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课文应该怎么上

略读课文应该怎么上

王老师首先讲到了如今小语界的三个热点话题:一、文本细读;二、略读课文的教学;三、语文意识。

王老师结合这次教学观摩活动中,各位名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大部分为略读课文,着重讲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

一、略读课文的渊源

在北师大版的教材中,在苏教版的教材中,课文没有精略之分,而在人教版的教材中,课文有精略之分,源于人教版一直所体现的思想——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在人教版的历史上,原先有讲读课文、半独立阅读课文、独立阅读课文之分,讲读课文是“法”,半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教师所选择的策略是半扶半放,而独立课文的教学则完全是放手让学生阅读。在新课程改革中,上述讲法有了改变,分别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虽然提法不同,但实质是相同的。

二、略读课文的四“略”

1、省略

略读课文难在省略。略读课文要一课一得,要想得,必先舍,有舍才有得,略读课文中,处理教学内容,删繁就简,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

2、大略

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在深度上做文章,防止微言大义,防止小题大做,对于深度的挖掘要有把握。而要在教学内容的广度上做文章,这样学生才会更有所作为。

3、简略

略读课文的教学结构更清晰,更简单,具有更大的宽度。唯有结构简略,才有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去阅读、默读、品读、诵读。

4、战略

登高远瞩,让学生看到文本的大气,引导学生进入更加广阔的阅读世界。

三、略读课文上什么

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到底教什么,学生到底学什么,这涉及到教学内容的分析、处理、加工。在语文课程中,教学内容始终是第一位的,是基础,是前

提。但存在着把教学内容等同于教材内容,把教学内容等同于文本内容的误区,教材内容包括课文系统、插图系统、习题系统(单元提示语、略读课文的提示语、课后的习题)光注重课文显然是不够的。

1、关注文本内容的重点

文本内容的重点就是一篇文章的“神”,是文章的题眼所在,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如许珂老师执教的《花的勇气》一文,文章的“神”,文章的题眼在于“勇气”——一种蓬勃的生命力,许珂老师解读文本,进行取舍,主要抓住两个画面:

(1)小花藏于草下——生命力蓄势待发;(2)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生命力不断膨胀。对于这两个画面,许老师重锤敲击,浓墨重彩,不遗余力。而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变化,对于司机的描写、环境的描写、天气的描写、绿色的描写,统统舍弃。

如王崧舟老师自己所执教的《慈母情深》一课,王老师落实于课文的“神”,课文的题眼——“深”,进行取舍,设计四个板块:广角镜头——儿子进厂时工厂的一种情形,慢镜头——儿子叫母亲时母亲的打扮和眼神;快镜头——母亲立刻坐了下去,立刻弯曲背,立刻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陷入忙碌;特写镜头——将钱塞进我的手心,大声对那位女工说话。而其余可省略的尽量省略。

2、关注文本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

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如有的课文是表达生动,有的课文是用词准确,有的课文是首尾呼应,有的课文是借物喻人等等。王老师借《刷子李》一文的形式特点——“一波三折”讲述了这一观点。

《刷子李》一文在表现形式上有大三折和小三折,大三折是人们对刷子李的神奇由“不信”到“信”,由“信”倒“不信”,再由“不信”到“信”,小三折是“徒弟曹小三心中师傅形象高大神圣”到“师傅形象轰然倒塌”,再到“师傅高大神圣的形象重塑”。王老师的设计是先出示简缩的文本——把“信与不信”的议论删去,只留刷子李的“神奇”,让学生在头脑中树立起刷子李的“神奇”,然后再出示原文,让学生读,体会哪一篇文章故事讲得好,让你愿意去读,最后提问“为什么喜欢看?”——不断地制造阅读期待,把省略的部分找出来,从而体会作者是这样讲故事的,从而体会一波三折的写法。

3、关注学生理解上的难点

上文本内容的重点,关注文本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那关注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是从课程的主体出发,是略读课文的重点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中,先学后导,以学定教,根据学情、学况、学态,动态生成教学内容。

