

——因果倒置:主要运用在共变的过程中,关系是反的。

(5)注意削弱推理题型中的形式推理和日常推理是不一样的,在形式推理中,A是绝对能推出B的,即A是B唯一的原因;而在日常推理中,不一定是唯一

原因。


相关文章

  • 2012国家公务员考试经验
  •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信息 公告 报名入口 职位表下载 准考证打印入口 历年真题 复习备考资料等考试信息详情点击:http://t.cn/hgBtiO 帮你解决 国考报考专业如何分类问题!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备考全攻略 是否为自己的 ...查看


  • 公务员考试做题顺序--高手总结
  • 公务员考试的胜算要求:知识.心态.经验.技巧.技巧可是重中之重. 1.做题顺序上的经典策略! 言语理解表达:40道题,站总体量约为35%:每道题大体分值在0.6分和0.7分徘徊,总分在24分左右,占总分的25%:行测的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查看


  •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答题技巧
  • 一.攻克行测两大法宝 我参加了2次省考和1次国考,国考未进面,第一次省考进面但笔试分差太多没逆袭成功,这次省考成功上岸.前两次的失败和这一次的上岸,让我明白行测的复习绝对能够运用答题技巧的,学会了不同题型的技巧,学习效率完全能大大提高! 个 ...查看


  •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时间安排表
  •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时间安排表 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考试时间安排表暂未公布,一般考试时间安排表在10月份进行发布,具体的信息大家可以参考一下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时间安排表.也可以关注湖南中公教育公务员考试网(http://hn. ...查看


  • 逻辑判断解题技巧很好,好好利用1
  • 对于一些2011浙江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测试中逻辑判断中的题目,我们可以通过找特殊信息的的方法去进行解题.所谓特殊信息,需要我们仔细的观察题目,当多个词被提到两遍或者以上时,我们可以找找出现次数最少的那个词,以下我们还是通过几道真题来给大家做 ...查看


  • 2015三支一扶考试行测备考:做题顺序安排建议
  •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在三支一扶行测考试中的判断推理主要考查有4个题型,即图形推理.逻辑判断.类比推理和定义判断,考察的是应试者的逻辑分析能力.那么在考前一段时间如何来准备这个科目呢?考试时又如何安排行测不同 ...查看


  • 公务员考试判断推理之逻辑判断六大题型分析
  • 逻辑判断部分一直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测查重点,涉及的内容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强调对逻辑关系的正确把握,综合考查考生对逻辑知识的理解.分析.综合.判断.推理能力.许多考生对此感到头疼,因为逻辑判断这部分考试题目有很强的迷惑性,考生稍 ...查看


  • 科学思维方法与科学创造的关系
  • 科学创造与科学思维方法及其联系 摘要:科学创造贯穿于科学发现和发明过程中的创新活动,它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能充分地体现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科学思维方法是进行科学探索.科学实践.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它是对只适用于某一门具体科学的专门方法的概 ...查看


  • 基本逻辑学讲义
  • 第一讲 含义.产生.发展 一."逻辑"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客观事物的规律或规律性:思维的规律.规则或泛指思维规律:指某种特殊的理论或观点:指思维方法或行为方式:指研究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科学,即逻辑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