如许珂老师执教的《花的勇气》两个画面:(1)小花藏于草下——生命力蓄势待发;“满满一层”不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会关注后面华丽的词藻,会关注排比的句式)是理解的难点,许老师提问“这草下面只藏着花吗?还藏着什么?(2)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生命力不断膨胀。“拔地而起”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提问“冒出来的只是花吗?”这两问,将学生的理解推进到意韵,由悟性的解读推进到诗性的解读。

如王春燕老师所上的《猴王出世》一文,具有话本语言的特色,文中的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具有独特的个性,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对于这些文章中的难点、重点,王老师认为要集中火力,重锤敲击,舍得花时间品味、开拓、挖掘。

四、略读课文怎么上

1、基本结构——板块推进

(1)解读文本,构思教学思路,设计板块,以及板块之间的过渡语(切忌拖泥带水), 注意板块的容量,板块内部有切分,有具体的设计,做到有备无患。

(2)板块与板块的推移,防止平面推移,而应该是递进的推移,层层拔高。

2、基本策略——自读自悟,亲读亲悟

(1)多一些学生独立的、自主的、分散的、静悄悄的默读。

(2)要有一些浏览,有速读,在时间上有要求。

(3)自个儿提提问题,在自得自怡的基础上生成问题,层层推进。

略读课文应该怎么上

王老师首先讲到了如今小语界的三个热点话题:一、文本细读;二、略读课文的教学;三、语文意识。

王老师结合这次教学观摩活动中,各位名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大部分为略读课文,着重讲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

一、略读课文的渊源

在北师大版的教材中,在苏教版的教材中,课文没有精略之分,而在人教版的教材中,课文有精略之分,源于人教版一直所体现的思想——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在人教版的历史上,原先有讲读课文、半独立阅读课文、独立阅读课文之分,讲读课文是“法”,半独立阅读课文的教学,教师所选择的策略是半扶半放,而独立课文的教学则完全是放手让学生阅读。在新课程改革中,上述讲法有了改变,分别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虽然提法不同,但实质是相同的。

二、略读课文的四“略”

1、省略

略读课文难在省略。略读课文要一课一得,要想得,必先舍,有舍才有得,略读课文中,处理教学内容,删繁就简,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

2、大略

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在深度上做文章,防止微言大义,防止小题大做,对于深度的挖掘要有把握。而要在教学内容的广度上做文章,这样学生才会更有所作为。

3、简略

略读课文的教学结构更清晰,更简单,具有更大的宽度。唯有结构简略,才有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去阅读、默读、品读、诵读。

4、战略

登高远瞩,让学生看到文本的大气,引导学生进入更加广阔的阅读世界。

三、略读课文上什么

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到底教什么,学生到底学什么,这涉及到教学内容的分析、处理、加工。在语文课程中,教学内容始终是第一位的,是基础,是前

提。但存在着把教学内容等同于教材内容,把教学内容等同于文本内容的误区,教材内容包括课文系统、插图系统、习题系统(单元提示语、略读课文的提示语、课后的习题)光注重课文显然是不够的。

1、关注文本内容的重点

文本内容的重点就是一篇文章的“神”,是文章的题眼所在,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如许珂老师执教的《花的勇气》一文,文章的“神”,文章的题眼在于“勇气”——一种蓬勃的生命力,许珂老师解读文本,进行取舍,主要抓住两个画面:

(1)小花藏于草下——生命力蓄势待发;(2)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生命力不断膨胀。对于这两个画面,许老师重锤敲击,浓墨重彩,不遗余力。而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变化,对于司机的描写、环境的描写、天气的描写、绿色的描写,统统舍弃。

如王崧舟老师自己所执教的《慈母情深》一课,王老师落实于课文的“神”,课文的题眼——“深”,进行取舍,设计四个板块:广角镜头——儿子进厂时工厂的一种情形,慢镜头——儿子叫母亲时母亲的打扮和眼神;快镜头——母亲立刻坐了下去,立刻弯曲背,立刻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陷入忙碌;特写镜头——将钱塞进我的手心,大声对那位女工说话。而其余可省略的尽量省略。

2、关注文本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

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如有的课文是表达生动,有的课文是用词准确,有的课文是首尾呼应,有的课文是借物喻人等等。王老师借《刷子李》一文的形式特点——“一波三折”讲述了这一观点。

《刷子李》一文在表现形式上有大三折和小三折,大三折是人们对刷子李的神奇由“不信”到“信”,由“信”倒“不信”,再由“不信”到“信”,小三折是“徒弟曹小三心中师傅形象高大神圣”到“师傅形象轰然倒塌”,再到“师傅高大神圣的形象重塑”。王老师的设计是先出示简缩的文本——把“信与不信”的议论删去,只留刷子李的“神奇”,让学生在头脑中树立起刷子李的“神奇”,然后再出示原文,让学生读,体会哪一篇文章故事讲得好,让你愿意去读,最后提问“为什么喜欢看?”——不断地制造阅读期待,把省略的部分找出来,从而体会作者是这样讲故事的,从而体会一波三折的写法。

3、关注学生理解上的难点

上文本内容的重点,关注文本在表现形式上的特点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那关注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是从课程的主体出发,是略读课文的重点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中,先学后导,以学定教,根据学情、学况、学态,动态生成教学内容。

如许珂老师执教的《花的勇气》两个画面:(1)小花藏于草下——生命力蓄势待发;“满满一层”不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会关注后面华丽的词藻,会关注排比的句式)是理解的难点,许老师提问“这草下面只藏着花吗?还藏着什么?(2)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生命力不断膨胀。“拔地而起”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提问“冒出来的只是花吗?”这两问,将学生的理解推进到意韵,由悟性的解读推进到诗性的解读。

如王春燕老师所上的《猴王出世》一文,具有话本语言的特色,文中的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具有独特的个性,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对于这些文章中的难点、重点,王老师认为要集中火力,重锤敲击,舍得花时间品味、开拓、挖掘。

四、略读课文怎么上

1、基本结构——板块推进

(1)解读文本,构思教学思路,设计板块,以及板块之间的过渡语(切忌拖泥带水), 注意板块的容量,板块内部有切分,有具体的设计,做到有备无患。

(2)板块与板块的推移,防止平面推移,而应该是递进的推移,层层拔高。

2、基本策略——自读自悟,亲读亲悟

(1)多一些学生独立的、自主的、分散的、静悄悄的默读。

(2)要有一些浏览,有速读,在时间上有要求。

(3)自个儿提提问题,在自得自怡的基础上生成问题,层层推进。


相关文章

  • 略读课文教学模式
  • 略读课文教学模式 模式名称 板块式教学模式 教学理念 叶圣陶先生说过,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只须提纲契领的指导:一半系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沈大安老师在<略读课文我们到底该怎么教>一文中明确指 ...查看


  • 浓妆淡抹总相宜精略粗细见匠心
  • 如何有效开展略读课文的教学?笔者试着以王春燕老师执教的<猴王出世>为例,谈三点看法. 一.删繁就简三秋树,聚焦目标守本位 略读课文教学根据年段目标.编排体系.文体特点可以有不同的课型,比如美文背诵型.赏析练笔型.拓展延伸型.白测 ...查看


  • 我最好的老师
  •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 3.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 ...查看


  • 三年级学生学情分析 1
  • 三年级学生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1.个性差别大: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 ...查看


  • 我不能失信教学反思
  • 篇一:<我不能失信>教学反思 <我 不能失信>教学反思 这篇略读课文讲述 的是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一个星期天,宋庆龄全家准备到父亲的一位朋友家去. 可是宋庆龄想起要在当天教朋友小珍叠花篮,虽然父亲和母亲都劝她 ...查看


  • 略读课文该怎么教
  • 略读课文该怎么教 高台中心小学 唐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各种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都安排略读课文,略读能力的培养开始得到重视.我们语文教研组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研讨也开展了将近一 ...查看


  • 三年级上册教材知识点
  • 三年级上册教材知识点.能力点分析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此外,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设计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细心观察.灿烂的中华文化.壮丽的祖国 ...查看


  • 彩色的翅膀说课稿
  • <彩色的翅膀>说课稿 太贤中心小学 贾文洁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我执教的课题是<彩色的翅膀>.这篇课文是我们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海 ...查看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供实验班三年级第一学期使用. ...查看


热门内容